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学生骨干是师生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老师的重要帮手。因此,文章以大学校园中的学生骨干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选拔方式;培训制度;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结合作者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对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以人为本;建设;培养

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骨干队伍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会、班委会及社团骨干成员。他们是广大学生中的中坚力量,在同学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生力军,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架构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根据学生工作实践以及学生工作的基本发展趋势,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具体目标,遵循骨干队伍培养基本原则

大学生骨干队伍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群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相对自成体系。只有明确这个群体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才能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培养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才可能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队伍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把学生骨干当作被动的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因而学生骨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骨干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在学生骨干例会、工作总结会上,我们要启发他们针对每项活动、每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深入了解学生骨干需求,关心他们的发展。对于学生骨干,一方面我们要严格管理,耐心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爱护,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老师与学生骨干之间建立起平等、信任、合作的良好关系。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学生骨干提供锻炼的舞台。在学风建设、班风建设、文明宿舍建设、纪律教育、公德教育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可以将一些学生活动的筹备、组织工作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分配给主要的学生骨干,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骨干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展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_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和中间力量,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得力与否和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个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要找准位置,明确职责,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广大教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中,而根据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能起到教职工所替代不了作用。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干部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在学风、班风、校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学。一般说来,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应该思想进步,学习刻苦,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心为大家服务,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这就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自然而然的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间力量,他们各司其职,积极工作,以身作则,广大同学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奋发向上,团结一致,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大大增强,从而推动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干部学习不努力,成绩后进,言行不端正,自律不严,那他就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中就没有应有的威信,甚

