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 》季

《寻梦环游记 》季

《寻梦环游记》季(作者:段瑾)寻梦环游记是记录一位音乐家从小到相对长大的寻梦历程,源于寻梦的音乐家的家族故事,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3D动画片,记录了寻梦的男孩从童年到成年,我从他的身上也能找到类似自己作为女孩的相似努力的经历,也许类似的感同身受让寻梦环游记让我们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新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历任领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历任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HRSS) 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 管理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中国国家权力机构。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2008.03.11)“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审议通过组建,同时组建国家公务员局,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2008年3月31日正式挂牌,而其官方网站也于 同日开始运行。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历任领导[2008.3-- ] 部长尹蔚民2008.3--副部长季允石2008.3-- 2011.2 正部长级孙宝树2008.3-- 2012.3 李智勇2008.3-- 杨志明2008.3-- 张小建2008.3-- 2010.10.8 杨士秋2008.3-- 王晓初2008.3-- 何宪2008.3-- 胡晓义2008.3--

信长星2010.10.8-- 张建国2011.2-- 邱小平2012.3--潘立刚2013.5--政务院劳动就业委员会[1952.7.25 --1954 09.27]主任李维汉(1896-1984) 1952 0725 1954 0927副主任安子文(1909-1980) 1952 0725 1954 0927副主任李立三(1899-1967) 1952 0725 1954 0927副主任章乃器(1897-1977) 1952 0725 1954 0927副主任钱俊瑞(1908-1985) 1952 0725 1954 0927副主任孙志远(1911-1966) 1953 + 1954 0927人事部(1950.9.11成立,1954.11.10撤销,1988.4成立。2008.3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安子文(1909-1980) 1950 0905 1954 0927 部长赵东宛(1926-) 1988 0412 1993 0329 部长宋德福(1946-2007) 1993 0329 2000 1228 部长张学忠(-) 2000 1228 2002 1228 部长张柏林(1942-) 2003 0317 2007 0830 部长尹蔚民(1953-) 2007 0830 2008 0317 副部长徐冰(1903-1972) 1950 1226 1954 0927 副部长孙起孟(1911-) 1950 1226 1954 0927 副部长李楚离(1903-2000) 1951 0903 1954 0927 副部长程连昌(1931-) 1988 0503 1993 03 副部长张志坚(1937-) 1988 0503 1998 03+

青春记录册(一)

穿行在花季,向理想狂奔,陌生的感情同你我不期而遇,是烦恼,也是惊喜! 1 / 1青春纪念册 ——只要你一点一点的收集自己的精彩,你也能做到光彩照人! 一 离开家走在返回学校的路上,爬上一个小坡拐过芦苇丛时,一阵迎面冷风扫来, 扫落了匆忙中我身上的尘土,吹干了劳累中我额头的汗珠,心即刻凉了一下。 回家的景象从心底窜进了脑海里。家,一个由不同成员聚集共支的起居所,也不 过是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了。而今家门紧锁缺少了他本应有的热闹与欢欣,一切都呈现 出一片萧条,寂静的让我害怕。 也许与朋友一起的欢笑能暂时代替害怕吧。那时我们一起开心的笑,一同大声的喊,多么畅快啊。可这都以过去,朋友正一个一个的向岔路走去,多想他们再回头笑笑,在催促我继续奋进。我们真的还能像从前一样无拘的分享内心的愁苦酸甜,而且 像那时候一样自然吗?这幻想般的自问,就算答上了也让自己怀疑。 空灵的梦幻似乎真的很美,却也免不了让我对此起疑,胡思乱想的怀疑完美,怀 疑幸福。 她是我所渴望的,她的美丽也曾让我欢喜,现在我们形同陌路,甚至相遇时的淡 淡一笑,也在匆忙中省去了。难道这就是成熟标志性的坦然,是或不是的定论,也许 要经历过了才会明了。 身处渐变过程之中,让我偶尔会明晰一些对人性的理解,就像大多数人独自在繁 杂的大街上穿行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想起亲人、友人、爱人,这似乎很自然。因为 我们都害怕孤单,然而孤单却又那么必不可少,当我们在体味孤单的同时,就是在走向蜕变的过程。我知道身边的他们都在为梦想为生活而奔走,其实我也在如此般活着。只是我不愿往后孤单,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我念我的朋友、我追求我梦的她。这些都 让我如此不舍,为了不让生活所累致使我和他们渐行渐远,我怎能不全力以赴、我怎 能不先说再见解开羁绊、我怎能不去不顾一切冲刺我的未来。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 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 鼓吹国人办报。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重视报刊政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内容方面: 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 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 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 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 2013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框架(news frame) 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5、密尔顿(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5、“报刊的有机运动” 二、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 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 3、碎片化的受众 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 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3

