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转型

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转型
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转型

【摘要:作为现代性理论,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本来有其共通的思想原型,此即关于“平等”的观念。但在20世纪思想史上,这种共同的思想原型却发生了“分裂”: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它被解释为“个人自由”;在社会主义者那里,它等同于“社会正义”或“社会公平”;而在社会民主主义者那里,它就是兼顾“自由”与“公正”。其实,任何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乌托邦都可以区分出其思想的“意义”与“涵义”,就此点说,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皆可以作为建构现代民主社会政治的思想资源。未来中国社会政治的建构应当是:以自由主义作为社会秩序安排与社会实践原理,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终极信念作为思想导航与制约原则,并且在现实的社会行动与社会政策中,以社会民主主义作为调节原理。这样三者并进,相互补充,相互为用,不失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最好的一种思想整合思路与社会行动整合方式。】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大动荡与变迁。这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少有的观念纷争、“道术为天下裂”,并且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的时代。当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人们理应跳出历史的牢笼,对思想观念在变革人类自身社会生活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反省与认识。应当说:处于21世纪的今天,意识形态对峙与斗争的时代已经终结;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这三大曾经左右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社会思想应当达成和解,并且实现它们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理论的转变。

一、现代性理论的“分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用以进行中国社会与政治变革的思想理论,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即使一些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从中国本土思想中提炼出现代性的社会改革思想的2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其思想的灵感也都来自西方而非纯粹的本土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归结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接受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的影响,不如说由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改革是一种走向“现代性”的社会变革,而西方是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与国家,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理论,为中国这

样的后发性国家提供了参照。因此,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为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采取与借鉴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是很自然的,而且有其必要。

迄今为止,西方各种现代化理论或者说“现代性”理论林林总总,从社会思想观念层面来归类,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种:11自由主义取向;21社会主义取向;31社会民主主义取向。?这三种现代性的理论作为理想类型来考察,各自有其不同的内容、特点与精神气质,彼此之间泾渭分明;而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观察,却又彼此相互混杂,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无论如何,认识这三种不同的现代性思想观念及其彼此的差异,对于我们了解西方近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预测与判断今后中国社会变革应取的方向,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作为现代性理论,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点到底在哪里?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现代性理论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乌托邦”。乌托邦并非是虚无飘渺的思想,而是一种用以进行社会动员与改造世界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意义上,社会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等义。现代性理论指近现代以来的社会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而与本文后面所说的现代社会理论须加以区分。或者说,现代性理论是一个在外延上大于现代社会理论的概念。详见本文的论述。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近代以来的一种主流社会政治思想,其内容异常繁杂,自由主义阵营内部也存在各种的分歧,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西方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学说中概括出比较能公认的关于自由主义的定义。这就是当代自由主义经典作家萨托利在5民主新论6一书中所说的:“自由主义就是通过宪政国家而对个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予以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到,这个定义不仅能涵盖西方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为西方各种自由主义思想派别所接受,同时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目中认可的权威的关于自由主义的看法。论到社会主义,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派别之间的差异,有时候比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差别还大,比如说,悉尼#奥利维就说过这样的话:“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理性化的个人主义”。

因此对于费边主义者来说,“社会主义”只是左倾的自由主义或者社会民主主义的代名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西方近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而非仅仅是理论或口号的提法中,得出西方近现代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最一般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共同富裕与福祉的一种思想理论,而姑且忽视不同的社会主义者在达到这种共同福祉上,会采取何种不同的手段与方法。至于社会民主主义,它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楚:“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右翼”的社会民主主义,则属于自由主义营垒。但作为20世纪影响颇大的一种社会思想,社会民主主义却自认为要超越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因此,从思想取向上说,它其实是试图走出一条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从历史上看,社会民主主义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纲领,反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它自己的思想路线;但在这不断变更的主张中,它仍有其不变的宗旨所在,套用它常说的话就是:既要社会主义的好处,也要自由主义的好处;既要避免社会主义的弊端与缺点,也要避免自由主义的弊端与缺点。社会民主主义这种“两者居中”的口吻使它容易遭到来自极端的社会主义者与极端的自由主义者的攻击与责难,被认为是“骑墙”与折衷;但恰恰又是这种中庸的态度与“中道”的方式,极易博得社会上广大人士,包括左翼自由主义者与右翼社会主义者的同情。

