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诗词鉴赏

西湖诗词鉴赏
西湖诗词鉴赏

西湖诗词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来了,古典诗歌多的是描写春景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但是,要问这首诗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不见得能答得圆满,需要从欣赏的角度下一些工夫。

先看结构: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依一定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再看描写:

描写的高明之处是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见吴梅村《永和宫词》中句)的情趣。

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

清代的方东树评过这首诗,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引),是评得很切当的。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初中第一册教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鉴赏之一: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鉴赏之二: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忆江南二首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小令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作者以比喻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色彩明丽,写尽江南春色。全词以平易的语言表现了优美的情韵,唤起人们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

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对偶句,把明媚、艳丽、温馨、柔美而富有生气、诗情画意般的江南水乡春色,凝练成寥寥十四个字,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读之,令人心驰神往。

《唐宋词鉴赏集》:《忆江南》属小令,只有二十七字,三韵,但在白居易手中,运用得流转自然,既有词的意境,又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既通俗易懂,色彩鲜明,又讲究音律,刻意求工。按韵,这首词的结构是两句、两

句一句。作者把头、身体和尾巴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作者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此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

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翠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原载《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附]古人描绘西湖的诗词

采桑子[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

水阔风高扬管弦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望海潮[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酒泉子[宋]潘阆

(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陌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二)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西湖渔者[明]凌云翰

家住钱塘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

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

西湖长题 [明]吴惟英

斜日长堤迥,村烟接帝京。

路从溪外转,人在树中行。

野草石桥短,沙鸥春水轻。

回看游赏地,晴色万山明。

题西湖钓艇图[清]唐寅

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高官

茅柴酒白芦花被明月西湖何处滩

西湖杂感(二)[清]钱谦益

潋艳西湖水一方,

吴根越角两茫茫。

孤山鹤云花如雪,

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

梨园小部奏西厢。

而今纵会空王法,

知是前尘也断肠。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步至江上① 吕本中 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注】①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②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 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 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 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 ★(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②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③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

诗歌鉴赏语言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 题。(9 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 (2) 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9 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 (2)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 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松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请作赏析。(6分) 答: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题组一思想情感类] 1.(2019·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等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 答案:①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 渡瓜洲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这首曲子的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上片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一带地区,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燕

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俊公道人 [南朝·梁]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事近 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休歌金缕①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即《金缕衣》,唐时人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②日羽:太阳的光芒。③麾:通“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B[B项,“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是“先后描述了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故选B。] 2.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按照诗歌顺序依次把握情感即可。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说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诗人能够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表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作战是为了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表现了诗人不计较虚名虚利的豁达胸襟。“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展现了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也表现诗人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见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说昨天的战争必定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表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整理归纳以上就可

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练习题

2016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一.考点介绍:在近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2015 全国新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

的作用?( 6 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例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11 分) -M- 、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 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 之荷。 (2) 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0分) 菩萨蛮 舒亶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注释)金马:官署门旁有铜马,故曰“金马”。秋蓬:秋季的蓬草因枯易飘,故喻飘泊不定。骊歌:指告别的歌。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首句描写了江水悠悠流去,水边飘荡着老去的芙蓉花瓣的景象,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一动一静,有景有人,画面的层次感强,而“凉、颦”又让画面的情调更突出。 C.本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这是由实到虚又虚实结合的写法;而抒写的情感又衬托了眼前实景的感伤之色。 D.词中撷取流水、老芙蓉、画鼓、凉波、翠娥、青鬓、芦花、秋蓬、骊歌等意象,全着冷色调,全词意脉贯通。 2.本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悲愁歌 [汉]刘细君①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②为室兮旃③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④兮归故乡。 【注】①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时期被封为公主,远嫁西域,给乌孙王昆莫做妻子。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③旃:同“毡”。④黄鹄:天鹅。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天一方”“远托”“异国”等词语透露出远嫁乌孙的公主对自己遭遇和处境的哀伤。 B.中间两句对乌孙饮食起居和生活习俗的描写,为下文怀归之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C.《悲愁歌》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D.诗歌以诗人自己的口吻,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思亲盼归的心情。 2.这首诗歌名为《悲愁歌》,其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0分)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②岸傍密。 鲛人③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江中孤屿: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 ②筱:细竹子。③《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但整首诗浑然一体。 B.三、四两句诗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岩石下潭水流淌深不见底的现象,以及青翠的细竹稠密地傍依河岸的情景。 C.七到十句回想与友人分别时泛舟的情景如在昨日: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二人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D.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形象而直接地刻画出白云先生洒脱的形象。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6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