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控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控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III)

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 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

1. 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2. 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四、实验原理

1. 系统结构如图3-1

图3-1

其中G c(s)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来实现。

2. 系统模拟电路如图3-2

图3-2

各电阻电容取值

R3=2MΩ R4=510KΩ R5=2MΩ

C1=0.47μF C2=0.47μF

3. 未加校正时G c s=1

(a >1)

4. 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 c s=aTs+1

Ts+1

给定 a = 2.44 , T = 0.26 , 则G c s=0.63s+1

0.26s+1

(0

5. 加串联滞后校正时G c s=bTs+1

Ts+1

给定b = 0.12 , T = 83.33, 则G c s=10s+1

83.33s+1

五、数据记录

(1)未加校正

(2)超前校正

(3)滞后校正

3. 系统波特图

(1)未加校正环节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4 s2+s

(2)串联超前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2.52s+4

0.26s3+1.26s2+s

(3)串联滞后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40s+4

83.33s3 + 84.33s2+s

六、数据分析

1、无论是串入何种校正环节,或者是否串入校正环节,系统最终都会进入稳态,即三个系统都是稳定系统。

2、超前校正: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短,即系统快速性变好了,而且超调量也减小了。从频率角度来看,戒指频率减小,相位稳定域度增大,系统稳定性变好。

3、滞后校正: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长,即系统快速性变差了,但是超调量减小了很多,甚至比加串联超前校正时的超调还小。从频率角度来看,截止频率变小了,但相位稳定域度增大了很多。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自动化班号 组别指导教师陈艳菲姓名同组者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开环传递函数为) 1(4 )(+= s s s G 的系统的分析及其串联超前校正: (1)取K=20,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 源程序代码及Bode 图: num0=20; den0=[1,1,0]; w=0.1:1000; [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 [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grid; 运行结果: ans = Inf 12.7580 Inf 4.4165 分析: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相角裕度r=12.75800,c ω=4.4165rad/s ,不满足指标要求, 系统的Bode 图如上图所示。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确定串联装置所需要增加的超前相位角及求得的校正装置参数。 ),5,,45(0000c m c Φ=Φ=+-=Φ令取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εγγεγγ m m ??αsin 1sin 1-+= 将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角处的频率 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则有: α ωωω1)(0)()(lg 2000=?=c c c c j G j G j G 即原系统幅频特性幅值等于 时的频率,选为c ω。 根据m ω=c ω ,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T 。即α ωc T 1 = 。 (2)系统的串联超前校正:

源程序代码及Bode图: num0=20; den0=[1,1,0]; w=0.1:1000; [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 [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grid; e=5; r=50; r0=pm1; phic=(r-r0+e)*pi/180; alpha=(1+sin(phic))/(1-sin(phic)); [il,ii]=min(abs(mag1-1/sqrt(alpha))); wc=w( ii); T=1/(wc*sqrt(alpha)); numc=[alpha*T,1]; denc=[T,1]; [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num,den); printsys(numc,denc) disp('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printsys(num,den) [mag2,phase2]=bode(numc,denc,w); [mag,phase]=bode(num,den,w); 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w,20*log10(mag2),'-.'); grid; ylabel('幅值(db)'); title('--Go,-Gc,GoGc'); title(['校正前: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1)),'db','相位裕量=',num2str(pm1),'0']); 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w,phase2,'-',w,(w-180-w),':'); grid; ylabel('相位(0)'); xlabel('频率(rad/sec)'); title(['校正后: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db','相位裕量=',num2str(pm),'0']); 运行结果: ans = Inf 12.7580 Inf 4.4165 num/den = 0.31815 s + 1