在20世纪中国,这三种西方的思想观念都相继传入,在知识社会界产生很大影响,并且由于知识分子的传播与发动,形成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我们看到,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20世纪中国出现了自由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尤其是俄国式的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与工农运动相结合,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最后建立了新中国。至于社会民主主义,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形成大张其鼓的独立思想运动(194 “年代末”第三条道路“的鼓吹和一时的兴盛是个例外),其实,由于它主张采取介于极端的自由主义与极端的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道“立场与路线,在思想取向与精神气质上往往与倾向”中庸“的中国知识分子更相契合。这一思潮之所以未能形成大的社会运动,那是由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采取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方式,带有激进

的性质,使得这种”中庸“与”中道“立场,难以在群众运动的风暴中挺立,于是,它只好采取”蛰伏“的状态,或选择自由主义的立场,或者投靠社会主义;或者说,在中国的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运动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潜在身影。

但是,以上仅是一种类型学的方法,以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之异;其实,任何能够影响人心、激发起人们参与社会变革的热情,并且能长期延续下来的思想或思潮,按照荣格的理论,一定是能够捕捉到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才能在社会群众,包括作为观念传播者的知识分子当中引起极大反响。作为社会思潮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亦是如此。

那么,真正鼓舞与激发起社会群众投身于社会变革运动的”原型“或“想像物”到底是什么呢?人类历史,尤其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早已证明,这就是“社会平等”。可以看到,自英国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争取平等,已成为人类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的“中轴原理”。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自由主义也罢,社会主义也罢,社会民主主义也罢,都是“平等”这一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不同表达形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连老牌的自由主义者托克维尔也宣称:“翻阅一下我们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在过去的七百年里没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动平等”?,“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心目中“平等”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关于什么是“平等”的问题,总是引起无穷的争论,但无论如何,“平等”之引起人们关注,并且成为政治学中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恰恰说明了它是激发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最强大的思想“原型”。而不同的社会政治理论,其分歧不是其他,就由于对“平等”有不同的看法而起。所谓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归根到底,其思想分野并不在其他方面,而只是对于“平等”各自有不同的理解罢了。换句话说,自由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只不过是对“平等”这一人类古老原型的不同阐释。

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本来,激励人类参与社会政治的原型只有一个)))“平等”,为什么到了后来,它却发生了“分裂”: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它被解释为“个人自由”;在社会主义者那里,它等同于“社会正义”或“社会公平”;而在社会民主主义者那里,它就是兼顾“自由”与“公正”。原来,作为激发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的“乌托邦”或思想观念,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除了是一种社会价值理想,更重要的还包括一整套为实现这种社会价值理想而设计的社会秩序安排,以及为达到这种社会安排而设计的社会行动方案与方法。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现代性理论,任何社会理论都包含有“意义”与“涵义”两个方面的内容:“意义”,是指乌托邦中的价值成分;“涵义”,则用来指称乌托邦中为实现价值而设计的社会秩序以及社会行动方案。应当说,就人类终极的社会价值来说,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并无区别,都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平等”;但就如何实现“平等”而作出的社会秩序安排,以及为达到这种社会秩序安排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它们彼此之间却差异甚大,甚至形同水火。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观念的选择,常常并非是对于不同社会价值目标的选择,而是对于如何达到共同的价值目标)))“平等”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体现这种“平等”的社会秩序安排有不同看法而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同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精神气质有关,同时也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精神性格有关。我们观察到的大量例子说明:选择主体的精神气质与被选择对象的精神性格彼此之间具有“亲和性”。就是说,具有自由主义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会选择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之选择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也出于同样的道理。

二、社会乌托邦的“意义”与“涵义”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彼此不同的精神性格是什么?这从它们对社会乌托邦中“意义”与“涵义”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解释中可以看出。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它将“个人自由”代替“社会平等”,这说明它在意义与涵义之间作出了重大的区分,认为乌托邦的涵义不等于意义;而且,它将社会乌托邦的重点从意义转向涵义。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于自由主义来说,个人自由会成为它最核心的思想观念。这是因为:它认为乌托邦的本质就是“涵义”而不是“意义”。

