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一、教师知识的准备

老师是科学课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探究的伙伴。老师的知识水平要达到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对于所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正确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不解的地方,把学生错误的想法和不当的探究方法引导正确。对于老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我觉得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层次性。

1、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里的知识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材里面的科学知识。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能够把全部知识都融会贯通的人毕竟是少见的,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充实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必须理解的十分透彻。无论一堂课的知识点有多简单,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一系列相关知识点,认真备课,专心研读教材。如果对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很充分,教师在课堂上会很自信,面对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就显得游刃有余。

2、广泛性。对于科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来说,教师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广泛性。本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来帮助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如可以通

过一些科普读物、科普网站、科普杂志、电视中的科普频道等获取当今科学的发展、最新的动态以及一些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生的眼中,科学老师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奇人物,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个会想到去问科学老师。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校园里面看见一只蝴蝶时,就会把它装在观察瓶里,带着一系列问题跑来问我;在电视上看见介绍某一项高科技介绍时,也会过来问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纳米科技,核试验等。小学生眼中神奇的科学老师,需要这位老师平时有心的积累,广泛的阅读来丰富自己在科学方面的知识,切不能让学生失望。

3、层次性。一位会上课的科学教师,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差距和心理认识规律将知识分层次,以便于学生能轻松掌握。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四年级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提到牙齿蛀牙问题,紧接着用一系列专业词语来介绍蛀牙,从牙釉质说到牙本质再讲到牙髓牙根神经末梢,用流畅的语言把蛀牙问题详细解释了一番,看得出来这个老师课前对于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学生听的都是一头雾水。对于小学生,应该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将学生分好层次,教师在课前知识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将科学知识分好层次,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心理的准备

1、备教学观念。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了,要改变以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与课本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我们要把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探究学习观等新教学思想观念渗透到备课中去,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很好地运用我们的教材。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一些知识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知识了,他们已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或多或少的了解过一些。只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验证来证明前人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在我们的科学课的课堂里主要体现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科学知识探究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性格、年龄、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课前准备必须符合学习的主体特点。例如: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学科,启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是三年级的重点。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精神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注意多准备一些直观的教具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了兴趣,那接下来课堂常规和科学教学工作进展就容易多了。

3、备教师角色。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探究目标能否

实现,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其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耐心的“扶”和大胆的“放”。所谓“扶”即是扶助、帮助,具体体现就是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更明显一点;所谓“放”即是学生活动为主,表现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此时的教师更像是组织者、合作者。掌握了扶和放的恰当分寸、时机,探究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是水到渠成,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找准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我们学生的科学活动。在探究的准备阶段,成为高明的参谋,耐心地将学生扶上路。在探究的行进过程中,成为平等的首席,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在整理数据、分析交流阶段,成为积极的观众。扶与放相结合。

三、科学实验器材的准备

1、自制器材。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教学器材、资源可弥补实验教学中部分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同时,自制的器材与常规器材相比,灵活性更强,不但具有针对性强,而且在使用时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电”,涉及到较多的电方面的知识,我和我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装配调试,制作成了一个电路板,可用于绝缘体、导体、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开关连接等研究。现在,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到很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个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实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准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

小学科学课前预测

《磁铁有磁性》 课前预设: 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下列什么物质() A.铁 B.铜 C.铝 分析:经过统计发现有70%的同学选择A,有12%的同学选择B,有8%的同学选择C。学生对磁铁能吸铁这一点普遍都知道,但是对于铁和金属的概念相对来说却很模糊。所以在上新课之前,我首先让他们进行预测,从分析结果看,学生大部分能够清楚铁和其他金属的区别,但是也不排除,学生虽然选对了,但是对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有些模糊。 在以上预设练习的基础上,我决定这节课着重在这个实验中强调铁和铝、铜的区别。在准备的材料中我加入了铜片和铝片。在实验之前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做了预设练习,所以学生对此次的实验更专注,更想知道结果。因此,在实验中总是听到“原来……”的惊叹声。这样促进整个课堂的实验氛围。最后实验学生会发现铜片和铝片无法被磁铁吸引,在这里就纠正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磁铁能吸铁,而不是所有吸金属”。

