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龚自珍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贡献,以及由古文学转向今文学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龚自珍如何结合经史,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第二章魏源的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启蒙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为经世派的魏源在传统学术和启蒙思想之间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朴素的辩证法和进化的历史观。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第五章张之洞从政、治学、综合汉宋和立足古文经学的中体西用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以及“经世”“务实”之学。

教学重点、难点:“中体西用”的哲学基础及其“开新”“卫道”的统一。

第六章严复以摄取进化论而自强保种名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严复是如何吸纳西方哲学以求经世致用的,以及他是如何重估中西文化的。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他晚年对传统的回归。

第七章康有为的经学擅变、抉发微言与哲学观种种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及其对《春秋董氏学》等儒家经典的阐释。

教学重点、难点:《空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

一、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龚自珍虽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对一些哲学问题,如名实关系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龚自珍与古文经学

(一)受外祖父段玉裁和父亲龚丽正的影响。

龚自珍对古文经学有颇深的造诣。

龚自珍是在视名物训话为学问全部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考据学对龚自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龚自珍继承了明末清初民主主义思潮,并根据身处的现实,加以扩充,予以宣传,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基础之一。

其次,考据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直接影响了龚自珍一代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

再其次,考据学派研究问题的治学方法对龚自珍的治学、论述均有一定影响。

尽管龚自珍对传统的考据学及古文经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著述,但他本人并没有把大量精力放在考据学术活动方面,因为他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为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社会任务,他把自己的治学定位在社会改革宣传的活动上。

(二)与章学诚“六经皆史”相互发明

在刘逢禄看来,《左传》是不传《春秋》的。他说:“左氏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后人增设条例,推衍事迹,强以为传《春秋》,冀以夺《公羊》博士之师法,名为尊之,实则诬之。”他主张对于《左传》应该“审其离合,辨其真伪”,“以《春秋》归之《春秋》,《左氏》归之《左氏》,而删其书法凡例及论断之谬于大义,孤章断句之依附经文者,以存《左氏》之本真”(《释内事例》)。

龚自珍认为《左传》是很有价值的书,纠正了刘逢禄偏颇之见,态度比较公允。

至于《周礼》,龚自珍对它的批评更为严厉一些。他认为“《周礼》晚出,刘欲始立。刘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掇拾旧章所为,附之于《礼》,等立于‘明堂阴阳’而已。后世称为经,是为述刘欲,非述孔氏,’(《六经正名》)。龚自珍又说:,’(周官)之称经,王莽所加,应该正名。”(《六经正名答问》)

(三)兼采汉、宋的经学史观点

所谓“汉学”,即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汉儒二左退巡适之学。两汉以后历代皆有重考证,尚质朴之治学者,这些人都可视为汉学的传人,归为汉学学派之中。清代的汉学,则是以乾嘉学派为代表考据之学,有人称之为新汉学。宋学,即以理学为代表的宋儒性命、义理之学。龚自珍力主屏弃“汉学”、“宋学”互相对峙、势不两立的门户之见,并且创造性地阐释古文经学中的资料,引出具有近代价值的新论点。

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一不安也;本朝自有学,非汉学,有汉人稍开门径,而近加邃密者,有汉人未开之门径,谓之汉学,不甚甘心,不安二也;琐碎短订,不可谓非学,不得为汉学,三也;汉人与汉人不同,家各一经,经各一师,孰为汉学乎?四也;若以汉与宋对峙,尤非大方之言,汉人何尝不谈性道?五也;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沽?不足概服宋儒之心,六也;近有一类人,以名物训话为尽圣人之道,经师收之,人师摈之,不思深论,以诬汉人,汉人不受,七也;汉人有一种风气,与经无与,而附于经,谬以裨灶、梓慎之言为经,因以泪陈五行,矫诬上帝为说经,《大易》《洪范》,身无完肤,虽刘向亦不免,以及东京内学,本朝何尝有此恶习?本朝人又不受矣,八也;本朝另有绝特之士,涵咏白文,创获于经,非汉非宋,亦惟其是而已矣,方且为门户之见者所摈,九也;国初之学,与乾隆初年以来之学不同,国初人即不专立汉学门户,大旨欠区别,十也。今文经学

1.奉尊孔子

2.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

3.孔子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4.孔子为托古改制

5.六经为孔子所作

6.以《公羊传》为主

7.经学派

古文经学

1.尊奉周公

2.尊孔子为先师

3.孔子为史学家

4.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5.六经为古代史料

6.以《周礼》为主

7.史学派

三、龚自珍的今文经学思想

(一)师承刘逢禄之前,发挥《公羊》“三世”说

“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以降,世有三等,三等之世,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

在这里,龚自珍提出以“治世一衰世一乱世”这一模式作为概括时代变迁的理论,这在中国经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公羊“三世说”

董仲舒根据《公羊传》先后三次讲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思想资料,加以发展,提出了“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的公羊“三世说”。《公羊传》所言是后来学者推演的公羊“三世说”的雏形,其中包含着极其宝贵的历史发展观点,人们可以据以发挥,划分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到了东汉何休,作了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理论模式。

治世—衰世—乱世

(二)师承刘逢禄之后,发挥《公羊》和《尚书·洪范》历史进化说

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论》

“昔者仲尼有言:‘吾道一以贯之’又曰:‘文不在兹乎!’文学言游之徒,其语门人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诚知圣人之文,贵乎知始与卒之间也。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肪幽明之序,始乎饮食,中乎制作,终乎性与天道。”

八政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日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孔颖达在《正义》中说:“八政者,人主施政教于民有八事也。”龚自珍却据之来论证上古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划分为三大阶段。在龚自珍看来,经济活动是基础,天地之后最基本的活动是饮食,故说:“饮食继天地。”在此基础上才能演变、发展出其他一系列活动。

八政配三世

食、货者,据乱而作也;

