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中,被调查者对于“知道

苗族的各种节日,并经常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85%;“知道苗族的各种

节日,但不是经常参加”的人为10%;“知道少数几种节日”的人占3%;“不

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也不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2%。

通过调查发现:苗族在婚姻、丧葬文化中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婚、丧

仪式虽然较之过去简约了些,但保留得比较完整。但是,成年礼仪式、求雨仪式、祭龙仪式、驱火星仪式、驱鬼仪式等日常生活中较少举行,有的仪式甚至

已经完全绝迹了。相反,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家的法定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十一国庆节等在许多苗族村寨过得很

热闹。

苗族节日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节日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集苗族风俗、苗族歌舞、苗族民间工艺、民间贸易于一处,是天然的大舞台,是制度化了的苗族民间艺术节;苗族节日

还是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

综合表现,因此,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群众性、艺术性等特征,也是民族文化博览会。以黄平九月芦笙会为例:“谷陇大寨集会的主要活

动有斗牛、吹笙、踩鼓、赛马、斗雀、对歌、访亲友等;近年来还增加篮球、

拔河、挑花、刺绣、书画、棋类等。”“据1981年统计,参加谷陇芦笙会的马有三百匹,牛四十六头,芦笙四十一泼,鸟八十五笼。”“谷陇大寨会期三天,最多可达五万人。”[4] 现在的规模大不如前。因此,我们认为:苗族的民俗

文化内容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就有完全消失的危险。

4、

对苗族传统手工技术的认知情况

苗族传统手工技术包括纺纱、织布、刺绣、蜡染制作、铁器制造、鸟笼编制、银饰制造、土法造纸等。在“对苗族手工技艺的认知情况”调查中,被调查者

对于“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带有徒弟”的人占5%;“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

且自己会做”的人为28%;“知道苗族手工技艺,但自己不会”的人为49%;“不知道,不会做,也不想去知道和去学习”的人为18%。

在传统的苗族社会,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由家庭中的女子承担。苗族

女孩从6岁开始跟随母亲或姐姐学习纺线、织布、刺绣。苗族服饰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族徽的作用,甚至可以根据服饰的不同色彩,不同图案,不同的制作

方法来区别不同的宗支。苗族服饰是苗家人一代又一代的创造成果。它具有深

沉的民族文化意蕴:“迁徙历史和狩猎农耕文化的再现”、“巫术—宗教观念

的体现”、“各种审美心理的包容”等,苗族服饰正是以内容的博大精深和造

型的优美独特精巧别致而享誉世界的。但苗族服饰太费时耗工,姑娘一般从四

五岁至二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用于纺织、挑花、刺绣之中。苗族

男子的传统手工业是竹篾编制,成品有鸟笼、马席、背篓、箩筐等生产和生活

用具;苗族的铁匠主要打造镰刀、锄头、菜刀等。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各苗族

村寨几乎都有一二个铁匠铺和竹篾作坊,现在保留得很少了。所以,苗族传统

手工技艺传承的现状堪忧。“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且还带有徒弟”的人仅为5%,而67%的苗族同胞不会,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自己也会做”的人为28%。这组数据遗憾地告诉

我们,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大生产冲击下即将消失。

5、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原生宗教

“很了解,并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3%;“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11%;“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18%。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生宗教。祖先崇拜主要表

现为对祖先灵魂的敬畏,甚至恐惧,相信“阴安阳乐”的巫术逻辑。苗族崇尚

万物有灵,不但人有灵魂,各种家畜、家禽有灵魂,甚至屋后的菜园、寨旁的

水井都有灵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巫师所唱的礼魂歌《焚巾曲》也是有灵魂的。巫师把亡灵送到月宫后,还要“捆歌”,“拴住男儿的灵魂,/拴住姑娘的

灵魂,/不让随妈走,/跟随妈妈上天去。”“捆歌搁了吧,/……不许歌随妈妈走,/不让歌跟妈妈去,/留下歌来我们唱。”[5]

苗族的宗教信仰除了祖先崇拜而外,还有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在举行巫术仪

式时,通过对巫词的唱念,劝神赐福、劝鬼为善,主张真善美,斥责假恶丑。

巫词的内容是弃恶扬善、弃邪存正,在民众中起教化作用,对病人有安慰作用,对恶人有劝戒作用,提倡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有少部分苗寨有信仰基督教的现象,说明苗族的原生

