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课件

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社会心理学是大学心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心理学课件是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中必备的教学工具,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本文将以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课件为题,详细介绍课件的内容和设计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感知、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在社会心理学课件的开头部分,可以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和重要观点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社会认知与人际感知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认知,它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理解过程。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机制,如知觉、注意力、记忆和推理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体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图的,从而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性。

三、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被他人和社会力量影响的过程。在课件中,可以介绍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如顺从、归属、规范和权威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社会影

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此外,还可以讨论社会心理学在广告、

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思考和理解。

四、群体与团队动力

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

行为和态度。在课件中,可以介绍群体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角色、

规范和共识等。同时,还可以讨论团队合作的心理动力,如社会认同、协作和领导等,帮助学生理解群体与团队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它包括实验

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多种方法。在课件中,可以系统介绍每

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以经典实验和研究为例,

展示这些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它可以应用于教育、组

织管理、健康促进和犯罪预防等多个领域。在课件的最后部分,可以

简要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并展示社会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作用。

结语

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课件是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它通过图文

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本文以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课件为题,从概述、社会认知、社

会影响、群体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课件的内容和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本文能对编写社会心理学课件的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 响下做出的内隐或外显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1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220世 纪40年代:“黄金时代”○3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危机” 表现为“信仰危机”“身份危机”○41895年,勒温格做了第一个 社会心理学实验○5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是社会心理学 诞生的标志○6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 当代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问题: (1) 社会生活与心理顺应,社会生活和心理同化:○1适应是一 种生存智慧。○2社会生活涉及社会因果,社会标签和社会建 立。○3心理顺应的策略包括对现实的知觉差异,抵御应激和 创伤后应激的能力,心力平衡,胜任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体 自助。 (2) 社会认知:○1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系统判断,心理的归因, 知觉者的期望和认知的曲解。○2社会性偏见,包括传统的和 现代的偏见特征,现代偏见的成因,对弱势群体的淡模,以 及对暴力,抢劫,意外事故等受伤个体的无动于衷。促使人 们反思,生活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提出和强制他行为的研 究。○3劝诫的策略和过程。(无“根”:社会素质感,生命意识, 法律意识,自我完善)○4社会的压力:包括人们对社会变化 事件采取顺从和尊奉的方式所带来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特 有的人际关系和地位竞争带来的压力,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