国务院领导成员汇总

国务院领导成员汇总 总理 温家宝(4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组书记 主持国务院全面工作,主管人事、监察、审计工作 副总理 李克强(55)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组副书记 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计生委、国税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监会。 回良玉(44,回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成员 负责农业、民族、民政、宗教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国家民委、民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宗教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 联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残联。 张德江(46)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成员 负责工业、交通、人力、社保、企业改革、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国资委、安监总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王岐山(48)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成员 负责商务、金融、市场管理、旅游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国务委员 刘延东(45,女)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组成员,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负责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港澳等方面工作。 分管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港澳办。 联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梁光烈(40)党组成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负责国防动员工作 马凯(46)党组成员,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唯一一家拥有百年报龄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唯一获得国际荣誉的报纸。大公报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的重视,离不开其先进的办报方针。 从创刊者英敛之把报名中的“大”和“公”两字解释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并以此作为办报宗旨,到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提出“四不”方针,大公报坚守“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原则,力图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四不”方针蕴涵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是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四不”方针与新闻专业主义 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当时中国报业的状况是:“报业之厄运,至今日而极矣!军权压力,重逾万钩;言论自由,不绝一线。而全国战兴,百业俱敝,报纸营业遂亦大难。通观国中,除三数社外,大抵呻吟憔悴于权力、财力两重压之下,发发不可终日。” 但张季鸾仍坚持认为:“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稗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御,亦不阿群众。”于是,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所谓“不党”,是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所谓“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四不”方针的提出与新记大公报创办者秉承的办报思想分不开。张季鸾曾在1939年5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评论《抗战与报人》中写道:“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地说,是反统制,反干涉。”吴鼎昌也曾表示:“我们办报是为新闻的——我们办的这张报纸是毫无目标,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那就是为新闻而新闻,要真心做人民的喉舌。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办报,更不是为了某一派别而办报,也绝不为某一个人而办报,我们是为了人民全体的利益而办报。” 可见,大公报是信奉自由主义、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以求生存与发展。 大公报“四不”方针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新闻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从而服务于全体人民。 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倾向还体现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不仅为大公报设立了专门词条,还为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等12位大公报人设了专门的人物词条。近代以来,有幸作为人物词条入选这部国家级百科全书的新闻工作者仅有108名,而大公报竟占了1/9。正是这些人才使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在新闻实践中得以贯彻。 “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表现为政治上的客观公正报道。国共两党对峙时,大公报既骂过国民党也骂过共产党,既帮过国民党也帮过共产党。但它的新闻报道与评论都是基于自己民间报纸的独立立场,至于帮了谁骂了谁那只能说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 大公报给国民党帮过忙。从大革命后期帮起,“清共”和“分共”的时候帮过,攻打苏区的时候帮过,“九一八”事变前后帮过,西安事变前后帮过,抗日战争时期帮过,解放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帮过。一般来说,拥蒋反共就是帮国民党的忙。但大公报也帮过共产党的忙。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到苏联采访、向中国读者介绍建设中的苏联的真实情况;第一个派记者去边区、向全国人民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和边区建设情况。

