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发布时间:2012-09-03 16:26 来源:在线新闻

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及互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交相辉映。研究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有助于弘扬传统节庆,打造现代节庆品牌,推动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基本涵

(一)传统节庆的涵

传统节庆是指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够全面、集中、形象地体现出民族的共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的节日。中国传统节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映尤为明显,特别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传统节庆中还有诸多如天仓节、春龙节、中秋节等的容,就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向我们显示了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点和健康心态,因此,传统节庆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大致上在周代出现雏形,在汉至唐这一漫长历史阶段逐渐定型,从唐代以后,日臻丰富和完善。由此可以说,传统节庆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是中国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传统节庆活动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和风习,因此,从传统节庆的容上来看,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无形的容就是指传统节庆所负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形即是无形的表现形式,如元宵观灯、清明戴柳、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年节守岁、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汤圆、月饼、粽子、年糕、饺子、馄饨、菊花酒等四季变换的节日食品。

(二)现代节庆的涵

现代节庆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各城市、地区和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和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现代节庆活动,如国际服装节、国际旅游节、旅游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具体来说,现代节庆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参与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城市旅游和投资发展,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等目标的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例。由于现代城市节庆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所以它可以与举办地的城市品牌紧密相连,极影响和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该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分析

(一)节庆缘起差异

传统节庆日期的选择与设定,一般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早在先时期,人们就已开始认同从节气中择定节日。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通行的“年”字,字形是“谷物成熟”之形。最早被择定为节日的是被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人们还根据月之朔、望择定节日。日出日落,形成一日;月圆月缺,构成一月;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收获,是为一年。由此,年月日的三级计时单位组合而成,并确定下来;与此同时,昏、旦、朔、望岁首、岁末等时日,也便凸现并明确起来,并被人们分别确定为各个固定的节日。也因此,传统节庆因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对体验我国节庆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现代节庆日期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特色资源的季节性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比如国际啤酒节的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份,将啤酒和炎热的天气结合起来,并且每年举办的具体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组织者的安排有所变动,比如1991年6月23日至30日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啤酒节,发展到现在,时间有所变更,2007年的举办时间是8月11日至8月26日,因为今年有奥运会,时间定在2008年9月16-10月5日。由于现代节庆的文化是人们为了深化节庆品牌而人为赋予的,组织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其他节庆所超越,所以可替代性较强。

(二)群众参与差异

传统节庆起源于民间,散布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拥有较强的社会互动性和群众性。如元宵观灯、端午赛龙舟等,往往形成广场文化和行进文化,吸引了“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这与传统节庆所要宣扬的“合家团圆”、“普天同庆”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节庆是一种社会的共同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节庆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早已升华为一道人人遵循、个个通晓的文化指令,从而形成传统节庆的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因此有学者认为:“较广泛的群众性能够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来自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可以说,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特点,宣染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个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熏,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其中,这是现代节庆所不具备的。

现代节庆是一个地方根据其已拥有的资源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举办的,具有地域性,因此,群众参与度相比传统节庆较低。比如,的国际服装节,举办地点是在,非人和少数赶到的外地人才能感受到服装节的氛围并参与到其中,而传统节庆会让群众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节庆的喜庆,几乎没有地域限制;此外,也有一些现代节庆活动自身缺乏群众参与性,没有设置一些具有群众性的节目,或者现代节庆提高了群众参与的门槛,如收门票等,都会影响现代节庆的群众参与度。

(三)功能指向差异

传统节庆具有祭拜祖先、祈福、纪念历史人物等功能。首先,中国传统节庆最主要的一种功能就是祭拜祖先、祭祖敬宗。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几乎所有的节庆都具有祖先崇拜的色彩,因为几乎所有的节庆都要是祭祖敬宗,其中最为典型的祖先崇拜的节日,要算是春节了;其次,另一功能就是“祈福”。比如春节时期人们渴望来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万事如意等;重阳登高是为了祈祷一年更比一年好,而这些都可以用一个“福”字来形容。当然,除了为自己祈福,也要为他人送祝福。最后,纪念历史人物的功能。这个功能表现最为明显的就属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尽管也有颇多传说,比如说龙神崇拜等,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且最合于情理的,莫过于关于屈原的传说。根据《荆楚岁时》记载,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人们还将做好的粽子扔进江里,据说是为了引诱水中蛟龙避开屈原,使他免受伤害。后来,这一习俗便有所演变。人们在这一天还划船竞渡,但并不限于汨罗江;也还包粽子,不过不再往水里投,而是做为这一天特有的食物,以示纪念。唐宋以后,端午节还被官方定位大节日,皇帝常常在这一天赏赐百官。

