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NV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

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

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四、器型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

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

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

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鱼篓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有各种单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

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晚清仿制质差。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亦称“莱菔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

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背壶——壶的一种式样。鸡心钮盖,小口,短颈,壶体圆形,腹部一侧隆起,中心部位凸脐,一侧扁平,肩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穿带背起,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品种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制。

病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学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3、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 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有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 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 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 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 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 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19、病理性钙化 骨、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常见陶瓷窑炉名词解释

常見陶瓷窯爐名詞解釋 窯爐 陶瓷之燒成設備,陶瓷製作最後階段,坯體必須放入窯爐中以高溫燒成,使生坯轉變成為熟坯,而給予陶瓷必要之物理性質。窯爐大致都有燃燒室,以產生熱量;有窯室以放置坯體;有煙道與煙囪,以排出廢氣。 窯爐的分類法很多,依燒成火焰之走向不同,可分為直焰窯、橫焰窯、與倒焰窯;依所用燃料之不同,可分為薪柴窯、煤炭窯、重油窯、瓦斯窯、電窯等;依操作的連續性不同,可分為間歇式窯、半連續式窯與連續式窯等。 包仔窯 傳統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饅頭窯」,在臺灣則依其外觀稱為「包仔窯」或「龜仔窯」。在清代已經引入臺灣,專用於燒製磚瓦,也稱「瓦窯」。包仔窯在臺灣分布的地方很廣,幾乎各地都有包仔窯的使用。 包仔窯外觀呈長橢圓形,高度可達五公尺以上。有窯門可供裝窯與出窯,其後即為燃燒室,裝窯時,臨時以磚塊砌為擋火牆。其後方即為窯室,後面為窯牆,下方留有通火口,後面接煙囪。 蛇窯 蛇窯引進臺灣的歷史很早,在清朝時即隨著移民傳播而來。這種窯爐是中國南方生產陶瓷器主要使用的窯爐,在大陸稱為龍窯,到臺灣之後則稱為「蛇窯」。是臺灣早期陶業使用最普遍的窯爐,使用地區幾乎遍及全島。蛇窯由窯頭的燃燒室、窯身、以及窯尾的煙囪等三大部分組成,窯身外並護以土臺。通常依山而建,頭低尾高,外觀呈長條圓管形,全長可達百餘尺。 登窯 登窯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在大陸又稱為「階級窯」或「串窯」;因其依地勢築窯,各窯室拾級而上,日本人稱為「登窯」;由於登窯有一間一間的窯室,故臺灣業者稱其為「目仔窯」,又稱為「坎仔窯」。主要用於燒製陶瓷

與紅磚,苗栗為使用最普遍之地方。登窯通常選擇山坡地勢築窯,如建在平地時,則要把地基墊高成一斜坡,再行築窯。 目仔窯屬於半連續式的半倒焰窯爐,依山勢建築,由幾個窯室拾級而上,由七、八間到十五、六間都有,各窯室前後串連而成。前為燃燒室,後端有煙囪之設計。 四角窯 四角窯外觀呈四方形,又稱「角窯」,也稱為「四方窯」或「方窯」,因為以煤炭為主要燃料,所以也稱「煤炭窯」。這是一種倒焰式窯爐,燒成溫度比較高,主要用於燒製溫度比較高的碗盤、耐火磚、與瓷磚等。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臺灣,主要分布於北投、鶯歌等地。 錦窯 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用於低溫釉上彩烤花之窯爐,又稱「烤花窯」。錦窯是一種小型之烙室窯(muffle kiln)。在窯室內另砌圓筒形「烙室」,以裝置產品。烙室和窯室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間,以供火焰通過。燒窯時,火焰進入窯室加熱。烙室之作用與匣缽相同,可以保護產品不直接接觸到火焰。 八卦窯 八卦窯為西式霍夫曼輪窯(Hoffmann Chamber Kiln),為一種連續式窯爐。窯室為環狀隧道,狀如八卦形,故在臺灣稱為「八卦窯」。可依作業需要移動隔間。當一個窯室在燒成時,其他窯室可繼續裝窯或出窯作業,主要用於燒製紅磚。 隧道窯 一種長條形如隧道之連續式窯爐。全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等三段,其下設有軌道,供臺車行進。坯體置於臺車上,以機械臂推進窯內,行駛於軌道上。臺車一部緊接一部,由預熱帶入窯,經燒成帶,至冷卻帶後出窯。可以循環操作,不必停火。