报人张季鸾

报人张季鸾 报人张季鸾每人抄一份.边走边熟悉. 3月5日的下午.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而在另一边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团员们则用歌声向大家宣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人们听到这从未听过的歌声.不禁被歌声所吸引.纷纷主动地围上来聆听这首 斗志昂扬的歌曲,甚至有人当场要求文工团的团员教自己唱. 群众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歌曲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文工团员的想像,于是大家开始在"中山公园音 乐堂"等多种场合演出这首歌曲.1963年10月在《解放军歌曲》上发表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词曲.文工团员录音之后,由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男女老幼人人会唱.这首歌对于宣传雷锋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雷锋成为一代代人学习的榜样. 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 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荣获"优秀奖".1989 年.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大众推举出来,并再获"优秀作品奖"殊荣. (选自《共和国的歌声》/刘达丽主编/山东 画报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报人张季鸾 更风流;日日忙人事,时时念国仇. 卫神州;君莫谈民立,同人尽白头. ——

于右任《寿张季子五十》 望平街上的报人,张季鸾也是有声誉的一位.大家看到了《大公报》,就会想到 了张季鸾. 张氏名炽掌,陕西榆林人,和于右任同乡:清末便到了上海,在于氏所主持的《民立报》工作,后来转到 民立图书公司去.1913年,他到北京去主持北京《民立报》.宋教仁案起,袁世凯嫉视党人,赣皖兵作,他被 囚于军政执法处,经三月才释放.他又回到上海参加胡政之所主持的《大共和日报》任翻译,兼任中国公学 教职.1916年,又回北京任上海《新闻报》驻京记者.1919年,又回上海,主办《中华新报》.到了1924年冬 天,《中华新报》停刊,他又回北京去.那时,胡政之也从上海到了天津,他们联 合吴鼎昌,三人接办天津《大 公报》,这才发挥了他们三人的才能和抱负.他一生就用全副精神办《大公报》.他也是蒋介石的智囊之一, 其影响还在陈景韩之上.邵力子的任陕西省主席和驻苏联大使,还是他所推荐的.不过他是影响蒋氏的政 策的人,并不曾进入蒋氏的幕府 《大公报》的社论,一向很认真,大部分出于他们三人的手笔,而张所执笔的尤多.他在《大公报》一万 号上,重叙他们接办《大公报》时的四事:"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他说:"日不党.'纯以公民之地 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日不卖.'声明不以言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报人。名炽章。榆林人。1905年留学日本。其间加入同盟会,主编会刊《夏声》,鼓吹革命,走上“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1911年归国,应于右任邀请赴上海主编《民主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经于右任推荐,任孙中山的秘书,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等重要文献。从1915年起创办《民信日报》、北京《中华新报》,揭露袁世凯、段祺瑞复辟帝制、丧权辱国的罪行,因此两次被捕入狱。从1926年起担任《大公报》总编辑,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力主使该报成为反映中国自由舆论的喉舌。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强烈反对伪满洲国,明确提出“对日无和平之可求”、“必须抗拒至最后时日”。1934年他突破国民党封锁,对革命根据地作了客观介绍。1935年底连载长篇通讯,向全国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七七事变后,他主张共赴国难,坚决抗战,写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社评,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指出中国已面临亡国的危险,“只有彻底牺牲,才能自救”。1941年《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新闻奖。同年9月6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公葬。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给予他极高评价,称其“功在国家”,是“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尤仙航】(1900~1995)传染病专家。又名鸿炳。榆林人。1917~1923年就读于榆林中学。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后入北平中央防疫处及同仁会北京医院,研究细菌学及临床医学。1931~

1932年陕北流行鼠疫、霍乱,他为防疫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率医疗队深入重疫区,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将该病迅速扑灭。1933~1937年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进修,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陕西省卫生处防疫检验科科长、省立传染病院主任、西北大学医学系教授。1941年在西安开设弘慈诊所。1946年回榆林继续行医。后来担任榆林县人民医院院长,榆林县和陕西省人大代表、榆林县政协副主席。他擅长传染病、内科疾病的诊治,并掌握日、德、英语。先后撰写专业论文30余篇,译文10多篇。50年代初,被国务院聘为陕北、伊盟烈性传染病防治顾问。 【胡星元】(1903~1993)爱国港商。榆林人。早年因家贫辍学,到银炉当学徒。后学会驾驶汽车,先后在沈阳、西安从事营运。抗战胜利后,他与友人合资在香港与美国之间从事贸易。1982年秋,他以80高龄重返阔别60多年的故乡。此后10年间,他为振兴家乡文教卫生事业,共捐献人民币1000多万元,修建“星元图书楼”、“星元小学”、“星元医院”(由陕西省政府命名)。为了表彰他的义举,榆林各界人士集资修建了“星元功德牌坊”,同时推举他为陕西省政协委员、榆林市政协名誉主席,并出版了《胡星元传》和《悠悠故乡情——胡星元先生与榆林》画册。 【高普煦】(1873~1924)地方绅士、教育家。字晴轩。榆林人。自幼攻读旧学,学习近代科学,尤长于数学。历任三原宏道书院教习,榆阳书院教习、山长。有“榆林人教数学者自晴轩始”之说。辛亥革命时积极推动榆林的民主革命运动,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地方士绅