串级控制系统研究 仿真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2011年5月20日 论文题目: 串级控制系统研究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年级: 2007级专业: 自动化姓名: 陈曦学号: 20075199指导教师: 赵建华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向着大型、连续和强化方向发展,对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提出了日益增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单回路控制已经难以满足一些复杂的控制要求。串级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中的一种多回路控制系统,是为了提高单回路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而提出来的一种控制方案。串级控制系统把两个单回路控制系统以一定的结构形式串联在一起,它不仅具有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全部功能,而且还具有许多单回路控制系统所没有的优点。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了两个调节器,因此它的调节器的参数整定更复杂一些。 本论文论述了一个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介绍了它的参数整定方法。在此过程中,介绍了对液位和流量进行检测和转换的常用元件,应用阶跃响应曲线推导了广义对象的传递函数,简单地论述了串级控制系统的优点,讨论了它对控制效果的改善作用,并使用仿真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 关键词 串级控制系统;液位;流量;仿真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odern industry production process to large-scale,continuously is developing with the strengthened direction,proposed to the control system control quality day by day grows request.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the simple single return route control already with difficulty satisfied some complex control requests.The cascade control system is in the process control more than one kind of return routes control system,is for enhance one kind of control plan which the single return route control system the control effect proposes.The cascade control system two single return routes control system by the certain structural style connects in together,it not only has the single return route control system the complete function,moreover also has many single return routes control system no merit.The cascade control system has used two regulators,therefore it is more complex to set its regulator parameter. The present paper elaborated a fluid position—current capacity cascade control system design method and the step,introduced its parameter set method.In this process,introduced carries on the examin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commonly used part to the fluid position and the current capacity,has inferred the generalized object transfer function using the step leap response curve,simply elaborated the cascade control system merit,discussed it to control the effect the improvement function,and use simulation software has carried on the simulation to this system. Key words Cascade control system;fluid position;current capacity;simulation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 ******* 院系:商学院 专业班级: ******** 姓名: ******** 学号: ******** 实验日期: 2011.7.11 实验地点:一机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之后的一次实践性教 学,是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设计,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信息系 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初步掌握结构化的生命周期法、面向对象法等 系统工程方法,进一步加强熟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 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设计要求: 1.本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 2.本课程设计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上机操作及实验。 3.按照任务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三.课程设计任务要求: 1.任务内容:进入山东轻工业学院主页,在“网络资源”区域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输入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学生学号及密码),进入本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充分熟悉本系统 的前提下,完成下列任务要求。 2.任务要求: ①按照课程讲解的系统分析步骤和理论对本系统进行系统分析。 ②绘制不少于 3 个的主要业务流程图。 ③描述上述主要业务流程图的逻辑处理功能。 ④分析本系统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并描述改进的逻辑处理功能,绘制业务流 程图。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按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本课程 1 学分,采用百分制计分,其中 任务要求②占30 分,任务要求③占30 分,任务要求④占30 分,考勤及实践表现占10 分。五.本课程设计自2011 年 6 月 27 日至 2011 年 7 月 1 日。

自动控制原理模拟题与答案

学习中心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简答题(共25 分) 1、简述闭环系统的特点,并绘制闭环系统的结构框图。(8分) 2、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10 分) 3、串联校正的特点及其分类?( 7 分 ) 二、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K ( s)K,试确定使系 22s 4) s(s 统产生持续振荡的 K 值,并求振荡频率。( 15 分) 三、设某系统的结构及其单位阶跃响应如图所示。试确定系统参数K 1 , K 2和 a 。(15分) 四、某最小相角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示。要求(20 分) 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2)利用相角裕度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将其对数幅频特性向右平移十倍频程,试讨论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s) s(s1) 试设计一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如下指标:(25 分)(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e ss 1 15 ; (2)截止频率ω c≥ 7.5(rad/s); (3)相角裕度γ≥ 45°。 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闭环系统的特点,并绘制闭环系统的结构框图。 解:闭环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 闭环系统的特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检测偏差、纠正偏差。 1)由于增加了反馈通道 , 系统的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 2)由于存在系统的反馈 , 可以较好地抑制系统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扰动 和由于器件的老化而引起的结构和参数的不确定性。 3)反馈环节的存在可以较好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解:

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自动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 二、设计任务: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确定 2.串联综合校正的原理分析 3.传递函数及原理公式的推导计算 4.实例系统的校正设计 三、设计计划:第一天选择课程设计题目,确定课程设计任务 第二天根据课程设计任务进行查阅资料 第三天进行整理资料及设计方案选择 第四天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校正分析 第五天进行电脑排版并输出 四、设计要求: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校正的设计更好的掌握和应 用 经典控制理论,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校正设计, 得出设计结论。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 时间:2007年 1月 18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综合法又称期望特性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按照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构造期望的数学模型,然后选择校正装置的数学模型,使系统校正后的模型等于期望的数学模型。虽然综合法得到的校正环节的数学模型一般比较复杂,在应用中受限,但其方法本身简单,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对校正装置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种在频域范围进行的校正方法。频域法进行的校正比较简单,但其设计的指标是间接指标,所以它只是一种间接的方法。本设计的重点是要绘制出希望的频域特性曲线,然后得出校正环节的频域特性曲线,进而写出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设计带有经验成分,而且其设计过程一般仅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关键词:校正装置;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系统指标;特性曲线

实验四 串级控制系统

实验四 加热炉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实验地点:程控实验室,崇实楼407)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2、掌握串级控制系统临界比例度参数整定方法。 3、研究一次、二次阶跃扰动对系统被控量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MATLAB 软件, 2、PC 机 三、实验原理 工业加热炉温度串级控制系统如图4-1所示,以加热炉出口温度为主控参数,以炉膛温度为副参数构成串级控制系统。 图4-1 加热炉温度串级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图4-1中,主、副对象,即加热炉出口温度和炉膛温度特性传递函数分别为 主对象:;)130)(130()(18001++=-s s e s G s 副对象:2 1802)1)(110()(++=-s s e s G s 主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PI 或PID ,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P 。对PI 控制器有 221111)(),/(, 1 11)(c c I c I I c I c c K s G T K K s K K s T K s G ==+=???? ? ?+= 采用串级控制设计主、副PID 控制器参数,并给出整定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和阶跃扰动响应曲线,说明不同控制方案控制效果的区别。 四、实验过程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反复调整调节器参数进行实验,利用MATLAB 中的Simulink 进行仿真,可以方便、快捷地确定出调节器的参数。 1.建立加热炉温度串级控制系统的Simulink 模型 (图4-2) 在MATLAB 环境中建立Simulink 模型如下:)(01s G 为主被控对象,)(02s G 为副被控对象,Step 为系统的输入,c 为系统的输出,q1为一次阶跃扰动,q2为二次阶跃扰动,可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PID1为主控制器,双击PID 控制器可设置参数:(PID 模块在

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系统设计实验报告——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目录软件需求说明书························1 引言··························· 1.1编写目的······················· 1.2背景·························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2 程序系统的结构························ 3 程序设计说明·························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远程在线考试系统项目的设计提供: a.系统的结构、设计说明; b.程序设计说明; c. 程序(标识符)设计说明 1.2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的大学及社会上其它的培训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但是,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就目前来说,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构建一个远程在线考试系统,还是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的。 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本项目组承接该系统的开发工作 a.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福州大学软件学院 c.用户:各类大专院校学校、中小学校。 1.3定义 远程在线考试系统 远程在线考试系统是基于用Browser/Web模式下的,可以实现考试题库管理、多用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功能的系统。

1.4参考资料 ?GB 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软件设计标准 ?《ASP与SQL-Server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计划文档》 ? 2程序系统的结构 3程序1(标识符)设计说明

什么叫串级控制系统

1.什么叫串级控制系统?画出一般串级控制系统的典型方块图。 答:串级控制系统是由其结构上的特征而得名的。它是由主、副两个控制器串接工作的。 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给定值,副控制器的输出去操纵控制阀,以实现对变量的定值控制。 2.串级控制系统有哪些特点?主要使用在哪些场合? 答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 (1)在系统结构上,它是由两个串接工作的控制器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 (2)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变量的控制质量} (3)由于副回路的存在,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 (4)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串级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对象的滞后和时间常数很大、干扰作用强而频繁、负荷变化大、对控制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3.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剧变量应如何选择? 答主变量的选择原则与简单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 副变量的选择原则是:. (1)主、副变量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副变量的变化应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主变量的变化; (2)通过对副变量的选择,使所构成的副回路能包含系统的主要干扰; (3)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副回路包含更多的主要干扰,但副变量又不能离主变量太近; (4)副变量的选择应考虑到主、副对象时间常数的匹配,以防“共振”的发生 4.为什么说串级控制系统中的主回路是定值控制系统,而副回路是随动控制系统? 答串级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稳定主变量,使之等于给定值,而主变量就是主回路的输出,所以说主回路是定值控制系统。副回路的输出是副变量,副回路的给定值是主控制器的输出,所以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副变量不是要求不变的,而是要求随主控制器的输出变化而变化,因此是一个随动控制系统。 5.怎样选择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lti连续系统分析