安规考试

六、名词解释共8题 1. 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及以上的电气设备。 2.部分停电的工作,系指高压设备部分停电,或室内虽全部停电,而通至邻接高压室的门并未全部闭锁。 3. 动火工作负责人 是具备检修工作负责人资格并经本单位考试合格的人员。 4. 待用间隔 待用间隔是指母线连接排、引线已接上母线的备用间隔。 5. 全部停电的工作 全部停电的工作,系指室内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并且通至邻接高压室的门全部闭锁,以及室外高压设备全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 6. 不停电工作 不停电工作是指:1) 工作本身不需要停电并且不可能触及导电部分的工作;2) 可在带电设备外壳上或导电部分上进行的工作。 7.事故应急抢修工作是指:电气设备发生故障被迫紧急停止运行,需短时间内恢复的抢修和排除故障的工作。 8.所谓一个电气连接部分是指:电气装置中,可以用隔离开关同其他电气装置分开的部分。 七、简答题共20题 1. 工作票“双签发”承发包工程中,工作票可实行“双签发”形式。签发工作票时,双方工作票签发人在工作票上分别签名,各自承担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工作票签发人相应的安全责任。 2. 间接验电 通过设备的机械指示位置、电气指示、带电显示装置、仪表及各种遥测、遥信等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判断时,应有两个及以上的指示,且所有指示均已同时发生对应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无电;若进行遥控操作,则应同时检查隔离开关(刀闸)的状态指示、遥测、遥信信号及带电显示装置的指示进行间接验电。 3. 电气设备按电压分为哪两种?它们的电压值如何界定?1)高压电气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2)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及以上者;低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以下者。 4. 可由单人值班或单人操作的高压设备,要求符合哪些条件?1)室内高压设备的隔离室设有遮栏,遮栏的高度在1.7m以上,安装牢固并加锁;2)室内高压断路器(开关)的操作机构用墙或金属板与断路器(开关)隔离或装有远方操作机构。 5. 工作票签发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工作票签发人应是熟悉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情况、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产领导人、技术人员或经本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批准的人员。工作票签发人员名单应书面公布。 6. 哪些信号、仪表,如果指示有电,则禁止在设备上工作。表示设备断开和允许进入间隔的信号,经常接入的电压表等,如果指示有电,则禁止在设备上工作。 7. 高压回路上的工作中,关于接地线的移动或拆除,有何严格规定? 1)严禁工作人员擅自移动或拆除接地线;2)高压回路上的工作,需要拆除全部或一部分接地线后始能进行工作者,必须征得运行人员的许可(根据调度员指令装设的接地线,必须征得调度员的许可),方可进行;3)工作完毕后,应立即恢复接地。 8. 带电冲洗悬垂、耐张绝缘子串、瓷横担时,应注意哪些? 应从导线侧向横担侧依次冲洗。冲洗支柱绝缘子及绝缘瓷套时,应从下向上冲洗。 9. 检修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工作结束后,检修人员应做些什么? 检修人员应洗澡,把用过的工器具、防护用具清洗干净。 10.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有哪些?1)工作票制度;2)工作许可制度;3)工作监护制 度;4)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11. 倒闸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生疑问,应该怎样做? 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发令人报告。待发令人再行 许可后,方可进行操作。 12. 专责监护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具有相关工作经验;2)熟悉设备情况和电 力安全工作规程。 13. 装、拆时,对操作顺序各是怎样要求的?对接 地线的连接质量有何要求? 1)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 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2)接地线必须接触 良好,连接应可靠。 14. 在室外构架上工作,应怎样正确悬挂标示牌? 1)在工作地点邻近带电部分的横梁上,悬挂 “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2)在工作人 员上下铁架或梯子上,应悬挂“从此上下!”的 标示牌。3)在邻近其他可能误登的带电架构 上,应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标示 牌。 15. 线路停电检修时,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作许可 人必须要做到哪些工作? 1)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作许可人必须将线路停 电检修的工作班组数目、工作负责人姓名、工作 地点和工作任务记入记录簿。2)工作结束时, 应得到工作负责人(包括用户)的工作结束报 告,确认所有工作班组均已竣工,接地线已拆 除,工作人员已全部撤离线路,并与记录簿核对 无误后,方可下令拆除变电站或发电厂内的安全 措施,向线路送电。 16. 进入生产现场有何安全要求? 任何人进入生产现场(办公室、控制室、值班室和 检修班组室除外),应正确佩戴安全帽。 17. 动火工作票是否可以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 动火工作票不得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 18. 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如何处理? 