现代节庆主要强调的经济推动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功能。首先,以办节的形式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经济与整体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这种“以节招商、以节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围铺开来。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代城市节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比例是1:9,即节庆活动每收入1元,就会给社会相关产业带来9元的联动价值。现代节庆活动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巨大的投资效益和商业消费。近年来节庆表现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如国际啤酒节、国际民歌艺术节、冰雪节、国际服装节等,在其举办期间无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参与,宾馆酒店都被挤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一派兴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比如,第17届啤酒节期间举办了崂山旅游文化展、中国()国际啤酒、饮料设备及酿造技术博览会暨2007中国国际液体食品技术及设备博览会、2007国际新型生活方式展、2007年崂山区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了和崂山,放大了节会的“溢出”效应,共成功签约20余个经贸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据统计,自14届以来,每届啤酒节对经济贡献都在20亿元以上,超过2个“黄金周”之和。其次,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形象塑造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进行很长时间的宣传,才能塑造成功。而现代城市节庆活动的开展,往往能够对城市主题形象起到很重要的宣传功效。即使在举办节庆活动的特定空间,参加者亦可以通过节

庆活动的各项容,全面了解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建设成就等容,从而对城市形象有感性认识。成功的节庆活动的主题能够成为城市形象的代名词,如一提到风筝节,就会想到潍坊,一提到啤酒节,就会想到。

(四)习俗表现差异

传统节庆中,每一个节庆都有自己的主题仪式和风俗习惯,如除夕夜全家吃连夜饭、贴春联,春节期间的拜年、给小辈压岁钱;中秋节的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等。这些节庆仪式和风俗习惯是传统节庆中不可缺少的容,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祖先的美好期望,还起到了渲染和活跃节庆气氛、增添节庆魅力的功效。由传统节庆衍生的节庆饮食文化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在节庆食物方面,饺子、年糕、阳糕、汤圆、元宵、粽子、巧果、月饼、菊糕、馄饨、腊八粥、粑等等,还有北方冬春节日中用生萝卜、白菜心等切丝加上豆芽、绿菠菜以及酱肉丝等拌和而成的“盒子菜”,葱蒜、蓼蒿、芥拌成的“五辛盘”,樱桃、青梅、麦以及蚕豆等立夏食品“三新”;在节庆饮料方面,传统节庆的饮用酒主要有黄酒、椒酒、屠酒、青棵酒、马奶酒、雄黄酒、菊花酒、包谷酒等。

现代节庆中,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节庆容主要都是根据节庆组织者协商确定的。不过,现代节庆主办者为了拉动节庆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一般都会根据节庆主题设计和提供一些节庆的纪念品和吉祥物。比如,2007年国际啤酒节设计了八种纪念品(福禄有余、欢乐祥和、琉璃奔奔、五周同乐、华丽瓶、风光奔奔、兽面纹觥、全家福),价格在480元至3280元不等,其中部分还是限量编号制作。另外,节庆的吉祥物也是每年都有更新,试图给人们每年都有新感觉,强化人们的品牌意识。总的来说,现代节庆主要通过纪念品、吉祥物、节徽、节标等方式渲染节庆的氛围。

三、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互动发展

传统节庆可以说在群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是现代节庆无法比拟的。但是节庆要发展,现代节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借鉴传统节庆的成功法则以促进现代节庆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一)传统节庆对现代节庆发展的启示

