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序曲

1812年序曲
1812年序曲

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目标:

1. 能用心地聆听乐曲《1812序曲》,认真地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所带来的美感。

2.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音乐主题,体验和表现作品的音乐美。

3. 能自主地学习并了解《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结合聆听乐曲的感受,加深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乐曲内容表现的关系。

4. 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难点:

对乐曲《1812序曲》的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奏鸣曲式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部被称为描写历史画卷般的战争的作品,那就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战争与和平》后,获得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及摄影奖,那先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大片的几个片断吧!

(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几个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再现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战争吗?这次战争对将要赏析的《1812序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导入创作背景)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

师:是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以这场著名的战争为主题而创作了这篇恢宏的交响乐章——《1812序曲》。在乐曲中,作曲家采用管弦乐队加军乐队,并在乐曲结尾处加入大教堂的钟声和庆典的礼炮声等综合表现形式,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充满硝烟的旋律”。

三、初步感受和体验音乐:

(主要感受和体验作品的三个音乐主题和两个场景)

三个音乐主题:

序奏:

一〉、俄罗斯人民的主题

祈祷和平与安宁——众赞歌

聆听为主,感受音乐所蕴涵的庄严的宗教色彩,表现了虔诚的俄罗斯人民企盼和平与安宁的情感.

(播放音乐片断)

请同学们注意以什么乐器为主?(弦乐群)

音乐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怎样的民族气质?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点评.

二〉、俄国骑兵的主题

聆听并体验音乐的节奏,感受节奏在本主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播放音乐片断)

请仔细聆听并总结本段的节奏音调有什么特点?

(密集型的节奏,号角似地音调)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声源体验其节奏

随琴熟悉并演唱音乐主题

呈示:

三〉、法军主题

聆听并随琴熟悉演唱音乐主题,感受法军入侵俄国的领土,不可一世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在音乐中用象征手法描写法军入侵者的形象)

(播放音乐片断)

同学们对音乐主题熟悉吗?是什么?

(法国国歌《马赛曲》)

随琴熟悉并演唱音乐主题

两个场景:

一>、俄法军队两军短兵相接,交战的“较量”的场景 .

聆听为主,感受音乐表现俄法军队两军短兵相接,交战的“较量”的场景 .

作曲家应用了哪些音乐语言来表现俄法交战的场景的?

同学们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

二>、法军节节败退的场景

聆听为主,感受音乐表现法军节节败退的场景.

作曲家应用了哪些音乐语言来表现法军节节败退的场景的?

同学们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

四、完整赏析乐曲:

师:我们了解了乐曲以上这些音乐素材后,现在请你们结合作品的结构认真地将这部作品完整地赏析一遍.

使你们知道自己有听交响曲的能力,能开始关注交响音乐,经典音乐,为自己具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而自豪!

六、活动与探究:

1、“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了解.”----[美]艾伦?科普兰

请结合上面这段话,想想在听赏《1812序曲》时,你是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做到了这一点?

2、作为高中生你们应该怎么样聆听音乐,怎么样“培养音乐的耳朵”?

七、总结:

师: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通过对《1812序曲》的赏析,能从实际的音响感受上理解科普兰对音乐欣赏情态的论述,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听赏交响音乐的策略和途经,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四小天鹅舞曲接力版

《四小天鹅舞曲》 教学内容 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小天鹅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片段《四小天鹅舞曲》,感受乐曲欢快跳跃、轻松活泼的情绪,领略世界经典名曲以及芭蕾舞所具有的魅力。(情感态度) 2.通过欣赏乐曲创设情境,辨识乐器音色,哼唱旋律等活动,让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四小天鹅的音乐形象以及情绪。(过程与方法) 3.跟随影像和音乐参与模仿芭蕾舞蹈动作,初步掌握芭蕾基本动作,学会小组合作表演《四小天鹅舞曲》。(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 1.通过听赏、模唱、律动等多种实践活动,感受和了解乐曲描绘的四小天鹅的音乐形象以及欢快跳跃,轻松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在模仿芭蕾基本动作以及体态中,体验芭蕾舞的魅力。 教学准备 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钢琴、小羽毛 教学过程(40分钟) 1.导入(5分钟)