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将有关设备的电源 切断,然后进行救火。 19. 运行人员和非运行人员在高压回路上使用钳形 电流表的测量工作,有什么规定? 运行人员在高压回路上使用钳形电流表的测量工 作,应由两人进行。非运行人员测量时,应填用 变电站(发电厂)第二种工作票。 20. 二次试验用闸刀要满足哪些配置要求? 1)必须有熔丝并带罩;2)熔丝配合要适当, 要防止越级熔断总电源熔丝。 八、问答题共9题 1. 各类作业人员应接受哪些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 和考试? 1)作业人员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应每年考试一 次。2)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三个月以上者,应 重新学习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 方能恢复工作。3)新参加电气工作的人员、实习 人员和临时参加劳动的人员,应经过安全知识教 育后,方可下现场参加指定的工作。4)外单位承 担或外来人员参与公司系统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 应熟悉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并经考试合格,方可 参加工作。 2. 倒闸操作对解锁管理有哪些规定? 不准随意解除闭锁装置。解锁工具(钥匙)应封存 保管,所有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禁止擅自使用解 锁工具(钥匙)。若遇特殊情况需解锁操作,应经 运行管理部门防误装置专责人到现场核实无误并 签字后,由运行人员报告当值调度员,方能使用 解锁工具(钥匙)。单人操作、检修人员在倒闸操 作过程中禁止解锁。如需解锁,应待增派运行人 员到现场,履行上述手续后处理。解锁工具(钥匙) 使用后应及时封存。 3.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有哪些工作应填用第一种 工作票? 高压设备上工作需要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者;二 次系统和照明等回路上的工作,需要将高压设备 停电者或做安全措施者;高压电力电缆需停电的 工作;换流变压器、直流场设备及阀厅设备需要 将高压直流系统或直流滤波器停用者;直流保护 装置、通道和控制系统的工作,需要将高压直流系 统停用者;换流阀冷却系统、阀厅空调系统、火 灾报警系统及图像监视系统等工作,需要将高压 直流系统停用者;其他工作需要将高压设备停电 或要做安全措施者。 4. 工作地点,哪些设备必须停电? 1) 检修的设备;2) 与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中正常 活动范围的距离小于表4-1规定的设备;3) 在 35KV及以下的设备处工作,安全距离虽大于表4-1 规定,但小于表2-1规定,同时又无绝缘档板、安 全遮栏措施的设备;4) 带电部分在工作人员后 面、两侧、上下,且无可靠安全措施的设备;5) 其他需要停电的设备。 5. 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怎样进行? 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应以设备实际位置为 准,无法看到实际位置时,可通过设备机械位置 指示、电气指示、带电显示装置、仪表及各种遥 测、遥信等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判断时,应有两 个及以上的指示,且所有指示均已同时发生对应 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操作到位。以上检查项 目应填写在操作票中作为检查项。 6. 有哪几种情况,必须加挂机械锁?对加挂的机 械锁有何管理要求? 下列三种情况必须加挂机械锁:1)未装防误闭锁 装置或闭锁装置失灵的刀闸手柄和网门;2)当电 气设备处于冷备用时,网门闭锁失去作用时的有 电间隔网门;3)设备检修时,回路中的各来电侧 刀闸操作手柄和电动操作刀闸机构箱的箱门。机 械锁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要编号并妥善保 管。 7. 安规关于总、分工作票的使用有哪些规定? 第一种工作票所列工作地点超过两个,或有两个 及以上不同的工作单位(班组)在一起工作时, 可采用总工作票和分工作票。总、分工作票应由 同一个工作票签发人签发。总工作票上所列的安 全措施应包括所有分工作票上所列的安全措施。 几个班同时进行工作时,总工作票的工作班成员 栏内,只填明各分工作票的负责人,不必填写全 部工作人员姓名。分工作票上要填写工作班人员 姓名。总、分工作票在格式上与第一种工作票一 致。分工作票应一式两份,由总工作票负责人和 分工作票负责人分别收执。分工作票的许可和终 结,由分工作票负责人与总工作票负责人办理。 分工作票必须在总工作票许可后才可许可;总工 作票必须在所有分工作票终结后才可终结。 8. 对线路的停、送电有哪些严格、具体的规定? 1)线路的停、送电均应按照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 作许可人的指令执行;2)严禁约时停、送电; 3)停电时,必须先将该线路可能来电的所有断路 器(开关)、线路隔离开关(刀闸)、母线隔离 开关(刀闸)全部拉开,手车开关必须拉至试验 或检修位置;4)验明确无电压后,在线路上所有 可能来电的各端装设接地线或合上接地刀闸;5) 在线路断路器(开关)和隔离开关(刀闸)操作 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 的标示牌;6)在显示屏上断路器(开关)和隔离 开关(刀闸)的操作处均应设备“禁止合闸,线 路有人工作!”的标记。 9. 安规对工作许可人规定的安全责任有哪些? 1)负责审查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 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2)工作现场布置的安全 措施是否完善,必要时予以补充;3)负责检查检 修设备有无突然来电的危险;4)对工作票所列工 作内容即使发生很小疑问,也应向工作票签发人 询问清楚,必要时应要求作详细补充。 六、名词解释共8题 1. 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 在1000V及以上的电气设备。 2.部分停电的工作,系指高压设备部分停电,或室 内虽全部停电,而通至邻接高压室的门并未全部 闭锁。 3. 