宗教信仰在少部分苗族同胞中发生了变化。有的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

而改信西方宗教;有的是抛而不弃,两者都信,各有各的用处。

上面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苗族同胞目前“很了解,并经常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23%;“不了解,但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因此我们认为:苗族同胞中尽管有18%的人对原生宗教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但大

多数人是相信的,所以,苗族的原生宗教信仰在短期内不会消亡。

6、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道德内

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了解一部分,但有时会参

加活动”的人为31%;“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为3%;“不了解,但

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46%。“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为1%。

苗族群体意识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爱乡传统;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改造恶劣环境和民族精神和正直、诚实、刚毅、

奉公的品质;乐于履行公共义务、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崇尚礼仪、嫉恶如仇

的道德品质和倡善弃恶、趋利避害的道德主张等等。

以上的传统道德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未必都能说得出,但在苗族社区却都能做

得到,走出苗族社区之后就不一定做得到了。以上所得出的比例数字,对于苗

族传统道德内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这20%都生活在农村;“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人为1%,这4%均生活在城市,而且年纪较轻。

7、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经

济生活“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13%;“了解一部分,但有时

会参加活动”的人为8%;“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占42%;“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5%;“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2%。苗族传统经济生活,最早是采集、狩猎、捕鱼。后发展到从事农耕生活,苗族

是最早从事农耕生活的民族之一。解放前,苗族的农耕生产可分为山地生产和

水田生产。山地生产主要是种植包谷、花生、黄豆、巴山豆和杂豆,也种植瓜类、薯类和蔬菜。水田生产主要是种植水稻,并在稻田中养鱼。苗族农耕生产

活动还包括林业和畜牧业。苗族视山林资源为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财富。他们一

边采伐利用天然林,一边人工造林。苗族聚居的黔东南,被誉为“杉木之乡”,“苗杉”畅销全国。畜牧业的重要性仅次于农业。苗族区域“山青林茂,杂草

丛生,适宜畜牧。苗人则享天然条件,勤饲马、牛、猪、鸡、鸭、鹅等家畜家

禽也。其中以畜牛猪最为普遍。百户之中,占八九十者。鸡犬羊次之,鸭鹅马

更次之。”[5]P90 苗族饲养家畜家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食品以及为巫祭和各种仪式的需要。水田山地生产都需要拉力,故饲养耕牛就更得到重

视和加强。“猪收益快,利厚”[6]P91,几乎家家都养,“犬之畜以守屋、狩

猎者。苗乡偏僻养犬防盗,时或可赶山捕兽,作用于人不小。”[6]P91

解放前,苗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的副业

生产。主要有打铁、铸造、银匠、纺织、木工、石工、编织、酿酒、粮油加工

等。

除了经济落后外,苗族地区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解放前,苗族处于商

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封建与半封建并存的多层次形态中,发展极不平衡。除农牧

渔业外,其它行业被视为旁门左道,并以商业活动为耻。[7]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苗族的传统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苗族传统经

济生活,“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

已达74%,这说明苗族传统的经济生活形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8、对苗族民间文学与艺术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间文学、艺术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间

文学、艺术“非常熟悉,并且会创作和讲述(唱歌、跳舞)”的人为3%;“不

熟悉,但是会讲述一部分故事(会唱一部分歌瑶、跳一部分舞蹈)”的人为27%;“了解一部分,但是不会创作和讲述(不会唱苗歌,也不会跳苗舞)”的人达23%;“不了解,什么也不会”的占38%;另外还有9%的人表示“会一点”。

苗族民间文学主要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人物故事、动植

物故事等)、民间诗歌(古歌、爱情叙事诗、情歌、仪礼歌、追理溯道歌、时

政歌、生产劳动歌、儿歌等)、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等。苗族民间艺术包括民

间音乐(曲调浑厚、节拍分明的“大歌”、高亢悠扬的“风俗歌”、抒情气氛

浓郁的“游方歌”、曲调明快、豪迈奔放的“飞歌”、悠扬婉转的木叶“小曲”等)、民间舞蹈(芦笙舞、瓢笙舞、胡琴歌、铜鼓舞、接龙舞、祀神的跳香舞、送魂舞、驱鬼舞)和民间美术、蜡画、刺绣等。苗族民间诗歌与艺术不仅珍藏