错距,机会失衡。 (3) 就业和失业:一定职业风险,主要涉及个人空间和职业空间的定位,工作需要与休闲娱乐的失衡,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以及性别歧视等。 (4)现代社会的婚姻取向:○1婚姻学说○2婚姻风险○3不同文化对单身同居再婚和同性恋的看法○4艾滋病毒和艾滋病 (5)生命周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生命周期的控制:○1童年期:食物,营养和抚养条件,虐待儿童,自闭症和多动症,行为障碍,媒体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儿童监护等。○2青年期:主要变化涉及个体从童年步入青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次要变化包括同一性,成就动机,自我效能等。○3中年期:中年期是社会生活压力事件和压力体验为父母的牺牲精神和价值取向,驾驭环境和心理恢复等等○4老年期:退休后的心理自省,衰老的评价,孤独和独处,垂死状态与家人的关系和社会责任等等。 (6)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1城市化与心理问题2两极分化人口问题环境压力3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资源占有,经济危机。 (7)顺应失调的生活风格:○1物品滥用,“香烟,酒类,违禁毒品的滥用○2咖啡因的心理社会影响○3赌博成瘾○4心力交痒的心力指标(现实不恭,人格解体,情感耗竭,)和组织干预。物品滥用:干预策略,社会压力与物品滥用。 (8)人格障碍与社会心理的“免疫系统”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主要内容:自我概念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第2课中文课件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2课中文课件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第2课基础:这是你的大脑 今天我们开始正式上课,心理学导论,我们首先要来探讨的是大脑;我想先提到一种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位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费兰西斯.克里克;他将这种观点称为“惊人的假说”,这一惊人的假说大致观点如下:正如他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中写道“你、你的喜悦、悲伤、回忆、抱负,你对人格同一性的感知、你的自由意志;事实上这一切都不过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正如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斯》中所描述的“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用“惊人”来形容这个观点是贴切的,这是个古怪又反常的观点:我并不奢望大家在一开始就能接受这个观点,即使到课程结束时能否接受这个观点,依然是你们的自由;相反、你们要现在就能接受,倒是会让我感到很奇怪,我知道多数人接受不了。 实际上、他们持有另外一种观点,大多数人都是二元论者,二元论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你能够在有史以来的所有宗教和绝大多数哲学体系中找到这个假说,比如、柏拉图就曾明确提出过;但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二元论拥护者则非哲学家勒奈.笛卡尔莫属,勒奈.笛卡尔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是否仅仅是生理机器、是生理客体而已”他的答复是“不”,他认为动物都是机器,实际上他将动物称之为“野兽机器”;他认为非人类动物全是机器人,但人类是不同的、人类具有二元性;我们和动物一样拥有有形的生理客体,但与动物不同,我们的本质却并非是生理的,我们是拥有生理客体的无形心灵,我们的心灵占据着生理客体,寄居其中与其形成紧密的联系,这便是二元论,因为它主张至少对于人类而言存在两种独立的成分,即有形的生理客体与无形的心理; 笛卡尔为二元论提出了两点论据:第一点是基于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笛卡尔生活在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时代,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经出现了机器人,当然不是我们现代的电动机器人,当时的机器人需要用水力来带动,笛卡尔曾经在法国皇家园林中散步,当时的法国皇家园林被建造得犹如17世纪的迪斯尼乐园一般,园林中有很多人偶造型可以运用水流来控制他们的动作;当你踏上相应的踩踏板,一个剑客便会跳出来向你挥剑,如果你踩到了另一块,一个正在沐浴的美女便会藏到树丛里去;因此笛卡尔说“天呐、这些机器可以对特定的动作做出特定的反应,原来机器也是可以完成某些动作的”;实际上他说道“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运作的,如果你轻击某人的膝盖,小腿就会弹出去,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本质”但是笛卡尔否定了这一观点,因为有些事情人类可以做到,机器永远不可能做到; 人类的行为不光只有反射,相反、人类拥有协调能力、创造力以及发起自发性行为的能力;例如我们能够运用语言,当然有时我说出的话会是反射性的,比如有人问我“你好吗?”我会说“很好、你呢?”但有时、我可以选择那些我想要说的话“你好吗”“非常好”我完全可以进行选择;笛卡尔认为机器无法做出这种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仅只是机器;当然、他的第二个论据非常的有名,在这里他用到了怀疑方法,他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究竟能够确信什么呢”之后他自答到“我相信上帝、但说实话、我不能确定上帝的存在,我相信我生活在一个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从众,服从,依从 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者权威的命令。 /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 依从: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 /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二.简述从众的原因 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三.简述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 服从原因:1.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 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写的权威性及其靠近程度 2.他人支持与服从 3.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4.执行者的个人特征 依从规律:1.互惠心理 2.喜爱和熟悉 依从服从区别: 服从:强制规定的角色关系外在的理由 依从:特定对象直接或隐含的影响没有规定的角色关系内在的理由 四.依从行为引导技术有哪些 1.“登门槛”效应和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满足后,在提出目的指向性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2.低球技术:在积极地选择一个目标之后,人们对目标产生了“心理上拥有”,并成为个体自我概念或者自我意象的一部分。 3.留面子效应和技术/以退为进手法: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形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现象。 5.最低要求启动策略: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作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 五.影响从众,服从,依从的因素有哪些 (一)从众: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 本讲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问题,以那样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它现在处于何处,将走向何方? 社会心理学家用以回答社会诸方面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美】奥尔波特(Allport,1969) 内涵: (一) 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问题一:什么是科学? (1)具有一套价值——准确性、客观性、怀疑性、开放性 (2)可以用于研究广泛领域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问题二:为什么社会心理学要采用科学取向?社会心理学不就是常识吗? (1)许多常识互相矛盾 (2)人的信息加工特点 (二) 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体的行为 1) 所有社会行为运作行动发生思想的是个体的心灵

2)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之一——社会学并不关心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他们更关心的是较大的人群或作为整体的社区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的重点个体团体或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等 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 方法实验为主调查与参与观察 (三) 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原因,主要包括 1) 他人的行动和特征 2) 认知过程 3) 环境变量:物质世界的影响 4) 文化背景 5) 生物因素 6) 一种解释:以吸烟为例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1)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社会心理学大体经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与实验期而逐渐成熟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论,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现场试验)与非实验法(相关法及其他),它应当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对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也评介了几种已在进行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2重难点导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孕育时期