动火工作负责人 是具备检修工作负责人资格并经本单位考试合格 的人员。 4. 待用间隔 待用间隔是指母线连接排、引线已接上母线的备 用间隔。 5. 全部停电的工作 全部停电的工作,系指室内高压设备全部停电 (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并且通至 邻接高压室的门全部闭锁,以及室外高压设备全 部停电(包括架空线路与电缆引入线在内)。 6. 不停电工作 不停电工作是指:1) 工作本身不需要停电并且不 可能触及导电部分的工作;2) 可在带电设备外壳 上或导电部分上进行的工作。 7.事故应急抢修工作是指:电气设备发生故障被迫 紧急停止运行,需短时间内恢复的抢修和排除故 障的工作。 8.所谓一个电气连接部分是指:电气装置中,可 以用隔离开关同其他电气装置分开的部分。 七、简答题共20题 1. 工作票“双签发”承发包工程中,工作票可实 行“双签发”形式。签发工作票时,双方工作票 签发人在工作票上分别签名,各自承担电力安全 工作规程工作票签发人相应的安全责任。 2. 间接验电 通过设备的机械指示位置、电气指示、带电显示 装置、仪表及各种遥测、遥信等信号的变化来判 断。判断时,应有两个及以上的指示,且所有指 示均已同时发生对应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无 电;若进行遥控操作,则应同时检查隔离开关(刀 闸)的状态指示、遥测、遥信信号及带电显示装置 的指示进行间接验电。 3. 电气设备按电压分为哪两种?它们的电压值如 何界定?1)高压电气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2) 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及以上者;低压 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以下者。 4. 可由单人值班或单人操作的高压设备,要求符 合哪些条件?1)室内高压设备的隔离室设有遮栏, 遮栏的高度在1.7m以上,安装牢固并加锁;2)室 内高压断路器(开关)的操作机构用墙或金属板与 断路器(开关)隔离或装有远方操作机构。 5. 工作票签发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工作票 签发人应是熟悉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情况、电力 安全工作规程,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产领导 人、技术人员或经本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批准的人 员。工作票签发人员名单应书面公布。 6. 哪些信号、仪表,如果指示有电,则禁止在设 备上工作。表示设备断开和允许进入间隔的信 号,经常接入的电压表等,如果指示有电,则禁 止在设备上工作。 7. 高压回路上的工作中,关于接地线的移动或拆 除,有何严格规定? 1)严禁工作人员擅自移动或拆除接地线;2)高压回 路上的工作,需要拆除全部或一部分接地线后始 能进行工作者,必须征得运行人员的许可(根据调 度员指令装设的接地线,必须征得调度员的许 可),方可进行;3)工作完毕后,应立即恢复接 地。 8. 带电冲洗悬垂、耐张绝缘子串、瓷横担时,应 注意哪些? 应从导线侧向横担侧依次冲洗。冲洗支柱绝缘子 及绝缘瓷套时,应从下向上冲洗。 9. 检修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工作结束后,检修人员 应做些什么? 检修人员应洗澡,把用过的工器具、防护用具清 洗干净。 10.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有哪 些? 1)工作票制度;2)工作许可制度;3)工作监护制 度;4)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11. 倒闸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生疑问,应该怎样做? 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发令人报告。待发令人再行 许可后,方可进行操作。 12. 专责监护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具有相关工作经验;2)熟悉设备情况和电 力安全工作规程。 13. 装、拆时,对操作顺序各是怎样要求的?对接 地线的连接质量有何要求? 1)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 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2)接地线必须接触 良好,连接应可靠。 14. 在室外构架上工作,应怎样正确悬挂标示牌? 1)在工作地点邻近带电部分的横梁上,悬挂 “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2)在工作人 员上下铁架或梯子上,应悬挂“从此上下!”的 标示牌。3)在邻近其他可能误登的带电架构 上,应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标示 牌。 15. 线路停电检修时,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作许可 人必须要做到哪些工作? 1)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作许可人必须将线路停 电检修的工作班组数目、工作负责人姓名、工作 地点和工作任务记入记录簿。2)工作结束时, 应得到工作负责人(包括用户)的工作结束报 告,确认所有工作班组均已竣工,接地线已拆 除,工作人员已全部撤离线路,并与记录簿核对 无误后,方可下令拆除变电站或发电厂内的安全 措施,向线路送电。 16. 进入生产现场有何安全要求? 任何人进入生产现场(办公室、控制室、值班室和 检修班组室除外),应正确佩戴安全帽。 17. 动火工作票是否可以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 动火工作票不得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 18. 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如何处理? 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将有关设备的电源 切断,然后进行救火。 19. 运行人员和非运行人员在高压回路上使用钳形 电流表的测量工作,有什么规定? 运行人员在高压回路上使用钳形电流表的测量工 作,应由两人进行。非运行人员测量时,应填用 变电站(发电厂)第二种工作票。 20. 二次试验用闸刀要满足哪些配置要求? 