祀也、司徒、司寇、司空也,治升平之事;

宾、师乃文致太平之事。”他又说:“通古今为三世,《春秋》首尾,亦为三世。”(《五经大义经始论》)

《农宗》批驳“圣人创造万物”的教条

“采集经济”阶段

“耕作经济”阶段

发扬公羊学说大一统的精义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第七》

“严夷夏之大防”

大力弘扬了公羊学“太平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大一统进步思想。

“圣无外,天亦无外者也”。

(三)经史结合,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从形式上看,龚自珍的((春秋决事比》这部阐发《春秋》大义的著作有类于汉儒以《春秋》决狱,将《春秋》当作最高法典。但从实际内容看,该书更重视对《春秋》根本大义的发挥,即通过对《春秋》书法和所记载的一些事实的归纳,得出“春秋作新王”、《春秋》有“常”有“变”的深刻认识。

《春秋决事比》阐发《春秋》大义

可以概括为如下三项:

1.不定律

2.不屑教律

3.“常”与“变”律

1.不定律

一、“先原奏”

“权假以立文”

二、“后旨意”

2.不屑教律

更加突出地体现了龚自珍运用《春秋》“以经议政”的特点。

夷狄之间的残杀,君子是不痛恨的,在不痛恨里边实际上是包含着对夷狄的痛恨在内的。

对于夷狄之乱,最好不要过问,因为如果过问就是对他进行用兵。无论打胜打败,对自己都没有好处。这是仁者弗为,智者弗为的事。在这里,龚自珍把少数民族视为落后,不可理喻的民族是其思想的局限,但他敏锐地发现民族纠纷是不易解决的矛盾,引而申之,要慎重解决边疆之争的问题则是颇具远见的。

3.“常”与“变”律

有“常”则有“变”,有原则性也还应有灵活性。

龚自珍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春秋》的常经(龚氏又说:“言父子则兄弟在矣”),但不能一成不变地到处套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变通,即“大义灭亲”,这种变通在根本上是符合《春秋》经义即儒学的基本精神的。

“常”与“变”,“经”与“权”,是公羊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龚自珍从《春秋》经传中归纳出许多史实和书法,进一步揭示出公羊学家经权观的价值,不仅把《春秋》公羊经说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学术中辩证思维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经学今古文之别,古文经学着眼于学术本身多一点,故其学风朴实。而今文经学,尤其是晚清今文经学,更多着眼的是政治,即“以经议政”,这往往不符合经义本身,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从经文中搜寻指导自己理论的见解,这有时难免给人牵强附会之感。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在议政,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只能从经书中寻找助成己说的东西。龚自珍是如此,后来的康有为更是如此。就今文经学来说,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糟粕包括用牵强附会的手段宣扬迷信的“五行灾异说”和“谶纬说”。龚自珍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这些均不得混人孔子家法,这是颇具科学头脑的。

四、龚自珍的哲学思想

(一)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发展循环论

龚自珍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事物是发展的。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内部要素也都处在变化之中,变是事物的必然性。他说:“一瓠三变,一枣三变,一枣核亦三变。”

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天运十年而小变,人事亦然。

据乱—升平—太平”或“治世—衰世—乱世”三个历史环节,连礼祭也有三种,“有据乱之祭、升平之祭、有太平之祭”。

通古今可以为三世,《春秋》首尾亦为三世”(《五经大义终始答问》)

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三段循环的模式则是错误的。

(二)世界为心力所造的唯心宇宙观

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胪幽明之序,始乎饮食,中乎制作,终乎闻性与天道。民事终,天事始,鬼神设,福禔应,圣迹备。

龚自珍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先从社会的“民事”开始议论。从“民事”演绎到“天事”的宇宙观,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导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正是龚自珍宇宙观的特点。

在《农宗》篇中,龚自珍认为农耕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

气—天地—人—伦纪

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与众人对立,与众人为无尽。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日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翘,我理造文字言语,我气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

龚自珍看来,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如果从物质的角度看,宇宙物质是多样性的。

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自佛知见,乃至地狱知见,皆遍一切处。汝开饿鬼知见,鬼法界遍一切处;开畜生知见,畜生法界遍一切处;开地狱知见,地狱法界遍一切处。

既然世界是由“知见”所造成,要想改变世界,关键就在于改变人们的“知见”。

龚自珍宇宙观、世界观里对“命”的解释。

第一层解释:他认为“命”是“命令”和规律

第二层解释:“命”表达了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

他说:传曰:‘发乎情,止乎礼义’……夫我也,则发于情,止于命而已。”

(三)“名副其实”的名实观

天地之间,几案之侧,方何必皆中圭,圆何必皆中璧,斜何必皆中弦,直何必皆中墨?要保护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能承认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龚自珍名实论的要点。天下方安小伪,小伪不可安。不如以大伪名于天下。言伪忠,禁伪教,德伪情,道伪圣,礼伪自然。

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天运十年而小变,人事亦然。

他认为历史是按三个阶段来循环发展的,经历了“据乱—升平—太平”或“治世—衰世—乱世”三个历史环节,连礼祭也有三种,“有据乱之祭、升平之祭、有太平之祭”。(四)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善非固有,恶非固有,仁义、诈贼、狠忌非固有。

龚氏之言也,则宗无善无不善而已矣,善恶皆后起者。夫无善也,则可以为柴矣;无不善也,则可以为尧矣。

“尊情说”和“童心论”

在《尊情》中龚自珍指出感情是人类生活不可割舍的部分,而人的喜怒哀乐的具体(龚氏称之为“有境”)感情才是值得尊重的。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个人的感情与其物质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尊情就必须尊重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要求。

如果天理是指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人欲是指人非分的欲望,则“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其合理性的。实际上,历代清官在修养自己的品德时大都能“存天理,灭人欲”,相反,贪官又大都是“逆天理”而“纵人欲”。在晚清思想家、政治家左宗棠的学说行事中尤能体现这一点。如果,把“天理”看成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伦理纲常,“人欲”理解为人的正当要求,则“存天理,灭人欲”确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童心论