毕业季校园歌曲大全

毕业季校园歌曲大全 1:《青春纪念册》,这首很多人都是强烈推荐的。 2:《蜗牛》就是励志歌曲. 3:《蓝色飞扬》百事以前的主题曲,也是励志.(建议大家听听里面Jay的rap和别人的你会发现他唱的清晰啊!! 4:《朋友别哭》(吕方)安慰好朋友时必唱的歌曲,也是泪水最多的毕业时必须的歌曲,很感人的歌词,让人充满希望。朋友别哭,依然是心灵的归宿,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 5:《蒲公英的约定》约定彼此不要忘记对方(小学时代友情真的很宝贵的,上了初中才发现什么叫纯.我们现在都不写同学录了...信息时代,也许这是一种必然.怀念啊..) 6:《千山万水》能够,暗喻你们以后要走过的路.. 7:《最初的梦想》(范纬琪)毕业了,带着梦想步入社会,也许会遭遇挫折,听着这首歌,让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8:《星晴》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直到永远. 9:《三年二班》要唱这个不容易啊,大量rap.如果要唱,建议改歌词 10:《祝一路顺风》(吴奇隆)经典了,毕业离别,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哼两句的歌,也是听了就落泪的歌! 11:《彩虹》淡淡的情感像不像淡淡的彩虹,没有太阳的灼目耀眼,却又一种令人温暖的气质. 12:《回到过去》典型的怀旧啦~~

13:《你听得到》单纯的小孩,坚持执着的爱 14:《朋友》(周华健)最喜欢这首歌,歌词深入人心,听着歌就会 回想起这些年打打闹闹的这些朋友. 15:《明天也要做》(锦绣二重唱)很适合好姐妹的歌曲,尤其是 那歌词:"只要时间够长,缘就持续,常常联络不准懒散,明天心也要做伴,也要自然,就像现在真诚简单” 16:《栀子花开》(何炅):校园歌曲,一种淡淡的情怀,那种心情,谁没经历过呢? 17:《少年》(光良VS曹格):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幸好 还能够坚持当时的信念... 18:《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范玮琪):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 信朋友比情人还死心塌地,大学里少不了自己的死党陪着自己的回忆,比情人还要死心塌地。 19:《兄弟》(任贤齐):有今生今生做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 这个应该是男生们唱K的必点曲目之一了。 20:《毕业生》翻唱自同名电影《毕业生》中的经典曲目《斯卡 布罗集市》,也是毕业歌曲的经典之一。 关于毕业的歌曲,曲终、人散,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团聚。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学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 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南洋: 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 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 马来亚《槟城新报》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 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 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 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 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

青春纪念册精选作文800字

青春纪念册精选作文800字 正值青春,我们不应该尽是感伤的文字,不应该有难过的情绪,我们都有一份关于青春的纪念册,只有那里才能停留我们的真实、脆弱的一面。 社会不同情弱者,所有我们需要强大。我们要有足够厚重的臂膀,扛起生活加在我们肩上的重量;我们要有坚强有力的翅膀,用它自由的天地翱翔;只有我们变成强者,我们才有资格驾驭生活。 青春是这样的绚丽多彩,却又是那样的弱不禁风。这个青春我们感伤的原本就很多,包括对友情的患得患失,对爱情的捉摸不定。我们不得不穿上厚厚的防弹衣,生怕被友情破碎后的残片划伤;我们伪装、掩饰着那份真诚的情感,把它推到下一个未知的明天。我们都在感慨“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在这里需要小心一切”,所以原本敞开的心扉现在关闭了,像一扇虚掩的门,盼着有人能敲开,又怕打开后会受伤害。大学原本和高中中学没什么俩样,但是因为我们离进入社会的戒备线进了,进提前感受到那种还未知的压力。这是这种未知,然我们对明天的世界忐忑不安。时间长了,我们不自觉的会感到很累,但却找不到解决的好规定。原本美妙的校园生活,变得多少有些不和谐。 高考结束时,我们如释重负。以为这回可以尽情的领会大学生活的自由自在,可以尽情的玩、尽情的放松,以弥补我们实验中学时代逝去的美妙时光;可以找个自己心仪的女孩,试着牵手、津津有味地

