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

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
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

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比较研究(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35000)

摘要:陈独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享有“南陈北陈、相约建党”的美誉。他们对中国是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不约而同地作出了肯定地回答。对政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等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们的建党思想不仅对党的成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党的建设也不乏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思想;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以下简称陈、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享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美誉。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需不要建党,陈、李作出了肯定地回答。不仅如此,陈、李以先知先觉者之睿智与远识,审视国际复杂之局势、研判国内动荡之政局,还对“要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建党为什么”等系列问题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长期倾注于他们建党活动或建党中作用的考察与梳理,而对他们建党思想探讨涉足甚少,对其建党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更是盲点。基于此,笔者怀着忐忑之心,不揣浅陋,试作《陈、李建党思想比较研究》一文,略抒己见,以冀就教于同仁。

一“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的问题

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的问题,对民国初年的复杂政局而言,的确难以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有没有建立政党的必要性及建立政党是否利于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陈、李都作出了肯定回答。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此后,“民主共和”不过是各派政治势力高擎的招牌,一个虚空而期待充实的符号,并不具有多少实质内容。袁世凯称帝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官僚政治或军阀割据政治,政党只不过是各派系或政客们实现其意图的工具。国民党的不断革命带来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劳动人民苦不堪言。政党在政治生活中软弱无力的严酷现实,使陈对政党政治不以为然,认为政党仅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私党。“政党之岁月尚浅,范围过狭,目为国民中特殊一阶级,而政党自身,亦以为一种之营业。利权分配,戎可相容;专利自态,相攻无己。故曰,政党政治,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这是陈对民国初年政党的认识和判断,足见他对中国实行政党政治的鲜明立场。既便后来面对党派客观存在和政党作用日显的社会现实,他也不改其初衷,“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陈在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其政治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在透视中国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认为“各国内只有阶级,阶级内复有党派”。既然此时中国依然处于阶级社会,有阶级就有政党,劳工阶级的存在自然需要有代表劳工阶级利益,为劳工阶级服务的政党。

分析中国各阶级之现状,结合劳工阶级的特点与地位,陈论述了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侧重于从劳工阶级、党派团体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入手,阐发了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在旧中国,劳工阶级处于被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他们有人身自由却无任何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也仅获得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仅仅依靠部分劳工阶级的力量,与资本阶级集团单打独斗不可能取得斗争的彻底胜利。陈认为,劳工阶级“没有组织,没有阶级的觉悟”,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为阶级,因而不可能组织起来与资本家作坚决斗争。改变劳工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除了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外,其他捷径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政治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而言,陈认为“既

然有政治便不能无政党”,现代政治是不能脱离政党的政治。由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都是有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参与政治活动仅仅是为本集团争得更大利益,不会从根本上去改变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的政治乱象。陈认为,改变军阀割据的政治现状,惟有“以共产党代替(有产阶级的)政党,才有改造政治底希望”。有了劳工阶级自己的政党,才能将全国各地的劳工凝聚起来,组织成革命的统一力量。通过发挥劳工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被压迫阶级及人民群众才能推翻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制度。陈同时认为,在中国建立劳工阶级政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众所周知,趁“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春天,产生了大量了无产阶级,并在五四运动后期成为主力,显示出工人阶级巨大的政治潜力。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跃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拥有的巨大潜力也为陈所认识。他认为,既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如此强大,完全可以学习列宁的建党经验,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1920年8月,李大钊派张国焘前往上海与陈联络,当谈到在中国建立政党的敏感问题时,陈毫不犹豫地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已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现在需要立即组织一个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他渴望在中国建立劳工阶级政党的强烈愿望。

