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请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谈谈你对教学创新的有关理解。

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加重视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开展。以此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呈现出满足这一目标需求的观念和载体的创新思考。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素质、民主素养、国际意识、人文品位、价值判断等都会对学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教师本人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平等、民主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信任和归属感,以及确立人际交往的规则。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文化热点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宿舍文化和个人网页建设,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影响的保有度,要充分利用学生来源广泛、专业互补、文化多样、本群体认同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网站搜集文本和影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体现出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本质。根据学生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讲理论先讲事实、讲结论先讲过程、讲规范先讲系统、讲政治先讲人文、讲社会先讲人生。总之,教学视野要宽广、课程导人要切身,把宏大性的内容讲扎实,把规律性的内容讲亲切,把规范性的内容讲细致,着力避免直白、空泛、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第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关于实践活动有两种层次的理解,从广义上说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进行体验以帮助某项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把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基础,就是本土的价值观,即适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教学实习、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合作交流、参观访问等,还包括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学校管理、校园景观、家庭关系等环境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既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又有学校教育的属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结,是学生通达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影响是各国教育模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日本的劳动教育活动、美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式商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

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以情境促认同,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和当代魅力,引导学生确证自身的文化价值谱系。因为“无论我们自己多么现代化,无论我们的世界多么全球化,我们都不能不记住我们自己来自何处。只要我们记住了自我认同的文化根源所在,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不会漠视我们各自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差异并不排除同一,异质并不意味着丰富多彩,意味着个性创造和自由竞争,意味着真正健全的人类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由于构成大学生文化生活实践的主要空间和时间都是占据文化生活大部分的课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影响和期望由课堂教育的场景和时间拓展渗透到音像制品、简报、标语、学生文体活动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就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中体现了学校对大学

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也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水平。“有助于培养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一种合作感和独特的创新感”。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校园文化中不间断地展示传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文化载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应在环境设施建设、校园文化视点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引导,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文化角色的关注、关怀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亲和力。定期推出经典电影展演和影评沙龙以及各种常规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展现课程教师团队的风采和优势,提高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在场度”,引导教师成为课程教育中的主导者和校园文化中的共建者,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你认为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实现中国化吗?为什么?

答:(1)第一,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上述说法是指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此外,从它的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某种特殊的喜好,而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理论,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思想的结晶,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关于中国革命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3.请你以革命年代中发生在广州的某事为例,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建问题。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进行反共摩擦的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为了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批驳顽固派反共谬论的同时,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具体来说,从革

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本质能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吗?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可以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5.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把所有的私有制都改造为公有制,而今天的改革开放又要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由此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一个错误。你也认为是这样吗?请根据你的知识加以论述。

我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一个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所以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消灭私有制是为了建立公有制,改革开放后发展私有制是为

了对公有制经济进行补充。并且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这里应注意两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是: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基础;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并不是一个错误,而是有其伟大意义的。

6.有人认为,毛泽东只会马上打天下,但搞经济建设不行。你是怎么看的?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毛泽东根本不会搞经济建设,只会搞阶级斗争。这是一种误解。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也确实有失误,我们应认真记取。但说毛泽东不懂经济,不会搞经济建设,不是事实。毛泽东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相比,成就不仅是主要的,更是伟大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一建立,并不是我们要闭关锁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谈过,革命胜利以后,他要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到美国去,要向美国学习如何搞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还在我国解放战争之时,西方强国便协助蒋介石政府对我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在挥笔写就的批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友谊的《“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解放区比如上海,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新中国一成立,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便实行更加严酷的经济封锁,美国等西方强国对我国科技禁运的项目比苏联东欧国家竟还多出500多项。

但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新中国前27年,一是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成功化解了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对我国进行的“核打击”。这实际上相当于三场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神圣领土。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霸权主义利用我国的自然灾害和工作中的失误,逼迫我国还债,企图压迫我国屈服。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借支的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按照原定协议,这些外债于1965年全部还清。当时新中国成立仅10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来偿还。河南省一直是全国生产粮食和生猪生产的大省。现任郑州市金水区一基层单位党总支书记的宋丰年曾告诉笔者:“20世纪60年代,我曾在郑州市肉联加工厂生产一线劳动过。该厂连续几年每年冬季前后的半年时间里,每天都要宰杀5000多头优质肥猪,当即运往苏联还债。”这就更加重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但是,我国人民有志气,到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不少人对“两弹一星”关注多,对核潜艇了解得少。这里所说的核潜艇不是核动力潜艇,而是意味着具备了具有战略意义上的第二次核还击能力的核潜艇,是最后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者企图威慑我和平发展的最有力的“杀手锏”。邓小平1988年明确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中有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与研发技术。

