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综合执法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2021年综合执法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2021年综合执法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综合执法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执法化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第1章背景及需求分析 4

1.1 建设背景 4

1.2 现状分析 5

1.2.1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5

1.2.2 外场设备无法满足执法业务 5

1.2.3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5

1.2.4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5

1.2.5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6

1.2.6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6

1.3 设计依据 6

1.4 需求分析 7

1.4.1 功能需求分析 7

1.4.2 性能需求分析 8

1.4.3 安全需求分析 10

第2章建设目标 12

2.1 建设目的 12

2.2 建设内容 12

第3章总体设计方案 14

3.1 建设思路 14

3.2 建设原则 14

3.3 总体架构设计 16

3.3.1 技术架构设计 16

3.3.2 网络架构图 17

第4章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18

4.1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 18

4.1.1 概述 18

4.1.2 设计思路 19

4.1.3 技术架构 19

4.2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 20 4.2.1 系统概述 20

4.2.2 系统功能 21 4.3 监控指挥系统 30 4.3.1 系统概述 30 4.3.2 系统功能 30 4.4 移动执法系统 34 4.4.1 系统概述 34 4.4.2 系统功能 36 4.5 协同办案系统 38 4.

5.1 系统概述 38 4.5.2 系统功能 39

背景及需求分析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城市快速发展造成非法营运、超限超载、占用及破坏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增多,传统交通执法监管方式面临着巡查范围大、执法人员少、执法门类多等问题,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和执法管理的需求,各地陆续建设了智慧交通工程(交运通)、智能违法行为识别系统、非现场执法试点工程等智能化信息化执法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交通执法的效率和执法服务能力。但系统建设时受限于不同阶段技术发展程度,未能进行全面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数据相对独立、未协同共享,系统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不足,亟需进行全面提升完善,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建成以省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为核心,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水路运政、港口行政、航道行政等执法门类的协同执法与联网监管体系,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能力、执法质量、执法效率和执法公信力;建设内容为“一中心、一平台、五应用、多终端”,即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一个执法协同办案系统,一个执法监督与评议考核系统,一个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一个执法信息公示和服务系统,一个移动执法综合服务系统和多种执法智能终端设施建设。

现状分析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现有执法装备包含对讲机、执法记录仪、摄像机、交运通等设备,设备类型多、购置早,功能单一、不集成、不便携带,受执法体量增多的影响,装备性能(如待机使用时长、存储容量、网络传输等)逐渐不满足使用需求。

另外原有车辆缺乏可视化智能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等硬件条件。

外场设备无法满足交通执法业务

现有外场设备点位不足,如果引入交警的卡口设备资源则基于以下原因,无法满足交通执法业务需要:

1、交警的数据属于机密,存放在涉密网络中,权限管理和网络打通均存在诸多困难;

2、交通执法业务处理涉及大量的现场执法场景,对外场设备的数据实时性要求很高,需要及时组织执法人员基于外场设备传递和分析的情报及时进行处置。

3、在部、省大力推广的非现场执法业务上,需要增加交通执法特有的卡口GPS标定信息,同时需要捕获和提取违法行为的视频信息(通常达到16秒)。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针对当今交通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交通管理部门布设了大量的路面、车载的信息监控和采集设备,但是未能通过实时的运行监测分析研判数据,及时进行预警提醒,进而快速介入处置。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一是非现场执法设备布设规模较小,非现场执法案件数仅占执法总案件数的30%;二是非现场执法应用试点领域较窄,仅用于治超、营运车辆监测。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执法相关系统功能联动不足,一是外场终端与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没有联动,无法全面实现执法信息现场核查、案件录入、案件预警实时推送、执勤状况动态监测等功能;二是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不能横向对接和联动,执法员办案过程中需要跨多部门、跨多系统查询信息(如企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路政红线信息等)。

另外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缺乏案件分析研判功能,积累的案件数据未对执法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

系统采集到的大量车辆、人员、事件数据呈碎片化分布,未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辅助现场执法,精准打击违法对象,提升现场执法的效率和实战成果。