1)必须有熔丝并带罩;2)熔丝配合要适当, 要防止越级熔断总电源熔丝。 八、问答题共9题 1. 各类作业人员应接受哪些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 和考试? 1)作业人员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应每年考试一 次。2)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三个月以上者,应 重新学习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 方能恢复工作。3)新参加电气工作的人员、实习 人员和临时参加劳动的人员,应经过安全知识教 育后,方可下现场参加指定的工作。4)外单位承 担或外来人员参与公司系统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 应熟悉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并经考试合格,方可 参加工作。 2. 倒闸操作对解锁管理有哪些规定? 不准随意解除闭锁装置。解锁工具(钥匙)应封存 保管,所有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禁止擅自使用解 锁工具(钥匙)。若遇特殊情况需解锁操作,应经 运行管理部门防误装置专责人到现场核实无误并 签字后,由运行人员报告当值调度员,方能使用 解锁工具(钥匙)。单人操作、检修人员在倒闸操 作过程中禁止解锁。如需解锁,应待增派运行人 员到现场,履行上述手续后处理。解锁工具(钥匙) 使用后应及时封存。 3.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有哪些工作应填用第一种 工作票? 高压设备上工作需要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者;二 次系统和照明等回路上的工作,需要将高压设备 停电者或做安全措施者;高压电力电缆需停电的 工作;换流变压器、直流场设备及阀厅设备需要 将高压直流系统或直流滤波器停用者;直流保护 装置、通道和控制系统的工作,需要将高压直流系 统停用者;换流阀冷却系统、阀厅空调系统、火 灾报警系统及图像监视系统等工作,需要将高压 直流系统停用者;其他工作需要将高压设备停电 或要做安全措施者。 4. 工作地点,哪些设备必须停电? 1) 检修的设备;2) 与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中正常 活动范围的距离小于表4-1规定的设备;3) 在 35KV及以下的设备处工作,安全距离虽大于表4-1 规定,但小于表2-1规定,同时又无绝缘档板、安 全遮栏措施的设备;4) 带电部分在工作人员后 面、两侧、上下,且无可靠安全措施的设备;5) 其他需要停电的设备。 5. 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怎样进行? 电气设备操作后的位置检查应以设备实际位置为 准,无法看到实际位置时,可通过设备机械位置 指示、电气指示、带电显示装置、仪表及各种遥 测、遥信等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判断时,应有两 个及以上的指示,且所有指示均已同时发生对应 变化,才能确认该设备已操作到位。以上检查项 目应填写在操作票中作为检查项。 6. 有哪几种情况,必须加挂机械锁?对加挂的机 械锁有何管理要求? 下列三种情况必须加挂机械锁:1)未装防误闭锁 装置或闭锁装置失灵的刀闸手柄和网门;2)当电 气设备处于冷备用时,网门闭锁失去作用时的有 电间隔网门;3)设备检修时,回路中的各来电侧 刀闸操作手柄和电动操作刀闸机构箱的箱门。机 械锁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要编号并妥善保 管。 7. 安规关于总、分工作票的使用有哪些规定? 第一种工作票所列工作地点超过两个,或有两个 及以上不同的工作单位(班组)在一起工作时, 可采用总工作票和分工作票。总、分工作票应由 同一个工作票签发人签发。总工作票上所列的安 全措施应包括所有分工作票上所列的安全措施。 几个班同时进行工作时,总工作票的工作班成员 栏内,只填明各分工作票的负责人,不必填写全 部工作人员姓名。分工作票上要填写工作班人员 姓名。总、分工作票在格式上与第一种工作票一 致。分工作票应一式两份,由总工作票负责人和 分工作票负责人分别收执。分工作票的许可和终 结,由分工作票负责人与总工作票负责人办理。 分工作票必须在总工作票许可后才可许可;总工 作票必须在所有分工作票终结后才可终结。 8. 对线路的停、送电有哪些严格、具体的规定? 1)线路的停、送电均应按照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 作许可人的指令执行;2)严禁约时停、送电; 3)停电时,必须先将该线路可能来电的所有断路 器(开关)、线路隔离开关(刀闸)、母线隔离 开关(刀闸)全部拉开,手车开关必须拉至试验 或检修位置;4)验明确无电压后,在线路上所有 可能来电的各端装设接地线或合上接地刀闸;5) 在线路断路器(开关)和隔离开关(刀闸)操作 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 的标示牌;6)在显示屏上断路器(开关)和隔离 开关(刀闸)的操作处均应设备“禁止合闸,线 路有人工作!”的标记。 9. 安规对工作许可人规定的安全责任有哪些? 1)负责审查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 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2)工作现场布置的安全 措施是否完善,必要时予以补充;3)负责检查检 修设备有无突然来电的危险;4)对工作票所列工 作内容即使发生很小疑问,也应向工作票签发人 询问清楚,必要时应要求作详细补充。 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1.脉管系统的构成 A.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组成 B.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C.心、血管系统和淋巴器官 D.心、动脉、静脉和淋巴导管 E.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2.有关心脏正确的说法是 A.心前面两心耳之间为主动脉根 B.右心房构成心右缘 C.居于胸腔的正中 D.位于两侧肺之间的前纵膈内 E.冠状沟将心脏分为左、右半 3.关于心脏各腔的位置正确的是 A.左心室构成心前壁大部 B.右心室构成心脏的右缘 C.右心房构成心后壁大部 D.左心房构成心脏的左缘 E.心尖由左心室构成 4.关于心脏胸肋面正确的描述是 A.朝向左下方

