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讲义(诗歌)

中国语文讲义(诗歌)
中国语文讲义(诗歌)

第三讲:诗歌

占用学时:6学时

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

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这是一首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祭歌。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

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

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

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

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

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歌》、《尧戒》、《庚歌》、《南风歌》等

等,多疑系后人伪托。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

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割断竹子、做成弹弓、飞出泥丸、击中猎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上古歌谣内容:

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书面文学: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后世抒情性文学(诗歌、散文)的典型代表。

二、古典诗歌的发展:

第一节:先秦诗歌

源头:上古歌谣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先秦诗歌概说:

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诗歌。

《诗经》: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故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其创作标志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骚体形式,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而来;打破了四言的形式,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内容上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歌》、《九章》。“发愤著书”

“诗”、“骚”并称,“风”、“骚”并称。文学创作的两大洪流。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

四家诗:《诗经》在秦代虽遭焚烧,但由于学者讽诵,到汉代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后三家诗皆亡,唯毛诗传世。

《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孟》就有“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说法。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共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中多朝会燕享之作,而《小雅》则多个人抒情。雅诗中也包含了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把用的舞曲歌辞,分别为《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三十篇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鲁颂》、《商颂》,分别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宙的乐章,其内容每多褒美失实,近于阿谀,可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内容:

一、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氓》(这是—首叙事诗,它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全过程)。

二、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葛覃》,农奴的劳作如《伐檀》、《七月》。

三、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

四、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

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经》选讲:

《秦风·蒹葭》

蒹葭(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末唏(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攀登。指道路陡峭难行,要攀登而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得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í水中的小洲)。

译文:河边芦苇莽苍苍,一片露珠凝成霜。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一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水漫长。顺着水流去寻池,她好象就在水小央。

河边卢苇高参天,一片露珠未曾干。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对岸。逆着流水去寻她,河道高高难行船。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洲中间。

河边芦苇高参天,露珠霏霏分外寒,我所思恋心上人,就在河流水那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难见面。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岛上边。

全诗三章叠咏,每章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蒹葭、白露等景物烘托其心境之悲凉,用山高、水长、路险、来表达对所追求事物的真实心意,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等的缥缈意境,更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意味。全诗景物真实、典型,为诗人抒情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情真意浓,风神摇曳。

主题:爱情说——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及。文本上看,可以理解为爱情,但是这样一种“高山仰止、近行观止”的对象似乎并不仅仅指情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静女其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木瓜》等,《诗经》中的爱情表达是大胆的,毫无扭捏作态。这里的伊人我们不妨理解为所追求的事物,或人生的理想,或生命的多折,或现实的残酷,美好

的愿望、理想与真挚爱情之间的相互映照就在这淡淡白雾、青青蒹葭间弥散开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寄托遥深的抒情表意方式,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②、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

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③、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抒情诗传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②、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

③、比兴的垂范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楚辞:

如果说《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一带中原文化的结晶,昭示着强烈的理性精神。那么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则带着浓厚的江淮流域地方特色,闪烁着夺目的浪漫色彩。

楚辞的文体:“骚体诗”、“新体诗”

渊源:楚地民歌

辑录:刘向

作者:屈原、宋玉

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是仍然浓厚的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习俗。这突出地表现在巫风的盛行上。(《汉书·地理志下》:“信巫鬼,重淫祀。”)巫风盛行的习俗、巫觋文化(夏商文化的遗习)的历史传统使楚人幸运地保留着人类童年的天真,他们对大自然抱着一种童稚的好奇心,以人类童年独有的想象力去把握周围的环境。因而当北方的神话已经被“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理性主义扫荡之时,在楚文化中却继续保留着、产生着大量光怪陆离、诡异奇幻的神话传说。楚地的艺术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神奇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等,都具有艳丽、飘逸、深邃之美。)楚辞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楚国在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称。但到了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政治日趋黑暗,奸佞专权,排挤贤能,楚国走向没落,楚怀王也被秦截留而死。屈原正是出于此时。