龚自珍把童心论作为反对封建道德,反对理学教条,争取人的自由尊严的个性解放的武器。李贽

童心论的倡导者是明代具有叛逆思想的李贽。他以“赤子之心”与理学对抗,指斥“六经、语、孟乃道学家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五)社会变革的历史哲学思想

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似治世之稀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閫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

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駔,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抑小人亦甚鲜。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其法亦不及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新、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二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才者自度将见戮,则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蚤夜号以求乱。……然起而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龚自珍对当时社会总的评价

一、满清王朝虽然已衰朽不堪,但外表还是具有盛世的假象,致使大多数人还被这种假象欺骗,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

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及宋明理学的摧残束缚,致使这个社会极乏人才,不只上层社会没有人才,下层社会也没有人才,就连做贼做盗的都没有出色的;

三、在这个社会里,一旦有才士、才民出现,要遭到各种各样的摧残。在这个昏朽的大染缸里,最后总是把这些才士才民改造成腐人;

四、才士才民中有些叛逆个性强的,在求治不得的时候,自然就要挺而走险以求乱,这样天下大乱的局面很快就要出现了。

产生“衰世”的原因

他认为清代奉行的科举制度和用人论资格的官吏制度是使清王朝人才绝乏的主要根源。

他认为科举考试造就出来的人才不但能力才力上软弱,而且“骨力”即道德品质也是卑下猥琐的。这种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与“用人论资格”的官吏制度杂揉在一起,在龚自珍看来,朝廷上和社会上到处都是没有灵魂的腐人。

黑暗的司法制度

豪门大族对财富的占有对土地的兼并,造成了社会贫富不相济的现实,这也是统治集团贪婪无耻的反映。

士林风气的败坏

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三)“名副其实”的名实观

(四)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五)社会变革的历史哲学思想

龚自珍对当时社会总的评价:

(1)、满清王朝虽然已衰朽不堪,但外表还是具有盛世的假象,致使大多数人还被这种假象欺骗,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

(2)、由于封建道德观念及宋明理学的摧残束缚,致使这个社会极乏人才,不只上层社会没有人才,下层社会也没有人才,就连做贼做盗的都没有出色的;

(3)、在这个社会里,一旦有才士、才民出现,要遭到各种各样的摧残。在这个昏朽的大染缸里,最后总是把这些才士才民改造成腐人;

(4)、才士才民中有些叛逆个性强的,在求治不得的时候,自然就要挺而走险以求乱,这样天下大乱的局面很快就要出现了。

对龚自珍思想的评价

龚自珍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有古文经学的、有今文经学的,还有佛学的。这样就决定了龚自珍的思想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他生活在腐朽之气笼罩神州,整个社会一片死气沉沉的晚清王朝,能以非凡的勇气和眼光,在思想文化广大范围内发出振聋发馈的呼吁,并与他的朋友林则徐、魏源等人一起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新篇章,这是难能可贵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这是

对龚自珍这位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正确评价。但由于龚自珍对一些问题只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但未能很深人地探讨下去,甚至有些思想还自相矛盾,我们也只能用他的诗句“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来看待他。

参考文献:

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8月第1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陈其泰:《龚自珍和晚清经学的擅变》,见《经学今诊初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新1版。

第二章魏源的启蒙哲学思想

一、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

《西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

且夫文质再世而必复,天道三微而成一著。今日复古之要,由话训声音以进于东京典章制度,此齐一变至鲁也;由典章制度以进于西汉微言大义,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此鲁一变至道也。”

西汉今文经学是“以经术为治术”、“通经致用”,而古文经学是以训话音声、名物器服来“蔽经”,结果是“无一事可验诸治”。他在《默觚·学篇九》中说:“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则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垢厉者乎?”可见今文经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至于古文经学则是“以话训音声蔽小学,以名物器服蔽三《礼》,以象数蔽《易》,以鸟兽草木蔽《诗》”,这样治学,即使是“毕生治经”,也仍然是“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二、魏源的启蒙哲学思想

(一)朴素的辩证法与进化的历史观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又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用,重、容、双、用必争其功。何耶?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乾尊坤卑,天地定位,万物则而象之,此尊无二上之谊焉。

《默觚·学篇十一》

故劳心者不劳力,尚武者不修文,文学每短于政事,政事多细于文学……。能两美者,天下无之。

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随。

《默觚·学篇》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怜意之所乘也。

(二)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以天为本的世界观和注重实践的认识方法

他在《默觚·学篇一》中说:“万事莫不有本,众人与圣人皆何所本乎?……曰:以天为本,以天为归。”在《默觚·学篇七》中他又说:“心为天君,神明出焉。”在《默觚·学篇五》中,魏源又根据陆王学派的观点,提出:“人知身以上皆天,不知一身内外皆天也”,“人知心在身中,不知身在心中也。”总之,魏源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做出的是唯心主义的回答。

常人畏学道,畏其与形逆也。逆身之愉而使重,逆目之治而使筒,逆口之荡而使默,逆肝肾之横佚而使平,逆心之机械而使朴,无事不与形逆,矫之、强之、拂之、阔之,其不

终败者几希矣。语有之日:“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焉有终日摧山填壑而可长久者乎?君子之学,不主逆而主复。

《默觚·学篇八》

《易》者,卜筮之书也,天道之书也。中古以后,地天之道绝矣,天与人日远矣。人且膜视乎天,且渐不信天敬天,圣人纵欲谆谆以天道诏人,天何言哉?使非空空然叩诸卜筮,受命如响,鬼神来告,曷何舍其偏是偏非,而信吉凶悔吝易知易从哉?故卜筮者,天人之参也,地天之通也。《诗》、《书》、《礼》皆以人道设教,惟《易》则以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

无鬼非圣人宗庙祭祀之教,徒使小人为恶无忌惮,异端之言反长于儒者矣。鬼神之说,其有益于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

《默觚·学篇十四》

寐时之梦,寤时之心境也。夜者,昼之景;死者,生之景;鬼神者,人之景。梦中之境,游魂为变,鬼神之情状也。

《默觚·学篇二》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我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吸。《默觚·学篇六》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射使人端,钓使人恭,琴使人和,棋使人竞,事使然也;出林不得直趋,行险不得履绳,势使然也。

《默觚·学篇三》

圣其果生知乎,安行乎?孔何以发愤而忘食,姬何以夜坐而待旦,文何以忧患而作《易》,孔何以假年而学《易》乎?