目录 前言 (1) 正文 (1) 2.1设计目的和思想 (1) 2.2数字电子钟基本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2.2.1时间计数单元设计 (4) 2.2.2用74LS48和74LS90构成秒和分计数器电路 (8) 2.2.3校时单元电路设计 (8) 2.3数字电子钟的组装与调试 (9) 致谢 (10) 参考资料 (11)

前言 数字电子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大到机场等公共场所的时间屏幕,小到我们的手表、闹钟等,而且其报时功能也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了解报时电子钟的工作原理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趣,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题目—数字电子钟。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核心是时序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这些也是我们学通信的的学生最基本要掌握的知识,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够处理一些实际中的情况,因此这次数电课程设计,我选择了数字电子钟这个题目,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看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学问。在这个项目中,校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即要可以正常校时,又不能干扰到时间计数显示模块,而时间显示比较简单,用熟悉的芯片就可以做出来了,老师说过,对芯片等元器件的了解程度等于将军手中可以调动的兵力,掌握了芯片功能,也就掌握了主动权。 这次课程设计的选题—数字电子钟,不仅可以加深我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理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正文 2.1设计目的和思想 设计目的: 1培养数字电路的设计能力; 2掌握数字电子钟的设计、组装、和调试方法; 3、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电路布局、布线及检查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数字电子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电子时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因此,我们设计与制作数字时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电子钟、且由于数字电子钟的制作进一步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使用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课程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控制理论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一、设计目的 控制理论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自控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校正的方法;掌握应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仿真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校正的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图书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应用时域法、频域法或根轨迹法设计校正系统,根据控制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校正方案,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编写相关MATLAB 程序或设计相应的SIMULINK 框图,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相应图形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性能,求出校正前、后系统相关性能指标;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指标;编制设计说明书。 三、具体控制任务及设计要求 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5.0)(11.0()(0++=s s s K s G ,设计系 统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s -1 ;相位裕量γ≥40°;幅值裕量K g ≥12dB 。 四、设计时间安排 查找相关资料(1天);编写相关MATLAB 程序,设计、确定校正环节、校正(2天);编写设计报告(1天);答辩修改(1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梅晓榕.自动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 2.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3.邹伯敏.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4.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 实现,国防工业出版社 指导教师签字: 2015年11月27日

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指导

过程控制系统Matlab/Simulink 仿真实验 实验一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 ............................................................................................................. 1 实验二 PID 控制 ............................................................................................................................. 2 实验三 串级控制 ............................................................................................................................. 6 实验四 比值控制 ........................................................................................................................... 13 实验五 解耦控制系统 . (19) 实验一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 指导内容:(略) 作业题目一: 常见的工业过程动态特性的类型有哪几种?通常的模型都有哪些?在Simulink 中建立相应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作业题目二: 某二阶系统的模型为2 () 22 2n G s s s n n ?ζ??= ++,二阶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ζ,n ?两个参数。试利用Simulink 仿真两个参数的变化对二阶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加深对二阶 系统的理解,分别进行下列仿真: (1)2n ?=不变时,ζ分别为0.1, 0.8, 1.0, 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0.8ζ=不变时,n ?分别为2, 5, 8, 1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实验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串联超前校正 (1)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5-1,图中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 图5-1 超前校正电路图 (2)系统结构图如图5-2 图5-2 超前校正系统结构图 图中 Gc1(s)=2 2(0.055s+1) Gc2(s)= 0.005s+1 串联超前校正:实质是利用相位超前,通过选择适当参数使出现最大超前角时的频率接近系统幅值穿越频率,从而有效地增加系统地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当系统有满意的稳态性能而动态响应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超前校正。 实验观测:校正前后系统响应 超前校正前系统响应曲线

