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虽然热情激进,却缺少实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显得有些虚浮苍白。

《家》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作者)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潦潦几句的概括而已。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经过这样地人物塑造,《家》的确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然而,在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时,高老太爷的形象却不免因而显得有些单一、扁平。虽然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但却并未达到挖掘人物的应有深度──就一部巨著来说,这不免是一件憾事。

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再次,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作品的叙述视角和语言风格。

而矛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矛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无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矛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严谨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代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一环,头绪繁多而又紧紧有条,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来说是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现实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势不两立的态度,任然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夜》在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形成独特的网状结构:围绕吴荪甫这个焦点,有三大矛盾、三大主要活动场所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主次线索、明线暗线交互展开,又互相交织,条理清晰,连锁发展,螺旋式把小说发展推向顶峰。

《子夜》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了矛盾的创作思想及其在文学上的艺术追求,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主题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主次分明,明暗交织,波

澜起伏,错综有致,形成一个独特的立体网结构。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同时,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同时在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

因此,大体而言,巴金的写作的选材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他的思想,多与爱情有关,而矛盾写作多与政治有关,政治性相对较强。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

简述巴金1940年代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简述巴金1940年代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巴金创作于1940年代的作品,要比1930年代更成熟。其作品《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就艺术水平而言,都超过了《家》这样的作品。尤其是《寒夜》,在巴金后期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思想主题的多重意蕴及艺术风格的巨大变异,显示了其小说的巨大美学价值。巴金1940年代小说创作艺术特色主要有: (1)由单一走向多重意蕴 巴金在1940年代,风格上变得深沉,内涵复杂丰富。如果说早期作品都是单调小说,后期基本上都是复调小说。在作品中,总有多种意蕴和声音。他仍然承续着前期的抒情性,但是,不像早期那样浮躁、粗浅、激越,而是含蓄蕴籍,荡气回肠。例如《憩园》抒情性比较强一些,但是,很委婉深切。之所以如此,就是内涵上比较丰富。一方面仍然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人性自由、善良的渴望。除此之外,还有作者个人化的对家族的情感因素。《第四病室》社会批判性很强,但也有人性透视和对善良、美好人性的渴望。尤其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寒夜》,可以说是巴金最圆满的艺术精品。 (2)缜密冷静的写实风格 巴金前期是激情写作,后期却是冷静叙述。《寒夜》最充分地体现了巴金后期小说的冷静缜密的写实风格。巴金前期属于“青春写作”,其风格呈现出激情化的特点。《家》就是这样的小说。情绪、感情成为作品最突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家》就是依靠爱憎分明的激情

反抗的力量而获得了众多的青年读者。但是后期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在: ①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 《寒夜》虽然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却没有重大的社会事件,而是写普通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最主要是写三个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就决定了作品的缜密细致的叙述方式。 ②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 优秀的小说总是要塑造人物性格的,《寒夜》中人物就三个人,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丰满,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物性格的成功,就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只有进入心理,才可能塑造性格。《寒夜》主要是靠细节和心理开掘的深度来写人物的。作品往往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复杂心理揭示出来。比如整个第二部分,全部是汪文宣的心理活动,写他做一个梦,在梦里,母亲和妻子两个人都争夺他,他处在中间,非常痛苦。

巴金的小说创作分期

巴金的小说创作分期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要从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角度理解出现在前一类小说中那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的追求,何以能大受欢迎,理解当时青年读者怎样从后一类小说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心境。要思考巴金小说“不成熟”的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还要大致了解巴金这些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异同。 二、《家》的杰出成就 (2)《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还要分析和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杰出成就的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可重点比较分析觉新与觉慧两个人物。注意理解觉慧作为幼稚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也注意觉新是更见艺术功力的形象,作品对其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及其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都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

人生的选择。此外,对《家》的结构艺术及抒情特色,也可以作较细致的分析。《家》是巴金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激流三部曲》其他两部的创作激情相对较少,特色也不如《家》的鲜明。 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3)了解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也可以将后期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可以将《家》和《憩园》联系起来讨论,两者都写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与深度都有所不同。《憩园》中批判性的人物杨老三使人厌恶,又不免有所同情。对作品的“挽歌”情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问题。此外,应注意《憩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4)重点可以放在《寒夜》的探讨上。应注意这部力作如何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作品感人至深,是因为真实地俯视人生经验的可怖与无奈,其中应注意到所涉及的有关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等,都写得毫无伪饰,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应把人物分析作为研读这部小说的切入点,把握上述“人生经验”的无奈;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写作特点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巴金作品写作风格分析

