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

考点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激化。②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第二阶段:(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和约)。

3、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历史意义:(1)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精神

(1)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成立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共产党。

(2)主要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建立中国共产党。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即最高纲领)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3)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主要内容:①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

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

1、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年~1924年。

2、国民革命时期(又称为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

3、土地革命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无产阶级领导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结果:使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走向富强。

(一)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见考点5)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原因

①中共认识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比较民主,有威信和根据地,孙中山屡次失败后希望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讨论的中心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②主要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

③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开始。

2、国民革命运动

(1)主要活动:

①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②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

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

B.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

C.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D.重大成果:a.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革命中心的转移)。c.1927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④推动各地工农运动高涨。

E.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英勇作战等。

(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①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②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失败的原因:

A.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

B.主观原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

④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3)历史意义:①反帝反封建人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扩大共产党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

▲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革命的实践:

(1)发动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

(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

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历史意义: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胜利

①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②长征的实质:中共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地区。

③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

▲中共对国民党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四)考点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日军全面侵华

▲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军事侵略;屠杀;化学细菌战;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残暴统治等。

(1)军事侵略: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蒋介石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成立“七三一部队”。

B.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E.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④中共军队改编,西北红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

①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

▲日本活动: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速战速决,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

▲中共活动: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1937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C.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第一个,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安中央所在地。

E.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号召人民战争。

▲国民党活动:

A.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组织会战,积极抗日:a.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第一场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太原会战是两党真诚合作、通力配合的一次典范。

c.徐州会战:指挥者:李宗仁,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进入相持阶段。

C.意义: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牵制日军,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和唤起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

D.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结果: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②相持阶段:1938年秋~1945年5月。

▲国民党活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在国统区独裁统治。国统区经济上统制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共产党活动: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

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a.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华北,彭德怀。b.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c.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地点:延安。

a.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b.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c.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③反攻阶段:1945年5月~1945年8月

▲日本:全面溃败,垂死挣扎。

▲共产党:1945年8月,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大反攻全面开始。

▲国民党:派兵开驻重要战略位置,积极抢夺胜利果实。

▲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近代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收回台湾,取消领事裁判权等。

(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2)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内战场与国外战场的相互配合。(3)正确的战术和中国官兵的英勇作战(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海外华侨支持。

【小结】

(1)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作战,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③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贡献最大。④抗战具有双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场,也是反法西斯战争。⑤存在两条抗战路线。性质,结果各不同。⑥抗战期间几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政权,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

(2)甲午战争失败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

①领导因素:甲午: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腐败妥协;抗战: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抗战。

②民众因素:甲午: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仅依靠军队和政府,还依靠人民。

③战略战术:甲午:避战求和;抗战:持久战。

④国际因素:甲午:孤军奋战,缺乏国际援助;抗战:联合奋战,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3)两次国共合作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相同:①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是为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二次是为解决民族矛盾;

②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

③共产国际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都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①阶级基础:革: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所有抗日的爱国人士。

②组织机构、政治纲领:革: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抗:无。

③合作方式不同:革:党内合作;抗:党外合作。

④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由国民党撑握;抗:各自军队和政权。

⑤任务不同:革: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抗:打败日本法西斯。

⑥结果不同:革: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成功,抗日战争胜利。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①背景:美国支持国民党抢夺抗战果实;蒋介石迫于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②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④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9年10月)

(1)战略防御:1946夏~1947夏。

①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失败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②结果: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

①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基本路线:耕者有其田,平均分配土地。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3)战略决战

①三大战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其中最早开始的是:辽沈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

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A.背景: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B.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C.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作了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重要讲话。

C.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③蒋家王朝覆灭: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中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一战期间)

(1)背景: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地位。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④“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外部条件)。

(2)表现:①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②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③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和实业团体。

(3)影响: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②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③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年)

(1)背景: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等。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36年,民族资本一度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原因: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②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方针:1940年,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方式:A.对工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B.控制、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质管制制度(便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C.掠夺劳动力。③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通过“经济统制”(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挤压,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4.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原因: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②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B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A 或B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总结及典型题

物态变化专项复习总结及典型习题 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___热力学温度________________。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________________下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度,它们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_____________某地气温-3℃读做:________ 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_____________,里盛等液体;内有 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

