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平衡及其他知识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平衡及其他知识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平衡及其他知识总结

化学平衡及其他知识总结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不存在程度问题 ——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 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当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个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都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征:(三大特征)亦可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动”:V 正=V 逆≠0,动态平衡(简称“等”) “定”:外界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浓度不再改变)(简称“定”) “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而建立新平衡(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 正≠V 逆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方向:V 正>V 逆 向右移动;V 正<V 逆,向左;V 正=V 逆,原平衡不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之亦然。 压强:增大(或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或扩大)的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或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或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

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所有的平衡问题都是由速率问题解释的)

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化学平衡就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不能改变这种改变)

——勒沙特列原理(亦称平衡移动原理)适合于一切平衡体系。 化学平衡:2NO 2

N 2O 4

电离平衡:NH 3·H 2O NH 4+ +OH —

水解平衡:AlO 2- +2H 2O Al(OH)3+OH —

溶解平衡:NaCl Na ++Cl —

其 它:

平衡理论知识网络图

改变条件)( )

(:固定值因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为改变固全或纯液体的量因浓度不变气体如容积不变时充入惰性速率不变速率改变逆

正程度相同=V V 浓度改变压强

应对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使用催化剂逆正程度不同V V 温度压强

浓度平衡不移动平衡移动溶解

结晶

——所有平衡问题都是速率问题来解释的。(分析讨论条件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平衡是否移动)

——若为速率问题,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四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若为平衡问题,讨论的问题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项。 等效平衡举例:

等温等容 2SO

2SO 2+O 2 a 、0.2 1.8 0.9 b 、1.0 1.0 0.5 c 、2 0 0 d 、0 2 1 等温等压 N 2+3H 2 2NH 3 a 、1 3 2 b 、2 6 0 c 、0 0 4 c 、n 3n 0 d 、0 0 m 等温、等压或等容2HI H 2+I 2 a 、2 0 0 b 、0 1 1 c 、m 0 0 d 、0 n n

电解质溶液 胶体

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在化合物的范筹里讨论的。混合物(包括溶液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必为电解质)

——CO 2、SO 2、NH 3等在水中不能直接电离,因而它们不是电解质,属非电解质

2、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HI =H ++I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CH 3COOH CH 3COO -

+H + ——判定电解质的强弱,看其在水溶液中的表现。

平衡理论化学平衡

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等效平衡与相关计算

平衡状态的标志

平衡图像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关系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的提纯与溶解平衡

物质的分子溶解与结晶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的计算溶液水的电离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pH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解平衡的应用、看是否导电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同时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的电解质分子这两种过程

——升温、促进电离(因弱电解质的电离为吸热过程);稀释(浓度越小),促进电离。无限稀释,电离度为100%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 化学键 电离程度 有否电离平衡

电解质在溶液中

的存在形式

强电解质 离子键或某些具

有极性键共价化合物(NaCl 、HBr ) 完全电离 为不可逆过程 无 NaCl =Na + +Cl - 水合离子

(Na + 、Cl -

弱电解质 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H 2S 、HF ) 部分电离 可逆过程 有 HF H ++F - 分子、水合离子

HF 、H +、、F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在一定条件(浓度、温度)下的平衡,适应于勒沙特列原理。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溶液里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导电性的强弱主要跟单位体积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多少即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有关(还与离子所带的电荷多少有关),而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又跟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关。 ——溶液导电性的不同 是由于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 是由于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 是由于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这与电解质的化学键有密切关系。 3、水的电离、溶液的pH 值

水的电离 2H 2O H 3O + +OH —

H 2O H ++OH —

(水为极弱电解质)

水的离子积(25℃) K w =[H +][OH -

]=1×10-7×1×10-7=1×10-14 ——水的离子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在水溶液里,总是有K w =[H +][OH -

]=定值(25℃时,K w =1×10-14)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H +]与[OH -

]的相对大小 C (H +)>C (OH -) 酸性

C (H +)<C (OH -) 碱性

C (H +)=C (OH -) 中性 无限稀释时,pH =7

表示方法:pH =-lgC (H +) (适用范围:稀溶液)

测定方法:pH 试纸(整数值) 酸碱指示剂(pH 范围) pH 计(精确值)

