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doc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doc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doc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

水利于土木工程学院施正香

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一个融农业、生物、环境、建筑、工程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该专业与社会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发展问题等重大问题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8所院校设有这个专业,《农业生物环境原理》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已为有关院校“农建专业”认同,在本科生教学中均开设此课程。

21世纪将是新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农业科技产业的特点,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细腻相融,工艺与农艺密切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和商品化。由于资源和人口问题,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不能回避的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确保21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绿色食品的追求将成为主导趋势,如何满足,实现的途径何在?综合我国国情,国家只有大力发展节约耕地、水源的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也只有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振兴我国的农业.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下,非常缺乏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面对入世的冲击,只有设施农业具有挑战力,因此只有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以农业设施为主的、以达到优质、速生、高产、低耗发展的设施农业,才能改变目前的困境.设施农业是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行业,由于缺乏高技术人才的参与,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加速培养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发展培养急需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尽快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专业的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了解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以实现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最佳融合,加强“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目标

经过建设,使本课程从文字教材编写要求和编写方案、媒体编制方案设计、课件编写细目、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到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乃至课程考核要求、考核说明以及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的每一个环节均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具体化,形成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实用、理论与实践兼顾、多种媒体一体化的本科生精品课程。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通过案例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其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更好的加强.

三、课程负责教师基本情况

施正香,女,1964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主任,兼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秘书长。从1985年起,长期从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设施养殖环境工艺与环境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2001年以来,年均纯教学学时都在320学时以上(不包括指导研究生)。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有:《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及建筑设计》、《动物环境管理》和研究生学位课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讲课效果深受广大同学欢迎。主持及参与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2006年主编的《动植物生产基础》、《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及建筑设计》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先后获中国农业大学杰出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1、2005年二度分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建设内容

(一)教学队伍建设

加强本课程现有教学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支教学水平突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优秀教学骨干队伍,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功底和教学水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下列内容建设:

1、开展教学法研究,对照教学名师的授课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专业特长,由不同老师主讲课堂内容,确保至少2位以上老师参与课堂内容教学.

3、加强校际之间本课程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4、吸收博士研究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参与教学辅导、课件建设、案例素材收集、实验指导等工作.

(二)课程内容建设

将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反映现代、加强实践"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改革,通过建设素材库和编制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利用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从而使课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更好的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成就。

在教学内容上,将紧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我国国情,以设施农业为对象,着重就各种环境因子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环境因子对生产的综合效应等进行剖析.同时,把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有机地

结合,在不增加现有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实验环节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尽快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专业的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高新技术以及其在设施农业中的作用,加强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以实现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最佳融合。

(三)实践教学

1、开设2个综合性实验,6个基础实验。使课堂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1/4以上,同时有不少于30学

时的课外课时来完成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各种环境参数测试方法和仪器操作技能培训;设施植物生产和动物行为等的观察和测试分析。

2、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参与动植物生长模型的科研活动。

3、现场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畜牧生产基地,如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锦绣大

地、留民营生态农场、中荷畜牧培训中心、国家家禽测定中心等,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场地。(四)教材建设

在我校1994年出版的《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教材和自编教材《环境因素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编写并出版一本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材,重点增加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操作方面的内容.按照一体化建设体系,使教材内容更加规范,体系更加完整。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环工综合实验(1)》(活性炭吸附实验) 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卓越班)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二0一六年 11月

附剂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及其表面化学性质等有关。 吸附等温线(Adsorption Isotherm): 指一定温度条件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量 q 与吸附质在流体相中的分压 p (气相吸附)或浓度 c (液相吸附)之间的关系曲线。 水中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

水中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吸附机理和吸附速率 吸附机理: 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的过程一般分为三步:(1)外扩散 (2)内扩散 (3)吸附 ①外扩散:吸附质从流体主体通过扩散传递到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因为流体与固体接触时,在紧贴固体表面处有一层滞流膜,所以这一步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吸附质以分子扩散通过这一滞流膜的传递速率。 ②内扩散:吸附质从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通过颗粒上微孔扩散进入颗粒内部,到达颗粒的内部表面。 ③吸附: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在内表面上。 对于物理吸附,第三步通常是瞬间完成的,所以吸附过程的速率由前二步决定。