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楚怀王时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和上官大夫靳尚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家败亡,遂投汨罗江而死。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疾贤妒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

屈原的作品:

《离骚》

1、创作时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作《离骚》。大约作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至少是在丹、淅之战之前。

2、《离骚》的主旨: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反映了屈原对出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离骚》解题:

①司马迁、班固“遭忧”。离,罹也,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词也。”

②王逸“别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③其他近代学者:“劳商”,曲名;牢骚。

《离骚》内容:

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自序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内外兼美,因而勤自修养,希望辅佐君王,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尖锐冲突的情况下,屈原表达出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纵然粉身碎骨不改初衷,岂因惩治我心放弃志向),显示其坚贞情操。后一部分则是浪漫幻想,屈原在天地间“周游上下”、“浮游求女”,但都未遂其愿。在最后一次飞翔中,屈原眷恋故国而留恋不行,

决心与国同终(吾欲从彭咸之所居)。

在《离骚》里,一方面诗人运用大量象征、比喻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列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姿的奇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淋漓尽致地书写愤世嫉俗的情怀、遗世独立的寂寞、上下求索的无奈、思无所依的彷徨,信念破灭的绝望……将变幻无羁的想象与最深沉的理性思索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展示了一颗被放逐的心灵挣扎、沉沦、毁灭的过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殉身的人格典范,焕发着超越时空的个性魅力。《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长诗。

《离骚》的艺术特点: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离骚》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声叹息阿泪如雨下,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倾心所爱慕的,纵然为她九死也不后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坚守清白为正义而死,这本为前圣众口称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节、汉魏南北朝诗歌

汉代诗歌概说: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汉代有代表性的诗歌是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不过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与《诗经》民歌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是继《楚辞》之后的又一次诗体革新。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这样的优秀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古诗十九首》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建安时期“五言腾踊”局面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汉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宫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克谐,达到和谐。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

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末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汉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主要是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其思想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和叙事性。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中的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多是“刚健清新”的特色,以叙事为主,现实主义精神特强,同时又孕育了我国的五、七言诗。宋人郭茂倩曾把历代乐府诗分类编成《乐府诗集》一书。

乐府选讲:

《上邪》、《有所思》(前二者尤显出刚健清新之特点)、《东门行》(现实主义精神、叙事性)、《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整齐五言,情节复杂、对话丰富,可让学生节选分角色朗读)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不同的是,《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孔雀东南飞》则把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上,前半部分,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媳关系和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后半部分,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逃脱宗法、社会势力以及庸俗社会意识织成的罗网。情节曲折跌宕,结构复线交迭,前所未有。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如《艳歌行》以男主人公“斜柯西北眄”的动作,来表现其猜疑。《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通过对夫婿英俊、事功的铺陈,表现了夫婿的不同凡俗。《十五从军征》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烘托了老兵家园的破败和他心境的凄凉,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句式灵活,对于协调诗歌节奏,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重要作用。《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便于双音词与单音词的组合,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一般说来,西汉乐府民歌多杂言,东汉则多五言。杂言体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五言体式是文人五言诗的先河。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至建安之前。其时正值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

《古诗十九首》在风格上与叙事为主的东汉民歌有所不同,它以抒怀见长。诗中多用比兴手法触情于景,浑然一体,委婉含蓄,真挚动人。

多为五言,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作品无题,都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古诗十九首选讲: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1),皎皎河汉女(2)。纤纤擢素手(3),札札弄机杼(4)。终日不成章(5),泣涕零如雨(6)。河汉清且浅(7),相去复几许(8)?盈盈一水间(9),脉脉不得语(10)。

[题解]

此诗作于东汉末年桓、灵之世。诗借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传说,表现了世间夫妻相爱而不能团聚的苦闷。