这种将“涵义”视之为比“意义”更重要的社会乌托邦,具有一种重视工具理性的性格;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牌的自由主义,或者说能够首尾一致的自由主义,常常采取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并且强调经验与常识。反过来,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强调的是乌托邦的“意义”而非“涵义”。但是,由于任何社会乌托邦除了是意义之外,还必然包含“涵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空想而不具有社会实践的品格;而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特点,就在于将“意义”直接等同于“涵义”。就是说,它的社会价值目标是“平等”,而它诉诸于实现这种社会价值目标的方式方法,以及理想的社会秩序安排,也是以“平等”为第一义。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说,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相当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重视社会价值更甚于重视方法。自然,这也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原则:社会主义事业既然是理想的,因此,为了实现它的理想目标,当然可以不择手段与方法。只有从这点来理解,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典型的社会主义运动不仅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且容易造成一种狂飚的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奇里斯玛”式的性格与作风。社会民主主义既不像自由主义那样地强调经验主义,也不像社会主义那样重视理想主义,它在精神品格上,的确具有一种中庸与模棱两可的性质。因为社会乌托邦虽然包含有意义与涵义,但对于社会民主主义来说,这种意义与涵义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并不具有本质的意义。

因此,在实际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它常常可以“见机行事”:有时强调乌托邦中的意义,有时突出乌托邦中的涵义。更重要的是,作为晚出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乌托邦,它既看到极端的自由主义之弊,也注意到极端社会主义之害,所以才采取“中道”的方式,试图同时既兼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利,又能防止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弊。从精神气质上看,它属于实用主义的品格。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有人会选择与认同自由主义,有人会认同于社会主义或者社会民主主义,这与其说这些社会乌托邦的终极社会理念或价值目标符合他们心目中的社会理想目标,不如说是这些社会乌托邦提供的实现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方式方法和社会秩序安排,与他们的思想与思路相合。而后者的相合,与其说是基于他们的理性判断与思考,不如说是源自于他们的精神气质。概而言之,具有不同精神气质的中国知识分子会选择不同的社会乌托邦。具体来说,具有经验主义气质与精神倾向的知识分子,大多会选择自由主义的立场,而社会主义乌托邦大多会在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当中获得它的信徒;至于具有折衷主义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大多会选择社会民主主义或接受其影响。当然,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精神气质”,是指一种个体身上的“社会精神气质”,它与个体的心理气质不完全等同。对于具体的人来说,一个人的个体精神气质可以是经验主义的,但其具有的社会人格与社会精神气质却可以是理想主义的;反过来亦然。更重要的是,这种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人格,常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不容易达到意识层面,因此也不一定被个体的“自我”所认识。

总的说来,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之所以在20世纪中国流行,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有精神气质状况有关。虽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分别可以划归于三种类型,但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选择中,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并走上了一条以激进方式推进中国社会变革的道路。这说明在潜意识中,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数属于理想主义的类型。这种理想主义由中国知识分子的“娘胎”中而来,它与中国传统的“士”有着思想上的承传。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品格,一方面使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选择或接受了以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方式,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分子由于传播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也就实现了由“士”到现代乌托邦知识分子的转化,并且重新在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其一度曾退居于边缘的地位,很快又返回中心。今天,中国社会又一次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又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各种社会乌托邦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又一次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讨论与争论的热门话

题。在这个历史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更多的清醒,对于社会乌托邦理应有更多理性的认识与反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出历史的“轮回”,并结束百年的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社会乌托邦的反省,实在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当务之急。

三、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理论

以上,我们区分了社会乌托邦的意义与涵义,并且认为任何社会乌托邦都包含着意义与涵义。其实,这只是从思想观念的内容方面来对社会乌托邦作出的一种划分。假如换一个角度,从思想观念的功能方面来考察,可以看到,社会乌托邦其实包含两种成分:价值信念与社会理论。?前者与乌托邦的意义对应,后者则与乌托邦的涵义对应。但对应不意味着相同。对于社会乌托邦来说,意义与涵义的区分有助于思想观念的内容厘清;而价值信念与社会理论的区分,则着眼于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思考某种社会思想的作用与价值。一旦从功能的角度来考察作为乌托邦的社会思想观念,可以发现:对于社会运动以及社会改革来说,社会乌托邦思想中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秩序安排以及如何达成社会价值理想的行动方案,相对于社会乌托邦中对于社会理想目标的描绘,是更为重要的。这不是说社会变革不需要社会价值理想的支撑。而是说,社会变革要达到预期目标与实现其价值理想,仅仅有价值理想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如何达到这种价值理想的方法与方式,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理想的社会秩序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乌托邦中的涵义或社会理论,对于社会改革来说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任何社会变革或者社会运动中出现的分歧,也常常不是社会理想或社会终极信念方面产生的分歧,而是围绕如何达到这种社会理想,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秩序而采取何种社会行动方案而发生的分歧。这是中外历史,尤其是20世纪中国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

