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绩效公司管理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作用机制

一、引言

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

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

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

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

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

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

以上各种理论都试图将企业结构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边界问题作出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限于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没有对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从而没能对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作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

德姆塞茨和阿尔钦从契约角度,对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作了重点研究。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有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必须进行合作生产。但他们也没有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市场在资源使用方式上的区别。

因此,企业的契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都不能解释企业如何形成特有的能力,从而未能对企业因何产生、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差别何在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与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的本质视为一种契约关系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并从社会生产力角度分析了企业的一般性质。从生产方面看,企业只是一种分工协作的生产形式,是有别于市场关系的等级结构:企业的基本功能是组织生产,影响企业效率和发展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产品自身性质、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组织管理以及分工发展程度等(周小亮, 1999)。沿着这种思路,席酉民、吴淑琨(1999)进一步指出:企业与市场均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但企业是市场配置的再配置过程,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市场的功能在于配置资源,而不存在对配置后的资源进行利用,而企业不仅对进入企业的资源进行二次配置(第一次为市场配置),而且还要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交易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生产要素,而且也包括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的转换过程,即财富的创造。可见,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产生经济绩效。这也是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即企业产生的原因。

2.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那么,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因素如何分布、又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

在关于企业绩效的决定或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内学术界存在的突出观点是产权论与超产权论之争。产权论侧重于产权界定、产权结构优化及由之决定的利益激励机制,探讨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超产权论则认为,企业绩效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两种观点尽管侧重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着眼于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主张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与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探讨提高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与途径。这种分析思路,与前述企业的契约理论一样,都是立足于生产关系的角度,无法对企业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同样的产权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绩效差异的存在作出有效解释。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对马克思经济学作了发展,从生产力思路、即资源和能力的角度探寻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认为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造成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和长期竞争的关键因素(周小亮,1999)。

既然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那么,协调配置和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盘活企业核心能力存量,提高核心能力的利用效率,就成为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可见,在企业的绩效创造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和生产力因素。首先,企业所涉各方需要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 (从资源的角度讲,就是对资源作了继市场配置后的二次配置),这正是公司治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履行契约,协调配置和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盘活企业存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创造经济绩效。这正是公司管理的内容。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契约形式,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关系,公司管理则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力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通过绩效的创造得到外在化表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价值、产生绩效,这是由企业管理活动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所直接决定的,而理顺经济关系(特别是产权关系)、完善治理机制,能为公司管理活动提供激励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其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公司管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更为直接,如何通过改善管理来增进公司绩效,是企业面临的永恒命题,而在特定的转型经济背景下,前者由于面临变更及其不完善性,成为瓶颈问题凸现出来,成为制约公司绩效提高的根本性根源。

可见,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即制度),本身是不能创造经济绩效的,需要通过作用于公司管理、来间接贡献于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作用关系因而显得非常重要。

三、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

由于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过程,离不开公司管理这个角色,探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联性,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环节。如前所述,在对公司绩效的作用过程中,公司治理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其作用是为公司管理提供激励机制,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是如何实现联结的呢

牛津大学教授、《公司治理》杂志的首任主编

费方域(1996)指出,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从活动导向来看,一言以蔽之,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而管理关心的是“使公司怎样到达那儿”,从结构导向来说,治理是董事会的工作,而管理是执行人员的工作。可见,费方域的研究侧重于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识别出具体的内在联系。

席酉民、吴淑琨(1999)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系统化角度出发,提出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公司的战略管理层次:并从企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对各阶段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模式、特点以及相互匹配性作了考察,构建了初步系统化模型。

因此,现有研究的结论,基本上统一于战略管理这个联结点。公司管理主要是对资源(能力)进行配置的过程,而战略管理也是公司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对重要的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因此,从公司绩效这个角度看,公司治理通过战略管理影响公司管理的过程,焦点也应在于资源问题,只不过对于这个“资源”的内涵,我们可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这样,公司绩效的影响链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如图2)。至此,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基本得以揭示。

下面将对此作用链分解,进行理论分析。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公司绩效:理论研究

1.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焦点:资源

如前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绩效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资源问题。公司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从内部和外部市场获取资源的特征。

(1)资金及其来源

公司的产权结构,直接影响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在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申请项目资金的途径很有限,尤其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往往要经过多道手续申请批准,不仅程序烦琐,而且资金额度与企业实际需要不一定匹配。时间与资金总额的限制,往往使项目延误时机。随着企业改制的进程,很多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或上市后,资金的来源得到

