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relin在摄食及脂质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Ghrelin在摄食及脂质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Ghrelin在摄食及脂质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Ghrelin在摄食及脂质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顾辨辨, 严光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合肥,230001

刊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HEALTHCARE

年,卷(期):2011,14(2)

参考文献(27条)

1.Wren AM;Small CJ;Ward HL The novel hypothalamic peptide Ghrelin stimulates food intake and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2000(11)

2.Yamamoto K;Takiguchi S;Miyata H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clinical effects of Ghrelin after esophagectomy 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 2010(01)

3.Wang L;Basa NR;Shaikh A LPS inhibits fasted plasma Ghrelin levels in rats:role of IL-1 and PGs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2006(04)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2940940.html,go F;Gonzalez-Juanatey JR;Casanueva FF Ghrelin,the same peptide for different functions:player or bystander 2005(14)

5.Chen HY;Trumbauer ME;Chen AS Orexigenic action of peripheral Ghrelin is mediated by neuropeptide Y and agouti-related protein[外文期刊] 2004(06)

6.Sakata I;Yamazaki M;Inoue K 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the cells of the stomachprojected afferent nerve in the rat nodose ganglion[外文期刊] 2003(03)

7.le Roux CW;Neary NM;Halsey TJ Ghrelin does not stimulate food intake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 procedures involving vagotomy 2005(08)

8.Arnold M;Mura A;Langhans W Gut vagal afferents are not necessary for the eating-stimulatory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Ghrelin in the rat[外文期刊] 2006(43)

9.Zigman JM;Nakano Y;Coppari RA Mice lacking Ghrelin receptors resist the development of diet-induced obesity 2005(12)

10.Gardiner JV;Campbell D;Patterson M The hyperphagic effect of Ghrelin is inhibited in mice by a diethigh in fat[外文期刊] 2010(07)

11.Arosio M;Ronchi CL;Beck-Peccoz P Effect of modified sham feeding on Ghrelin levels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外文期刊] 2004(10)

12.Reinehr T;de Sousa G;Roth CL Obestatin and Ghrelin levels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fore and after reduction of overweight 2008(02)

13.Cummings DE;Clement K;Purnell JQ Elevated plasma Ghrelin levels in Prader Willi syndrome[外文期刊] 2002(07)

14.Inhoff T;Wiedenmann B;Klapp BF Is desacyl Ghrelin a modulator of food intake[外文期刊] 2009(05)

15.Chen CY;Inui A;Asakawa A Des-acyl Ghrelin acts by CRF type 2 receptors to disrupt fasted stomach motility in conscious rats[外文期刊] 2005(01)

16.Inhoff T;Noetzel S;Stengel A Desacyl Ghrelin inhibits the orexigenic effect of peripherally injected Ghrelin in rats[外文期刊] 2008(12)

17.Zhang IV;Ren PG;Avsian-Kretchmer 0Obestatin,a peptide encoded by the Ghrelin gene,opposes

Ghrelin's effects on food intake[外文期刊] 2005(5750)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2940940.html,gaud GJ;Young A;Acena A Obestatin reduces food intake and suppresses body weight gain in rodents[外文期刊] 2007(01)

19.Davies JS;Kotokorpi P;Eccles SR Ghrelin induces abdominal obesity via GHS-R-dependent lipid retention[外文期刊] 2009(06)

20.Sangiao-Alvarellos S;Nogueiras R;Varela L Central Ghrelin regulates peripheral lipid metabolism in a growth hormone-independent fashion[外文期刊] 2009(10)

21.Yasuda T;Masaki T;Kakuma T Centrally adiministered Ghrelin suppresses sympahtathetic nerve activity in brown adipose tissue of rats[外文期刊] 2003(02)

22.Kim MS;Ycon CY;Jang PG The mitogenic and antiapoptotic actions of Ghrelin in 3T3-L1 adipocytes 2004(09)

23.Choi K;Rob SG;Hong YH The role of Ghrelin and 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s receptor on rat adipogenesis[外文期刊] 2003(03)

24.Ariyasu H;Takaya K;Iwakura H Transgenic mice over expressing des-acyl Ghrelin show small phenotype[外文期刊] 2005(01)

25.Zhang W;Chai B;Li JY Effect of des-acyl Ghrelin on adipos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外文期刊] 2008(09)