师生问好(音乐课演唱方式) 师:同学们好!生:你好,你好!张老师你好!师:请坐师: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上音乐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生:好! 师: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视频。(师出示课件小视频芭比之天鹅湖小视频)认识女孩奥德蒂、王子费里德、坏魔法师罗德巴特和他的女儿, 师:魔法高超的坏魔法师对美丽的奥德蒂施了魔法,让她白天变成天鹅晚上才恢复人形,一天王子去打猎在天鹅湖边与奥德蒂相遇,奥德蒂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得到王子的同情,为了破除坏魔法师的魔咒,两人共同努力终于摆脱和战胜坏魔法师的统治,奥德蒂恢复了人形,和王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个动人的故事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一位俄国的老爷爷听了这个故事,对王子和奥德蒂那份纯洁真挚的友情非常的感动,于是,他把这个天鹅故事编成了非常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你知道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对,他是俄国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2.初听(3分钟)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天鹅湖》的第二幕里这段深受大家喜爱的舞曲《四小天鹅舞曲》(教师板书课题),听完之后请你回答:舞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天鹅呢?播放舞曲《四小天鹅舞曲》(纯音乐,初听)

1812年序曲

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目标: 1. 能用心地聆听乐曲《1812序曲》,认真地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所带来的美感。 2.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音乐主题,体验和表现作品的音乐美。 3. 能自主地学习并了解《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结合聆听乐曲的感受,加深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乐曲内容表现的关系。 4. 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难点: 对乐曲《1812序曲》的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奏鸣曲式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部被称为描写历史画卷般的战争的作品,那就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战争与和平》后,获得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及摄影奖,那先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大片的几个片断吧! (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几个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再现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战争吗?这次战争对将要赏析的《1812序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导入创作背景)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 师:是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以这场著名的战争为主题而创作了这篇恢宏的交响乐章——《1812序曲》。在乐曲中,作曲家采用管弦乐队加军乐队,并在乐曲结尾处加入大教堂的钟声和庆典的礼炮声等综合表现形式,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充满硝烟的旋律”。

美国南北战争的浅析

美国南北战争的浅析 南北战争爆发前,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并且要求独立。于1828年与1832年,国会通过了提高对欧洲工业产品的关税以利北方各州的工业。由于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倚重对欧洲大量外销农产的南卡罗莱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经济上之冲击,美国南方农业州担心欧洲各国会报复美国而提高对美国农产的关税,因此被讥为“嫌恶关税”。对此南卡罗莱那州议会召开州代表大会,通过了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宣布1828及1832年的关税法于该州内无效作废。州议会并通过相关法令以贯彻该项条例,包括授权组织军队与购置武器。为回应南卡罗莱那州的威胁,国会通过了“军力动员法”,而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军船只与一艘武力军舰前往查理斯顿。12月10日,杰克逊振辞反制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的一方。这时,一本震撼世界的巨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让北方的人民知道奴隶们的辛酸血泪,加速了“废奴令”的颁布。而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类似莫里尔关税法的保护主义关税。在1798年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及1832年拒行联邦法危机之前经已辩论,面对关税的威胁,南方以此为由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林肯统治下的联邦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毅然向南方宣布独立的11个州发起进攻,而南方的11个州为了抗衡联邦,则组建了美利坚联盟国。 虽然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外交上,北方均优于南方,但是,南方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而且南方似乎早预见了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所以10年前就开始准备了,更重要的是,南方军官的素质高于北方:当时美国的许多名将都站在了南方的阵营中。反观北方,因为清楚自身的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均优于南方,所以站在伊始时过于松懈,且北方根本就没有提前的战争准备,而且战争中因为迅速扩充军队,导致北方的军队实战经验不足;更有甚者,北方的军官多为政客,缺少军事才能。所以战争初期,反而是看似处于弱方的南方军队节节胜利,只打到当时政府的中心华盛顿。这之后,林肯总统痛定思痛,综合当时的国情,并顺应当时社会的呼声——他决定要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同时,他断然更换了军队的主帅,同时改变战略。终于,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在林肯的带领之下,联邦军总算是取得了维持了四年之久的南北战争的胜利。 南北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奴隶制的废除,给美国带来的影响,那是不是巨大就能形容的。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劳动力:由于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黑人可以自由地受雇佣,使得美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充足而廉价的劳动。 2、原料和市场:在内战前,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往往更愿将棉花、蓝靛、甘蔗等工业原料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以换取高价,同时从欧洲国家购得廉价的工业品。这使得北方失去了南方的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内战解决了这一问题。 3、资本:内战后,随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被废除,一些开明的原奴隶主开始将资本投向资本主义工商业,壮大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4、土地:内战之前争得沸沸扬扬的西部新开发土地是建立“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问题,随着内战以北方资本主义的胜利而迎刃而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适逢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到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迅速崛起。