拓宽,使公司的经营活动获得资金保证。

Mizruchi & Stearns(1994)对幸福400家企业中22家企业2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的财务代表与公司负债存在相关关系。例如,董事会中存在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会使企业的负债倾向于私人资金而非法人资金,董事会中存在投资银行家,则企业倾向于通过公共来源、而非私人来源借款。董事会中财务代表的类型直接影响企业所使用财务机制的类型。

(2)人才及其来源

公司治理模式也影响了公司人力资源的特征。日本的公司治理偏重内部控制,外部市场体系相对不发达,因此日本企业往往倾向于从内部选拔和培养所需人才,经理人员一般由经过管理培训的工程师担任。英美企业正好相反,由于股权高度分散,难以实行有效的内部治理,而发达的外部市场体系使企业得以运用市场治理机制,经理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启用和成熟化,使企业能够获得经过正规培养的MBA和专业人才。

这两种不同的人才来源,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同后果。前者的优势是对企业业务熟悉,文化认同感强,劣势是容易囿于既定的思路,难以萌发创新火花。后者正相反,人才市场资源丰富,企业可根据项目的特定需要,及时招聘所需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容易激发创新灵感,但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如前者强,容易出现与所有者相违背的机会主义行为。

(3)经理的自主权

公司治理模式影响经理人员的自主权限。不同的所有者结构,经理拥有的自主权限也会出现差别。而公司经理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主权,对经营战略有直接影响。一般地,股权集中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如日本),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是集权型的,紧密而直接,经理拥有的权限较小,项目的审批程序相对复杂。而以外部市场治理机制为主的模式(如美国),则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有较高的分权,经理相应就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也是导致盎格鲁一撒克逊体系的公司对新技术机会反应迅速的原因之一。

(4)信息及其来源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董事会是企业减少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机制,董事的不同来源,使得它能在企业中扮演缓冲器和边界协调的角色,将组织与环境中的重要资源以及存在于董事互锁(inter—lock)网络中的有价值的信息联结起来(P rice,1963,Zald,1969:Pfeifer, 1972)。董事的互锁是指在此公司担任CEO者同时在彼公司担任董事,而彼公司的CEO同时在此公司担任董事,从而形成互锁,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导致出现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互锁网络。董事互锁对获取信息的影响利弊兼之,利在于能将互锁网络范围内的信息有效联结利用,弊在于容易使企业的信息交流限制在互锁网络之内。

(5)关系资源

关系是现代社会中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本,即“关系资本” (guanxi capital)。董事会通过营造与利益相关者的友善关系,获得关系价值,使公司便于获取来自供应商、销售商、顾客、政府、社会团体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现金流,最终;推动经济绩效提升(Sandra Waddock & Neil Smith, 2000)。

2.公司治理影响资源分配的途径:公司管理

总计226100%

回收问卷51份,回收率为22.6%,有效问卷48份。涉及的产业分布情况为:传统产业16家,占33.33%(包括酒业3家、钢铁3家、纸业5家、纺织4家、造船1家),一般产业15家,占31.25%(包括化327家、贸易5家、酒店2家、建筑1家),高技术产业17家,占35.42%(包括电子电器8家、通讯4家、生物3家、药业2家)。回收的问卷分布相当分散(涉及13个行业),且各行业的回收比例相当,可以认为是比较好的随机分布,因此尽管样本量不大,但说明力很强,可以据此一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面貌。

1.公司改制的影响

对48家上市公司的调查证实,公司改制对公司的资源配置产生如下影响。第一,通过改变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的来源。第二,产权结构的调整,利于政企分开,增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自主权在广义上也可视为一种资源)。第三,董事会的组建或成员的调整,增加了企业决策所需信息、专长的来源和质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第四,新的激励政策的实行,利于增强企业吸引力,增加技术人才的供给。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如图4 (其中1表示程度低,5表示程度高,下同)。

上述调查证明,公司治理对公司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某些资源上(如资金)作用非常突出。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战略活动的统计分析

技术创新战略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典型地反映一般战略管理活动的特征。下面我们通过考察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来验证公司治理对公司(战略)管理的作用。