1、文化传承法则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几千年漫长的传统节庆文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和谐对称、乐观自信、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等文化精神。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能够表达民族情感、抒发节日情怀、追寻节庆精神的节庆活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因此,现代节庆要成功,文化是关键。现代节庆策划必须依附某种文化,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涵,具体体现在把握由自然地理背景、文化发展脉络和社会经济背景所形成的“文脉”,辨析文脉、理顺文脉、把握文脉是节庆主题定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把握好文脉,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主题。如国际啤酒节之所以越办越火,并在国众多啤酒节中堪称翘楚,除了政府主导地位的保障和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外,的城市文化和百年啤酒文化核的相互融合,以及市民和游客在文化上对节日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是国际啤酒节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所有节庆活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涵挖掘法则

挖掘法则是指基于一定的发育成熟的地方民俗文化,利用传统民俗节庆的外壳,策划与开发出满足客源市场节庆文化心理的现代节庆。一般是在分析当地各种各样的节庆资源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的名称、理念、以及容的定位活动,以彰显地方精神,扩大本地文化影响力。这一策划方法,既能保护的传统资源,又赋予节庆以商业的开发理念,追求时尚并富有时代气息。我国就有许多节庆是在原由的基础上,进行涵挖掘、形式包装等方式而产生的。例如,西双版纳泼水节、彝族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城隆庙会、地坛文化庙会等就是在原有

的民俗节日基础上,重新策划而形成的。应用该方法进行节庆策划时,要注意对传统节庆资源进行合理与适度的包装和开发,反对因深度挖掘不足而导致的缺乏涵和市场吸引力低下等问题,也反对因为开发包装过度而导致的对传统资源的滥用。

3、休闲娱乐法则

传统节庆中,“乐”是人们欢度节庆的主要目的。终年忙碌的人们,总是把这些接踵而至的节庆当作放松身心、走亲访友、获得短暂停歇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了丰富多彩的节庆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心理特征的反映。

因此,现代节庆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另一个主题就是要为市民打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宽松环境。一般来讲,那些复杂又废话连篇的活动规则和老一套的节做法,则会使参与者敬而远之,只有能使人感到轻松与快乐的节庆活动才能成为参与者的选择对象。因此,现代节庆策划者在进行具体项目设计时,应重视节庆活动的目的和效果,提高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而不只是经济效应,因为顾客不是因为地区的振兴而去参加节庆活动。如国际啤酒节的会场大致划分为:啤酒品饮区、娱乐演出区、文化商贸区、体育休闲区和第一海水浴场五个部分,充分体现“啤酒与音乐(品饮区与表演区的结合);啤酒与体育(品饮区与体育区的结合);啤酒与休闲(品饮区与文化商贸、综合服务的结合)”的节庆特色。此外,假面舞会作为2006年啤酒节首次推出的新项目,为参节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体验欢娱的场所。

4、群众参与法则

任何节庆活动,都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的活动,体现人与人广泛交往的社交活动,必须借鉴传统节庆的经验和做法,在群众参与上大做文章,才能把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产生影响。传统的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只能为人们提供从旁边观赏的机会,远远没有让人参与到活动项目中去那么激动人心,那么让人难以忘怀。无论从节庆主题、节庆组织、节庆氛围营造等各方面来看,节庆的举办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策划的节庆要能为社区居民与居民、社区居民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提

供一个活动空间。因此,节庆策划者应设计一些如文化体育活动、竞赛活动等带有狂欢性质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吸引广大游客的参与。

(二)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共存共荣

1、传统节庆要汲取现代元素

首先,在传统节庆民俗基础上增添新容新形式形成的文化节庆,荣成国际渔民节就是从传统的谷雨日祭海活动发展而来。旧时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渔民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平安丰收,在海神娘娘庙或龙王庙前杀猪设供,在大海之滨举行祭海仪式。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渔民将新观念融入到这个传统的节日中,由过去单纯的祭神保平安发展为庆祝丰收、歌舞娱乐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使渔民节成为荣成渔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节庆。传统节庆可以传统节日为线索,根据节期、节日主题和地区的不同,将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入到具体的传统节庆中。同时要注意本土特色,根据各地的民俗特点,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传统节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其次,针对当前许多本土化的节日习俗逐渐消亡,可以对传统节庆民俗进行专题开发,以开发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庆里,选择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作为开发主题,通过建立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村落和主题公园等模式,采用科学讲解、情景再现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或者借助现代电声光技术,夸地演示特定的节日主题仪式,将已经离开现实生活的节庆民俗展现出来,从根本上强化节庆氛围。最后,在传统节庆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方式庆祝节日,现在出现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拜年、家人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共度除夕,清明节在网上进行祭奠,在七夕节青年歌舞联欢等等,都是将传统节庆文化朝着时代发展方向推进的有益探索。总的来看,只要这些活动不改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元素,就是可行可取的。