李大钊系政法专业科班出身,在留日学习法学期间,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麦迪逊、汉密尔顿等政治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观点,包括政党思想对其影响甚巨。西方政党学说的耳濡目染、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现状,使他对中国政治前途甚为堪忧。他认为,不论是北洋实力派、改良温和派,还是革命激进派,都无力扭转民国政治乱局,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民国政治乱局,惟有形成新的中心势力。为此,李曾寄希望于中产阶级“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为国本之所托”。但民国初的复杂政治生态,中产阶级本身的致命弱点,实难堪重任。正当李苦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让他看到了一线曙光;而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新生力量的崛起,更使他充满希望。

李对俄国十月革命推崇倍至,1918年7月至12月,他相继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十月革命是Bolshevism的胜利,这个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信心,逐渐唤醒了国人的斗志。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起点。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李已经感觉到中国有成立革命政党的必要。1920年1月,他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文中提出:“我们的解放运动就是打破纵的组织的运动,我们的改造运动就是建立横的组织的运动”,在这里他所指的横的组织不是军阀割据时期政客组织的政党,也非有产阶级的政党,而是平民的、劳工阶级的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3月,他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文中,认为“俄罗斯共产党,党员六十万人,以六十万人之大活跃,而建设了一个赤色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只有借鉴俄国革命之经验,建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建设赤色国家才是唯一选择。不仅如此,李还谈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要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组织起来共同行动,需要有一个代表其利益的组织,这个组织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为此,他与陈独秀、张国焘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一道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建党的筹备工作当中。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经陈、李等人的奔波和努力,上海、北京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经多方筹划,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将分布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集中为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而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

二“建立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

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是指所建立的政党代表哪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即指党的性质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这点上,陈、李如出一辙,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自从近代社会出现政党以来,不论国际还是国内,政党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页就其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其中,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有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有产者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贫困劳工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最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就中国特定政治环境而言,无产阶级数量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数量相比,无疑相差悬殊,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呢?民国初年政党派系之乱象已使陈、李痛心疾首,不可能重蹈覆辙,选择资产阶级及其政客们走过的老路。惟可借鉴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以俄为师,以列宁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要么步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后尘,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示范。

陈、李在对中国需不需要建立政党问题作出肯定回答之时,也同步回答了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政党的问题。前文所述,民国十年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犹如汪洋大海,新生无产阶级整个被裹蚀其中。但也应当看到,无产阶级尽管在数量上不居优势,但却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最有前途、最有觉醒的阶级,又由于他们受压迫最深、受奴役最重,所以最具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代表着社会运动的未来。此外,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各族人民不仅要忍受本国封建势力及其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反之,与德国比较而言,相距甚远,或者说没有可比之处。当然,这只是选择建立什么样政党的影响因素,而其决定性因素则在于两大政党的性质本身。陈、李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其革命前途是建立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是为有产者服务的,其革命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真正地”社会主义社会。陈、李通过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之后,不约而同地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主张直接的最彻底的革命,是要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而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劳资合作”、“议会斗争”、“国家主义”等“合法”斗争手段以实现目标。显然,后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也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生态。在陈看来,俄、德两党相比,“只有俄国底共产党在名义上,在实质上,都真是马格斯主义,而德国底社会民主党不但忘记马格斯底学说,并且明明白白反对马格斯,表面上却挂着马格斯派的招牌。”既然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挂羊头买狗肉”的伪无产阶级政党,因而要坚决予以抛弃。陈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建立的政党要以俄为师,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

李大钊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也是最早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民主主义者之一。早在俄国二月革命后,李就表现出对俄国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极大兴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探讨,而且及时撰文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他在总结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派系林立之乱政时,对俄国共产党的兴趣日浓,甚至达到仰慕之极。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胜利,中国要建立政党,惟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参照范例。李对俄布尔什维克党赞许有嘉,“团体的组织与训练,真正可骇”,同时他也分析了中国政治团体的现状“既无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迫切希望“C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的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训练”。可见,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李主张以俄为师,渴求希望得到C派(即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李认为,在俄国C派的帮助下,中国所要建立的政党与民国以来的旧式政党或政治派别要严格区别开来。从阶级和社会基础来看,必须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从服务对象而言,必须代表最贫困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为其服务。也就是说,新建立的政党“不是政客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社会主义团体”,其性质只能是无

