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1、根据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层。

(1.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 (2.)平流层: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臭氧层在同温层上部,气温则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3.)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层顶温度可降至-83℃~ -113℃。(4.)暖层: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5.)散逸层:空气更加稀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高,气体电离度越大。

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累计到超过大气自净化过程(稀释、转化、洗净、沉降等作用)所能降低的程度,在一定的持续时间内有害于生物及非生物。

3、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气溶胶——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气态污染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颗粒较小,但毒性更大。如光化学烟雾等。

4、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影响范围分:局域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按污染物特征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性污染;

?按放射性特性分:放射性污染和物理化学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源的形态分:固定源(工厂烟囱)、移动源(飞机、轮船、火车等);

?按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烟囱)、线源(公路,一排烟囱)和面源(居民区、车间无组织排放);

?按源排放时间分:连续源(连续排放)和间断源)(间断排放)等。

5、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 ≤100um 的颗粒物。

颗粒物粒径大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粒径越小,越不易在大气中沉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容易被吸入人体内;

(2)尘粒越小,粉尘比表面积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

6、全球性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7、环境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划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即: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7、空气污染指数API: Air pollution index

设I为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为该污染物的浓度。则

例:某区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见下表:

表污染物的平均浓度

PM10 CO SO2NO2

求该区的空气污染指数及空气质量等级.

解得:所以该区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为73,,达到空气质量2级,PM10为最主要的污染物8、简答题

我国的主要污染特征: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此外,近年来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也使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石油炼制后得到的产品主要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及沥青等。

1、燃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的一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和人工的二次能源(焦炭、汽油、煤气)按物态分类为:固体燃料(煤)、液体燃料(石油)、气体燃料(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

2、 燃烧——燃料中可燃组分与空气或氧气发生反应,使燃料中的可燃组分转化为相应的氧

化物,并伴有光和热产生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温度、空气、时间、燃料和空气混合

3、 理论空气量——指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可根据燃烧方程式进行计算。 每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时需要外界供应的理论氧气量为:

理论空气量为:

实际空气量:

空燃比 AF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例如:汽油(~C 8H 18)的完全燃烧:

C 8H 18+(8+18/4)O 2+(8+18/4)N 2 → 8CO 2+9H 2O+ × 解: 汽油的质量:128+18 = 空气的质量:32+28

= 1723

空燃比 AF= 4、烟气体积计算 理论烟气体积

若供给燃料以理论空气量,燃料完全燃烧,烟气中只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蒸气及氮气四种气体,这时的烟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

理论干烟气量为 :

理论湿烟气量为:

固体和液体燃料 理论干烟气量为:

y

a y y df N V S C V 799.079.0699.0866.100+++=

理论湿烟气量为:

2200df

a N H S

1

V

0.79V n

i i i x φφφ==+++∑()2222

2200000f CO H O N SO 00g a a a N H S 11V V V V V d V d 0.79V 2

n

n

i i i i i i y

x φφφφ===+++=++1.24++++∑∑y

a y y a a y y f N V S W d V H C V 799.079.0699.0)

(24.1111.11866.100

0++++++=

烟气实际体积的计算

5、燃烧过程中减排SO2的主要途径:燃料脱硫(燃烧前)、燃烧中固硫、煤炭转化。

6、汽油机的四冲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第三章 大气的基础知识

1、物料恒算:输入的物料量±反应生成或消耗的物料量=输出的物料量+积累的物料量

颗粒粒径及粒径分布

2、粒径分布表示方法有哪些及其概念:表格法、图形法、函数法 频率分布— — 指某直径范围的颗粒质量占总颗粒质量的百分比

频率密度分布——指单位粒径间隔的频率分布,或单位粒径间隔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筛上累计频率分布——指大于某一粒径的全部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4、粒径分布函数

(1.)正态分布

(2) 对数正态分布

(3)罗辛-拉姆勒(R-R )分布

5、

净化装置的性能指标:技术指标、经

济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 经济指标主要有: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6、处理气体量:

净化效率 ——单位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的量之比

总净化效率:

分级效率——除尘装置对某一特定粒径或该粒径某一范围内粉尘颗粒的除尘效率。 当ηd1=50%

由总除尘效率求分级效率:

o

k o y y V a V V )1(016.1-+=

)...]