溶液的pH 值 换算关系

?→? [H +]pH

pOH

[OH -]pH =-lg[H +]pOH =-lg[OH -][H +]=10-pH

[OH -]=10-pOH pH +pOH =14

[H +][OH -]=K w

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石 蕊 <5 红色 5~8 紫色 >8蓝色 甲基橙 <3.1 红色 3.1~4.4 橙色 >4.4 黄色 酚 酞 <8 无色 8.2~10 浅红 >10 红色 ※酸碱的强弱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强酸、强碱溶液两两混合pH 值的计算规律

混合情况 混合前溶液pH 值的关系 混和后溶液的pH 值 A 、B 都是酸 pHA <pHB pHA +0.3 A 、B 都是碱 pHA <pHB pHB -0.3 pHA +pHB =14 7 A 是酸 pHA +pHB <14(中和后,酸有剩) pHA +0.3 B 是碱 pHA +pHB >14(中和后,碱有剩) pHB -0.3

1、 盐的水解

——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 +或OH -

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的水解

——哪些离子?弱碱阳离子:NH 、Fe 3+、Fe 2+、Al 3+、Cu 2+、Zn 2+、Ag +等

弱酸根阴离子:CH 3COO -

、HCOO -

、HS -

、S 2-

、HCO 、CO 等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弱酸弱碱盐——看相对强弱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水解平衡遵循勒沙特列原理) 内因——盐的本性(越弱越水解) 外因——⑴浓度

① 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

② 改变溶液H +或OH -

浓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水解平衡(促进或抑制水解)

⑵温度 水解是吸热反应(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生成的物质也不会分解;盐类的水解是可逆反应,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一般不写等号而写可逆符号(用可逆符号

”表示)

NaHCO 3+H

2

H 2CO 3+NaOH (HCO +H 2H 2CO 3+OH -

CuCl 2+2H 2Cu(OH)2+2HCl [Cu 2++2H 2O 2+2H +] 多元弱酸根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水解趋势远远大于第二步、第三步水解。因此多元弱酸根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一般只需要写离子的第一步水解。

——电离大于水解酸式根只有两种:HSO 3—

、H 2PO 4-

;故NaHSO 3、NaH 2PO 4的水溶液显酸

+4-3-23-

3

性。

——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 ——配制易水解的盐的溶液时,应先加入酸或碱,后加水。 (抑制在先,而不是水解后再“治”)

CuSO 4(H 2SO 4) AgNO 3(HNO 3) FeCl 3(HCl ) Na 3PO 4(NaOH ) ——想一想:CuSO 4溶液、FeCl 3溶液、AlCl 3溶液、CH 3COONa 溶液分别加热蒸发至干的情形。

A 、 电荷守恒——在酸、碱、盐的水溶液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

数。

B 、 物料守恒——在水溶液中某离子的物质的量的起始量等于该离子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物

质的量之和。

例 0.1mol/L Na 2S 溶液中: C (Na +)=0.2mol/L

C (S 2-)+C (HS -)+C (H 2S)=0.1mol/L =1/2 C (Na +)

C (Na +)+C (H +)=2 C (S 2-)+C (HS -)+C (OH -)

5、酸碱中和滴定(举一反三)

原理:H ++OH -

=H 2O n 酸C 酸V 酸=n 碱C 碱V 碱 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氢氟酸) 仪器 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

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移液管、吸球)

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靠指示剂)

“左手控活塞,右手执锥开瓶,液流要成滴,锥瓶要摇匀,衬纸观色变,终点要看清” 误差分析

试剂

待测液

标准溶液、指示剂

)()、(::如何选择指示剂围一致且终点尽可能与变色范明显变色范围要窄变色要灵敏选择来确定滴定终点

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作用操作

读数

调液面注液查漏洗涤准备、、、、:读数

判断终点滴定滴加指示剂移取待测溶液滴定,,,3~2,:)。C ,:消除偶然误差

依方程式求溶液体积的平均值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计算待测标

未标标未V V n C n =C 关键

(

从计算公式上看,由于计算时 为定值,所有能引起V 标偏大的操作,均能使测定结果偏高;所有能引起起V 标偏少的操作,将使测定结果偏低。 ——如何确定用液最大量 6、胶体、分散系 ①几种液体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 <10-

9m

>10-

7m

10-

9m ~10-

7m 分散质微粒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巨大数目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集合成高