?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一种非极性的吸附剂。 ?由于活性炭为非极性分子,因而溶解度小的非极性物质容易被吸附,而不能使其自由能降低的污染物既溶解度大的极性物质不易被吸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容量q e表示: ?qe=X/M=V(Co-C)/M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存在于溶液中的被吸附物质的浓度与固体表面的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时,吸附就达到平衡。 1、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吸附容量和吸附效果就越好吗?为什么? 答:比表面积越大,不一定吸附容量就越好。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只能说明其吸附能力较大,并不代表吸附容量就越大。吸附容量的大小还与脱吸速度有关,如果脱吸速度很快,就算吸附能力再大,吸附容量也还是没多大提升。吸附容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由于它具有密集的细孔构造,与吸附有关的物理性能有:a.孔容(VP):吸附剂中微孔的容积称为孔容,通常以单位重量吸附剂中吸附剂微孔的容积来表示(cm3/g);b.比表面积:即单位重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常用单位是m2/g;c.孔径

农业环境学分析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 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所需的氧气量 BOD5:表示20?C的条件下培养5天时的水中有机物轻微分解时所需的O2量mg/L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类将污水引入田间,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能力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污水处理方法,土壤对污水的净化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过滤、吸附等物理过程和离子交换吸附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靠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反应等。土壤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废弃物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间接进入土壤环境;使土壤中添加了某些本来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使土壤中某些固有成分大量增加。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集成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 实验报告 时间:2011年12月

实验一原理图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Unix操作系统 2.学会使用CADENCE的SCHEMA TIC COMPOSOR软件 二:实验内容 使用schematic软件,设计出D触发器,设置好参数。 二、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点击Xstart图标 2、在User name:一栏中填入用户名,在Host:中填入IP地址,在Password:一栏中填入 用户密码,在protocol:中选择telnet类型 3、点击菜单上的Run!,即可进入该用户unix界面 4、系统中用户名为“test9”,密码为test123456 5、在命令行中(提示符后,如:test22>)键入以下命令 icfb&↙(回车键),其中& 表示后台工作,调出Cadence软件。 出现的主窗口所示: 6、建立库(library):窗口分Library和Technology File两部分。Library部分有Name和Directory 两项,分别输入要建立的Library的名称和路径。如果只建立进行SPICE模拟的线路图,Technology部分选择Don’t need a techfile选项。如果在库中要创立掩模版或其它的物理数据(即要建立除了schematic外的一些view),则须选择Compile a new techfile(建立新的techfile)或Attach to an existing techfile(使用原有的techfile)。 7、建立单元文件(cell):在Library Name中选择存放新文件的库,在Cell Name中输 入名称,然后在Tool选项中选择Composer-Schematic工具(进行SPICE模拟),在View Name中就会自动填上相应的View Name—schematic。当然在Tool工具中还有很多别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专业适用) 2014年至2015 年第 1 学期 班级11环境1班 姓名吴志鹏 学号1110431108 指导教师高林霞 同组者汤梦迪刘林峰吴渊田亚勇李茹茹 程德玺 2014年4月