《抵抗弯曲》 课前预设: 你认为厚度和宽度对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的程度一样吗()A.相同B.不同 分析:经过统计,有60%的同学选择了A,有40%的同学选择了B。这个结果看来,学生对厚度和宽度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些同学还认为厚度和宽度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是没有区别的,因此,他们对这节课马上要学习的内容饶有兴趣。 这节课的实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宽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实验之前的表格预测栏中,看到学生的预设大部分都是:宽度与厚度对于物体的抗弯曲能力都是成倍数关系的。 有了预测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当学生在进行厚度和物体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时,发现两层纸能够放的垫圈数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测,这个结果令学生惊奇,从而得出结论:厚度更能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课前预设以及自己动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事实很有可能与他们的推测大相径庭,科学的世界很奇妙,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 一、教师知识的准备 老师是科学课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探究的伙伴。老师的知识水平要达到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对于所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正确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不解的地方,把学生错误的想法和不当的探究方法引导正确。对于老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我觉得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层次性。 1、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里的知识主要针对小学科学教材里面的科学知识。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能够把全部知识都融会贯通的人毕竟是少见的,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充实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必须理解的十分透彻。无论一堂课的知识点有多简单,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一系列相关知识点,认真备课,专心研读教材。如果对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很充分,教师在课堂上会很自信,面对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就显得游刃有余。 2、广泛性。对于科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来说,教师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广泛性。本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来帮助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如可以通

过一些科普读物、科普网站、科普杂志、电视中的科普频道等获取当今科学的发展、最新的动态以及一些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生的眼中,科学老师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奇人物,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个会想到去问科学老师。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校园里面看见一只蝴蝶时,就会把它装在观察瓶里,带着一系列问题跑来问我;在电视上看见介绍某一项高科技介绍时,也会过来问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纳米科技,核试验等。小学生眼中神奇的科学老师,需要这位老师平时有心的积累,广泛的阅读来丰富自己在科学方面的知识,切不能让学生失望。 3、层次性。一位会上课的科学教师,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差距和心理认识规律将知识分层次,以便于学生能轻松掌握。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四年级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提到牙齿蛀牙问题,紧接着用一系列专业词语来介绍蛀牙,从牙釉质说到牙本质再讲到牙髓牙根神经末梢,用流畅的语言把蛀牙问题详细解释了一番,看得出来这个老师课前对于本课科学知识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学生听的都是一头雾水。对于小学生,应该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将学生分好层次,教师在课前知识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将科学知识分好层次,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心理的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摘要】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在自然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去上科学课。 【关键词】情景导入观察实验教学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科学。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研究飞速发展。而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二、创设良好的情景导入 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有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光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要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机制进行。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考虑学生的自身需要,比如人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个人的偏爱、生活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等。而学习外在的动机的激发主要通过外在环境的因

浅述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前准备 荔村小学 卢志华

浅述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前准备 荔村小学卢志华 【摘要】:课前准备是任何课堂都所必须的,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前准备部分特别重要,它决定着科学课的质量。课前准备充分、到位的,科学课的质量肯定不会差;课前准备部分做得不够的,科学课的质量肯定不会太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应该让孩子们充分得到各种感官的刺激与参与,体验探究的乐趣。”所以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就要包括知识、实验材料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图从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经验做法去阐述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前准备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课前准备、知识准备、水平准备、工具准备 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呢?尤其是科学课,我认为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小学科学课倡导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作用并不只是在于讲授知识要点,而是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建设与完善,在于为科学探究的进行做好准备。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呢?我认为可以分开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学生知识水平的准备、科学实验材料工具准备。 一、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知识水平方面要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时代,现在的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科学实验课如何上]小学科学课怎么上

[小学科学实验课如何上]小学科学课怎么上【科学科技公文】 (1) [小学科学课怎么上]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一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导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活动目的 1. 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

3.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 时间:课外活动时间 2. 地点:科学实验室。 四、活动内容 选取较简单的实验,准备好滑实验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实验过程,真正经历科学学习过程。 五、活动措施 1.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老师可减少不必要活动前准备,多让学生自己进行准备,选取最适合的实验材料进行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2.活动时老师要作适当讲解,进行必要规范的演示,学生分组要团结合作。

3.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4、注意注重安全教育,对较危险的实验应多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规范操作。 5、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多动脑,大胆地创新。引领学生实验胆大心细,在活动中满足孩子童真的天性和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注意事项 1. 自愿参加,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2. 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有秩序,有热情。 3. 自觉维护科学实验室的整洁环境。 4.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小学科学课教学课件二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汉中市科学 教研成果参评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单位:汉台区舒家营中学 姓名:何玉华 学科:科学 电话:158********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汉台区舒家营中学何玉华 汉台区教育局高瞻远瞩,为农村中小学建设了标准的实验室。我衷心的为汉台中小学生祝福。但眼下学校教育仍笼罩在“语数外”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小学尤为严重。教育充满功利色彩,家长、教师、学校把视线紧紧盯在了考试分数上,很多教师仍在让学生抄笔记,背实验,残酷的扼杀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丘成桐说的好“教育的失误在于缺少兴趣培养”。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这是新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的旧教学观,让学生亲自去种、去养,去观察、测量、记录、讨论交流,总结规律。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做,在做中学知