四是建成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基础设施。李先念明确讲过,基本建设是投入七块产出一块,而加工工业是投入一块产出七块。毛泽东时期的短短27年中,我国主要靠人力修建的84000多座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最基础和中坚性作用。

五是排除种种干扰加入联合国。由于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正确指导,我国与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的严酷封锁,真正跨入了大国的行列,并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上五条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十分耗时。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六是毛泽东时期,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当然,我国不借外债,一度没有内债,影响

甚至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工作中的一个失误,是思想僵化的一

种表现,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改革开放就汲取了这一教训。但从当时的客观情况看,那时还

不具备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国际环境。从两分法的角度看,没有内外债,也就没有为后人留下还

债的包袱。

以上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从嗓子眼里抠出

食物和节省必要日常生活开支而积攒下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所换来的。这也是我们大家在毛泽东

时代“过穷日子”的主要缘由之一。

7.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相关的纪念活动在各地举行,与此同时,

关于毛泽东历史功过的争论也此起彼伏、甚嚣尘上,为什么在官方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已经盖

棺定论了32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呢?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没有人可以否认毛的古文学功底造诣深厚,尽管他只毕业与湖南师范学院,但他写的诗境界之高,气势之大,同时代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记得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多少御用文人也写不过一首[沁园春.雪].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一旦从了政,定会干些奇思妙想,惊天动地的事出来.

解放前,在日本人侵略下,全中国需要有人来搅乱一下局势.干匪夷所思的事,带领中国人取得

抗战胜利.毛的思绪就像他的诗一样开阔,于是有了建井冈山根据地,有了长征,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毛在共产党领导人的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终于取得了革命胜利.虽然有人说其他人也可以干得这样出色,是时势造英雄.但不可否认,毛利用他诗人的头脑,取得的成功,他的功绩,不可抹杀.

然而,建国后,国家需要的是局势平稳,是发展经济.毛的诗人思想发挥不了战时的作用了,但出于王侯思想的影响,出于诗人不甘寂寞的性格,他并不想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他发动了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还真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才干得出来,中国被整惨了.毛在这其中的错误,无法估量.

总的来说,毛就是一个只懂打江山,不懂坐江山的诗人.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中间,他的作用只是带头作用,没有他中国可能要晚解放十数年.但解放后,他的一言堂让中国倒退了数十年.考虑到先有建国,后才治国,毛的功过可能最多五,五开.

只是毛在建国后也还是有贡献的,中国夹在美苏间能够生存,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捍卫,都有毛的功劳.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邓小平对毛功过的七,三之论.

至于毛是不是伟人,我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还是因为他有平凡人的缺点.毛泽东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就算不是伟人,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吧.也许,毛的身份,不是一个政治家,反倒是一个诗人更成功一些.

个人觉得毛在经济方面不如刘s奇,而建国后的重心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以如果放任刘去做的话,毛会担心被刘取代。听过一个谣传的故事,说投票选老大,刘与毛差了两票,因为毛自己投了给自己一票,刘投给他一票。当然这个事不是真的,不过也说明了刘是会危及毛的地位的,所以毛发动了各种运动来打倒刘。,毛是善于运用运动的,各种反对他的声音都在一个个运动后被消灭,以至造成后来的神化毛,这也许是理由之一,理由二,毛在建国后的思想,局限于他本身的农民意识——当然我这里提到农民意识并非是故意贬低农民。这意识也造成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短视。

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是以我党领导战胜倭寇为基调,可是实际历史中,我党究竟做了多少事呢?在光头倾全国之力抗战时,我党在敌后,在国统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会看到自己在前边拼命,后边却有个小弟弟使劲吃饭喝水养胖自己吧。所以光头后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在当时也不能强扣上反动帽子。而现在能在历史书中出现的我党抗日,不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或者什么地道战之类的,在倭寇的百万兵力中,他杀了几个呢?凇沪会战,徐州会战,这些正规军

的对抗,只一笔带过,还要在徐州会战中强塞进周XX叶XX向李宗任献计。今日看到一本05年出的书,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出版,提到我党,说我党的部队牵制了倭寇在中国75%的兵力。。。偶都没话说了。