目录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 1实验二静置沉淀实验 ----------------------------- 3实验三混凝实验 --------------------------------- 6实验四测定污泥比阻实验 ------------------------ 10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表面曝气叶轮的氧总传质系数和充氧性能测定方法 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二、实验原理 曝气是指人为地通过一些机械设备,如鼓风机、表面曝气叶轮等,使空气中的氧从气相向液相转移的传质过程。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 dρ/dt=K La(ρs-ρ)(1)式中dρ/dt:氧转移速率,mg/(Lh); K La:氧的总传质系数,h-1; ρs:实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ρ: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曝气器性能主要由氧转移系数K La、充氧能力OC、氧利用率E A、动力效率Ep四个主要参数来衡量。下面介绍上述参数的求法。 (1)氧转移系数K La 将(1)式积分,可得 1n(ρs—ρ)=一K La t+ 常数(2)此式子表明,通过实验测定ρs和相应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后,绘制1n(ρs—ρ)与t 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 La。另一种方法是先作ρ-t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ρ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ρ/dt,最后作dρ/dt与ρ的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出。 (2)充氧性能的指标 ①充氧能力(OC):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表面曝气时:OC(kg/h)= K La t(20℃)ρs (标)V (3) K La t(20℃)= K La t ? 1.02420-T(T: 实验时的水温) ρs (标)=ρs (实验)?1.013?105/实验时的大气压(Pa) V:水样体积 ②充氧动力效率(Ep):每消耗1度电能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该指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 Ep(kg/kW·h)=OC/N (4)式中:理论功率,采用叶轮曝气时叶轮的输出功率(轴功率, kW)。 ③氧转移效率(利用率,E A):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与供给的氧量之比。 E A= (OC/S)?100% (5)S—供给氧,kg/h。 三、实验步骤 在实验室用自来水进行实验。 (1)向模型曝气池注入自来水至曝气叶轮表面稍高处,测出模型池内水体积V(L),并记录。(2)启动曝气叶轮,使其缓慢转动(仅使水流流动),用溶解氧仪测定自来水温和水中溶解氧ρ',并记录。 (3)根据ρ'值计算实验所需要的消氧剂Na2SO3和催化剂CoCl2的量。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9111130 课程总学时: 40,其中:讲课:38,实验:0,上机:0,实习:2,课外:0 。课程学分:2.5 课程分类:必修 开课学期:春 开课单位: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教研室 适用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所需先修课: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流体力学、热工基础 课程负责人:马承伟 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工程设计和计算方法。包括农业设施中的采暖、通风和降温等环境调控共性技术的原理、系统设计与设备配置,采暖负荷及通风量等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温室光照环境、 施肥以及湿度环境的调控技术与设备工采暖与保温节能、通风换气与降温、CO 2 程,介绍各类温室以及无土栽培与植物组织培养等现代化设施;畜禽舍的温度环境调控与保温节能、通风换气、光照环境等调控技术与设备工程,各类畜禽舍的特点和环境调控系统的设计配置;畜禽废弃物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废弃物的收集、输送和贮存、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得到进行设施环境调控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初步训练,具备解决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实际中有关环境调控工程与科研问题的初步能力。 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re taught in the curriculum. It includes the principles, system design and equipment configurations for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technologies (such as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in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heating load and ventilation rate, etc.). As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to several production fields in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单周期cpu的设计与实现

1个时钟周期 Clock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标 准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郫县尼克杨 学 号: 2014 指导教师:陈虹 实验地点: 主楼A2-411 实验时间:12周-15周 一、 实验室名称: 主楼A2-411 二、 实验项目名称: 单周期CPU 的设计与实现。 三、 实验学时: 8学时 四、 实验原理: (一) 概述 单周期(Single Cycle )CPU 是指CPU 从取出1条指令到执行完该指令只需1个时钟

