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探析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探析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探析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探析

摘要:贵州石漠化主要是指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在喀斯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进程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严重的石漠化、笔者从维护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点讨论了石漠化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防治

贵州石漠化主要是指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喀斯特集中分布面积11.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2%,碳酸岩类的岩层厚度、集中分布程度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等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从地质学的角度,贵州与前南斯拉夫同为世界上两片最典型的喀斯特区域。

一、影响石漠化的要素

1 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石漠化的主因。石漠化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所致。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是导致土地严重石漠化的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森林过伐和过度垦殖破坏了原生或次生植被,使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最终产生了石漠化土地。可以说,当今贵州省的石漠化,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加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2、特殊气候为土地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强烈岩溶化山地,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1300mm。四季分明、水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既是加剧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同时又有利于绿色植被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石漠化防治模式与对策

贵州省石漠化防治布局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贵州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达4572.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0%。主要分布在黔西、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峰丛洼地和峰丛峡谷地区。石山多坝子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环境退化极为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形成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缺水少土缺能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导致脆弱生态系统因不堪重压而呈现濒于崩溃或已经崩溃的局面,成为脆弱生态环境下区域极贫的典型代表。要解决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减轻人口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压力,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生态有喘息和恢复的生机。因此,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治理模式,环境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是首抓的重点工作。但如果直接植树种草,成活率势必很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工程技术,如铺设人工土,喷注草种泥浆等,推动植被顺向演替,加快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中度石漠化:贵州中度石漠化区面积达10868.9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部分黔西北以及少数黔东北的峰丛山地、峰林谷地和高原分水岭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喀斯特发育典型,形成峡谷、山沟、陡坡,造成自然冲刷强度大,成为天然的脆弱环境;另一方面目前仍在开发利用中,人们通过向林灌山地放火的方式开垦土地,荒地上失去地表植物的根固,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产量不高,环境承载力低下。历史上,坡耕地数量的增加对解决山区群众的温饱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生态角度看,过度垦殖却是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陡坡开垦和顺坡开垦,通常一旦下雨就会因为无农作物遮挡、截留降水,而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形成石漠化,甚至导致滑坡、泥石流等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标准 (2) 第三章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 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 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建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198 HUANJINGYUFAZHAN ▲ 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本文重点对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水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198-01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07314077.html,15-1369/X.2019.05.116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Jiang Wei (Bose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groundwater loss in karst landforms,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nefit monitoring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原理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地表土壤侵蚀的过程,一个是地下土壤侵蚀的过程,土壤的侵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降雨侵蚀的过程,在此条件下,土壤和降雨相互作用,由于降雨逐步增加地表的流水量,地下的渗水率逐步增加,某些土壤被冲击到凹地以及溶槽的地方,由于溶洞和裂隙向地下迁徙。第二个过程是地表水土流失的过程,由于强降雨的出现土壤颗粒和地表数流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地表上的物质被向其他地方冲蚀和搬运,随之带走了一些土壤的养分,导致石漠化区域的土壤更为不稳定而且更加的贫瘠。第三个阶段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阶段,通过降雨侵蚀之后,岩面和土壤会出现光滑的岩层面,导致土壤的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土壤由于地表水土进一步损失, 某些土壤向溶洞以及地下裂隙、天坑等处向地下不断流失,形成地表地下流失的整个过程。第四个阶段为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往往会出现很多地下暗河,由于土壤从溶洞裂隙处向地下暗河渗入,这样在地下流水的条件下会形成堆积和迁移,导致地表当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资源逐步损失。 图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示意 2?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2.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如何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覆盖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让广大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认识,加强转变,积极参与,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治理石漠化的进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是对石漠化治理进行落实的基本保障,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稀薄,一些植被稀疏而小,如果被破坏很难进一步恢复,而这些区域往往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砍伐矮小的植被作为薪柴。所以需要进一步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改善,重视人工造林、草地改良、封山育林等相关工作,这些都需要引导和发动群众进行,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防止出现盲目治理等情况。在规划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对石漠化分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比例、类型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石漠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依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设定开发治理的目标,并且编制相应的操作方法,依照操作方案合理的进行操作。2.3?整合项目,拓宽资金渠道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化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在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进行巩固和保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保证经济效益,另外需要与石漠化治理的情况相结合,加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整合农林产业结构,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气候特点相结合,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精选农作物品种,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并且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选择适宜的林木进行种植,保证当地的水土。2.4?加大考核和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下转第200页)

