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日常备课的常见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日常备课的常见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日常备课的常见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年有余,但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仍然表面热热闹闹,甚至哗众取宠,实则空浅乏味,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有教学实施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即日常备课的问题,后者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基于长期的课堂观察和参与基层学校备课活动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小学数学教师时下备课环节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经过实践检验的对策.

一、问题剖析

1.不备“目标”

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应当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是目标引导下的任务驱动.这样的教学设计才可能是有效的.然而,在一些教师眼里,“教学目标”仅仅是抄录在教案中的一段文字而已,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把自己写下的目标置之度外,这是日常备课中的最常见问题.

存在这种问题的教师,在备课时多数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特别是没有完全理解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因此难以将教学实施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他们更多的是模仿教材的基本流程安排教学过程,很少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有何联系.

不备“目标”的主要表现是依赖《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认为“教参”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是权威的,直接将书中的“教学目标1、2、3”抄写下来.他们对权威的崇拜导致盲目性和不加深入思考.事实上,“教参”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常常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较少顾及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的.照搬“教参”的结果必然是目标架空或游离于教学过程.

2.不备“重难点”

有人说,一节数学课如果能“讲清一条线索、理清一个框架、突出一个重点、化解一个难点、出现一个亮点”,那么就是一节好课.这话不无道理.特别是自始至终地凸显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往往就已经构成了一节课的亮点.

不备“重难点”的表现:一是照本宣科,平均使用力量;二是“头重脚轻”,导入部分大肆渲染,交流环节随意发散、偏离主题,待到进入重点内容,一看时间不多就草草而过.分析其原因,有态度、水平问题,如,钻研教材不深、不透,“教参”没有写明重难点,自己就分辨不清了;也有信奉教条、形式主义的问题,如,为理念的体现而教,而不是

为学生的学而教.

3.不备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心理特点、实践经验、社会生活背景等.把握学情是准确设定教学起点,也是调整教学目标,“瞻前顾后”地设计教学过程所不可或缺的.

学情分析缺失现象是时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中又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没有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基础在备课中体现出来,依然利用了较多的时间探究已知的算法,忽视了学习的正迁移.又如,教材中某些主题图的情境未必适合本地(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然而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却不假思索地拿来就用,影响了情境创设的效果.

此外,不少教师不顾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照搬优秀教学案例.信息化时代,从优秀教学案例中获得借鉴和灵感,确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条捷径.但若简单模仿现成的教学设计,从情境载体、提问措辞到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甚至将公开课教学实录的对话都“克隆”下来,变为自己的“教案”,则既没有揣摩设计者的意图,也没有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更没有设计者的专业底蕴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实际效果常常是“东施效颦”.

4.不备“课时学习评价”

“课时学习评价”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课堂练习后的“小检测”.这是教师目标意识、评价意识与监控意识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意图,确保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的有力措施.

但在现实中,备课时能有针对性地、准确地设计课时学习评价内容的教师并不多见.由于缺乏日常的学习质量评价意识,自然导致上课目标性不强,对学情的认识比较模糊.有些教师的教案中虽有“小检测”一项,但细看题目就会发现,检测内容不是没有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过易、过难,难以发挥课时评价的诊断功能.有些教师因为课堂教学实施的调控能力较弱,下课时间到了但教学内容尚未完成,备好的评价项目徒有形式,无法实施.

5.备“教”不备“学”

时至今日,小学数学的教案中仍然经常可见“剧本式”或者说“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例如,“小数的产生”教案中的教学过程: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软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说一说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学生动手量(如果学生没用米做单位,可提醒他),请一名用小数表示的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不用整数呢?

生:因为剩下的不足1米,所以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师: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常用小数来表示.

……

这种书写形式表明教师备课时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操控”课堂,期望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完美配合”.从中也能看出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调控”作用和能力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自信.他们认为教案中不仅要写出讲解言语,还要想好衔接的过渡语,上课才会有“底气”;不仅要预设问题,还要写出学生的回答,并接上自己的应答,上课时才会“有备无患”.然而,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成了按“剧本”演绎的舞台剧,如果学生(演员)出现意外状况,他们就会“巧妙”避开,绕回到自己预设

的“剧情”发展中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