产阶级政党。

三“怎样建立政党”的问题

怎样建立政党的问题是指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建立政党的问题,涉及政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系列问题。

(一)关于政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其行动的指南,事关党的发展方向问题。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正如大海航船一样,首先要确定方向,只有搞清楚航船驶向何方,启航才不致盲目。陈、李结合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中国政治发展态势,以列宁建党思想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经验为指导,对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出了肯定性地回答。然而,无产阶级政党又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呢?陈、李既有相同主张,也存在细微差别。

20世纪初,伴随着东西方思想文化震荡激变、交汇碰撞,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宪政主义等社会政治思潮犹如雨后春笋,喷薄而出,形成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新旧交替、相互渗透的生动复杂局面。各种政治思潮都因鲜明的政治价值和明确的价值指向,符合特定群体的政治诉求而得到认同。陈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前是一位典型的民主主义者,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思想甚为推崇,并为之而奔走、呼告。但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主义”与“信仰”已占去他文章的大量篇幅,多次谈及“主义”与“信仰”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1918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首次冲突以“问题与主义”为题展开,这实际上是围绕着中国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陈毅然站在李一方,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不仅驳斥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论调,而且提出“吾们欲改造社会,不可不先有至善的‘方法’和‘信仰”’。也就是说,解决问题首先要依据问题确定何种方法及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奔问题。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它是人们的精神依托,是人们采取实际行动的动力。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的至急需要,是在建立一个比较最适于救济现社会弊病的主义来努力改造社会”。救济社会弊病的主义是什么?陈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已经为中国社会弊病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答案。俄国十月革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而取得胜利的,要解决中国社会弊病,惟有效仿俄国,走俄国建党之路。陈的言论等于说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李深有感触。通过十月革命,他看到了工人阶级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需要适当引导,才能形成合力,成为变革历史,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但这种力量呈散放状态,具有多中心、多方向的特点。李认识到要将工人阶级分散力量凝聚成统一力量,首先要建立代表工人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组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也仅仅是使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归属感,但要实现众心归一,仍需要用先进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唤醒他们的觉醒,提高他们的意识。先进的理论武器是什么?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交锋中,完全表露无溢。李指出:“盖主义不明,对内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尤不足与人联合之行动。”齐工人阶级的心志,要让他们有明确的主义,即共同的信仰或信念,才能为着即定目标共同奋斗。李所倡导的主义,就是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奉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总觉得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害[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在反马克思主义的较量中,李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1919年9月、11月在他所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学说、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鲜明立场,也标志着李已经完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李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宣传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与陈不同的是,李接触马克思主义较早,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理解也更为深刻。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中,李逐渐认识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1920年3月,李等人在北京大学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各地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纷纷成立。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以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为此,他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活动,1920年1月,明确指出:“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在他的引导下,具有共产主义觉醒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来到工人群众中去,以了解工人状况,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外,他还注意到农民觉醒对革命之重要意义,并号召青年以俄国青年为榜样,敢于下农村,去唤醒民众,与工人并肩战斗。可见,李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已经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李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二)关于政党的组织原则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建党思想的重要组织原则。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列宁特别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就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的认识,陈也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子,是西方民主的极力鼓吹者和宣传家。但实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以后,受列宁民主思想的影响,逐渐意识到民主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民主,而且是更高类型的民主,“二十世纪的‘德漠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益,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同时,基于中国无产阶级“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现状和革命对象的异常强大、革命环境的复杂性考虑,陈也强调权力集中之必要,明确指出“劳动团体的权力不集中,想和资本阶级对抗尚且不能,慢说是推倒资本阶级了”、“权力不集中,各团体自由自治起来、不但势力散漫不雄厚,并且要中资产阶级离间利用和各个击破的毒计”。无产阶级政党与非无产阶级政党区别在于:既强调民主,又要求集中,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在1921年7月,陈因忙事广东,不能出席党的“一大”,特地委托陈公博转交“一大”代表的信函,其间包括民权主义之指导和纪纲两条建议。这两条建议强调了要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注重党的纪律问题,实际上成为“一大”党的组织原则。遗憾的是,陈却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在处理党内问题时过份强调集中,家长制作风日盛,不仅严重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而且使党活动初期遭到了重大损失。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问题,李涉及甚少,但也从政党作为团体这个角度,强调了政党组织的严密性、民众性等基本特性。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自己的组织,应当体现先进阶级的特性,具有“组织更精密”、“势力更强大”、“团体训练”、“真能表现民众势力”。不仅如此,李也注意到,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与反动阶级力量相差过份悬殊,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劳苦大众的解放,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借助其他阶级的力量,与其他阶级联合作战。因此,李特别强调工人阶级与民众联合的必要性,希望各阶级“团成一个大势力,以反抗纵的组织中的有力阶级,回复他们个性的权威。”由于传统上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李工农联合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工农联盟政策的提出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四“建立政党为什么?”的问题

