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1935年,竺可桢在他的文章《利害与是非》中讲到我们以为在洋务运动中学到科学知识就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但是实际上学习了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人认为中国人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但是没有科学的空气。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科学的空气。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什么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认为从事科学的事业不要屈服于各种压力,为了获得真理要不屈不挠。1939年,竺可桢先生给浙江大学写了校训,就是“求是”两个字。“求是”这两个字就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Truth”,意思是真理,或者说就是追求真理。事实上也就是求是的意思。所以,竺先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尊重事实的精神(faith of truth)。1941年,在竺可桢先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谈到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学的精神。

到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提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同志和张玉台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科学精神。在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讲话时提到要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给中国科技馆题词中就明确地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国外对于科学精神的看法

国外的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虽然与我国学者所谈的科学精神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

相同,但是,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于1942年提出的“四规范”说与我们多讨论的科学精神有共同特点,他所谈到的“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他的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有感情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被内在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外在化为社会的科学意识。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而且与社会精神文明和人的自我完善的理想是一致的或相通的,同时也为民主秩序提供了健全的发展机会,这是科学精神或科学价值的最深邃的人文意蕴。英国的科学家皮尔逊曾毫不留情地批判“科学的成长消灭了生活的美和诗意”的责难。德国的卡西勒把科学视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和最独特的成就”,“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布鲁诺乌斯基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中论证说,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和最高价值,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性和独创性对科学的意义要求我们把价值放在异议上,因为异议是智力进化的工具,是科学家的天生活动。没有异议就没有科学,没有异议的人根本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异议的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更深刻的价值即自由的标志。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因此宽容就成为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其精神实质在于:承认给他人的观点以权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由科学和人的本质性决定的。由追求真理这个最初价值得出的一系列价值:独立性、独创性、异议、思想和言论自由、公正、荣誉、人的尊严和自重。这就是科学所塑造的人的价值,它们充分显示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蕴涵——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智慧就呼之欲出了。

三、我国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定义

学者们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科学技术活动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认为,“尽管人们对科学至今没有下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定义,但是科学的三个内涵则是人所公认的,这就是,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也恰恰体现在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之中。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或菁华所在。大凡科学思想都有其革命性。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人们的心胸,启迪人们的心智。它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科学思想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点和视角,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途径。这是科学思想革命性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革故方面和鼎新方面。”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研究员认为: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成就和科学探索中概括衍生出来的关于人在处世行事中所具备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执着的探索精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信息分析研究室主任武夷山教授认为,科学的内涵在变化和演化,因此,科学精神也在变化。但是,科学精神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而顽强不懈的工作,甚至为此而献身的决心和行动。”《科技导报》副主编蔡德诚教授认为:“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时,对人对己能善于辩误识伪,勇于祛伪存真,执着的求真、求实、求事实的精神。”中国科学院樊洪业研究员从科学史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定义和观点,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惠国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形式、价值取向、基本行为规范和传统的结合所体现的内涵。许多学者认为,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精神也并不能排斥人文精神和其他文化精髓。

四、对科学精神内涵的归纳

当谈到科学精神的内涵的时候,学者们的争论更加激烈。蔡德诚先生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他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起码包括了6个方面:1、客观的依据;这是任何科学工作、科学活动的立基之本。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是想象力必须立足于客观依据,想象力不是胡想乱想。2、理性的怀疑;不相信一切结论,不相信一切结论,不相信一切权威。3、多元的思考;客观世界是多元的,多维的,充满着复杂性,交叉性,交融性,所以自由鼓励、多元、多维、多方位、读角度、甚至是多时序、多时段的观察思考才能更接近现实存在。4、平权的争论;只有保证理性的怀疑和多元的思考的兴起、兴旺、兴盛。只有保障了争论的平等性和自由度,才会真正的产生出理性的怀疑,才能真正产生出多元的思考。5、实践的检验;实践包括实验,充分的自由探索,充分的自由争论。大家心悦诚服于实践的结果。6、宽容的激励;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人在实践中都会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也并不说明最后的结果。宽容是纠正错误的最好方法。这一点在中更为重要。金吾伦教授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1、求知求真求理,求知欲和好奇心;2、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执着而不迷信;3、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怕失败,有理智和活跃的想象力;4、坚持真理,发扬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5、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研究成果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6、遵守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不抄袭被人的学术成果,不武断,不专横;7、戒除成见,对已有理论、事实提出有依据的怀疑和批评争论;8、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从协作获得机会求价值,与人善处,容人批评,宽容的精神;9、无情的自我批评,切忌自我陶醉;10、运用并创造适合个人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就是求异谋同,独立思考和自由。李惠国教授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是1、实证精神;2、分析精神;3、开放精神;4、民主精神;5、革命精神。席泽宗院士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就是平等民主;求实怀疑和团队精神。探险家、地质科学家位梦华教授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就是坚持真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和科学家的良心。从这些科学家和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自对科学精神的内涵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大部分包含有这样几个基本内容: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精神,民主、自由和开放性,多元化,求证和检验的精神。

