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社会问题 话题1:气候变化(下)

社会与社会问题 话题1:气候变化(下)
社会与社会问题 话题1:气候变化(下)

社会与社会问题话题1:气候变化(下) 1.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

Climate changing causes global warming.

2. 今天很冷。

The air is frosty today.

3. 这里的冬天经常下雨。

It rains a lot here in winter.

4. 你听天气预报了吗?

Have you heard the weather forecast?

5. 全球变暖会使气温上升。

Global warming may raise the temperature.

6. 要下雨了。

It is going to rain.

7. 天似乎要转晴了。

It seems to be cleamlg up.

8. 今天风很大。

It is rather windy today.

9. 天气真好。

What fine weather we are having.

1O. 俄罗斯是冬季风气候。

Russia is winter monsoon climate.

11. 利比亚是温带沙漠气候。

Libya is temperature desert climate.

12. 热的像在火炉里待一天。

It is a baking hot day.

13. 热的都无法呼吸了。

It is sweltering that I can hardly breathe.

14. 晴空万里太阳火辣辣。

It is raining fire.

15. 今天热得要命。

It is sweltering today.

16. 他热的流汗啦。

He is dripping sweat.

17. 我不喜欢热带。

I don't like tropic.

18. 在下毛毛雨。

It is drizzling.

19. 明天有沙尘暴。

It will have sandstorm tomorrow.

20. 近年冰川大量融化。

Many icbergs are melting recently.

21. 飓风导致多人死亡。

The hurricane caused many deaths.

22. 热带越热,寒带越寒。

The tropical area is getting hotter, and the polar area is getting cold.

23. 天气多变以防感冒。

The weather is changeable in case of having a cold.

24. 外面瓢泼大雨,别出去啦。

It is downpour outside, so you would better be at home.

25. 气候变化是由经济增长造成的。

Climate changing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终极加油站:

hurricane(飓风)downpour(瓢泼大雨)drizzle(小雨)in case of(以防)tropic(热带)iceberg(冰山)sandstorm(沙尘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 年2 月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农业(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海岸带和海洋系统(渔业),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1.5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对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表现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常常造成破坏、困境和死亡。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对这些极端事件变化估计的不确定性,但与全球变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对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平等和可持续政策

对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平等和可持续政策 John Byrne a, Young-doo Wang a, Hoesung Lee b,1, and Jong-dall Kim c 过去两百年里,能源在工业生产和消费中的应用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结构。自工业时代起,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甲烷和氯氟化物大幅增长(Cicerone, 1989; IPCC, 1990; IPCC, 1996a)。如果考虑到所有的社会活动,全球范围内约有60%的温室气体是与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Byrne 等,1992)。用气候学家Nicholas Shackleton的话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程度以及对大气化学组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大自然界在过去50万年所经历过的(New York Times,1990年1月16日)。 许多气候模型预测大气中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将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尽管对温室效应的精确度动态影响还有争议,由联合国组织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已得出结论空气中增加的温室气体正在影响最近的气候模式(IPCC,1990;IPCC,1996b,c)。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及随后于1995年柏林,1996年日内瓦,和1997年京都举行的缔约方大会号召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行动都着眼于能源部门,以及能源部门所采用的燃料和技术。而大多数政策建议的共同点便是从常规能源向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常常引起关于成本和效率的争议,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政策提议采取减排不应过急过快(如Nordhaus,1991)。从广义上来说,在能源政策的制定中应采取两个预防准则――“无悔”和“保险”。然而,每一项准则都很难证实在国际政策中的应用。本文提议用平等和可持续性作为制定全球能源政策的基础,以此来定义和分配为减缓气候变化转化能源部门所需要的成本。 两个主要政策提议 到目前为止,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争议大都集中在“无悔”和“保险”的原则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无悔”政策(Cristofaro,1992;Shelling,1991)是要求国家减少那些没有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的成本有效的活动。基本上,这个政策提议国家加速实施低成本的节能措施比如更换变速电机和高效的荧光灯。由于有市场障碍,这些措施没有得到推广实施,而“无悔”政策可衍变为移除这些障碍的具体策略。 “保险”的政策则旨在采取减缓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全球变暖引起灾难性事件的风险(Cline,1992;Manne和Richels,1992)。这个政策提议实行适度的温室气体减排来避免未来风险,比起“无悔”政策来要更进一步。可是,“保险”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样是希望通过加速实施低成本的能源效率措施来实现减排。 a.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 b.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 c.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经济系 1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前任主席。