纲领就是旗帜,政党的性质通过其奋斗目标体现出来。建立政党为什么的问题是指政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问题,即党的基本纲领问题。列宁说过,“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转折时期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有自己的纲领,陈、李对此认识相当深刻。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23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只有“民国共和”的招牌,而无民国之实。面对洪宪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等幕幕闹剧,陈对中国政治发展甚表忧心,认为要改变中国政治现状,只有实行西方民主制度,讲求公理。但中国政治实事却是,民主共和也不过是各派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晃子。历史实事使陈最终醒悟过来,意识到要改变中国政治之乱象,只有以强权对付强权,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

政府。”无数史实告诉人们,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会自动放弃即得利益和地位,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劳工阶级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军阀割据的政治统治,才能获得彻底解放。陈认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功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是“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在这里陈所指的革命手段,就是指阶级斗争的暴力手段,是要流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劳动人民才能最终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自己的解放;只有将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防止剥削阶级的复辟,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陈的观点尽管还比较模糊,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已经触及到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问题。毫无疑问,陈的阶级斗争观点和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思想对中共“二大”革命纲领的制定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与陈相比,李在这方面的看法则要成熟、清晰得多。在接触俄国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初期,李就表现出对俄国革命之敬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在1918年12月他写的《Bolshevism的胜利》文中,对未来的世界进行了大胆预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就当时世局国情而言,虽然是感性的,但以革命家的睿智提出这种观点却是难能可贵的。在随后的日子里,李继续倾注于中国政治现实的研究和俄国革命的探讨,对世界政治发展大势和俄国革命的意义已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巴黎和会国人满以为德、日等列强侵占我国的权益能够顺利收回,但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大失所望。面对北洋政府外交之败局,李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民族自决、世界改造的精神,把这强盗世界推翻,单是打死几个卖国贼,开几个公民大会”,不会有什么效果,为此,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去“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这不仅使国人进一步看清了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振奋了国人的精神。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中,在积极从事社会实践运动的过程中,李认为,俄国现状正是中国革命之未来。在中国,只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及其劳苦大众才能获得解放,享有真正幸福。李被捕入狱后,仍不忘革命斗争,始终不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向往,在《狱中自述》中写到:“以抵制列强的压迫,而达到建立一个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目的”。李还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制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点是无容置疑的。从生产力来看,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发达得多;从生产关系来看,资本家独占利益将彻底打破,将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人平等。此外,他还描绘了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社会主义社会是“要求政府有一种权力,使之伸张,以保障每人享受极大量的平等、自由,……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与前社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李大声急呼,人们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极平等的自由,更应该实现那‘社会主义制度’,而打倒现在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他坚定地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对未来社会的谋划,虽然还不甚成熟,但已经具有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纲领的雏形和奋斗目标的大致轮廓,这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制定仍不乏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陈、李早期建党思想还是初步的,也不太系统,其间固然有些观点囿于历史局限现在看来并不“精当”。既便如此,他们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仍具有指导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仍不乏借鉴价值。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基于对旧中国的教育深刻反思和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独秀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 陈独秀体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洗礼,由于深受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 倡导实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兽性”主义正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坚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他满怀热情地把改造中国、更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时代与社会赋予了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陈独秀体育观的内容 2.1 提出“智、力、德”三者并重 陈独秀深受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人应该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影响,曾提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的教育目的与“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的教育主张。 他明确指出,“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10年来,青年死亡率锐减,列国无语比伦。”而对当时中国青年的体质状况,陈独秀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甚者纵欲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耳!”陈独秀认为,我国国民体质低下应归咎于我国传统的训诂教育与重文轻武之风。他还认为,身体强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也只有身体强健才能适应日趋尖锐的生存竞争。 他还从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指出,游戏、体操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游戏体操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 2.2 提倡实行“兽性”主义