在公司战略决策活动中,可能参与的主要人员或机构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研发(技术)副总裁、技术主管、营销副总裁、财务主管以及董事会。根据我们的调查,上述几类人员或机构在参与公司层次的技术战略决策的程度如下图5、图6。

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决策权集中度较高,主要领导人物,即董事长和总经理主导企业大多数决策,包括公司层次的技术战略决策。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职能部门经理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参与程度明显偏低。比如,研发主管与营销副总的作用值连一般(3分)都未到,也就是属于较低程度。这种情况与日本、欧洲、北美等地形成明显对比(图7)。

可见,在国际上,一些相关的职能部门经理在公司层的技术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技术副总裁和研发主管。相比之下,我国职能部门经理在其主管领域的战略决策中的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也未得到应有重视。董事会(主要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几乎主导了各项战略决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技术战略以及其他重要战略的有效性。这正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尽人意的一个制度根源。

六、结论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得到的结论是,公司治理是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及经济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将极大地制约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我国企业只有在认识公司治理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将其变革纳入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才能推动各方面的创新,最终提高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Shoukry D.Saleh and Clement K.Wang, 1993,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Or

ganizational Climat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40, No. 1, Feb.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Vishney,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 e, VLII, No2, June.

Sydney Finkelstein, Donald Hambrick, 1996,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govemance. Strategic Le adership: Top Execut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s.

Edward B.Roberts,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nology: Global Benchmarking, Dec.6.

Stephen Prowse,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 Survey of Corporate Co ntrol Mechanisms Among largefirms in the U.S., U.K., Japan and Germany. New York University Salomon Cent er.

Transactional, institutional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 Oct.

Y.Amihud and B.Lev, 1999, Does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ffect its Strategy Towards Diversifica 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Nov.

P.Garroll, 1994, Big Blues. The unmaking of IBM. Crown Trade Paperbacks, New York.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华锦阳:“论公司治理的功能体系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

来源:《经济管理》2003年第18期

作者:华锦阳 ?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绩效公司管理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作用机制 一、引言 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 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 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 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 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 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

业经营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国资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效率,作为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负责人绩效薪酬挂钩,进一步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为提高控制效率、效果或弥补控制缺陷而不断完善企业控制。 一是认真对待内控审计结论,强化整改事项的后续改正。要求企业每年报送内控审计报告或自我评价报告,存在重大缺陷的,应针对涉及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作出专项说明。国资监管部门采取适当方式跟踪后续改正进展情况,保障企业持续、高效、稳健发展。 二是开展重大事项决策控制专项检查,防范决策风险。企业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最高层次的目标,是指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明灯。针对企业重大经营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执行情况,聘请中介机构或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对所出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访谈和评估,推进企业对涉及发展战略的重大事项,建立专门的议事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结合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层风格,深化与控制环境相关的建设。如近期对国企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的专项检查,强调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推进企业完善咨询论证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外派监事、非执行董事等与国资监管的协同配合,建立一条独立于企业经营层的监管渠道,认真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吸收具有企业管理、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背景人才到外派监事、非执行董事队伍,在对企业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适时提供专业建议,实现监督、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政府部门监督,推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 政府监管部门应对相关企业执行内控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信息沟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通过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内控的违规成本,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是审计部门在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审计中,应注重 调查了解企业相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 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同时,要加强对国有 独资企业内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举办内控知识培 训班或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其履行内控评价工作所需 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推动内部审计更好的 发挥职能作用。 二是证监部门将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情况纳入上市公 司日常监管的范围,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 站上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确保 内控规范体系的执行质量,提升公司报告信息质量。 三是财政部门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控规范审 计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强财务人员 内控规范体系内容的培训学习,实现内控规范的政策指 导与监督检查相结合。 此外,在金融部门征信调查、税务部门纳税评估、政 府支持项目经济评价等工作中,也要把内控规范体系实 施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 规范,不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载 于《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7期。 [2]张连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载于《财务与 会计》,2010年第7期。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设》,载于《财务与 会计》,2010年第6期。 [4]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规范内控审计行为促进内 控有效实施》,载于《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0期。 [5]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指引》。 29