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 晶体物质:、 ,石英 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 食盐、明矾、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熔化特点:,先 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态温 度。 熔点:晶体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⑵。 ②凝固 : 定义: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放热, 凝固特点热,逐渐变稠、 变黏、 变硬、最后成固体,温 气 液 熔化吸热汽化吸热 凝华放热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光现象 知识点一:光源 1、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是不同种或不均匀的,光线将会发生弯曲。例如: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就是因为大气层不均匀,靠近地面附近大气稠密,越到高空越稀薄,不均匀的大气层使光线变弯了,如图所示。 ②能传播光的介质必须是透明的,如水、玻璃、空气等。 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3、光的直线传播的有关现象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只跟物体的形状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a.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b.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屏靠近小孔,实像减小;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缩小的像。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放大的像。 △当物体到小也孔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等大的像。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子的形成: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阴暗区域即影子)。;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影子小孔成像 不同点“影子”是光不能到达的地方,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1 2 3

集合与函数知识点归纳

集合与函数板块公式 1.集合的运算: (1)交集:A x x B A ∈=|{ 且}B x ∈,即集合B A ,的所有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 (2)并集:A x x B A ∈=|{ 或}B x ∈,即集合B A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 (3)补集:?U ∈=x x A |{U 且}A x ?,即除A 中元素需补充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2.集合中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或不属于关系.(∈或?) (2)集合与集合关系:A 是B 的子集记为B A ?.(开口朝范围大的集合) (3)含有n 个元素的子集有n 2个,真子集有12-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3.集合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区间法、特殊字母(Venn 图象法、数轴表示) 4.常用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结果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 (1))(x f y =,0)(≥x f (2))(log x f y a =,0)(>x f (3))()(x g x f y = ,0)(≠x g (4))(tan x f y =,∈+≠k k x f (,2 )(π π)Z 5.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法: ①增函数:任意D x x ∈21,且21x x <,都有)()(21x f x f < ②减函数:任意D x x ∈21,且21x x <,都有)()(21x f x f > (2)定义法变形: ①)(x f 增函数? 0)]()()[(0) ()(2121212 1>--?>--x f x f x x x f x f x x ②)(x f 减函数? 0)]()()[(0) ()(2121212 1<--?<--x f x f x x x f x f x x (3)图象法: ①增函数图象上升; ②减函数图象下降 (4)导数法: ①增函数(增区间):令0)('>x f 解得x 的范围为增区间 ②减函数(减区间):令0)('a 为增函数; ②0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以及试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复习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一次函数模型的建立。 难点:函数的概念,数学建模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一、知识框架图: 二、重要知识点 一)、知识点提示: 1、函数的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例举函数的实例。 2、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及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用待定系数法 求出方程(组)的解,得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知识点 函数及它的表示法: 1、函数是研究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2、概念:如果变量y随着变量x而变化,并且对于x取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一 个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叫作自变量,y叫因变量。 对于自变量x取的每一个值a,因变量y的对应值就叫函数值,记作f(a) 3、函数的表示方法: ①、图像法(可直观地看出因变量如何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列表法(自变量取的值与因变量的对应值看得很清楚) ③、公式法(即函数解析式(方便计算函数值) 一次函数及它的图像: 1、概念:如果函数的解析式中自变量的次数为1,那么这样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 它的一般形式是y=kx+b(k≠0) 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k≠0)也叫正比例函数。 它的一般形式是y=kx(k≠0)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注:①、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视具体的环境而定; ②、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次函数的图象也可能是一条线段或射线。 3、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k b ,0)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b) 4、一次函数中k与b决定图象的位置和趋势:k的符号决定函数图象是上升还是下降, b的符号决定函数图象是交y轴于正半轴还是负半轴。 ①k>0 ②k>0 b>0 b<0 一次函数y=kx+b(k≠0),当k>0时,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大,图象上升; ③k<0④k<0 b<0 b>0 一次函数y=kx+b(k≠0),当k<0时,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小,图象下降。常见计算题型有: 1、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见教科书第49页例题) 2、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见教科书第53页例题) 3、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见教科书第41页例题)

(完整版)光现象知识点总结(全)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 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常见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4)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 (5)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相等都等于0度。 4、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光污染也是镜面反射) 6、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①正立的虚像, ②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③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 ④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 ⑤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像的大小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N表示自然数集,N*或N + 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两者必居其一. ∈,或者a M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 ,,,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

物态变化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节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2.温度计 a.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制成的。 b.分类: 华氏温标(F)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Fahrenheit)在1714年制定的。 摄氏温标( C)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Celsius)在1742年制定的。 热力学温标( K)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Kelvin)于1848年建立的。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这种温度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 例1.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 甲温度计是______℃, 乙温度计是______℃, 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差______℃ 例2. 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例3. 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A.0℃~100℃ B.35℃~42℃ C.-10℃~100℃ D.-20℃~50℃ 例4. 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 ℃和40 ℃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A、36 ℃和40 ℃ B、40 ℃和40 ℃ C、39 ℃和40 ℃ D、39 ℃和39 ℃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

