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

班级:13050901 姓名:陈雨平学号:2009303281

论文摘要: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时尚化,一点一滴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俗民风消失啦呢?是社会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呢?

关键词;民俗民风消失时尚文化遗产汉中

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也在日渐趋同,时代的气息日浓厚,时尚的潮流散发在每一个角落。时代越来越时尚,生活越来越fashion。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的却是众多昔日的充满历史感、民族感、时代感、文化感的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民俗民风在日渐摩登的氛围中慢慢的回归自然、消失殆尽。这一刻,最多的心痛、遗憾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是我们亲手将我们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断送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是我们没能护住我们的民族灵魂,保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那么,为什么在这高科技的社会我们却葬送我们的古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留有遗憾呢?

以我的看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管。而一些地方政府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投资方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不受制约的商业利益追求和政绩追求不免带来错位的开发,这已经成为困扰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痼疾。近年来,一些所谓世界遗产、风景名胜的票价不断上涨,仅去年就有6处世界遗产景观涨价,无非是因为这些门票收入对地方财政和企业都有好处,使得涨价得到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支持而已。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就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同时,不少风景名胜被经营得面目全非,自然和美都大打折扣,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在这里,主管开发的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无疑是以“发展权”为名行公然侵犯公众利益之实。也加速了民俗民风的消失。

其次,面对文化保护、风俗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对这些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却愈演愈烈的情况,我国只有一部1985年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来进行规范,效果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有很多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优先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因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利益服务。为了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当代很多人不顾保护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对资源的破坏日渐增大,他们围湖造田、毁坏草原、开山建房、、、、将民俗民风所依赖的基础一个一个毁坏,致使没有牢固根基的民俗民风再经济开发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再者,个人而言,现在的新一代都在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他们不满足自己仍然过着上一辈的艰苦生活,他们接受现代教育,向往都市生活,渴望在摩天大楼里一展抱负,过上自动化、信息化的高质量生活。他们向往的是法国的浪漫情怀、美国的都市生活。当美国的大片、可乐正逐渐改变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时候,现代文明的痕迹也已渐渐侵入中国的各个角落,使中国的古老的民俗民风一步步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下面就以汉中为例。看看我们渐渐消失的民俗民风。

一、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二、陕南花鼓戏

又称为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就现在所知,仅在陕西的的活动范围,计达三十余县,其中在陕南汉中、安康、商洛最为流行。花鼓戏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泳多带川味;商洛派擅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放。嘉庆道光时班社有汉中的汉荣班、西多仁丰班、城固宜太班。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但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

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保护它们。让我们的古老的历史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