2.串联滞后校正 (1) 模拟电路图如图5-3,开关s 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 图5-3 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 图5-4 滞后系统结构图 Gc1(s )=10 10(s+1) Gc2(s )= 11s+1 串联滞后校正:利用校正后系统幅值穿越频率左移,如果使校正环节的最大滞后相角的频率远离校正后的幅值穿越频率而处于相当低的频率上,就可以使校正环节的相位滞后对相角裕度的影响尽可能小。特别当系统满足静态要求,不满足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而且相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附近相位变化明显时,采用滞后校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验观测:校正前后的系统响应 超前校正后系统响应曲线 滞后校正前系统响应曲线

串级控制系统整定实验报告

学院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串级控制系统整定 专业自动化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串级控制系统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模型的创建方法.。 (2)掌握串级控制系统整定方法。 (3)了解控制系统的特点。 (4)了解串联控制系统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 计算机一台,MATLAB软件 三、实验原理 .串级控制系统:就是由两个调节器串联在一起,控制一个执 行阀,实现定值控制的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的通用方框图: .串级控制系统特点:(1)改善了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 (2)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3)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 (4)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两步整定法

(1)工况稳定时,闭合主回路,主、副调节器都在纯比例作用的条件下,主调节器的比例度置于100%,用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衰减曲线法整定,求取副调节器的比例度s δ和操作周期s T 。 (2)将副调节器的比例度置于所求得的数值上,把副回路作为主回路中的一个环节,用同样方法整定主回路,求取主调节器的比例度和操作周期。 四、实验步骤 (1)启动计算机,运行MATLAB 应用程序。 (2)在MATLAB 命令窗口输入Smulink,启动Simulink 。 (3)在Simulink 库浏览窗口中,单击工具栏中的新建窗口快捷按钮或在Simulink 库窗口中选择菜单命令File New Modeel,打开一个标题为“Untitled ”的空白模型编辑窗口。 (4)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24 21 (110)(120)s s ?++,要求被调量始 终维持在设定值。设计一个串级控制系统,并且要求控制系统的衰减率为75%,静态误差为零。用MATLAB 创建仿真模型。 (5)按两步整定法整定调节器参数。 (6)按步骤(5)的结果设置调节器参数,启动仿真,通过示波器模块观测并记录系统输出的变化曲线。 (7)施加内扰,观测系统运行情况。 . 衰减曲线法整定参数计算表: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课程设计 题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学部信息学部 学科门类电气信息 专业计算机 学号2011482370 姓名耿雪涛 指导教师朱亮 2013 年6月19日

主要内容 一、设计目的 通过模拟操作系统的实现,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理解,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法,并可练习合作完成系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二、设计思想 实现一个模拟操作系统,使用VB、VC、CB等windows环境下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借助这些语言环境来模拟硬件的一些并行工作。模拟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方法的单用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四部分。 设计模板如下图: 注:本人主要涉及设备管理模块

三、设计要求 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分配和回收。 ⑴模拟系统中有A、B、C三种独占型设备,A设备1个,B设备2个,C设备2个。 ⑵采用死锁的预防方法来处理申请独占设备可能造成的死锁。 ⑶屏幕显示 注:屏幕显示要求包括:每个设备是否被使用,哪个进程在使用该设备,哪些进程在等待使用该设备。 设备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一、设备管理的任务 I/O设备是按照用户的请求,控制设备的各种操作,用于完成I/O 设备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设备的分配与回收,设备的驱动管理等),最终完成用户的I/O请求,并且I/O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使用外部设备的接口,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设备管理函数的详细描述 1、检查设备是否可用(主要代码) public bool JudgeDevice(DeviceType type) { bool str = false; switch (type) { case DeviceType.a: {