虽然研讨会对科学精神没有作出十分精确的定义和界定,也没有对科学精神的内涵作出精确的说明和解释。但是,从这些学者的讨论中,我们基本上能够感觉到学者们所谈到的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的趋同性意见和看法。正如科学事业要永远发展下去一样,我们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这种永远的探索和研究也正是科学精神的反映。这种探索将会在公众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探究的结果似乎都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了,留给人们更深的思考是,科学就是探究的过程,就是公开研究的过程,就是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局限性的反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过去的谈论进行检验甚至推翻重建的过程。而这种讨论不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吗?如果公众通过这种讨论感受到了这一点,不就是学习到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了吗?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理念是人们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观念,它们体现和渗透在科学活动之中,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且通过创新和科技日益广泛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科学理念随科学发展而变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所谓可感知的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寻求。科学曾经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被视为追求理论知识与真理的事业。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并以此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柏拉图认为爱善、爱美与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主张真善美统一。直到今天,一些科学家依然认为,纯粹的科学旨在对世界进行终极的理论描述,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在他们看来,追求终极真理的科学具有最高的认知、伦理乃至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与实际应用相关),因而主张知识至上、为科学而科学。 现代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真理性转向了科学的客观性。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推动的科学革命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取代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世界图景,科学逐渐从追寻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转向寻求具有客观性的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的控制。科学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对经典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人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假说,科学的基本框架是可错的,不能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因而最基本的科学理念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转向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客观性成为科学的首要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将科学视为一项追求客观知识的事业。 客观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并尽可能地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性、无偏见性和普遍主义的寻求,为科学摆脱神权和王权而自治提供了伦理价值上的正当性,也为人类发现主体性、坚持理性、争取自由和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提供了价值依据。 从科学具有客观性出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的性质获得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为科学共同体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在科学的世界观方面,普遍认为,世界可以被认知,科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科学知识虽然并非绝对真理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在科学探索层面,普遍认为,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是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论想像相融合的产物,科学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科学家要通过鉴别克服偏见,科学不应仰仗权威。在对科学事业的理解上,普遍认为,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又不断生长和相互交融,在政府、产业、基金会等支持下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具体执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1]在科技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应承担环境责任等相应的伦理责任,各种科研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进行有潜在风险的科技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和对话机制。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精神力量科学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科学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能日益重视,对科学的物质力量青睐有加,然而,却对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重视不够。笔者认为,科学既是一种物质力、生产力,又是一种思想力、认知力,是一种璀璨耀眼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作为文化范畴的科学,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丰富内容,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蕴含着人的创造力的智慧光芒,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科学的精神光芒烛照世界。科学作

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险活动,作为体现人的创造力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在带给我们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精神,其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质疑批判、追求真理,也带来了科学的思维、态度与方法,例如理性思维、严谨求实、注重逻辑、自由探索等。翻开科学史册,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开启的科学思维、精神与方法,犹如黑暗里的灯塔,照亮了世界。在科学光芒的烛照下,人们不断擦亮认知的双眸,观照自身与世界的面貌,调整实践的尺度与范围,反思科学与人性的平衡和边界,逐渐积淀与萃取出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精神光芒点亮未来。科学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有序和谐新奇美好的新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憧憬。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崭新的思维方式。精神力量比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可以被预测

的。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独立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网络中的一个片段。在这张数据大网之中,许多事件的相关性与其发展的规律变得有迹可寻。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感知和意识到三维世界,而超弦理论,却把我们带进一个十维的宇宙世界,带来新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开拓出一个新颖刺激而富有美感的精神新领域。 科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质疑批判、永恒的好奇心和执着探索等精神,将映照并引领人类面向未来,奋力攀登,不断创造出新的精神高峰。 《光明日报》