将乌托邦区分为价值信念与社会理论,哲学家康德具有惊人的识力与贡献。他采取现象界与本体划界的方式,指出价值信念属于本体的领域,而社会理论属于现象界的知识。本体的价值只能相信,而不可认识;现象界则可以认识,可以被人类运用理性能力去加以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为近现代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后设理论”,它指明:社会理论的对

象应当是人类社会生活,它属于现象界的知识;而乌托邦中的价值信念则属于本体领域,它不再属于社会理论研究的对象,而可以留给哲学、美学、宗教或其他人文学科去探究。

从康德的思路出发,可以看到,任何社会乌托邦实际上都可以“一分为二”:价值信念与社会理论。这里的价值信念,是一种价值理性,居留于理想世界而不在现实世界;而社会理论,则立足于对社会现象的经验观察,并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上升到理论,它凭借的不是信念,而是知识与理性。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之所以愈来愈走向文明,愈来愈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靠的首先并不是信念,而是知识与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展,是知识与理性的进步,而不是信念与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在人类走向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社会理论作为人类对其自身社会生活的反思与理性谋划,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近代以来愈来愈显得重要。这样说来,理性与知识,不仅是社会理论建立与发展的条件,而且应成为我们判断不同的社会理论之高下优劣的标准。就是说,假如一种社会理论愈是依赖于理性与知识,其方法论原则愈接近经验论的方法而非想像或思辨和演绎的方法,其理论价值就愈高,也愈容易被社会生活所检验,得到社会事实的印证;反之,一种社会理论假如是建立在所谓“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之上,然后加以演绎,成为一种逻辑体系或理论架构,这种理论表面上看来那怕再“完美”,甚至逻辑十分严密,却也不能被视之为有认知价值,甚至也不能被称为社会理论。人们常常将那些表面上言辞华丽、描绘美好未来,但却缺乏经验根据,或者无法用实践加以检验的社会思想称之为“乌托邦”,实际上也是以此作为判断标准。

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可以看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有它的殊胜之处。这是因为典型的自由主义自觉地追求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将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层面之上。也可以这样说:凡是理论上首尾一贯的自由主义者,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原则上一定是经验主义者(那怕他有时在言辞上会否认这一点)。例如,英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自由主义者洛克,是一位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者罗素也是经验论哲学家。直到当代,从柏林、波普尔直到哈耶克,几乎所有理论上卓有贡献的自由主义思

想家,无不从经验论哲学立场出发,来建立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关于自由主义理论与经验论哲学的联系,也早为中国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观察到。严复在谈到英国富强的奥秘时就指出:其“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对于社会理论的建立,他一再强调“夫理之诚妄,不可以口舌争也,其证存乎事实。”?严复以降,20世纪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如胡适、殷海光等人,都是经验论哲学的提倡者;而且他们的社会理论,都直接运用了经验论的方法与思想原则。如殷海光强调“以经验为本,乃正确思想底起点。”“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第二点辩护,还在于它对人类和平共处的社会生活原则仅提出了”低度“的要求。就是说,它没有强调或提出要求人们在共同生活中极其”高尚“的伦理原则与道德原则。这不是说自由主义看不起或者鄙视道德原则,恰恰相反,在它看来,人类追求高尚的道德生活永远是一种崇高与值得鼓舞的理想;但正因为是理想,在现实社会生活层面上,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彼此差异甚大;在对于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的看法上分歧甚大;即使可以达到对善、恶问题上的共识,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自由主义不在公共领域中强行灌输一种或某种生活理想或生活逻辑。相反,它采取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划界的方式,以保证人们在精神追求上的自由: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的法制、法规;这些法制、法规的建立为人类的和平共同生活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它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人们的共识或”交叠共识“;而在私人领域,人们尽可以”随心所欲“,发展自己的天性与爱好,并且鼓励多元价值。自由主义之所以强调宪政与法治,它之所以重视”消极自由“而不是”积极自由“,其道理也在这里。自然,这种对”消极自由“的重视,也来自于其对于人类共同生活的经验的总结,就是说,凡是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处和合作,总会有彼此之间在文化价值、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对于自由主义来说,与其说是抹杀这些差别,不如说是尊重这些文化价值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因此说,自由主义之所以仅提出社会共同生活的”低度原则“,是

