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导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一共解决了四个大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2、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其中第1个问题是第1课解决的,第2个问题是第2课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3、4课的内容解决的。

大家阅读引言部分,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就在他们的著作《展望21世纪》中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他们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21世纪的世界。1988年的1月份,一批诺贝尔的获奖者在法国的巴黎聚会,他们也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说,有实力才有魅力,那么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他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能有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圣先贤,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百家: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真的是一百家吗?

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争鸣”是什么意思?争论、争辩的意思。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为了维护本集团、本阶级的利益,都各自著书立说,推销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相互争论、相互诘难的那种争奇斗艳的学术局面。

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乱,乱世好不好呢?不好,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是乱世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的思想非常的活跃,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近代也比较乱,就有新文化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漫长的乱世,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黄金时代。此后的两年多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都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那么是什么原因铸就了这种辉煌呢?

2、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看完这段对话,不少同学笑了。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

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

因为他家太穷了。

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

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那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时期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通过对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增多,最终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使封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没吃的、没喝的,谁还有心思去从事文化活动。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力量都在相互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改革的方案,原来的统治阶级的力量(周王室的力量)已经不行了,但是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样,就必然形成观点各异的现象。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士”是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

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比如“楚王问鼎”就是诸侯王对周天子想取而代之的一种表现。

楚国,西周时候被周成王所封,当时封地只有五十里,小国。楚国人不服,凭什么你们都几百里,我五十里,不服周,不服从你周。所以湖北人到现在还有句口头禅“不服周”,就从那儿传下来的。不服周怎么办,要自强,奋发图强,结果还不到东周时候,楚国就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之后,楚国就想炫耀,先到周王的面前炫耀。楚国后来出了一个人物,就是楚庄王,他领着他的军队到,一鸣惊人。你就等着瞧吧。

果然这楚庄王就一鸣惊人,成了霸主,“春秋五霸”之一。这位老兄怎么样呢,他真的拿这杆枪去上学了。他跑到周王国的地盘上搞“军事演习”。军事演习常常是打政治牌的,演习给别人看,耀武扬威。这时候的周王是周定王,周定王这已经摆不起架子来了,只好派了他的手下大臣王孙满去劳军,慰问慰问,抗议不敢提,还要慰问。一慰问,这楚庄王就问了,听说九鼎在你们那儿多大多重呢。九鼎就是大禹当部落首领的时候,铸的九个鼎,这九个鼎的青铜来自当时天下的九个州,所以九鼎就象征着当时的最高领导权和最高统治权。庄王的这个动作叫“叫鼎”。所以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就是从这儿来的。就是打最高领导权的主意了,王孙满听后就义正词严地说,在德不在鼎,一个人得不得天下大事,不在于他这个鼎,而在于他有没有德。楚庄王不坑声。

诸侯纷争,除了要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得需要谋士、人才,所以各诸侯王都特别地礼贤下士,而士们也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治国方略,他们也渴望能找到一个途径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双方能够一拍即合。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就是把这些士大夫网罗到自己门下,掏钱养着

他们。养士著名的有:

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叫田文、平原君叫赵胜、春申君叫黄歇、信陵君叫魏无忌。贾宜的《过秦论》里面就讲到这四个人,叫做“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这四个人每人养的士三千以上,他不但养这么多士,而且这些士人很牛。

例子:

比方说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叫冯灌,冯灌是自己去找孟尝君的,他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马上去见他,

然后非常客气地问:先生远道面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吗?