巴金作品特点分析 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3、后期是1942年年初(发表《还魂草》为标志)至1949年,是其风格稳定期,此期之创作,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剑,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激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4、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有三个标志:一是家庭概念的涵义的改变(早期是黑暗和专制的象征物,后期则是强权的对立物);二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由早期的英雄形象转向后期的凡人琐事;三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由早期的博爱思想到向后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的转化。 巴金的作品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得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得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妹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里,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人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巴金在当代作家中是较富于情感的一个。情感之热烈,至于使他燃烧,使他疯狂。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好像觉得他两眼辛酸泪在迸流,把着笔的手腕在颤抖。英国喀来尔(Carlyle)曾嘲笑拜伦一派诗人为“痉挛派”(Spasmodic),后来这名词便成了对一般神经敏感兴奋过度的诗人的讽刺。我以为中国近代惟有巴金足以当此名称而无愧。你看他如何自述写作时的状况:“我太热情了……我不能够把小说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制作。我在写文章时是忘掉了自己,我简直变成一个工具了,我自己差不多是没有选择题材和形式的余裕和余地。正如我在《光明》自序里所说:‘这时候我自己是不复存在了。我眼前现了黑影,这黑影逐渐扩大,终于变成了许多悲惨的图画。我的心好像受了鞭打,很厉害地跳动起来;

巴金先生的作品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

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博采众长,化为自己的血肉 ——《子夜》和《家》接受外来影响比较 李标晶 内容提要本文以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为例,比较分析了他们 在主题和构思、结构、人物的设置和塑造等方面所受外来影响的不同情况,在 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茅盾和巴金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并指出我 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茅盾《子夜》巴金《家》外来影响比较 茅盾、巴金都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大师,但两人之间气质个性的差异却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翻译介绍以及借鉴角度等的不同。就像《子夜》、《家》分别代表茅盾、巴金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才华一样,它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方面也堪称得上是作家突出的代表作。本文拟通过这两部作品,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 一 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茅盾创作了堪称为30年代文学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子夜》。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19世纪欧洲一些文学大师的经验。 茅盾在谈到他所喜欢的外国作家时,曾多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及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赞赏他们宏伟的构思和为大规模表现自己的时代所作的努力,尽管他并不完全赞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 《人间喜剧》给予《子夜》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构思方面。作为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巴尔扎克将他自1829年以后所写的96部小说,都纳入这一庞大的体系之中。全部作品的总主题是“社会研究”。巴尔扎克的这一构思使茅盾深受启发。1930年,正在进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茅盾决心深入解剖社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一个轮廓,现在看的更清楚一点了。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1)这一出发点与《人间喜剧》的“社会研究”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为了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作出确切的反映,茅盾也和《人间喜剧》的构思一样,力图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表现。他说:“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2)这一计划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作品仍然选取了十里洋场的上海作为中心地点,并把焦距对准上海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场,从这里引发几条线,把家族生活、工厂、农村、军阀混战统统囊括进去。这一构思和《人间喜剧》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 (1)《〈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论创作》第5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版。 (2)《〈子夜〉后记》,《茅盾论创作》第5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版。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生动,流畅,具有浓烈的感情,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家》的写作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

茅盾、老舍、巴金 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 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 (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

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面临巨大考验的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频繁出现。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创作必须承担起批判社会问题、宣传人民利益和建设新中国的责任。30年代文学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的探索、社会现实的关注、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首先,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独立性的探索特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但一些作家并不甘于成为政治工具。他们以独立自主的创作态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追求,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巴金的《家》、郭沫若的《沂蒙山》等作品中,表现出作家对于人性、家庭、民族命运的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其次,30年代文学注重关注社会现实。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作家们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例如,郭沫若的《青春之歌》、董桥的《旅程》等作品中,他们通过描写农村的贫困、城市的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发出对社会不公平的呼声,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第三,30年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多元化。在这个时期,作家们积极接触和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成果,同时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追溯与反思,也积极与西方文学进行对话