2018年10月自考《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考前试题和答案02237

2018年10月自考《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考前试题和答案022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G(s)等于() A. A B. B C. C D. D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2分 第2题下列不属于对数坐标的特点的是() A. 对数坐标是不均匀的 B. 对数坐标的每一级代表10倍频程 C. 对数坐标是由密到疏周期性变化排列的 D. 对数坐标中的每一个小分格代表的量不一定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2分 第3题在比例(P)串联校正中,如果增加系统的增益,将使系统的()变差。 A. 快速性 B. 抗高频干扰能力 C. 稳态精度 D. 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2分

第4题比例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G(s)等于()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2分 第5题右图表示的是() A. 比例调节器 B. 积分调节器 C. 惯性调节器 D. 比例积分调节器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2分 第6题已知某控制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则该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 A. 0

B. ∞ C. 1/K1 D. K1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2分 第7题下列属于比例加积分(PI)调节器的传递函数的是()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2分 第8题设某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G(s)=100,则其对数相频特性φ(ω)为() A. 0° B. 45° C. 90° D. -90° 【正确答案】 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第1题单位脉冲函数δ(t)的拉普拉斯变换为______。 【正确答案】(P92) 1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实验六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应用频率校正法,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在模拟学习机上加以实现,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仪器设备 (1)AC -1自动控制综合实验仪 一台 (2)数字计算机(配有AD/D 卡) 一台 (3)数字万用表 一块 三、设计任务与要求 1.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s s K s G 当输入信号r (t) = 1时,要求:稳态误差0.1ss e ≤;开环截止频率4.4'0≥ω(rad/s );相角裕度045'≥γ;幅值裕度dB h 10'≥,试设计系统的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2.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11.0()(0++=s s s K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等于30(1/s );相角裕0'40≥γ;幅值裕度dB h 10'≥, 开环截止频3.2' 0≥ω(rad/s );试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四、实验内容 (1)为了满足系统给出的开环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的要求,利用数字计算机进行频率特性的计算,选择校正网络的参数、电容和电阻值。 (2)将设计的校正装置接入系统中,观察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检验是否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要求。 (3)若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未达到给定的要求,应适当调节校正装置中的电阻,直至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为止。如果调节电阻无法达到,则需重新设计。 (4)应用MATLAB 软件的SIMULINK 仿真环境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频率特性,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完毕,利用实验数据文件,按实验指导老师的要求打印部分实验曲线,以便完成实验报告。 (2)给出校正前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模拟电路; (3)根据校正装置设计的要求给出设计过程;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 专业:自动化12-1 学号:1230130101 姓名:

一.分析系统性能 课程名称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名称分析系统性能时间8.29 地点3# 姓名蔡庆刚学号1230130101 班级自动化12-1 一.实验目的及内容: 1. 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过程; 2. 熟悉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3. 熟悉闭环系统阶跃响应性能指标的求取。 二.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PC, Matlab 软件平台 三、实验步骤 1. 编写MATLAB程序代码; 2. 在MATLAT中输入程序代码,运行程序; 3.分析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 1.程序截图

得到阶跃响应曲线 得到响应指标截图如下

2.求取零极点程序截图 得到零极点分布图 3.分析系统稳定性 根据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判别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出系统所有极点,并观察是否含有实部大于0的极点,如果有系统不稳定。有零极点分布图可知系统稳定。

二.单容过程的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过程 2. 了解自衡单容过程的阶跃响应过程 3. 得出自衡单容过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内容 已知两个单容过程的模型分别为 1 () 0.5 G s s =和5 1 () 51 s G s e s - = + ,试在 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三、实验步骤 1. 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得出实验原理图。 2. 运行模型后,双击Scope,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结果 1.建立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图,其仿真模型为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熟悉和掌握系统过渡过程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电路 图1串联超前校正系统模拟电路 图2串联滞后校正系统模拟电路 图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系统方框图 三、实验步骤 1.串联超前校正 (1)按图1所示模拟电路接线,a断开,输入端r(t)接阶跃信号,并与数字示波器OSC 的CH1连接,CH2连接输出端C(t)。 注:用连续阶跃信号输入时放电短路子接“AUTO”,用手动阶跃信号输入时放电短路子接“HDC”。 (2)打开实验箱电源。 (3)启动计算机,运行“SAC-ZJT-A1”,进入网络实验系统。 (4)选择串口(如不选择,则默认COM1为通讯口)。 (5)选择“自控实验”,点击“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6)点击“启动显示”,打开实验界面。 (7)点击“运行”,观察并调整输入阶跃为1V。 (8)观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记录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填入表1中。