分子

实例 酒精、NaCl 溶液 石灰乳、油水

Fe(OH)3胶体、淀粉

溶胶

性 质

外观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均一、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较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不能 能 能否透过半透

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现象

静置分层

丁达尔现象

②胶体

a 、 能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渗析——可用于胶体的分离与提纯)

b 、 对光散射具有丁达尔现象

c 、 受水分子从各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布朗运动

d 、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产生电泳现象

e 、 电荷中和(加入电解质或电性相反的胶体)或受热胶粒发生凝聚

——胶体具有上述性质,其本质原因均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10-9~10-7m ) ——电泳现象证明胶粒是带有电荷的(吸附阴阳离子)

——同种胶粒吸附同一种离子(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有同种电荷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KI +AgNO 3=AgI (胶体)+KNO 3

未未标

标V n C n 微粒特征)

m (10~10:79本质特征直径大小--表面积大

性质制取

分散法

凝聚法沸水

Na 2SiO 3+2HCl =H 2SiO 3(胶体)+2NaCl ③溶液

物质的溶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液态溶剂里当溶解的速率和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动态平衡)。遵循勒沙特列原理

溶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NaCl Na ++Cl -

NaCl =Na ++Cl -

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

NaCl ;另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消石灰 [Ca(OH)2] 气体的溶解度:1.01×105Pa 和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所溶解气体的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浓度:溶液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mol ·L -

1)=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电化学

①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必要条件:必须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亦是判断标志)

负极:Cu 电极反应:Cu -2e -=Cu 2+

正极:C

电极反应:2Fe 3++2e -=2Fe 2+

总反应方程式:Cu +2Fe 3+=Cu 2++2Fe 2+ ——原电池电极的确定:

溶剂化吸热扩散——放热

吸热 SO H NO NH 4234溶解结晶

)g (100(g)

(g)

溶剂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0(g)

(g)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L)

(mol)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

1001000C ?ρ

??溶质的摩尔质量

换算

——)

)((响不大的物质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结晶)

)((响较大的物质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冷却结晶蒸发后冷却结晶结晶的方法

FeCl 3

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

(最准确的电极判断方法)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金属的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化学腐蚀电化腐蚀

条件金属跟非电解质等直接接触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解质后溶液接触

现象无电流产生有微弱的电流产生

本质金属被氧化的过程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相互联系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

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条件水膜酸性较强水膜酸性很弱或者呈中性

正极反应2H++2e-=H2↑2H2O+O2+4e-=4OH-

负极反应Fe—2e-=Fe2+

——金属及其合金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金属的防护方法:

a、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b、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c、电化学保护法

——金属的腐蚀的原因主要是发生了电化腐蚀(吸氧腐蚀),因此金属的防护主要是要消除电化腐蚀(吸氧腐蚀)发生的条件。

②电解: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离是电解的前提条件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过程

——检验熔融的电解质是否导电,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离子化合物

电解池:把电解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阴极:Fe 电极反应:2H++2e-=H2↑(还原)

阳极:C 电极反应:2Cl--2e-=Cl2↑(氧化)总反应方程式:

2NaCl+2H2O电解2NaOH+H2↑+Cl2↑

阴阳极判断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

必要条件:通电强制性地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标志:外接电源

电解时电极产物的判断

⑴阳极产物的判断:首先看电极,如果是活性(金属)电极,则电极材料失电子,电极被溶解,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失电子。如果是惰性电极(Pt 、C )则要看溶液中的离子的失电子能力(还原性),根据阴离子放电顺序加以判断。

(阴离子放电顺序:S 2-

>I -

>Br -

>OH -

>NO 3-

>SO 42-

>F -

⑵阴极产物的判断:直接根据阳离子放电顺序进行判断,阳离子放电顺序: Ag +

>Hg 2+

>Cu 2+

>H +

>Pb 2+

>Sn 2+

>Ni 2+

>Fe 2+

>Zn 2+

>Mn 2+

>Al 3+

>Mg 2+>Na +

Ca 2+

>K +

——Al

3+、Mg 2+、Na +、Ca 2+、K +

在水溶液中不放电

——Pb 2+

、Sn 2+

、Ni 2+

、Fe 2+

、Zn 2+

当浓度较大时,比H +先放电 分析解决电解应用问题的主要方法思路: a 、绘出草图 b 、确定电极

c 、分析通电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过程(电解质和水)

d 、分析通电后的离子的移动方向,放电能力,电极反应、电解结果(两极现象、水的电离平衡、离子浓度、溶液酸碱性,pH 值变化等),最后归纳到题目所需解答的问题上。

原电池

电解池

电镀池

定义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解

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的装置

装置举例

Cu

Zn

CuCl 2

C C

2

Zn Fe

形成条件

①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两电极接直流电源 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接电源负极