辩论赛: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辩论赛: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彭坚广州大学 当今的社会,在功利主义的笼罩下,方法主义大行其道,但是随着钱学森前辈的“中国出大师难题"的提出,让我们开始反思,科学研究中一味的重视科学方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如今科研领域学术造假现象从反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重视科学精神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因此,我方观点认为,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这里所指的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称述我方观点。 第一:科学方法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无法找出永远正确的方法。而科学精神则是贯穿始终、永恒传承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我们的科学研究也是在不断的前进和创新,曾经一时被大众所认可的真理,到如今反而成为了谬论,我们不能确切地认定科学方法是绝对的真理。但是科学精神在科研道路中贯穿始终,突破了时代的局限,不断地在被我们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学者。 第二:科学方法的有效性上是具有争议的,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各种方法都有其漏洞。而科学精神则是基本公认的,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始终坚持求实、创新,不断超越。 第三: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使心理学的研究变得容易,但也使“人”的素质变得更差。近年来,科研试验对动物的摧残、科研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以及学术造假现象,都在警示我们,科学方法在不断进步,但科学研究中宝贵的精神却在不断丧失,这无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科学方法的产生要靠科学精神的指导。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孜孜不倦的科研活动中所秉持的一份共有的信念,而科学方法则更倾向于做事情的技巧,请问各位评委观众,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是他的技巧更重要,还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的精神态度更重要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在心理学上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问题: 1、您方能举出一个至今为止没有人对其提出异议的科学方法吗? 2、现今社会,物质条件远远胜过当年,然而,中国自人工合成胰岛素以来就少有世界级别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请问对方辩友其原因何在呢。 3、如果原始人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大餐,那他们还会有与野兽搏斗、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吗? 4、如果已经有网络、图书馆、书店等等搜寻学术文献的方法,一个研究生还会想要开发一种新的搜索方式吗? 5、万有引力是牛顿想出来的,不是苹果想出来的,如果牛顿的脑袋都不在了,哪光有个苹果砸下来,有个屁用啊。如果说科学方法是苹果,那科学精神就是牛顿。请问对方辩友,苹果砸在你脑袋上,你能想出万有引力吗?为什么你想不出呢,难道就是因为你没被苹果砸吗?当然,也许对方辩友会辩驳说,苹果砸在别人身上也可能会砸出万有引力。好吧,那我告诉对方辩友,苹果砸在胡锦涛主席脑袋上,可能会砸出科学发展观;砸在阿扁脑袋上,可能砸出台独;砸在你脑袋上,你可能会爱上你旁边的这位美女;砸在尊敬的评委脑袋上,评委可能会判定正方获胜。但这些砸出来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这些思想都是我们的精神活动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1935年,竺可桢在他的文章《利害与是非》中讲到我们以为在洋务运动中学到科学知识就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但是实际上学习了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人认为中国人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但是没有科学的空气。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科学的空气。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什么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认为从事科学的事业不要屈服于各种压力,为了获得真理要不屈不挠。1939年,竺可桢先生给浙江大学写了校训,就是“求是”两个字。“求是”这两个字就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Truth”,意思是真理,或者说就是追求真理。事实上也就是求是的意思。所以,竺先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尊重事实的精神(faith of truth)。1941年,在竺可桢先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谈到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学的精神。 到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提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同志和张玉台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科学精神。在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讲话时提到要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给中国科技馆题词中就明确地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国外对于科学精神的看法 国外的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虽然与我国学者所谈的科学精神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

