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 _”同“___ 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 ____”通“_____ ”,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通“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通“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

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3.越国以鄙远鄙()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5.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6.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

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2)既东封郑()

4.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动词的使动用法

(1)若不阙秦()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形容词作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8.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5题

晋侯、秦伯围郑,。。。。。。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军:驻扎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必:必然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D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B朝济而夕设版.焉版:防御工事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D既东封.郑封:成为疆界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B若不阙.秦阙:侵损

C唯君图.之图:图谋 D秦伯说.说:高兴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B唯.君图之唯:希望

C与郑人盟.盟:同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到 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C失其所与.与:依附 D以乱易.整易:代替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B不仁.仁:人道

C失其所与,不知.知:明智 D亦去.之去:离开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今急而.求子因人之力而.敝之

D 阙秦以.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

C 唯君图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缒而出

A 越国以鄙.远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既东.封郑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共其乏.困.

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夫晋,何厌之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下列各项中全能成为秦穆公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4夫晋,何厌之有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1○3○5 B○1○4○6 C○2○3○4 D○2○5○6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2)

一、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答案解析

一、答案:1.已矣 2.共供供给 3.说悦 4.知智

二、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答案:1.通“悦”/陈述/游说,劝说 2.推辞/告别/审讯 3.边邑,这里用作动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谦辞 4.如果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迷漫而模糊/低贱,卑下 5.假如/好像/及,比得上/你 6.考虑/地图/打算,计划/预料,料想7.介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介词,把/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动词,认为四、答案:(一)1.(1)驻军(2)结盟 2.(1)在夜晚(2)在早上;在晚上(3)向东;向西 3.(1)以……为边邑(2)以……为疆界(二)1.恩惠 2.(1)使……减少,侵损、削减(2)使……亡

(三)1.(1)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2)缺少的东西

2.(1)变雄厚;变薄弱(2)损害(四)从属二主

五、

1、C 必:一定

2、C 既:已经

3、D 鄙:动词,当作边邑

4、C 厌:满足

5、C 图:考虑

6、C 盟:动词,结盟

7、B 因:依靠

8、B 仁:仁道

9、A 介词,对; B 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C 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 D 连词,来/介词,把。

10、A 主谓之间取独 B 助词,表判断/助词,表肯定;C 代词,自己的/语气副词,表商量 D 动词,做/动词,给。

11、A 如果; B 语气副词,怎么/兼词,于彼;C 指示代词,这件事/代词,代秦国;D 动词,成为边疆界/疆界。

12、C 例句,名词作状语;A 名词动用;B 动词做名词;D 名词动用

13、例句,形容词作名词;A 名词动用;B 名词作状语;C 名词作状语

14、 B 例句,介宾短语后置;A 判断句;C 宾语前置;D 判断句

15、C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2)答案解析

一、答案:

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2.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3.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4.状语后置句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5.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伯说……

6.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二、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采分点:古今异义词:以为、东道主、行李;通假字:共;活用:乏困)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封、阙)

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采分点:敝、与、易、其;判断句式)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吾其还也(32)。”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ōng),通“供”,供给。 (22)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 (23)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 教师版

语文必修①古文小测●《烛之武退秦师》 班级: 座号姓名成绩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 1函.陵() 2佚.之狐()3夜缒.() 4共.其乏困() 5阙.秦() 6 逢.孙() 7戍.之( ) 8不知.() 9秦伯说.() 10、杞.子()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5)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烛之武退.秦师: 5以乱易.整,不武: 6公从之.: 7臣之.壮也: 8何厌之.有: 9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以.其无礼于晋: 11吾其.还也: 12亦去.之: 13唯.君图之 14、犹.不如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15)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文学常识填空及断句(10%) 1.《左传》又名《》或《》,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所作,具有很高的和价值。《左传》《》《》都是为解说《》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2.断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五、选择题(50)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 qǐ)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 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资格证试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古代的记叙文,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应该可以说是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大家想想,初中学了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还记得不记得《曹刿论战》选自那本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 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的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 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夜缒.(zhuì)秦军氾.(sì)南函.(hán)陵 B.共(ɡònɡ)其乏困逢.(pánɡ)孙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C.失其所与.(yù)不知.(zhì)若不阙.(quē)秦 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匹夫.(fū)之勇 【解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gōn g”;C项中“与”读“yǔ”。 【答案】D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殚其地之出.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D.晋军.函陵 【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答案】 B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说话语气,体会人物心理。 3.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语言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研读人物对话,体会其口吻与层次,揣摩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秦君退师和晋君不乘机攻击秦军的原因。 2.准确分析和表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简述故事概貌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段,体味烛之武的隆重出场 请学生朗读对话,教师加以指导,本段对话诵读的关键字是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虚词(1)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准确把握“矣”“必”的语气:对国家的担忧,对烛之武的信任。 侧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也可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2)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犹”“矣”“也已”:满腹的牢骚与委屈。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3)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自责,情真意切;接着指明利害,晓之以理。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2.研读第三段 (1)分析层次 第一层: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的事实,放低姿态,摆正位置。 第二层: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点明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 第三层: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诱之以利。 第四层:说明晋国忘恩负义,挑拨秦晋关系,彻底瓦解秦晋联盟。 (2)诵读练习,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与语气 第一层第二层,陈述事实,平稳,不卑不亢 第三层,诱之以利,入情入理,高亢,诚恳 第四层,指责,挑拨,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3)问题研讨:烛之武这段说辞的顺序可以调整吗? 第一步,承认现实,放低姿态——正确的态度赢得秦君的好感,为下面的游说赢得机会。 第二步,说明秦晋亡郑的利益分配,进而诱之以利——直击统治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引起秦君的强烈兴趣,同时也为下面挑拨秦晋关系做了铺垫。 第三步,从历史到现实,直言不讳地指责晋国——在赢得好感、讲清利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彻底瓦解“秦晋之好”。 3.研读第四段 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这一段以整句为主,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应该读得沉稳从容。 (二)研讨人物形象 1.讨论和概括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导读:译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吧。”秦伯很高兴,与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边读边译,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

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音 fàn )佚之狐(音 yì)夜缒而出(音 zhuì义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共其乏困(音 gōng 义同“供”供给)杞子逢孙(音 páng )阙秦以利晋(音 jué义侵损)失其所与(音 yǔ义结交,亲附) 秦伯说(音 yuè义同“悦”高兴)无能为(音 wéi )也矣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②既东封郑() ③烛之武退秦师()④越国以鄙远() ⑤与郑人盟()⑥且贰于楚也() 4.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读译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串讲课文1、2节】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师版)

2017届高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代词 说. 诣太守,说. 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辞. 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 停数日,辞.去 告别,动词 不辞.劳苦 推托,动词 鄙. 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2.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C ) A .吾不能早用子 B .子亦有不利焉 C .子犯请击之 D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解析】 C 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 ①师 .必退 师:军队②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①唯君图 .之 图:考虑②以乱易. 整,不武 易:交换③(两军)相去. 四十里 去:距离 C.??? ①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②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③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 赐:恩惠②(晋军)亦去. 之 去:离开③君之所知. 也 知:通“智” 【解析】 A 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 项中的“易”为“替代”,D 项中的“知”意为“知 道,了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解析】 B 项“既”意为“已经”。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 年级:高一编写:张丽玲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2011-08-30 班次: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预测】 1、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批注 【知识链接】 一、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A.秦军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辞曰郑既知亡矣 何厌之有失其所与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佚(yì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jué)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一.一词多义 1、“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