智慧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网课2018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第一章单元测试第二章单元测试第三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更多答案就在徽信公丛呺【校园柠檬】获取 第四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第四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多选题】(20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能源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电?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 刁锐 (清华?学电机?程与应用电?技术系,北京,100084) 摘要:由于电?电?技术“响应性好”、“软控制的灵活性”、“?型轻量化的操控”、“?的效率”等?系列优越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更加?泛的应?,重要程度不断提升。本?综述了电?电?技术在混合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上不可低估的作?。 关键词:电?电? 混合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 0 前? 为了满??们对汽车的动?性、操作稳定性、安全性、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对环境的友好性等各??不断提?的要求,各种电?装置不断地被应?于汽车[1],使现代汽车成了?个?泛的电?系统,包含?量的电?设备[2].在汽车电?系统中,电?电?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不仅如此,电?电?技术也是?项对未来开发出具有新特性、功能的设备?分有?的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和化?能源的储量的减少,世界各国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到七?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许多??取得了明显进展,?如?亚迪汽车推出纯电动车e6,DM双模电动车和K9纯电动客车,在?些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平,北汽、荣威、众泰等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占有了?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政策的???持和企业、?校的共同努?下,中国汽车?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技术成为“弯道超车”的关键。 1 三种典型的新能源汽车动?系统介绍 根据动?来源的多样性,电动汽车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

动汽车。这些种类均部分或全部地集成了电?动?系统。 通过对框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系统结构?致相同,混合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纯电动汽车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通俗的说,可以将混

2019智慧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完整单元测试答案

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是人类历史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文件是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国际大都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有 为什么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关于石油的分布和输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石燃料资源将日趋桔竭,太阳能、风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关于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 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下列设备或商品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电能”的是 在世界范围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主要包括 以下( )能源属于二次能源。 以下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下列哪一项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这些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天气变得暖和之外并未察觉气候变暖给他们实际带来了什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中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总的系统,那么它其中包含着地圈与生物圈。地圈包括着固体地球系统和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圈包含着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生命系统。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与生物圈关系密切,在以前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使得地球气温变化保持平衡。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不稳定性增加,局部高温干旱危害加重,产量波动增大等问题。据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种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 引言 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 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氏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把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他还划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当然,他对具体分期的准确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以张全明先生等学者对四暖四寒分期的具体时间为主要参考,具体分期如下:第一温暖期是人类社会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大致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第一寒冷期为西周中期至西周后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第二温暖期从春秋时期起,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第二寒冷期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时间约为公元初—公元600年。第三温暖期为隋-唐-五代十

气候变化Developing countries(辩论赛:关于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之间立场非常接近或基本一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以及发达国家2012年后减排目标上分歧依旧。 “共同愿景”是“巴厘岛路线图”确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讨论的主要话题。代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和中国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强调“共同愿景”并非单一的减排目标,而是包含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要素。 印度、巴西等其他发展中大国与中国在“共同愿景”上的立场非常接近。印度代表指出,“共同愿景”要包括“巴厘岛行动计划”的所有要素,公平原则是关键,其中包括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排放权,发达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多而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尊重人类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共同愿景”目标中必须纳入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指标。 巴西代表认为,“共同愿景”应以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原则为基础,不能重新谈判,也不能重新建立其他原则,而应探讨新的合作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适应方面,必须确保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在减缓方面,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欧盟认为,“共同愿景”是所有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愿景,除发达国家在减排中发挥主导作用外,发展中国家也应采取减排行动。 对此,发展中国家指出,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其历史责任,实现大幅减排,发达国家必须在中期减排目标上作出承诺。 中国强调,发达国家的减排潜力取决于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历史责任,取决于是否有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应当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大幅度减排,尤其是将其高人均排放尽快降至较低水平,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榜样。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北海杯”上海市青少年动手做大赛通知 一、指导思想: 上海世博会展示出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为进一步建设低碳、绿色城市提供了实践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以及做好节能减排宣传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等有关单位拟于2011年5月举行“新能源与低碳生活”上海市青少年“北海杯”动手做系列大赛,以“低碳新概念”车模设计制作、新能源创意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竞赛、科幻画等活动为载体,展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活动成果。 二、活动主题: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 (二)承办单位: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动手做报》社、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能源研究会 (三)协办单位: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上海市北海中学 四、参赛对象: 青少年(中小学生) 五、主要内容: (1)新能源创意模型设计制作竞赛。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如声、光、电、机械传动等知识),以生活中各种废弃物为材料(如废纸盒、废木料、易拉罐、废塑料包装材料等等),设计制作风能、太阳能……等各种新能源动力模型,进行创意制作竞赛。竞赛按照原创性、设计构思科学性、制作工艺和外观设计等要求进行评审; (2)太阳能车辆模型载重比赛 参赛学生根据竞赛组委会制定的竞赛规则,用制作材料(太阳能

