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第25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分别描述-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挺好。那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猜猜看,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植村节快别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的内容。

(2)教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块。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X25= 100(人) 25X4= 100(人)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4X25= 25X4

(3)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4)教师:谁能总结归纳出这个规律?并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教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 aXb=bXa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说说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先计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25X5)X2= 125X2= 250 (桶)

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多少桶水,

25X (5X2)= 25X10=250 (桶)

(2)教师:那么(25X5)x2O25x(5X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得出中间要填等号。

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3)教师: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互相说一说。

教师指名汇报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4)教师: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xb)Xc =ax(bxc)

三.巩固练习

1.配桌椅

75x25 16x30 27x(4x25) 88x125x2

4x27x25 25x75 88x(125x2) 30x16

2.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定律。

45x16=16x

)x

)

3.怎样使算式计算简便?

125x(8x14)

4x16x25

四.巩固应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情分析: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

算打下了基础。

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趣味性强,加之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能使计算更加

简使,因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逻徘思维能力并不很强,在简便计算时,容易将方法混淆

或错用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材中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

生的思维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效果分析: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部分:复习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既是对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也为本节课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供了新的依托。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巩固新知部分: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

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

教材分析: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按照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初步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性质和意义,并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学好乘法运算定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评测练习:

一.强化新知的练习:

1.配桌椅

75x25 16x30 27x(4x25) 88x125x2

4x27x25 25x75 88x(125x2) 30x16

2.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定律。

45x16=16x

5x(14x9)=(5x )x

x )

3.怎样使算式计算简便?

125x(8x14)

4x16x25

课后反思: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进行回顾,大致了解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巩固加法的运算定律,从而自然地引出“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验证,总结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计算规律的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探索数学规律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数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秉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标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构特点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非常相似,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分数乘法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包括以下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能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进行问题解决。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解决“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问题(课本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算理,概括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在观察、类比中掌握法则及计算技巧;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一节典型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内容,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这些运算定律到底是否适合小数乘法,学生并不知道。因此,这是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因此,我让学生猜测以后,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确实适用。先猜测再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世间观养成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而不是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测、发现、验证。 知道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这一知识后,就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接着我出示:0.25×4.78×4 0.65×201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在括号里填上数,使计算简便”这一习题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简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名医诊断”,帮助学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上得比较顺利,感觉上课学生的配合比较融洽,而且难点学生们都暴露出来了,上课中也及时的得到了解决。 其实小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计算为基础的,而运算的定律也是如此。我想,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也相对容易,因为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数的形式不同而已,应用整数运算定律是凑成整十、整百,而小数中就是凑成整数,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感,要有扎实的数学计算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加强口算训练十分必要,也很关键,学生口算能力强,水平高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不在话下,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想到口算,即会很自然地应用计算定律来解决问题了。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总之,要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得靠平时的训练一点一点的积累.当然,我也会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第25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分别描述-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挺好。那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猜猜看,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植村节快别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的内容。 (2)教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块。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X25= 100(人) 25X4= 100(人)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4X25= 25X4 (3)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4)教师:谁能总结归纳出这个规律?并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教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 aXb=bXa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说说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先计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25X5)X2= 125X2= 250 (桶)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 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前,确定了:“淡化分类,强化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体现了以下几点: 1、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在简单的复习铺垫后,马上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设计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资料得到显性和隐性的信息,然后借助线段图表示这些信息,接着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后再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张扬,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突出在“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一种理念,而应是我们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设计中,通过解决“心跳问题”、“奖牌数问题”等,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在“奖牌数问题”这组练习题中,不仅有刚学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还有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穿插其中。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叉练习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4、教师的收获和有待改进的问题。 收获一: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 “淡化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培训讲学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 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34、35页例一、例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和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 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 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最新-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一):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忙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这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透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好处,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好处,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好处,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透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好处,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能够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透过这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好处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个性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忙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二):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有朝气但缺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热情。虽然教了几次六年级对于很多资料的教法却一向没有定型也不能定型。 原先对于分数乘法只是从做法上进行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简单,一般第一单元测试基础差、思维差的同学也能考到90多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不只是乘,而把乘法这个单元一带而过,和分数除法一齐学习,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道理,选取做法。但综合到一齐学习,学生刚开始也是错误百出,只能机械地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加上学生约分出现约分不彻底,成了一锅浆糊慢慢理。但是,这样好像也能比进度慢的老师成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本小节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例1是学习乘法交换律,是通过计算笑脸的个数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1)以每行的个数为一份数。每行有5个,有4行,所以一共有笑脸5×4=20(个)。(2)以每列的个数为一份数。每列有4个,有5列,所以一共有笑脸4×5=20(个)。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乘法交换律,学生已经实际应用过,所以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 因为有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所以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都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练一练”:注意给出的题目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2是学习乘法结合律,通过计算5箱香蕉可以卖多少钱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先算每箱香蕉可以卖多少钱,再算5箱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2)先算5箱香蕉一共有多少千克,然后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因为有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所以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都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例3是应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算。同一道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左边是按常规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其中有的计算能够口算。 右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把四个数分成两组,每组的两个数相乘都能口算,得数是整百或整十,使得计算简便。