《默触·学第二》

敏者与鲁者共学,敏不获而鲁获之。敏者日鲁,鲁者日敏,岂天人之相易邪?日:天人相参也。

《默觚·治篇》

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设身处地,乌能随盂水为方圆也?自非众议参同,乌能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也?历山川,但壮游览而不考其形势;阅井疆,但观市肆而不察其风俗;搅人才,但取文采而不审其才德。一旦身预天下之事,利不知孰兴,害不知孰革,荐黜委任不知孰贤不肖,自非持方枘纳圆凿而何以哉。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一、封建卫道士的思想历程

(一)封建卫道士的“一宗宋儒”

絪緼化醇,必无以解乎造物之吹嘘,真与精相聚,而性即寓于肢体之中。含生负气,必有以得乎乾道之变化。理与气丽,而命实宰乎赋畀之始。以身之所具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视、听、言、动,即有肃、乂、哲、谋。其必以肃、乂、哲、谋为范者,性也。其所以主乎五事者,命也。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主乎五事者,命也。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此其中有理焉,亦期于顺焉而已矣。

曾国藩思想的特点

(一)他非常关心当时的思想动态,俨然以理学的卫道士自居。他信奉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格言,认为读书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宣扬理学,使人的“善性”不受邪气的侵袭。(二)他强调“荷道以躬”,即重在实践。荷道以躬,舆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援。(三)大力提倡“诚”。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诚也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讨粤匪檄》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唯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姐妹也。……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痛哭于九原。

《朱慎甫遗书序》

嘉道之际,学者承乾隆季年之流风,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张己伐物,专抵古人之隙,或取孔、孟书中心性仁义之文,一切变更故训,而别创一义,群流和附,坚不可易。有宋诸儒周、程、张、朱之书,为世大垢。间有涉于其说者,则举世相与笑讥唾辱,以为彼博闻之不能,亦逃之性理空虚之域,以自益其鄙陋不肖者而已矣。

(二)封建卫道士的“汉宋兼容”

《谕纪泽》

余于道光末年,始好高邮王氏父子之说。

学问之途,自汉至唐,风气略同;自宋至明,风气略同;国朝又自成一种风气。不过顾(炎武)、阎(百诗)、戴(东原)、江(慎修)、钱(辛嵋)、秦(味经)、段(茂堂)、王(怀祖)数人,而风气所扇,群彦云兴。尔有志读书,不必别标汉学之名目,而不可不窥数君子之门径。

《致诸弟》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辞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抵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辞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

曾国藩兼容汉宋,还因为汉学家对自然科学比较重视。

二、心学之实学与哲学上的倒退

曾国藩咸丰十年九月《日记》: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与作梅(按指陈作梅)魁谈当今之世,富贵固无可图,功名亦断难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维风俗,或可辅救于万一。所谓正心者,日厚,日实。厚者,仁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心之厚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浇薄之风。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固引顾亭林所称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者以勉之。

(一)宇宙观上的唯心主义天命观

理与气相丽,而命实宰乎赋界之始。

在《答刘孟容书》中他又说:传日:“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斯二气者,自其后而言之,因仁以育物,则庆赏之事起;因义以正物,则刑罚之事起。中则治,偏则乱.”(二)认识论上的“格物诚意”论

学者何?复性而已矣。所以学者何?格物诚意而已矣。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晰

之,诚意则举好恶之当于仁义者而力卒之,兹其所以难也。

三、邵懿辰的今文经学思想

六经之传远矣,汉诸儒掇拾于逃藏垠烬之徐,屹屹而守之,为之训话以通其意,历千余年而诸儒出,因是得以推见圣人之底蕴。是汉人之训话,宋人非不见也,而所以推见圣人之底蕴者,汉儒不得而见,乃宋儒之所独得也。宋儒幸而生汉儒之后,得兼其美,若夫汉儒之不逮宋,则固如治璞者方攻切其外,未暇睹精光之所在,而亦其不幸也。故使贾、马、郑、王而生周、程、张、朱之后,其能为周、程、张、朱不可知,其服膺乎周、程、张、朱而不至背驰焉,亦已明矣。仪宋者,岂惟仪其言语状貌而已耶,必将深求其心。宋儒之心,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藏于经。

《仪宋堂记》

今自乾隆、嘉庆以来,六七十年之间,学者以博为能,以复古为高,矜名而失实,务劳精疲神,钩考众家笺疏之说,下至宫车制度,六书假借,碑褐益鼎之铭识,而广为之证。凡传注之出于宋儒者,概弃不录,日:吾以崇汉而已,其徒相与号曰汉学。意!此岂异夫立熟食火化之世,而追茹毛饮血之俗;挽碣石入海之河流,而反诸大伓龙门以上哉。不唯骂讥吐弃,于宋儒无毫发之损;亦且推崇奖许,于汉儒无涓埃之益。

《赠陈艺叙序》

方乾隆中,俗学横流,世聪明杰魁之士,相劘而为考证纤末之务,久治经而经日以蔽晦。《孝子王立斋先生传》

方乾隆中,士大夫鹜为考证训话之学,内不本身心,外不可推行,于时虚声慕古,古籍愈出而经愈裂,文华日盛而质行衰。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一、时代发展和学术大势