电池板、电机等)制作太阳能车辆模型,在规定时间及规定赛道进行载重竞速竞赛。 (3)“风帆动力车”模型现场制作比赛 根据竞赛组委会制定的竞赛规则,利用卡纸、竹丝、细吸管、塑料薄膜、细线等简单材料现场制作一辆风帆小车并进行竞速比赛。 (4)“新能源与低碳生活”知识竞赛 《动手做报》出版节能、环保科普知识专刊,由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编写科普知识题,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科普有奖征答活动。 六、有关事项及时间安排: 1、2011年3月底:举办模型制作竞赛项目教师培训活动;4月份: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初赛; 5月初各区县组织选拔赛,然后向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报送决赛人选;6月上旬举行市级竞赛(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2、参加“新能源与低碳生活”知识竞赛:(1)各参赛学校将参赛人数报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由区县老师统一报《动手做报》朱婕老师,个别区县如无专职老师负责,学校可自行向报社申报,申报邮箱:jelinzj@https://www.360docs.net/doc/0714093387.html, ;电话:53828569 。(2)申报时间从4月下旬开始;5月中旬报社将报纸(参赛题)发至学校。(3)知识竞赛获奖比例为10%,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为3%、3%、4%。(4)《动手做报——知识竞赛特刊》每份2元。 3、本次大赛设学生等第奖、优秀组织奖,团体奖等;其中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的集体及个人,须参加科技制作竞赛和知识竞赛两项活动。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北海杯”上海市青少年动手做大赛组委会 2011年3月31日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丁一汇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英)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Chin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full text) 前言Foreword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are a common concern of mankind. Ever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ma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have increased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produced conspicuous impacts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s of the Earth, and posed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lex climate and a fragile co-environment, China is vulnerabl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has brought substantial threats to the natural ecosystem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se threats are particularly pressing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breeding, forestry, natural ecosystems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in coastal and eco-fragile zones. Therefore, China's priority task at present is to adapt itself to climate change. The multiple pressures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mitigating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constitute difficulties for China in its effort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country is undergo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多特资料】,已经获得了作者授权 上面的有完整版的,为了省事,我只复制了题目发了上来 以下是题目,希望大家可以点赞 原标题: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1【单选题】(100分) 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A 2015 2014 2013 20121 【判断题】(20分)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B 错对2 【判断题】(20分) 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B 对错3 【判断题】(20分)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A 错对4 【多选题】(20分) 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ACD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5 【单选题】(20分) 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B 地壳运动能源活动农业活动自然灾害1 【单选题】(20分)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2 【单选题】(20分)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英国的《气候变化法》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3 【判断题】(20分)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对错4 【判断题】(20分)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对错5 【判断题】(20分) 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错对1

原创大学英语短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Nowadays,our world is becoming hotter and hotter.And we called it“Global Warming”which is to describe the rise of temperature.The Global Warming has two sides of effect to the world’s creature.First,the Global Warming means there is more carbon dioxide in our atmosphere.So some plants can grow faster and stronger than before.This is its good effect.But on the other hand,the Global Warming will bring us more disasters than fortune.Because of the more and more carbon dioxide in t he atmosphere,the earth’s temperature is rising day by day.The high temperature will cause many serious problems.Like the ice of Antarctica and Arctic Ocean begin to melting.After that happen, the height of sea level will lift.Then some terrible disasters will coming,like tsunami and so on.Maybe some countries,for example like Japan and some coastal cities will be submersed. One reason of Global Warming is that too much industrial emissions and poisonous gases which were made by human beings vented to our atmosphere.Especially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These gases make the temperature rise day afteer day.And that will cause many natural disasters.Like tsunami,flood, drought and so on. Finally ,if we don’t stop, the world will become a death world without lives.Our fate will like the dinosaurs.Another main reason of Global Warming is the fast growing of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办法 公司名称: 批 准 人: 批准依据: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版 本:2012-01 发布范围:普发 体系名称:质量健康安全环保 编 码:QHSE-01-14

目录 1 目的 (1) 2 适用范围 (1) 3 编制依据 (1) 4 主要应对的风险 (1) 5 释义 (1) 6 职责分工 (2) 7 管理要求 (3) 8 附则 (4)

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办法1 目的 推动及规范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应对气候变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2 适用范围 公司及各所属单位。 3 编制依据 3.1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7,国资委。 3.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制度》,QHSE-01,2011,总公司。 4 主要应对的风险 4.1 在与全球契约组织、3C组织、IPIECA等机构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发生信息联系渠道缺失的风险。 4.2 不能及时向全球契约组织提供年度进展报告(COP)的风险。 4.3 在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过程中,利益相关者无法获知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的风险。 5 释义 5.1 气候变化 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温改变。 5.2 企业社会责任 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5.3 可持续发展 指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树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生活章节测试题

判断题 1、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2、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3、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4、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5、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6、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 7、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8、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9、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10、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是中国的能源真的过剩了吗?× 11、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将北京的风给挡住了,从而导致北京出现雾霾。× 12、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13、风能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14、在风能利用中,风速及风向是两个重要因素。√ 1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地形条件复杂,因此风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假如您是一位投资者,那么你会选择在湖南中设厂投资。 × 选择题 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A. 2015 B. 2014 C. 2013 D. 2012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A.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 公平原则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D. 无悔原则

3、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A. 多伦多 B. 巴厘岛 C. 日内瓦 D. 哥本哈根 4、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A. 发展低碳经济 B. 发展循环经济 C.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D. 发展第三产业 5、----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A. 《京都议定书》 B. 《蒙特利尔议定书》 C. 《马拉喀什协定》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B. 《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C.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D. 《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7、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能源活动 B. 自然灾害 C. 地壳运动 D. 农业活动 8、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A.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B. 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C.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D.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9、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A. 英国的《气候变化法》 B. 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 C. 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 D.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12、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4、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 实现可持续发展 B. 提升国际竞争力 C. 保障能源安全 D. 避免碳锁定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