“练一练”:是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的形成性练习。 前三道题,两个相乘得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放在前边或后边都可以。 第四题,125×24不能口算,但可以把24拆成8×3,这样125乘8可以口算得1000,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25×24=(125×8)×3=1000×3=3000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原来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接触过,而乘法分配律学生却始终没有接触过。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学生却经常会遇到,所以这一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例4是通过购买3套衣服需要多少钱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先算一套的价钱,再算3套的价钱。 (2)先分别算出3件上衣和3条裤子的价钱,最后再求和。 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因为概括乘法分配比较难,所以要让学生多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后再概括。 教师要带领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概括时等号左右两边分别说:左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要紧密结合它的概念来进行。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6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三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训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加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 1.口算:14×350×302×5015×412×722×430×12 2.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 盘中这样摆放鸡蛋,求一共有多少个,我们用了这两种方法算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交流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点。 在这个加法算式中,5叫做加数,这些加数都是5,加数相同,即相同 乘法算式5×6表示6个5相加,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的个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呢?教师强调:我们学过因数以后,计算时一般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相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根据题中条件,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还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竖着看图,可看成每行放6个,5行共多少个?)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把答案写在本上(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这里的乘法算式与例1的乘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板书:5×6=6×5 是不是所有象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反思

听评课活动之后的反思 实验小学张鲜艳 咸阳市教研室韩瑞老师为期三天的课堂诊断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听评课活动与以往不同,采取随机听课,当即评析,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历,而且对我的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韩老师不愧是教研课改的专家,对教材的内容以及作者编写意图洞悉得一清二楚,听了韩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我心里甚是敬佩,令作为多年数学老师的我很惭愧,结合自已的教学工作,我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钻教学大纲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处理好问题串的设计,恰当应用情境图,针对教材设计的情景图,尽力做到巧妙设计,让学生通俗易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得心应手。 (2)课堂上尽量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做到追问到底,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将角色转换落在实处。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因此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课前,一定要重视了解预知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学生学习,学生探究,给学生时间,将学习过程落实到位。如教学《分数乘法三》时:学生通过折纸感受分数乘分数算理的来历,渗透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设计挺好,由浅入深,但涉及到学生的折纸活动过程,学生茫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洗耳恭听,今天,突然让他们自己操作思考,虽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但他们不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操作,体验感受过程,感受算理。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少,在活动中急于主观解决问题。今后需记住: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代替,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可能就会有多大的收获,而且调控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可能就会有精彩的火花出现。所以课堂需注重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问题的生成,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记住自己的教学是为了学生,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获得的同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一节课应该是师生共赢的过程。 (4)心中有目标,不仅有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正如韩老师所说的,做到和看到感受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做到比看到更能积累数学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想一想,我平时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目标太单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王朝敏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分析 四年级组 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3、简便算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教材分析: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

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这册共八个单元,整册教材中最难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单元。其中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单元教学策略: 1、用好情境素材,为推导运算定律服务。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老师们要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7、28、但作为例题所呈现的有些情境过于有针对性,造成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能推导出运算定律,而离开了情境进行纯粹的简便计算,却无从下手。最明显的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于它的灵活运用,很多学生有困难,更谈不上逆向运用了。(书36页)而乘法分配律又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一定要在练习中做适当的拓展。可补充如:98×101 97×6 + 97×3 + 97 2、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1 / 1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冉红平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1~4题3533页——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教材的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1 一些简便运算。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2 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3 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 交换律和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1 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 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主题图)。5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小组讨论,指名 汇报并解答(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人)25=1004×=100(人)4×25 探究、发现问题:×4得 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25×25和教师提问:4 ×4)×25=25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b、负 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并会用乘法交换律进行乘法验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推导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你从上面的例子发现了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板书:(上面这句话)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以前你用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方法,就是应用了这个运算定律。 巩固练习 做P60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7×4)×20○7×(4×20) 学生经观察计算后明确: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应该填“=”。 每组的两个算式的数一样吗?运算顺序一样吗? 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那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教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有规律性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用a、b、c分别表示3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a×b)×c=a×(b×c)教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可以改变乘法中因数的位置。又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练习。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根据。 3.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计算43×25×4 想一想,这道题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运算定律简算?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25×4可凑成整百,所以先算25×4,再和第一个数相乘。板书(略) 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例4:计算25×43×4 讨论,明确运用了什么定律。 比较例3、例4在运用乘法定律理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例3只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可以使计算简便,例4先要用乘法交换律把4和43交换,25使与4相乘;或把25放在后面,使25与4相乘,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教师概括: 用乘法结合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另一处是两个定律结合使用。关键是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二、练习。 完成第61页下面的“做一做”。第3小题12×25。稍加提示。 三、作业。 练习十三第3~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