〔注释〕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天鹰星座主星,在银河南。(2)皎皎:明亮的样子,兼有形容青春女性娇艳的作用。河汉女:俗称织女星,天琴星座主星,在银河北,与牛郎星隔银河相望。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摆动。素手:洁白的手。(4)札札:机织声。杼(zhú);机机上的梭子。(5)此句借用了《诗经·小雅·大东》中的诗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是说女主人公因思念而无心织布。终日:整日。章:织物的纹理。(6)此句借用《诗经·邶风·燕燕》中的诗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零:坠落。(7)河汉:银河。(8)相去:相离,相隔。复:又。几许:多远。(9)盈盈:水清浅的样子。一水:指银河。(10)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不得语:不能说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走了一程又一程,漂泊流离到远方。和你生离同死别,彼此相隔万余里,你我各在天一方。道路险阻又漫长,今生怎能再相会? 想那胡马尚知恋北风,越鸟总是栖息在南枝。远方的人啊,你离得越远思乡之苦熬得你越憔悴。奸邪惑正,贤愚不分,使你远游子不顾回家门。想念你令人心碎啊,时光流去又到了年终岁末,抛开这离别之苦不说吧,愿你在外多加餐饭保重身体。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的诗。彼此“各在天一涯”,路途遥远又有阻碍,生离如同死别,难得会面。进而用胡马越鸟的联想和衣带日缓的比喻,设想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最后道出了“游子不顾反”的原因和无可奈何的劝勉,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女方难言的无限深情,话语不多,而余意无穷。后十句倾述现在相思的复杂心情,由思念而嗔怪,再由猜疑而怨恨,最后由无奈而勉强宽慰来解脱。反复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不同于一般民歌的大胆直率,而是表现出了特有了蕴婉含蓄的风格。

全诗意蕴深厚,委婉含蓄:1、巧用比兴手法,表达难言的无限深情。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喻人人都怀念故乡,以“浮云蔽白日”喻丈夫为他人所诱惑。(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蝶恋花》)表达对游子不归的责怪、猜疑和怨恨,语短情长。2、语言含蓄蕴藉,自然而形象。如用“衣带日已缓”、“思念令人老”,使读者从体态、容颜的变化中看出久别怀思的痛苦迹象来。用“努力加餐饭”来表达对丈夫的无限关怀体贴。通俗口语和对偶句的运用,语言浅近而含义丰富,都显得自然、形象。

本篇是借别情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不得于君的怨愤心情。——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

逢末嫁时。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含着生命意识觉醒之初对人生易逝的感伤,所有的其他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作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从《诗》、《骚》和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又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等即是。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意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是《古诗十九首》的又一特色。务求平淡,如话家常,《古诗十九首》每首诗都是如此。无须举例,读之即晓。这是诗人借鉴民歌的结果。这些诗虽然浅近,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王世懋尊之为“五言之《诗经》”(《艺圃撷余》),可见它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诗歌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

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四言诗在曹操手中得以中兴,五言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田园诗(陶渊明、谢灵运);永明体:齐武帝水明年间,在音韵学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眺等人,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了诗歌由比较自由向讲究格律的发展趋势。谢眺是“永明体”诗人中成就较高者,尤以山水诗见长。宫体诗:梁陈时代,诗人虽多,但诗风每况愈下。瘐信:北朝文人多祟尚模拟南朝名家,少有创造性。由南入北的瘐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民歌:南北朝是乐府民歌的又一个发达时期,南朝民歌几乎全是体制短小的情歌,情调宛转缠绵。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直率豪放。感郎千金意,惭无顿城色,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建安风骨: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起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建安文学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斡、应瑒。蔡琰。

建安诗歌选讲:三曹

曹操《短歌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的《短歌行》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短歌行》是曹操四言诗的名篇,汉魏四言诗的典范之作。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四言诗的艺术成就,使四言诗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光芒。