如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绩效-时代光华满分试卷

如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绩效 一、资产负债表重要术语分析 学习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和作用是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培育企业毛利润率,提升企业财务定位。 为了尽快提升财务水平,在解读财务报表时,需要重点关注净资产、流动资产等重要术语。 1.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用英文表示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就是净资产中的净利润所占的比率。净资产的计算方法是企业总资产减去总权益负债的差额。 图1 净资产分析图 如图1所示,资产负债表右侧是资金来源,左侧是资金占有,简单来说,资金来源和资金占有的差额即为净资产,但事实上需要仔细考量负债和权益。 在企业净资产中,能够影响净资产的指标主要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例如,通过一年的资产运营,从银行借的钱经过投资收回,扣掉银行本息、成本费用及其他合理需要列支的部分,最后获取的就是净资产。事实上,这部分净资产中有的不能计提净利润,比如已经提了折旧费、摊销费的资产(如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换言之,

通过企业资产运营能够创收更高的净利润,股民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如果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提高利润其实并没有意义,因为资产没有壮大。 一般来说,证监会要求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必须体现几个强硬指标,比如证监会要求创业板的年净利润不得低于500万元,净资产不少于3000万元。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要强调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关系,因为企业壮大后仅有利润是不行的,还需显示出企业整个资产能否给企业品牌价值带来快速扩张。如果企业仅是提升利润,只能证明企业有盈利能力,要想企业有更好的现金流,还要有更好的资产累积。因此,仅从企业盈利生存角度看,净利润没问题,但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企业还需壮大资产,带来品牌效应。 【案例】 谷歌对摩托罗拉的收购 2011年8月1日谷歌收购摩托罗拉,截止到2011年7月1日,摩托罗拉的市面总资产不到50亿元,它已经是亏损企业,而它的收购价之所以能达到128亿元,主要是因为摩托罗拉本身有很强的专利(大约3000多个),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不 在于收购摩托罗拉本身,而是收购摩托罗拉的专利,这个专利就是无形资产。如果 谷歌仅看中摩托罗拉的净利润,按照净利润对赌(收购都要谈对赌),假定摩托罗 拉当年的净利润是1000万元,摩托罗拉手机行业的平均使用率是10倍,谷歌要与 摩托罗拉对赌,那谷歌仅需要1亿元收购摩托罗拉100%的股权,但事实上这是不 可能的,因为它还要额外注资,这就是对赌。 通常来说,投资人收购特别是在签订对赌协议时,都会考虑企业的资产、利润、销售收入等因素。因此,企业不仅要有利润,还要壮大资产。要想培育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定要做好以下方面:放大所有者权益,确保企业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处于健康合理的结构,让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呈现健康的发展水平。 2.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也是企业运营的关键要素。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CEO不再考虑经营,而是考虑融资,因为流动资产是企业的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企业的资产运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考量资金使用效率

高管薪酬分散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外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外文翻译 原文: Executive pay dispers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has been a central research topic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recently gaining impetus in the wake of corporate scandals that have exposed significant vulnerabiliti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subsequent far reaching regulatory changes (Sarbanes–Oxley). Prior research into executive compensation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level and structural mix of compensation packages,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firm performance (Lambert and Larcker 1987; Jensen and Murphy 1990; Yermack 1995; Baber et al. 1996; Hall and Liebman 1998; Core et al. 1999; Murphy 1999; Bryan et al. 2000). Early compensation studies focused on the CEO, subsequently expanding the scope to the compensation of the entire managerial team. Thus, for example, Aggarwal and Samwick (2003) report that managers with divisional responsibilities have lower pay–performance sensitivities than do managers with broad oversight authority, who in turn have lower pay–performance sensitivities than does the CEO, concluding that pay–performance sensi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span of authority. Similarly, Barron and Waddell (2003)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nsation packages of the five highest paid executives and find that higher rank managers have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incentive-based compensation in pay packages than do lower ranked executives. The issue of pay dispersion across managerial team members has received conceptual attention by labor economists and organization theorists, yet scant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performed to dat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effect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dispersion on firm performance.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业绩;年报分析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公司治理如同企业战略一样,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公司治理与业绩之前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同一行业——房地产行业的15家上司公司为例,以会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为切入点,将这15家公司分为3类,A类为净资产收益率>10%的公司,B类为净资产收益率在5%——10%之间的公司,C类为净资产收益率 1 董事会结构 从董事会结构来看,A类内部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较低,独立董事占比例较高,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占董事会绝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士占到董事会67%,良好的董事会结构在三类公司中相当突出。而另外两类公司,尤其是B类,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极少,而行政人员占比例更多。 从股权结构来看,A类的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而B与C 却都在30%左右,股权分散程度相差很大。 2 分析会计绩效与市场绩效 由绩效数据可明显看出,A类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都明显高于其他两家公司,但市盈率却比B与C类低,这是由于B和C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市盈率过高,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状况,而A类企业由于净利润相对高,每股收益相对高,故市盈率均衡、稳定,没有虚高。总体来说,A类的绩效高于其他两家公司,B比C类略高。 3 公司治理的高低与企业业绩 3.1 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本文主要考虑了内部董事占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CEO、有金融财会背景人数占董事比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董事比例这五个因素。