庆祝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庆祝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93载风雨兼程,93年辉煌伟业。中国******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刺破夜空点亮黎明;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中搏击狂风暴雨;像一支经久不息的号角,始终吹奏着时代的强音。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终于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祖国一片欣欣向荣,我由衷的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有些人和事感动着我,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最艰苦或最平凡的岗位上,但他们一样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员,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们让我更坚定了做好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做为一名电力工作者,在我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党员事迹。清凉店供电所的所长刘长青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做为一名老党员,十多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共产党员奉献的诗歌,供电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一直是供电行业非常重视的问题。刘长青从担任管理职务以后,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涵义。工作中,他注重抓好职工安全培训,在组织全员准时参加县公司各项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五学习日,组织大家开展安全认识的学习,为使员工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在全所职工

大会上,他第一个立下了军令状,“安全生产工作指挥不当,监督检查不到位,人员出现违章现象,扣我刘长青的工资--”在奖惩制度面前,被罚款的同志心中多少有些不平衡,难免有些消极言语,“有什么了不起的,又没有出什么事”、“拿着鸡毛当令箭”--可是当他们得知刘长青所长每月的奖金都比职工少时,他们沉默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施工现场严守规程、认真操作,以此来表示对这位所长的敬意。 在日常生活中,刘所长是一名热心人,记得有一次,所里职工犯了急性肠炎,需要立即到医院就治。但此时正值深夜,天又下着大雨,没有办法找到车辆。这时,职工的家属拨通了刘所长的电话--十几分钟后,他冒雨开车来到了职工家中,将其送到了医院,又跑东跑西的找医生,办手续,等他回到家里的时候,范文写作已经是凌晨2点多钟。 用刘所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以身做责”.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员,朴实无华,却又让人敬佩。最后,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我们的党生日快乐,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汇报人:xx XX-07-01 《庆祝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全文结束[END]

毛概:我心目中的李大钊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我心目中李大钊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 电邮: 教师: 得分: 2011年11 月26 日完成 我心目中的李大钊 摘要:2009年,李大钊被授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恰逢现在正在进行党课学习,看到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10月28日发表了题为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响应党课中学习党史的号召,同时基于各类文献,在我个人心底对李大钊同志的印象有一定的形成,并且就其个人,思想,与其社会影响展开讨论。并阐述人物印象形成的依据,过程和感想。 关键词:我心目中;李大钊 若要认真地说起来,我只能说,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李大钊同志和他的思想,当然这其实仅与时代有关,没有那种环境,没有那种压力,所以不会迸发出那样的爱国之心,不会有改革的激情。这种隔阂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了,就如同生在现代化的人永远想象不到古代点煤油灯