2、现代节庆要继承传统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那些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而且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又创办了许多现代城市节庆活动,

传统节日及习俗报告

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秋节 人文学院11小学教育080311130、汪怡婕 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而言,在广大农村, 传统节俗的风气较浓厚,人们一般仍然过农历的各种节日。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主要传统节日还有相当的影响,但主要为商家利用,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时机。毋庸讳言,无论城乡,传统节日的影响在消退。消退的原因如上论述,一方面是社会进程的客观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效。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与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人们依照传统的农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岁时节日,安排一年四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引进西方历法体系之后,我们的主要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时间体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间体系。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再是依靠观测太阳方位来确定,我们的时间计量依靠物理结构的钟表。因此,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实在的辅助意义已明显消退,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遵循社会演化规律,传统节日的变化只能是程度上的,或者是形式的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节日地位变化,但不能用来说明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理由。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地位的明显下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有意漠视,甚至觉得是旧的风俗习惯,应该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因此,传统节日所负载的精神层面有益因素,也被丢弃。因而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觉大多只剩下回忆,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的急剧衰落,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的中断。这种人为的阻断是当前社会出现节日文化断裂的重要因素。这种断裂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进步的代价”的借口下,聊以自慰?是否可以用旧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托辞,来表明我们“与时俱进”的姿态?我觉得对于文化传统的问题,应该特别慎重,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特别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要珍重与呵护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念想。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元旦没有知觉,却对春节特有感情。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节日是纪念日或祭祀的日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不断传承的驿站,也是人生不断成长的见证。从字源意义上讲"?" ,竹约也(《说文解字》),也就是一节一节延续不断;预示着" 节" 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具有保留与传承的含义。节也具有"节奏"、"节点"、"节操" 意思,我们祖先一直讲究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追求" 天人合一" 。" 节"是天地四时的交合之处,是"天"、" 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保持人们应有的"节操"、生活的"节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的原因。 可是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困境与尴尬。春节在人们心中"年味"越来越淡,中秋节成为了月饼节;面临洋节,中和节、龙抬头、上巳节、浴佛节、七夕、中元节、下元节也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这不能不使感到警惕,并报以忧虑。 这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异化:单纯的追求娱乐审美,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最基本的功能?D?D社会功能(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发挥不出社会功能"根" 的作用,传统节日只能停留在"器"的层面;现在我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过于注重审美娱乐功能,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根",从而会造成传统节日今天所面临的局面。 缺少了" 根" ,意味着传统节日被" 阉割" 化了,从而造成过节的形式简单重复,于是便形成春节缺少"年味" ,端午成了粽子

节、中秋成了月饼节的尴尬。 只有令传统节日重现"根"的内涵,恢复" 根" 的功能,传统 节日才更有吸引力,才更有有竞争力,更有张力。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 要重现传统节日" 根"的内涵,恢复"根"的功能,必须从起源出发,一切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只有从源头出发,才能弄清楚传统节日的本质。 1.图腾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相信部落群体(以下简称初民)起源于图腾,相信图腾部落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者相反,相信氏族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学员亲属关系,因此而崇拜图腾。 初民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而在这些最初的祭祀活动过程中,已经孕育了传统节日的雏形。随着氏族的不断扩大,参与祭祀的成员也随之增加,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对于图腾的单纯祭祀,渐渐演化成为广大国民的节日。如我国对创始神女娲的祭祀,后来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七的" 人胜节" ,如古代吴越人对繁衍本族的龙图腾祭祀,以表示他们是" 龙" 子身份,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形成了后来的端午节。 2.自然神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 自然崇拜晚于图腾崇拜,他们产生与形成具有一定的联系。万物有灵观念是自然神形成的基础,也是自然崇拜的基础。" 图腾崇拜