设计依据

1. 《“十三五”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交办法〔xx〕118号)

2.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3.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___ ___》(交办法〔xx〕96号)

4.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试行)》(xx年12月)

5.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交公路发〔xx〕173号)

6.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___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指南 ___》(交办法〔xx〕82号)

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21061-xx)

8. GB/T 34678-xx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9. GB-T 50760-xx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10. GB 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11. GA/T367-xx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12. GB 15629.11-xx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

13. GB/T 20839-xx 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术语

14. 其它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规划、设计规范

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执法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和执法业务需求,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板块集中在六个方面,即移动执法、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案件办理、勤务管理、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

详细需求说明如下:

表 2-10 需求分析表

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从易用性、兼容性、系统可靠性、系统响应速度、主机及存储容量需求、支撑软件需求六方面进行性能需求的分析。

(1)易用性需求

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实现该性能,要求系统应该尽可能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提示消息,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使用问题,要提供足够的在线帮助,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 易理解性:程序的问题、消息和结果应是易理解的,出错消息应提供解释相应出错产生的原因和纠正措施的详细信息。

? 易浏览性:程序使用时,宜能够辨别正在被执行的功能,并且宜以易观察易读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符合程序消息的设计规范,符合屏幕输入格式、报表和其他输出的设计规范。

? 可操作性:具有严重后果的功能执行应是可逆的,或者程序应明确给出该后果的明显警告并且在执行命令前要求确认。

(2)兼容性需求

系统可以部署在windows、UNIX、Linux等主流平台上,支持多种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并能有效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各种应用的接口协议,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并能跟其它的系统有效的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接入或输出,适应将来的系统容量扩展,支持统一标准的软硬件接口,适应监控、预警等技术和管理发展的需要。

(3)系统可靠性需求

系统建设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架构,以保证系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对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应考虑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应用系统以及相应的业务数据。

? 可靠性要满足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要求。

? 系统在连续一年的运行中软件故障导致停机的次数不得超过5次,单次系统修复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

? 系统不出现大的程序错误,没有数据错误。

? 系统在瘫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有相应的检修和自动恢复功能。

? 系统在用户出现错误操作时能进行提示,并自动停止该操作。

(4)系统响应速度需求

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及数据处理能力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并发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 系统需要具有高稳定性: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首页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6秒,web页面请求的响应时间小于1秒;

? 系统需要具有高流畅的地图应用能力: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车辆在GIS页面定位及详细信息展示的响应时间小于0.4秒;

? 系统需要具有高性能的业务统计能力:单用户访问系统,月统计业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3秒;

? 系统需要具有高可靠性的数据对接能力:数据对接超过每秒1000条时,应用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50%,数据库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60%,内存利用率超过80%的时间不超过10秒;

? 系统需要具有高并发大容量处理能力和定位数据处理能力:大容量处理能力峰值大于15000条/秒,支持大于35000个动态目标的显示跟踪。

安全需求分析

按照一般政府政务服务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本系统按照等保二级进行设计和管理,主要从信息安全、访问安全、物理安全、制度保障、传输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安全需求的分析。

(1)信息安全

针对系统中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内容,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确定其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然后,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网络技术要求(GA/T 387-xx)”,即网络安全等级、安全要素与各层的相互关

系,采取相应的安全体系结构和技术措施,设计和实现具有所需要的安全等级的网络安全系统。

(2)访问安全

对于登录本系统的系统内用户,必须经过严格安全认证和资源访问权限的授权,才能进行查询与操作,保证访问安全。

(3)物理安全

在物理安全方面,确保系统不会因自然灾害、环境事故、设备老化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崩溃或数据错误。

(4)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如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

(5)传输安全

与委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要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以保证安全。

建设目标

建设目的

建立一个数据高度关联、集协同办案、监控指挥、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综合查询展示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化执法管理平台。