·原始社会 ·人性之争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 西方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中国 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启蒙期】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 3、迅速发展阶段 (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 (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建设任务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 (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 1.提高自身素质 (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 (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 (3)提高自身素质 2. 提高实践能力 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 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重点

精品文档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一一非正式、稳定一一不稳定、亲密一一疏远、积极一一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 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P243 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 C. Moreno)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P299 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P299 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P299 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也许每个人都对想,其他人会帮忙,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假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的行动,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P302 20.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金盛华: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与敌意的关系)。P322 21.社会影响: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P10 22.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P351 精品文档 23.遵从(服从):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的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念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金盛华: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P352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 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5结合相关研究,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6社会生物学是怎样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 7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8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 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 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 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 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 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 一样。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干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 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 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比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 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b.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第一,共同性的影响,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第二,非共同性的影响,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 ②文化环境

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两者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方面有所不同。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感知等,并使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这些心理过程,许多科学研究都是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完成的。 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过程的心理学,例如人际关系、态度形成、群体决策等,这些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不同于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和模型建立。 但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一些方面也有联系和交叉。例如,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在社会交往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会根据他人的脸部表情、语言和言谈举止等记忆他人,并通过注意力来注意到重要的社会信息。 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关系的体现之一,它认为在社会交往中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知觉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人类是以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即人们如何理解他人,也

将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另一个联系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情绪。认知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情绪 处理对人的注意力、记忆和思考过程的影响,也说明了情感路径如何 影响认知过程。情感的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 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人们能够理解并共感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在社会心理学中,批判性思维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形成理论等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广泛使用,以此深入研究社会交往中的 态度、看法和行为。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都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学科和分支 之一,它们在不同维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展现了它们的不同特色。但是,两者都在互动影响中相互交叉和补充,共同解释了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和思维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探究人类个体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现象与生物、环境、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专注于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方式。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人类意识、情感和行为,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人类意识是指人类思想和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官、注意、气息、记忆、思维和意愿等方面。情感则是指人类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涵盖了愉快、悲伤、恐惧、愤怒、羞耻等的不同类型。而人类行为则是指人类的思维和身体动作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包括对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研究,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社会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政府和企 业决策提供参考,如在制定公共政策、开发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社会心理学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冲突。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消费者行为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心理学是社会心 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探究人们在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换过程中所涉及的思考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应用

社会心理学除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还通过研究结果的转化实施,对社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进和发展。例如:改进监狱制度;预防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防止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等。 结论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它们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提供了科学基础。通过实践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建设意识。

社会心理学

做题,关键就是要抓题目的关键词,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1.社会心理学2.网恋3.分析那么就有必要了解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同事,上级,家人,有人等等的影响. 2.网恋可以说是全球网络化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也是地球村化的必然结果,什么是地球村化呢?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大洋彼岸,但是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了.空间距离所小了,但是心灵的距离,或者说信任程度少了,那么网络这个快速交友平台无疑给缺乏安全感的人一种受到保护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人们随着PC和网络普及把自己变成了套中人.不愿意相信别人,也不会真正去敞开心扉.结果造成了网恋盛行,在聊天室,你可以畅所欲言,你可以说你平时避忌的词汇,没关系.因为没有人叫你负责.或者网络也可以说是现代人们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好意思,说说又远了.我说了这一段想说什么呢?就是想说网恋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影响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行为. 也就是说,网恋是行为. 那么你的问题就变成了运用社会心理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动力. 1.纯精神意义上的感情交流,不涉及肉体和任何物质需求,这类人相对来说比较高尚,可以说深得精神恋爱之精髓.这些人往往心理有点问题,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在以往生活中他们的一些应激遭遇,让他们产生了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应激源显然是外部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刺激他们,导致他们最后发展了精神网恋这种行为. 2.感情交流为主,偶尔涉及情色语言但以不超出拥抱、接吻之外的话题为底线,间或打打电话不过不能超过3分钟以话费控制在每次1元钱左右为准。这类人也属于比较纯洁一族,

