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E01.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E01.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先进材料成型技术及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考试大纲 一、《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课程概述 编号:MB11001 学时数:40 学分:2.5 教学方式:讲课30、研讨6、实验参观4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材料的种类繁多,其加工方法各异,近年来随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材料加工新技术不断出现。本课程将概述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的选择;重点介绍液态金属精密成形、金属材料塑性精确成形及金属连接成形等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阐述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本课程作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学位课,将使研究生对材料加工的新技术与新理论有个全面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在大材料学科领域进行思考与分析,为从事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概述 1.1材料的分类及加工方法概述 1.2材料加工方法的选择(不同材料)及不同加工方法的精度比较(同一种材料) 1.3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 1.4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液态金属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2.1 材料液态成形的范畴及概述 2.2 消失模精密铸造原理及应用(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实例、缺陷与防治) 2.3 Corsworth Process新技术(精密砂型铸造:锆英(砂)树脂砂型、电磁浇注、热法旧砂再生) 2.4 半固态铸造成形原理与技术(流变铸造、触变成形、注射成形) 2.5 铝、镁合金的精确成形技术(金属型铸造、压铸、反重力精密铸造、精密熔模铸造等) 2.6 特殊凝固技术(快速凝固、定向凝固、振动凝固) 2.7 金属零件的数字化铸造(铸件三维造型、工艺模拟及优化、样品铸件快速铸造、工业化生产及 其设计) 2.8 高密度粘土砂紧实机理及其成形技术(高压造型、气冲造型、静压造型) 第三章金属材料塑性精密成形工艺及理论 3.1 金属塑性成形种类与概述 3.2金属材料的超塑性及超塑成形(概念、条件、成形工艺) 3.3 复杂零件精密模锻及复杂管件的精密成形(精密模锻、复杂管件成形) 3.4 板料精密成形(精密冲裁、液压胀形、其它板料精密成型) 3.5 板料数字化成形(点(锤)渐进成形、线渐进(快速)成形、无模(面、液压缸作顶模)成形)

材料技术前沿

1.人类历史的5次材料技术革命是什么?简述材料设计时代的特点。 答:1)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合金化时代---合成材料时代---新材料设计与制备加工工艺时代。 2)材料设计时代的特点:资源-材料-制品界限的弱化与消失-按照使用要求来设计材料的性能;性能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要求-同时设计出可以获得其性能的可行的制备加工工艺。 2.简述材料加工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发展方向。 答:发展趋势:概括为过程综合、技术综合、学科综合三个综合。过程综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设计、制备、成形与加工的一体化;二是多个过程(如凝固与成形)的综合化。技术综合是指材料加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各种先进控制技术的综合。学科综合体现为三级学科(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之间的综合、与材料物化、材料学等二级学科的综合,与计算机、信息环境过程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综合。主要发展方向:常规材料加工工艺的短流程化和高效化;发展先进的成形加工技术,实现组织与性能的精确控制;材料设计、制备与成形加工一体化;开发新型设备与成形加工技术,发展新材料和新制品;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与过程仿真技术,构筑完善的材料数据库;材料的智能制备和成形加工。 3.简述快速凝固的概念及用途。实现快速凝固的两种方法以及金属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答:快速凝固是指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程进行得非常快,从而获得普通铸件和铸锭无法获得的成分、相结构和显微结构的过程。用途:获得新的凝固组织,开发新材料;制备难加工材料薄带、细小线材和块体材料;简化制备工序,实现近终形成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方法:快速冷却和深过冷。组织特征:偏析形成倾向减小;形成非平衡相;细化凝固组织;析出相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非晶态。 4.简述定向凝固的概念和现有工艺。简述连续定向凝固的基本原理。 答: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的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现有工艺:发热剂法、功率降低法、高速凝固法、液态金属冷却法和连续定向凝固。连续定向凝固的基本原理:在连续定向凝固过程中对铸型进行加热,使它的温度高于被铸金属的凝固温度,并通过在铸型出口附近的强制冷却,或同时进行分区加热与控制,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沿拉环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形核后沿着与热流(拉坯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单一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获得连续定向结晶组织(连续柱状晶),甚至单晶组织。 5.简述半固态加工的概念和特点;何谓触变成形?何谓流变成形? 答:半固态加工就是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对其施以剧烈的搅拌作用,充分破碎树枝状的初生固相,得到一种液态金属母液中均匀地悬浮着一定球状初生固相的固液混合浆料,即流变浆料,利用流变浆料直接进行成形加工的方法称为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成形。如果将流变凝固成锭,按需要将此金属锭切成一定大小,然后重新加热至金属的半固态温度区,利用金属的半固态坯料进行成形加工的方法称为触变成形。上述两种方法合称为半固态加工。特点:黏度比液态金属高,容易控制;流动应力比固态金属低;应用范围广,具有固液两相区的合金均可实现半固态加工。 6.连续驻扎的概念和工艺特点,列出3种目前咋生产的金属材料。影响铸轧过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保证铸轧正常进行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答:连续铸轧是直接将金属熔体“轧制”成半成品带坯或成品带材的工艺。显著的特点是:其结晶器为两个带水冷系统的旋转铸轧辊;熔体在辊缝间完成凝固和热轧两个过程;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2~3s)完成。例子为铝带铸轧、硅钢、普碳钢、不锈钢。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钢水的流动性;凝固行为;铸轧速度;侧封;铸轧力和辊缝;二次冷却和拉坯系统的影响。两个条件:1.基本条件:浇注系统预热温度、金属液面高度;热平衡条件:铸轧温度、铸轧速度、冷却强度。