26.Rodriguez A;Gomez-Ambrosi J;Catalan V Acylated and desacyl Ghrelin stimulate lipid accumulation in human visceral adipocytes[外文期刊] 2009(05)

27.张征;邹大进;陈月Obestatin抑制3T3-Ll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期刊论文]-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09)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褚万立.林兆奋.ZHU Wan-li.LIN Zhao-fen Ghrelin在危重病中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

2008,18(2)

2.宋月霞.韩素贵.赵楚敏.张小民.王希柱.SONG Yue-xia.HAN Su-gui.ZHAO Chu-min.ZHANG Xiao-min.WANG Xi-zhu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生长素水平变化[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

3.张文丽.刘博伟.尹福在.马春明.刘俊茹.冯继.王术艺.陆强青少年肥胖与Ghrelin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

4.Akio Inui What's new about ghrelin in 2008?[期刊论文]-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2008,14(41)

5.叶涛.徐浩.弓健.YE Tao.XU Hao.GONG Jian不同甲状腺功能绝经前女性血清饥饿素与全身骨量、肌肉量、体重的相关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7)

6.赵叶.陈代文.余冰.吴秀群.吴彩梅Ghrelin对动物摄食量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中国饲料2008(14)

7.陈克.周永海.叶祎胎儿生长中Ghrelin与其他内分泌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

8.吴静静.刘锦霞.Wu Jinjing.Liu Jinxia Ghrelin在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7)

9.火焱.杨银凤.王秀梅生长素—Ghrelin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6

10.宗迪.孙浩.钱源.姚宇峰.史磊.史荔.黄小琴.马润玫.褚嘉祐.ZONG Di.SUN Hao.QIAN Yuan.YAO Yu-feng.SHI Lei.SHI Li.HUANG Xiao-qin.MA Run-mei.CHU Jia-you妊娠期糖耐量受损与Ghrelin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期刊论文]-国际遗传学杂志2010,33(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712940940.html,/Periodical_lczlnbj201102043.aspx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

掌握内容: 必需脂酸的概念及种类: 人体需要但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脂酸。人体必需的脂酸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肪动员: 概念及过程: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三种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脂肪动员。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过程PPT29、30)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定义和作用: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脂解激素:增加脂肪动员限速酶活性,促进脂肪动员活性的激素。(肾上腺素、去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 甘油的代谢甘油的主要去路: *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 *氧化分解为水、二氧化碳、提供能量 *参与TG和磷脂的合成 甘油→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氧化分解,供能 ↓↓

合成磷脂和TG 糖异生 脂酸的氧化分解 概念:脂酸在胞液中活化成脂酰辅酶A,在肉碱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基质进行β--氧化,每次β--氧化可产生1MOL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偶数碳脂酸最终产生乙酰辅酶A,奇数碳脂酸除乙酰辅酶A外还有1MOL 丙酰辅酶A. 部位:肝、肌肉(脑和成熟红细胞不行) 反应阶段:1)脂酸的活化(胞液)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3)脂酰COA的β--氧化(线粒体) 过程及酶;

有关能量的计算:脂酰COA+7FAD+7NAD++7COA-SH+7H2O→8乙酰COA+7FADH2+7(NADH+H+) 1)软脂酸(16C饱和脂酸的)活化—2ATP 2)7次β--氧化4*7ATP 3)8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10*8ATP 净生成106ATP 脂酰辅酶Aβ--氧化小结 部位:线粒体 四部连续反应: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生物化学-考试知识点_3脂质代谢