大学心理学

大学心理学 导论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刻的学科,涵盖各个领域,从人类心理活动到行为特征,从人际关系到社会关系。因此,大学心理学是一个核心学科,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机会。本文将涵盖大学心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主要领域和理论、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将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的丰富方法。 第一部分:大学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该领域。他在其著作《论灵魂》中开辟了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之路。“灵魂”一词为后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透过人脑的结构来了解心灵活动的特征。心理学一直在发展中,并在19世纪初被正式确认为独立学科。当时,心理学还被称为哲学心理学和经验心理学。 20世纪,心理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二部分:大学心理学的领域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实验心理学:研究基本认知过程,例如,感知、记忆、思维、意识和语言。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发展的过程,从婴幼儿期到成熟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群体中行为和关系的动态。

4.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和行为障碍有关的恶性心理变化。 5.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 除了研究领域之外,心理学还包括以下主要理论: 1.认知理论: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内部运作。 2.行为学派理论:研究人类行为和行为的变化。 3.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与生物和文化进化的关系。 4.人格理论:研究人类人格的特征和变化,通常涉及到动机和情绪的角色。 第三部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大学心理学的学习对于很多方面都将会有很大帮助。首先,了解人类思想和行为如何发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心理学研究对于教育和职业方向的决策也很重要。了解如何有效学习、掌握管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以及发现行为和态度中的固有偏差(每个人都会有),将对求职和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帮助。此外,学习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适应压力和应对挑战。 第四部分:将心理学应用于生活 学习心理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思想和行为,还适用于我们的一生。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和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利用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法: 1.沟通技巧: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了解人类和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让你更能与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2.行为变化:学习如何更好地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

社会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特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微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 2.群体层面(中观):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 3.社会层面(宏观):风俗、民族心理、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倾向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 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素) 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普通心理学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而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社会学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及其本质、结构及各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 角度与侧重:社会学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例: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会关注婚姻关系、离婚以及同居比例;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一个个体如何被另一个个体吸引或排斥。 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而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归因理论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因素。 外因:周围环境、他人、规则、奖惩、工作的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3)期待效应;(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2、访谈调查的类型:无结构访谈和结构化访谈。P30 3、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1)研究问题的界定;(2)研究现场的选择;(3)进入研究现场;(4)收集资料;(5)资料分析 4、 一、名词解释 1、自我表露:就是我们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2、社会认知:是对人和社会的认知知觉。社会认知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3、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4、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消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的作用的现象。 5、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者相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成为晕轮效应。 6、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狭义的社会认同表现为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7、角色认同: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赞同社会对某个角色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8、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9、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0、亲和动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11、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12、“焦虑—亲和”假说:认为由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接群的原因,经历过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 13、自我决定理论:是指个人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14、社会情感整饰化: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据社会关系的规范要求或者处于策略化的考虑,有意识地控制(唤起、压抑或改变)自己的某些情感的现象,成为社会情感整饰化。 15、集体敌视:是指群体对某一现象在思想上或原则上的对抗、放抗或抵制。比如“家仇国恨”、“同仇敌忾”等都是表达这样一种集体敌视的社会情绪。 16、凝聚力: 17、

社会学与心理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 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学科。社会学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探讨社会发展和变 革的规律,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 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既存在交集也存在差异。从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来看,社 会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内在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但是,二者的研究目的都是探究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在具体的研究中,社会学和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交叉点,比如在研究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学、个体决策、社会化和社会认同等方面。例如,在研究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学探究个体如何接受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借助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化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的交互作用 社会学和心理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提供了 一定的支持和范式,比如依据社会学家D. R. Heise的情感事件理论,心理学家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把个体情感状态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社会学分析量表等工具来获得数据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效度。而心理学则为社会学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支持。比如,心理学研究智力、人格、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为社会学关于社会阶层、地位和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解释。 三、互补作用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互补作用指的是,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相互影响,而且在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方面也可互相补充。社会学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的理解,而心理学也要考虑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并扩展社会因素的研究视角。例如,心理学对目标制定、行为管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学中对社会行为的分析和社会控制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综上所述,社会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社 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在研究方法、内容、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交叉点和互动性,在这种互动的基础上,它们均发挥着重要的研究功能。将来,随着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学和心理学间的交互吸纳将日益增强,社会学科和心理学科也将进一步融合和交叉,真正发挥出相互协同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详解

社会心理学-详解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目录 •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 2 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 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

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说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局部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 弱了市场根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响的出现。〔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根底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局部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气氛,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局部大学生丧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