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广东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20.12

命题: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

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 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 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 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 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 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 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

A. 自动驾驶

B. 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 快递分拣机器人

D. 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

5. 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

【答案】1. A 2. B 3. D

4. ①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智能增强: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

②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

③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5. ①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③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项,“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可知“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并没有“给人类文明带来最大的挑战”。

C项,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可知原文没有说“找到了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的不足”。D项,“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分析错误,从材料二“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和“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可知,带来“系统性愚蠢”的不是“机器速度提升”,而是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项,“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内容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原文中,智能增强技术是人工智能要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模拟人的思维方式。ABC三项中的智能技术,都有属于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D项,只是简单地回应人类输入的路线,不存在机器学习和思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理原文内容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可从材料一中筛选总结答案。从材料一第4段“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

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可得出人工智能是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还可得出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从材料一第4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可得出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

从材料一第6段“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可知智能增强是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从材料一第6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可得出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从材料一第6段“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可得出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的能力。

分析可知,本题的答案在材料二。从材料二第1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可得出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从材料二第2段“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可得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从材料二第

3段“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可得出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故事。过一会,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结束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

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截取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但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 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映出他内心的悲凉。

C. 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

D. 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又不想博取同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并不带给人们希望与惬意,反而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 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的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 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 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也隐喻了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对抗孤独。

8. 客栈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 C 7. C

8. ①孤独无依。他独守位置偏僻、罕有人到的客栈,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②渴望关爱。他在生日当天迎来两位客人,与他们深夜长谈,甚至编造谎话来安慰自己,间接表现了对受人关爱的渴望。③心地善良。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便不忍心讲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

9. 不同意。①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做很平常的事,与小说冷静、克制的叙述相融合,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②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

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小说的现实表现力。③商人上路后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忙,很快把老人的死忘记了,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④老人向客人倾诉后死去,而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同意。①小说主要情节从老人生日当天迎来新年第一批客人开始,到老人生日当夜去世结束,首尾完整。②小说写到老人死去时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有余味。③老人在生日当夜孤独地死去,反差强烈,更能表现他的不幸处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理解错误。联系原文,“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老人不是因为生活拮据用不起灯火,“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是因为去世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无中生有。从情节上看,“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老人并没有和客人说他的不幸遭遇,对儿子的去世谎说去云南做生意了,此时的客人说“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是他们对黄昏精致的欣赏,这里并不存在对其不幸遭遇的漠视。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相关情节和对人物的描写看老人的形象。老人是客舍主人,文中交代他“是一个孤老”,他所在的地方是贵州深山,位置偏僻,是一个“孤单的客栈”,可

见老人的孤单。从后文看,老人儿子已去世,他不仅孤单而且无依无靠,很不幸。在客人上门后,写“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突出老人对人的渴望,后文“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同客人深夜长谈,编谎话答对客人安慰自己,这些表现出老人对得到人关爱的渴望。落雨天气,路难走,“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把鞋子给客人;当客人问起他儿子,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不忍心讲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这一情节表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尾应不应该删去,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和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分析。如果无存在的必要可删,如果删去影响表达就保留。题干说“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说明客栈老板深夜死去这段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对之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删去:

从内容上看,最后这段,交代了客栈老板深夜死去后,客人和其他村里人的反应。“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说明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做很平常的事。“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说明他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也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也预示着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个交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悲凉,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也有对生命的冷漠和麻木,强化了小说

的现实表现力,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基于以上分析,可认为结尾这段没有画蛇添足之感,结论是不同意前面的这一说法。

同意删去: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写的是客栈主人。小说开头交代客栈位置和环境特征,为表现老人的孤单和人们生活的不易做铺垫,由“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开始客栈主人出场。“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到老人在自己生日”,介绍了主人的形貌特征和孤单的生活状况。如果写到老人在生日当天的夜里去世小说就结尾,老人的故事也是完整的,不要结尾一段不影响小说结构的完整性。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已经不止一次写到了老人的孤独,也交代了他儿子的去世,如果写到在生日当天夜里孤独地去世就结尾,同样能突出老人的不幸,也不会妨碍老人的其他形象特点的表现。从表达效果上看,结尾戛然而止,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