冯灌说:没有什么,我就是听说阁下喜欢养士,对士人很好,我正好没地方吃饭,我就来了,我没什么好帮的。

孟尝君想怎么就来这么个人,他是士啊,得养着。然后把他接待办主任叫来:来了一个人,你把他安排住招待所,叫“传舍”,住招待所。过了几天,孟尝君把接待办主任叫来问:他这两天干什么呢,接待办主任说他唱歌啊,整天都在唱歌,说这回来的这位冯先生实在太穷了,身上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把长剑,他每天都弹着那把长剑唱歌,唱什么呢,有一个相声说过这事,他是这么唱的“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个郎,火红的太阳当头照,照到了我破衣裳,郎里个郎”,这是相声。他唱什么呢,他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翻译过来就是:宝剑啊宝剑,咱回家吧,孟尝君这没咋的,吃饭都没有鱼啊。孟尝君听这汇报后,那怎么办,给他换到宾馆,叫“幸舍”,不住招待所了,升级,吃饭有鱼。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接待办主任,说冯先生怎么样啊,接待办主任说,唱歌,唱什么呢,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出门连个车都没有。孟尝君说好啊,让他住星级酒楼,叫“代舍”,给他配车,打的也行,报销。过几天孟尝君问接待办主任,冯先生该满意了吧,不满意,还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这地方不能当家住。孟尝君想,这也太过分了,你什么都不能帮我,也没什么教导我,没什么指点我,空着两只手来,我给你从招待所升到了宾馆,又从宾馆升到了五星级酒店,你说还不象个家,我怎么招呢,我到香山给你买栋别墅,给你配个老婆俩小秘,还是没有办法,一口气吞到肚子里去,住着吧,牛啊。

士为什么这么牛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有本事。就说这个冯灌,他初见孟尝君的时候,说自己什么能耐都没有,实际不是这样。

后来孟尝君被罢官了,因为孟尝君势力强,功高盖主,齐王就把孟尝君的相官职务给罢了,孟尝君罢官以后,三千食客一哄而散,只有冯灌留下来。

冯灌对孟尝君说:先生请给我一辆车子和一些钱,我保证让你恢复职位。

孟尝君说好,没问题,我给你一辆车和一些钱,那就有劳阁下了。

然后冯灌拿着这些钱坐着车子奔秦国去了,到了秦国见秦王,坐下谈话,跪坐,席地而坐。

秦王问,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呢。

冯灌说,是啊,请问大王,当今世界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呢?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雌雄不两立,就是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齐国弱了,秦国就会强。势不两立,将来谁最高谁就得天下。

古人席地而坐,秦王听了以后,啪一下就坐直了身子,请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秦国不会弱呢。

冯灌说很简单,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来。齐国为什么强,因为有孟尝君,现在孟尝君被罢官了,心怀怨恨,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熟悉情况,这么一个人你弄过来,还怕秦国不强大,还怕齐国会兴盛吗。

秦王说是啊,有道理。

冯灌马上说,大王想做就马上做,等齐王想明白就来不及了。

秦王说好,我派十辆车子去接孟尝君。

冯说好,小人告辞了。

出来以后,冯灌一溜烟跑回齐国,去见齐王,

说大王知道当今之势,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齐国和秦国啊,秦国强了齐国就会弱,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雌雄势不两立,告诉大王,小人刚刚得到消息,秦王已经派了十辆车子来请孟尝君了,孟尝君要是到了秦国,咱齐国就完了,请大王斟酌斟酌。

齐王说是啊。来人啊,到边境线上看看动静,果然,到边境线上一看,秦国派的十辆车子浩浩荡荡来接孟尝君,齐王马上说,请孟尝君还当宰相,还增加了一千户。

这就是冯灌的功劳啊,真有本事啊。

正是这些士人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在私学中不仅培养了出了一大批士人,而且也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基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就是因为,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说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应。

2、主要派别和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商鞅墨家:墨子

孔子简介:

要说孔子,得先知道他是什么人?

1、圣人

孔子是什么人?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中国人的话,十有八九说圣人。孔圣人嘛。而且孔子作为圣人,不是我们现在的人们给的定论,早在孟子的时代,孔子就差不多被定为圣人了。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说,这就话应该翻译为“摩登圣人”,“时髦的圣人”,我觉得这句话搁到现在,也可以叫做“文化超男”。

当然,“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罢,都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孔子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圣之清者”,圣人之中最清高的,比如伯夷。圣之任者,就是圣人当中最负责的,比如伊尹,圣之和者,比如柳下惠,圣之时者,比如孔子。为什么说他是最识时务的,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的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的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绝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子,就是

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孟子说他似乎圣之时者。

但是圣人这个头衔,孔子自己估计是不会认同的,因为孔子自己说的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只不过去世以后,管不着了,只能由着别人说。但是倘若知道孟子称他“圣之时者”,则多半会怀疑是不是讽刺。

孔子说他自己不是圣人,那他是什么人呢?按照孔子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他是普通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两次说道“吾犹人也”,一次是在《述而》一次是在《颜渊》。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