1)(1)(1(1[321ηηηη----=T 12()/2

N N N Q Q Q =+

分级效率求总效率:

第四章 颗粒污染物的去除

第一节,

机械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

除尘器,旋风除尘器)

1、 除尘器——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固态或液态粒子的设备。

2、 机械除尘器——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使颗粒物与 气体分离的装置。

3、

重力沉降室原理:

层流沉降:

多层沉降室(n 层):分级效率增大为n 倍,最小直径减小到

4、惯性力除尘器原理:利用障碍及压差,使含尘气流中的颗粒碰撞失速或急

剧改变运动方向,从而依靠惯性实现气固分离的一种低效除尘装置。可分为 撞式和折转式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靠粉尘颗粒高速冲击挡板后失速重力沉降来实现气固分离的;后者则主要靠高速运动的气流突然转向时的离心惯性力来分离细小颗粒的。

5、旋风除尘器原理:一.惯性分离;二.离心捕集;三.尘股滑落;四.锥底浓集;五.重力卸灰。

∑?=i

di D ηηLg

v H d p ρμ18min ≥

μ

ρ182g d v p s =

vH

L v H t v H h s s d ===

η

切向速度:旋风筒内流体切向速度沿径向分布近似为一核心为强制涡,而外层为准自由涡构成的组合涡。

强制涡 :

准自由涡:

分布图:

涡旋指数:

对内涡旋 (强制涡) n = -1

对外涡旋 (准自由涡) n < 1

6、

第二节、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的类型:低能除尘器(喷雾塔、旋风洗涤器) 高能除尘器(文丘里洗涤器)

自激喷雾洗涤器、泡沫洗涤器、填料塔洗涤器、机械诱导喷雾洗涤器

第三节,电除尘器

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气体电离;

粒子荷电:在放电极与集尘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使放电极附近发生电晕放电,气体电离,

生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在放电极附近的正离子立即被电晕极吸引过去而失去电荷。自由电子和随即形成的负离子则因受电场力的作用向集成极移动, 并充满到两极间。含尘气流通过电场空间时,自由电子,负离子与粉尘碰撞并附着其上。

粒子沉降:荷电粉尘在电场中受库仑力的作用向集尘极移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到达集尘极表

面,放出所带电荷而沉集其上

粒子清除:当粉尘沉积到一定厚度后,用机械振动等方法将其清除掉,使之落入下部灰斗中。

2、粒子荷电机制(电场电荷、扩散电荷)

3、异常荷电现象:

. 反电晕:沉积在集尘极表面的高比阻粒子导致在低电压下发生火花放电或在集尘极发生反电晕现象,通常当比电阻高于2×1010欧姆厘米时,较容易发生火花放电或反电晕,破坏了

ωr v t =

正常电晕过程。

.电晕闭塞:当含尘量大于某一数值时,电晕现象消失,尘粒再电场中得不到电荷,电晕电流几乎减小到零,失去除尘作用,即电晕闭塞。

4、粒子得驱进速度的概念:在电场中的荷电粒子受到库仑力qE p 和气流阻力3πμd p ω的作用,当这二力平衡时,可以达到一个稳定的电力沉降速度,即粒子的驱进速度ω。

理论驱进速度比实测所得的有效驱进速率大2-3倍。

式中 E p ──集尘极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简称集尘场强,V/m; q ──粒子荷电量, C ;

μ──气体的粘度,; d p ──尘粒的直径,m 。

4、 分级除尘效率:多依奇方程

)ex p(--1-121i i i Q A C C ωη==

5、

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有效驱进

速度、粉尘比电阻

如果粒子比电阻过低,即导电能力强,则带负电的粒子到达集尘极后,不但未将负离子转移到集尘极上进行电性中和而被捕集,而且立刻放出所带负电荷、获得正电荷。若正电荷形成的斥力大于粒子的粘附力,则沉积的粒子又被排斥到气流中,形成重返气流,造成粒子沿着极板表面跳动着前进,最后被气流带出除尘器。

若粒子比电阻过高,这种粉尘到达集尘极后释放电荷很慢,并残留着部分电荷,这不但会排斥随后而至的带有同性电荷的粒子,影响其沉降,而且引起粉尘层空隙中的气体被电离,发生电晕放电。这种在集尘极上产生电晕放电的现象称为反电晕。 另外,电晕产生正离子和负电子,正离子穿过极间区域向电晕极运动,会使集尘场强减弱,粒子所带负电荷部分被正离子中和,粒子电荷减少,因而削弱了粒子的沉降,捕集效率显著降低。 6、电除尘器的分类:管式和板式、立式和卧式、单区和双区、湿式和干式