享受恋爱人生;可以----;但是我们发现自己错了,进入大学我们没有了方向感,感到史无前例的空虚,就像陈奕迅《K歌之王》中唱到的“拥挤的房间里,一个人的心有多孤单”那样,会突然间想念高中中学时代的班级、宿舍、校园的嘈杂、热闹。进而,有点失落、有点孤单。 于是,我们陷入沉思。是我们选择错了吗?难道我们追求多年、不知怠倦所得来的就是大学的无聊吗?几乎所有人都反思自己。可是我们再次开始了论证马克思辩证法的旅途,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人开始摸索着龃龉前行,而有人沉醉其中听任自流。时间过去了,四年的时光会不着痕迹的改变一个人,几乎所以人都蜕变的判若两人,不同的是有些人增长了从此游刃职场、人生的本事;而有些人一无所得、一无所省,甚至丢光曾经的所有带着满身的怠倦、悔恨踏上渺茫的前途。想想四年后的自己,我们该怎样临摹自画像? 渐渐的褪尽了高中中学时代的荣光,渐渐的学会适应与改变,让我们像实验中学时代第一节课那样,拿起笔从新描绘明天的蓝图吧! 铅华洗尽、云淡风轻!

张季鸾的四不理论

张季鸾的“四不主义”对现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张季鸾,陕西榆林人。中国现代著名报人、政论家。于《大公报》续刊之日,他执笔撰写《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即“四不主义”。 不党,并非中立之意,也不是敌视政党,而是与党派无一切连带关系,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在中国,目前是共产党执政,当然也存在着其他大大小小的党派。各党派也有自己的党报,来宣传各党的政治理念等等。在现代这种一党独大的情况下,遵从“不党”原则尤为重要。新闻工作者在办报,播报新闻时应抛开自己所属的政党,纯以公民的地位,客观公正地播报新闻。尤其不应夹带对其他党派的抨击和不满。此外,各党派也不应过分干预新闻言论的自由。张季鸾也认为报纸是公共论坛,“公众的喉舌”,因此报纸要超越党派,言论独立。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地方性的报纸做得比较好。比如,历史上著名的911事件,全球各大报纸都以此为头版头条,唯独人民日报以领导会面,会议为头版,911事件仅占了报纸版面的一小部分。但地方性报纸有自己的独立性。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不会带有过重的政治色彩。 不卖,就是经济自存,不以言论做交易,不接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和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资。这样看来,就是保持新闻的独立性。在当时,胡政之说过,其实国人办报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政治办报,为一党一派做政治宣传,没有把办报本身当成一种事业来做。而当宣传目的达到之后呢,报纸也就跟着枯竭了。另外一种是商业报纸,不问政治。只做生意经上的打算。他希望接手《大公报》,开创中国报业的新道路。在现代,许多报业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刊登揭露他人隐私,威胁社会稳定的新闻或者准确的说是八卦。这些报业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却危害人们的心灵,在道德层面来说也是违反道德的。还有一些报业私相授受,接受高官,明星的贿赂,不顾事实的为贿赂他们的人做宣传。在娱乐圈,就经常存在买新闻和卖新闻的情况。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公司旗下的明星能大红大紫,不惜以诋毁别的明星来上线。在政治上,有许多高官也会通过自己的权力和金钱来控制报业。所以,张季鸾的不卖思想是不党思想的基础。只有做到不卖,不被党派控制,才能做到不党。现代新闻工作者更要秉持客观公正,独立自主的理念,不为权势所迫,不为金钱所动。发掘新闻真相,客观报道事实。但这一点,对于新闻工作者在做某些新闻时是相当困难的,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比如,调查地沟油事件的记者李翔被害死,难免不让人怀疑到时损害到某些高官的利益而遭迫害。为了新闻的公正,国家更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来保护这些维护公正的人。 不私,就是报纸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公众喉舌。这个概念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与不卖有相同之处。就是不应为他人或机关或企业所控制为私用,变成专门宣传的工具。报纸应多体现公众的心声,为人民大众了解事实,抒发感想的平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不盲,即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这是张季鸾心中报纸言论的最高境界。现代大多报纸也是贪方便,图销量,没有经过更多的思考与调查,就跟风刊登一些新闻。比如4月11日凌晨发生在南加大校园附近的一起枪杀案。就因为被枪杀的两名中国留学生是死于一辆宝马车内,再有谣言称其为富二代。所有舆论的焦点便放在了宝马,富二代这两个词上。国内多家报纸在报道此新闻时特地强调这两个词,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随后调查,宝马车是二手的,是被枪杀着辛苦攒钱买的,而两位被枪杀者的身份也只是普通的市民,家里条件只能属中等。微博上,论坛上那一条条抨击他们的言论,多么使人寒心啊。在这些舆论导向中起作用的报纸都应该好好反思,改正错误。现在太多因为盲从而失实的新闻。整个中国报业都该反思,是什么导致报纸,揭露事实真相的平台,变成了传播谎言的利器。是现代社会的浮躁,还是制度的不完善,还有待考证。但至少作为个人,我希望从事了新闻行业,就要秉持自己独立性。还有就是曹林老师讲的,要理性看待新闻事件。 “四不”方针的提出,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中国形成的标志,为现代新闻事业树立了标杆,时时警醒着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做好新闻。