该平台通过汇聚、统一交通运输执法数据资源,整合完善移动执法、协同办案、指挥调度等功能,扩大非现场执法范围和领域,加强数据共享,深化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执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由“大海捞针”式的“粗放型”执法模式向“定点清除”式“精准化”执法模式的转型,实现执法效能“质”和“量”的双提升。

建设内容

综合执法管理平台建设:

包括建设执法数据中心、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监控指挥、移动执法、协同办案、信息公示与服务。

(1)执法数据中心:

通过建设执法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获取视频监控、营运车辆GPS、从业人员、营运车辆等数据,通过管控平台数据中枢共享服务获取省建系统、企业系统、外单位系统等数据,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抽取、映射、转换、清洗、合并、整合、归档等各个处理步骤,完成数据的处理,最终建立执法数据中心的基础库、主题库和专题库,为交通执法部门的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支撑能力。

(2)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通过数据中心汇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并提取出相应的违法证据推送给移动执法系统和协同办案系统。

通过接入前端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超限超载违法运行监测、两客一危车运行监测,完善非现场执法的相关业务,减轻一线执法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执法效率。

(3)监控指挥:

通过建设监控指挥应用,创建“执法支队-各执法大队-一线执法人员”的三级指挥调度模式,实现监控指挥一张图、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

(4)移动执法:

通过建设移动执法终端应用程序,创建巡查助手、预警信息实时报送、音视频通话等路面巡查功能,创建证据采集、证据上传等案件办理功能,提供一线执法人员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创建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移动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5)协同办案:

通过建设执法协同办案应用,创建监管对象信息查验监管、证据材料电子化采集和管理、案件创建、案件预处理、案件审批、案件文书办理、通知、缴纳罚款、案件归档等功能模块,实现各种类型案件全过程网上办理及流转,为办案人员提供一个完善的案件信息管理平台,让案件的处理流程更简洁,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对接运行监测分析与分析预警应用,直接接收和处理非现场执法案件,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统一现场、非现场办案流程。

总体设计方案

建设思路

(1)汇聚执法数据,统一规范标准

通过建设执法大数据中心,汇聚各业务领域执法数据,加强非现场执法数据的采集,增强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同时按照部省确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开发数据接口,共享各业务领域的执法数据,避免重复建设。

(2)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能

支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日常执法及内部管理工作,规范文书使用,优化执法流程,实现对执法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3)强化执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

增强网上预警、网上督办、网上监控、网上抽查等执法监督功能,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信息化记录、流程化管理、全方位监督,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4)监管全面覆盖,执法统筹指挥

构建各级交通运输系统各执法门类执法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确保执法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全面共享,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执法、联防联控,切实形成执法监管和统筹指挥合力。

建设原则

一、技术领先

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为龙头,以智能识别、高端装备、管理控制为支撑,实现多种技术融合应用,深化应用和服务,推动交通运输执法管控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世界先进”、“全国一流”的标准,应用、创新、引领先进技术,确保各级交通运输执法科技优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二、标准统一

煤矿信息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煤矿信息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 概要设计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是根据《矾石沟煤矿调研需求说明》内列出的各项功能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准确表达出用户的需求。并且不拘泥与矾石沟煤矿,对大多数煤矿企业具有适应性。本文档是为了确切地表达出系统的每项需求,并做为设计的基础,为软件设计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并为软件的功能测试提供测试依据。 1.2.读者对象 本《系统需求说明书》的预期读者是: 部门经理 技术部经理 项目组所有人员 测试组人员 1.3.术语和缩写 名词解释 HR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4.参考资料 序号文档名 称 标识号/出版号备注 1、 《矾石沟煤矿调研需求说明》 2.应用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和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煤炭工业的大公司和发

达国家的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发展和自身竞争需求的推动下,迅速由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信息化转变,对扩大经营规模并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世界煤炭工业的大公司和发达国家的煤炭生产企业中,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创造了条件,为企业扩大经营并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绝大部分任然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部分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但大多数也只是空网,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即使有部分应用也是各自独立,各子系统之间没有共享数据。目前,很少有煤炭企业建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少数企业初步实现了基本的应用系统集成,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雏形。 3.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1.组织机构 3.1.1.部门管理 部门基础信息注册,树形结构维护。