材料先进加工技术

1.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把液态成型加工推进到远离平衡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非晶、细晶、微晶等非平衡新材料的发展。传统的快速凝固追求高的冷却速度而限于低维材料的制备,非晶丝材、箔材的制备。近年来快速凝固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①利用喷射成型、超高压、深过冷,结合适当的成分设计,发展体材料直接成型的快速凝固技术;②在近快速凝固条件下,制备具有特殊取向和组织结构的新材料。目前快速凝固技术被广泛地用于非晶或超细组织的线材、带材和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 2. 半固态成型 半固态成型是利用凝固组织控制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lemings 教授等首先提出了半固态加工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枝晶凝固式,开辟了强制均匀凝固的先河。半固态成型包括半固态流变成型和半固态触变成形两类:前者是将制备的半固态浆料直接成型,如压铸成型(称为半固态流变压铸);后者是对制备好的半固态坯料进行重新加热,使其达到半熔融状态,然后进行成型,如挤压成型(称为半固态触变挤压) 3. 无模成型 为了解决复杂形状或深壳件产品冲压、拉深成型设备规模大、模具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灵活度低等缺点,满足社会发展对产品多样性(多品种、小规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柔性加工技术的开发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典型的无模成型技术有增量成型、无摸拉拔、无模多点成型、激光冲击成型等。 4.超塑性成型技术 超塑性成型加工技术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尺寸与形状精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结构件、复杂结构件、精密薄壁件的超塑性成型,如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大型球罐结构、飞机舱门,与盥洗盆等;二是难加工材料的精确成形加工,如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结构件的成形加工等。 5. 金属粉末材料成型加工 粉末材料的成型加工是一种典型的近终形、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可以实现材料设计、制备预成型一体化;可自由组装材料结构从而精确调控材料性能;既可用于制备陶瓷、金属材料,也可制备各种复合材料。它是近20年来材料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热点与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自1990年以来,世界粉末冶金年销售量增加了近2倍。2003年北美铁基粉末。相关的模具、工艺设备和最终零件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91亿美元,其中粉末冶金零件的销售为64亿美元。美国企业生产的粉末冶金产品占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可以预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粉末冶金工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粉末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粉末注射成型胶态成型、温压成型及微波、等离子辅助低温强化烧结等。 6. 陶瓷胶态成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避免在注射成型工艺中使用大量的有机体所造成的脱脂排胶困难以及引发环境问题,传统的注浆成型因其几乎不需要添加有机物、工艺成本低、易于操作制等特点而再度受到重视,但由于其胚体密度低、强度差等原因,他并不适合制备高性能的陶瓷材料。进入90年代之后,围绕着提高陶瓷胚体均匀性和解决陶瓷材料可靠性的问题,开发了多种原位凝固成型工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温度诱导絮凝成形、胶态振动注模成形、直接凝固注模成形等相继出现,受到严重重视。原位凝固成形工艺被认为是提高胚体的均匀性,进而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唯一途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逐步获得实际应用。 7. 激光快速成型 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是20实际90年代中期由现代材料技术、激光技术和快速原型制造术相结合的近终形快速制备新技术。采用该技术的成形件完全致密且具有细小均匀的内部组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学院:xxx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目录 ? ? ? ? ? ? ? 概述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的不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从两种角度解释其结构特征和关系,并从各种不同角度展望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前景及其趋势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ManufacturingTecnology)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也是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当前的金融危机也许还会催生新的先进制造制造技术,特别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 可基本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三、制造自动化技术 四、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制造哲理与生产模式 五、发展。 一、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包括众多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CAD、CAE、CAPP、CAT、PDM、模块化设计、DFX、优化设计、三次设计与健壮设计、创新设计、反向工程、协同产品商务、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并行工程等。 (1)产品(投放市场的产品和制造产品的工艺装备(夹具、刀具、量检具等))设计现代化。以CAD为基础(造型,工程分析计算、自动绘图并提供产品数字化信息等),全面应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如虚拟设计、优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动态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美学设计、绿色设计等等; (2)先进的工艺规程设计技术与生产技术准备手段。在信息集成环境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即CAPP,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等各种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设备的计算机辅助工作程序设计即CAM等。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1)高效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超精密磨削、车削,细微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超高速切削。精密加工一般指加工精度在10~μm(相当于IT5级精度和IT5级以上精度),表面粗糙度Ra值在μm以下的加工方法,如金刚车、金刚镗、研磨、珩磨、超精研、砂带磨、镜面磨削和冷压加工等。用于精密机床、精密测量仪器等制造业中的关键零件加工,如精密丝杠、精密齿轮、精密蜗轮、精密导轨、精密滚动轴承等,在当前制造工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超精密加工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公差为~μm数量级,表面粗糙度Ra值为μm 数量级的加工方法。此外,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一般都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加工。 (2)精密成型制造技术,包括高效、精密、洁净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及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技术。 (3)现代特种加工技术,包括高能束流(主要是激光束、以及电子束、离子束等)加工,电解加工与电火花(成型与线切割)加工、超声波加工、高压水加工等。电火花加工(Electricaldischargemachining(EDM)电火花加工electricsparkmachining)是指在一定介质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对工件进行的加工。能对任何导电材料加工而不受被加工材料强度和硬度的限制。可分为电火花成型加工(EDM)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electricaldischargewire–cutting--EDW) 两大类。一般都采用CNC控制。 (4)快速成型制造(RPM).快速成形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基于离散堆积原理采用不同方法堆积材料最终完成零件的成型与制造的技术。从成型角度看,零件可视为“点”或“面”的叠加而成。从CAD电子模型中离散得到点、面的几何信息,再与成型工艺参数信息结合,控制材料有规律、精确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地堆积零件。 (5)先进制造工艺发展趋势 1)采用模拟技术,优化工艺设计; 2)成形精度向近无余量方向发展; 3)成形质量向近无“缺陷”方向发展; 4)机械加工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 5)采用新型能源及复合加工,解决新型材料的加工和表面改性难题; 6)采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