B.左、右心耳位于主动脉根部两侧 C.由右心房、右心室构成 D.隔心包与胸骨、肋骨直接相贴 E.右心室构成此面大部分 5.关于心脏表面标志正确的说法是 A.冠状沟分隔左、右心房 B.界沟分隔心房、心室 C.室间沟深部为室间隔 D.心尖处有心尖切迹 E.冠状沟位于人体的冠状面上 6.关于右心房出、入口结构错误的描述是 A.上腔静脉口通常无瓣膜 B.冠状窦口位于房室交点的深面 C.冠状窦口周围多数具有瓣膜 D.出口处有二尖瓣 E.下腔静脉瓣连于卵圆窝缘 7.有关右心房错误的描述是 A.界嵴分隔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 B.固有心房的前上部为右心耳 C. Koch三角的深面为房室结 D.右心房收集除心脏以外体循环的静脉血

E梳状肌起自界嵴 8.关于心腔内结构正确的说法是 A.冠状窦口位于左心房 B.右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 C.三尖瓣口连接左心房与左心室 D.界嵴为左心室的分部标志 E.节制索位于右心室 9.心脏收缩射血期瓣膜的状态是 A.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开放 B.二尖瓣、三尖瓣开放 C.主动脉瓣开放,肺动脉瓣关闭 D.二尖瓣关闭、三尖瓣开放 E.二尖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10."心室舒张充盈期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是 A.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B.肺动脉和三尖瓣 C.主动脉瓣和三尖瓣 D.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E.二尖瓣和三尖瓣 11."关于心壁的正确说法是 A.卵圆窝位于室间隔的上部

陶瓷窑炉的分类

陶瓷窑炉的分类及特点 一、陶瓷窑炉分类 1、按构造型式分:梭式窑、隧道窑、辊道窑、推板窑、圆型(转盘窑)、钟罩窑 2、按供热方式分:煤窑、柴窑、电窑、燃气窑。煤窑、柴窑已被淘汰,清洁能源窑炉(电、燃气)已走向成熟阶段。 3、按烧成温度分:高温窑、中温窑、低温窑。 二、陶瓷窑炉介绍 1、梭式窑:是间歇烧成的窑,跟火柴盒的结构类似,窑车推进窑内烧成,烧完了再拉出来,卸下烧好的陶瓷。窑车如同梭子,故而称为梭式窑。 2、隧道窑:一般是一条长的直线形隧道,其两侧及顶部有固定的墙壁及拱顶,底部铺设的轨道上运行着窑车。燃烧设备设在隧道窑的中部两侧,构成了固定的高温带,烧成带,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隧道窑前端烟囱或引风机的作用下,沿着隧道向窑头方向流动,同时逐步地预热进入窑内的制品,这一段构成了隧道窑的预热带。在隧道窑的窑尾鼓入冷风,冷却隧道窑内后一段的制品,鼓入的冷风流经制品而被加热后,再抽出送入干燥器作为干燥生坯的热源,这一段便构成了隧道窑的冷却带。 3、辊道窑:辊道窑是连续烧成的窑,以转动的辊子作为坯体运载工具的隧道窑。陶瓷产品放置在许多条间隔很密的水平耐火辊上,靠辊子的转动使陶瓷从窑头传送到窑尾,故而称为辊道窑。 4、倒焰窑:燃烧所产生的火焰都从燃烧室的喷火口上行至窑顶,由于窑顶是密封的,火焰不能继续上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被烟囱的抽力拉向下行,经过匣钵柱的间隙,自窑底吸火孔进支烟道,主烟道,最后由烟囱排出。 5、推板窑:又称推板式隧道窑,是一种连续式加热烧结设备,按照烧结产品的工艺要求,布置所需的温区及功率,组成设备的热工部分,满足产品对热量的需求。把烧结产品直接或间接放在耐高温、耐磨擦的推板上,由推进系统按照产品的工艺要求对放置在推板上产品进行移动,在炉膛中完成产品的烧结过程。 三、陶瓷窑炉选择 1、对于日产量在20M3以下,且产品种类较多,烧成温度各异,由于其本身产量难以满足隧道窑的生产量,推荐采用快速烧成梭式窑。 2、对于日产量等于或大于20M3,但其釉色复杂,如窑变结晶釉需一定的恒温及冷却时间,可采用传统梭式窑或电热梭式窑;如果窑变釉或结晶釉只是部分,可以选用快速窑,快速窑不是只快,也可以放慢。慢,温差可控制很小。但慢的节能效果差。 3、对产量较大、高度较高、重量较重、温度较高、釉色单一,可选用台车式隧道窑。如高温日用陶瓷,卫浴陶瓷。 4、对温度在1300℃以内,产量较大的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卫浴陶瓷,建议采用辊道窑,或大型快速梭式窑。