《三国演义》文:(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破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感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此处可插播《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横槊赋诗”片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正当饮洒劝歌的时候,感到人生寿命短促,百年易过,犹如朝露容易被晒干,只恨许多时光白白地过去了。他认为只有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成就一番事业,才不枉此一生。(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深沉感慨。)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情绪愈高亢愈激昂,忧郁的思绪难以消解。用什么来解忧呢?只有杜康酒了。(他所忧郁的,不仅仅是年华流逝,更多的还是天下三分、乱世末治的现实和人才的缺乏。)(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些穿青色衣领的学者,我常常记挂在心里;只是为了这些人物,时常暗地里叹息。他认为“为国失贤则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听那和顺的声音,是鹿在那里叫呢,他到我的野地里吃着苹草,也招呼同伴来吃;好比我请这班好客人聚在一起吃酒,叫作乐的人在旁弹琴瑟吹笙。借《诗经·鹿鸣》的句子,表示求得贤才后宴乐他们。(两引《话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沈吟,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贤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何时才能取来?最后只落得忧从心来,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长河里,诗歌是一朵朵跃动的浪花。她展现了中华民族灵魂的高度和骨子里的普世价值。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更是文学之瑰宝,犹如文明之乳汁,她哺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人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依旧可感受生命之浪漫。故此诗歌教学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选入教材的诗歌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学好古诗,对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表达写作水平等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陶冶他们优美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裨益。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兴趣教学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这一学生的心理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情感教学法 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

青春之歌诗歌12篇_诗词完美版

《青春之歌诗歌》 青春之歌诗歌(一):青春,是一支无悔的歌爱过,恨过 哪怕泪眼婆娑 青春,是一杯浓郁的酒醒过,醉过 哪怕难逃心魔 青春,是一枚青涩的果哭过,笑过 哪怕飞蛾扑火 青春,是一条流淌的河急过,缓过 哪怕逐流随波 青春是金色的锁链 青春是飘忽的云朵 青春是懵懂的漫游 青春是炫丽的焰火 朋友阿! 青春是最为珍贵的拥有青春是活力四射的走秀莫要畏惧路途坎坷

莫要枉自岁月蹉跎 迈开激越的脚步 抬起清澈的眼眸 展开嘹亮的歌喉 高唱一曲 青春永不朽 青春之歌诗歌(二):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动听高亢嘹亮的歌 歌声中记载着以前的激情豪迈澎湃青春是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 她载着我们一路前进却不能后退青春是一个美梦 少男少女心中最恬美的梦 青春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欢快的流淌着却不知疲倦 青春是一道彩虹 用七色的调色板 描绘出人世最美的一瞬间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用最热烈的色彩 演绎着热血青春的风华正茂

青春是天空上的一颗流星 秀丽的一瞬却永恒一万年 青春是一本日记 翻过那一页页的记载 那以前闪动着青春的乐符 却不勘岁月的磨炼 发黄的页面不见了鲜活的色彩珍惜青春吧朋友们 等你要惋留她时 她却不留痕迹地悄然离去 来的轰轰烈烈走的毅然绝然 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有一次 青春只有一回 青春之歌诗歌(三): 青春之歌 青春如隽永的诗 诗情画意 诗中美景惹人怜爱 轻软的湖水也为你欢腾 青春如诗,诗中有画,写意青春青春如朦胧的歌

动人心弦 歌声婉转另人迷醉 枝头的鸟儿也为你歌唱 青春如歌,歌有诗韵,诗意青春青春的记忆那般完美 青春的步调那么微妙 懵懂的情感,完美的憧憬 哭过笑过 青春,是一支无悔的歌 或许迷茫或许无助 不要畏惧路途坎坷 用一颗火热的心 释放青春的光芒 坚定的我们拥有不变的誓言 雨水洗涤过的天空多么清晰 微风轻拂的世界多么明亮 迈开激越的脚步 抬起清澈的眼眸 展开嘹亮的歌喉 高唱一曲青春之歌: 无悔的青春需要骄傲的绽放!青春之歌诗歌(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青春之歌诗朗诵