某某公司治理及绩效案例分析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案例分析 案例1: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根据2002年的日本商法改革(日本没有独立的公司法,公司法是其商法的一个部分),日本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放弃日本传统模式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治理结构模式,转向美国模式的“股东会—董事会—独立董事任职的董事会委员会”这一当今世界多数大型企业的主流治理结构模式。根据改革后的新商法有关条款,选择董事会模式改革的企业,可以废除原先依法必设的监事会,但必须在新模式的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任主席的审计、薪酬和提名等3个委员会。 在新商法生效后的第一个公司股东大会季节———2003年公司股东大会上,有71家上市公司选择了改革,废除监事会,建立新模式的董事会和董事会委员会制度。转向这一新制度的代表性企业索尼、日立、东芝日本电信等等知名公司。日本公司中实行美国式董事会制度的先行者是索尼和ORIX公司。索尼公司早在1997年就通过压缩董事会人数,引入外国人做独立董事,将原来日本式的庞大董事会中不再担任董事的成员转为执行官员,建立一个日本公司独特的董事会之外的公司执行官员委员会制度。这个执行官员委员会,在英文中也被称为执行委员会,但是该执行委员会与美国公司中由一部分董事会成员构成的在董事会闭会期间代行董事会职权的执行委员会是两码事。其实日本公司的这个执行委员会就是一个委员会形式的经理办公会。 紧随索尼之后,大张旗鼓转向新型董事会制度的是日立公司和日立系统的20多家公司,包括日立化学、日立软件工程、日立信息系统等。系列整体转向新董事会制度的还有野村系列的10多家企业,包括野村控股、野村证券、野村

资产管理、野村信托银行、野村投资、野村投资者关系、野村研究咨询、野村企业服务等。 日本商法提供给企业的是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董事会制度形式,有积极响应的,也有坚决抵制的,更多的企业则是处在观望状态。如果没有安然事件引发的美国式公司治理制度危机,也许选择转向新型董事会制度的日本企业会更多。而在日本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贸然转向新的董事会制度,与两个明确并大声宣言坚持日本式董事会制度的企业这几年都取得了持续卓越的经营业绩有关。这两个明确表示拒绝美国式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就是丰田汽车和佳能公司。 丰田和佳能都是典型的日本式的董事会,人数众多,全部由经理层人员组成,并且坚持日本式的以职工为中心的公司概念和终身雇佣制度。这两个公司的总裁,都有长时间的海外工作经历,丰田总裁OKUDA奥田在菲律宾工作7年,佳能总裁MITARAI作为佳能美国公司的创建者和首席执行官在美国工作了23年。两位总裁都从美国企业的管理中学到了很多有益做法,运用于日本的企业。其中很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这两个企业都是虽然坚持终身雇佣制度,但是都废弃了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引入了绩效薪酬制度。在丰田,业绩优秀者比其同样服务年限的员工年薪酬可以高出300万日元。在佳能,40岁的同样服务年限资历的员工之间薪酬差异可以达到100%。在这两位著名企业家看来,盲目引进美国式公司治理结构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股东利益至上,忽视员工利益,是由股票市场主导的目光短浅的做法。