脂类代谢一级要求单选题 1 2 3 下列对血浆脂蛋白描述,哪一种不正确? A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 B C D E 是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 是脂类与载脂蛋白的结合形式 脂肪酸-清蛋白复合物也是一种血浆脂蛋白 可被激素敏感脂肪酶所水解 E 用电泳法或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它们包括: A B C D E CM+α-脂蛋白+β-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 CM+β-脂蛋白+α-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 CM+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HDL 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HDL 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D 对于下列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作用,哪种描述是正确的? A B C D E CM主要转运内源性 TG VLDL主要转运外源性 TG HDL主要将Ch从肝内转运至肝外组织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主要转运 TG LDL是运输Ch的主要形式 E 4 5 6 7 8 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动员,主要是使: A C E LPL活性增高 B D DG脂肪酶活性升高 MG脂肪酶活性升高 TG脂肪酶活性升高 组织脂肪酶活性升高 C 控制长链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氧化速度的因素是: A脂酰辅酶A(CoA)合成酶活性 B D ADP含量 C E 脂酰CoA脱氢酶的活性 HSCoA的含量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的活性 D 脂肪酸的β-氧化需要下列哪组维生素参加? 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 B D 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 生物素+维生素B6+泛酸 C E 维生素B6+泛酸+维生素B1 维生素B2+维生素PP+泛酸 E 脂肪酸进行β-氧化前,必需先活化转变为脂酰CoA,主要是因为: A脂酰CoA水溶性增加 B D 有利于肉毒碱转运 C E 是肉毒碱脂酰转移酶的激活作为脂酰CoA脱氢酶的底物激活物 作为烯脂酰CoA水合酶的底物 D 下列哪种描述不适合于脂肪酸的β-氧化? Aβ-氧化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B C D E β-氧化的起始物是脂酰 CoA 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 CoA β-氧化中脱下的二对氢给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及辅酶II(NADP+) 每经一次β-氧化可产生5摩尔三磷酸腺苷(ATP) D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血液:组织][皮肤:器官][植物没有系统结构] [组织——①人:结缔、肌肉、神经、保护②植物:保护、疏导、营养、分生] 3.细胞是除病毒外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还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4.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代谢: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增殖、分化:生长发育;基因的传递和变化:遗传和变异] 5.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显微镜 1.高倍镜:“不要动粗” 2.高倍镜视野暗,低倍镜视野亮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①一行细胞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答:20×?=5) ②圆形视野范围细胞的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2=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还含有核糖体]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习题答案

脂类代谢 一、问答题 1、为什么摄入糖量过多容易长胖? 答:因为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酵解产物丙酮酸,摄入糖量过多则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也多,进而导致合成脂肪酸的起始原料乙酰CoA也多,原料多合成的脂肪酸自然就多了,所以摄入糖量过多容易长胖。 2、比较脂肪酸β—氧化与脂肪酸的合成有哪些不同点? 答:①细胞中发生部位不同:合成发生在细胞质,氧化发生在线粒体;②酰基载体不同:合成所需载体为ACP—SH,氧化所需载体为乙酰CoA; ③二碳片段的加入与裂解方式:合成就是以丙二酰ACP加入二碳片段,氧化的裂解方式就是乙酰CoA;④电子供体或受体:合成的供体就是NADPH,氧化的受体就是FAD、FAD+;⑤酶系不同:合成需7种酶,氧化需4种酶;⑥原料转运方式:合成就是柠檬酸转运系统,氧化就是肉碱穿梭系统;⑦能量变化:合成耗能,氧化产能。 3、试计算1mol甘油彻底氧化成CO2与H2O可净生成多少molATP。答:甘油氧化产生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经过4次脱氢反应生成3molNADH+H+、1molFADH2、以及2molCO2,并发生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GTP。依据生物氧化时每1molNADH+H+与1molFADH2 分别生成2、5mol、1、5mol的ATP,

因此,1mol甘油彻底氧化成CO2与H2O生成ATP摩尔数为6×2、5+1×1、5+3-1=18、5。 4、1mol硬脂酸(即18碳饱与脂肪酸)彻底氧化成CO2与H2O时净生成的ATP的摩尔数。 答:1mol硬脂酸彻底氧化需经8次循环,产生9个乙酰CoA,每摩尔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10molATP,这样共产生90molATP。8molFADH2进入电子传递链产生12molATP,8molNADH进入电子传递链共产生20molATP。脂肪酸的活化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这样彻底氧化1mol硬脂酸净得120molATP。 5、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哪些重要物质?合成胆固醇的基本原料与关键酶各就是什么? 答:转变成胆汁酸、甾类激素、维生素D; 基本原料:二甲基丙烯焦磷酸酯(DPP)、异戊烯醇焦磷酸酯 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 6、为什么在长期饥饿或糖尿病状态下,血液中酮体浓度会升高?答:由于糖供应不足或利用率降低,机体需动员大量的脂肪酸供能,同时生成大量的乙酰CoA。此时草酰乙酸进入糖异生途径,又得不到及时的回补而浓度降低,因此不能与乙酰CoA缩合成柠檬酸。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积累的乙酰CoA衍生为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运动与脂肪代谢