难加工材料的新型加工工艺

难加工材料加工新技术 1.采用高性能新刀具新材料 新型刀具的应用有力地提高了难加工材料加工效率。新型高速切削钢有各种超硬高速钢、粉末高速钢和涂层高速钢,其切削性能比普通高速钢大为提高。新型硬质合金包括各种添加钽、铌等元素的WC基合金、细晶粒和超细晶粒的WC基合金、TiC基和Ti(C,N)基合金、涂层和稀土硬质合金,还有热压复合陶瓷和超硬刀具材料CBN、金刚石等,可以分别用于切削各种难加工材料,但应注意工件、刀具材料的合理匹配。 2.采用非常规切削方法 上述新型刀具材料在常规切削状态下的性能尚不能满足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需要。例如,对于某些高硬度材料的加工,新型硬质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还显不足,因此必须降低切削速度,由此造成加工效率不高。CBN和金刚石刀具硬度虽高,但强度不足,且金刚石不能加工黑色金属,故只能在一定的切削条件下用于难加工材料的加工。对于以上状况,可采用非常规的新切削方法。 (1)加热切削法 加热切削法一种是导电加热切削,即在工件和刀具的回路中(工件必须是导电体)施加低电压(约5 V)、大电流(约500 A),使切削区产生热量,从而使局部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接触和摩擦条件都发生变化。 另一种是等离子体加热切削,即用等离子弧对靠近刀尖的工件材料进行加热,使其硬度、强度降低,从而改善了切削条件。 这2种方法的效果相近,均可较大幅度地降低切削力,消除积屑瘤,提高表面粗糙度技术标准和刀具耐用度。因此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大切深、大进给加工硬材料是有效的。沈阳工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曾用等离子体加热切削法加工高锰钢和高强度钢,华南理工大学和安