希望建立这样的一种社会生活模式,以使其中的个体自由得到尊重与保证,并且提倡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

为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作辩护,还可以提出第三点论证。这就是唯有自由主义思想才成为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包括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存在的前提条件;唯有自由主义体制之确立,才为其他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想以及意识形态之存在提供了真正的”平台“。人们常常对自由主义的诟病之处,就是认为其关于” 消极自由“的含义过于”消极“,似乎没有为人类规划一种美好的社会蓝图与远景;它的”个人自由“,仅仅是防卫的自由而非进取的和积极的自由。其实,这种表面上看似是消极的自由,却恰恰为其他各种”积极自由“提供了前提条件。就是说,假如不确立这种低度的自由或者说”消极的自由“,那么,一切所谓的”积极自由“都将无从说起。因为任何积极的自由,都需要在一种宽松的、没有强制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而自由主义对于消极自由的捍卫,就是为了提供与保障这种社会条件。证诸于历史,可以看到,与社会主流思想相悖的各种意识形态只是在以自由主义为原则的社会建制下才能顺利发展,而在非自由主义建制的社会里则极易遭受压制或被视为”异端“。这正好说明:一切思想自由,包括不同思想观点的争鸣与交锋,只有在自由社会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因此说,是自由主义而非其他社会理论,才为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以上,我们从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的区分、作为社会生活原则低度要求的消极自由,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三个方面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何以可能作了论证,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结论:首先,自由主义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层面出发,注重的是社会生活的”实然“,它要问的问题不是”人类最好的社会应当是什么“,而是问:“在经验世界中,人类可能达到的最好社会是什么?”其次,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仅仅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社会的低度要求而非高标准要求,它是建立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再次,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与涵盖性。就是说,任何其他非自由主

义的思想与意识形态,都只有在以自由主义为原则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存活的可能;而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只有坚持自由主义,才为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的交锋与对话创造了空间。

以社会理论的实践标准与要求来衡量,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都有它们先天的缺陷。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思想非但未有将它的价值信念与经验知识分离,反而用价值信念代替了经验知识;因此,严格来说,社会主义思想只是一种规范理论而非社会理论。这种社会规范理论,强调的是“美好的人类社会应当如何”;从这种“应然”出发,它推导与建构出一套为实现这种美好社会的具体实践策略与行动方案。至于社会民主主义,它既取法于社会主义,又取法于自由主义,表面上看,似乎照顾到价值信念与经验世界两个方面,但要注意到,它要将本来仅只是作为一种价值信念的东西强拉至经验世界来加以实行,这其实已经是混淆了价值世界与经验世界。因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它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其社会理想与其社会实践方案往往难以统一。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虽然可取,但是,这种社会理论要让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却并非容易。这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受制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追求与向往一种“完美主义”。其实,真正的完美、理想的社会蓝图从来只存在于彼岸或“天国”,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只能从经验提供的条件出发,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说,世界尽管不那么美好,但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至少可以使它不那么坏。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并不许诺我们以经验世界中不可企及的愿望。然而,自由主义的这种思路与思想取向,却与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的思考模式发生严重的冲突。历来,中国的儒家或儒生都将实现“内圣外王”作为其社会理想加以追求。所谓“内圣外王”,承诺的是一个人人道德高尚的“君子国”,因此,国家权力与统治者不仅要维持社会的统治,而且要维持对社会上人们的精神生活统一的要求。显然,这种“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属于一种典型的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合一的思维模式与思想进路。因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从思维方式上加以变革,将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转变为承认“内圣”与“外王”可以分离。只有这样,一种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才能得到理解并成为可能。