周期。 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包括:取指令→分析指令→取操作数→执行指令→保存结果。对于单周期CPU 来说,这些执行步骤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二) 单周期cpu 总体电路 本实验所设计的单周期CPU 的总体电路结构如下。 (三) MIPS 指令格式化 MIPS 指令系统结构有MIPS-32和MIPS-64两种。本实验的MIPS 指令选用MIPS-32。以下所说的MIPS 指令均指MIPS-32。 MIPS 的指令格式为32位。下图给出MIPS 指令的3种格式。 本实验只选取了9条典型的MIPS 指令来描述CPU 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下图列出了本实验的所涉及到的9条MIPS 指令。 五、 实验目的 1、掌握单周期CPU 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及其组成部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如控制器、26 31 221 216 15 11 1 6 5 0 op rs rt rd sa func R 型指令 26 31 221 216 15 0 op rs rt immediate I 型指令 26 31 20 op address J 型指令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doc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报告 水利于土木工程学院施正香 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一个融农业、生物、环境、建筑、工程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该专业与社会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发展问题等重大问题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8所院校设有这个专业,《农业生物环境原理》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已为有关院校“农建专业”认同,在本科生教学中均开设此课程。 21世纪将是新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农业科技产业的特点,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细腻相融,工艺与农艺密切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和商品化。由于资源和人口问题,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不能回避的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确保21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绿色食品的追求将成为主导趋势,如何满足,实现的途径何在?综合我国国情,国家只有大力发展节约耕地、水源的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也只有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振兴我国的农业.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下,非常缺乏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面对入世的冲击,只有设施农业具有挑战力,因此只有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以农业设施为主的、以达到优质、速生、高产、低耗发展的设施农业,才能改变目前的困境.设施农业是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行业,由于缺乏高技术人才的参与,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加速培养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发展培养急需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尽快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专业的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了解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以实现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最佳融合,加强“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目标 经过建设,使本课程从文字教材编写要求和编写方案、媒体编制方案设计、课件编写细目、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到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乃至课程考核要求、考核说明以及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的每一个环节均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具体化,形成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实用、理论与实践兼顾、多种媒体一体化的本科生精品课程。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通过案例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实验 课程代码: 学 分 / 学 时:2/68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课程性质:此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类实践课程,是必修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各教学环节的贡献度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预习 实际操 作 实验报 告 综合设 计 考试 课堂整体 贡献度 知 识 知识体系 包括水处理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 弃物处理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实验。 √√√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B4合作共事的能力 √√√√√√ √√√ √√√B10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 √√√√√ √√√ √√√ B11动手操作能力 √√√√√√ √√√ 能 力 B12总结归纳能力 √√√ √√√ √√√ √√√ C2刻苦务实、精勤进取 √√√ √√√√√ √√√ √√ √√√ 素 质 C4思维敏捷、乐于创新 √√√ √√√√√√ √√√ √√ √√√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学时 实验教 学 讨论 实验报告 要求 自学及要 求 团组大作业及要求 自由沉淀实验 4学时 4学时 混凝实验 4学时 4学时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4学时 4学时 石英砂过滤实验 4学时 4学时 活性炭吸附实验 4学时 4学时 恒压膜过滤活性污泥的性能 4学时 4学时 实际烟气烟尘测定实验 4学时 4学时 吸收法净化SO2实验 2学时 2学时 静电除尘效率实验 2学时 2学时 旋风除尘器实验 2学时 2学时 催化氧化法处理甲苯废气 2学时 2学时 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 2学时 2学时 电子废弃物处理实验 2学时 2学时 自学电子废弃物方面的知识 用声级计测量噪声 4学时 4学时 道路交通噪声的测量 4学时 4学时 驻波管法吸声材料垂直入射 吸声系数的测量 4学时 4学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2学 时 12学时 课堂 教学 中融 入小 组讨 论 每次实验 后根据实 验讲义要 求和老师 要求完成 实验报告 4-5人一组,结合 本课程基本知识以 及从事的研究项目 等,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结束后进行 PPT讲解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书

《混凝土设计原理》 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目录 测量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一: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 (2) 实验二: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 (4) 实验三:偏心受压柱破坏 (6)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必须阅读有关教材及本实验指导书,初步了解实验内容要求与步骤。 2、实验记录应用正楷填写,不可潦草,并按规定的地位书写实验组号、日期、天气、仪器名称、号码及参加人的姓名等。 3、各项记录须于测量进行时立即记下,不可另以纸条记录,事后誉写。 4、记录者应于记完每一数字后,向观测者回报读数,以免记错。 5、记录数字若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可用像皮擦拭,而应在错误数字上划一斜杠,将改正之数记于其旁。 6、简单计算及必要的检验,应在测量进行时算出。 7、实验结束时,应把实验结果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符合要求并经允许,方可收拾仪器结束实验,并按实验开始时领取仪器的位置,归还仪器与工具。 8、注意人身安全和仪表安全,试件本身要有保护措施:如用绳子捆住用木楔垫好;数据读好后,远离试件,这点尤其是当试验荷载的后期更应注意。 9、试验研究工作,是个实践性很强,责任心很强的细致戏作,一定要有严格的责任制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数据要认真细致的测读,不能读错,不能搞乱。大家分工协作,互相校对。