河北省历任省委书记

河北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 省委书记 林铁(49.07-56.07) 林铁(56.07-66.08)(一) 刘子厚(66.08-67.01)(一) 李雪峰(68.03-71.02)(核心小组长) 刘子厚(71.02-71.05)(核心小组长) 刘子厚(71.05-79.12)(一) 金明(79.12-82.06)(一) 高扬(82.06-85.05)(一) 邢崇智(85.05-93.01) 程维高(93.01-98.10) 叶连松(98.10-00.06) 王旭东(00.06-02.11) 白克明(02.11-07.08) 张云川(07.08 省长 杨秀峰(49.08-52.12)(省府主席) 林铁(52.12-55.02)(省府主席) 林铁(55.02-58.04) 刘子厚(58.04-67.01) 李雪峰(68.02-71.02)(革委主任) 刘子厚(71.02-79.12)(革委主任) 李尔重(80.01-80.02)(革委主任) 李尔重(80.02-82.06) 刘秉彦(82.07-83.04)(代) 张曙光(83.04-86.05) 解峰(86.05-88.05) 岳歧峰(88.05-90.06) 程维高(90.07-91.04)(代) 程维高(91.04-93.05) 叶连松(93.05-98.11) 钮茂生(98.11-99.02)(代) 钮茂生(99.02-02.12) 季允石(02.12-03.01)(代) 季允石(03.01-06.10) 郭庚茂(06.10-07.01)(代) 郭庚茂(07.01-08.04) 胡春华(08.04-09.01)(代)