中国传统节日度活动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年度活动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每一次节日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主题活动的始终,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在校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现将本年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总结如下: 一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活跃节日期间未成年人文化氛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书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的主题活动。 接上级通知后,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德育处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并结合“寒假生活倡议书”,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

活动的重视。告知家长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顺利的推进此次活动,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在休学典礼上,德育处以“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教育讲话,学生会、团支部向全体学生和全学校团员发出“阳光寒假”的倡议,号召同学们“小手拉大手”扎扎实实搞好活动。 2、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校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这些节日,要求学生参与有趣生动的年庆和民俗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生们在假期中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我校还结合实际组织七年级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整理他所看见的和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的春联,八、九年级的学生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3、以“我眼中的春节”为主题,学校在各班级进行作文、手抄报、书法等作品创作,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到学校德育处进行统一的评选和筹办以“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主题的专刊,在校园文化墙栏进行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

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

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90979学习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 俗90979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

吃、蒸吃。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如唐朝杜牧的“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节】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相传,天帝的女儿织女下凡嫁给河西的牛郎后,王母娘娘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蔡梦寥 摘要:民间传统节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族群认同、社群整合、社会交际、文化教育、道德教化、文体娱乐、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承载等功能。民间传统节日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但民间传统节日现状却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以保护。 关键词:民间传统节日;社会功能;保护 1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盛传不衰,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它强大的社会功能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将以苏州为主,举例稍作说明。 111民间传统节日具有族群认同功能 节日对族群认同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儿所讲的族群,首先指的是民族。 斯大林曾对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0我们曾对民俗作过这样的表述:/民俗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以一定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具有趋同性(自发规范作用)和传承性的行为模式。0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既是共同心理的文化表现,倒过来又不断地加强与稳定这种共同的心理,从而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些海外华人的后裔,虽离开祖国已经多年,甚至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但一到过年挂红灯笼,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时,他们仍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人。大陆和台湾,疏离了400年,分割了100年,对抗了50年,但每到过年过节,大家便体认到,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 一些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节日,对同乡或同业的认同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112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社群整合与社会交际功能 节日除对族群具有认同功能外,还具有整合社群的功能,使人们能有序相处、协同劳作,营造出和谐安祥的社群气氛。 节日和家族、家庭的关系密切,每个节日几乎都无法与家庭分开。过年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年初一,要按辈分高低,拜年祝福;清明聚族扫墓祭祖;中秋合家团坐一起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节时节日,女儿女婿要给娘家送礼物,娘家也会回赠,,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辈分、长幼观念,使家族、家庭人员相处有序,往来有仪。 苏州的吴江等地,过去农历三月二十八有长工节。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三月下旬,正是水稻种植最为繁忙的季节,长工劳动强度大,体力支出多,因此希望改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东家来说,也正是最要长工出力的时候。长工节前后,东家一般都会善待长工,因为稻田里农活的好坏全在长工手里。正如俗话所说:/小菜碗在东家娘娘厨里,生活出勒浪我手里0。/长工节0对调节雇主与长工关系,保护农业生产力、维护长工权益,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苏州横泾渡村一带每年有/赕酒仙0民俗节庆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具有祖师崇拜的宗教意味,同时还是酒业员工的节日和酒业同人的行业例会。届时,同业公祭酒神,行业员工放假一天,还可免费享用酒宴。同时对行业中衡器、量器进行校验,规定行规,规范行业行为,对酒业社群起到了整合作用。 太湖渔民每年清明有/祭禹0之举,实际上这是太湖渔民的一个丰收节。太湖渔业生产,旺淡季节划分鲜明,清明实在是太湖渔业年度的分界线。清明祭禹,正好是渔业生产由旺转淡之时,渔民们正好利用庙会,重新组织生产。太湖渔船的作业方式是夏秋两船结/对0、冬春四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 报告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怪异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意义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日趋西化,甚至连与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也有被洋节日取代的危机,这直接威胁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意义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意义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日趋突出,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人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比较香港而言,内地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不仅仍未被列为法定假期,而且过节气氛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仅表现在孝道文化上,更表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诚信道义的失落。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求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内地治安问题突出,各种骗案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以及商人缺乏商德、医生缺乏医德、教师缺乏师德等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经济与社会的管治问题,但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诚信道德问题,是传统文化失落的问题。 中华文化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特点。这对香港和内地共同复兴传统文化,具有启示意义。只有国民继承和发扬优秀和先进的文化,蔚然成风,国家民族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保护传统节日具有多方面意义我们今天保护传统节日,起码有三个重要的意义。第一是延续历史。我们常常说,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我前些时候到印度,二十几天里,从大城市到农村,从新德里到菩提伽耶,居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印度妇女穿西式的裙服,她们穿的衣服档次、品位不同,但是都是印度的传统服装;;沙丽。印度的音乐学校,教的都是印度的传统音乐。在印度,你想学西方的音乐,可以到西方去学,他们自己的学校始终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是我们就不是这样。我们不但可以把长城的砖块用来垒猪圈,不但可以把老宅子、祠堂统统拆掉,然后建成一模一样的水泥或红砖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地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月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地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地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地习俗就流传了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地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地或带馅地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在“太

