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1、以史为鉴,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2、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

三维目标:1、复习了解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

2、了解并分析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

3、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教法:问题教学,启发指导,课件激趣,训练提高

学法:史论结合,政史综合,归纳总结,讨论拓展

双边活动设计

导入:

问题提出: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按课件分时期进行复习学习)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师生重点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1)提问并分析其发生背景:

2)提问结果并分析败因:

3)问:其影响如何?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问: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有哪些?

1)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想灭亡中国。

3)同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结合世界史相关日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内容)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重点学习:日本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提问:日本侵华的事件、暴行及残暴统治?

2)提问: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态度?

3)分析背景、胜因及评价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学习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小结: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见课件归纳总结)(学生举例教师提导补充完成)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同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同晚清政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北洋军阀政府《二十一条》

?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等

(3)在中国制造惨案、事变

?(1)旅顺大屠杀

?(2)1928年济南惨案

?(3)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4)一?二八事变

?(5)七?七卢沟桥事变

?(6)八?一三事变

?(7)南京大屠杀。

?(8)对沦陷区的掠夺罪恶

问题提出:面对历史,面对战争日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同德国比较)(见课件)

?日本与德国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战败国。战争结束后,德国与日本在认清战争罪行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勇于承认侵略战争罪责。尤为难得的是,1970年德国总理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跪下谢罪。然而在日本,日本政府一再模糊历史真相,淡化日本对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责任,甚至为战争罪犯招魂,日本右翼势力极为嚣张。拒绝承认战争责任,给亚洲人民友好关系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问题提出:在这样的态度提导下,日本的一些所作所为应引起我们的国人高度关注,请举几例引起你关注的事情?(见课件)

?1)日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篡改史实,歪曲历史

?2)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

3)占领中国领土钓鱼岛

4)支持台独势力(所谓台日经济一体化)

5)日本内阁成员每年参拜靖国神社

问题提出:面对日本的这些行为,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1).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

2).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3).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

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

本课总结:

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理解战争带给世界的影响,深入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以便更好的展望未来,让世界充满和平和友爱。

八、讨论与练习:

1、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B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是( D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3、抗战以来,国民党虽多次组织会战,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讨论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它的侵略野心得逞了;第二次(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取得了完全胜利而告终。试分析这两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败—胜的主要原因。

?战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战胜的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内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作战;世界反法西斯的支持和援助。

讨论二:

日本的右翼分子的“新历史教科编撰会”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扫侵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竭力否认侵华事实和罪行。日本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的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人民的感情。请你结合课内外有关史实,举出若干事实,揭穿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的谬论

他们侵略中国的史实: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华北、策化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把中国变为第二个伪满州国、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制造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在华实施细菌战等

九、拓展训练

第一题

材料一:…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

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 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 2位,仅次于美国。——选自人民网

请回答:(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先后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如何?

中国。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2)对于这两次战争的结果,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对于这两次战争一败一胜的结果,感触最深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等。

(3)材料二中造成“二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有美国的援助,还有就是日本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等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觉得日本的“第一个老师”应向“学生”学习借鉴些什么?

主要就是要学习别人一切先进的东西,消化、吸收和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

第二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材料二: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1)“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是在哪次战争中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被迫割给日本?

台湾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通过《马关条约》割给日本的。

(2)《开罗宣言》作为抨击台独、日本右翼势力的重要国际文件,是在哪次战争中发表的?到《开罗宣言》的内容得以实施,台湾已于祖国分离了多长时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 50年

(3)从被迫“割”台湾到光复台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等

第三题

材料一:“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

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美国总统罗斯福

材料二:……日本因为其长期以来始终不愿承认历史罪行的态度而不断受到周边邻国的批评,这是其迈向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最大障碍。近日来,朝鲜和韩国都表示反对日本获得这一席位。

——摘自中学历史在线网

材料三:中国在抗日战争中

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斯福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中国坚持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中国的抗战,日军无法实现更大的侵略目标;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四种观点均可。

(2)请你说出二战中,日本在中国曾犯下哪些历史罪行?“日本……不愿承认历史罪行……”的行为又有哪些?(可各举两例)

历史罪行:南京大屠杀;日军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使用生化武器等。不承认历史罪行的行为: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等。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万众一心,同仇敌忾②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科技强军③维持安定团结的和平局面④落后就要挨打⑤加强国际间合作⑥防止霸权主义,恐怖主义⑦走法西斯道路,只会自取灭亡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⑨法西斯极端残暴,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等。

(5)关于抗日战争你已经了解的或者想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什么?