和交流。例如,胡风的《堂吉诃德》、冰心的《女人三十》等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于不同文学传统的借鉴,使得30年代文学 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最后,30年代文学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在现代性与传统性 之间,作家们试图找到一种平衡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入现代思 想和审美观念。例如,闻一多的《故乡》、林语堂的《古体诗》等作 品中,他们以现代语言表达传统情感,以解构的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怀念之情。 总而言之,30年代文学的特点是独立自主的探索、关注社会现实、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 学创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独立思考,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拥抱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学创作的挑战,推动文学 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巴金文学的艺术特色

巴金文学的艺术特色 ㈠总述 ⑴【三部曲】善于长篇小说创作,写了大量的三部曲。早期作品有概念化缺陷。 ⑵【前后风格】前后的风格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被称为“青春的赞歌”。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思考人生世相,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被称为是“人生的悲歌”。 ⑶【家庭叙事】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小家庭。一方面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深刻揭示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密切关系。 ⑷【抒情特色】巴金敏感、单纯、热情,以叛逆者与战士从事创作,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 ⑸【生命意识】从激情的抨击黑暗的封建势力到平静谛观冷暖人生,在伤感之余他总能陶冶人的心灵,唤起人奋发向上的志趣。 ㈡前期艺术特色 ⑴【青年题材】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倾向单纯、热情、坦率,特别能引起青年共鸣。情绪上满足了读者,而不是艺术上。 ⑵【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行刺司令官,后被抓杀头)、《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⑶【英雄主义】善于创造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内心苦恼而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其理想追求、使命感、英雄主义的青春热情和奋斗精神,是现今生活中缺少的。 ⑷【叙述简单】不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对环境也只作一般的描写,情节线索简单。 ⑸【两类小说】巴金前期小说分为两类: ⒈“革命系列”: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⒉“家庭系列”: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㈢后期艺术特色 ⑴【社会底层】写小人小事,表现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生命”,调子悲哀、忧郁,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⑵【两类小说】巴金后期小说分为两类: ⒈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如《憩园》。 ⒉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如《寒夜》。

1巴金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巴金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巴金”是他1928年8月写完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启用的笔名,这个笔名使用的次数最多、时期最长,因此广为人们熟知.此外,他还用过萧甘、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二十几个笔名. 1931年到1937年初,巴金写成中长篇小说十部,出版短篇小说集十部,散文集六个,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成为当时最令人瞩目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巴金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保持着初期的热情和战斗锋芒,在题材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又都有明显的开拓.他继续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颂扬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反抗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眼光,逐渐伸向下层社会,广泛描写工人、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更把笔指向封建势力,深入揭露和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同时,还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抨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1933年12月,巴金住在燕京大学蔚秀园内沈从文的家里,完成了中篇小说《电》.总题为《爱情的三部曲》的《雾》、《雨》、《电》是巴金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为喜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爱情纠葛为引线,着重表现一群革命青年在反抗现实的斗争活动中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颂扬改变现社会的坚定信仰和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英雄主义. 巴金虽未能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一直支持和赞助左翼文学运动,他同茅盾、冯雪峰等都有交谊,在他主编的《文学丛刊〉中,就收入了鲁迅、茅盾、张天翼、沙汀、艾芜、周文、蒋牧良、叶紫、萧军等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1936年他为赵家壁编辑的《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选入萧红、芦焚(师陀)和丁玲各一篇小说.他还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1936年10月,他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二十一个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同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从这以后,巴金在文学道路上迈开了更坚实的步伐. 四、《激流三部曲》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 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 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 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 (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

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在茅盾的手里,中国的现代长篇小说真正走向了成熟。 鲁迅与茅盾现实题材小说的不同: (1)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上: 茅盾小说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鲁迅的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人,普通的事,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虽然题材平凡却发掘很深很透彻。他常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从而形成其作品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 (2)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首先,茅盾为新文学贡献了民族资本家、时代新女性、农民等形象系列。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主要是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 其次,在塑造人物时,两人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 鲁迅主要采取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予以传神勾勒的白描手法,着重从人物的精神状态方面去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茅盾小说则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效果,擅长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从而展示人物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3)在小说的结构方面 因鲁迅小说多是短篇,故有单纯而严正的布局,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情节不太曲折,冲突不太复杂。 茅盾小说主要成就在长篇,故其追求宏大而严谨的的布局,人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