(完整word)美国南北战争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美国南北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是奴役,一半是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2.马克思在1862年发表的《北美事件》中说:“他向敌人迎面投掷过去的,永远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意义的最严厉的法令……这份在联邦成立以来的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上文中的这份文件() A.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B.标志着美国的独立 C.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 D.限制了总统的权利 3.美国内战结束的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南北方人民的矛盾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开发了美国西部 D.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4.马克思曾大胆预言:“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一预言的依据是() A.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参与制定和完善了《独立宣言》 C.领导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D.消除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 5.1858年,国总统肯在一次演讲说:幢裂开的房是站不住的相信个政能远持半奴和半自由的状态.”这句话体现了美国内战前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A.原料产地与市场问题 B.关税问题 C.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 D.政府职责问题 6.比较俄国改革的法令与美国1862年《解放黑奴宣言》,其共同点是() A.降低了被解放者的地位 B.要求被解放者“赎买”土地 C.因为大规模内战而颁布实施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7.美国内战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关锐 B.自由劳动力 C.资金 D.原料 8.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相同点是() 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②通过国家统治者颁布法令的形式 ③奴隶和农奴获得解放都是无条件的 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历史学习中,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无因果关系的是() A.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 B.英国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C.启蒙运动美国内战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10.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开国元勋”和“黑奴解放者”的两位总统是() A.华盛顿、林肯 B.杜鲁门、肯尼迪 C.罗斯福、里根 D.克林顿、布什 11.美国从独立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崛起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承载了不同的任务。《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承载的任务分别是()

欣赏课教学设计

欣赏课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实验教材,给人以振奋:回眸本学期的授课历程,《格尔尼卡》—课令我感触良多:为了切实体现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认真研习了教科书、教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利用便利地信息技术。看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和作品息息相关地这一段历史(创作背景);然后由学生创作;再引入正题,对《格尔尼卡》深入欣赏和评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情感: 教学过程:由于毕加索的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张贴了《半山彩陶壶》、《八十七神仙图》、《科特迪瓦面具》及塞尚的《风景》、《静物》等作品的图片,并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并置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找到与其他艺术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充分理解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借鉴了其他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与之融会贯通,且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个性。 在实际授课时(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使用教科书),我并不直接进行欣赏教学,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了由我精心编辑的一个短片:我选取了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这时,我让同学们取出纸笔,限时两分钟凭印象画出刚才看到的: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儿童;残缺不全的尸体;从起火的楼中坠落的人;一盏亮着的灯。只要求传神,不必拘泥于是否像,有兴趣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可以用左手画。同学们虽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十分钟不到,绝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完成了作品。 这时我才抛出正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课件:红色的血从屏幕上方缓缓流下,继而覆盖整个屏幕,出现四个霹雳体大字——格尔尼卡。我将这四个字设成按钮,点击后文字变成碎片四散飞去,渐渐淡出(格尔尼卡》整幅画面(遮幅式)。画面外左下角注有作品名称、作者、尺寸大小、现藏地。为使学生更好地分析、比较作品的局部,我分别将画面中的灯、举灯的女人、从楼上跳下来的人、牛和马、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等局部设成按钮,每个按钮后都由有与之相关的链接,其内容包括毕加索为创作画的草图及生活中的素材等。丰富的素材会让学生们从中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的变化历程,体味艺术创作的艰辛。在逐个分析作品局部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画,对照毕力日索的作品,想一想、说一说: 1、为什么毕加索这样画,他的方法在表现力上与你的方法哪一个更具震撼力? 2、火焰的形状再具象一点好不好? 3、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 4、手持油煤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 5、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谁这样画了?代表什么意思? 6、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7、抱着已死的孩子的女人的眼睛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8、画面用黑、白、灰的处理方法,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好不好? 9、画面的表现手法如果不用几何形,效果会怎样?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 ——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摘要:美利坚人在英国北美殖民地发展一百多年间逐渐形成,他们在北美大陆的拓荒中锻造了其艰苦奋斗、追求幸福、自由、自治的开拓精神。当他们的民族自主意识独立觉醒的时候,而英国仍把他们的土地当作殖民地统治而且永远把它当作殖民地,对他们毫无平等自由可言时。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犯着北美人民的各种切身利益。一向追求自由自治的北美人民自下而上团结起来,为追求幸福平等而战,最终赢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北美人民英国自由自上而下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1、美洲殖民的发展锻造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当美国人在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日子,印第安人却苦恼的表示:你们庆祝的,正是我们的苦难。其实,英国人并不是最早来到的北美的,最早的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待到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霸主之后,英国后来者居上,一举占领了西班牙和荷兰人的殖民地。从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33年,美国建国初的十三个州已大体地建立了起来 起初的殖民地多由英国的公司开发而来的,公司通过或殖民地总督通过英王的特许状而活动土地。由公司组织移民迁徙。而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以及早前移民的拓荒运动,殖民的扩展的自发性逐渐增强。那些英国的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者、逐利商人、追求信仰自由的教徒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自他们认为能得到幸福的梦想不远 万里来到了北美大陆生根发芽。不管怀着什么目的,北美气候宜人、 1