实验一单筋矩形梁破坏 姓名班级学号 组别组员 试验日期报告日期 一、试验名称 二、试验目的和内容 三、试验梁概况 梁号截面尺寸主筋实测保护层厚度 四、材料强度指标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试验实测值f c s= N/mm2E c= N/mm2钢筋:试验实测值:HPB235,f y s= N/mm2E s= N/mm2 HRB335,f y s= N/mm2E s= N/mm2 五、试验数据记录 1、百分表记录表(表1) 2、手持式应变仪记录表(表2) 六、试验结果分析 1、画出适筋梁荷载——挠度曲线(M-f)并分析曲线特征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2、生态因子的基本原则。 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作物与光 1、名词解释:光照度,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光合速率, 光饱和度,光补偿点,叶面积系数,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是如何变化的? 3、太阳光谱分为哪几种,各自的波长范围是多少,对作物有啥作 用? 4、太阳辐射在作物群体中的分布特征。 5、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那些? 6、什么是光周期诱导?实际生产中利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目的 是什么? 7、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8、设施园艺光照特点是什么? 10、影响设施园艺直射光透光率的因素有那些? 11、如何确定单栋温室的房屋倾斜角? 12、怎样对设施园艺进行环境调节?其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作物与温度 1、名词解释:三基点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春化作用,温室

效应。 2、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是如何实现的?如何进行地表热量平衡的调节? 3、作物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4、什么是温周期现象?节律性变温对作物生产有何作用? 5、设施园艺的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6、进行设施温度调节的目的和要求。如何进行温度调控? 7、设施园艺夜间变温管理对作物生产的意义. 第四章作物与水 1 名词解释:自由水,束缚水,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水势,田间持水量,萎焉吸水,蒸腾作用,水分临界期。 2、根系是如何吸水的,其目的是什么,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之。 3、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过程。 4、什么是蒸腾作用,其生理作用和影响因子分别是什么? 5、如何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 6、设施园艺内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 7、进行设施内湿度调节的意义和措施。 8、无氧呼吸有何危害? 第五章作物与大气 1、作物群体中CO2的变化规律。 2、为何要施用CO2肥,如何在设施园艺中进行CO2施肥?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实验3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 1.1、吸附法 吸附法处理废水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的表面吸附废水中一种或多种溶质(吸附质)以去除或回收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净化了废水。 活性炭是由含碳物质(木炭、木屑、果核、硬果壳、煤等)作为原料,经高温脱水碳化和活化而制成的多孔性疏水性吸附剂。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和吸附能力,因此被应用于多种行业。在水处理领域,活性炭吸附通常作为饮用水深度净化和废水的三级处理,以除去水中的有机物。除此之外,活性炭还被用于制造活性炭口罩、家用除味活性炭包、净化汽车或者室内空气等,以上都是基于活性炭优良的吸附性能。将活性炭作为重要的净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表面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 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此外,pH 的高低、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1.3、研究意义 在水处理领域,活性炭吸附通常作为饮用水深度净化和废水的三级处理,以除去水中的有机物。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用活性炭间歇的方法,确定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某些杂质的吸附能力。希望达到下述目的: (1)加深理解吸附的基本原理。