运动与脂肪代谢 安静、运动时骨骼肌的主要供能物质之一。 第一节运动时脂肪分解 一、概述 60%—65%最大摄氧量或以下强度运动,脂肪分解能够提供运动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一)长时间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燃料的选择 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ATP的克数就是糖的2.5倍;糖原以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而脂肪则以无水的形式储存,以脂肪分子形式储能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二)运动时脂肪的供能作用 运动肌对各种供能物质的利用比例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 1、在短时间激烈运动时,无论就是动力性运动还就是静力性运动,肌肉基本上不能利用脂肪酸。 2、当以70%—9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在开始运动10—15分钟以后。 3、在低于60%—65%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中,尤其就是在60%最大摄氧量以下强度的超长时间运动中,脂肪成为运动肌的重要供能物质。 (三)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与来源 1、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 (1)在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脂肪酸可经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这就是脂肪供能的主要形式。 (2)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与丙酮,合称酮体。酮体参与脂肪组织脂解的调节。 (3)在肝、肾细胞中,甘油作为非糖物质经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对维持血糖水平起重要作用。

2.参与骨骼肌供能的脂肪酸来源 (1)脂肪组织(即脂库)储存的脂肪; (2)循环系统即血浆脂蛋白含有的脂肪; (3)肌细胞浆中的脂肪。运动时人体基本上不利用肝脏内储存的脂肪。 二、运动时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代谢 (一)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 1.脂肪酸动员 2、脂肪分解:甘油二酯脂肪酶与甘油一酯脂肪酶的活性比甘油三酯脂肪酶大得多。 3、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与甘油: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甘油产生后基本上全部被释放入血,大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直接参与再酯化过程) (二)血浆甘油三酯分解 (三)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 1、肌内甘油三酯含量:每千克骨骼肌内甘油三酯含量平均值为12毫摩尔 2.肌内甘油三酯分解:骨骼肌内LPL也就是甘油三酯水解的限速酶,它与脂肪组织内LPL相似,也受多种激素调节。它的活性受低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抑制,受高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激活。在超过1小时的长时间运动中,骨骼肌内LPL 活性提高近两倍,而脂肪组织内仅提高约20%。训练影响骨骼肌LPL活性,在耐力训练中这一作用更明显。 3.肌内甘油三酯的供能作用:在7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脂肪酸供能的75%来自肌内脂肪。肌内甘油三酯水解速率平均值就是每100克肌肉2—5微摩尔/分,在有氧代谢能力强的慢收缩肌纤维中甘油三酯消耗最为明显。 第二节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 运动时骨骼肌氧化的脂肪酸依靠肌内甘油三酯水解与摄取血浆FFA,随运动时间延长,血浆FFA供能起主要作用。 一、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及其转运率

糖类代谢和脂肪代谢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4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糖类、脂肪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知道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关系。 3、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营养物质转变实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糖类、脂肪代谢及相互转变的实例,感受这两大类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变,逐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 1、糖类的代谢 2、脂肪的代谢 三、难点: 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过程及途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教学过程

附: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糖类、脂肪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知道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关系 3.通过学习营养物质转变,结合生活实际,养成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学习重点: 糖类、脂肪代谢过程 学习难点: 糖类、脂肪的相互转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识回顾:人体消化系统组成、食物消化过程与消化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生物体中能源物质的种类;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三羧酸循环) (1)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途径获得。当我们吃了食物,实际上食物__________(是,不是)已经进入了人体,而是需要先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能够被利用。 (2)三大主要营养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脂肪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2.阅读,思考,讨论: 糖类代谢 (1)生物体细胞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利用葡萄糖获得能量。 (2)动物体内的___ 细胞和细胞可以以形式储存一定量的糖类物质。(3)北京填鸭在肥育期要填饲过量的糖类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这说明什么? () 脂类代谢 (1)为什么长期偏食高油、高脂食物的人更容易肥胖? (2)饮食中摄入脂肪就不能控制体重了吗?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精选.)