多元化经营理论

Study of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多元化经营理论研究 一、理论的发展脉络 多元化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安索夫在《多元化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内容。安索夫以产品种类多少来定义多元化,无法区分高度相关的多种产品经营与高度不相关的跨产业的多种产品经营之间的差异。 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定义"多元化"为"多元化包括了各种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的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这最后一项对多元化的度量是最重要的。"彭罗斯认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与其拥有的资源量相关,而成功率则与原有专长领域相关。 1962年,钱德勒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结构跟随战略"的著名论断。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是企业多元化成功的关键。同时他运用历史分析法,开创了多元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之先河,指出除非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企业的多元化会导致绩效下降。 同年,高特《美国工业中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一书诞生,这是第一本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著作。高特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SIC)中的四位数行业分类为依据,来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多元化可定义为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目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异质性如果仅仅涉及有些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直结合方式,并不是多元化。"高特在四年后进一步明确道:"多元化的含义是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 二、多元化研究的两个学派 尽管有大量的方法、模型来测度公司的多元化,但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学派:基于SIC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基于类型学的战略研究学派。产业经济学派关注企业多元化的深度与广度,而战略学派更加关心多元化的本质。 1.产业经济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派是以异质市场数量来进行多元化判别。以需求交叉弹性作为判别独立市场的基础,如果交叉弹性高,产品易于相互替换,则属于相同市场;如果低,则产品属于分离的市场。 高特在1945年SIC分类框架的基础上测算业务数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说明公司各业务类别在公司总销售额中的比例,从而夸大了公司实际的多元化程度。之后有诸多学者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基于SIC建立了多元化水平测度模型,例如,Miller的"产业中多业务公司的数量"、Carter的"公司非主导产品的资本使用"等等。但最为著名的是贝利1979建立的"熵"值测量方法,帕勒普1985年以该方法进行了企业多元化测算。 高特开创的基于SIC研究多元化的方法的优点是易于使用,所需时间较少,而且由于SIC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加了计算的可复制性,从而使该方法获得广泛认同。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是,诸多学者得出一些不确定甚至相互抵触的结果。另外,SIC主要基于产品的异同点,从产品的用途进行划分,有时也基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进行产业分类,SIC的编制原则影响对多元化的判别。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在问题 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指的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考核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比较企业的经济效益等等。 我国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多年来一直是一种以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净利润指标为主,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在内的体系。无论是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实质上都是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考察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几套企业考核评价方法,比如1995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1997年公布的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最近我国财政部又刚刚出台了一套新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即《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尽管该套指标体系克服了过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设置了核心指标、设立多层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作基准等

等。但是由于其选择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它并未改变我国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以净利润以及在净利润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指标为主的主要特点。这些指标以会计利润为基础,难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种以建立在会计收益基础之上的净利润评价指标为主的经营绩效评价系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容易使企业经营者形成"资本免费"幻觉。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这样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一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就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依据这种会计信息做出的财务评估会误导财务决策。而且,依照现行财务会计方法,假设两个公司资本结构不同,那么即使它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是相等的,但在损益表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同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为更多的利润。这样,资本结构差异就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个因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者形成"免费资本"幻觉。这种现象就是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的经营者根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以至于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投资、投资低效益等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这种幻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绩效的提升(doc 6页)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绩效提升 2001-03-01 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效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有学者经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各年年末亏损公司数量占截至该年上市公司总量的比例,还是各年亏损总额占截至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股本规模的比例,都存在一种不断增大,效益不断下降的基本趋势。造成上市公司如此绩效的原因何在?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较多,如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紧缩、投资失误,经营管理不善等等,但不管怎样,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来说,经营者(经理层)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管理能力、水平及积极性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只不过是间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一经营效果的根本性的制度性原因。 根据《公司法》组建的上市公,司应该说其内部治理结构已初步符合现代公司所要求的运行规范和治理功能,但还很不完善。正因为不完善,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形式化,制度的激励约束制衡作用没有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积极性、能力、水平的发挥,继而使上市公司绩效处于逐渐下降的通道之中。 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占比大,国有股人格主体没有确立,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作用弱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直接的影响。国外学者Berle和Means等人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有影响的结论;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周业安对股权结构(即A股、B股、H股、国有股、法人股、其它股的结构)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股权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系,孙永祥,董祖辉提出股权结构对公司的四种治理机制,即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机制发生作用,并得出结论:与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结构相比,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的公司业绩最好。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改制对观念的束缚,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产权占主体的特征,国有股权比例过高,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是国家绝对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呈现出“超强控制”,国家绝对控股削弱了其他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上的权利,这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市场性安排存在较大的冲突,继而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安排易受国家的行政干预,持股比例高的国有股东不仅可以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更可以通过选“自己人”为董事,来决定董事会的运作,从而影响董事会对经理阶层的选聘,如此,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活动受到限制,公司内部高效率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设立。虽然上市公司的国家控股占绝对控制地位,但是国有股权的产权性质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绩效与多元化经营