识……学那些“离开学校多年以后,能留在脑子里的东西”,培养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能力。 “动手做”就是搞科学实验,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途径。不进行观察和实验,就不能完成自然课的教学任务。我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学生相比较,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有无数的奥数冠军,但没有青年数学家。不能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培训骨干,动手实验。 科学课教学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教师认为很简单,往往疏忽出错。我校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做“金属热膨胀实验”,酒精灯加热铜球速度慢,要求3分钟以上时间,教师心急,只加热了几十秒钟时间就开始试了,结果不成功,他再次加热几十秒还是没能成功,又没按要求强制降温,还把自己的手烫了。他以为“演示器”不准确,连忙换了新的,有人暗示他时间不够,这才把实验勉强做完。课上的很不成功。 我也有过这种感受,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克服了这个难题,效果十分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没有做准备实验。教师“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人员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对他们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摘要]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他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或者

是探究的伙伴。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评价。 1 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内容易懂也爱学,可也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相处,在一起探索、研究。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浓厚的,你要多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见过的新鲜东西,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想象,让他们自由的发言,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科学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从而锻炼孩子们的洞察力!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的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材料的准备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材料的准备 篇一: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家刘默耕老师曾用河里的石头比喻实验材料的准备,他说要让此岸的学生到达河的彼岸,就要准备好过河的石头。也就是要为他们准备和创造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即能让学生实验达到最佳效果的材料。 一、依据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实验器材 为了学生能实验,并且达到理想实验效果,教师必须了解教学内容,根据实验,选好合适的实验器材。教学仪器配备的类型较多,怎样的实验使用哪类器材,需要教师认真挑选。如《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一课是关于滑轮认识和探究。在实验室里有散装的滑轮装置,也有成盒的简单机械实验盒。如果为了方便简单给每个实验小组分发一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

识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家刘默耕老师曾用河里的石头比喻实验材料的准备,他说要让此岸 的学生到达河的彼岸,就要准备好过河的石头,也就是要为他们准备和创造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因此在个简单机械实验盒,就会影响学生实验,因为盒里有齿轮、斜面、连杆等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器材,这些器材会给学生进行滑轮实验造成障碍,他们会认为这些材料都是这次实验需要的,更影响实验的是小学生好奇、好动,对这些器材都想摆弄摆弄。在实验教学前,教师根据实验需要了解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磁铁玩具》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把实验通知单交给仪器管理员就算实验器材准备好了,是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的,仪器管理员只能配备各种类型的磁铁,还有有铁钉、铝片、铜丝、木块等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或组织学生准备。依据教学内容,实验要求认真准备合适的实验器材,是实验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紧扣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观察、实验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通用版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们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就此谈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科学课堂不搞形式、把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以往上科学课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传授有限的知识,有时还传授错误的信息,更糟的是占用科学课的时间上语文和数学,这怎么能算上科学课呢?那是行同虚设,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把科学课落到实处。当然,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在小学生的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 吃透科学教材,备课,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解学生此情此境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小学科学课怎么上更科学

小学科学新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实施一学年。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学生,不少教师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何在?教什么?如何教? 小学科学新课标究竟新在哪儿?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系原主任杨书远,详解新课标之“新”。 在杨书远看来,新课标的重大变化是明确了科学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进阶理论,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六个年级划分成: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特别是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层级的学段目标,体现了科学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杨书远认为,科学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核心的科学概念,新课标突出了科学课程“大概念统领”的结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遴选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又进一步分解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把握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新课标除了进行文字表述外,还编制了知识结构图,把各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新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定义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概念,明确了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杨书远说,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STEM 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强调项目学习与问题解决,与国外对STEM的定义比较,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书远分析说,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作了新的定位,具体表述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新课标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对“基础性”的诠释。“实践性”则体现在学生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像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那样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并能够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综合性”则表现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大领域知识之间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2-04-06T09:50:46.1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3月总第52期供稿作者:祝少颖 [导读] 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祝少颖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二完小016000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课后学生的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动态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突发事件,我们教师不外乎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一是无视课堂中产生的“杂音”,继续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二是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转向生成的方面前进。在科学课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一、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二、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杂音”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三、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到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当然,意外毕竟是意外,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