第七章脂质代谢 第一节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的分类 脂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就是甘油三脂,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脂、磷脂和糖脂。 脂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1.甘油三脂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2.脂肪酸提供必需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3.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4.胆固醇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可转化为一些有重要功能的固醇类化合物 第二节脂质的消化吸收 条件:1,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2,酶的催化作用 位置:主要在小肠上段

第三节甘油三脂代谢 甘油三脂的合成 1.合成的部位:肝脏(主要),脂肪组织,小肠粘膜 2.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 3.合成途径:甘油一脂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脂途径(肝,脂肪细胞)

注:3-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糖代谢,部肝、肾等组织摄取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可合成部分。 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 1.场所:细胞胞质中,肝的活性最强,还包括肾、脑、肺、脂肪等 2.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Mn离子 3.乙酰COA出线粒体的过程:

4.反应步骤 ①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②合成软脂酸:

③软脂酸延长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进行: 脂肪酸碳链在内质网中的延长: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①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1.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谢增强,相应的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②激素调节: 甘油三脂的氧化分解: ①甘油三酯的初步分解: 1.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第5章 脂类代谢

第5章脂类代谢 学习要求 1.掌握必需脂酸的概念,脂肪动员、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因子的概念;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脂酸的β-氧化;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游离脂酸的运输、甘油的氧化;甘油三脂合成代谢的细胞定位及原料;胆固醇的代谢及调节;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2.熟悉脂类的概念、组成、分类、消化吸收及生理功能、甘油磷酸的代谢。 3.了解脂酸的分类、鞘磷脂的代谢、多不饱和脂酸及其衍生物;高脂蛋白血症、脂肪肝、酮症。 基本知识点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脂肪即甘油三酯(TG),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能及供能.类脂包括胆固醇(Ch)、胆固醇酯(CE)、磷脂(PL)和糖脂(GL)等。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并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还是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脂类的消化在小肠上段,在胆汁酸盐和辅脂酶的共同参与下,甘油三酯被胰脂酶水解成甘油一酯和脂酸,胆固醇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成胆固醇和脂酸,磷脂被磷脂酶水解成溶血磷脂和脂酸,这些消化产物主要在空肠被吸收。吸收的甘油及中、短链脂酸经门静脉入血;长链脂酸在小肠粘膜细胞内再合成脂肪,与apoB48、磷脂、胆固醇等形成CM后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 甘油三酯是机体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甘油和脂酸。甘油活化、脱氢、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后,循糖代谢途径代谢。脂酸则在肝、骨骼肌、心肌等组织中分解氧化,释出大量能量,以ATP形式供机体利用。脂酸的分解需经活化,进入线粒体,β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步骤。脂酸在肝内β氧化生成乙酰CoA,后者在肝线粒体生成酮体,但肝不能利用酮体,需运至肝外组织氧化。长期饥饿时脑及肌组织主要靠酮体氧化供能。 脂酸合成是在胞液中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乙酰CoA为原料,在NADPH、ATP、HCO3-及Mn2+的参与下,逐步缩合而成的。乙酰CoA需先羧化成丙二酰CoA后才参与还原性合成反应,所需的氢全部由NADPH提供,最终合成16碳软脂酸。更长链的