徽工学院曾用电热切削加工高强度钢,取得了系统的试验数据,并开始在生产中应用。此外,还有一种激光辅助切削法,如图2所示。 近年,国内发明了“电熔爆”切削法。带电的刀盘与被加工表面产生剧烈放电,将被加工表层快速熔化、爆离,从而切掉余量。此方法工件内部材料不受热的影响,效率高,对硬、软、黏料均适用,既可用于粗加工,又可用于精加工。 (2)低温切削法 低温切削法用液氮(-180 ℃)或液体CO2(-76 ℃)为切削液,可降低切削区温度,如图3所示。据试验,使用该方法主切削力可降低20%,切削温度可降低300 ℃以上,同时积屑瘤消失,提高了已加工表面质量,刀具耐用度可提高2~3倍,在加工高强度钢、耐磨铸铁、不锈钢、钛合金时均有效果。 (3)豪克能加工 豪克能是一种能量的加工方式,豪克能是利用激活能和冲击能的复合能量对金属零件进行加工,一次加工即可使零件表面达到镜面并实现改性的创新性能量加工技术。利用金属在常温下冷塑性的特点,运用豪克能对金属表面进行复合能量的加工方式,使金属零件表面达到更理想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也可以形象的说类似熨衣服一样,将零件表面熨平;同时属于不去除材料的加工方式,能够在保证工件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加工,预置理想可控的压应力,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提高零件表面的显微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刚,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0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难切削材料的加工技术

一、什么是难切削材料 切削加工性差的材料, 二、哪些因素影响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1)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配比,它是影响材料的热处理性能和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根 本因素。 2)材料的热导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的影响 3)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塑性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4)材料的金相组织的影响 三、具体难加工材料的加工 1)淬火钢的切削 淬火钢是指钢材经过淬火处理后,其结构为马氏体,硬度大于HRC50的钢,它在难切削材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传统加工淬火钢的方法是磨削,但为了提高加工效率,解决工件形状复杂、不能磨削和淬火后工件产生形状、位置误差的问题,也需要采用车削、铣削、镗削、钻削和铰削等切削加工。 淬火钢在切削加工时有以下特点:淬火钢的硬度高达HRC50-65,强度高达2100-2600Mpa,几乎没有塑性,按照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分级属于最难切削的9a级,由于它的强度、硬度高,导热系数只有一般钢材的1/7,所以在切削时不仅切削温度高而且单位切削力高达4500Mpa。它属于脆性材料,切削力集中在刃口附件,易造成崩刃或打刀。 切削淬火钢的刀具材料应选择硬度高抗弯强度也高的硬质合金或陶瓷和立方氮化硼。切削淬火钢的刀具几何参数:通常情况下前角为-10°—0°,断续切削时前角为-10°—-30°,后角为8°—10°,主偏角为30°—60°。刃倾角为-5°—0°,刀尖圆弧半径为0.5—2mm。 切削淬火钢的切削用量,首先,要根据刀具材料和工件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工件形状、工件系统刚性和加工余量来选择。其次,是考虑合理的切削速度。再次,选择切削深度和进给量。一般淬火钢的耐热性为摄氏200—400度,高于此温度,淬火钢的硬度开始下降,而硬质合金刀具、陶瓷刀具和立方氮化硼的耐热性分别为摄氏800—1000度、1100—1200度和1400—1500度,所以在切削淬火钢时,要充分利用这已特性,合理选择切削速度。硬质合金刀具、陶瓷刀具和立方氮化硼的切削速度应控制在:30—70m/min、60—120 m/min和100-200 m/min. 在连续切削的最佳切削速度的情况下,切下的切削为暗红色,在车削淬火钢螺纹时,为了使切入、切出处平稳,应现在入刀和出刀处倒一个45°的角而且每次吃刀深度要小一些。钻孔时,一定要合理选择切削速度,一般为30—50 m/min,避免转速过低,在用小钻头钻孔时要勤退刀,以免工件因为热胀冷缩将钻头夹住而使钻头折断。铣削淬火钢是断续切削,为了使切入切出平稳刀具主偏角应小一些而且还应选择负的刃倾角,硬质合金铣刀的切削速度为40—50 m/min,陶瓷铣刀的切削速度为100 m/min左右,每刀齿进给量为0.05—0.15mm。刨削时除应选用较大的负刃倾角外,硬质合金的切削速度应控制在10 m/min左右,进给量为0.1—0.2mm。