第四节、过滤式除尘器

1、

袋式除尘器

过程:1. 滤布纤维捕集尘粒,除尘效率较低; 2. 粉尘层捕集,除尘效率大大提高,

机理:包括筛分、惯性碰撞、拦截、扩散和静电吸引等作用。

筛分效应: 当粉尘粒径大于滤袋纤维间隙或粉尘层孔隙时,粉尘颗粒将会被阻留在滤袋表面。

碰撞效应: 当含尘气流接近滤袋纤维时,较大的颗粒则由于惯性作用偏离空气运动轨迹直接与纤维相撞而 捕集。

粘附效应 :含尘气体流经滤袋纤维时,部分靠近纤维的尘粒将会与纤维边缘相接触,并被

纤维所钩挂、粘附而捕集。

扩散效应:当尘粒直径小于微米时,由于颗粒作不规则的布朗运动,碰到滤袋纤维而被捕集。 静电效应:滤料和尘粒往往会带有电荷,当滤料和尘粒所带电荷相反时,尘粒会吸附在滤袋上。

重力沉降:进入除尘器的含尘气流中,部分粒径与密度较大的颗粒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

2、

性能

除尘效率:

压力损失:

设C j 为进口气体含尘浓度,η为平均 除尘效率,t 为过滤时间,则滤布上的粉尘负荷

m d 为:

3、影响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

滤料的结构、粉尘的粒径、粉尘的厚度、过滤速度

对于粒径为 的粉尘,在不同状况下的过滤效率皆最低,因为这一粒径范的粒径正处于惯性碰撞和拦截作用范围的下限,扩散作用范围的上限。 4.滤料的类型:

按结构分类:织布、针刺毡、表面过滤材料 按物质: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纤维 6、 袋式除尘器分类: (1) 按清灰方式:机械振动类、逆气

流反吹类,脉冲喷吹类

(2) 按滤袋形状分类:

圆袋,受力均匀,连接简单,换袋容易;

扁袋,空间利用率高,在同样体积内可多布置20~40%过滤面积的滤袋,除尘器体积较小。 (3)

按过滤方向分类:外滤式、内滤式 (4) 按进风方式:上进风、下进风 (5)

按壳体密封状态:密闭式、敞开式

第五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吸收法的类型:

0()d f

P m V ξαμ?=+d j f m C V t η=???0()j f f

P C t V V ξαημ?=+?????

物理吸收:利用气体混合物在所选择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使其分离的吸收过程称为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伴有显著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称为化学吸收。

2、吸收过程:当混合气体与吸收剂接触时,气相中的可吸收组分就会向液相进行质量传

递,称为吸收过程。

解吸过程:伴随吸收过程的同时,还会发生液相中吸收组分反过来向气相逸出的质量传递过程,称为解吸过程。

3、双模理论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存在一稳定的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的气相和液相中分别存在两层滞留膜,即气膜和液膜,在气膜以外的气相称为气相主体,在液膜以外的液相称为液相主体。

(2)气体的吸收过程包括:

①被吸收组分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边界向气膜移动;

②被吸收组分从气膜向相界面移动;

③被吸收组分在相界面处溶入液相;

④溶入液相的被吸收组分从气液相界面向液膜移动;

⑤溶入液相的被吸收组分从液膜向液流主体移动。

(3)在相界面处,被吸收组分总是处于气液相平衡状态,没有传质阻力存在;在气膜和液膜两滞留层中,被吸收组分靠分子扩散作用进行传质,存在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在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中,各组分物质充分混合,浓度均一,不存在浓度梯度,无扩散阻力存在。因此整个过程的传质速率取决于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速率。

4、吸收设备分类:

1)气泡——鼓泡反应器、搅拌鼓泡反应器和板式反应器;

2)液滴——喷雾、喷射和文氏反应器;

3)液膜——填料反应器和降膜反应器等。

第六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吸附—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数种气体组分积聚或凝缩于固体表面,以达到气体分离的操作过程。

2、吸附与吸收的区别

(1)吸收是用液相吸收剂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吸收后被吸收组分均匀扩散于液体吸收剂;