已经了解的问题:如日本侵华的原因;抗战的经过;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抗日英雄;胜利的原因等。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赔偿问题;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省问题;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原因等。)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A 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 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C 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D 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叶其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③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已有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能量转化的经历,提出如何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体会验证性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并加以控制,例如各种阻力。会纪录,分析和处理数据。 ③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中美、中日关系

大国关系——中美、中日关系 一.中俄关系 (一) 考点连接 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 (3)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917—1949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④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⑤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特征:友好,建交。表现:①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交。②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③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影响: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特征:对抗和僵持。表现:①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②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③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特征:正常化和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表现: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②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注意:即美苏争霸中的中苏关系 (二)复习注意 1.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联系 2.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相联系 3.俄(苏)改革和中国改革相联系 4.关注能源问题 二、中美关系 (一) 考点连接 1、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特征:追随英法,染指中国表现:①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和俄扮演“调停”的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2、19世纪末,特征:独立侵华。标志: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达20余年的目的。 5、"二战"期间,特征:中美合作。表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①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②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6、抗日战争结束后,特征:扶蒋反共。 7、新中国成立后,特征:对抗。表现:①50年代,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④六十年代,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8、20世纪70年代,特征: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①中美建立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 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 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②中美建交经过 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C.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9、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征:一波三折,时好时坏。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1、以史为鉴,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2、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 三维目标:1、复习了解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 2、了解并分析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 3、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教法:问题教学,启发指导,课件激趣,训练提高 学法:史论结合,政史综合,归纳总结,讨论拓展 双边活动设计 导入: 问题提出: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按课件分时期进行复习学习)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师生重点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1)提问并分析其发生背景: 2)提问结果并分析败因: 3)问:其影响如何?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问: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有哪些? 1)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想灭亡中国。 3)同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结合世界史相关日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内容)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重点学习:日本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提问:日本侵华的事件、暴行及残暴统治? 2)提问: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态度? 3)分析背景、胜因及评价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学习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小结: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见课件归纳总结)(学生举例教师提导补充完成)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九年级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近代以来的中美、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美、中日关系及台湾问 题 一、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 历史与现状: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1)鸦片战争前,美国与英国商人非法输入鸦片到中国。 (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中国签定了《望厦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当“调停人”伙同英法侵略中国。 (4)、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5)、19世纪末,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6)、20世纪20年代,美国提出签定《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帝国主义共管的局面。 (7)、1927后,逐步操控蒋介石政权,并帮助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8)、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干涉统一台湾,致使台海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2、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70年代: 遏制”政策。 3 4 5 如:与日韩联合军演、开航空母舰到

西太平洋地区;对台出售武器,强势介入亚太事务,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称霸全球。 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 争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 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国 单边行动。 二、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一)历史及现状: 1、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1945: (1)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3)1931---194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 中国。 3 4。 情景再现2: 2005年10月17日,当中 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庆神舟六 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喜庆 气氛中的时候,日本首相小 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 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 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 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 次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外交 部发表声明,指出对这种肆 意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和尊 严、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错 误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民表示强烈愤慨,并向日方 提出强烈抗议。 (1)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占领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

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风陵渡中学王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 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进一步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 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冷—措施(搓手,运动,哈气,烤火…)—引出改变内能两种方式 师: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生:做功,热传递 师:很好。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遵循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教学 问题探究 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开启易拉罐碳酸饮料瞬间,气体冒出,体验感觉—温度降低) ②如果外界对物体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有机玻璃筒放棉花—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点燃) ①内能减少W ②内能增加W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水吸收热量) 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电暖宝充好电放热) ①内能增加Q ②内能减少Q 3.如果物体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U与热量Q及做的