信息化建设方案

阿里烟草局(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目的 为了从根本上加快我局(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局(公司)从“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自上而下的全透明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手段和依据;进而让信息化建设成为引领、带动、帮助全局(公司)各科室工作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助推剂”,现结合我局(公司)实际,制定出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是通过建立局(公司)管理业务信息化平台,对局(公司)人、财、物、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促进“局(公司)→区总局”更好的沟通和协调,满足公司及时管理的需求,使公司的整体运作能力及整体对外响应力获得提高,强化公司执行力。 二是建立局(公司)高效的项目管理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完善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手段,进行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及差异分析,辅助公司提高成本核算及控制的能力,降低局(公司)整体运营成本。 三是建立局(公司)统一的风险监控平台,加强异常和重大事项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帮助公司更有效地对所属各县网点进行监控,降低公司整体运营风险。

三、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局(公司)要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为“一个平 台、二大系统”,即建立集成系统应用平台;建立和完善以 进度管理为主线、以成本、安全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综合 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以群件、WEB和数据库技术为 基础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局(公司)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 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局(公司)外部网络连接;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 系统,业务销售与财务相关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局(公司)信息门户、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 自动化、业务销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等 的现代化、透明化、节约化和快速化。 四、我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办公滞后,设备已安装但仍未投入使用,部分科室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 二、工程方网络布线存在问题,办公大楼一楼模块不通,一楼交换机无法使用。 三、内网的铺设方案不明确。多久铺设、什么时候铺设,以及相关后续工作如何开展不明确。 四、我局信息中心与上级领导部门缺少联系,无法及时获得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业务指导。

企业具备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具备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收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于2007年10月18日,建设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及《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标准考评表》,考试表就建筑特级资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业务范围和具体要求都说了明细说明。要求在2010年前必须全部上线实施完毕。面对建筑企业现今的状况,市建筑业管理局特邀请软件公司作了相关研讨,提出了如何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问题。 一、促进观念的转变,以信息化推动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大大缩小了人们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新形势下,工程处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转变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 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十部的信息知识培训,小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 制订周密的“九五”及“十五”“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规划中,首先确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其核心就是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就是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逐步消化、普及的过程;注重实效,就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二、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实施,项目前期是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研究,实现信息共享;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的阶段,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它成功的每一步运作需要企业各方而的配合、协调和强大的后台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阶段是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课程期末综合练习(2019年新版)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课程期末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技术革命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特征,下面的()不在其中。 A. 网络化 B. 群体化 C. 科学化 D. 智能化 2.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高效、灵活、()地生产合格产品或提供满意服务。 A. 安全、环保 B. 盈利、快速 C. 准时、清洁 D. 可靠、稳定 3. 信息化绩效评价具有()等特征。 A. 复杂性、客观性、科学性 B. 间接性、长期性、互补性 C. 间接性、灵活性、非价值性 D. 准确性、灵活性、可靠性 4. 在信息系统维护工作中,通常()所占比重最大。 A. 改正性维护 B. 适应性维护 C. 完善性维护 D. 预防性维护 5. 企业经营战略具有()、竞争性、纲领性等特征。 A. 经营性、协作性 B. 全局性、长远性 C. 整体性、市场性 D. 最优性、挑战性 6. 项目控制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范围、()、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 A. 进度 B. 预算 C. 决算 D. 数量 7. 信息化项目管理是对信息化项目过程的()、实施、收尾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 监控。 A. 设计、安排 B. 核算、决策 C. 控制、落实 D. 启动、计划 8. 信息化组织机构可以归结为()种类型。 A. 1 B. 2 C. 3 D. 4 9. CIO的含义是()。 A. 信息主管 B. 业务员 C. 信息员 D. 联络员 10. 企业不必向()提供财务信息。 A. 税务部门 B. 投资者 C. 其他企业 D. 债权人 11. 信息技术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技术,下面的()不在其中。 A. 计算机技术 B. 数字媒体处理技术 C. 传感技术 D. 控制技术