的生活。作为一个正在申请入党的团员,我真的正在试图去理解那些先辈,我清楚地知道,只有理解才能珍惜。只有理解才不会遗忘。 一、他是一个父亲 他是一个严格,慈爱的父亲。 一开始知道李大钊是小学时的一篇语文课文《我的父亲李大钊》,每当想起,眼前总是隐约浮现一个身材魁梧,表情严肃的男子,弹着风琴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场景。 那时他的儿女们还还很小,他们学习的歌曲总是带着那个年代的一点点浮夸,都是赞扬目前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多美好,生活多美好,实际是,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最屈辱的时候,改良总是不见效果,李大钊同志直接见证了中国改良的失败,并且由唯心主义进行了巨大的转变,支持了共产主义。他这样的举动,无疑教会了他的孩子们从小就对政治放长目光,从小就忧国忧民,从小就爱国。 “我在父亲李大钊身边生活的岁月并不长。但是,父亲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鞭策、教育着我。”[1]——李葆华由此可见,李大钊是让儿女又敬又爱的,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 二、他是一个爱国者 他是一个执着,冷静,有责任和担当的爱国者。 习近平这样说道: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2]。 我不禁想多了解李大钊同志一些,根据人民网李大钊的生平简介和生平年表,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3]。不得不说李大钊同志的思想觉悟是一种天赋,有一种执着的勇气,因为我在那样的环境里,或许我会有救国的思想,但我必然不会有救国的勇气,也正是这一点,我明白这就是伟人和无知的差距。我或许是思想的巨人,但我无疑是行动的矮子,我们需要这样的李大钊,带领我们走进新的时代,带领那时候思想没有觉悟的人们。 当然很难想象,李大钊同志由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拥护者,由唯心论者转变为唯物论者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如果不是热烈的爱国情怀,不是执着的救国信念,怎么能达到“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的思想呢?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钊同志的老师、滦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白亚雨在起义中 壮烈牺牲,但他不怕。[5] 1915年,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不悔。 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他奋不顾身、英勇战斗 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三、他是一个领导者 他是一个有远见,能变通,成功的领导者。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新飞周建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 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 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 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 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 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 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其次,青年身心活泼,受传统思想影响小,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青年相对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人类社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马新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88

关于XX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关于XX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XX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的党课培训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听了老师们在讲台上以古喻今,旁征博引精彩讲解,我豁然开朗、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自己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在党课期间老师主要围绕党的性质和党章来阐述。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前提条件,是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必须前提,努力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对党的认识,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坚持,关系到党的建设方向.党的性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它的阶级性,二是它的先进性。老师还讲述了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领

导核心。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浅显的比喻却很好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xx同志也再三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阶层中的较高层次,大学生党员更要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然而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 因此,如不知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也就根本谈不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以及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党员必备素质之一。 其次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政治敏感性,较强的政治分辨力。加强党性修养,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的发生变化,我们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平时注意党性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考号:姓名:王敬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儒家、古代教育、古代文学的态度来论述他的传统文化观,分析陈独秀在思想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分析他对近代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透析出其传统文化观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传统文化观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革命时期由于“右”的错误而遭批判,之后继续坚持投降主义,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分析他的传统文化观,透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对陈独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创造的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陈独秀所作文章的对象——思想、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化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对文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曾说:“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2)由此我们可知,陈独秀认为文化是一个独立于军事政治之外的个体,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文化体系下包含着诸多细之又细的分支。 陈独秀生于19世纪晚期,正当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他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在青年时期他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仕途教育。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的启蒙工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据分析,其文章不外从思想革新、文学革新、教育革新三大方向入手。革新就是要改革创新,而其对象便是传统的思想、文学、教育诸方面。 二、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一)对传统伦理及宗法制的态度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2010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