着苗族同胞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而且还蕴藏着苗族的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苗族形成、发展的历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口述历史,对于苗族文

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许多年轻的苗族朋友对本民族的民间文学知之甚少,甚至对某些方面(比如某

种乐器)的知识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对于苗族民间文学、艺术“非常熟悉,并

且会创作和讲述(歌唱、舞蹈、制作)”的人仅占3%;“不熟悉,但是会讲述

一部分故事(或唱一部分歌谣、跳一部分舞蹈)”的人为27%;“了解一部分,但是不会创作和讲述(不会唱苗歌,也不会跳苗舞)”的人达23%;“不了解,什么也不会”的占38%。

这组数据令人忧虑,对苗族民间文学、艺术“非常熟悉,并且会创作和讲述(唱歌、舞蹈)”的人仅为3%,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因此,根据这组数据

进行推测,苗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将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可能。

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大量的尚待破译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神存在的依据,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族传统文

化都得不到保扩、传承,社区之神又何以为继?因此,我们研究保护和传承苗

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祈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等都来关注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为保护、传承、弘扬

苗族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自《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注:现标题是“独行客”根据内容写上去的。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关系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关系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 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 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 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 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 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 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 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 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 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 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 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 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 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 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跨文化交际:咖啡文化和茶文化

学号: 咖啡文化和茶文化的对比 The Comparison of Culture of Tea and Coffee 二级学院: 教学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2016年6月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develop the habit of drinking coffee and tea. But many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coffee and tea.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mainly introduced in the Western coffee culture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glo American coffee culture and China's tea culture and its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cultures are compare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introduced to the peop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喝咖啡和喝茶的习惯,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咖啡和茶中蕴藏的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主要介绍了西方的咖啡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咖啡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及其影响。同时将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向人们更好地介绍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别。从而有利于中西方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Key Words:social function,culture,difference,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Several centuries ago, the culture especially western culture and eastern culture have always been the discussed topic.In fact,all the things around us have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will still be the main problem in our life.Humanity will not satisfy their material need but also the culture need ---- spiritual need.No culture,no mind.Diet culture is the model of every nation culture,it can reflect this nation”mind from the side effect. This article will talk with a topic of tea and coffee.Tea is one of special and traditional products in china,and coffee is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western country,they separately on behalf of different culture.By the comparison of tea and coffee,the young stag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origin and culture of coffee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 作者:谢先林 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8928462.html, 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

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逐步地向石门坎周围地区推广、扩大办学,其他地区发展的学校为光华小学第××分校。 民国年间 1.1912年,麻江县苗族青年吴厚安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黔军旅长、师长等职,并捐资兴办都匀五中。吴厚安解放后任贵州农林厅厅长。 2.1913年4月30日,《贵州公报》有苗民兴学的报道:平越县(今福泉市)西乡王卡、江边等寨苗民各捐树木、砖瓦等,在大麻

中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1)茶文化之历史与咖啡文化之历史 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领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比较而言,直到约公元1000年,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也门在15世纪左右开始种植咖啡。威尼斯商人于1615年首次将咖啡带入了欧洲。到1683年,欧洲首家咖啡屋在威尼斯开张,最著名的还要数1720年在圣马可广场开张的佛罗伦咖啡馆。荷兰人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在印度的马拉巴种植咖啡,又在1699年将咖啡带到了现在印尼的爪哇。咖啡进入美洲是1668年,它作为一种时髦饮品风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紧跟其后,分别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现。咖啡在1884年进入中国台湾。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远比西方咖啡文化历史悠久。 (2)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 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