(9)接通a,重复操作步骤,比较a接通和a断开的响应曲线有何差别。 2.串联滞后校正 按图2电路接线,在命令菜单中选择“滞后校正”,其它实验步骤与超前校正类似,结果填入表2. 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系统 参考图3设计一个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系统。分析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根的位置对系统的影响。结果填入表3. 四、实验记录 表1

表2 23.44 3.732s a闭合 表3 五、实验设备1、SAC-ZJⅡ网络智能自控计控实验装置。 2、SAC-ZJT-A1软件(包括与之相适应的并已经安装该软件的计算机)。 3、与实验台板上相配套的导线若干。 4、万用表.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课程设计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课程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控制理论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一、设计目的 控制理论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自控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校正的方法;掌握应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仿真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校正的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图书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应用时域法、频域法或根轨迹法设计校正系统,根据控制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校正方案,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编写相关MATLAB 程序或设计相应的SIMULINK 框图,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相应图形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性能,求出校正前、后系统相关性能指标;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指标;编制设计说明书。 三、具体控制任务及设计要求 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5.0)(11.0()(0++=s s s K s G ,设计系 统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s -1;相位裕量γ≥40°;幅值裕量K g ≥12dB 。 四、设计时间安排 查找相关资料(1天);编写相关MATLAB 程序,设计、确定校正环节、校正(2天);编写设计报告(1天);答辩修改(1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梅晓榕.自动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 2.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3.邹伯敏.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4.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 实现,国防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 真课程设计 学号:1030620227 姓名:李斌 指导老师:胡开明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一、设计要求 (1)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 三、题目及要求 (1)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 (二)控制方法训练 (19)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四、心得体会 (27) 五、参考文献 (28)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 2、 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 3、 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 4、 加大考查力度,每个时间段均进行考勤,计入考勤分数,按照运行的要求给出操作分数。每个人均要全程参与设计,若有1/3时间不到或没有任何运行结果,视为不合格。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理论分析与设计 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 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三:题目及要求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s s x G s x G +=+= 22132)(,131)(

①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 MATLAB代码: num=[1] den=[3 1]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num=[2] den=[3 1 0]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仿真结果: num =2 den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 姓名:陈宇翔 系:软件工程系 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7 学号:070481024 指导教师:王李进 职称:讲师 2009年12月16日

实验项目列表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系年级:2007 姓名:陈宇翔 学号:070481024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时间:2009-10-28 实验室田实验室312、313计算机号024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1:ACME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软件体系结构描述的概念 2)掌握应用ACMESTUDIO工具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学时 2学时。 三、实验方法 由老师提供软件体系结构图形样板供学生参考,学生在样板的指导下修改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软件体系结构描述。 四、实验环境 计算机及ACMESTUDIO。 五、实验内容 利用ACME语言定义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修改ACME代码,并进行风格测试。 六、实验操作步骤 一、导入Zip文档 建立的一个Acme Project,并且命名为AcmeLab2。如下图:

接着导入ZIP文档,导入完ZIP文档后显示的如下图: 二、修改风格 在AcmeLab2项目中,打开families下的TieredFam.acme.如下图: 修改组件外观 1. 在组件类型中,双击DataNodeT; 在其右边的编辑器中,将产生预览;选择Modify 按钮,将打开外观编辑器对话框。 2. 首先改变图形:找到Basic shape section,在Stock image dropdown menu中选 择Repository类型. 3. 在Color/Line Properties section修改填充颜色为深蓝色。 4. 在颜色对话框中选择深蓝色,并单击 [OK]. 5. 修改图形的边框颜色为绿色 7. 单击Label tab,在Font Settings section, 设置字体颜色为白色,单击[OK] 产生的图形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