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地.如唐朝杜牧地“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汨()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地尸身不被吞 食. 【七夕节】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相传,天帝地女儿织女下凡嫁给河西地牛郎后,王母娘娘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地桥上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地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地谈话,也是七月七地一大趣事.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地仙女,凡间地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 缘.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八月十五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中秋节地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地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地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地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b5E2R。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淮安,端午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我们那至今还流传着端午节来源的传说,以至于每个小孩都能脱口而出。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的器重。可惜他遭到以上官大夫为首的一帮奸佞之臣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导致楚怀王渐渐疏远屈原,甚至流放了屈原。有着远大志向的屈原深受打击,倍感心痛。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人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向楚王陈说厉害,楚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大骂一顿。后来楚怀王果然被秦王囚禁起来。后来楚顷襄王继位,继续疏远屈原。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王慌忙出逃。楚国国度郢城被攻破。屈原听到此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啸,投入了汨罗江中。江上百姓听说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屈原的尸体能够免遭伤害。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民就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虽然端午节的叫法很多,但是在我们哪儿,人们都称之为娃娃节。因为端午节好像都是围绕小孩子过的。每逢端午,家家都要在吃早饭前放一些鞭炮,以示节日的到来。每一家的早饭几乎是大同小异,因为那天是端午节。粽子,鸡蛋,大蒜等,是每家必吃的东西。好多口味的粽子,如红枣的.赤豆的.咸肉的……每家都是口味独特。当然,吃完早饭之后,就是孩子们的时间了。每个孩子就会拿上几个鸡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斗蛋。谁的鸡蛋最后破就证明谁最有福气。当然,鸡蛋先破的孩子也不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还有鸡蛋吃。斗完鸡蛋之后,父母便会扯着嗓子召回自家的儿女。因为他们在已经烧好了加入艾草的开水,准备为儿女们洗澡,希望可以洗掉孩子们身上的晦气。在孩子的吵闹声中,父母帮孩子洗完澡。刚洗完澡,他们便会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接下来便会在孩子的肚脐眼处也点一些。剩下的雄黄酒就用来擦拭床头和床沿,还有在床底也泼洒一些。接着,他们会为孩子穿上老虎鞋,戴上新绒线。不仅脖子上戴,手腕和脚上也要戴。那些花花绿绿的的绒线,是孩子们最最期待的东西。因为那五彩斑斓的绒线点缀他们美好而欢乐的童年。是他们童年里一道挥之不去的色彩。把他们的回忆渲染的五彩缤纷。即使是现在想起,依旧还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向往。孩子们手上和脚上的绒线要一直系到七月初七,才剪下来,说是要给牛郎织女做鹊桥之用。到了中午,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除了一些鸡鸭鱼肉蛋外,还要有一些黄瓜.片粉.红萝卜等。且家里的成年男性还要喝雄黄酒。据说:不能饮酒的小孩妇女只要就正午晒过的红萝卜片蘸上雄黄酒吃,就会一年不肚子痛。全家人就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吃完团圆饭,而后在一起聊聊天,尽情享受着与家人在一起的愉悦时光。 只是由于我们那的地形与历史原因,所以在端午节那天,没有什么龙舟比赛。但是,我们那里却是有集会的。大人们会给孩子们买一些新衣服,玩具。所以说,端午节又被称为娃娃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就是中心。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端午节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渐渐地被边缘化。原来的鞭炮声没有了,原来的都鸡蛋的活动也看不见了。本来应该是全家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丰富午饭的时候,现在却只能看见老人们孤独地守在桌旁。那些美味,已经味同嚼蜡。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人们每天都在这样的快节奏生活着,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来好好地过一次端午节了。尤其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吃对于一般人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而对于端午节,则是几近无知。那些逐渐消失的游戏,在他们看来,远远没有网络游戏玩的带劲。在他们看来:端午节,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我们在渐渐淡忘调它时,韩国的申端成功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还有其它一些东亚国家的端午节庆活动的热闹开展,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节日到底怎么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地文明古国之一,其所独有地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国人深以为傲.而作为民族文化地精华,中国传统节日以其丰富而深邃地人文与科学内涵成为成为炎黄子孙共有地精神财富,并在历史中为国家经济文法地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地快速转型,人们地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逐渐发生着巨大地改变,对传统节日地认同感也不再如先辈那般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地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渐渐演变为简单地假日,或是商家大肆吸金地噱头.时代变了,对传统节日地认识也在变.种种由祖先千百年来在文化活动中创造地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类传统节日一样,就在社会全心奋力求发展地过程中,被我们主动并毫不吝惜地抛掉.