张季鸾新闻思想总概括

他接受关学教育,深受中国传统儒家J下统思想的影响,拥有渊博的传统知识, 传统思想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同时他留学日本六年,接受了假道日本的英美自由主义 思想的影响,希望用自由主义来救中国。传统和自由的交织和影响,使他的自由主义新闻 思想鲜明而又独特。 他“发愿终身作记者”,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独立办报立场,使《大公报》沿着自由主义职业报刊的路线快速发展,但同时又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充满“士为知己者死"的“国士"情结,游离在独立报人与国士之间; 他一生追求新闻自由,主张言论自由,不受干涉,吁求民主,实行宪政,但抗战全面爆发 一、追求言论自由 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新闻自由是个人自由,具有本体性价值。关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张季鸾首先从统治舆论的负面效果进行论证的。他在《国府 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社论中批评党国对于言论界有苏联或法西斯式理论之趋势,完全将 全国言论界置于党部指导管理之下,想造成全国报纸言论一律,纪事亦一律。当局谓黑俱白,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理想局面。并说此种制度下之报纸,毫无自由宣达民隐之意。由此,他认为这种统治舆论的做法有两大流弊,一是宣传太统一严整,久了使人民神 经麻痹,反使宣传失效,二是报纸成为政府的宣传机关,会使全国言论界单调化,平凡化,使人民失去读报兴趣,最后使报纸失去信用。由前者言,对政府不利,由后者言,对报纸 不利。他主张政府奖励言论自由越大,减除社会危机愈多,对于党国利益愈大。“中国在今后救亡建国之漫漫长途中,实亟需勇敢切实之言论,以辅助政府,纠正官吏,鼓励社会” 1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他主张言论自由主要是从有利于国家、政府和国民来考虑的,自 由主义话语体系的背后依然游荡着传统思想的幽魂。其次,他也从言论自由是人民的基本 权利,具有神圣地位来论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的。“人民有拥护政府之责,同时亦具有批 评政府一部分政策,或攻击官吏一部分行动之权。”2“保障言论自由为各级政府本身固有之职责”3作为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的报纸因而也获得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张季莺有一句 话颇得弥尔顿古典自由主义的神髓“报纸地位宜为一切人之喉舌,宫民各方,孰有冤抑, 皆得自由表现于报纸。” 张季鸾认为,“夫自由云者,最浅显释之,为不受干涉,其表现为随意发表”4但他同时表示:“自由之另一面为责任,无责任观念之言论,不能得自由”,他认为要解决言论界的问题,首先要依靠言论界本身的努力,“报界自身应努力之点亦多,诚不得滥用报纸武器,在道德上有缺憾。”“要公,要诚,要勇!’’‘‘倘动机公,立意诚,而勇敢出之,而其主张符合国家利益,至少不妨害国家利益,则无虑压迫干涉矣",但其实,这只是张季鸾 向政府表态的问题,在言论自由方面,主要是阐述防止政府压制舆论,统制新闻的问题。 法制成为张季莺应对新闻检查制度所倚重的对象。他认为政府实行新闻检查确有必要,但是检查必须依照法律,保障公众和报业应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利。“应以充分尊重人民权利之精神行之,但可放则放,切勿但可扣则扣。??应依经常之法律,不依临时之命令。’’6“允不得以喜怒爱憎为偏颇或苛酷之处分”,7“愿政府与言论出版界之间,其关系一以出版法为准。而适法与违法之衡量,亦宽大,不亦苛刻。",并且在内政部正拟出版法施行细则时特别提出建议,“须知立法之目的,重在指导,不重在钳制。若当局持吹毛求疵之态度,则中国永无言论自由可言。"8在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张季鸾对于言论自由的 追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二、强调报纸的独立性和职业化 自由主义本身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媒介究竟是为 保障公民权利服务,还是为实现国家权力服务。虽然这个问题不一定构成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倡导者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媒介是社会公众手中的“公器”,而非政 治家手里的“利器”,强调媒介的独立性,认为报刊是独立的社会舆论机关。1张季鸾在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以及中国早期新闻学人的影响下,对很多报刊接受津贴,丧失独立性的现象