2010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2010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庆祝党的生日 尊敬的党组织: 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建党八十九年来,这一宗旨始终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党就提出了符合全国各族人民要求的民主革命纲领和路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就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国初期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有这些都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而且身为***员,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员同时还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手中权力,人民给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并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的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并且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农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热心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同群众共甘苦,敢于挺身而出,为其排忧解难,坚决作到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很多党员都是这样认真去做的,使群众从党员身上感受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践党的宗旨同自己的工作和言行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作出了贡献。 不同的年代,不同环境,中国***为人民服务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本质和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从重要的国家干部到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当初入党时对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他们或者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新中国的成立,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坚守岗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常年累月,永不懈怠。他们不仅是党的优秀儿女,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儿女。他们为人民所做的一切,深深地感动着人民。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永远离去了,但直到现在人民仍然怀念着他们。 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他抚养了很多烈士的后代,却没有留下自己的骨肉;他为新中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分文遗产。总理去世时,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北京的十里长街上自发的站满了为总理含泪送行的群众。正因为他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如此倍受人民爱戴,受世人敬仰。 人民的好干部如孔繁森和焦裕禄,他们一生扎根大西北,在条件恶劣的地方,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直到生命的尽头。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用自己的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从医几十年,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凭借高尚医德,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在担任市公安局长期间,除暴安良,为维护一方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一起车祸中不幸遇难之后,全市人民争先为她送行。正是她为人民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人民才会如此感念她。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在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一干就是三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 太多的优秀***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只要是一名合格的***员,他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的生命也因此变得伟大,不朽。“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加入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人一生行为的准则。只有加强修养,才能坚持下来,才能无愧于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必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增强为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内容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的传播做一些介绍,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于196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序言中,阐述李大钊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说:“现在,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和最伟大的烈士受到尊敬。他不是中国的列宁,因为这个荣誉已属于毛泽东。但是李大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象征着老一辈东方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在后者当中,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脱颖而出,出现了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27年后,他们掌握了党的领导权。在中国共产主义者试图把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个连续完整的链条中,李大钊正好是毛泽东之前的一环。”他又说:“向为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还以中国共产党两主要创立者之一、以不幸的国共合作的主要设计者的身份著称于世。然而,就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说,与其说他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解释者。李大钊最先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使它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不仅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还对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作出预言。他的著作代表着我们时代最易引起争议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唯意志论解释与好战的民族主义的结合。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整整一代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个人是1918年冬至1919年春这段关键的日子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年轻助手——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于1924年11月12日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的演讲《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中评价李大钊:“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那时候的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那不是马列主义是什么主义?它不是基督教主义,也不是孔教主义,,是马列主义,实实在在,有书为证。”这段话对李大钊最早传播和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周恩来对李大钊的评价是:“我们愿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合作。我们不排外,不挑衅,但必须站稳立场,否则就只能倒在外国人的怀里。中国共产党就是带着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伟大气概开始的。虽然当时只有50多个人,其中李大钊同志英勇壮烈,血洒北平。但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线粒体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不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下面对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简要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为反搞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直到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前仆后继的,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的悲惨境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又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乖张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削弱;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灵丹妙药。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2020年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范文1400字.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范文1400字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范文1400字》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七一建党节思想汇报范文1400字 尊敬的党支部: 今年7月1日建党节,我们的党迎来了她的99岁生日。99个春秋,无论是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建设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人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筑起了我们今日的巍巍大中华。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在我们回顾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的时候,请别忘记那些用自己沸腾的鲜血染红鲜艳的五星红旗的那些战士,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的同胞重筑起一条绵延不绝的钢铁长城。 99年前,一艘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秋天的井冈星火,呼唤长矛、大刀和红缨**。无数的英雄志士抱定同一个信念,为完成同一个使命。他们或许从未相识,来自各行各业、天南地北,但是在同一时刻他们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他们不是冲锋的战士,但是面对反动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们比谁都英勇顽强。他们不为名利而集结,只是因为惺惺相惜,为彼此的睿智和刚强而相互扶携。在那个刚刚破晓的黎明,他们手挽手、肩并肩,一起去探寻脚下的路。 星星之火,心得体会范文可以燎原。99年风雨兼程,说不尽