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 1.基本图 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 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 1.外图廓线 粗细: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 粗细:1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 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 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 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 由两排名称构成: 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 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 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 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一)概况 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km2(如图7.27)。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 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 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2的县为42个,

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 石漠化积(km 2 ) 个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 )、织金县(769.84 km 2 )、长顺县(766.25km 2 ),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图7.29 贵州省石漠化比重与县市个 数统计 石漠化 重(%)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

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 2 , 石漠化面积3.25万km 2 ,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 2 ,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 2 ,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 2 。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 ,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高考地理专练 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专练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 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 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 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我国的石漠化地区分布集中,这些地区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影响,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严重,岩石裸露。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摘要:土地石漠化是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措施;方法;探讨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石漠化概况及成因 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而且岩溶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是必要条件,土地石漠化成因复杂,因素众多,人类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负荷重,压大力,据调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主要模式:人口增加—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经济贫困。 破坏植被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造成石漠化加剧,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经营方式使水土流失严惩造成土地石漠化。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种植业面积广、比重大,其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依附在贫脊的土地上,缺乏能替代传统种植业的新型产业支柱。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石漠化逐步加剧。 过度放牧是加剧土地石漠化又一因素,由于传统的散养牲畜,特别是农户养殖的黑山羊,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最大,一旦破坏,植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罗宗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以地区自然环境为基础,人为因素为主导,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对云南省红河州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考察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特点,形成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提出了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难题与对策建议,为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云南是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滇东南地区的红河州又是云南喀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州市之一。严重的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对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喀斯特石漠化概述 1.1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 青藏高原隆升诱发了两种自然灾害:一是在其东北翼干旱和半 干旱的疏松沙质地区形成的沙漠化,二是在其东南翼湿润和半湿润的岩溶地区形成的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外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 1.2 喀斯特石漠化类型 1.2.1 按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国家林业局《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依据基岩裸露的程度、裸岩结构、植被结构和覆盖率,将石漠化划分为6级,即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见表1-1>。 表1-1:石漠化程度划分表 石漠化程度分级基岩裸露率<%)裸岩结构植被结构植被覆盖率<%) 无明显石漠化<20 —乔灌草≥70 潜在石漠化20~30 点状乔灌草50~70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条件下的土壤养 分效应。结果表明: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有效态的转化效果最佳,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小;耕地措施中,与无治理措施的常规坡耕地相比,坡改梯具有显著的固土保肥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态转化。治理时间对林地及耕地的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供应能力的 影响显著,治理时间长的林地,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养分更多地转化为有效态;治理时间对耕地的影响表现为治理时间越早,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越好。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土壤养分;养分供应;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469-04 我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黔、云、桂、川、渝、湘、鄂、粤等8省(市、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该地区的碳酸盐岩类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1-2]。喀斯特地区最显著、最严重的问题是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

弱、地表水源枯竭、自然植被景观受到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4]。此外,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其生态屏障作用不容忽视,一旦生态屏障的功能消失,将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严重威胁[5]。为了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遏制该区石漠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六枝特区在2008年被纳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试点区之一。 石漠化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土壤流失,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所有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及基质[6]。因此,石漠化治理的目的,不仅是要保存土壤,更重要的是保住土壤可供植物营养的养分。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核心问题,目前对土壤的相关研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关于相应石漠化治理工程后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较少。在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效应关系及土壤养分特性的演变规律 等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生产实践中常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评判土壤养分状况[7]。因此,本研究以六枝特区石漠化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的土壤养分 效应,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效应评价及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贵州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104km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袁道先,1997;杨明德,1998)。该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熊康宁、黎平等,2002;王世杰、李阳兵等,2002)。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 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关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等文件精神,西南岩溶石山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其中贵州省有78个(市、区)进入全国451个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县。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为“十二五”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以78个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为规划区,结合野外训练场,首先建立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对应的遥感影像特征,保证了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准确性。然后运用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与遥感信息和工程信息叠加分析,建立了具有“3S”集成技术创新特点的石漠化与工程布局空间数据库,从多角度提高了遥感数据的正判率;通过GIS集成管理,较好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与工程布局报表生成数据的集成,使全省石漠化数据与工程布局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归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地矛盾为线索,以县和乡(镇)行政区为基础,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1、石漠化现状与趋势 贵州石漠化面积比重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2005年,采用ASTER 卫星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在全省开展了石漠化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GPS野外实地建标,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叠加地质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其他图件综合分析,最后经过大量的野外验证、校正工作,建立了全省石漠化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最小图斑面积为6个像元,达到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