信息化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第一条信息中心协调财务部、市场管理部、安全项目管理部及工程技术部对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共同管理。 第二条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各岗位人员的职责除有公司有特殊规定外,均按本制度执行。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各岗位的考核将以本制度为依据,纳入公司目标考核体系。 一、责任部门、岗位及职责 第三条综合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由常务副总经理任组长,分公司经理、各部门经理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的实施负领导责任,通过调配和协调各项资源为系统实施成功提供保障。 第四条公司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市场经营管理、项目级项目管理(综合规划、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材料管理、周转材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竣工管理、风险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劳动力管理、分包管理、资金管理)及企业级项目管理(综合项目核心管控、工程信息统计、用工管理、材料管理、周转材管理、机械管理、技术质量、资金管理、技术质量报表)等模块。根据系统职能的设置,对各模块责任部门及岗位进行界定,具体附表—1: 第五条部门职责 1、总部各部门职责:负责本部门责任模块的应用,制定责任模块业务管理流程,确认责任模块用户的权限,完善责任模块功能,

编制信息编码,建立、更新和维护公司总部级系统基础数据,协调配合解决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对各分公司进行责任模块应用的培训、指导、监督及考核; 2、分公司各科室职责:负责本科室责任模块的应用,建立、更新和维护分公司级系统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系统存在的功能性缺陷,为公司总部完善系统模块功能提供依据;组织对项目部进行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指导、监督及考核; 3、项目部职责:负责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和维护,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在应用中总结整理系统存在的功能性缺陷,提出完善系统功能的合理化建议; 第六条岗位职责: 1、部门经理职责:各部门经理是本部门责任模块的负责人,负责联络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管理员解决本模块数据输入人员提出的与系统有关的所有问题。各部门经理必须结合本部门情况,建立、更新和维护本模块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库,组织制定出本模块操作手册,说明本模块主要业务流程、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用于各岗位操作参考书和培训新进员工,并在使用过程中使系统不断趋向完善。 2、数据输入人员职责:数据输入人员按照专业工作岗位及赋予的权限负责相应责任模块数据的录入,具体如下: 2.1项目级项目管理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作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本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此作为降低企业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机构办公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某大型设备生产企业的专有业务需求而建立,主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现有信息系统仅具有简单的门户和邮件功能,无法支撑该单位日常办公的需要;第二,生产部门、仓库等基层单位的日常管理还处于人工处理阶段,尚未无法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第三,基层单位与机关部门的信息不畅通,导致监督检查无法落实、规章制度无法落地。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采用JSP(Java Server Page,Java服务器页面)、Java Servlet、 EJB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在软件的显示层、业务层、数据层未实现有效的分离,存在软件模块耦合度高、代码维护难度大、软件扩展能力有限等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SSH(St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研究,利用SSH框架将软件分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层和展现层等不同层次,实现软件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分层模式的设计,提高软件的复用性与扩展性。此外,针对该单位基层部门离线业务处理以及移动办公的需要,设计开发了基于安卓(Android)平台的智能终端,实现基层用户在网络断开时依然可进行离线业务处理,网络接通后自动数据同步,同时支持部分用户在无线网络覆盖环境下进行移动办公,提高单位日常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一)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1、采用新技术的具体措施 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应用微机,不但能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快速准确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传递的物质保障,是企业步入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办公设备。 根据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安排,在计划、统计、财务、劳资、材料等管理上应用了微机进行管理。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求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要随着外部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其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较频繁,从而给内部管理带来了大量的调整和协调工作。使用微机进行各项管理能够将各种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决策层,从而迅速地做出决策,及时地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 应用信息化管理各部门的业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加快信息传递,也利于文件资料的查阅。 (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能与设计数据相衔接的三维图形算量和钢筋优化下料及统计技术、模板及脚手架CAD设计技术、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控制、具有三维计算深基坑支护与支撑结构设计等。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计价技术、工程量进行计价技术、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标书及施工组织设计自动编制、竣工图纸绘制、设计图纸现场CAD 放样、装饰工程三维CAD设计技术。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如何防治混凝土裂缝是工程技术人员迫切希望解决的技术难题。然而防治混凝土裂缝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设计、材料、施工中每一个技术环节。为了控制裂缝的开展,着重从控制温升延缓降温速度,减少砼的收缩,提高砼的极限拉伸,改善向来程度等方面采取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本技术措施主要包括: 1、在砼级配中采用双掺技术,即在砼内掺加一定量的磨细粉煤灰和UEA高效膨胀剂,进一步改善同德坍落度和粘塑性,满足可泵性的要求,同时初凝时间应确保12小时。 2、根据基础形状,在砼浇筑前选取有代表性的位置布置测温点,采用预埋式测温,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 3、当外界气温较高时,为降低通的涂抹温度,在泵车的入料口应设置遮阳设施,用保温棉包裹水平管并浇水润湿,以防止通高温下过快的水化反应。 4、砼浇筑完成后先用刮尺刮平,再用木蟹打磨压实2-3遍,以闭合水裂纹,然后及时在上表面及测边覆盖保温棉,浇水润湿,再在保温棉上盖