金属材料加工先进技术

金属材料加工先进技术 1.块状纳米晶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特点。 显微组织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就最近邻组态而言,纳米晶(金属)材料是由晶体部分(由所有“晶体原子”所组成)和晶界部分(由所有“晶界原子”所组成)构成的。 纳米材料微观组织超细,含有大量的内界面,大量原子位于纳米内界面上,与传统微米、亚微米尺度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常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物理性能和优异的机械性能,如高比热、高热膨胀率、高强度、高塑性变形能力等。 力学性能 晶粒大小是影响传统多晶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晶粒减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大。当晶粒小到纳米量级时,它将具有非常独特的力学性能。 强度与延伸率:纳米金属比粗晶金属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对于金属面心立方纳米晶金属(如Cu, Ni, Pd等),当晶粒尺寸在15 -100nm时,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而当晶粒尺寸小于l0nm时,纳米金属的强度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呈现出反Hall-Petch 关系。 对于同成分的单质或合金纳米材料,除了晶粒大小外,影响因素还有:(1)应力状态和微观结构(如界面结构、微观应变等);(2)样品的致密度; (3)合金及化合物的相组成、成分分布和界面组态;(4)纳米材料的强度对样品表面状态。 塑性:当晶粒细化至纳米量级时,通常几乎不能变形的陶瓷或金属间化合物将可能表现为相当大的塑性,但是在压制纳米粉粒时引入的空隙等缺陷会大幅度降低塑性。 变形机理:a)纳米晶体变形过程少有位错行为。b)金属单质样品的变形过程主要由晶粒转动或晶界滑动完成。 断裂机制:纳米晶金属块体材料的断裂很大程度上与晶界和三叉晶界上空隙的形成和试样的致密度有关。 2.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主要制备工艺及每种工艺的优缺点。 金属蒸发凝聚一原位冷压成型法、机械研磨法、非晶晶化法、电解沉积法等几种主要制备技术。 这些制备方法按其界面形成过程可分为三大类: (1)外压力合成,如超细粉冷压法、机械研磨法; (2)沉积合成,如各种沉积方法; (3)相变界面形成,如非晶晶化法。 针对不同的用途,这三类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目前,金属纳米晶材料制备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大尺寸的纳米晶体样品,其中界面清洁致密,无微孔隙,晶粒尺寸细小均匀。而目前利用上述几种制备方法均较难达到这一目标。 惰性气体冷凝法 该方法适应范围广,微粉颗粒表面洁净,块体纯度高,相对密度较高;但由于为了防止氧化,制备的整个过程是在惰性气体保护和超高真空室内进行的,设备昂贵,对制备工艺要求较高,故制备难度较大;且加上制备的固体纳米晶体材料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杂质和孔隙等缺陷,从而影响了纳米材料的性能,也影响了对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能球磨法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 (1)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 目前对先进制造技术尚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公认的定义,经过近年来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开展的工作,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制造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首先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相对传统制造技术在应用范围上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传统制造技术通常只是指各种将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加工工艺,而先进制造技术虽然仍大量应用于加工和装配过程,但由于其组成中包括了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因而则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并且传统制造技术的学科、专业单一独立,相互间的界限分明;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和学科间的不断渗透j交叉、融合,界线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先进制造技术还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集成过程。先进制造技术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生产和经济效益持续稳步的提高,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更灵捷的反应,以及对最佳技术效益的追求,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比传统的制造技术更加重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以及合理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模式。随着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全球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网络的建立,制造业将形成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格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也必将是全球化的模式。 先进性作为先进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它从传统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维修服务、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有人称其为制造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的