的坎坷沧桑;99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伟业辉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忘不了,长征路上的冲锋号;忘不了,遵义会议上的果断决议……我们的党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我们建立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大武装,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瓦解我们的阴谋。井冈山保卫战中,我们以仅有的力量击退了数倍于我们的******军;长征路上,我们的领导人用自己的睿智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军队;八年抗日,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卫祖国而澎湃的血浪;解放战争,我们由退守到相持再到全面反攻,从而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我们用二十八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历尽磨难建立起新中国。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呈现一穷二白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面对敌人残余势力的破坏以及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思想汇报范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承受国内发展的压力。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生产力极度落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国家,我们党只是从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还没有任何国家建设的经验,能不能顶住这些压力十分关键。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顽强的共产战士,困难面前他们再一次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战斗精神。正是有了这些英雄儿女的付出牺牲,我们在最艰难的年代,在得不到任何帮助的年代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核威慑,从而保证了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在历经*十年动荡之后却奇迹般地以十分迅猛的速度重返世界各大舞台,我们在外人不解的眼神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领域做出了很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突破……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英勇的共产战士,没有他们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我们就不可能渡过重重危机,也就不可能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骄傲地迈向世界!

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8476670.html, 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何亚娟张丽霞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年第09期 [摘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致思于世界与人类发展,并为之实践奋斗。其设计勾画的由“青春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新亚细亚”(区域共同体)到“世界联邦”(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体发展图式,体现了强烈的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李大钊;共同体;青春中华;新亚细亚;世界联邦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9-002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已经先后100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被不断充实、认同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非耦合为之,它既是人类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现实诉求,也有着厚实的历史渊源。如果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视角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我们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有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是共同体理论内涵的先行构建者之一。学术界对于李大钊的思想研究颇丰,但对于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注意不够。基于世界情势和中国现实的考量,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吸纳西方民主政治、内化马克思主义,勾画了由“青春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新亚细亚”(区域共同体)再到“世界联邦”(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体发展图式。其由小到大的联合共同体图式,体现了强烈的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李大钊的共同体思想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青春中华”——民族国家共同体 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典型的政治共同体。追求民族解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李大钊的夙愿。如其《狱中自述》中所写:“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1]“青春中华”是李大钊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青春》《“少年中国”之“少年运动”》等文中,李大钊阐发了青春中华之创造思想。 (一)青春中华须扬弃“白首之中华”。近代中国国势衰落。李大钊痛惜历史悠久而又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国,对帝国主义散布的中華民族“衰老之民族”“濒灭之民族”等谬论予以驳斥。他指出,白首中华是青春中华之胚孕,青春中华者乃白首中华之再生。倡导建立“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实现中华民族“投胎复活”。李大钊提出,青春中华之创造、中华民族之复兴是

最全总结范文之:李大钊的故事8篇

《李大钊的故事》 李大钊的故事(一): 专心学习 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 四岁认字 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 李大钊的故事(三):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请大家注意,杨继盛当初的原作,是辣手着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在这副对联中,李大钊地将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钊为人谨慎和为文严谨的特点,就都表现了出来。 我十分喜欢李大钊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搞笑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虽然被反动派杀害了,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李大钊的故事(四): 李大钊从容就义 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犯天津大沽口,国民党被迫还击,击中了日本军舰。日本政府不但不对侵略行为认罪,还公然要求中国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腐败的段祺瑞军阀政府竟然全部理解了日本政府的无理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五千名群众在天安门召开了抗议大会。会后,李大钊亲自举着一面红旗,走在队伍中间,到铁狮子胡同军阀政府门前示威。游行队伍来到军阀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 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

Abstract 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我认为这句话最值得称赞,不仅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