糖类代谢和脂肪代谢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的生物教师李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现行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一册(试用本)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可以说是对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补充,是对本书主要知识的延伸和总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和初中的知识,并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对生物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可以相互转变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的代谢途径和转变过程却不甚了解。因此,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节课。 (一)教学环境设计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学生的“做”为核心,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和投影等方式提高互动效率,同时与传统的板书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设计理念 本节的内容大多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以问题驱动为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在“做中错,错中学”。 (三)教学风格 以高中生物新课标为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培养能力和提高认知相结合。通过例举常见的生活实例,创造亲切愉悦的学习氛围。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教学流程及对课堂的设计。 (四)教学流程 首先是问题引入,我是通过一组图片来导入这堂课的。今年7月,湖北多地遭遇有史以来最强暴雨袭击。相关报道每天都会出现,可以说是今夏最受关注的国内新闻之一。学生应该有所耳闻,所以能积极主动开始本节的学习。然后展示救灾物资去向清单,紧接着提问:“从救灾物品的种类看,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呢?”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各食物主要的营养成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对象,开始本节的学习。 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探究,在新课之前,我设置了知识铺垫环节。即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1. 回忆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和功能;2. 联想生活中有关营养物质转变的现象;3. 联系已学知识总结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在思考讨论之后,学生在情感上能认同营养物质的转变,在认知上对物质代谢有总体的认识,为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 知识铺垫之后,依次进行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学习。首先是糖代谢途径,教材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描述比较全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知识也比较少。因此,采用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的模式进行,最后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展示代谢图解。这个时候我并不提供固定的格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自由发挥,在展示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较、修正,提高处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当然,最后我会逐步引导学生以血糖为核心,绘制血糖的三来源和三去向图解,帮助他们更有条理地认识这部分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糖代谢,也让这节课更有趣,我设置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去分析可能发生的代谢途径。这样,他们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能更充分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学以致用。 脂肪代谢部分需要补充的知识点稍微多一些,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前,我提醒学生参考糖代谢图解,鼓励他们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最后通过激烈的讨论明确各途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部分知识,我设置了角色扮演环节,即让学生扮演营养师给出建议。比如,减肥能吃含脂肪的食物吗?要想减肥应该慢跑还是快跑?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脂肪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六章脂类代谢 1.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α-氧化:α-氧化作用是以具有3-18碳原子的游离脂肪酸作为底物,有分子氧间接参与,经脂肪酸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由α碳原子开始氧化,氧化产物是D-α-羟脂肪酸或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3. 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4. 脂肪酸ω-氧化:ω-氧化是C5、C6、C10、C12脂肪酸在远离羧基的烷基末端碳原子被氧化成羟基,再进一步氧化而成为羧基,生成α,ω-二羧酸的过程。 5. 乙醛酸循环:一种被修改的柠檬酸循环,在其异柠檬酸和苹果酸之间反应顺序有改变,以及乙酸是用作能量和中间物的一个来源。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有此循环,他需要二分子乙酰辅酶A的参与;并导致一分子琥珀酸的合成。 6. 柠檬酸穿梭:就是线粒体内的乙酰CoA 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然后经内膜上的三羧酸载体运至胞液中,在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需消耗ATP 将柠檬酸裂解回草酰乙酸和,后者就可用于脂肪酸合成,而草酰乙酸经还原后再氧化脱羧成丙酮酸,丙酮酸经内膜载体运回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这样就可又一次参与转运乙酰CoA 的循环。 7.乙酰CoA 羧化酶系:大肠杆菌乙酰CoA 羧化酶含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和转羧基酶三种组份,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乙酰CoA 的羧化反应,生成丙二酸单酰-CoA。

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糖类、脂类、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的区别和人体健康GZSW101

1.下图表示体内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X和Y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_________ ,当它数量不足时。则动用_______和___________. (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 。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_______________作用。人体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_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脂肪糖元氧(2)肝糖元脂肪蛋白质 (3)(4)脱氨基必需氨基酸 解析:本题将三大类有机物代谢综合考查,题目中出现了一系列数字,符号,这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牢固.这样才能进行分析、综合、应用。(1)蛋白质可以分解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与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当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02和H20时,需要吸进02。(2)饥饿时,肝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肝糖元不足时,脂肪、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谢中间产物),再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这是淀粉转化脂肪的大致过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对于人来说,有8种氨基酸不能通过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8种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组织细胞才能正常完成其功能,下图表示维持血糖浓度稳定的相关结构。 (1)胰岛素能“打开”图中哪些生理过程。 (2)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变为水平Y 。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减脂是个体力活儿,如何科学减脂,有时候需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代谢脂肪,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相信想要减脂的人,一定看到关于减脂的建议:持续有氧运动三十分钟以上对减脂才有效。天涯也说过这类的话,但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虽然可以缩减一定量的脂肪,但这句话并没有给出科学减脂的指导,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朋友,以为运动时间很短就不会减脂。这句话再加上一点限定条件才是完整的,或许这就是需要大家了解的东西,也是减脂人群应该注意的前提条件。我在这里直接给出结论,在运动强度为65%VO2max,持续三十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燃烧可观的脂肪量,当然持续时间越长燃烧的越多。这可能有些不大好理解一些术语,实际上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燃脂最可观,效率最高。能够体会到运动很累,但还不至于大喘。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张图。这张图描述了不同运动强度对肌糖原、肌肉中的甘油三酯(脂肪)、血浆游离的脂肪酸(脂肪)和血浆葡萄糖消耗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到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中的甘油三酯和血浆游离的脂肪酸供能比例最大。实际上,在25%VO2max运动强度时,运动开始30分钟和2小时后相比,总的脂肪和糖的氧化率