材料加工技术作业

材料加工技术——作业5 (孙秀丽,21526082) 1:比较滚筒球磨制粉与气流磨制粉的优缺点? 气流研磨法是通过气体传输粉料,并通过粉料自身之间的相互摩擦、撞击或颗粒与制粉装置间的撞击使粗大颗粒细化的一种研磨方法。优点是其由于不使用研磨球及研磨介质,所以气流研磨粉的化学纯度一般比机械研磨法的要高。 滚筒球磨法是传统机械研磨法,其优点是:机械方法制备的粉体粒径分布较宽。缺点是:机械制粉方法获得的粉体粒径一般在微米级,进一步细化效率很低且比较困难、粉碎过程中易于引入杂质,难以满足特种陶瓷对原料粒度和纯度的要求。 2:分析拉瓦尔管喷嘴设计在气流磨金属制粉上的应用原理? 夹带有粉料的高压气流通过拉瓦尔管型硬质合金喷嘴喷出,在管颈部,气体加速,速度达到临界流速,在开口部,气体压力急剧下降,形成绝热膨胀过程。通过拉瓦尔管的喷出,会产生两个效应(1)加速效应,(2)冷却效应。冷流冲击是利用金属的冷脆性而开发的一种粉末制取技术。是将高速运动的粉末颗粒喷射到一个固定的硬质靶上,通过强烈碰撞而使粉末颗粒破碎。冷流冲击法制粉的粉末粒度与气流压力有关,气压越大,则粉末越细。 3:雾化制粉在存在哪三个过程?由这三个过程分析提高雾化制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过程一:较大的金属的液珠在受到外力冲击的瞬间,破碎成数个小液滴。雾化时液体吸收的能量与雾化液滴的粒径存在一个对应关系,吸收的能量越高则粒径越小;反之亦然。 过程二:液体颗粒破碎的同时,还可能发生颗粒间相互接触,再次成为一个较大的液体颗粒,并且液体颗粒形状向球形转化,这个过程中,体系的总表面能降低,属于自发过程。 过程三:液体颗粒冷却形成小的固体颗粒。 为了提高雾化制粉效率,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如下: 能量交换准则:提高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液体从系统中吸收能量的效率,以克服表面自由能的增加。 快速凝固准则:提高雾化液滴的冷却速度,防止液体微粒的再次聚集。 在实际雾化制粉时,依据以上两条准则,通过改变工艺方法、调整工艺参数、改变液体性质等措施,可以达到调整粉末粒度,实现高效制粉的目的。 4:如何提高干压成型粉体成形性能? 模压成形又称为干压成形,是将粉料填充到模具内部后,通过单向或双向加压,将粉料压制成所需形状。采用双向加压可以改善单项加压时坯体沿高度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性。 5:分析干压成形弹性后效产生的原因,易于引起单向或者双向干压成形坯体的何种缺陷?在等静压中成形有何应用? 在等静在压制过程中,当卸掉压制压力并把压坯从压模中压出后,由于弹性内应力的作用,压坯将发生弹性膨胀,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后效。出现弹性后效的原因是:粉体在压制过程中受到压力作用后,粉末颗粒发生弹塑性变形,在压坯内部聚集很大的内应力。当压制压力消除后,弹性内应力便要松弛,改变颗粒的外形和颗粒的接触状态,从而使压坯发生膨胀。压坯和压模的弹性后效是产生压坯裂纹以及压坯分层的主要原因。 6:如何提高塑性成形泥料的成形性能? 一是增加坯料中可塑性原料的含量;二是球磨,获得颗粒较细的坯料,不仅增加坯料的塑性,还可以提高坯料的烧结活性;三是坯料组织均匀而不含有空气有利于提高坯料的可塑性;四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重点资料

一、绪论 1)材料与新材料的概念,生产特点及分类 材料:人类用以制造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以及其他产品的物质,也可简单定义为:材料是可以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 新材料: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或在传统材料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处理获得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了新功能的材料。 2)材料的作用与地位 1,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把信息、能源和材料誉为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把材料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20世纪80年代又把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列为高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事实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3,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前提。 3)材料技术的概念及其分类 材料技术:可以理解为是关于材料的制备、成形与加工、表征与评价,以及材料的使用和保护的知识、经验和诀窍;从学科的观点来考虑,将材料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机械、自动控制)的知识应