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doc

四川爱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指导思想 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需求与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集团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集团主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从集团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引导信息化建设方向。坚持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业务系统建设方面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大力协同,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信息隔离的形式。 1.1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范、集团主导”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在集团统一规划下,集团总部各部门及各级单位遵照统一规划、规范协同建

设,共同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集团的信息化工作,负责有关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与集团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安全体系。集团各单位需配合集团完成信息化建设,并根据集团要求建立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 (三)坚持“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集团信息化工程需要统一建设,集团总部及下属各单位共享使用,对各单位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建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由集团统一管理公共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调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升级,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集团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四)坚持“需求引导、适应发展、先进可靠” 集团信息化建设要围绕发展战略,从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发展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确保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基础前瞻性和高可扩展性,满足集团的业务发展需求。信息化建

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版本:V 2.0 BETA 第一部分思想起源与技术架构 工具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分是什么?就是人能创造并使用工具,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工具,从而使我们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工具也有分好坏和趁手与否,好的工具事半功倍,差的,不趁手的工具就是事倍功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工具载体。而依靠电脑和网络的信息化系统这个很好的工具目前正在高速地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抓住客户、赢得商机的重要工具!虽然有很多的企业依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投入高回报也高的诱惑,依然使很多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系统的诞生 教育行业,本来应处于科技浪潮尖端,但是国内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信息化普及率任然是很低的。职业教育,一个在中国算是新兴的教育体系,正在中国大陆上遍地开花,各类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在各地兴建起来。而适合职业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软件却跟不上这个步伐,所以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思想应运而生。

经过软件项目策划与设计负责人,本身就是从事多年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多年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给了设计者灵感,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而是一个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或者教师。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与开发、多位教育专家的指导、经过众多职业教育学校(院)测试,于2010.8月正式推出“综合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职业教育版”。所以,我们这个系统所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他系统不能比拟的! 系统架构 本系统B/S架构,采用PHP+MYSQL开发,运行于LAMP框架之下。采用独特的自行设计的程序框架引擎,更加独到并且效率更高! 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其优势是:①数据集中管理与安置;②客户操作不受地域限制; ③布置成本低(基本不需要成本);④操作方便、便捷,只要会上网就可以正常使用和操作;⑥系统维护成本低,由于数据集中放置,只需要维护主服务器便可以(与C/S比)。 缺点:不如C/S架构(客户端/服务器)可操作性强。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速度的提升,B/S架构将是目前乃至以后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而C/S架构也将会逐步淡出管理系统设计方向。 PHP:超文本预处理器语言,是一个开源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其小巧却很强大的功能,吸引很多的程序设计者。其优点是:执行速度快,灵巧,效率高,可移植性强。目前PHP已经超过JA V A/C#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