(2)吸附则是吸附质以分子形态积聚或浓缩在固体表面上。

3、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者的特点及区别:

1)物理吸附

①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的气体之间不

发生化学反应;

②对吸附的气体没有选择性,可吸

附一切气体;

③可以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形成多

分子层吸附;

④附过程为放热过程,因此低温有

利于物理吸附

2)化学吸附

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②单分子或单原子层吸附;

③吸附热量大。除特殊情况外,自发的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

④从化学吸附中能量变化的大小考虑,被吸附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成

为活性态分子,活性显著升高;

⑤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故化

学吸附宜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⑥不可逆吸附。

4、常用的吸附剂:

活化铝、活性炭、硅胶、分子筛

5、吸附机理

过程:①外扩散,吸附质分子A从气流主体穿过边界层扩散到固体表面;

②内扩散,吸附质分子A从外表面进入微孔内扩散到内表面;

③吸附,组分A在内表面上被吸附。

④脱附,被吸附组分A从内表面上脱附;

⑤内扩散,被吸附组分A 在微孔内经内扩散到达吸附剂外表面; ⑦ 扩散,被吸附组分A 穿过边界层

外扩散进入气流主体。

静活性——又称静态吸附量。在一定温度下,当气体和固体充分接触后,吸附剂上所吸附的

吸附质与气相中吸附质的初始浓度成平衡的最大吸附量。

动活性——是考虑到气体通过吸附层时,随着床层吸附剂的逐渐接近饱和,吸附质最终不能

全部被吸附,当流出气体中有可能出现吸附质时,即认为此吸附剂已失效,这样计算出来的单位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称为动活性。

动活性永远小于静活性

6、固定床层穿透时间的计算——希洛夫方程

第七章、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催化法净化的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有害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害的物质,化学反应发生在气流与催化剂接触的过程。

2、气固相催化反应的过程:

(1)外扩散过程,主要受气流状况的影响

(2)内扩散过程,主要受微孔结构的影响

(3)表面化学反应过程,主要受化学反应和催化剂性质、温度、气体压强等因素影响。 3、

区分

m q a Az =0b

q vAc τ

=

化学动力学控制:内外扩散进行的很快,化学反应速率最慢,总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

内扩散控制:受催化剂微孔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内扩散速率最慢,总反应速率取决于内扩散速率。

外扩散控制: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很快,反应物一到催化剂外表面即被反应掉,总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外扩散到催化外表面的速率。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参考答案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 个选项中,只有1 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的成反比。 A. 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 1 ? cm。 11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 ? 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 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 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 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 %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颗粒雷诺数Rq三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 1 v Re 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 500< Re p< 2X 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 颗粒雷诺数Re p W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 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 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D )是对吸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A卷附标答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 A 卷 (A 卷共 2页) 课程名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任课教师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 ___ 班号: _____ 层次: ____ 姓名: _______ 学号: _______ 2?下图中的哪条温度层结属于逆温 其中 B ( 丫 = 丫 d ) 4.臭氧层位于() A.平流层 B.中间层 C.暖层 D. 散逸层 选择题(前4题每题2分,第5题连对一个给1分,2' X 4 + 5= 13分) 1 ?燃烧过程中的” 3T ”是指( A. 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 C.温度条件,时间条件,湍流度 ) B. 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湍流度 D. 温度条件,时间条件,湍流度

5.根据温度层结连线对应的烟型

二?名词解释(5'X 5= 25分) 1?大气稳定度 2?海陆风 3?理论空气量 4?粉尘的安息角 5?烟囱的有效高度 三填空题(1'X 10 = 10分) 1 .自然状况下大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组成。 2 ?逆温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 ,下沉逆温,_____________ ,湍流逆温,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速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半球风向随高度增加而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转。 4?除尘器四大类主要是机械除尘器,__________________ ,湿式除尘器,________________ 四?问答题(4X 8') 1.山谷风是如何形成的?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后答案 (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章 概 论 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 29.1%1001 97.2894 .3900934.0%=???=Ar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1)ρ(g/m 3 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1.4 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平均为500cm 3,假若每分钟呼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g μ/m 3,试计算每小时沉积于肺泡内的颗粒物质量。已知该颗粒物在肺泡中的沉降系数为0.12。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 1.5 设人体肺中的气体含CO 为2.2×10-4,平均含氧量为19.5%。如果这种浓度保持不变,求COHb 浓度最终将达到饱和水平的百分率。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 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2.环境空气: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3.按照大气污染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 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 雨。 6.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8.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9.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 中的悬浮体系。 10.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 粒物 11.可吸入颗粒物(P 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 物 12.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 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15.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 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 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大气污染系: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空燃比: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二、填空题 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的途径:表明接触、食入含污 染物的物质和水、吸收被污染的空气。 2、湿法脱硫技术包括: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湿式氨法烟气脱硫。 3、目前,常用的除尘器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四种。 4、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是气体扩散、气体吸收、 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 5、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是: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 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双模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点?答:(1)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 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