09级专业实习实践报告 ——关于公司绩效与多元化经营关系的文献综述 年级专业: 10级会计学 学生姓名: 孙 娜 娜 学生学号: 1013022025 班 级: 10会计(2)班 指导教师: 张 锴 时 间: 成 绩:

关于公司绩效与多元化经营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多元化经营,就是企业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多种多样的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最早研究多元化主题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H. I. Ansoff) 。他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多元化战略》一文中强调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 (一)多元化导致企业折价 1、国外文献综述 Shleiefr和Vishny(1990)、Kaplan和Weisbach(1992)使用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发现行业多元化对公司有微弱的负影响。 Matsusaka(1993)发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进行多元化购买的公司在宣告购买消息时会获得正的超常回报,而进行相关业务并购的公司却会得到负的超常回报。减少多元化程度可以增加公司价值,改善公司未来长期业绩的前景,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 Lang和Stulz(1994)对1978年一1990年的大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托宾的Q 值和行业多元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他们通过对比跨行业公司和专业化公司的平均托宾的Q值,发现专业化公司的平均托宾的Q值要高出样本平均值的40%。他们在纠正了行业效应后,仍然得出类似的结论。 Begrer和Ofek(1995)对行业多元化价值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其结论后来被广泛加以引用。他们使用COMPUSATT研究数据库中的标准工业(CIS)分类,对1986年一1991年的大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行业多元化可以减少公司价值的13%一巧%,并指出这种价值损失是由于过度投资和跨行业经营子公司造成的。 Shin和Stulz(1998)发现多元化公司的某一部门的资本费用不仅依靠自身的现金流,而且还依靠其他部门的现金流。这种对其他部门现金流依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该部门是否有良好的投资机会,这就容易导致过度投资,或采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Rajan et al(2000)对部门投资、部门规模和行业托宾的Q值进行了检验,发现资源在无效率的部门间进行流动、公司价值与投资机会负相关。 MaksimoviC和Phiilp(2001)对企业成长和公司效率理论进行了检验,并在无代理问题的假设下,对联合大企业的部门间资源配置以及这些部门如何对行业冲击给予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联合大企业比单一部门的类似公司的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 用机制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 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绩效公司管理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作用机制 一、引言 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 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 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 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 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 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 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 以上各种理论都试图将企业结构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边界问题作出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限于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没有对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从而没能对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作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进入21世纪初,中国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各种资本经营活动也日渐活跃,加剧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蔓延之势,许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向房地产行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扩张,其中有不少企业就是凭借自身的雄厚资金实力跨行业实施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采用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在这些企业中不乏失败的案例,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与影响因素,选择多样化所需具备的条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从大规模多元化向专业化回归,而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还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选择的样本及实证方法的不同以及不断改变的场结构、行业、需求引起企业行为的变化,相关的理论也随之不断改变,学者们采用不同层面与角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实践,从而使得多元化理论研究更趋完善,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1 多元化经营的含义 多元化经营最早由美国战略理论家Ansoff(1957)提出,他认为企业成长有四种基本方向:(1)在现有市场内增长;(2)在现有市场内销售新产品;(3)在新市场销售现有产品;(4)在新市场销售新产品。他认为:用原有的产品开发新的市场,属于市场开发战略;在原有的市场中投入新开发的产品,属于产品开发战略;只有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才属于多元化战略。英籍女学者Penrose(1959)则将多元化定义为:企业多元化是在不完全放弃原有生产线的情况下,开发生产新产品,而这些新产品在生产或分销方式上与原有产品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多元化包括最终产品种类的增加,垂直一体化深度的增加和企业基本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同时她还指出,从公司成长的角度而言,多元化的种类和原因比多元化的数量更为重要。正如美国学者Rumelt(1974)所指出的多元化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人普遍接受的定义和相关测试方法。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定义各有不同,各有见解。 2 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相关性 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1.1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CaPon(1988)和他的同事也发现,把业务限制在较窄范围内公司的业绩要比多元化范围很广的公司的业绩要好,而基于共享市场来实现多元化是这三