邓公之评价,是多方因素角逐的结果,非为了实事求是。而是既要维护形象,又要给冤屈者一个交代。总之,偶是强烈反对XX万岁这种口号地。。

我反对将毛在抗战时的作用放大到无所不能,但也不能忽视他的个人能动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领导人.共产党究竟在抗日时出了多大的力,我想不是用一场几场战斗战役来衡量的.当时的共产党就像毛泽动一样,善于运用心理战,获取舆论的支持.中国的穷苦百姓是在共产党的发动领导下才有了凝聚力,出于阶级利益的原因,国民党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它最多就组织几场鸡蛋碰石头的战役,这连蒋光头自己都对抵抗日本失去信心,这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惜失败了,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

毛之所以伟大,在与他在抗战时将民心的作用发挥到了及至,可惜在国情改变后,他却没有改变国策.这是毛的局限性决定的,他的思维还是封建时候打江山坐江山的王道思想,故他打倒了很多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他老大位置的其他领导人.但不能说明其他领导人就比毛强多少,如果真的强,刘少奇就不会投毛的票,其他领导人也会群起反对,其他人也有忠君的思想.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历史出了毛,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也注定了他会将中国搞得天翻地覆,也许这就是事实,很可能本来就

应如此.

说刘少奇强于毛泽东,我不能苟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的局限性其实差不多.毛

有王道思想,刘等人就有忠君思想不然刘也不会投毛的票.至于在经济方面,当时大家都在尝试,谁

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只是刘尝试对了而已,其实当时的许多人在经济方面都有和刘相

似的见解,如陈云等人,而毛的尝试错了.但在当时的时代,没有政治权力,何谈经济权力,但在把握

政治权力上,无人能出毛之右,这从毛进入党的领导层开始就决定了.

所以,我还是觉得,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进入社会主义,这

就像跳级一样,迟早要将缺的课补回来.历史造就了毛泽东这个人来领导中国革命,也注定了要让他搅翻中国.其他人不可能来当领导人,当了也将不可避免走弯路.

至于说共产党在抗战时的作用,我想这不是用打几场仗来衡量的.共产党的作用在于将广大穷

苦百姓凝集到了一起,这种人心向背的作用是无穷的.蒋的国民党由于阶级属性,只会片面抗战,这

是抵抗不了日军的,这连蒋自己都清楚不是日本的对手,所以才消极抗日.要不是国际支持,蒋政府

单纯抵抗定要亡国.但共产党就不会.要不是二战结束早,可以预见,最终打败日军的还是共产党领

导的全中国人民.

8.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包括哪些内容?我党为什么过早放弃这一理论?

答: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战期间,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毛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任务,从客观上来讲,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性质

的社会具有过渡性,它的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

是社会主义社会。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同样,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条件也不具备,

只能建立一个全国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国家制度,即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

①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有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②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友谊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以此消灭旧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龙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③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首先,建国后国营经济比重和作用的不断增长和远景规划引起的变化,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限的认识发生了波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运用政权的威力没收官僚资本,并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其次,是实际工作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在工作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及对部分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另一方面,土改后的广大个体农民,还缺乏进行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进行劳动互助的要求。随着土改的完成,许多地区已建立各种简单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有的地区还建立土地入股的初级社、甚至开始了高级社的典型试验。这些在实际工作积累的农业互助合作经验,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再次,国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威胁,中国仍存在着战争的危险。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速发展,增强实力。同时,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一五”计划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我们很大援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和决策。正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实际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毛泽东迫切地想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变成现实性,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结束时,就立即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就主观而言,理论的嬗变又与毛泽东认识的局限性相关。其一,对社会主义概念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历史表明,建国后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在当时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其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农业的误认。在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毛泽东虽然正确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但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而是更多地从政治角度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消极面给予过重估计。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利用不够、限制过多和过早要求削弱资本主义的倾向。其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关中心任务、主要矛盾等问题上理论认识的自相矛盾。其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存在着急躁冒进的“左”倾情绪。由于客观和主观等方面的原因,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嬗变,并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早结束,使中国最终没有完全实现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是“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试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答: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理解:

1.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阶级了,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

2.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商品极大丰富,能够实现按需供给。而现在,社会主义时期商品并没有得到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因此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落后生产力出现了矛盾。要求生产力不段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得基本矛盾,再继续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是总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主要意义: 1.指导党和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

2.丰富和发展了八大思想,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国际共运解决了重大难题。

10.国情由哪些内容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国情决定人的素质?还是人的素质决定国情?为什么?

国情具体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在形、气候、矿产、生物、水、光、热资源等。

2,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体制等。

3,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4,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5,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等。

6,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7,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国情的综合表现,反映着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决定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建设得好还是坏,管理得好还是坏,人口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口素质高的国家,自然条件虽差,可以搞得很好;人口素质差的国家,自然条件虽好,也可以弄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比比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