那么孔子是普通人吗?是,至少原本是。

2、普通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而且追根溯源,还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的威胁,便迁到了鲁国,其实是移民。孔子本人,则生于鲁国,长于鲁。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是鲁。孔家移民到鲁国之后,已经没有了在宋国的风光。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做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经担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为妻,生了9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后来又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尼,又称作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了颜征在,当时的叔梁纥已经66岁了,但是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在今天上冻曲阜城东南)因为父母亲曾经为了生了儿子到尼丘山祈祷,所以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心术不正,孟皮圣母已经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为施氏所不容,孔母颜征在只好带着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的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所以,孔子小时候应该很苦,他的一生,也不顺。不过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是成全了孔子,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即便是圣人,那也是苦出来的、逼出来的圣人.

韩非子:

韩非师从荀卿,同门师兄弟是李斯,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韩国人,而且是韩国的王族,他非常的有才华,文笔非常好,思辨能力强,但是他有一个缺陷,就是结巴,表达不流畅,所以他在韩国一直得不到重用。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既然从政不行,后来韩非就著书立说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李斯上书说: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他最终是要为韩国服务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掉,留着肯定是对秦国不利的。秦王政认可了他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3、意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地位: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作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课的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思想:

1、核心:仁:爱人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这充分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对“仁”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是“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爱人”。

那么怎么样才算做到了“仁”呢?孔子认为有很多途径。比如:

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来看,仁这个字,就是二个人的意思,意思是说,在人们的心中应该装有两个人,一个你自己,另一个是别人,考虑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也要考虑到别人。多替别人想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之间的关系上:为政以德。就是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苛政猛于虎:孔子经过泰山的时候,有一个妇人正在坟墓前哭,十分伤心的样子,孔子看到后,就派子路去问:你哭的这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情,妇人就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这个妇女就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就说,苛政比凶猛的老虎还要可怕,所以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什么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克服私欲,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拓展:

周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制定了四种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其中分封制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宗法制是社会制度,礼乐制是文化制度。

“礼”是用来划分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礼非常的复杂和繁琐,概括起来大概有5类。吉礼(祭扫鬼神)、凶礼(丧葬)、宾礼(朝聘接待)、军礼(兴师动众)、嘉礼(饮宴婚冠)。

这些礼几乎包括了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方面的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都要遵照礼的要求,做符合你自己身份的事情。要做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比如说死就有很多种叫法:

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

所谓乐,就是音乐,是少数奴隶主才能享有的特权,什么等级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音乐,都是有严格区分的,不能滥用。礼和乐相辅相成,都是巩固周朝等级制度的手段。

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比如说,孔子在给自己的学生颜回和子贡说话时,都是称名不称字,(子贡名赐,颜回名回,字子渊)。而子贡在回答孔子的问话,说到自己,说到颜回时,也都称名,这就是“礼”,因为依照礼,和长者、尊者说话,无论是提到自己还是同辈,都是只能称名的。

2、教育: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孔子曾经说过:“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与:十条干肉,也就是说只要教十条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这十条干肉是指的见面礼,不是学费,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拜师的诚意,我就接纳你做我的学生,也就是说,孔子是人人都教育,没有区别。这样一来,孔子就培养了大批人才,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

仁政: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拥护,反之,就会失去民心。

民贵君轻。

性善论: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怜悯之心、羞耻之心、谦辞礼让、是非善恶。这四心就像人的手足四肢一样,是生下来就有的。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希望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两位著名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

1、义、王道、以德服人。王道:就是你仁义,以德待人,把人感动得甘心情愿认你当老大。什么叫霸道?就是你有实力,以力服人,谁不服就把他打服为止。

2、君舟民水

3、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比如说,饿了要吃饭,还想吃好饭,冷了要穿衣,还想穿漂亮的。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如果顺应人们的这些本性,那人们就不会循规蹈矩,所以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向善,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那么我们来看孔子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学思之窗里的问题: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还有社会属性。

道家:

1、老子:(李,名耳,字聃,后人尊称他为老子或老聃。“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老子”实际就是指有学问有德行的人)

①核心:道。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相对主义

问题:什么是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

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看不见,模不着)。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能说的明白,就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了。