常见安规要求

P安规知识解读 以下如未特别说明,安规要求均指GB4943-2001 1、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 2、加强绝缘:除基本绝缘外施加的独立的绝缘,用于确保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 止电击。 3、电气间隙(clearance):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4、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路径。 5、Y1电容可以认为具有加强绝缘的功能。 初—次级跨接的电容用Y1 初—地之间可用Y2电容(1.5.7.1) 工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 没有Y1和Y2电容的使用概念,以致初---次级之间也“不知不觉”地用了Y2 电容。 6、设备的防电击保护类别: Ⅰ类设备:采用基本绝缘,而且有保护接地导体; Ⅱ类设备:采用双重绝缘,这类设备既不依靠保护接地,也不依靠安装条件的保护措施; Ⅲ类设备:SELV供电,且不会产生危险电压; 7、电源上的铭牌标示 i.电源额定值标志 1)额定电压及电流 对具有额定电压范围的设备: 100V—240V; 2.8A 100V—240V; 2.8—1.1A 200V—240V; 1.4A

对多个额定电压: 120/ 220V ; 2.4/1.2A 2)电源的性质符号: 直流——交流~(GB8898-2001) ii.制造厂商名称或商标识别标记 iii.型号 iv.符号“回”,仅对Ⅱ类设备适用。

工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 Ⅱ类设备大标贴没有“回”字符 没有LOGO或LOGO与认证证书不是同一公司 交流输入性质用“AC”表示,不用“~”表示 具有额定电压范围或多个额定电压的设备,电流标示本应是“100V—240V; 2.8— 1.1A”或“120/ 220V ; 2.4/1.2A”,错写成“100V—240V; 1.1—2.8A”或“120/ 220V ; 1.2/ 2.4A” 8、保护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端子标示 预定要与保护接地导线相连的接线端子 应标示符号,该符号不能用于其它接地端子。 对保护连接导线的端子不要求标示, 如要求标记,应使用符号(1.7.7) 工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是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虎斑心:是心肌脂肪变性时,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处可见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 坏死:以酶溶性的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包括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的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包括再生(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纤维性修复(纤维结缔组织来修补)。 再生:是指由损生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补缺损的过程。 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不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下,再生能力最强能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会的细胞,常见于皮肤、淋巴。 ~稳定细胞(静止细胞):生理状态下,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常见于腺体、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或无再生能力。常见于骨骼、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瘢痕组织:由肉芽组织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上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镜下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 创伤愈合: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淤血:器官或局部的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所致慢性肺淤血晚期,会引起肺间质纤维化,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的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 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的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血栓形成:在活体未破裂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分为白色血栓(血小板)、红色血栓(红细胞)、混合血栓(血细胞,血小板)、透明血栓(纤维蛋白)。 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了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液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循环系统名词解释

循环系统名词解释 1.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淤血congestion: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 3.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5.槟榔肝(nutmeg liver) :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6.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块状物的过程。 7.血栓thrombu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8.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的灰白色血栓称为白色血栓。 9.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灰白色与红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10.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见于血管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滞,血液发生凝固,主要由红细胞形成的暗红色凝血块称为红色血栓。 11..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12..栓塞embolus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3..梗死infac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6.再通(recanalization):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病血压病损伤肾脏引起的双肾对称性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皮质变薄,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18.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 :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的动脉疾病。 1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 20.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综合症称为心绞痛。 21..脂纹(fatty streak) : 是AS的早期病变。肉眼观:于动脉的内膜面,见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达1~5cm,平坦或微隆起。光镜下: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有大量小空泡(原为脂滴,制片过程中被溶解)。 2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脂纹进一步发展则演变为纤维斑块。肉眼观: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或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多及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层是由大量胶原纤维、SMC、少数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形成纤维帽,胶原纤