膜。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形式从气流主体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而进入液相主体。 (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的浓度总是相互平衡,即界面上不存在吸收阻力。 (3)在层膜以外的气相和液相主体内,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即认为主体内没有浓度梯度存在,也就是说,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层膜内。 2、大气分为哪几层?分别有么特点?答:(1)对流层:a 虽然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b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是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D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气温虽高度增高而增高,集中了大部分臭氧,吸收紫外光,保护地球。 (3)中间层:气温虽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 (4 )暖层:分子被高度电离,存在大量的粒子和电子。(5) 散逸层:气温很高,空气很稀薄,空气离子的运动 速度很高。 3.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时,吸附剂应具有哪些条件? 答:a.要有巨大的内边面积。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1、根据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层。 (1.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 (2.)平流层: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臭氧层在同温层上部,气温则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3.)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层顶温度可降至-83℃~ -113℃。(4.)暖层: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5.)散逸层:空气更加稀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高,气体电离度越大。 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累计到超过大气自净化过程(稀释、转化、洗净、沉降等作用)所能降低的程度,在一定的持续时间内有害于生物及非生物。 3、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气溶胶——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气态污染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颗粒较小,但毒性更大。如光化学烟雾等。 4、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影响范围分:局域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按污染物特征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性污染; ?按放射性特性分:放射性污染和物理化学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源的形态分:固定源(工厂烟囱)、移动源(飞机、轮船、火车等); ?按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烟囱)、线源(公路,一排烟囱)和面源(居民区、车间无组织排放); ?按源排放时间分:连续源(连续排放)和间断源)(间断排放)等。 5、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 ≤100um 的颗粒物。 颗粒物粒径大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粒径越小,越不易在大气中沉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容易被吸入人体内;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填空 1、气溶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P4 2、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五大类。P5 3、大气污染源按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种。 其中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类。 4、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估测硫含量和热值。P30 5、逆温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五种。(P74) 6、吸附再生方法有加热解吸再生、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生、溶剂萃取再生、置换再生、化学转化再生。(267页) 7、常用的除尘器可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带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P161 8、煤中含有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xHySz)和元素硫四种形态的硫。P31 9、地方性风场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三种 10、烟囱有效高度为烟囱几何高度H S与烟气抬升高度△H 之和。 11、大气稳定度分类:不稳定、稳定、中性三种(书上) 在我国分为极不稳定、较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六种(老师课堂讲的)P73 12、净化装置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P141 13、粉尘物理性指标:粉尘的密度、安息角与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与导电性、粘附性及自然性和爆炸性。(P132) 1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操作变量。P171 15、在除尘电晕电场中存在电场荷电(碰撞荷电)、扩散荷电两种粒子荷电机理。 三、简答 1、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P20) ①实施清洁生产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③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 2、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只要回答种类和作用即可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②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而依据。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容易掌握和执行。④大气污染警报标准:警报标准的规定,主要建立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影响和生物城市限度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 3、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①空气条件②温度条件③时间条件④燃料与空气混合条件 4、高斯扩散模式四点假设(P37) ①污染物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②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③源强是连续均匀的;④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 5、烟囱高度计算方法(P109)自己看书,精简地回答 6、简述亨利定律(P242) 答: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7、物理吸附的特征(P262) 答:①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不发生化学反应;②吸附过程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常常瞬间即达平衡;③吸附为放热反应;④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吸附不强,当气体中吸附质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易于从固体表面逸出,而不改变气体原来的性质。 8、化学吸附的特征(P262) ①吸附有很强的选择性;②吸附速率较慢,达到吸附平衡需相当长的时间; ③升高温度可提高吸附速率。 9、吸附再生的方法:(P267)(1)加热解析再生(2)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生 (3)置换再生(4)溶剂萃取再生(5)化学转化再生 四、问答 1、论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P1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um 的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um的颗粒物。 3、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成为“温室效应”。 4、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成为酸雨。 5、二次污染物:指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化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的污染物质。 6、煤的工业分析:测定煤中水分、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估测硫含量和热量,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7、煤的元素分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组分碳、氢、氮、硫和氧的含量。 8、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以表示,通常>1。 9、空燃比:是指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10、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用坐标图上的曲线表示,这种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11、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12、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打起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13、粒径分布:是指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的个数所占的比例。 14、斯托克斯直径(d s):指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的直径。 1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 a):指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p=1g/cm3)的圆球的直径。 16、粉尘的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17、粉尘的平衡含水率:指粉尘中所含水分质量与粉尘总质量之比。 18、分割粒径:与分级效率值为50%相对应的粒径。 19、驰豫时间:是指由于流体阻力使颗粒的运动速度减小到它的初速度的1/e(约36.8%)时所需的时间。 20、气布比:单位时间内通过袋式除尘器的烟气量与整个过滤面积之比。单位为m3/(m2 ( min)。 21、有效驱进速度(We):实际中常常根据在一定的除尘器结构型式和运行条件 下测得的总捕集效率值,代入德意希方程反算出相应的驱进速度值。 22、惯性碰撞参数:颗粒的停止距离Xs与捕集体直径Dc之比。 简答题 1、大气污染的四大类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1.1 解: 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解: 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 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 1.3 解: 1)ρ(g/m 3 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1.4 解: 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 )×0.12g μ=10.8g μ 1.5 解: 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COHb 饱和度% 15.192369.012369.0/1/222=+=+=+= 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 1.6 解: 含氧总量为mL 96010020 4800=?。不同CO 百分含量对应CO 的量为: 2%:mL 59.19%2%98960=?,7%:mL 26.72%7%93960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5份)