土壤肥沃、植被繁茂但却荒无人烟——除了分散小股聚居的印第安人。移民来到之初,则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是他们极少人是会因环境的恶劣而回到母国的,他们无路可选。可以说,他们很多都处于“亡命之徒”的位置,这颇有“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现实环境的威胁总是比精神上的鼓励奏效的,为了生存,北美的早期移民必须有勇气不放弃,筚路蓝缕的开拓自己的乐园。100多年间,美国东部的十三个殖民相继开拓。 英国作为十八世纪最强大殖民帝国,对其遥远的北美殖民地鞭长 莫及,而英国自身的民主因素也随着移民来到了殖民地,殖民地建立初直到美国联邦成立,一直都没有完备的政府管理体系,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不同的土地,形成了一块块社区,一个个小镇,一座座小城。他们重视民主、自由、自治、平等,重视相互之间的契约。普利茅斯一开始就以《五月花号契约》作为基本的法律范式,康涅狄格由当地定居移民制定了基本法,跟印第安人交界的边疆定居者则自发组织民兵组织防卫印第安人,相比起英国派来的总督,殖民地当地的议会更有威信,因为议员是由当地有威望而且受欢迎的人物担任,他们更能代表殖民地利益。 自移民之初到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的100多年间,经过几代移民 的开拓与奋斗。北美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心中的“大英帝国臣民”的形象已逐渐褪去,他们在北美耕耘流下辛酸的汗水,而英国的毫无帮助只有压迫的态度,令这群热爱自由、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人民渴望自治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2、英法战争激发北美人民的本土意识的形成 1765年,英国和法国爆发在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北美人民的 民兵组织并入了英国军队与法国开战,因为帮英国打败法国将得到更多的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更重要的是,英国以同盟国的地位给予北美 2

音乐教案-1812序曲

1812序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美国南北战争的几个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的几个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CivilWar),是在美国本土进行的制止南部分裂、维护联邦统一的国内战争。下面是分享的美国南北战争的几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南北战争的几个问题美国的南北战争,这是一次关乎美国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隔140年后,它所引发的很多问题,如联邦制和联邦宪法地位问题、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联邦政府处理重大事件的权限与运行机制问题以及黑人权利问题等,仍被世人广泛关注。 本文无意对南北战争及其学术研究作详细介绍与评论,仅选取几个与内战起因有关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作一梳理。 内战是南部和北部矛盾冲突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国南北矛盾的根源在于南部千方百计庇护奴隶制。这种矛盾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存在。美国独立后,北、南双方分别走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种不同体制在一个国度里共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在奴隶、关税、西部土地和国会代表比例等方面都有突出反映。 在关税问题上,北部为保护民族工商业,希望提高关税,反对自由贸易;南部则因其产品大量出口,交换制成品,对本国市场依赖较