(一)有多种建树的近代名儒

提出了“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观点,以此来与“中体西用”观对抗。

《条议海防事宜》

嵩焘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循立国之基,所谓其本未逞而姑务其末者。

在郭嵩焘看来,中国如果一时还无法效仿西方政治度这个“本”,就应退而求其次,先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重视发展商业。这就是“先通商贾之气”,“其本未逗而姑务其末者”。在政治上他主张“君与民交相维系”,“严以驭吏,宽以抚民”,穷究本末,全面学习西方;在经济上主张以“通商贾、阜财用为本图”;在军事上主张“兵政同源而异用”;在外交方面主张以理制胜,以礼相待的和平外交;在文学艺术方面主张“有我性情学问”;在教育方面主张别立书院,培养政教、制造等讲求征实致用之人才。在经学方面和哲学方面,郭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二)“调和汉宋”学术大势下的学术主旨

方东树之《汉学商兑》,却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其书成于嘉庆间,正值正统派(指汉学)炙手可热之时,奋然与抗,亦一种革命事业也。其书为宋学辩护处,固多迂旧,其针贬汉学家处,却多切中其病,就中指斤言“汉易”者之矫诬,及言典章制度之莫衷一是,尤为知言。后此治汉学者颇欲调和汉宋,如阮元著《性命古训》、陈澄著《汉儒通义》,谓汉儒亦言理学,其《东塾读书记》中有《朱子》一卷,谓朱子亦言考证,盖颇受此书之反响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张之洞:“汉学,学也;宋学,亦学也。’’

郭嵩焘:读书必自经始,读经书必自训话始,学问本原,必由于此。

《郭嵩焘诗文集》

国朝诸儒创立汉学、宋学之名,援其说以低程朱,而郑学乃大显。讨论研习之深,精义之发于人心,亦足上掩前贤矣。

国朝乾、嘉以来,标立汉学、宋学之名,以所得训话古义寻求义之所归,其言深当经旨,多所发明。

(三)训话考订的丰硕成果

陈灃:想见公之读书,一句一字,注目研思,细绎乎礼文,反复乎注释,必求心之所安而后已;其有不安,则援据群经、稽核六书而为之说。

潘祖荫:郭伯深丈所著《礼记质疑》,条举其说,栉疏帚耙,务融会于六艺,贯通于诸子,兼采宋以后诸家之义;平心衡量,无门户骑墙之见,无攻击争胜之心。

李鸿章:该侍郎(按:指郭嵩焘)所著《礼记质疑》一书,折衷群经,淹贯三礼,括历代制度之大,得诸家训话之通,实兼秦蕙田、王引之二家所长,卓然礼学大师,为当代所仅见。(四)史地研究的求实之路

郭嵩焘在研治地理时,主张图志合一,以证地理。

(五)“立身制行”的治经目的

宋儒出而言理独精。(见《郭嵩焘诗文集》25页)

伏读钦定《礼记义疏》,实言《礼》者之圭桌,所录宋儒之说为独多,惟其斟酌古今以求当于理,有宋诸子之所长也。(见《郭嵩焘诗文集》第23页)

《大学》一书,程子始表章之,而温公(司马光)实发其端。《中庸》一书,则自汉以来儒者多能明其义,而其辨之明而析之精,亦始自程子。(见《郭嵩焘诗文集》第25页)

《郭嵩焘诗文集》第526页

古者学校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所以节民性而兴民德,一本于经。自周之衰,圣人修明纂述,以教万世。三代典章制度散佚无征,犹得存其遗文,以知质文升降之数、因革损益之宜,国家所以治乱兴衰,既得备知其故,而又以窥理道之精,达人事之变,以薪至于察人伦、明庶务,下至起居日用之常,进退揖让之节,莫不备于其中。一日去之而若耳目手足之无所措,终身由于一艺之中,而相与讨论行习之,靡有穷也。二、通经致用和对外开放说

(一)通经史以治身心

(二)通经史以为政

为政者引用私亲小人,岂惟无以示民,反之于身而亦有莫能自遂者。小人成群,焉保其终哉?谣言之兴,俗之敝也,尤政之蠢也。青动以浮言,则盘庚忧之。‘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则诗人刺之。而终之曰:‘我友敬矣,谗言其兴,。咎及同官之不敬。……各敬共事,即有谣言,无所发捻,亦将自息。

(三)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

1.他反复强调古代的圣贤一贯主张以礼对待外国,平等与之交往。

2.他强调,中国古代各强盛的朝代都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

3.郭嵩焘十分重视清代对外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

三、对宋儒的批评

(一)宋儒不善于由文以通志

(二)宋儒有支解、割裂经文之嫌

2020年伦敦大学学院专业排名及历年世界排名

2020年伦敦大学学院专业排名及历年世界排名 拓展阅读: 一、院校简介 伦敦大学学院成立于1826年,旨在为那些通常被排除在外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是英国继牛津大学和剑桥第三所公立性大学。1878年,它成为英格兰第一所接纳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大学。该校位于伦敦市中心,是伦敦大学的组成学院,也是罗素集团的成员,拥有约850名教授和6,000多名学术和研究人员,由11个学院组成:艺术与人文学院、建筑环境学院、脑科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院、医学科学院、人口健康科学院和社会历史科学院。 纵观其历史,伦敦大学学院一直是众多重大科学发现的发源地,向伦敦大学学院的学生或教职员工颁发了29项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威廉·拉姆齐,他因发现惰性气体而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外,伦敦大学学院的学术界包括53位皇家学会会员,51位英国学院院士,15位皇家工程院院士和117位医学科学院院士。 学生人数近36,000人,伦敦大学学院拥有该国最大的研究生学习系统之一。近52%的学生从事研究生学习。该校的学生来自全球约150个国家,占该大学整个学生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伦敦大学学院是第一所在卡塔尔多哈开设校园的英国大学,在那里设有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它还在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设有办事处,其中包括空间科学和能源政策研究所。该大学的拉丁格言被翻译为“让所有人得到应得的奖励。” 伦敦大学学院或者伦敦大学学院位于伦敦市中心,但在卡塔尔和澳大利亚也设有分校。此外,伦敦大学学院还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了交流和研究协议以及其他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中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学生来自约150个国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中国文化史题目集