1999-2014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新闻学考博真题

2014社科院考博真题 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 一、概述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代表性人物关于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主要观点。 二、列举一本你印象最深刻的新闻学理论著作进行评述。(包括主要学术观点、理论体系、有点与不足等) 三、试论大众传播中的宣传观念和宣传话语。 四、论新闻学研究中“学”与“术”的关系。 传播与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发展?传播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该书传播与社会发展(发展传播学)的主要理 论。 2、联系你的个人或家庭经历谈谈你对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治学旨趣。 3、谈谈你对“社会性别”概念的理解,并对某一媒介作品进行社会性别分析。 4、概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流派。 5、举例说明商业流行文化或主流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的区别。 传媒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1、在传媒经营研究中素有“内容为王”与“渠道为王”之争。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2、请阐述品牌在传媒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3、目前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主要有哪些类型,请举例概述之。 4、列举你所读过的3本有关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著作,并作简要点评(包括论题、主要学 术观点,理论体系、优点与不足等) 新闻法治与伦理的学理基础 1、在我国是否需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这一问题上,国内学界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暂缓制定”,另一种观点主张“尽早制定”,还有一种观点主张“未必制定”。请你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试述新闻报道活动中可能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应对方案。 3、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 示威的自由。”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请简要分析说明上述引文中“言论自由”与“表达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4、简述你对国内媒介法(或传播法)研究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5、请列举国内两至三位研究媒介与传播伦理问题的学者,简要点评他们在上述专业方向的 一项研究成果。(专著、论文或研究报告) 2013年人大新闻学考博真题 一、新闻史论 1、试论述中国与美国政党报纸出现、发展历史及对各自国家新闻事业的影响。 2、结合当前改革实践,论新闻观念更新与新闻制度建设的基本关系。 3、用“长尾理论”阐释Web2.0时代小众化群体传播现象。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第4卷第2期2004年4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 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 IONAL T ECH NICAL COLLEGE Vol.4No.2Apri.2004[收稿日期] 2004-01-20 [作者简介] 全燕(1976-),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研究生。 #新闻史研究#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全 燕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细理张季鸾的思想脉络,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0向/以 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0的变化: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0到/国家的宣传 机构0的变化;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0到/言论统制0的变化;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 于-主义.0到/服从统制0的变化。 [关键词] 张季鸾 5大公报6 新闻思想 自由主义 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04)02-0104-04 辛亥苦命以来,旧中国报界风云际汇。在灿若繁星的报人英才谱里,张季鸾无疑绘写了颇具华彩的一章。综观这位传奇报人30年的报人生涯,在新记5大公报6主持笔政的15年后被后人视作是其事业的巅峰。作为5大公报6三位核心人物之一,张季鸾在总编辑的位置上笔耕不辍,有关新闻学专文约10余篇,里面表达的新闻思想对5大公报6的办报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些新闻思想,有学者用/文人论政0来概括,[1]还有研究者将其定位为/自由主义职业报刊 理念0。[2]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失之全面。细理张公的思想脉络,我认为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0向/以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0的变化。本文以时间为轴,试从变化的角度重新诠释这位报人的新闻思想。 一、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0到/国家的宣传机构0的变化 言论独立建立在经济独立之上。张季鸾早在1924年为5新闻报630年写纪念祝词时,就称赞 该报将报业/视为一种纯粹商业,不假政治之力,不仰人资助,独立经营以维持而发展0。[3]这种视 报馆为独立职业的思想也被张季鸾带到了5大公报6。众所周知,报馆的经营是5大公报6最具特色之处。张季鸾身为报馆的副总,对此更是津津乐道。他在为纪念5大公报6发行一万号而撰写的社评中说:/自英君敛之创刊,以至同人接办,本社营业,始终赖本国商股,不受政治投资,不纳外人资本。0[4]因此,张季鸾自信:/大公报的唯一好处,就在股本小,性质简单。没有干预言论的股东,也不受社外任何势力的支配。因此言论独立,良心泰然。0[5]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也评价说:/大 公报报纸是一种在市场上竞争的商品,不是免费奉送的政治传单0。[6]然而,正如张季鸾曾感言的 /现代任何事业,无不受社会连带原则之支配0。象5大公报6这样在舆论界名噪一时、南北为之翘楚的显赫地位也无法幸免地为国难所累。抗日战争时期,5大公报6津、沪版被迫关闭,并先后辗转汉、渝、桂、港等地,报纸的商业性受到严重打击。这就促使张季鸾深切地体会到,国家不保,任何个人事业皆难立足。作为一位有着深沉爱国情感的知识分子,他沉痛地反思战时某些报馆消极、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并尖锐地指责某些养尊处优的报人国难临头,却/一面束手无策,一面依旧写些一知半解的文字,号称做舆论的工作。0[7]他认为,积极为国家作抗战宣传是战时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1938年10月,张季鸾借5大公报6被迫迁渝出版之机发表言论:/抗战期间,一切私人事业,精神上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