无为而治: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不要对它横加干涉,强加妄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不是指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求统治者取消一切过度的举措,取消一切不恰当的政举,要少私寡欲,不要过多的干涉百姓的生活,不要折腾老百姓。(不恰当的政举:修宫殿,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发动战争)

同时老子还强调普通老百姓也要做到“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天下安定,政权巩固。(因为人们欲望越多,就越不知足,越不知足,就越腾,越折腾,天下就越乱,事情就越多。社会秩序就越不稳定。)

拓展:

老子的“无为而治”,来自于他的“天道无为”的思想。

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不要强加妄为。

无不为:没有哪一件事情不是它干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是不是它干的。(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是它做的很好,很成功。)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是希望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能达到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对于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智慧,老子有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指的是小鱼。

小鱼是很嫩的,煎小鱼的时候,只要油达到了一定的热度,放下去就熟,根本不用过多的翻转,如果过度的翻转,说不准还会把鱼给弄碎了,治理国家跟这个道理一样,不能总折腾,折腾的多了,就容易出乱子,要顺其自然,顺势利导才能收到功效。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实际是一种消极倒退的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比如有和无,难和易,前和后,长和短等等,而且事物的双方都是相互转化。但是老子没有看到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而且它也没有看到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

辩证法的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相对主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比如:好与坏、生与死、大与小、贵与贱、高与低等等。对此,庄子举了例子:他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要得腰病,半身不遂,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爬到树梢上就发抖、害怕,难道猴子也是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

究竟谁懂得恰当的居住地方呢?他又说,人吃牛羊猪肉、麋鹿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更懂得好的味道呢?所以,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那人们就应该放弃大小、高低、贵贱、荣辱这些差别观念,放弃一切欲念,就能够获取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法治观:以法治国

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而且,他强调,只要这个“法”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必须做到“法不阿贵”。他认为,只能实行严刑峻法,人民才能顺从,社会才能稳定,封建统治才会巩固。

但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同我们今天的“以法治国”是不一样的,韩非子的法是帝王之法,君王之法,是一人之法。

(2)集权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韩非子认为,国家的大权,必须要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比如他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一般的行政事务交给地方政府去办,“要”是指大政方针,要必须经过中央,(中央集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指中央政府最后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实行君主专制,才能够治理天下。

除此之外,韩非子的观点还有:

(3)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4)改革观:人们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

韩非子的学说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后来就成为秦代的官方学说,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墨子:

兼爱:不分亲疏,贵贱,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孔子的爱人是分等级的。)非攻:反对战争

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墨子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以“非攻”为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他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墨家的思想正是代表了他们的利益。

第4题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儒家思想讲“仁爱”、“秩序”,不利于各国国君发动战争。而法家重“君权”“赏罚”。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而以后的社会以统一和平为主,讲“仁政”“秩序”,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第5题答案:

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以民为本,取消农业税、建立节约型社会、义务教育、孝、诚信、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

被束缚。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练习:第三课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某地盛产一种低度七色玫瑰酒。这种包装新奇的七瓶七色套装酒采用了男女形体组成的“情”字作为注册商标。新颖的设计,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这种玫瑰酒的热销属于( )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C.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玫瑰酒的热销是因为其新颖的设计,折射的是年轻人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2.按照中国人的面子观,吃饭讲究“顿顿有余”,好像只有多些、浪费些,才显得大方、有礼貌。这就导致了平时大行其道的餐桌浪费。这种消费行为是( ) A.从众、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 C 解析面子观既有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也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C正确切题。A、B、D三项都不准确。 3.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学生小张就是“换客”一族。他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求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 ) ①是攀比心理的反映②是勤俭节约的表现③具有正确金钱观的表现④不利于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是勤俭节约的表现,是在正确金钱观指导下的一种消费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②③符合题意;“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是求实心理的反映,不是攀比心理的反映,①说法错误;“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4.漫画《三多一少》告诫人们应坚持( )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 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例如母亲亲手为儿女织的毛衣,它没有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 而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3、商品和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如果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又成为商品。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①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而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导学 一、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

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关于《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大约是此时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