公司业绩分析

公司业绩分析 一、内容简介 本讲主要讲述了谁关心公司业绩、业绩分析的信息来源、业绩分析的架构、收益力分析、安定力分析、活动力分析、成长力分析和生产力分析。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业绩分析的架构。 2、了解业绩分析的标准。 3、掌握比率分析和五力分析。 三、要点提示 1、业绩分析的信息来源 2、业绩分析的架构 3、五力分析 4、业绩分析的标准 四、阅读指导 阅读:《财务管理学》第十六章 《财务管理分析》第一章和第四章 准备案例:American Chemical Corporation 案例 大港对上海爱使公司的敌意收购与重组策略 阅读笔记 课程重点 课程难点 疑难问题: 体会: 五、课堂学习

财务管理 第十三讲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公司业绩分析第一节谁关心公司业绩 第二节业绩分析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业绩分析的架构 第四节收益力分析 第五节安定力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公司绩效研究

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公司绩效研究 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和经营者自主权的扩大,内部人控制、经营者腐败等现象大量增加,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经营风险大大增加、经营绩效不佳,对有效的公司治理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不失时机地建立和形成对经营者行为制衡的公司治理新机制,对提高企业绩效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是十分紧迫且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论文以我国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为背景,跨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研究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构造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性理论框架,提出了公司治理应通过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综合治理的观点,对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特别指出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控制权配置不仅是两大治理机制的结合点,而且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替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根本所在。弥补了已有的研究中过分强调公司的内部治理而忽视了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性的缺陷。 近年来,在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是,公司治理的目标由监督和制衡经营者转变为保证企业的科学决策和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公司治理机制具体设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已经成了研究的热点。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论文全方位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各个层次,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具体而言,论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首先对涉及公司治理的有关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构造公司治理的一般结构模型;然后,比较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目标模式的特点。围绕公司治理这个核心问题,从中国股市的互动系统模型出发,本文把公司治理机制划分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第二部分,研究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首先对基于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以非流通的国家股作为第一大股东的畸形股权结构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非效率的重要原因;法人股股东的引入与国有股比例的降低,是解决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的有效选择。其次,对董事会的独立性问题的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企业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关系实证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水平及是否健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反映,一般高水准的公司治理必然与公司良好的绩效与持续发展能力相关联。本文以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数据,利用CASMAR 数据库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现代公司制度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当所有者委托管理者经营公司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就可能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而这种情况必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怎样防范和控制代理人“利己行为”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而这种理论的现实基础在于公司的股权充分分散,且与经营者之间是单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实中,我国企业正处于经营转轨时期,以股权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大量存在着。一般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大股东掌握,或者是控股股东直接掌握,极有可能造成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利己行为”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起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公司治理水平良好、健全与否,能够最有效、最直接地反映在公司的绩效上。一般来说,高水准的公司治理能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绩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一)公司治理概念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Berle and Means(1932)最先提出了公司

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

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的误区 近年来,股权结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因为股权结构问题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原因。然而,我们注意到,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因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存在着分析路径、指标选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误区。 1.关于股权结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股权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受美国、日本治理模式巨大的示范效应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孰优孰劣的是非标准来检验和判断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总是力图寻找两者之间的某种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关系,而且希望用一定的表达式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股权集中度被绝对化了,被作为与企业绩效相关的惟一变量,也被理解为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惟一因素,因而这种分析必然带有片面性。 2.实证分析过程中的指标选取。目前的研究,大多选取某一年度一部分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而不是时间序列资料,换言之,是以某一静态数据来分析两个指标长期以来的动态相关性,这种计量结果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检验。而且,所筛选的样本都是业绩相对较好、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样本误差。 3.不同的研究变量。比如,反映股权集中程度的指标包括: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份在公司全部股份中所占的比例、持有股份超过5%的股东的个数、CR 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Herfindahl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指数(指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内部人股权比例(包括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所占股权比例相加)等。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公司价值、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等。这些不同的研究变量,使得分析口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大都忽略了股权结构的系统连动特征。公司绩效确实与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忽略公司所在的行业特性、市场竞争、宏观经济环境、管理模式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股权结构会在某种条件和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也需要有特定的客观条件,因此,把其他相关因素都看做是既定变量,不符合客观现实。 二、控制权机制是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 美国接连暴露的财务丑闻揭开了美国现行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打破了美国式股权结构模式的神话,以往被奉为范例的分散治理的模式在事实面前被质疑,迫使人们回过头来反思什么才是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因而控制权机制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控制权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