四、观念的互动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型

以上,我们只论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何以可能。其实,任何社会理论都有它的不足,自由主义亦然。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最大不足,是它关注形下世界而有忽视形上世界的倾向。如上所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本是以价值信念与经验世界的分离为前提的。但是,这种价值信念与经验世界的分离只是一种抽象,这种抽象对于社会理论的建立来说是必要的;但以这种抽象理论模型来分析与规范社会现象的结果,也可能导致价值信念的丧失,而流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主义。比如说,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个人自由,其背后的终极性价值应当是“社会平等”,而个人自由不过是自由主义社会理论中对于“社会平等”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与诠释,它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味;但在传统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中,“社会平等”却长期被遮敝。此外,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对于社会建构,只许诺以一个虽不美好,却在经验世界中可以实现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虽有可行性,但却总与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形而上冲动相悖离。再有的是,自由主义认为正常社会的运作应当依赖工具理性,但工具理性的片面伸张,却又常常会有违于人性。总之,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虽然来自于经验知识,却过于低调与现实;况且在付诸实践的时候,由于现实情景的复杂性,它那工具理性的单边突进就不那么应付自如。也正因为这样,自由主义必得在实践中一再补充或者修改它的内容,并且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它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这样看来,真正的自由主义应该说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社会理论模式,它仅只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态度、原则与立场;在理论上,它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它应当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探索过程。

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却可以从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得到弥补。社会主义强调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理想,作为一种乌托邦理论,它以“未来”的眼光来审视现实,这使它总能保持对于现实的超越性;社会主义对于“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强调不遗余力,这使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远较自由主义提倡的“个人自由”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力与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虽然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社会理论,却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思想导航,可以激发自由主义的理想与想象。

与社会主义一样,社会民主主义从来也不是一种完整的社会理论。它的理论尽得混杂,既有对形上价值的企盼,同时也注重现实层面的操作。但它一旦将形上的冲动转化为形下的社会政策操作,在实践中难免会流于失误。尽管如此,社会民主主义却有它独特的价值:从社会主义的目标企求出发,它可以发现与暴露自由主义之失;从注重社会经验的思路出发,它对于自由主义又予以相当的同情和理解。如是,它的中庸与中道性格,就恰恰不是弱点而成为长处,作为自由主义的“盟友”,随时可对自由主义的缺点加以提醒。

总之,以自由主义作为社会秩序安排与社会实践原理,充实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终极信念,并且在现实的社会行动与社会政策中,以社会民主主义作为调节原理,这样三者并进,相互补充,相互为用,不失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最好的一种思想整合思路与社会行动整合方式。

但注意,这里的所谓“整合”,并不是这三者的“融合”或“趋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不同的社会思想,彼此各有其自己的思想传统,并且各自有其不可调和的社会性格与精神气质;这样,所谓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三者并进,并不要求它们之间的相互混合,更不意味着它们独立个性的消失,而是它们在坚持各自思想立场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激励和彼此碰撞,而最终形成一种思想合力与思想总量。这样,在承认三者并进的情况下,作为社会思想载体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们每个人既可以选择自由主义,也可以选择社会主义,当然也可以选择社会民主主义。然而,我们虽然选择了我们的思想立场,却应当意识到各自思想的限制与范围,而使各自的思想力避其短而发挥其长。比方说,假如我们是具有经验主义的社会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自由主义;假如我们的社会精神气质类型属于理想主义,我们会倾向于认同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社会精神气质喜欢中庸、折衷,那我们自然对社会民主主义情有独钟。但无论如何,这并不妨碍而毋宁说有利于我们共同奏出社会思想的“和弦”。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思维方式与一种思维定势,我们的思想具有“排他性”,以为选定了一种社会思想立场,就是选择了一种“信念”,而忘记了任何社会思想不仅仅是“信念”,更重要的还是方式与方法。正是从这种独断论的思想方式出发,中国思想文化界流为“意识形态”的战场;而有的意识形态还进一步演变为社会动员。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正是从迎接西方各种乌托邦开始,发展到庄子所说的各“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走到最后,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动员的手段与工具。乌托邦发展至此,也就意味着乌托邦的终结与瓦解。