用于材料(制备)生产和使用的实际,以获得所需的材料产品、提高材料的使用效能的技艺。分类:(1)制备技术;(2)成形与加工技术;(3)改质改性技术;(4)防护技术;(5)评价表征技术;(6)模拟仿真技术;(7)检测与监控技术。 4)材料加工技术的分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要素 按照传统的三级学科进行分类,材料加工技术(方法)包括机加工(车钻刨铣磨等)、凝固加工(铸造)、粉末冶金、塑性加工(压力加工)、焊接(连接)、热处理等。 按照被加工材料在加工时所处的相态不同进行分类,材料加工技术包括气态加工、液态加工(凝固成形)、半固态加工、固态加工。 一般认为,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性质、制备与加工工艺、使用性能,它们之间形成所谓的四面体关系;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与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材料的性质一起,构成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最基本的一大要素,也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发展趋势:过程综台、技术综合、学科综台。 主要特征:(1)性能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一体化;(2)在材料设计、制备、成形与加工处理的全过程中对材料的组织性能和形状尺寸进行精确控制 发展方向:(1)常规材料加工工艺的短流程化和高效化;(2)发展先进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冈I」,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0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材料加工前沿讲座

材料加工前沿讲座学习报告 院系:研究生学院材料系 班级: 1003 学号: S2******* :雷尚军 2011/6/15

讲座一: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一、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产生 ?全球市场一体化、制造业竞争激烈,产品的开发速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 ?从技术发展角度,计算机、CAD、材料、激光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新的制造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并很快扩展到日本及欧洲,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是近二十年制造领域的一项 重大突破。 ?借助计算机、激光、精密传动、数控技术等现代手段,将CAD和CAM集成于一体,根据计算机建立的三维模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制造出 产品样本,使设计工作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改善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机交流,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降低企业投资新产品的风险。 二、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零件加工过程是先制造毛坯,然后经过切削加工,从毛坯上去除多余的材料得到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这种方法称之为材料去除制造。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去除”加工法,而是基于“材料逐层堆积”的制造理念,将复杂的三维加工分解为简单的材料二维添加的组合过程,它能在CAD模型的直接驱动下,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的三维实体,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技术。其成型过程为: (1)建立零件的三维CAD模型 (2)模型Z向离散(分层) (3)逐层堆积制造 快速原型工艺流程 三、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的典型方法 1、光固化成型工艺(Sterelithography Apparatus)又称为立体光刻,简