②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动金属

正极:较不活动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电极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金属

失电子

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 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阳极:金属电极失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电子

电子流向

导线

正极

阴极导线

阳极

同电解池

用惰性电极进行溶液中的电解时各种变化情况简析

类型

电极反应特点

实例

电解对

电解浓

度质 pH 值

电解质溶液复原 电解水型

阴:2H ++2e -=H 2

阳:4OH -

-4 e -=H 2O +O 2 NaOH 水 增大 增大 水 H 2SO 4 水 增大 减小 水 Na 2SO 4 水 增大 不变 水 分解电解质型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

别在两极放电 HCl

电解质

减小

增大

氯化氢

CuCl 2

电解质 减小

氯化铜

放H 2生碱型

阴极:H 2O 放H 2生碱

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 NaCl

电解质

和水 生成新

电解质 增大

氯化氢

放O 2生酸型

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电

阳极:H 2O 放O 2生酸

CuSO 4

电解质

和水

生成新

电解质

减小

氯化铜

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强弱的判定依据

1、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是否加热,温度高低,有无催化剂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种还原剂(或不同的还原剂与同种氧化剂)的反应可依据以上条件来判断。

例如,由 2H 2SO 3+O 2=2H 2SO 4 (快) 2Na 2SO 3+O 2=2Na 2SO 4(慢) 2SO 2+O 2

2SO 3

可知还原性:H 2SO 3>Na 2SO 3>SO 2 2、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定:

如 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较剧烈) 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较微弱) 可知氧化性:浓HNO 3>稀HNO 3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传递关系来判断: 氧化剂氧化能力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能力;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能力。

※一般来说,判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时不能简单地看氧化剂被还原成的价态高低,应看氧化

“>”“:右左简记作

剂氧化其它物质的能力。

比如 硝酸越稀,其氧化性越弱,跟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化合价降得越多。KMnO 4溶液酸性越强,氧化性越强,跟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化合价降得越多

Na 2SO 3+KMnO 4(H +)→无色的Mn 2+ Na 2SO 3+KMnO 4(H 2O)→褐色的MnO 2 Na 2SO 3+KMnO 4(OH -

)→绿色的MnO 氧化性:F 2>Cl 2>Br 2>I 2>SO 2>S

还原性:S

2-

>SO >I -

>Fe 2+>Br -

>Cl -

>F -

基本的定律、原理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又名“物质不灭定律” 2、阿佛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 每有“三同”,必有第四同,此定律又叫“四同定律” 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① 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质量比等于分子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密

② 同温同压不同体积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③ 同温同压同质量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比的反比 3、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外界条件改变对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所改变的条件 反应速度 化学平衡 增大反应物浓度 加快 向生成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 加快 向吸热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 加快 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 加催化剂

加快

不移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

24

-

23

①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个原子里,没有运动状态四个方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电子层(层) 电子亚层(形)

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伸)

电子的自旋(旋) ②能量最低原理

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中,通常状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③洪特规则

在同一电子层的某个电子亚层中的各个轨道上,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样排布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四种晶体比较表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构成晶体的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微粒间相互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金属键 典型实例

NaCl 、CsCl

金刚石、Si 、SiO 2、SiC

干冰、氢气、有机物、惰气 钠、镁、铝、铁 物 理 性 质

熔沸点

熔点较高、沸点高 熔沸点高 熔沸点低 一般较高、部分低 导电性 固态不导电,熔化或溶于水导电 差 差 良好 导热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良好 机械加工性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硬度

较硬而脆

高硬度

较小

一般较高部分低

※注:离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离子键,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了共价键,分子晶体熔化时只消弱分子间作用力,而不破坏化学键。

物质熔沸点规律

1、不同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较复杂)