至还会起到副作用,这就失去了当好一个学生干部的基本条件。更谈不上履行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 第二、要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体现。团学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根据院,党团组织的工作计划和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能代表广大同学进取要求的、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活动,学生干部当然要站在第一线,从活动的策划到人员、物质条件的落实,都要去一一组织和安排,还要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所以,如果离开学生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学生工作就难以有效的进行。 第三、在日常管理中起桥梁纽带作用。 团员干部是学校党团组织联系广大同学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上级的有关精神和学校的有关决定,要通过学生干部贯彻到学生中去;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学生干部以一定的渠道向学校反映。学生干部有双重身份,既是受教育受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的配合实施者。他们本身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和生活,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建议要求,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学校和老师,便于学校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会议精神,通过学生干部的宣传、解释,能很快在学生中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如果学生干部的工作比较得力,那么学校的管理工作就能够做到信息通、渠道宽、效果好。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参考其他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重点结合河南师范大学“分流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分流 一、当前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2007年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二、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本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对此,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随着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使得不少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创新意识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只有竭尽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当前,不少高校仍然秉承传统的单纯继承性教育理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制度方面,都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继承,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置学生于一种被动的顺从地位,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依赖消极惰性心理,形成不敢提出异议、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善于思考和质疑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很多高校教育恰恰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校园文化氛围。 2.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专业,文、理、工划分得非常分明,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统筹规划,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像会计学、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浅谈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会作为各高校学生组织,应当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时刻将服务学校的发展、服务同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但是,当代高校学生会队伍中却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一部分学生干部始终没有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职责所在。经常将自身凌驾于同学之上,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当代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状态及出现的一些做出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当代学生会组织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对学生干部职责的正确认识 1.对待同学缺乏应有的服务态度 未能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有的服务态度,时常将自己摆在一个高于同学、特殊于同学的位置上。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耐性,工作态度恶劣,在同学中留下了极差的映像,逐渐的就站到了同学的对立面。这给今后整个学生会组织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对待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部分干部总是时常抱怨工作太多、太累,对待自己所分配的任务总是推三阻四,应付式的完成自己工作。最终导致工作完成质量差,工作效果不明显,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无实际效果,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根本表现。 (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整个学生工作的正确把握 1.忽略重心,全局观念欠缺 当代部分学生干部通盘考虑问题能力欠缺,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往往容易犯本末倒置错误。例如有时在组织一些活动时,活动前有大肆的宣传活动,却对活动的主体组织准备不够,导致活动现场问题频频。 2.目光短浅,前瞻性不够 主要表现在组织活动时不能预料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具体体现在活动细节上不够重视,准备不够细致,方案过于单一,变更性差,出现突发事件时因为考虑不足,而使得活动现场慌乱,问题百出。 3.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力 开拓性思维不够,工作开展举步维艰,这是当代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表现在举办活动方面,一般都是仅仅以满足学校和院系要求为标准,未能考虑活动对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活动形式年复一年都是老套路,没有新意,活动吸引力自然下降。 (三)组织体制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学生会组织运行机制 1.人员招募把关不严 很多学生会组织在招收新成员时,把关不严,很多时候没有严格的招聘流程,往往就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去选拔新成员。这就导致有很多具有不良动机的人和能力不够的人进到了学生会的队伍中。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动机不纯的人没有工作热情,能力不够的人感到力不从心,致使活动组织出现纰漏。 2.新成员能力亟待提升 学生干部个人作为学生会组织的有机组成体,个人的素质能力直接与组织的整体素质相连。如果将学生会看作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我们的一名学生干部就代表着其中的一个小环。假如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环不合格,那么整个链条就将出现断裂。而我们招收的新成员个人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因此往往个人的一些细小过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 3.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政工队伍,还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以后,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有目的的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充分认识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1.1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与普通学生的桥梁 高校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是指其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校的有关决策、要求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又将学生中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作为学生干部,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强化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意图,也可以向教师、学校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师生顺利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密的信息纽带。 1.2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是学生各项活动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在学习中,学生干部是学风建设的带头人,学生干部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学风能否形成,正常的学习秩序,也需要学生干部协助维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积极带头参加并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事先的组织、动员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与普通同学朝夕相处,易于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把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3 学生干部是普通学生的榜样 高校学生干部是通过同学、教师推荐或自荐竞选产生的,虽然担任一定的干部职务,但他们毕竟是学生,其威信不是通过职务和权力树立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的形象树立的。学生干部只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率先垂范,才会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支持。 2.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2.1 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广大学生的表率。所以,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学生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队伍的形象,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严把选拔关,组建一支积极务实的学生干部队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其内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先生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还有很多种,分析各种表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赞同使用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提要]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分制的逐步实行,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更为灵活,作为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学生干部群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是扎实地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 高校学生干部一般包括各级共青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委会成员以及各类学生社团负责人等,是各级党政领导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校风建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学生干部的影响力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干部是在学生中选举产生出来的,是学生中的带头人。通过他们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如果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势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校风学风的建设。

其次,从学生工作的效果来看。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大量的、经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要靠学生干部落实到学生当中,如果学生干部有较高的素质,则成为学生工作者强有力的助手,协助学生工作者贯彻落实学校及院系的各项工作任务,把学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反之,如果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势必影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造成集体缺乏凝聚力,工作缺乏生机活力的状况。可以这么说,学生干部的素质较高,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等于做好学生工作的一半。 再次,从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来看。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极好机会,学生干部要接触各种事情,要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一个学生干部来说都是极大的收获,可以帮助他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其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集体的核心,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了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分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1

目录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3)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3)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第二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6)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6)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6) 第三章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7)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8)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9) 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0) 四、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参考文献 (13) 2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栾丹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 务,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资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是一项难以一时测评效果如何的细致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各类环节的综合工程,因此如何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以后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

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 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 (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 (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 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 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 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 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 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 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 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整体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高度契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布局。积极打造“工程师摇篮”,主动适应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对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需求,重点发展服务绿色工业和推动湖北工业绿色化的专业。目前55个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92%,下同)对接湖北省十大调整振兴产业,51个专业(占85%)对接七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49个专业(占82%)对接六大过五千亿支柱产业。按“退一进一”原则,基于核心数据建立专业设置与预警、动态调整及退出机制,预警、停招、改造16个专业。建立校内专业认证制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一专业一认证”,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今年4个专业受理申请。建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卓越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