名词解释 1.TSP: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2.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3.烟气脱硝:除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外,有些情况还要对冷却后的烟气进行处理,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 4.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5.气体吸附:指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简答 1.除尘器可以分为哪几类?就其中两种简述其作用机理。 2.太原市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针对其污染有什么解决方案? 3.烟囱的高度设计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有哪些,并说明其发展方向。 5.根据如今的汽车燃油问题,发挥想象,畅想未来新工具。 答案 (一)根据除尘器的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四种,分别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与湿式除尘器。(1)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

器和旋风除尘器。含尘气体进入重力沉降室后,由于扩大了流动截面积而使气体流速大大降低,使较重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在沉降室内设置各种挡板,使含尘气体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借助颗粒本身的惯性力,使其与气流分离;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颗粒从气流中分离。(2)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尘粒从含尘极上分离出来。 (三) (1)工矿企业点源排放筒高度不得低于它所从属建筑物高度的两倍。 (2)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排气筒,其高度不得低于15米 (3)排气筒高度应比主厂房最高点高出3米以上 (4)分散的烟囱不利于产生较高的抬升高度,当需要设计几个烟囱时,尽量采用多管集合烟囱 (二)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 填空 1.燃烧过程的“三T”条件为: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2/煤的成分表示方法中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接本) 一、填空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燃料燃烧过程的空气过剩系数取决于燃料种类、燃烧装置形式及燃烧条件等因素。 石油是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组成。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生产的颗粒物通常称为烟尘,它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黑烟是未燃尽的炭粒,飞灰则主要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微粒。 用显微镜观测粒径时,将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称为颗粒的定向面积等分直径,也称马丁直径。 表征净化装置净化污染物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是净化效率。 电除尘过程中,粉尘比电阻过高,会导致除尘效率下降。 组成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分是滤料,其性能对袋式除尘器操作有很大影响。 在烟气脱硫工艺中,干法的脱硫剂利用率最低,通常在30%以下。湿法脱硫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 酸雨泛指酸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而干沉降是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等形式由大气转移至地面。 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燃料的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分,高位发热量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是灰分。 粉尘的安息角和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污染物通常指为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粉尘的含水率与粉尘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有关,通常把这种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粉尘的吸湿性。 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和操作变量。