改变很小。但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脂肪酸释放入血的量及对血糖的利用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在这种运动强度下骑行2小时后,脂肪和糖的氧化比例与运动30分钟后比较无改变。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内甘油三酯和糖原在总能量供应比例中随着时间推移(>90分钟)越来越小。也就说当持续65%VO2max运动强度90分钟以上,主要以血液中的糖和脂肪酸分解供能,燃脂最佳。所以说,其实只要是运动就会伴随着燃脂,并不存在不燃脂的说法,只是强度较小的运动对燃脂贡献较小。另外,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燃烧可观的脂肪,不然也不会分解太多的脂肪。参考资料:[运动营养].(英)莫恩本文属威猛士健身原创,欢迎关注威猛士健身微信公众号:tyyjjs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脂质代 第一节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的分类 脂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就是甘油三脂,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脂、磷脂和糖脂。 脂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1.甘油三脂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2.脂肪酸提供必需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3.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4.胆固醇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可转化为一些有重要功能的固醇类化合物 第二节脂质的消化吸收 条件:1,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2,酶的催化作用 位置:主要在小肠上段

第三节甘油三脂代 甘油三脂的合成 1.合成的部位:肝脏(主要),脂肪组织,小肠粘膜 2.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 3.合成途径:甘油一脂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脂途径(肝,脂肪细胞)

注:3-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糖代,部肝、肾等组织摄取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可合成部分。 源性脂肪酸的合成: 1.场所:细胞胞质中,肝的活性最强,还包括肾、脑、肺、脂肪等 2.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Mn离子 3.乙酰COA出线粒体的过程:

4.反应步骤 ①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②合成软脂酸: ③软脂酸延长在质网和线粒体进行:

脂肪酸碳链在质网中的延长: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①代物的调节作用: 1.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增强,相应的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②激素调节: 甘油三脂的氧化分解: ①甘油三酯的初步分解: 1.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脂肪代谢 课堂小结

脂肪代谢 1 脂类在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短链、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直接吸收,经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甘油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 Diet triacylglycerols are emulsified and absorbed by the intestine 1) Bile salts, synthesized from cholesterol in liver, emulsifies macroscopic fat particles into microscopic mixed micelles for better lipase action and absorption. 2) Fatty acids generated from triacylglycerol (catalyzed by the intestinal lipase) diffuse into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e reconverted into triacylglycerol, and packed with cholesterol esters and specific apolipoproteins in chylomicrons。 3) Triacylglycerols are converted into fatty acids and glycerols in the capillaries by the ac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s activated by apoC-II on chylomicrons, which in turn are absorbed mainly by adipocytes and myocytes for stora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4) The leftover of the chylomicrons (containing mainly 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s) will be taken up by the liver by endocytosis; triacylglycerols will be used as the energy source for the liver cells, converted to ketone bodies or transported to adipose tissues after being packed with apolipoproteins. 2 甘油三酯代谢 (1) 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的重要形式。 1) 合成部位及原料 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注意: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 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及脂肪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其中甘油由糖酵解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成,脂肪酸由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合成。 2) 合成基本过程 ①甘油一酯途径:这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由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合成途径。 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而不能利用游离甘油,只能利用葡萄糖代谢提供的3-磷酸甘油。 (2) 分解代谢 即为脂肪动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的酶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 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供能,也可转变成糖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入各组织经β-氧化供能。

2021年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脂质代谢 第一节脂质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分类 脂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就是甘油三脂,类脂涉及胆固醇及其脂、磷脂和糖脂。 脂质具备各种生物功能 1.甘油三脂机体重要能源物质 2.脂肪酸提供必须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3.磷脂构成生物膜重要构成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4.胆固醇细胞膜基本构导致分 可转化为某些有重要功能固醇类化合物 第二节脂质消化吸取 条件:1,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乳化作用; 2,酶催化作用 位置:重要在小肠上段

第三节甘油三脂代谢 甘油三脂合成 1.合成部位:肝脏(重要),脂肪组织,小肠粘膜 2.合成原料:甘油,脂肪酸 3.合成途径:甘油一脂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脂途径(肝,脂肪细胞)

注:3-磷酸甘油重要来源于糖代谢,部肝、肾等组织摄取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作用下可合成某些。 内源性脂肪酸合成: 1.场合:细胞胞质中,肝活性最强,还涉及肾、脑、肺、脂肪等 2.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Mn离子 3.乙酰COA出线粒体过程:

4.反映环节 ①丙二酸单酰COA合成: ②合成软脂酸: ③软脂酸延长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进行:

脂肪酸碳链在内质网中延长: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中延长: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合成调节: ①代谢物调节作用: 1.乙酰CoA羧化酶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她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谢增强,相应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有助于脂酸合成。 ②激素调节: 甘油三脂氧化分解: ①甘油三酯初步分解: 1.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脂肪,被肪脂酶逐渐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她组织氧化运用过程。 2.核心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脂肪与耐力运动