陶瓷答案

名词解释: 触变性:粘土泥浆在受到外力震动或搅动时,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静置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原状;静置的泥浆在水分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变稠和固化,这种性质成为触变性。 喷雾干燥:是把干燥的泥浆喷撒成雾状细滴,并立即和热气流接触,使雾滴中的水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蒸发,从而得到干燥粉末的方法。 实心注浆;将泥浆注入内外两块石膏模之间的空隙内,此空隙就是制品的形状,空隙的宽度就是制品的厚度,空隙内的泥浆有两面与模型接触,同时脱除水分。双面注浆时由于水分的不断脱除,泥浆量减少,需要陆续补充泥浆,直到空隙全部形成坯泥为止,不需倒余泥浆 湿球温度;用湿球温度计所测出的空气温度。 抗菌陶瓷:是将抗菌剂加入到陶瓷釉料中,经施釉和烧成后,在陶瓷釉层中均匀分布,长期存在,具有良好持久的抗菌性。 卫生陶瓷:有粘土和一些其他矿物加上适当的水,混合球磨,注浆成型后,经干燥成干坯,然后再经施釉,干燥,烧成等处理后,吸水率不超过总重量0.5%的瓷器。 可塑性:当粘土和适量的水混练后形成的泥团,此泥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粘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 釉的熔融温度范围:是指釉的全熔温度(试样变成半球状的温度)和釉的流动温度(试样开始流散,高度相当于原有高度的1/3的温度即扁平二格温度)之间的范围 简答题 1、简述长石类原料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答:增加液相量,降低烧成温度,促进物料熔融,提高制品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2、简述如何实现陶瓷产品低温快速烧成?答:1,寻求适合于低温快烧的陶瓷坯料和釉料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2改进传统窑炉使其能够适应快速烧成所需要的条件,一般低温快烧对窑炉的要求是:1)窑内温度、气氛均匀一致,温差一般<10度2)制品最好的单层通过,明焰裸装且不用窑具,但卫生洁具等复杂形状的制品目前还离不开垫板3)要有高的对流传热系数4)预热带由于气体温度低,传热慢,在预热带安装高速调温烧嘴,也是低温快烧窑炉采用的方法5)降低入窑坯的水分含量6)使用洁净的气体原料并采用计算机准确控制燃烧过程及窑炉的运行3低温快烧应满足陶瓷坯体物化反应速度的要求,同时限制其内应力,不致造成坯体开裂或者变形,以提高烧成质量。 3、硬质原料为什么要经过预烧处理?答:块状石英原料坚硬致密难以破碎,预烧可以使石英晶型发生转变,使其结构松散,易于粉碎;也可以破坏滑石的片状结构;硬质粘土通过煅烧可使挥发分排除,有利于减小坯体收缩,且易于拣选剔除杂质 4、选择釉用原料的原则是什么?答:1使用可溶性原料,要将它们预先制成块状2使用含有釉所需的两种及多种氧化物的天然原料,以替代直接加入含单一氧化物的天然原料3氧化铝必须大部分从长石或瓷土中引入,生瓷土的用量不得超过配方总量的15%,否则必须将部分瓷土预烧,以降低釉的收缩4配方中的二氧化硅需要加入长石和瓷土等含有二氧化硅成分的各种原料后,余量才以石英来满足 5、简述陶瓷釉用熔块的配置原则答:1)因低温烧成的坯体要求有低温成熟度额釉料与之相配,因而在釉料中必须配以低熔点的熔剂原料2)可溶性盐类不能以生料形式存在于釉料中,否则在施釉时,随水分进入坯体易产生烧成缺陷3)不采用重度大的原料,其易产生沉淀,不利于釉浆均匀一致4)带有挥发物的原料事先高温处理放掉挥发物 6、注浆成型对泥浆性能的要求有哪些?答:1)流动性要好2)悬浮型要好,性能稳定,不沉淀分层,3)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含水量要尽量少4)形成的坯体要有一定的强度,包括刚脱模的湿坯和干燥后的干坯5)对水的滤过性要好以利于石膏模吸水从而缩短吸浆时间和巩固时间,并可降低由于内外干燥收缩不均匀引起的开裂6)浇注坯层和剩余泥浆之间必须有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