..,嶷然有声。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

..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

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奉使河东,凡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

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可以取“字”。

B. 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北宋朝代实行两京制,将开封称为西京。

C. 品服是古代官吏穿的公服,颜色、形制、质地各不相同,以表明品级和尊卑。

D. 贡,指贡士,古代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举,指乡举里选,后泛指科举考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力纠当时文风,态度坚决。他曾利用掌管考试的机会,对凡是写“太学体”的士子都不予以录取,这些人就聚集起来围堵他,然而考场文风由此得以改变。

B. 欧阳修为人率直敢言,不顾利害。范仲淹被贬后高若讷落井下石,欧阳修写信指责他不知羞耻;陈执中被谏官批评后未及时引退,欧阳修上疏批评皇帝包庇他。

C. 欧阳修仁民爱物,处事有远见。他出使河东时,废除赋税过重及百姓不能承受的事情十多件;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后,建议宣抚使富弼不要杀害投降的士卒。

D. 欧阳修喜欢引荐后辈,对朋友忠厚。不少人经他赏识推荐,如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人,后都成为名士;朋友在世时就帮扶他们,死后则保护他们的家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

(2)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14. 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不如顺着水流的方向,加固加高堤坝,疏通下游,使河水流入大海。(2)做平民时都隐没无名,不被人们知晓,欧阳修就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在世上一定会显达。

14. 工程浩大难以完成,即使完成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的河道狭小,把黄河水全导入进去,会祸及滨州博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这段话意思是:欧阳修写文章才华横溢,朴实自然,不繁不省恰到好处。议论简单而明了,语言真实而通达,善于联系引用事物分析问题,阐明深刻的道

理,来征服人心。超然卓异,别人无法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前面说“为文”的特点,后面说“其言”的特点,“简而明/信而通”都是“其

言”的特点,“简而明”和“信而通”结构一致,应该分别断开,排除BC两

项;

“服”是动词,意思是“征服”,宾语是“人心”,不是“人”,应在“心”后断

开,排除A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将开封称为西京”错误,开封也就是汴梁,当时是东京,洛阳是西京。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

C项,“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错误,文中说的是“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的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意思是“出使河东回朝,正赶上保州士兵叛

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并非让他平定保州叛

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因”,顺着;“趋”,归向,流向;“增”“峻”都是动词,加高加固;

“使”后省略代词“之”。

(2)中,“布衣”,平民;“屏处”,隐没,隐居,隐藏;“为人知”,被人知晓;

“即”,就;“游”,揄扬;“显于世”,状语后置句,在世上显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首

先找到设题的区域,由“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可知,

设题区域在第二段,然后找到欧阳修的话,即“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

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必被其害”,意思是“开通横垄故道的工程浩大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河道狭小,而以全部黄河水流入,那么滨州、博州必然遭受祸害”,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概括出亮点信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幼时聪明超过常人,读书往往能背诵。到了二十岁,享有很高的名声。考进士,考中南宫第一,选为甲科,调任西京(洛阳)推官。范仲淹因为议论政事被贬谪,朝廷官员大多上奏章为他求情,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欧阳修写信指责他,说他不再知道人间有羞耻的事情。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受牵连被贬谪为(湖北)夷陵县令。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奉命出使河东,凡是赋税过重百姓不能承受的,欧阳修上奏朝廷请求罢免十多件事情。出使河东回朝,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士兵开始叛乱时,朝廷用不判死刑来招降叛乱的士兵,但他们归顺后不久又把他们杀了,对被胁迫参加的二千人,分别交给各郡去管理。富弼担任宣抚使,害怕日后发生变故,准备下令在同一天杀死他们。欧阳修说:“祸患没有什么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何况他们是被胁迫参与的。这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某个郡的士兵不服从,造成的事变可不小。”富弼听后醒悟,立即停止了这个决定。欧阳修掌管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崇尚写险怪新奇晦涩的文章,号称为“太学体”,欧阳修严厉排斥打击这些读书人,凡是写这种文章的人就不予录取。录取工作结束后,过去那些浮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在他的马前聚集鼓噪,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就逐渐改变。