脂肪与耐力运动 作者:许强 摘要:脂肪是人体内贮存能量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又是运动中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它比糖元的贮量大10倍。一些研究表明,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过程中脂肪供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运动持续时间长达3~4h以上时,脂肪供能可以占到总能量代谢的70%~90%之多。人们采用许多手段和方法,以期增加运动时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节省体内糖消耗,提高机体耐力。另一方面,耐力运动又可以适当消耗脂肪,起到减少体内脂肪堆积、预防高脂血症、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脂肪脂代谢耐力运动甘油三酯脂肪酸 Fat and Endurant Exercise Abstract: Adipo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ergy, 10 times more than glucose. Adipo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nergy during exercise. Study shows that adipose is important energetic supplier during exercise, especially, there is more than 70% -90% energy supplied by it, when exercise lasts 3-4 hours. Many ways have been employed to increase energy supplied by adipose, decrease the consumption of glucose and promote endurance. On the other side, as well as, endurant exercise can advance the consumption of adipose. In the meanwhile, endurant exercise prevent Hyperlipemia,improve adipose metabology. Keywords: Fat Fat metabolism Endurant exercise Triglyceride Fatty acid 1 脂肪在耐力运动中的作用 1.1脂肪是有氧耐力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脂肪是供应人体能量的三种基本能源物质之一,其产热量很高,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生37.65KJ能量,约相当于等量葡萄糖或蛋白质氧化的两倍多。一分子脂肪酸(FA)在体内氧化产生的ATP(147)显著多于葡萄糖。因此,作为能量物质与碳水化合物相比,脂肪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产热量大的优点。这对于能量消耗较大的耐力运动员是非常有利的。 1.2脂肪供能增加可节约糖原的消耗,提高耐力水平 有氧代谢中,肌肉同时利用糖、脂类、蛋白质供能。其中,蛋白质供能不超过运动过程中总耗能的20%,糖和脂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由于体内糖的贮备量相对较少,如果完全依赖糖代谢供能,则运动持续时间很有限。为了获得最大耐力,糖和脂肪必须合理利用。有研究报道高度训练的马拉松运动员体脂百分比低,脂肪细胞直径小,最大吸氧量高。表明经过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对脂肪氧化分解的能力提高。 2 脂肪代谢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有氧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时,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饮食、激素调节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 2.1 运动强度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发现中低强度运动时,主要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如以25% VO2max 的运动强度运动时,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于脂肪氧化;而以65%VO2max 的运动强

健身与脂肪(3),脂肪的代谢与运动 ——透视各种运动减肥方法后的科学逻辑

健身与脂肪(3),脂肪的代谢与运动——透视各种运动减肥方法后的科学逻辑 肥胖是一个人的影子,伴你一生,一旦你管不着自己的嘴,它就显现出来。 一个健身者,身边总会有很多的胖子(更何况我也曾经是个胖子),而且随着你年龄的增加,胖子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 也就有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减肥。 “丸子,减脂的办法里,持续有氧健身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这两种办法里,到底哪个更高效,更科学?” “丸子,到底是先做有氧,再做力量训练,还是先做力量训练,后做有氧,对减肥更有效呢?” 要科学的分析减肥的运动方法,不能不透彻了解脂肪的代谢,以及对脂肪代谢影响的因素。

———— 脂肪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营养素,1克脂肪可提供9千卡的热量,是同重量糖和蛋白质的2.25倍。 现代,因为营养过剩,脂肪过量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研究脂肪的代谢,可以让我们科学运用各种运动方法,更加高效地减脂。 脂肪的消化吸收 脂肪摄入后,胃酸中由于含的脂肪酶少,所以成人的消化主要从小肠开始。 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我就不细讲了。

脂类的转运 脂类物质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他们的转运必须先形成溶解性好的脂蛋白复合体,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送,所以它们在全身的转运,有其特别之处。

我们将血浆中转运各种脂类的脂蛋白,叫血浆脂蛋白,它们从大到小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下图是电子镜下放大到相同倍率的四种脂蛋白形态。

液到达全身。胆固醇的回收则由高密度脂蛋白(HDL,由肝脏中合成)完成,它摄取肝脏外独立的胆固醇(动脉壁或组织中),并用酶将胆固醇合成胆固醇酯,运回肝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