第一章史前文化 1、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抟土造人。 2、不论那种说法,_______、_______一定会占去三皇的两个名额。 3、《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是? 4、_______不是禅让? A、尧与舜; B、舜与禹; C、禹与启; D、汉献帝与曹丕; E、宋徽宗与宋钦宗; 5、三江之名,出自_______。 6、顾颉刚是那个学派的领军人物? 7、谁不相信尧舜禅让是历史事实?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8、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 9、由“文化”而“文明”的衡量标准: 10、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_______ A、夏代王都; B、周代王都; C、黄帝陵; D、外星人的弹坑 11、汤因比对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看法。 12、里安·艾斯勒的著作:_______ 第二章殷商文化 1、殷是一位英明的商王,所以商代也称殷代。 2、商代女性与军事绝缘。 3、商代人普遍对鬼神已十分不迷信。 4、唐宋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对商代历史的了解已达相当的水平。 5、祭祀的过程,体现了商代王族已有贵民厚失的思想。 6、解释:伊霍之事 7、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其中的书特指__________ 8、甲骨文字中,贞字最常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 9、解释六书:

第三章西周文化 1、西周初年,制礼作乐者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时代特点,选出同类的一个: A、成康 B、文景 C、桓灵 D、康雍乾 3、我国的历史明确纪年,从周召共和元年,即___________开始。 4、传统上,封建一词是“封疆土,建诸侯”的意思。这个意义上,___________即已标志着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结束。 A、周公平管蔡之乱 B、秦始皇统一天下 C、汉武帝推恩令 D、辛亥革命 5、请举出三个与周天子同姓的国家: 6、“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盗以黜夏,汤不得而废;旧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不得而易,询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也。”柳宗元的这段论述,是说封建制度仍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一种_____________。 7、判断:王子是指天子的嫡长子。 8、不是任何时代的家族都必然具备的特点: A、大家族 B、父系 C、族权强势 D、与封建制度相结合 9、大宗有什么样的特权? 10、五服: 11、《周礼》中的六官: 12、五等爵: 13、三《礼》: 14、五礼: 15、新获得天命推翻原来统治者,这个过程传统上称之为:_________ 16、以下哪种礼仪是天子的特权: A、封禅 B、祭祀祖先 C、乡射礼 D、士家礼 1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是指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 18、待字闺中:

2020秋世界文化史(双语)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传媒专业的双语专业限选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掌握人类文化演变的多元一体本质,懂得文化交流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各国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与听力水平。 This bilingual course is limited to news media majors. The purpo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orld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national cultures and thei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to master the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nature of human cultural evolution,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o absorb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hina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o improv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listening level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 1 -

世界文化多样性教学设计

世界文化多样性 说课: 同学们,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文化多样性,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和说教学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说教材:本科选自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第一框,该框涵盖了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透视文化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三个部分。 说学情:经过《文化生活》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化及文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同时他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关注社会和日常生活,对文化的感受越发强烈。本课探讨文化多样性,学生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知识,需要进行不断的引导和训练。 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共性,民办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能力目标,让学生能从不同的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的多姿魅力,认知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尊重文化多样性,难点是透视文化多样性。 说教学方法: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导入: 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这周末就要放五一假了,想必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说不定个别同学已经制定好了假期计划。妈妈老是想问问同学们,这个五一劳动节是否同清明节、春节等节日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呢?(同学是否集体回答,不管有没有集体回答,然后抽人说说原因) (老师阐述)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回答,他差不多很全面的回答到了其中的原因;那么老师尼,再简单说一下:首先,五一劳动节是一个外来的节日,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更没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感受不到我们中华民族独