科学精神与创新

科学精神与创新 科学技术在当代的威力以及对社会的巨大效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为人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认知方式及思想观念,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 科学呼唤科学精神 英国哲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被迄今为止300多年人类历史的进程所充分证实。培根所言的知识为今天的人们所诠释,无疑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即在观察、实验基础上按理性逻辑建立起来的,由概念、定理、定律、原理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恰如美国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D.Griffin)所言:科学一词的含义是知识;“科学”所不予承认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便不被认为是知识。科学等同于知识这一认识愈演愈烈,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广泛的共识。提起科学,似乎除了科学知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技能、方法就别无它物。其实这是~个片面的认识,很容易产生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导,包括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完整理解和贯彻。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固然重要,但千万不应忘记还有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髓和灵魂,只有贯彻和弘扬科学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事业才会有真正的起色,我们的创新工程才能持续地发展。 科学,就本质而言是人类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活动。对科学家而言,科学的目的是探寻自然的本质关系与规律。怀特海(F.N.Whitehead)说:科学的进步在于注意到内在联系……弄清楚什么是特殊寓于其中的一般,瞬息寓于其中的永恒,这是科学研究的目的。本世纪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如彭加勒(H.Poincarè)、爱因斯坦、霍金等,都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秩序,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和理解这种秩序。霍金说:基于这样的信念,即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现在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显然,科学家们坚持不懈醉心于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基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它体现了乐观的、充满进取心的、追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几乎很少带功利目的)的追索真理的精神,是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源头。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正是来自于这种执着的求真,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创建又导致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与应用。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联姻并且与机器大生产结合。此后,科技与生产活动日趋紧密地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其功利目的也日益明显,因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的实际效用及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忘记或忽视了其背后科学理论的重大作用,以及纯粹求真等精神力量的影响。原子理论的创立导致了原子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量子理论诱发了超导与激光技术,电磁场理论使雷达技术成为现实,基因理论使生物技术崭露头角……所有这些重大成就无不说明了这一事实。 科学的发展不单纯是理论的演变、技术的更新、方法的探讨和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所有这些进步体现与表达了人类难能可贵的科学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科学文化精神,才使科学活动与产品得以常变常新。人们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其宗旨不是仅仅罗列一系列的史实、事件,而是要揭示科学精神的发展,阐述与诠释人类对真理探索的历史——真理被逐步发现,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怎样从黑暗和偏见中摆脱禁烟渐渐获得解放与纠正的历史。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科学史家萨顿(Sarton)强调:历史学家不应只是描述转瞬即逝的发现,而应在科学中发现那些永恒的内容。发现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它不久会被更好的发现所取代,而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则是永恒的。惟有创新的科学精神才会孕育出不尽的新理论、新方法。 在科学史上还有这样的情形,某些科学理论与创新,其潜在的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价值和作用,有时不仅为当时一般的科学工作者无法察觉,就是科学理论的创造者本身,也未必完全明了和予以足够的估量,因此这种理论的出现,突然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而使人们无法理解、无所适从。经过了相当的时日,人们才能回过头来认清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这表明,科学探索活动中往往潜隐着重要的创新功能,其内在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上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内涵丰富,择要而言有如下几方面。 穷根究底、换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科学活动是人类追求真理本性的集中体现。人类面对自然界,不仅要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事物的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力量之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1]。 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经验事实,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范:一个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互相理解和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陈述的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因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双重特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喻为构成科学的形体,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先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欧洲近代的科学精神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工具理性的表现:注重逻辑、数学和实验;二是其客观价值的表现:如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学者蔡德诚先生归纳了科学精神的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如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曾经谆谆告诫青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两个孤立的层面,而是相互融合的。科学精神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凝聚而成,而科学知识的获取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现代学者兼教育家马寅初就曾指出: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贝弗里奇坚信: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然而,有科学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等的科学精神。晚年的牛顿是最具代表的实例之一。众所周知,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以神学为题材

论文 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正文: 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和创新愈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正因为人口多,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创造他人无法企及的业绩。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表现科学精神的成语

表现科学精神的成语 导语:科学精神是研究所必备的,科学精神是专注以及专业的体现。下面是语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体现科学精神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形容科学精神的成语:奋发图强: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坚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聚精会神: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踔厉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刻苦耐劳: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业精于勤: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业业兢兢:犹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貌。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再接再历: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舍身求法: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谦虚谨慎: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 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形容科学精神的名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2、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3、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 学院: 学号: 姓名:

科学精神与方法 本学期,我选修了梁老师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专题讲座,通过听梁老师的讲座,我得到了很多的感悟,对于我自己平时在科研中的精神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不再觉得科研是那么枯燥的事情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它的乐趣,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磨砺自己,以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努力。 本课程主要围绕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实际事例为线索来展开,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材料翔实生动,展现了科学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化的进步。深入剖析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我们科技事业的进步提供借鉴,更能为学生、青年学者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把握自身的奋斗目标提供一个榜样。特别强调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放胸怀、团结协作,科学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文素质和体制环境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自觉崇尚科学的精神状态。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历史表明,人们的实践创造活动既不能缺乏科学精神的引导,也不能缺乏科学方法的运用。 科学精神和方法是正确反映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激励和规范人们创造活动的强大力量,科学方法是有效保证人们取得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既要重视广泛普及科学方法,更要重视