少,因此与北部的主张恰恰相反。在争夺西部土地问题上,一方面是由于奴隶种植园经营方式原始落后,种植棉花又非常消耗地力,需要不断购置新的土地;另一方面在于西部新开发地区以自由州还是以蓄奴州地位加入联邦,直接关系到南北双方在参议院内席位的多少,与争夺联邦权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西部土地自然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关税、土地和国会代表比例问题是相互交织的,但都是由奴隶制问题派生而来的。这些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必然归结到一个最敏感的问题上;;;争夺联邦权力。在这种形势下,奴隶制问题已紧紧地与联邦制的政治前途连在一起。 当南北双方发生争执时,南部屡屡以退出联邦相威胁;而北部则以联邦统一的大局为重,一再退让,力图保全联邦。从下面几次重大的南北交锋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战争的线索: 1823年密苏里妥协案:美国建国后,由于交替接纳自由州和蓄奴州加入联邦,至1819年亚拉巴马加入联邦后,南北双方各有11个州,在参议院内实力相当,但在以选民人数推选议员的众议院里,北部有105席,南部仅有81席。南部不甘劣势,竭力与北部争夺参议院席位。密苏里问题的出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密苏里地区是1803年美国从法国购买的路易斯安娜购入地的一部分。1819年,密苏里地区人口达6.6万,向国会申请辟为新州,加入联邦。但是,对于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联邦政府没有关于奴隶制存废问题的明确规定。围绕密苏里以何种地位加入联邦的问题,南北双方蓄积已久的

湘艺版高二音乐教案

湘艺版高二音乐教案 篇一:最新湘艺版五年级音乐教案 五年级音乐教案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小学阶段要求了解、掌握的五线谱知识已掌握一大半,并能进行简单的二 部合唱,视唱听音能力逐步提高。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唱歌。合唱的歌曲声音协和、节 奏准确、并带一定的感情,部分学生声音嘹亮、悦耳。 2、器乐方面:能辨清民族乐器的名称、种类、外形特点、演奏姿势、音色。个别学 生在演奏方面较突出。 3、欣赏方面:能说出演奏乐器的乐器名称、构造、音色特点;节奏上、力度上、速度上 的变化发展;能讲出曲调的结构、情绪等。 4、表演方面:能精心设计编排一组动作,表演时认真持久,效果较好 5、视唱、节奏练习方面:能按一定的步骤,准备视唱或节奏练习的内容,有些同学稍作 准备,便能准确的表达出来,部分学生还借用指挥来进

行练习。 教学目标 读谱知识:保持音记号、上滑音、下滑音记号、切分音节奏、弱起小节、6/8拍子 的含义及基本的强弱规律。 技能目标: a、培养主音感 b、听辩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和声音程 c、视唱2/4、3/4、4/4、3/8、6/8拍和包括已学过知识在内的四小 节旋律 d学习二、三拍子的指挥图式,有感情地背唱歌曲6——8首 b、继续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出法,能演奏简单乐曲2——4首 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 学详案。 2、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 4、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5、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 有所长。 教学进度计划 题目教时周次时间《嗯嗨呀》2 23 9.212 《唱支最美的歌》 2 49.1519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我可爱的家乡》 3 78 10.817 《祖国印象》 2 89 10.2024 《真善美的小世界》 2 91010.2731 《走降州》 2 12 11.37 《我跟阿爹拉骆驼》 2 13 11.1014 《音乐家贺绿汀》 3 1415 11.1727 《游击队歌》 1 15 11.7 《乌鸦与狐狸》2 16 12.15 《踏雪寻梅》 2 17 12.8 —12.15 2 59.2226 《嗯嗨呀》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专题论文?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 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李剑鸣 提 要:独立战争爆发前十余年间,北美殖民地人士针对英国的“新殖民地 政策”展开激烈辩论,阐述殖民地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和依据,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为谋求独立制造思想舆论,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居民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独立宣言》的理论思路和逻辑框架已具雏形;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关键词:新殖民地政策 政治辩论 自由 权利 常识化 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却最终导致殖民地和母国彻底决裂,殖民地居民在对英国的政策进行抵制的同时,针对这些政策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①。这场政治辩论在美国历史上乃是一大公案,涉及美国革命的起源和性质、美国政治思想传统的形成及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历来颇受历史学家的关注②;但在不断的阐释和评说中,许多问题的本来意义受到了遮蔽。国内有关论著对于这场辩论大多略而不论,或偶有涉及者,亦言不及义。本文试图从美国早期社会和政治的变动着眼,通过梳理辩论的话语及其“语境”,以解析其历史内涵,诠释其本来意义。 ? 37?①②研究这场政治辩论的代表著作有Clinton Rossiter ,Seedtime of the Republic :The Origin of the A merican T radition of Political L iberty ,New Y ork ,1953;Bernard Baily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 merican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1967;H.Trevor Colbourn ,The L am p of Ex perience :W hig History and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A merican History ,New Y ork ,1974;G ordon Wood ,The Creation of the A 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New Y ork ,1972,Chapter 1;John Philip Reid ,The Concept of L iberty in the A ge of A merican Revolution ,Chicago ,1988;J. C. D.Clark ,The L anguage of L iberty 1660—1832:Political Discourse and Social Dynamics in the A nglo 2A merican World ,Cambridge ,England ,1994等。 美国有关论著多将这场辩论称作“宪政辩论”,本文以“政治辩论”名之,以其更能全面地涵盖所涉及的内容。