钻进去。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苗族历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茶与咖啡看中西方不同文化 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两种饮料。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商场都有人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承载着人情和文化。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因此也代表了中西两方文化的差别。 咖啡和茶叶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咖啡生长在炎热的非洲、南美洲,比如巴西、哥伦比亚、牙买加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适合咖啡的生长。茶叶则多生长于气候温和湿润的温带,比如中国的杭州等地。这炎热和温和的气候正代表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西方人热烈奔放,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可以热情地寒喧打招呼;中国人处世温和,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茶叶和咖啡的种类,冲泡方法也有不同。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茶叶的冲泡远比咖啡要复杂。中国的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花茶几个大种,每种茶叶的加工都不一样。冲泡茶叶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著名的就有宜兴紫砂壶。不同的茶叶要配以不同的茶具,这样才能最好地体现出这种茶的风味来。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陆羽用时27年所著的《茶经》就详细阐述了种茶,加工茶和泡茶的方法;而直到约公元1000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中西方历史的长度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咖啡的冲泡向来是一次完成。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将早晨泡过的咖啡在下午再泡一次,称为“二度咖啡”,一时被传为总统节俭的佳话,可见泡过一次之后的咖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茶叶正好相反。事实上,头次冲泡的茶水称为“洗茶”,是要弃之不饮的。茶叶的真正口味要经过两至三道开水的洗礼才能被真正品味出来,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这正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生活不同态度的写照。中国人崇尚年轻时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在中年时期有理想的生活和财政状况,在老年时就能欣然回味年轻时所做的事情。西方人虽然不乏这样的企业家金融家,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努力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中国人喜欢稳定,一杯茶要泡到底,一个行业也要做到底,做到成功。西方人喜欢换着干,这几年学这个,过了几年又去学其他的;上完高中先去旅游打工,然后再回来上大学。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始,就像泡过的咖啡不如头一次那么浓厚,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咖啡和茶同时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但咖啡侧重于工作之余与别人一起的放松,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义;茶本身则包含了中国人对别人的情意。在西方,和朋友们一起喝咖啡重点是在于喝而不是在于咖啡。咖啡只是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而在一起喝才是重点。中国人则把茶作为一种情意的显示,“茶七饭八酒满盅”,说的就是斟茶时只斟七分满,剩下的三分是情意,可见中国人把茶作为情意的媒介。西方人待客用咖啡是为了让客人感觉放松和惬意,但中国人待客用茶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中西方的文人们对于咖啡和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很少看见有关于咖啡的作品,但咖啡却对文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大文豪巴尔扎克对于咖啡几乎成瘾,《人间喜剧》这一巨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在咖啡的刺激下完成的;近年最受欢迎的《Harry Potter》系列小说最初也是J.K Rolling在一个小咖啡屋里开始构思写作的。咖啡屋几乎是西方文人交换思想,创作的地方,文人们似乎都把咖啡作为一种促进写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家请酒歌 1= B 4 4 魏宏词曲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6 5 3 5 2 2|6.6 .3 3 5|3 2 1 2 2 |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 )| 3 6 5 3 6.|1 2 2 ·3 |1 2 2 - |远方的客人你到来哎你到来。 远方的客人你慢行哎你慢行。 6.1 2 2 3 |1 2 1 6.3 | 1 2 1 6 .- |来到我们的苗家寨哎苗家寨。 行到你们的汉家乡哎汉家乡。 6 6 ..3 3 5 |3 2 1 2 2 | 6 6 ..3 3 5 |苗家孩子欢迎你咿,苗家孩子 苗家孩子把你想咿,苗家孩子 3 2 1 6 .6.|3 6. 1 2 | 3 3 2 3 - |欢迎你咿。进门请喝三碗酒, 把你想咿。出门再喝三碗酒,

3 6.1 2 3 |1 2 1 6.·3 | 1 2 1 6 .- | 苗家孩子喜相迎哎喜相迎。 苗家孩子喜相送哎喜相送。 6 6 ..3 3 5 |3 2 1 2 2 |3 6.1 2 3 | 一碗美酒心发慌哎,二碗美酒 一碗美酒祝顺风哎,二碗美酒 1 2 1 6 .- |6 6 ..3 3 5 |3 2 1 2 2 | 闹肚肠,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祝健康,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3 6.1 2 3 | 1 2 1 6 .·3|1 2 1 6.- |醉在苗寨似梦乡哎似梦乡。 醉在路上想孩子哎想孩子。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请陪孩子们跳一跳哎,请陪孩子们 再陪孩子们跳一跳哎,再陪孩子们 6 5 3 5 2 2 |6.6 .3 3 5 |3 2 1 2 2 |唱一唱哎。跳支改革开放舞哎,唱一唱哎。跳支时代进步舞哎,1.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唱响苗寨大变样哎大变样。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928462.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不同点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不同点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 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 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 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 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 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 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 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 《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 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 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 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 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首次载入辞书的权 威性的释义。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他们有的用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