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单晶硅 离子晶体:组成相似的离子晶体,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如:NaCl >KCl

金属晶体:金属键越强(半径小、价电子多)

,熔沸点越高 如:Na <Mg <Al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如:F 2<Cl 2<Br 2<I 2

同种晶体、2个方面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

3、在比较不同晶体的熔沸点时,有时需借助常识或记忆有关数据 例:熔点 Na >CH 3COOH >H 2O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2、 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3、 常温下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4、 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5、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 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7、 用电化学的方法

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H 2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它 例:2Cu +S Cu 2S Cu +Cl 2 CuCl 2 所以,Cl 的非金属性强于S

关于NO 2

和N 2O 4平衡移动的讨论

一、结论:

将NO 2装入注射器内,进行下列操作,现象如下: ① 缓慢压缩,气体颜色逐渐加深 ② 缓慢扩大体积,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③ 突然压缩,气体颜色先变深,但最终比起如深

④ 突然扩大体积,气体颜色选变浅,后变深,但最终比起始浅。 二、证明:以①为例推论如下:

设原平衡混和气中NO 2、N 2O 4浓度分别为 a 摩/升、b 摩/升。压缩至某体积时,NO 2、N 2O 4在新平衡下浓度分别为 c 摩/升和d 摩/升

慢慢压缩,可以认为气体温度不变,此温度下 常数,则

当体积缩小时,平衡2NO 2O 4右移,[N 2O 4]增大,即d >b ,则得c 2>a 2,

点燃=]NO []

O N [22422

2

c d

=a b

所以c >a ,气体颜色加深。

何时考虑盐的水解

1、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及能否使指示剂变色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CH 3COONa 溶液呈碱性,因为CH 3COO -+H 2

CH 3COOH +OH

2、配制某些盐的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浑浊(水解),需加入酸抑制其水解,此时考虑盐

的水解。

例:配制CuSO 4溶液时需加少量H

2SO 4,配制FeCl

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盐酸(加相应

的酸)

3、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要考虑到水解。

如Na 3PO 4溶液中[Na +]>3[PO ] 4、说明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多少时要考虑到水解。

例 Na 2S 溶液中含有Na +、H +、S 2-、HS -、OH -,其浓度关系是[Na +]+[H +]=2[S 2-]+[HS -]+[OH -]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盐溶液反应时,需考虑水解。

如 镁插入CuSO 4溶液中有H 2放出。因为Cu 2++2H 22+2H +

Mg +2H +=Mg 2+

+H 2↑

6、强酸弱碱盐与强碱弱酸盐溶液相混合,其现象不能复分解反应规律来解释时,要考虑到双水解。

例: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3HCO 3-+Al 3+ =3CO 2↑+Al(OH)3↓;

7、判断溶液中有关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时要考虑盐的水解(主要是双水解问题),

如Fe 3+和HCO 3-不能大量共存; 8、施用化肥时需考虑到水解。

如:草木灰(K 2CO 3)不能与铵态氮肥相混用。

因为CO 32-+H 2HCO 3-+OH - NH 4++OH -3·H 2O , 随NH 3的挥发,氮肥失效。

9、分析某些化学现象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制备Fe(OH)3胶体、明矾净水及丁达尔现象、FeCl 3等溶液长期存放变浑浊,等。 10、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用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以及当pH =7时酸(碱)过量情况的判断等问题,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CH 3COOH 与NaOH 刚好反应时 pH >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 pH =7,则CH 3COOH

过量,因为CH 3COO -+H 2CH 3COOH +OH -

,为此CH 3COOH 与NaOH 互相滴定时,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11、试剂的贮存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贮存Na 2CO 3溶液不能玻璃塞,因为Na 2CO 3水解后溶液碱性较强,这样

SiO 2 +2OH -

=SiO 32-+H 2O ,Na 2SiO 3具有粘性,使瓶颈与瓶塞粘结在一起; NH 4F 溶液不能用玻璃瓶盛装,因为水解时产生的氢氟酸腐蚀玻璃, F -+H 2HF +OH -

4HF +SiO 2=SiF 4↑+2H 2O ; 12、制取无水盐晶体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例:不能利用蒸干溶液的办法制FeCl 3和AlCl 3,也不能在空气中加热 FeCl 3·6H 2O 和