2020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第3课 第1框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1框 基础演练 1.下图是我国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情况。从图文中可以推断出我国居民(B) 注: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4.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增长2.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增长9.6%,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7.4%,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6.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8.9%,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1.0%,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0.0%。 ①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②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呈反向变化 ③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④收入差距的变化与消费水平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由图文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居民食品烟酒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30%,且人们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均有增加,这些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一般而言是呈正向变化的,②错误;收入差距与消费水平是呈反向变化的,④错误。 2.恩格尔曲线描述的是商品需求量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奢侈品恩格尔曲线表明奢侈品的需求量增加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得越来越快,下图属于奢侈品恩格尔曲线的是(C)

[解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成正比。题中A、D是反比关系,故排除;题意表明,当人们的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对高档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加,B表示的是增长缓慢,不符合题干要求;C表示增长迅速,符合题意。 3.2019年春节,中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高达9 260亿元,同比增长10.2%。与庞大的消费规模相比,钱包渐鼓的中国民众已不再满足于吃大餐、穿新衣、用新物,而是更希望吃得健康、穿得时尚、用出品位,有机杂粮、绿色蔬菜、时令水果等绿色健康类食品销售红火,私人定制的衣服、扫地机器人、新型智能手机等产品也持续热销。这说明(A) ①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 ②居民消费观念更新,绿色消费成社会时尚 ③居民消费层次提高,生活的品质普遍提高 ④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彩的消费的知识。材料主要说明春节消费的数量大、增长快速,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绿色健康消费观念增强,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提高,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生活的品质普遍提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恩格尔系数的变化,④排除。 4.过去农村房屋墙体上的广告多为农资广告和计生标语,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通信、建材、家具、家电、黄金珠宝、保险、楼盘和汽车等广告。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B) ①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②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④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农村不同时期的不同广告内容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5.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李金早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超6亿人次。由此可以推论出(D) ①我国居民未来乐观的收入预期支撑了出境游的增长 ②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正取代生存资料消费 ③居民收入增长为出境旅游需求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出境游人数增长的重要原因 A.①②B.①④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了解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受《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致了解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知识点 汇总(人教版) 1、影响消费的因素: A、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B、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

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范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语文教案内容有哪些?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纯粹“自 然"的东西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2.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需要通过 呈现出来。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四、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相互 经济是,决定 (1)相互影响 文化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 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相互 政治文化 (1)相互影响 文化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即同经济。 (2)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四 .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 2.文化影响。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消费及其类型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标基本要求: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程学习 3.1 消费及其类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

费观。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贷款消费 ★教学难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本框与大家经济生活紧密相关,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与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二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而本课所讲内容就是第二课内容的延伸,本课则侧重于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价格与消费的关系,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秋节不同地方居民的消费方式以及与以前消费方式的不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其中主要的是: (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人们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例:城镇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练习(教师版)

1.1体味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①③都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②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④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这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说明文化源于客观存在,D入选;A与题意不符;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排除;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 错误。 3.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C 解析: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C。 4.“圆我中国梦,传播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启动。全国百家网站将运用专栏专题集中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利用微博、QQ群等方式刊发转载,吸引网民阅读品评,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练习: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某地盛产一种低度七色玫瑰酒。这种包装新奇的七瓶七色套 装酒采用了男女形体组成的“情”字作为注册商标。新颖的设计,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这种玫瑰酒的热销属于()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C.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D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玫瑰酒的热销是因为其新颖的设计,折射的是年轻人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2.按照中国人的面子观,吃饭讲究“顿顿有余”,好像只有多些、浪费些,才显得大方、有礼貌。这就导致了平时大行其道的餐桌浪费。这种消费行为是() A.从众、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C 解析面子观既有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也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C 正确切题。A B、D三项都不准确。 3.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学生小张就是“换客” 一族。他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求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 ①是攀比心理的反映②是勤俭节约的表现③具有正确金钱观的表现 ④不利于经济发展 A.①②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是勤俭节约的表现,是在正确金钱观指导下的一种消费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②③符合题意; “换 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是求实心理的反映,不是攀比心理的反映,①说法错误;“换客”之间的这种行为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o 4 .漫画《三多一少》告诫人们应坚持()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优秀教案(Word版,全站免费)

1.1林黛玉进贾府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二、学习班小说,我们仍然要抓住小说的情节链。让学生装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三、我们学习《红楼梦》有利于了解封建社会。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 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他们自己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 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