大力培育科学精神。 首先,培养科学的献身精神。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振兴民族科技,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奋力拼搏。在课程中,梁老师详细讲述了钱学森同志的一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突破重重阻挠,回到大陆,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接着,还讲述了邓稼先、郭永怀、钱三强、李四光等四位科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感人故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要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创造科学成就,就要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为科学事业献身。最后,讲述了陈景润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攻克“1+2”的难题,袁隆平又是怎样发现杂交水稻的秘密的,方正创始人王选如何走上激光排版之路,陆家羲又经历了怎样的道路为中国组合数学打开一扇大门。这些科学家,将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技术事业,这种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培养科学的合作精神。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成就都不是单个独立体的成果,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成就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而是众多科技前沿的一流团队之间的较量,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建设,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三部战略,应该非常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所以,课程中深入分析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必然是懂得如何合作的,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当然,优秀的个人对于团队的发展也是影响重大的,以优秀个人为主,课程中介绍了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如何在卢瑟福的带领下成为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9.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12.1942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13.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作业 姓名:高博学号:1010110034 导师:王俊

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是否严谨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浮躁的心态必然导致科学的不严谨、甚至浮夸。个人浮躁的心态其实源自全社会的浮躁心态,也许这是大时代的悲剧。在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一夜暴富,一夕成名成了新的“中国梦”。人人都想着一步登天,这种浮躁的风气,正影响这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或许,这正是我国一直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已经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做研究了。 在现在的研究方向上,我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收集了一些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从总体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详细和严谨而且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国内的研究就欠缺严谨。 伽利略提出过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归纳为: (a) 精确实验,总结实验规律; (b) 提出假说,定量解释实验规律; (c) 根据假说,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获得推论或预言; (d) 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 (e) 修改理论及假说; (f) 实验检验假说和理论; ……… 上述方法是一种实验和理论循环重复验证的严谨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始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这是人们公认的一般哲学原理。自然规律是可重复的,而且是可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伽利略首先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实验和理论的循环检验,逐渐提炼出物质运动的主要因素,逐渐逼近可重复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理论无限逼近客观真理! 伽利略所倡导的理论和实验相互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映证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精确科学研究的最佳方法,用这种严谨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实验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可靠的。 采用伽利略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才是可靠的。由于这个原因,直至今日,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一切自然科学所必须遵循的研

联系实际谈谈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联系实际谈谈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科学精神源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而不断丰富、升华与传播,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大致包括:理性求知精神,实证求真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精神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发扬科学精神,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诞生于科学领域,但已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此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由于一段时间内我们重引进而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达50%以上;90%的出口是贴牌,靠着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一些企业热衷于依靠寻找市场空缺、人情关系、投机取巧,炒买炒卖紧缺资源等,攫取财富。没有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首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思维方法是各门具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如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方法等等。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科学研究对象和科学本身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这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通过客体向主体、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形成了各门科学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手段,即各门科学共同的方法。 通过研究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首先,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次,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再次,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自然科学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领域的具体化。深入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通过对人类思维发展进程的初步回顾,可以看到,一方面人类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不断地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人类思维方法是从静态的、直线的、封闭的方式,向动态的、多向的、(或叫发散的)、开放的方式发展。这种变化使人类的思维更具有科学性,更富有创造性。当然,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方法不是思维方法发展的顶峰,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还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发展。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相比而言,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它物质的一面,比如科学所具有的改善人类物质条件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科学通过以它为基础的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物质力量。然而,科学在精神方面的力量则是更为强大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这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发掘人类理性的潜质,带来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变革,从而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 狭义的科学精神是就科学共同体而言的,是指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对科学的信念、意志等共同体的主体特征;广义的科学精神是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社会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它要求人们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轻信盲从。牛顿见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认识,去实践,去观察。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一定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领域;二是要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纠正过来,如原子的模型从汤姆逊枣糕式模型到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再到玻耳半经典半量子模型,最后到电子云模型。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怀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发展史。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当今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因为科学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切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打着科学的旗号,实际上却干着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肮脏勾当,企图把人们引入歧途,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同科学的人文精神根本对立的,是反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