中国教育文化史

中国教育文化史 中国的教育文化史 从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年间,基本为中国的内战时期。当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有关的统计数字也残缺不全。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从略。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建国后最初7年,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在全国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改进新闻工作的问题。会后,各级报纸开始以首要篇幅报道生产劳动;积极建立通讯员网络和读报组,进一步加强报纸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会议的决定,新华通讯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各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逐步建成为国家通讯社。通过建立城乡广播收音网和农村广播站,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扩大了收听范围,人民广播开始进入工厂、农村和部队。据统计,1957 年全国有报纸364 种,广播电台 61 座,县广播站近1700 个。 1957~1966 年间,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1960 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广播电台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58 年全国有报纸491 种,广播电台91 座,电视台2座。1961 年起,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新闻事业随之压缩规模。1961 年全国报纸减少为 260 种,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也有所缩减。60 年代中期,1965 年报纸增加到413 种,广播电台87 座,电视台12 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报刊被迫停办,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1968 年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报刊仅42 种,其中全国性报刊只有4 种。1971 年以后,报纸数量略有回升,但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华社和广播电视事业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效率低、效益差,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1979 年起,报纸的种类和期刊总发行量成倍增长,收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急剧增加。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由以报纸为主体逐渐转到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摄影等多种新闻工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一个 136 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的遍及全国的新闻宣传网已经形成。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工具。据1987 年统计,除台湾省外,全国共有登记公开发行的报纸1482 家,期总发行量为18600 万份;广播电台386 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016 座,收音机、收录机社会拥有量3.3 亿架,县级广播站2576 个,广播喇叭8316 万只;电视台366 座,发射台转播台17570 座,电视机社会拥有量1.16 亿台。新华通讯社已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国内外有分社 120 多个,派驻国内外的记者1100 多人。以海外华侨、台港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出版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40 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形成了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学者追踪 古代埃及 金寿福:男,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埃及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3月26日调往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任教。1991~2001年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2001年获埃及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埃及史的研究,曾多次赴埃及参加考古挖掘和文化活动,在国外专业刊物上曾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专著有《法老――戴王冠的人间之神》(2003年)、《永恒的辉煌》(2003年)等。 颜海英:女,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94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埃及学;托勒密时期埃及的神庙经济。担任本科教学是世界上古史。主要从事古埃及史的研究,曾多次赴埃及参加考古挖掘和文化活动,在国外专业刊物上曾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专著有《古代埃及文明探研》(1999年)、《走遍埃及》(2001年)等。曾获1997年获大学冈松教学奖。2002年获大学正大教学奖。 古代西亚 拱玉书:男,大学文学研究中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成员。1985年获东北师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亚述学)博士学位。已完成一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楔形文字名称研究”)、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西亚考古史”)和一项德国洪堡基金项目。代表性专著:《日出——美尔文明探秘》(2002年)、《西亚考古史》。 吴宇虹:男,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世界文明史研究领域新建学科亚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1年在东北师大获历史学硕士;198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哲学硕士;1993年在伯明翰大学获哲学博士。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前所长,教授,亚述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东北师大校人文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代表性专著:《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典举要》(2006年)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2008年)《古代塞姆语、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2009年)《泥板上不朽的美尔文明》(2013年)。 古代印度 欣如:女,1978—1998年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198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历史系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客座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南亚、中亚以及世界史的研究与教学,著述颇丰。代表著作有《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1988年)、《印度古代社会史》(1990年)、《丝绸与》(1990年)、《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2010年)。 连仲:男,大学历史系教授。东北师大学(东北大学改名)历史系本科读书。1952年12月毕业。1953年初被分配到师专教书,同年6月转入师学院历史系任教。1955年10月考入东湘师大学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由联专家讲学,1957年7月结业。结业后一直在师学院、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世界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古代印度史。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主编两部世界古代史的专著和教材:《简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979年)《世界通史》 古代希腊 黄洋: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伦敦大学古典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1985年,由复旦派遣赴东北师大学世界古代文明史试办班学习;1986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

世界文化史大纲(赵成国)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世界文化史》的教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索和解读,重点讲述世界文化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及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法律、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熟悉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掌握人类文化演变的规律和本质,理解文化交流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Course Description History of World Culture explores and interpre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orld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 as well as the spirit embodied in th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philosophy, history, law, foreign relations, etc.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orld culture,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cultures and thei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huma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comprehend the role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human development. - 7 -

中国文化史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2020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十一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阶段十一 课时2

课时2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考纲考点 罗马法 (1)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民法大全》演变的背景及 特点。(2)罗马法的特点及影响。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6世纪,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 法,直至《民法大全》的法律体系形成的历程。历史解释 (1)古代罗马法经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零散到形成 体系的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长 期斗争的结果。 (2)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奴隶制统治的法律,稳固了罗马 帝国的统治。罗马法蕴含的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及自然法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对近代欧 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实证理解认识罗 马法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罗马法对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政体演变 1.君主制:古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 2.贵族共和制:公元前6世纪末。 3.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4.帝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考点二 罗马法 1.开端——《十二铜表法》 (1)背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特点: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3)评价???①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是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②它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发展——阿奎里亚法 (1)内容:针对公民财产受到侵犯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条款。 (2)意义: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3.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背景: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2)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律》。 (3)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4.影响 (1)对当时: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对后世: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易错提醒] 《十二铜表法》 (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形成。 [史学观点] 罗马法制精神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1)从法制精神来说,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加尊重私权,更加强

社会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2010-08-17光明日报点击: 174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历史学亦不例外。在史学百花园中,新成果、新方法、新理论等层出不穷;文化史、社会史、口述史、社会文化史等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作为史学新兴学科的一支,国内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虽然还未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在史学界搞得有声有色亦是有目共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的进展,本刊特邀刘志琴、梁景和、李长莉等在这一领域辛勤开拓、颇有实绩的专家介绍有关情况,向读者朋友释疑解惑。 主持人:危兆盖(本报记者) 特邀嘉宾: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梁景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长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刘志琴

梁景和 李长莉 一、在文化史、社会史的大潮中社会文化史破土而出 主持人:社会文化史是什么?它与通史、专史、文化史、社会史是什么关系?它是要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还是要发展成一个新学科抑或只是增加一种解读历史的新方法?

梁景和:在国外,社会文化史更多地被称作新文化史,它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史学流派。但在国内,我们习惯于用“社会文化史”这一称谓。美国史学家林·亨特1989年在其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中首次举起“新文化史”的大旗,标志着新文化史的崛起。亨特指出,新文化史“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把它看作是社会传统的贮藏地,是认同形成的地方,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地方。……文化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往法律、文学、科学、艺术的底下挖掘,以寻找人们借以传达自己的价值和真理的密码、线索、暗示、手势、姿态。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开始明白,文化会使意义具体化,因为文化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被重新塑造”。 我以为,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是观察和诠释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层面。社会文化史可以补充通史和专史的内容,社会文化史与文化史、社会史具有交叉关系,亦可发展为并列关系。社会文化是客观存在,运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和层面会发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和内容,因此开展社会文化史研究,具有推动史学发展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李长莉:历史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面对的是丰富纷繁的以往人类社会现象及人们的所有活动,要予以认知,就需要一定的概括与分解。因此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形成了综合性通史与分领域专史两条学术路径,这也成为迄今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然而,随着人类面临日益复杂而多样的问题,要求历史提供的知识已不只是还原历史真相与判断是非,而是要开掘历史现象的纵深处,多层面地探究其内在根源与演变机制。如此则只限于某一专史领域、单一视角的知识难以解答,而如果从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视角进行认知,则可弥补单一视角的某些缺陷。“社会文化史”20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种以跨学科交叉视角研究历史的探索与尝试。 “社会文化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当时相继兴起的文化史和社会史各有偏重、难以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些纵深领域、留有诸多相互重合又模糊不清的空间等问题,开始有学者尝试打通社会史与文化史,探索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于是提出了“社会文化史”的新概念。我以为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学科范畴,而主要是指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大致而言,即以文化理论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现象或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上的文化问题。它与通史和专史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予以补充,使历史学的血肉更为丰满鲜活。 刘志琴:48年前一篇《<急就篇>研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急就篇》是汉代儿童的启