青春之歌诗朗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春之歌(组诗) (一) 我——怎么模糊了视线 就连旖旎的风光 此刻,也开始逐渐变得惨淡。 而那褪尽了色彩的黑白 为何竟慢慢明亮了我的双眼 啊,我看清了、看清了 那硝烟弥漫的背后 一张张可爱的五四笑脸。 (二) 站在岁月的风口浪尖 敛起飞翔了很久的翅膀。 轻轻的微闭双目 迎面吹来一股沁人的芳香,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耳边荡起这一声震彻天地的回响 虽然——那不是天籁般的乐章 但依然激荡着每位炎黄子孙的心房。 (三) 青春,是茂盛葳蕤的花草 馥郁而甘甜 青春,是一抹悠悠的云岚 动人而缠绵 青春,是葱荣树下的荫翳 清爽而梦酣。

青春,也是 一股狂风、一阵骤雨 一声雷鸣、一道电闪。 在瞬息万变又充满挑战的岁月里我们只能向前、向前、向前 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 (四) 世界上没有黑暗 即使再迷茫的夜晚 只要用心寻找 就能发现希望在不停闪光。 星眸、烛火、皎洁的月亮 还有萤火虫飞去的方向。 我们自身同样也有着隐匿的光芒 只要凝聚起来 就能托起一轮火红的太阳 正如100年前那场 铭刻青史的爱国主义运动一样。 (五) 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如同一只送信给和平的白鸽 就算经历飓风、骤雨 就算挥起滴血的翅膀 也在为自己的使命而飞翔 纵然阴霾遍布,那又怎样 只要信念永远燃烧在不灭的心房。 (六)

呼唤,那随光阴波涛远去又再次乘感动而来的 那三千爱国主义的不朽青春此刻,透过灿烂的暖阳 我仿佛看到那可爱的脸庞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 正随花儿绽放,正和鸟儿歌唱正使青山复绿,正随江河流淌 (七) 青春的我,如红色花朵 绽放在命运的角落 风来了、风吹着 雨来了、雨淋着 问谁曾注意过? 也许,青春的梦 只有在历经风雨后 才能迎接美丽的彩虹 (八) 倘若有人问我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 最宝贵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我会坚定的说 不是金钱,不是爱情 不是利禄,不是功名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动 一种溢自五四青年身上 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博爱的光荣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②筼筜(yún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语言训练,欣赏意境”是古诗的教学目标,“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1 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一远看;日一太阳;照一照耀……;

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2 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2.1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12-30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 婉约----- 隽永----- 朴素自然---- 屈原—王安石—李商隐—李清照— 陆游——杜甫——白居易—— 李白——王维——辛弃疾—— 杜牧——苏轼—— 二、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 三、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的词: 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拟声词 5、色彩词: 四、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例题1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依”字有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之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13.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3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答:

2013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高三语文组 2013.3.29 语言特色 一、【解题指导】 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风格解析】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语文诗歌鉴赏(史上最全)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 1、记叙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1)手法一:记叙方式 顺叙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插叙内容与主要事情有关,但不是主要事件,可以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主题,调整叙述节奏,使行文跌宕多姿。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兴趣;使情节更曲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补叙补充说明,起到诠释作用;使行文更缜密。 关于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2)手法二:人称手法 第一人称联系自我直接抒情,感情真挚;能够真切自然地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呼告抒情更强烈。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 (3)手法三:叙述线索 明线和暗线:以事件、事物、人物、感情或某句话、某个行动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使主旨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2、描写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主题服务。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以形传神,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2)人物描写 细节更加准确传神地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白描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特点进行描写。 正侧面描写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相结合,侧面描写有衬托、映衬和烘托的效果。 反衬通过对陪衬对象的描写使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备注:所有人物描写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文章主旨或抒发人物感情。 例: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青春之歌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青春之歌 青春是无言的歌。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着心跳的节拍,奏出生命的辉煌乐章。下面橙子就和大家分享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来欣赏一下吧。 青春之歌 青春,是涓涓的流水;青春,是初生的绿芽。青春本无颜色,如一张张洁白的画纸,等待我们去描绘;青春本无色彩,如一本本未写的日记,等待我们去谱写。春是花季年华中最灿烂的一抹温暖的阳光,美轮美奂,精妙绝伦。 当我们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地交流着,脸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那便是青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互相捉弄着闺蜜好友,幼稚地玩耍着,那便是青春;当我们站在阳光下,穿着校服挥着手,高高兴兴地拍毕业照,那便是青春;当我们回头看着母校,望着即将分离的好友,昔日的快乐时光浮现,又落下泪来,那便是青春……青春是美好而又充满酸甜苦辣的年华,让我们声声叹息,它的短暂。 因为老师的责骂而感到委屈,不禁向闺蜜好友抱怨,那就是青春;因为闺蜜好友的生日到来而手忙脚乱,到最后不好意思地向闺蜜好友吐舌,那就是青春;因为家人带来的小小惊喜而喜悦,悲伤都抛到九霄云外,那就是青春;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失落,又被闺蜜好友的安慰逗笑起来,那就是青春…… 那些韶华与单纯中,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难以忘怀。难忘朋友。曾经一起笑过哭过痴过恨过爱过,曾经在失落的一个安慰,在伤心的