20世纪的历史已成过去,留下了多少浩叹与可惜!今天,“上帝”又一次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有社会承担与社会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除了保持其满腔热血之外,更应当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不是要求我们放弃已有的乌托邦,而是将我们各自选择的乌托邦重新加以定位。如是,坚持与提倡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可以从其社会理论出发,着重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社会秩序上的安排,当然也包括在这过程中发展与完善它自己的理论。以社会主义自诩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坚持社会正义与终极价值方面更是责无旁贷;除了一般地提倡社会价值与维护意义世界之尊严之外,他们可以随时从社会道义立场出发,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可能出现和事实上已经出现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提出警示并加以指责;唯有提醒注意的是,它不应当将“道义”立场转变为“工具”立场,就是说,它要避免它的“越界”,不要将目标作为手段,尤其不应将对社会不公正的批评转变为“社会动员”。至于钟爱社会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更是大有作为,它可以随时针对自由主义策略与方法的不当提出修正建议。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任何再高明的社会政策与方案都会有失误与错误之处,更何况是本来就并非十完十美的自由主义社会方案与策略,因此,在新一轮思想观念的竞争中,由于社会主义思想只能充当批评者或监护人的角色而对于社会实际运作贡献不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必然大打折扣;而自由主义由于肩负着社会转型的实际操作而不堪其累,这种实际承担的社会角色必然使其屡屡犯过;这样看来,社会民主主义

可能在思想领域会最终是“赢家”;但应提醒的是,这种“赢家”仅只是思想意义上的,它千万不能用其思想理念代替实际操作,否则到头来,它也可能成为“输家”。

总之,在新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历史又一次为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提供了机遇与舞台:因为社会变革离不开知识分子,尤其需要为改革提供思路与社会理论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的“中心”地位总是取代不了的。但是,20世纪的历史经验教训实在值得记取:在任何时候,知识分子的“中心”角色总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它要力戒成为进行新一轮群众社会动员的意识形态。因此,如下两条经验之谈应当记取:第一,坚持“生命的学问”(形上世界)与“学问的生命”(理论知识)的二分,第二,反对“社会动员”,提倡“社会建构”。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社会学概论课件整理