(2)掌握活性炭吸附公式中常数的确定方法。 (3)掌握用间歇式静态吸附法确定活性炭等温吸附式的方法。 (4)利用绘制的吸附等温曲线确定吸附系数:K、1/n。K为直线的截距,1/n为直线的斜率 三、主要仪器与试剂 本实验间歇性吸附采用三角烧瓶内装人活性炭和水样进行振荡方法。 3.1仪器与器皿: 恒温振荡器1台、分析天平1台、分光光度计1台、三角瓶5个、1000ml容量瓶1个、100ml容量瓶5个、移液管 3.2试剂:活性炭、亚甲基蓝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1、配制10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称取0.1g亚甲基蓝,用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标线。 2、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亚甲基蓝标准溶液5、10、20、30、4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刻度线处,摇匀,以水为参比,在波长470nm处,用1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绘出标准曲线。 (2)、吸附等温线间歇式吸附实验步骤 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水中亚甲基蓝含量,同时测定水温和PH。 2、将活性炭粉末,用蒸馏水洗去细粉,并在105℃下烘至恒重。 3、在五个三角瓶中分别放入100、200、300、400、500mg粉状活性炭,加入200ml水样。 4、将三角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上震动1小时,静置10min。 5、吸取上清液,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浓度,计算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吸附量。 五、注意事项

浙大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考试复习

1.以下是题库 2.Effect of bio-filter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al system 生物过滤器在循环养殖系统中的影响 氨态氮浓度、溶解氧浓度、有机物含量、PH值与碱度、水温、水体的对流混合作用 3.Exhaust ventilation? 负压通风 安装在空间一面墙壁上的风机(通常是负压风机)把室内的空气抽出部分,导致室内空气压力瞬时比大气压小或者说比常态压力小,此时空间的另一面(往往是安装负压风机的对面)开有进风口,外界空气在大气压压力下,自动进入空间。因此在空间内形成定向、稳定的气流带。 4.livestock’s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畜牧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 CO2(9%); CH4(37%); N2O(65%); NH3 (64%) 5.the main pollutant from CAFOs 集中式动物饲养经营的主要污染物 Impact of Air Emissions from CAFOs ?Air emissions from CAFOs present challenges to maintain healthy indoor environment: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production efficiency ?Air emissions from CAFOs caus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ambient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acidity and visibility, and global warming ?Increased air quality regulations (EPA Consent Agreement with CAFOs, EPCRA, developing state regulations on H2S, NH3, and Odor ) created challenges for the viability and growth of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ies 6.Light in animal production 光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对动物的进食时间产生影响;并能通过调节光强度控制猪舍的温度,影响猪的代谢消耗。7.Main air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animal production 主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对动物生产的影响(作用) 1、猪场选址与设计 2、通风换气 3、饲养密度 4、卫生 5、湿度、温度 6、加强绿化 7、改进日常操作

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

《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实验室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第一教学试验 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实验 一、 试验目的 1. 观察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破坏过程(裂缝出现及开展、挠度变化及破坏特征)。 2. 通过试验测量混凝土强度。 3. 观察适筋梁纯弯段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及裂缝间距。 4. 初步了解正截面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 比较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破坏状态及破坏荷载和挠度情况。 二、 试件设计 为了保证梁正截面强度破坏,试件的剪弯区段箍筋已配得很强。纵筋端部锚固也足够可靠。 图1-1和表1-1给出了L-1、L-2的配筋详图及截面参数。设计时,混凝土采用C20,纵向受力钢筋R235级钢筋带弯钩,HRB335级钢筋不带弯钩。 表1-1 三、 试件制作 试件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器振捣,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28天,制作试件的同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150mm ×150mm ×150mm )和纵向受力钢筋试

件以测得混凝土和钢筋的实际强度,所用钢筋不得冷拉。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梁中部为纯弯区段。见图1-2. 五、仪表安装(见图1-2) 1.百分表(Φ1~Φ3)用来测定梁的挠度,其中Φ1、Φ2用来测定支座沉降。 12 32 υΦ+Φ=Φ- 2.百分表(Φ4~Φ7)用来测定纵向应变以验证平截面假定。 3.千斤顶、分配梁应与试件在同一平面内,并对中。 4.用荷载传感器和电阻应变仪的应变显示所加荷载。 六、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以及保证试验过程中人和仪器仪表的安全,应做到: 1. 试验区域必需整洁整齐。 2. 加载系统稳定可靠 3. 为了防止仪表损坏,在安装时应轻拿轻放,用力要适当,并绑好安全绳。 4. 在试验中不能触动仪表,以免影响读数。 5. 试验梁下设安全垫块以免梁破坏时伤害人员和破坏仪表。 七、加载制度 1.荷载分级不宜超过计算破坏荷载的10%,构件开裂前每级荷载宜取破坏荷载的5%,开裂后宜取10%。 2.加载后持续10分钟再加第二级荷载,并在加载后10分钟开始读测仪表。 3.试验记录格见试验报告。