一份温暖,深深刻在记忆的心田。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而你我却有着永恒的友谊。 难忘恩师。朗朗吟读诗歌,犹记当初您耐心的教育;埋头提笔疾书,犹记当初您细心的指导。温柔的话语,细心的教导,修长的身影,都将永存在心。 难忘母校。一步步走进硕大的校园,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而我们就在这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度过漫长的学海生涯。因为您的陪伴,才有了一个个人才。您的模样,挥之不去。 “不求生生世世,不求朝朝暮暮,但求平平淡淡,携手共游人间。”正如歌中所唱,让我们以青春为笔,真情为墨,画出更美丽的青春之画,写出更生动的青春之歌。 青春 青春,人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如果问你青春是什么,你怎样回答? 你或许说,青春是无言的歌。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着心跳的节拍,奏出生命的辉煌乐章。 你或许会说,青春是醇香的酒。存放的时间越久,香味就越浓郁。闲暇时斟上,细细品味,未饮先醉。 你或许会说,青春是妩媚的鲜花。春风中绽放出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点缀出别样景致,让蝶儿陶醉。 曾经拥有过青春的我,则要说,青春是灿烂的朝霞。可以说它是鲜红的,热情似火;可以说它是碧绿的,生机勃勃;可以说它是雪白的,纯洁烂漫;也可以说是金黄的,璀璨辉煌。旭日东升,云蒸霞蔚。长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全集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全集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青春之歌诗歌朗诵2篇.doc

青春之歌诗歌朗诵2篇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动听高亢嘹亮的歌歌声中记载着曾经的激情豪 迈澎湃青春是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她载着我们一路前进却不能后退青 春是一个美梦少男少女心中最恬美的梦青春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欢快的 流淌着却不知疲倦青春是一道彩虹用七色的调色板描绘出人世最美的 一瞬间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用最热烈的颜色演绎着热血青春的风华 正茂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美丽的一瞬却永恒一万年青春是一本日记 翻过那一页页的记载那曾经闪动着青春的乐符却不勘岁月的磨炼发黄 的页面消失了鲜活的颜色珍惜青春吧朋友们等你要惋留她时她却不留 痕迹地悄然离去来的轰轰烈烈走的毅然绝然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 平等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只有一回青春之歌诗歌朗诵(2):《中华少年》甲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乙从碧波 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丙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 来,我是蓝天下翱(á o)翔的雏鹰;丁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 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齐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丁九曲黄河让 我懂得百折不回,甲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丙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乙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甲乙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甲到刚劲(j nìg)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乙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 g)绕耳畔;丁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 n)跚(shā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乙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敖(á 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甲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乙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 n)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齐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 (cuǐ)璨(cà)n的诗篇!甲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乙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丙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丁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甲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乙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