AlCl 3·6H 2O 制无水FeCl 3和AlCl 3,就是因为水解的缘故。

13、解释某些生活现象应考虑到盐的水解。

例:炸油条时利用了Fe 3+与HCO 3-(CO 32-)双水解的道理;ZnCl 2和NH 4Cl 可作焊药是

利用了它们在水溶液中水解显弱酸性的道理;家庭中可用热的Na 2CO 3溶液洗涤餐

34

具或涮便池,利用的是加热可促进CO 的水解使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加大的道理。

原电池七种

1、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

“干电池”是用锌制圆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 2、NH 4Cl 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 2作去极剂(吸收正极放出的H 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

电极反应为:负极——Zn -2e -

=Zn 2+

正极——2NH +2e -=2NH 3+H 2 H 2+MnO 2 =Mn 2O 3+H 2O

正极产生的NH 3又和ZnCl 2作用:Zn 2++4 NH 3=[Zn(NH 3)4]2+ 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个电极的迁移速度。

电池总反应式:2Zn +4NH 4Cl +2MnO 2=[Zn(NH 3)4]Cl 2+ZnCl 2+Mn 2O 3+H 2O “干电池”的电压通常约为1.5伏,不能充电再生。 2、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具双重功能。它是用硬橡胶或透明塑料制成的长方形外壳,在正极板上有一层棕褐色PbO 2,负极板是海绵状金属铅,两极均浸在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微孔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负极——Pb +SO 42--2e -

=PbSO 4

正极——PbO 2+4H ++SO 42-+2e -=PbSO 4+2H 2O

当放电进行到硫酸浓度降低,溶液密度达1.18时即停止放电,而需将蓄电池进行充电;

阳极——PbSO 4 +2H 2O -2e -=PbO 2+4H ++SO 42-

阴极—— PbSO 4 +2e -

= Pb +SO 42- 当溶液密度增加至1.28时,应停止充电

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反应式为:PbO 2+Pb +2H 2SO 4

PbSO 4+2H 2O

目前,有一种形似于“干电池”的充电电池,它实际是一种银锌蓄电池(电解液为KOH )。电池反应为Zn +Ag 2O +H 2O Zn(OH)2+2Ag 3、纽扣式电池

常见的钮扣式电池为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正极壳一端填充由Ag 2O 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浓KOH ,溶液两边用羧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

电极反应为:负极——Zn +2OH -

-2e -

=ZnO +H 2O 正极——Ag 2O +H 2O +2e -

=2Ag +2OH -

电池总反应式为:Ag 2O +Zn =2Ag +ZnO

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伏,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 4、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化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电解质溶液一般为40%的KOH 溶液。

4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2H 2 4H

4H ++4OH --4e -=2H 2O 正极:O 2+2H 2O +4e -=4OH -

电池总反应式为:2H 2+O 2=2H 2O 5、微型电池

常用于心脏起博器和火箭的一种微型电池叫锂电池,它是用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四氯化铝锂(LiAlCl 4)溶解在亚硫酰氯(SOCl 2)中组成 电池总反应式为:8Li +3SOCl 2=6LiCl +Li 2SO 4+2S

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很稳,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工作。 6、海水电池

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水标志灯已研制成功。该电池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4Al -12e -

=4Al 3+

正极:3O 2+6H 2O +12 e -

=12OH -

电池总反应式为:4Al +3O 2+6H 2O =4Al(OH)3 这种电池的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

7、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KOH 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氧气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H 4+10 OH -

-8 e -

=CO 32-+7H 2O 正极:2O 2+4H 2O +8 e -

=8OH -

电池总反应式为:CH 4+O 2+2KOH =K 2CO 3+3H 2O

催化剂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在1L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并得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个数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HCO3-、

