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课程整合要求使各

教育要素形成有机的联系,而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

进行叠加;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能

够轻松、牢固的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都认为整合就是把计算

机技术融人到各学科教学中,就是通过计算机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这种理解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花瓶”现象,即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

堂装点趣味盎然,感官效果很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不一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

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2.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也认识

到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

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

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

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也是完全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这种整合模式要求

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

入细致的分析,并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

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

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探索能力、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进行《统计》的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阅报纸,咨

询等方式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小组汇报。汇

报时出现:如家庭用电的统计数据,每个小组中组员的身高,上学期期末的各科成绩,家庭

拥有电脑的数量,一组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

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再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自动产生统计图,还

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从而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

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利用各门学科知识综合性的解决某一问题。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

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虽然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

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定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