表征袋式除尘器过滤速度的指标是气布比。 按脱硫剂是否以溶液状态进行脱硫,可将脱硫技术分为湿法或干法脱硫。 为了防止汽油中的铅使催化剂永久中毒,应用催化转化器的前提是必须使用无铅汽油。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燃料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 煤中硫的四种存在形态是黄铁矿硫、硫酸盐硫、有机硫和元素硫。 普通的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由两部分构成,即粉尘通过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和通过灰层的压力损失组成。 从燃烧系统排出的氮氧化物绝大多数以NO形式存在。 在我国,“两控区”是指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是石油。 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所表示的煤的百分比基准是空气干燥基。 燃料燃烧过程中,实际烟气体积等于理论烟气体积和过剩空气体积之和。 通常用圆球度来表示颗粒形状与圆球形颗粒不一致程度的尺度。 粉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运行有很大影响,通常最适于电除尘器运行的粉尘比电阻范围是104—106?·cm。 电除尘过程的第一步是尘粒荷电。 烟气脱硫过程中,与SO2反应消耗掉的脱硫剂与加入系统的脱硫剂总量之比称为脱硫剂利用率。 与汽油车污染控制目标不同,柴油机主要以控制黑烟和氮氧化物排放为主。 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试卷A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考试试卷A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专业:环境工程 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题后的( )中(本大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了( )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A 、6 B 、8 C 、9 D 、11 2、从地面连续点源扩散公式可以发现,地面连续点源造成的污染物浓度恰是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所造成的浓度的( )倍。 A 、2 B 、3 C 、3.5 D 、4 3、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 、N 2O B 、CO 2 C 、CH 4 D 、SO 2 4、关于袋式除尘器叙述正确的是:( ) A 、除尘效率低于旋风除尘器; B 、随着烟流速度的增加,除尘效率显着提高; C 、属于湿式除尘器; D 、颗粒层增厚,使得滤料两侧压力差增加。 5、采用电除尘器除尘,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最佳范围是( )。 A 、小于104Ω·cm B 、104~1010Ω·cm C 、104~1012Ω·cm D 、大于1012Ω·cm 6、若已知理论空气量为10.47m N 3/kg 重油,理论烟气量为11.01m N 3/kg 重油,空气过剩系数为1.2,实际烟气量为( ) m N 3/kg 重油。 A 、13.21 B 、13.52 C 、13.10 D 、12.56 7、若除尘器进口和出口气体流量分别为6500 m N 3/h 和5500 m N 3/h,该除尘器的设计处理气体流量为( )m N 3/h 。 A 、1000 B 、2000 C 、12000 D 、6000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 )把尘粒甩向筒壁,使得尘粒和气流分离的装置。 A 、重力 B 、离心力 C 、惯性力 D 、电场力 9、除尘过程中,分离力直接作用在尘粒上而非作用在整个气流上的除尘装置是( )。 A 、旋风除尘器 B 、惯性除尘器 C 、电除尘器 D 、袋式除尘器 10、下列哪个条件会造成烟气抬升高度的增加( ) A 、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 B 、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 C 、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 D 、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 11、根据公式计算出某城市五项空气分指数分别为 50.2、40.0、80.1、70.9、50.3,则该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 );污染等级为( )。 A 、80,II 级; B 、80,III 级; C 、81,II 级; D 、81,III 级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象: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植物、器物和材料,及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皆有有重要影响。 控制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技术措施:(1)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对生产工艺而言,节约资源与能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降低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对产品而言,使用过程中不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安全,使用寿命长,易于回收再利用。(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与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加强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等;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建立综合型工业基地,开展综合利用,使各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4)对SO2实施总量控制。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依据和手段。 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完全燃烧的条件: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条件。 燃烧过程的“3T”: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理论空气量:单位量染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空气过剩系数α:实际空气量V a与理论空气量V0a之比。 空燃比(AF):单位质量染料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汽油理论空燃比为15>。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精编版