高考理综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⑴.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 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③.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 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 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 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 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⑸.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mA(g) +nB(g) pC(g)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制取漂白色粉末、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色粉末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 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 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 到的是Ca(HCO3)2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 冶炼 正确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 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基础知识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⑴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用“ ”代替“==”。 ⑵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⑶在不同条件下能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不叫可逆反应。如: 2H 2 + O 2 2H 2O ;2H 2O 2H 2↑+ O 2↑ ⑷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反应的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⑵反应的转化率 反应物的转化率:α=%100 该反应物起始量 反应物的转化量 3、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①化学平衡的微观标志(即本质):v 正=v 逆 ②化学平衡的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 ③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止。 ③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都不等于零。④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对反应物,有一定的转化率,对生成物,有一定的产率。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平衡发生移动,最终又会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四、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以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为例 1、直接标志 ⑴v正=v逆。 具体可以是:①A、B、C、D中任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成个数等于反应掉的个数。②单位时间内生成m mol A(或n molB),同时生成p molC(或q molD)。 ⑵各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⑷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2、间接标志 ⑴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颜色稳定不变。 ⑵当m+n≠p+q时,恒容下总压强不再改变。(m+n=p+q时,总压强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 衡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是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是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浓度一定不一定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 逆 是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 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 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 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 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 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 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 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 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 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 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绝对OK)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柯桥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林春辉2012.5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由于碳酸根离子水解,在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 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 +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NO3-、NH4+、F- 22、在高温下,2C+SiO2=2CO+Si,由此可以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 23、1L1mol/L的碳酸钠溶液吸收SO2的量小于1L1mol/L硫化钠溶液吸收SO2的量 24、已知中和热△H=-57.3kJ/mol,则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7.3kJ 25、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Mn2++2e-+2H2O =MnO2+4H+ 26、炒过菜的铁锅未及时洗净(残液中含NaCl),第二天便出现了红棕色的锈斑,负极反应式为Fe-3e-=Fe3+,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27、镀铜可防止铁制品腐蚀,电镀时用铜不用石墨作阳极的原因是铜不活泼,覆盖在铁制品上保护了铁 28、以铝材为阳极,在硫酸溶液中电解,铝材表面形成氧化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Al+3H2O -6e-=Al2O3+6H+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 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 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 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 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 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 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 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 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 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 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 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 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 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5、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能引入新 杂质又要易除去。 6、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 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 和1mol碳碳键。 7、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 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 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全国高考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 + O2 === 2SO3 2SO2 + O2 + 2H2O === 2H2SO4 (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 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 SO2 + Br2 + 2H2O === H2SO4 + 2HBr SO2 + I2 + 2H2O === H2SO4 + 2HI SO2 + NO2 === SO3 + NO 2NO + O2 === 2NO2 NO + NO2 + 2NaOH === 2NaNO2 (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 2CO + O2 === 2CO2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CO + H2O === CO2 + H2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氧化性 SO2 + 2H2S === 3S + 2H2O SO3 + 2KI === K2SO3 + I2

NO2 + 2KI + H2O === NO + I2 + 2KOH (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 4NO2 + H2S === 4NO + SO3 + H2O 2NO2 + Cu === 4CuO + N2 CO2 + 2Mg === 2MgO + 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 + 2H2 === Si + 2H2O SiO2 + 2Mg === 2MgO + Si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与水的作用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3NO2 + H2O === 2HNO3 + NO N2O5 + H2O === 2HNO3 P2O5 + H2O === 2HPO3 P2O5 + 3H2O === 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 + 3H2SO4(浓)=== 2H3PO4 + 3SO3) CO2 + H2O === H2CO3高考化学知识点大全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第1讲 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或生成物浓度的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v =Δc Δt ,单位为或。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之比。 4.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1)看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换算成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3)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的比值,即对于一般反应aA +bB===cC +dD ,比较v(A)a 与v(B)b ,若v(A)a >v(B) b ,则A 表示的 反应速率比B 的大。 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 1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反应热为。(注:E 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恒容 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2.恒压 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考点三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与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 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 (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 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氧气 【常考点】①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種常见的氧化剂。 ②常见制法: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双氧水)分解,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催化。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需要从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测方法等多方面考虑。 氯气 【常考点】①性质:(化学性质)氯气在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可作为强氧化剂。 ②常见制法: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高锰酸钾与稀盐酸反应;氧气通入浓盐酸的饱和食盐溶液制备氯气。实验室制取氯气时,需要了解氯气的验满方法,还需要了解在制取氯气时尾气的处理。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常考点】①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等。 ②性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本身可能不导电,在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即可;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难溶性化合物不一定就是弱电解质。 ③常见易溶强电解质:三大强酸(H2SO4、HCI、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可溶性盐。 金属 【常考点】①共性与特性:(共性)多数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特性)铁、铝等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