北外世界文学专业欧美文学史研究方向和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方向

世界文学专业欧美文学史研究方向和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有文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地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外文学发展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就小说、诗歌、戏剧、中外文学比较和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等领域独立进行有一定新意的研究。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如提前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成绩优秀,有较突出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完成规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按相应的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可按程序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进行论文答辩、提前毕业。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 要求修满36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1、学位公共课:7学分 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方案》(以下称《总体培养方案》),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免修、免考相应外国语或第一外国语并记入学分: (1)取得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本科毕业证书; (2)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二外国语(外语类)考试(试题难度参照专业外语四级水平),成绩合格。 批准免修、免考的研究生可选修第二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三外国语(外语类)。 2、通开必修课:4学分 按照学校《总体培养方案》的要求,须学习2门通开必修课;其中一门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计2学分;另一门在其他通开必修课中任选一门,计2学分。 3、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24学分 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 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研究方法、作家作品研究(小说类)、作家作品研究(诗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尚书》研究) 一·导论 儒家文化有五家经典,它们是:《诗》、《书》、《礼》、《易》、《春秋》(第六经为《乐》,已丢失)。 注:《易》内容为哲学,《春秋》内容为当代史,《书》经是儒家的教材。《书》是当时记录夏商周的政治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之中居于意识形态的最高端,它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是中国人的精神故园。 《尚书》研究有三层意思:1、与一般性质的通史不一样。 2、与一般的心得区别开来。 3、所讲的内容都不是定论,要有自己的思维。二·《尚书》与《周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虞夏书,第二部分是商书,第三部分是周书。 其中虞夏书有四篇,它们是《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尧典》记载了尧和舜与他们的大臣处理政务的史实,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件事:一是治水,二是巡狩,三是敬授民时,四是禅让。 《皋陶谟》的内容是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皋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制定刑法的人。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治水后规定九州贡纳贡赋的情况。 《甘誓》记载的是夏禹与有扈氏在甘的地方作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商书有五篇,它们是《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汤誓》记载的是商汤和夏桀决战时商汤的一个动员令。 《盘庚》是盘庚率领殷人迁都到殷的动员讲话。 《高宗肜日》是记载高宗肜日的这一天。 《西伯戡黎》是记载武王在勘定黎的叛乱之后引发有识之士的恐慌,因此向帝辛要求改弦更张。 《微子》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讲的是微子面临商王朝即将衰亡的感叹。 其中《盘庚》学者认为比较可信,源自商代的原始篇章。但对其他四篇怀疑较多。 周书共十九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

外国文学史(一)综合练习题(本科1-6章)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___和____。 2、恩格斯说:“没有____和____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3、普劳图斯是____喜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喜剧____和____。 4、屋大维(奥古斯都)时期是罗马文学的____时代,其代表诗人是__、___和_ 5、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____。 6、贺拉斯的文艺论著代表作品是____。 7、奥维德的代表作是神话诗____。 8、《埃涅阿斯纪》前半部写主人公埃涅阿斯的___,模仿___(荷马史诗之一);后半部写___,模仿___。 9、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是____,爱与美的女神是___,太阳神是___,智慧女神是__,文艺与科技女神是___,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___。 10、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____,而且是它的____。” 11、荷马史诗的两部中写战争的是___,写战后漂泊的是___。 12、《伊利亚特》以___开篇,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___题材的文学巨著。 13、被称为“悲剧之父”的古希腊剧作家是___,他流传至今的代表作是___。 14、马克思说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的___和___。” 15、被称作“戏剧艺术的荷马”的是___,他的代表作是___。 16、《俄狄浦斯王》表现人与___的抗争。 17、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又是“问题剧”的创始者的是古希腊悲剧诗人__。 18、最早涉及男女平等问题的剧作是___所写的____。 19、古希腊戏剧当中,属于政治讽刺剧的是____(剧种)。 20、古希腊“喜剧之父”是____,其反战喜剧是____,其所写的最早反映乌托邦思想的作品是____。 21、古希腊神话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内容。 22、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起源于民间___的歌舞。 二、选择题:1 1、新喜剧的代表作《恨世者》的作者是()。 ①米南德②莫里哀 ③阿里斯托芬④奥维德 2、“寓教于乐”源于()。 ①《诗艺》②《诗的艺术》

中国古代文化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史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籀文 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周太史史籀所著的文字《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贞人 解释说明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贞”上一字,内容说明即上贞人之名。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利簋 中国西周武王时期青铜器,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之日的早晨占有商国。辛未这一天,武王在 地驻师,赏赐青铜给有司利,利以此作了旜公的宝器, 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隶变 简介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出处《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螟蛉义子 螟蛉之子,即义子,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实际上,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 考妣 先秦指父母(无论生死)秦汉以后,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媵y`ing:指随嫁,陪送出嫁 冰人:即媒人,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 合卺[héjǐn] 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剖一瓠为两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后多以“合卺”代指成婚。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最低限度的史学书目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郭双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编者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在该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已获得通过,并正式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现将书目公布于此,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 说明 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一、中国古代史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 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 5.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6.刘起釪:《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