1812序曲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序曲的概念----【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 序曲》等。 2、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1812年序曲》,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 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 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e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到了强

美国南北战争习题(含答案)

. Word 文档美国南北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是奴役,一半是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2.马克思在1862年发表的《北美事件》中说:“他向敌人迎面投掷过去的,永远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意义的最厉的法令……这份在联邦成立以来的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上文中的这份文件() A.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B.标志着美国的独立 C.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 D.限制了总统的权利 3.美国战结束的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南北人民的矛盾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开发了美国西部 D.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4.马克思曾大胆预言:“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一预言的依据是() A.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参与制定和完善了《独立宣言》 C.领导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D.消除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 5.1858年,国总统肯在一次演讲说:幢裂开的房是站不住的相信个政能远持半奴和半自由的状态.”这句话体现了美国战前北双矛盾的焦点是() A.原料产地与市场问题 B.关税问题 C.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 D.政府职责问题 6.比较俄国改革的法令与美国1862年《解放黑奴宣言》,其共同点是() A.降低了被解放者的地位 B.要求被解放者“赎买”土地 C.因为大规模战而颁布实施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7.美国战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关锐 B.自由劳动力 C.资金 D.原料 8.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相同点是() 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②通过统治者颁布法令的形式 ③奴隶和农奴获得解放都是无条件的 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历史学习中,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无因果关系的是() A.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 B.英国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C.启蒙运动美国战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10.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开国元勋”和“黑奴解放者”的两位总统是() A.华盛顿、林肯 B.杜门、肯尼迪 C.罗斯福、里根 D.克林顿、布什 11.美国从独立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崛起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承载了不同的任务。《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承载的任务分别是()

高一音乐 1812年序曲教案

《1812年序曲》教案 课题:《1812年序曲》 课型:音乐鉴赏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体裁序曲的形式。 能自主学习,了解《1812年序曲》的创作 背景,循着落812年俄法之战的历史线索 对音乐展开联想。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 以及他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认真倾听《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 、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的结构,逐步领悟“ 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 2、初步了解欣赏音乐的三种不同的假设段。 教学过程: 什么是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 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类。 a、法国序曲: 复调风格,由慢、快、慢三个乐段组成, 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 b、意大利序曲: 主调风格,由快、慢、快三个段落组成, 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意大利序曲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二、《1812年序曲》 1、背景搜索: 《1812年序曲》这部管弦乐作品是柴科夫斯基1880年应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金俄工艺博览会的开幕典礼而创作的。全名为: 《1812年庆典序曲》 2、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展示战争图片: 作品结构: 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

美国南北战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美国南北战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大规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的美利坚联邦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美国南北战争产生的背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容许奴隶制存在的州,奴隶主利用其在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因此激发矛盾,为内战埋下祸根。 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序幕。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于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任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 美国南北战争的结局最终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不过战争中,南北