黄河在商胡(今河南濮阳)一带决堤,北京留守贾昌朝打算开掘旧日的横垄河道,使河水回头向东流去。而李仲昌打算将河水疏导引入六塔河。主持计划的人不知听从谁的意见。欧阳修认为:“开通横垄故道的工程浩大而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河道狭小,而以全部黄河水流入,那么滨州、博州必然遭受祸害。不如顺着水流的方向,加固加高堤坝,疏通下游,使河水流入大海。宰相陈执中支持贾昌朝的意见,文彦博支持李仲昌的意见,最终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祸患。谏官弹劾陈执中过于凶狠刚愎,而陈执中

仍然拖延不辞职。欧阳修上疏,认为“陛下拒绝接纳忠言,包庇愚相,这有损于皇帝的圣德。”不久,陈执中被罢免。

欧阳修写文章才华横溢,朴实自然,不繁不省恰到好处。议论简单而明了,语言真实而通达,善于联系引用事物分析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来征服人心。超然卓异,别人无法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奖励引荐后辈,担心做得不好,经过他赏识推荐的人,大多成为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做平民时都隐没无名,不被人们知晓,欧阳修就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在世上一定会显达。对朋友忠厚,朋友在世时就推荐提拔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照顾保护他们的家人。熙宁五年去世,谥曰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蕲”同“祈”,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南北远隔,音信难通,想要委托鸿雁传信也做不到。

B. 颈联上句写友人生活清贫,赞其为官清廉,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

C. 尾联想象友人身处恶劣环境仍坚持读书,既表达敬佩、怜悯之意,也为友人鸣不平。

D. 全诗善于用典,翻出新意,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又情深意挚,寄慨深长,亲

切感人。

16. 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

【答案】15. B 16. ①手法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

“十年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与友人短暂相聚的欢乐、长久分离(漂泊)

的凄苦,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句法上,两句纯用名词(名词性词组、意

象),描绘出两种不同的画面(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能力。

B项,“颈联……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错误,从诗中来看,的“治病不蕲三折肱”意思是“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

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寄寓了

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真奇语”这一评价的意思,重点在“奇”,即“不一般”;然后理解

颔联的意思,分析手法,体会感情,展现“奇”之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

夜雨十年灯”意思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

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从手法上来看,颔联使用对仗,句式整

齐,还使用对比,前一句“桃李春风”,是二人相聚之时的欢乐温暖,后一句

“江湖夜雨”是二人别后的凄苦孤独,二者形成对比,表现思念之深。从内容

来看,诗人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

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

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

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

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作者学习温庭筠不用动词只是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配合的做法,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众人在宴饮时的快乐不仅在于音乐,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游戏之乐。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像“____________”,晨起梳头时头发如“____________”。(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自己谪居浔阳时,早晚听到的不是

“____________”等动物的悲声,就是乡野间的“山歌与村笛”,因此听到琵琶女的琴声就感觉“____________”。

【答案】 (1). 射者中 (2). 弈者胜 (3). 明星荧荧 (4). 绿云扰扰 (5). 杜鹃啼血猿哀鸣 (6). 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弈、荧、扰、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好像并不遥远了,我放下手中的笔,遥望那面白雪覆盖的山坡,白茫茫的雪依然那么阴冷,丝毫没有融化的意思。我想这里并无春天,矿山的春天只是冬天的一个①,或是夏天的一个开端。杏花开的时候,雪还没有化完,空气里的暖意依旧躲躲闪闪,不肯②地到来。风从谷底扫过,带着煤尘,带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卷过去,遇到一棵树便散开了,一转眼,又聚在一起,横穿马路,最后在山坡上的居民区③。

我无数次站在山下的平原上,观望眼前这一道道瘦瘦的山峰,就如一匹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