核电子学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核电子学与核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Title: The Improvement of Single-channel Analyzer 课程设计题目:改进型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学生姓名:XXX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学号:09XXXXXX 指导老师:覃国秀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一、设计时间: 2012.06.12~2012.6.28 二、设计地点 核电子学实验室和东华理工大学南区寝室 三、设计任务 以课本《核电子学与核仪器》中的理论知识及实验为基础,到网上和图书馆查找与该设计课题相关资料,找到该课题的相应的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图进行设计,学习Protel2004软件,用Protel2004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并实现PCB板的封装,最终得到PCB板。 四、设计目的 通过使用Protel2004对电路进行设计,对《核电子学与核仪器》所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加深印象,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全面掌握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各个模块电路原理的设计,实现电路设计与PCB设计的技术环节,最终得到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PCB板,从而在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学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遵守纪律的高尚情操还有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优良作风,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设计要求 1、掌握Protel2004的使用方法; 2、掌握所画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Protel2004电原理路图的设计; 4、基本掌握使用Protel2004进行PCB设计。 六、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单道脉冲分析器是一种对核脉冲信号幅度信息甄别测量的装置,虽然现在一般多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测量能谱,但由于单道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还可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单周期CPU的设计与实现

1个时钟周 期 Cloc k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标 准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郫县尼克杨 学 号: 2014 指导教师:陈虹 实验地点: 主楼A2-411 实验时间:12周-15周 一、 实验室名称: 主楼A2-411 二、 实验项目名称: 单周期CPU 的设计与实现。 三、 实验学时: 8学时 四、 实验原理: (一) 概述 单周期(Single Cycle )CPU 是指CPU 从取出1条指令到执行完该指令只需1个时钟周期。 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包括:取指令→分析指令→取操作数→执行指令→保存结果。对于单周期CPU 来说,这些执行步骤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二) 单周期cpu 总体电路 本实验所设计的单周期CPU 的总体电路结构如下。

(三) MIPS 指令格式化 MIPS 指令系统结构有MIPS-32和MIPS-64两种。本实验的MIPS 指令选用MIPS-32。以下所说的MIPS 指令均指MIPS-32。 MIPS 的指令格式为32位。下图给出MIPS 指令的3种格式。 本实验只选取了9条典型的MIPS 指令来描述CPU 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下图列出了本实验的所涉及到的9条MIPS 指令。 五、 实验目的 1、掌握单周期CPU 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及其组成部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如控制器、运算器等。? 2、认识和掌握指令与CPU 的关系、指令的执行过程。? 3、熟练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EDA 工具软件进行软件设计与仿真,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CPU 的能力。 六、 实验内容 (一)拟定本实验的指令系统,指令应包含R 型指令、I 型指令和J 型指令,指令数为9条。 (二)CPU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三)对设计的各个模块的仿真测试。 (四)整个CPU 的封装与测试。 七、 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一)安装了Xilinx ISE Design Suite 13.4的PC 机一台 (二)FPGA 开发板:Anvyl Spartan6/XC6SLX45 (三)计算机与FPGA 开发板通过JTAG (Joint Test Action Group )接口连接,其连接方式如图所示。 八、 实验步骤 一个CPU 主要由ALU (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堆、取指部件及其它基本功能部件等构成。? 在本实验中基本功能部件主要有:32位2选1多路选择器、5位2选1多路选择器、32位寄存器堆、ALU 等。 (一)新建工程(New Project ) 启动ISE Design Suite 13.4软件,然后选择菜单File →New Project ,弹出New 26 31 25 21 20 16 15 11 10 6 5 0 op rs rt rd sa func R 型指令 26 31 25 21 20 16 15 0 op rs rt immediate I 型指令 26 31 25 0 op address J 型指令