战争的局限性在于林肯只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这些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力。 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废除奴隶制 边境州份密苏里州及马里兰州随战事的进展终止了奴隶制度,在1864年12月国会动议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第十三修正案在1865年末被完全订立,全美国废止奴隶制度。1868年第十四修正案确定公民权利及给予联邦政府更大权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1870年订立第十五修正案保证男性黑人(不包括女性黑人)投票权利。第十四和第十五修正案推翻了美国最高法院1857年史考特诉桑福德案的决定,但特别在第14修正案,有意想不到及深远的影响。然而战后美国北方最大城市纽约市的哈林区搬入愈来愈多黑人居民后,原本的白人居民就搬家离开,不愿与黑人为邻,可见即使当时在美国北方黑人白人相处并不融洽,南北战争实际上在美国白人心中与废除奴隶制关系并不明显。 带动产业发展 南北战争成为了十九世纪首次现代化型态的战争,而铁甲舰、左轮手枪、机关枪也在南北战争中大放异彩。同时南北战争为世界上首次战地新闻报道,带动了报业发达,而战争中也首次使用摩斯密码与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前言: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战争的结果是北方美国联邦战胜南方美国邦联。此战不但改变了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情势,也对日后美国民间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摘要:美国南北战争的参战双方是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邦联)。美联邦的经济模式是资本主义经济,而美邦联则是种植园经济。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结束,其实就是政治制度上联邦制战胜邦联制,是资本主义经济战胜种植园经济,是自由战胜奴隶压迫,更是一种社会潮流战胜落后迂腐。这种战争结束后,美国统一,而后渐渐树立美国精神——自由、开放、进步。 关键词:奴隶制邦联与联邦经济制度 正文: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探析要从其内战爆发的目的看起,美国的内战结果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战胜南方的种植园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由此看来,美国内战爆发后,人民期望的目标达到,历史已经承认这条道路,那么美国南北战争因何爆发?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要发展需要广阔的经济发展地域,充足的资金和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原材料,所以要从以下几要素分析: (一)土地:提起美国的土地问题,就不得不提起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西进运动。美国建国初期,国土面积仅限于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以东的230多万平方千米。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以购买、武装移民和战争等手段,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至19世纪中叶,美国的“边疆”从密西西比河直抵太平洋沿岸,总面积达777平方千米。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开发政策:1785年美联邦议会通过了关于向移民出售公共土地的法令,1787年又颁布了《西北条例》,在政府的鼓励下,东部各州的居民以及后来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向西部,西北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西进运动”。在武装移民的开发下,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以北的地区形成了著名的“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则逐步形成“棉花王国”。正因为西部领土的大开发,加剧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种植园主的土地争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需求就增大。同样,南方种植园主也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他们的农作物,而战争爆发时,南方11州中就有得克萨斯州这样的“棉花王国”,这就使得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北方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和自然资源,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不愿意将手中的农产品“奉献”给国内,而是达到出口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决定了南北双方在自然资源的争执必然充满火药味。还有一点,双方就西部扩张的土地问题矛盾更加尖锐。南方种植园主为了争逐不断增长的国内外棉花市场,极力扩大种植园规模,主张把新地域作为蓄奴州;北方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移民则主张把新地域作为自由州,以便发展自由农业经济。这也是由两种经济生产方式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由开放,而种植园经济是奴隶劳动制度,是反动腐朽的劳动制度,两者必然产生冲突。(二)市场: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资本主义的命门就是市场,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要求保护国内市场,扩大国外市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就要求联邦必须对关税进行调节。联邦1816年制定了保护关税法,1828年又将关税提高45%,这就使得民族工业免受英国产品的冲击,既巩固了国内市场,又扩大了海外市场。然而南方在此问题上与北方发生尖锐冲突,奴隶劳动制虽然使南方种植园经济高速发展,但整个南方经济水平落后,工业稀少,城市零落,交通简陋,工业品依赖廉价的英国进口产品,所以南方极力要求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廉价购买英国货。美国资本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巩固所掌握的市场和挖掘新市场,关税法确定后,广大的南方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 思想:启蒙思想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 2、原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 -------,波士顿清查事件 3、革命任务,一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 家 4、过程:开始标志---------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建军------1775年第2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的华盛顿任总司令 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扭转战局 胜利------1781年约克等战役英军投降美军胜利 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5、影响,①对美国接受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确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 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②对世界,对欧洲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6、性质:双重性-----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所以美 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此外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7、《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主要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包括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 求幸福的权利。 解除对鹰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正式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2)积极作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确立民主建国的原则 宣言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成为当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1个人权宣言 第1个以国家名义表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8、1787年宪法 (1)背景:松散的联邦制之下,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 (2)主要内容:分权制衡原则下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有选举产生 (3)不足之处: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4)地位:是世界上第1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9、启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是国家振兴的政治前提 【易混警示】美国独立战争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区别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具有双重性,革命任务既要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又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温馨提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部朝着两 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