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

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 难加工材料的界定及具体品种,随时代及专业领域而各有不同,例如,宇航产业常用的超耐热合金、钛合金及含有碳纤维的复合材料等,都是该领域的难加工材料。宇航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已经研究出适合该领域使用的切削工具和加工方法。近年来,机械制品多功能、高功能化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要求零件必须实现小型化、微细化。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则所用材料必须具有高硬度、高韧性和高耐磨性,而具有这些特性的材料其加工难度也特别大,因此又出现了新的难加工材料。难加工材料就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专业领域的不同而出现,其特有的加工技术也随着时代及各专业领域的研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难加工材料切削技术信息也可通过因特网互相交流,因此,今后有关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的数据等信息将会更加充实,加工效率也必然会进 切削领域中的难加工材料 在切削加工中,通常出现的刀具磨损包括如下两种形态:(1)由于机械作用而出现的磨损,如崩刃或磨粒磨损等;(2)由于热及化学作用而出现的磨损,如粘结、扩散、腐蚀等磨损,以及由切削刃软化、溶融而产生的破断、热疲劳、热龟裂等。 切削难加工材料时,在很短时间内即出现上述刀具磨损,这是由于被加工材料中存在较多促使刀具磨损的因素。例如,多数难加工材料均具有热传导率较低的特点,切削时产生的热量很难扩散,致使刀具刃尖温度很高,切削刃受热影响极为明显。这种影响的结果会使刀具材料中的粘结剂在高温下粘结强度下降,WC(碳化钨)等粒子易于分离出去,从而加速了刀具磨损。另外,难加工材料中的成分和刀具材料中的某些成分在切削高温条件下产生反应,出现成 在切削高硬度、高韧性被加工材料时,切削刃的温度很高,也会出现与切削难加工材料时类似的刀具磨损。如切削高硬度钢时,与切削一般钢材相比,切削力更大,刀具刚性不足将会引起崩刃等现象,使刀具寿命不稳定,而且会缩短刀具寿命,尤其是加工生成短切屑 在切削超耐热合金时,由于材料的高温硬度很高,切削时的应力大量集中在刃尖处,这将导致切削刃产生塑性变形;同时,由于加工 由于这些特点,所以要求用户在切削难加工材料时,必须慎重选择刀具品种和切削条 难加工材料在切削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切削加工大致分为车削、铣削及以中心齿为主的切削(钻头、立铣刀的端面切削等),这些切削加工的切削热对刃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车削是一种连续切削,刃尖承受的切削力无明显变化,切削热连续作用于切削刃上;铣削则是一种间断切削,切削力是断续作用于刃尖,切削时将发生振动,刃尖所受的热影响,是切削时的加热和非切削时的冷却交替进行,总的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博士考试大纲 一、《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课程概述 编号:MB11001 学时数:40 学分:2.5 教学方式:讲课30、研讨6、实验参观4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材料的种类繁多,其加工方法各异,近年来随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材料加工新技术不断出现。本课程将概述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的选择;重点介绍液态金属精密成形、金属材料塑性精确成形及金属连接成形等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阐述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本课程作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学位课,将使研究生对材料加工的新技术与新理论有个全面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在大材料学科领域进行思考与分析,为从事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概述 1.1材料的分类及加工方法概述 1.2材料加工方法的选择(不同材料)及不同加工方法的精度比较(同一种材料) 1.3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 1.4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液态金属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2.1 材料液态成形的范畴及概述 2.2 消失模精密铸造原理及应用(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实例、缺陷与防治) 2.3 Corsworth Process新技术(精密砂型铸造:锆英(砂)树脂砂型、电磁浇注、热法旧砂再生) 2.4 半固态铸造成形原理与技术(流变铸造、触变成形、注射成形) 2.5 铝、镁合金的精确成形技术(金属型铸造、压铸、反重力精密铸造、精密熔模铸造等) 2.6 特殊凝固技术(快速凝固、定向凝固、振动凝固) 2.7 金属零件的数字化铸造(铸件三维造型、工艺模拟及优化、样品铸件快速铸造、工业化生产及 其设计) 2.8 高密度粘土砂紧实机理及其成形技术(高压造型、气冲造型、静压造型) 第三章金属材料塑性精密成形工艺及理论 3.1 金属塑性成形种类与概述 3.2金属材料的超塑性及超塑成形(概念、条件、成形工艺) 3.3 复杂零件精密模锻及复杂管件的精密成形(精密模锻、复杂管件成形) 3.4 板料精密成形(精密冲裁、液压胀形、其它板料精密成型) 3.5 板料数字化成形(点(锤)渐进成形、线渐进(快速)成形、无模(面、液压缸作顶模)成形) 3.6 特种锻造(电镦、摆锻、辊锻、其它特种锻造)

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科技前沿概览

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科技前沿概览 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前沿综述 XXXX近年来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方向之一大量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实践中逐步应用,如快速凝固、定向凝固、连铸连轧、连铸连轧、精密铸造、半固态加工、粉末注射成型、陶瓷胶态成型、热等静压成型、无模成型、微波烧结、离子束制备、激光快速成型、激光焊接、表面改性等。,促进了传统材料的升级换代,加快了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解决了高技术领域发展对高性能特种材料的制备、加工和微观结构进行精确控制的迫切需求。 2,历史演变: 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宏观角度来看,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导。然而,材料和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应归功于金属材料制备和成型技术的发展。人类从漫长的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有些学者称之为“第一次物质技术革命”),首先得益于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从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得益于铁鳞冶炼技术和锻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谓的“第二次物质技术革命”)直到16世纪中叶,冶金学(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成型)才逐渐从“工艺”发展到“冶金学”。人类开始重视从“科学”的角度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制备、加工工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迎来了所谓的“第三次材料技术革命”——人类从相对单一的青铜和

铸铁时代进入合金化时代,这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自 进入XXXX时代后期以来,先后实施了“超级金属”和“超级钢”计划,重点发展先进的制备和加工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大幅度提高材料性能,实现降低材料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标。 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产业化水平,而先进制备和成型技术的发展对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制备和成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加上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促成了微电子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推动了现代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传统结构材料正在向高性能化、复合化、结构与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需要先进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材料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能和清洁,从而提高传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开展这一科学领域的前沿和基础研究,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科技发展成果,为制备新材料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也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发展先进的材料制备和成型技术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突破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封锁,保障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材料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要求。 3。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