濒临灭绝,成为亟待保护地弱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无疑,中国人应该逐步恢复自己地传统节日习惯,这其中地文化、经济等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地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地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地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地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地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作为民族继承者,弘扬传统文化、沿袭优良节日风俗,也成为了义不容辞地责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节日地内涵不只是如何过节,更重要地是如何过好节、为何过节地深层内涵.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地月日,踏着春天地节奏便迎来了清明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地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地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地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地春季仪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同诸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具一格地风俗习惯. 插柳、戴柳——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戴柳地习俗更为盛行.时至今日,家家插柳一俗也延续下来,俗意以驱鬼邪.青柳留春,也意味着在春季将逝地时节,人们用青青地柳枝来象征对青春地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寒食禁火——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地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地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即为清明前一二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清明赐火——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地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赐火”地习俗曾盛极一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荡秋千、放风筝——古时地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地秋千.清明时,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放.除此以外,还有结百草、斗鸡、蹴鞠等丰富有趣地习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而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地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地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地过渡仪式,透露地是季节交替地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地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地怀念和感谢.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地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地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地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地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地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地祖先崇拜、孝地文化之间有着深刻地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传统礼仪和节庆等民俗

以春节为例分析传统节庆传承问题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日益关注和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雪顿节、傣族泼水节等27个民族的49个传统节日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年画、剪纸、花炮制作技艺、灯彩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也分别列入了国家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传统节日是承载和展现广大民众社会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及人生理想等的文化空间。传统节日一定是有其载体的,在传统节日期间,广大民众通过传统习俗、礼仪、游艺等各种活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期望。 作为农历新年伊始的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最为热闹,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除旧迎新的年节里,依照习俗欢庆娱乐,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千百年来,春节在传承中华文明、保持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2011年春节“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这次迎春展示活动选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0个与民众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如河北蔚县剪纸、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北京灯彩、山西闻喜花馍等,由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并销售作品。在春节前夕选择在首都各大商场举办迎春展示活动,是为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增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开展此次迎春展示活动,组织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首都各大商场展示精湛技艺,并制作销售其精美作品,是推进生产性保护的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于弘扬传统的节俗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挥春节等众多传统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春节申遗 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节日申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如果把春节放在申遗工程首位,对于保护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无疑将产生重要的符号提升意义。文化是根植于特定的符号体系中的,任何轻视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春节”的符号意义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与辐射,那么,春节传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依托。这方面此前已有教训,比如,韩国“江陵端午祭”前几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