物理讲义复习提纲(3. 4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做光的折射。 注: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2、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④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 逆的。 分界面 注:右图中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射入另一种介

质“水”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这个过程其实还有一部分光线被水平面反射回去,这里没有画出反射线。折射中光路可逆的意思是:如果有一道光上图水中按折射光线向空气中照射,那么这道光会按上图的入射光线发生折射,也就是光的路可以互相逆转。 4、光折射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光能射入某种介质,则这种介质一定是透明的。否则光只会被反射。 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如果是透明的介质交界面会发生两种光现象:折射和反射。如果介质不是透明的,比如钢板等等,就只会发生“反射”。③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但特殊情况下,光垂直入射时,传播 方向将不变化,也就是说,折射不一定都“折”。 5、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0。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集合与函数知识点总结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B {x A A = ?=? B A ?

B B ? B x B ∈A A = A ?= B A ? B B ? 1 ()U A =e 2()U A A U =e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集 (2 〖1.2【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U U B A B =?)()() U U B A B =?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 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 () 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

《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物态变化》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 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A、相等 B、甲高于乙 C、甲低乙 D、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 珠。B、人呼出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 述结论正确的是()

A.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时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A、不变 B、降低 C、升高 D、先降低后升 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 取出,它的示数将() A、先下降后上升 B、上升 C、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升高 C、一定不变 D、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A、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放热,温度 不变 C、吸热,温度不变 D、吸热,温度 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A.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 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 并看到“白气”,这现象() A、液化 B、汽化

道德与法治八下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教师版) 第二单元 第三课?公民权利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重点) (1)政治权利和自由;(2)人身自由;(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4)平等权(5)宗教信仰自由;(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及具体内容包括:(重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2)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监督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重点)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年满十八周岁;(3)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4.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掌握)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5.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掌握)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人身自由的含义及地位(掌握) (1)含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7.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内容:(掌握) (1)人身自由不收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重点)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了解) (3)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了解)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

(完整版)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光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径迹。 光学 1 光的产生: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 人造光源:蜡烛,电灯… 月亮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2 光的传播 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为3×108 m/s=3×105 km/s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真空中慢 但可近似为3×108 m/s 光在固体中传播最慢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 光的色散:光通过棱镜折射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1光的直线传播 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光斑);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等。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排队看齐;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实验:小孔成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结论:呈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决定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及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孔应该适当小) 2.2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潜望镜、光污染、晃眼、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汽车后视镜(凸面镜)、太阳灶做饭(凹面镜)、人能看到物体的颜色,一定是物体表面反射了这种色光进入了人眼 (晚上看到物体都是黑色的原因:没有光进入人眼)。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器材:激光光源,可折叠硬纸板,量角器,尺子,笔等 当右半个硬纸板向后(或向前)折时会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和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一切光的反射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行光(如太阳光)射到光滑平整的表面时,反射光也平行,且向着同一方向;这样的反射称为镜面反射(黑板反光) 平行光(如太阳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反射光不平行,且向着四面八方;这样的反射称为称为漫反射(能看到黑板上的字) 平面镜成像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器材: 玻璃板、两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等 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 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成像原理见图: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根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及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必须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的 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通过玻璃板会看到两个像的原因:两个表面两次反射成像。 5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A 的像重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垂直。 6不用厚玻璃板的原因:两个表面使光反射成两个不重合的像。

高一数学知识点:集合与函数概念

高一数学知识点:集合与函数概念 高一数学知识点: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antr,GFP,184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如右图),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几种运算法则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 ∪B={x|x∈A,或x∈B}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差集表示 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考点及试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考点评述:作为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是同学们的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考试中频频出现,是考查的重点。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或纠错的形式出现。 熟悉了解生活中的常见温度。 重点2:物态变化 考点评述:在中考试题中一般从这三个方面考查:物质状态的转化及其状态转化时吸热或放热;分析图像;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以及沸腾图像考查是一重点,因而读懂图像的所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一段的图像的含义,遇到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 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 “负20摄氏度”。 4、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 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 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缩口)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⑤使用: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内 ⑥“只升不降”解释: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生活中常见温度值 人正常体温37℃洗澡水温40℃一般室内23℃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52.3℃ 冰箱冷藏室0℃以上火柴的火焰温度是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