第一章 概论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 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 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3、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分类: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 10(<10μm );降尘(>10μm ) TSP (<100μm 的颗粒) 气态状污染物:1234为一次污染物,56为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 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毒性更强。 (1)CO 、CO 2:主要来源: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车排气。 危害:①CO 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 ②CO 2排量多会使空气中O 2量降低,其浓度的增加,能产生“温室效应”。 (2)NOx 、NO 、NO 2 :来源:①由燃料燃烧产生的NOx 约占83%; ②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危害:①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②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硫氧化物:来源: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有色金属冶炼;③民用燃烧炉灶。 危害:①产生酸雨;②产生硫酸烟雾;③腐蚀生物的机体。 (4)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是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的 主要贡献者,也是温室效应的贡献者之一。 来源:①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②石油炼制和有机化工生产。 (5)硫酸烟雾:大气中的SO 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 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其引起的刺激作 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 2气体大的多。 (6)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碳氢化合物HC (又称烃)和氧 化剂(主要成分有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酮类和醛类等)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严重得多。 4、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 ①表面接触;②食入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危害:①人体健康危害。②对植物的危害:叶萎缩、枯烂、吸入到果实中;③对金属制品、 油漆、涂料、建筑、古物等的危害(重庆、长江大桥的桥梁);④对能见度影响;⑤局部气 候的影响;⑥对臭氧层的破坏 能见度ρρνK d L p p 6.2= p ρ、p d ——颗粒密度kg/m 3 、颗粒直径μm ; K ——散射率,即受颗粒作用的波阵面积与颗粒面积之比值; ρ——视线方向上的颗粒深度,mg/m 3。 5、主要污染物的影响 (1)二氧化硫S O 2 A 、形成硫酸烟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四类:(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2、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可以分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3、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4、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5、中国的大气环境 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 ,北京、上海、广州属于煤烟与汽车尾气并重类型。 2 6、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途径:(1)表面接触(2)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3)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7、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危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粒径越小,越不容易沉淀,漂浮时间长人体吸入后深入肺部;粒径越小,粉尘比表面积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生理效应加剧。8、硫酸烟雾引起的生理反应要比单一二氧化硫气体强4—20倍。 9、能见度: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 10、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污染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经济政策(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1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点是:防与治的综合。 12、环境管理概念的两种范畴:狭义:环境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广义:即从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管理,通过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的目的。13、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14、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集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5、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标是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1、燃料: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2、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3、煤中含有四种形态的硫:黄铁矿硫、硫酸盐硫、有机硫、元素硫。4、石油主要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组成。 5、原油中硫大部分以有机硫形式存在。 6、非常规燃料根据来源可以分为:(1)城市固体废弃物(2)商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3)农产物及农村废物(4)水生植物和水生废物(5)污泥处理厂废物(6)可燃性工业和采矿废物(7)天然存在的含碳和含碳氢的资源(8)合成燃料。 7、非常规原料优点:代替某些领域的化石燃料供应,也是处理废物的有效方式。缺点:燃烧时比常规燃料产生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 8、燃料完全燃烧条件:(1)充足的空气(2)达到着火温度(3)停留时间充足(4)燃料空气充分混合。9、有效燃烧四因素:空燃比、温度、时间、湍流度。 10、燃烧“三T”:时间、温度、湍流。11、过剩空气量: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多供给的空气量称为过剩空气量。12、燃烧烟气主要由少量悬浮颗粒物、未燃烧和部分燃烧的燃料、氧化剂、惰性气体组成。13、燃烧设备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14、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燃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15、含硫燃料燃烧时的特征是火焰呈浅蓝色。16、烟尘: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称为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17、黑烟:主要是未燃尽的炭粒。18、飞灰:主要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微粒。19、大气污染物中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亦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CO,CO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尾气。 20、汞的挥发性很强,对人体危害包括肾功能衰减,损害神经系统等。 第三章.1、大气: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2、自然地理学将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3、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4、气压:指 m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5、含湿量:大气的压强。5、绝对湿度:在1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5份卷)..

一、名词解释 大气污染系: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 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二、填空题 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的途径:表明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物质和水、吸收被污染的空气。 2、湿法脱硫技术包括: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湿式氨法烟气脱硫。 3、目前,常用的除尘器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四种。 4、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是气体扩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 5、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是: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双模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点? 答:(1)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形式从气流主体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而进入液相主体。 (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的浓度总是相互平衡,即界面上不存在吸收阻力。 (3)在层膜以外的气相和液相主体内,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即认为主体内没有浓度梯度存在,也就是说,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层膜内。 2、大气分为哪几层?分别有么特点? 答:(1)对流层:a虽然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b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是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D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气温虽高度增高而增高,集中了大部分臭氧,吸收紫外光,保护地球。 (3)中间层:气温虽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 (4)暖层:分子被高度电离,存在大量的粒子和电子。 (5)散逸层:气温很高,空气很稀薄,空气离子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