专题一: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 古汉语中,社指祭祀土地的地方,“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会是聚集在一起。 “社会”就是因祭祀土地而聚集在一起。 重点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这是古代重大的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现在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英语中的“Society”。 严复的翻译是“群”(《群学肄言》)。 翻译成“社会”,是从日本译文中直接借用过来的。(二)“社会”的涵义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概念有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 西方社会、城市社会 农耕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上流社会、黑社会 社会人、社会青年 广义的“社会”是指“人们各种活动和生活的总和”。 如: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等。 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市场、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人们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 经济领域由市场调节 政治领域由国家(政府)主导 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由公众自我管理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社会观念、规范、制度将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调整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交流功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交往工具(语言、符号) 提供交往场所(家庭、组织、群体) 交往的规范等 导向功能 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观念、规范能够 维护正常的秩序; 调整人际关系; 规定思想行动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个体生命短暂,社会长存,社会传承文明。 人生的“三不朽”。 二、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 个人如何形成社会 社会总体运行规律 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一)社会学的特征 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社会学要求我们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如此这般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对个人成功的解释。 社会学还教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确凿无疑和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民族、职业结构等,强调整体把握,多用定量研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微观社会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细致研究个体生活状况、行为、差异等特征; 多为定性研究。 林耀华:《金翼》; 费孝通:《江村经济》。 刘倩:《南街社会》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层次、水平划分) 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互动。如同事、上下级、朋友、买卖、邻里、家庭等。 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非正式、不稳定、数量多、直接体验等。 群体关系: 在社会群体和组织层面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中间层次。如社会团体、利益群体、阶级阶层等。 1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 (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 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 建因素的成长 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 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 (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9 合法性12 主观主义13 异化16 社会几何学18 姿势对话21 实践的模糊逻辑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10 社会建构论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8 叙事知识(利奥诺)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而当前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失衡,进而产生对是和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 在经济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对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上,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它的主导地位已逐渐消退。而目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现实中,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前言 在目前环境下,xx网是一个比较让人振奋的地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但我也发现我和一些博友有很多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因此我把有关中国目前一些现实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大概谈一谈,供大家交流和讨论,认同对方的看法观点或者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没有什么,我希望能够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也就是有些网友提到的团结的问题,我觉得草根网目前的环境很像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之前的处境,既要在党外同国民党以及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周旋,又要在党内同左或者右的路线进行周旋,还要处理好国内社会各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党内外任何一种力量的关系处理,能够团结到大多数都是最高目标,但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投降主义不行,错误的东西也不行,同时对每一不同群体的力量,都有一个斗争或者团结的选择,有些斗争是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更好的团结的目的,当然,人各有志,万一团结不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分清是非、辨明对错在任何时候,我想都是应该的。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 1、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 提纲: A、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个人。 B、对一段时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有抹黑、歪曲、诋毁、污蔑嫌疑的部分评毛观点进行的总结和具体事例列举。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 提纲: A、这几十年社会对毛泽东思想提的比较少,不少对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甚至绝对负面评价的声音也不少,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B、毛泽东思想做为一类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规律,可以做为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在时代发展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具体情形,做以与时俱进的应用,一方面决不能全盘死搬硬套,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的思想,不能说不正确,但不宜再照搬续用,比如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你死活我的武装斗争理论,对我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动不动就用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不能代替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不要上升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 3、如何认识欧美民主政体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体制 提纲: A、欧美国家今日的民主政治体制是欧美西方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的累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中不断优化而最后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国家操纵或者阴谋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最深刻的认识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体系,因此盲目否认这套体系乃至于企图全盘推翻这套体系都是徒劳的,因为这套理论体系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人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性的体现,这套民主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推翻甚至全盘推翻的。 当然这套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高级悖论,在通过程序上的形式民主尽最大可能的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保障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但在这种基本公平公正的政治模式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大事不体现民众意愿不经过民众同意而由某些居高位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强势阶层私自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情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模式,从我国现有的正式的政治体制结构来说,完全是非常科学的民主体制政治架构,但这套政治体制架构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很多功能是闲置的。 新中国一代代的开国先烈们终生奋斗的就是为民为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还有许多网友把当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言论以及毛主席当初的言论翻出来,证明共产党和毛主席当时是如何痛心疾首的严厉抨击独裁如何赞声不绝的歌颂民主,新中国当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但之所以在新中国前30年虽然建立了理论上完全构建的民主政治体制,却在程序形式上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一者新中国没有完全解放,国民党虽退居台湾,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作者:欧阳英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0期 欧阳英 摘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等不同时期的社会研究课题,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必须 主动创新实践工作理论与方法,优化改善政治发展渠道方式,有效构建出先进的互动交流平台。本文将进一步对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社会整合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重大任务,党 组织执政能力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达到 社会民众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统一战线工作的价值作用,优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并科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综合能力。 一、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概况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三次社会转型期中最为复杂多样的,无论是社会文化 环境,还是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统一战线不 同阶层内部的成员追求利益与目标不只具有唯一性特点,而是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导致 统战力量开始变得分散化[1];2.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这样也促使我国统一战线地位变得日益重要起来;3.统一战线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变大,统一战线内部结构需要得到及时优化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改进措施 1.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政府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确保更多不同社会阶层优秀成员通过不同政治参与渠道献言献策,真正参与到社会经济与政治事务建设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还需创新完善政治参与形式,充 分保障社会不同阶层民众参政议政方式的高度灵活性,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方式进行参政议政的 交流对话,促使参政议政由政治层面有效拓宽到社会层面。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必须科学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程序。比如,科学明确社会政治协商内容,提前多少 天告知民主党派需要进行协商的具体内容,这样能够方便各个党派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 时获取最新的民众反馈意见,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协商工作质量。政治参与机制的设置能够帮助 国家更好发挥出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有效调动起任何能够调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全面提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水平。 2.创新发展社会化组织。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化组织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较为落后,无法有效保障不同阶层成员的切身利益。针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 会化组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战部门必须加强对各层级社会组织的创新建立工作,确保能够 有效发挥出不同阶层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作用,促使民众能够从不同社会组织部 门表达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统战部门要合理构建出共同利益分享机制[2],体现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切,让弱势阶层成员利益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统战部门可以通过 搭建起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各阶层社会组织部门利用该平台加强与对应利益群体的交流 互动,有效形成和谐友好的交流局面,推进社会公开舆论表达。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毕业生论文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 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一、文献综述 (5)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 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 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 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 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 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 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 (1)制度供给不足 (10)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 (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 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 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 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 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 绪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齐美尔去世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时代主题练 第83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 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 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 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