农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农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第1章植物组织培养 第1节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培养、研究植物组织器官,进而从中分化发育出整体植株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特征:(1)在培养容器中进行(2)无菌环境,排除了微生物及害虫等的侵入(3)各种环境因子如营养因子、激素因子以及光照温度等物理因子处于人工控制条件下,达到最适条件。(4)通常打破了正常植株的发育过程和格局。 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按培养材料不同可划分为:完整植株培养、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按培养基类型分为: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半夜半固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型: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全能性体现的两个条件:(1)离体状态(2)一定的外界条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值高利于生根,比值低利于长芽)。 组织培养流程 再分化 脱分化 外植体愈伤组织组织器官植株 愈伤组织: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 在伤口表面形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已停止分裂的细胞 又重新恢复分裂,成为具有未分化特性的细胞 再分化:已经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脱毒快繁(2)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离题保存、花粉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胚乳培养产生三倍体、体细胞杂交、克服远缘杂交困难(3)大规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4)用于植物研究:生理学、病理学、胚胎学等。 第二节植物组培实验室设计 标准的植物培养实验室应包括:洗涤室、培养基室、接种室、培养室、细胞学实验室。 灭菌种类:物理灭菌(高温高压灭菌、干热灭菌、射线灭菌、过滤灭

电子工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工程设计报告 题目:稳压电源、变送器(与驱动器)电路 设计 专业:自动化 小组:第六组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10.23

摘要 本学期电子工程设计实验包括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本学期我们所要完成的实验包括三部分内容:直流稳压电源,温度变送器的设计制作,以及驱动电路*的设计(带*为选做)。 实验流程分为设计和制作&调试两部分: 设计:利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电源和变送器的原理图,通过软件自动布线功能用原理图制作出PCB版图。 制作&调试:将实验元件按照设计图合理布局,正确插放并焊接。 电源调试:用万用表对电源三个不同输出电压测量,得到的电压与理想值相同。 变送器调试:测量0~100℃间等间隔温度下(10℃)对应的输出电压值,通过调节相应电位器使之在0~5V间尽量满足线性关系。 经调试,我组的电源,变送器以及驱动电路均达到设计要求。

目录 一、课题背景-------------------------------------------------------------4 二、实验简述-------------------------------------------------------------4 三、电路设计及原理分析---------------------------------------------------4 (一)稳压电源-----------------------------------------------------------4 1、设计思路---------------------------------------------------------4 2、电路框图---------------------------------------------------------5 3、基本要求---------------------------------------------------------5 4、稳压电路基本形成及工作原理---------------------------------------5 (1)集成线性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图设计------------------------------5 (2)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6 (3)焊接电路板实物图----------------------------------------------6 (二)变送器电路---------------------------------------------------------7 1、设计思路---------------------------------------------------------7 2、电路框图---------------------------------------------------------7 3、基本要求---------------------------------------------------------8 4、变送器基本形式及工作原理-----------------------------------------8 (1)变送器的工作原理----------------------------------------------8 (2)变送器电路的参数计算-----------------------------------------8 (3)变送器的工作原理图设计----------------------------------------8 (4)焊接电路板实物图----------------------------------------------9 四、调试过程及分析-------------------------------------------------------10 1、调试过程----------------------------------------------------------10 (1)稳压电源电路板--------------------------------------------------------------------------10 (2)温度变送器电路板----------------------------------------------10 2、测试数据----------------------------------------------------------10 (1)电源电路------------------------------------------------------10 (2)变送器电路----------------------------------------------------10 3、误差分析---------------------------------------------------------10 五、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11 六、选作题:驱动器-------------------------------------------------------12 1、基本要求----------------------------------------------------------12 2、驱动电路的基本形式和工作原理----------------------------------12 3、调试---------------------------------------------------------14 4、问题--------------------------------------------------------------14 七、结论-----------------------------------------------------------------14 八、心得体会与建议-------------------------------------------------------14 九、附录-----------------------------------------------------------------15 十、致谢-----------------------------------------------------------------18 十一、参考文献-----------------------------------------------------------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