(完整版)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官店民族中学傅卫华 一、中美关系 1.简述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侵华史实主要有哪些? (1)鸦片战争后,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加强;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抗日战争结束后,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6)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挥所谓“联合国军”武装侵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1941年到1979年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样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 (1)对华政策变化及原因 1941—1945年:积极支援中国,原因是希望中国牵制日本,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压力。 1945—1949年:扶蒋反共,原因是控制中国,扩张在亚洲的势力。 1949—1972年: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原因是新中国的诞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势力,遏制其在亚洲的扩张。 1972—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是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下风,霸权地位急剧衰落,急于调整外交政策;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①美国总是以本国利益为其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在与其交往中,应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争取主动地位。②国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③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怎样正确看待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两国关系? (1)冷战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依然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 (2)中美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遵守《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4.新时期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1)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出现的挑战; (3)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交流才会进步,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只有共赢才有未来。 三、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的状况如何? (1)汉唐时中日友好交往: ①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使臣“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为了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还有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随从。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阿倍仲 麻侣,空海,吉备真备。 ③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④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2.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1919年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5)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3.新中国何时与日本建立友好邦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2)参拜靖国神社问题;(3)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4)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5)台湾问题;(6)东海油气田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1)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①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②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2)认识: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他们否认侵华战争完全是歪曲历史,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应对少数极右翼分子的逆行倒施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新时期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必须: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对待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第三,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中日之间的分歧,第四,相互尊重,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 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5. 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6.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和政治大国抬头的表现有哪些? 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对外侵略的罪行到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从日本对外派遣自卫队参与国际重大军事活动,从日本要求修宪到要求加入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总结热点追踪--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热点追踪】 1、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献,还是日本的官方文件都明确记载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国际法理上看,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但近年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争议,摩擦不断。 2、安倍政府全力走向右翼: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钓鱼岛和历史问题。2012年9月,日本政府非法“购岛”,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两国达成的共识,挑起了钓鱼岛争端。2013年2月安倍表示仍有意通过修宪组建国防军。2013年4月安倍对日本侵略的定义提出质疑,表示“国际上对于侵略的定义尚无定论”。安倍参照美国模式成立了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并推出了首份“日本安全战略”,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为使“安全保障会议”有效运转,自民党在国会不顾在野党和民众强烈反对,强行表决通过了被称为“一代恶法”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案”。2013年12月26日,安倍在执政刚满一年时迫不及待地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给本来已经很困难的中日关系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政治障碍。参拜也令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认清了安倍的右翼本质。从修宪、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强行通过“秘保法”,再到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一系列举措令人应接不暇,将日本推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3、王毅谈中日关系:针对日媒提出,有人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中日甲午战争),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 5、2013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纪念日。1943年12月1日,参加开罗会议的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确定了惩罚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战后对日本问题的处理,为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开罗宣言》和此后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国际文件明确无误地表明,日本必须归还中国被窃取的所有领土,其中包括钓鱼岛。 6、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

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学案

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专题线索】 【相关考点】 1、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2 3 4 意义。 5 6 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插播: 中日两国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日本美化其侵华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2、中日钓鱼岛争端。 3、台湾问题。 4、美日安全合作问题 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历史和现实问题等。 ★基础巩固、构建知识体系 一、日本的崛起 1、大化改新(646年):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68年):日本通过,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摆脱,成为亚洲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改革不彻底,保留有大量,开始走上了对外的道路。 3、(1894年):日本通过1895年的《》,获得在华各项利益。 4、参加(1914-1918年):成为战胜国,并大发战争横财。 5、发动(1931-1945):疯狂掠夺与屠杀中国人。 6、后,成为经济强国(20世纪50年代):在的扶持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总值跃居世界,仅次于。 二、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强—弱) (1)隋唐与日本的友好交流: ①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②日本十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③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朝中后期,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2、近代中日关系(弱—强)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后崛起的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两白银;增开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今年距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周年。 ②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900-1901年):参与《》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一战后1919年召开的,将的全部权益转交给,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标志着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的开端。 ④受的影响,日本为转嫁危机,于1931年制造了,占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7.10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 教案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不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课题: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2.能源和能量耗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