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②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

③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三、文艺批判和文艺运动的周期性震荡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确立新中国文学的规范。当代文学进入“一体化”时期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学批评。”——毛泽东

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

1、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1):创作=政治

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政治

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政治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文艺观点:主观战斗精神,写真实

由1952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始,到1955年“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主要解决的是革命文艺内部由来已久的文艺思想分歧问题

2、“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

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短暂的繁荣和活跃,文艺思想界批评的矛头直指教条主义。如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的一些意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对文学一体化的严重质疑1957年6月起,反“右派分子”斗争在全国展开。

扩大化,严重失误。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3、1958年开始的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

1958年,大跃进,“两结合”的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违背了

艺术创作的规律。“新民歌运动”、“三结合”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革命文学”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58年,“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对“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4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5.16通知》、《十六条》、《炮打司令部》。

二、文学环境:

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横扫牛鬼蛇神”,“黑线人物”,“反动文人”。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失去写作的权利。文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受到鼓励和提倡。(“样板戏”、长篇小说)。“写作组”(理论批评:“初澜”、“江天”等“石一歌”)

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封闭。文学的“无经典”时期(例外:毛诗词、鲁迅)。也有暗流涌动。(民间的私人藏书,“内部出版物”)

三、公开的文学:

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

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文化的断裂。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

“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强加给文艺创作的绳索。

3、“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小说:基本停滞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华、黎汝清、张抗抗

5、“浩然现象”

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

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阳天》。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对体制的顺从。空隙、裂缝,“本质化”

80年代,《苍生》等

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畸形的时代。复杂的人性。

四、另一种文学: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

1、地下诗歌

1)诗人的地下诗歌: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牛棚诗抄”

郭小川(1919-1976):《团泊洼的秋天》(1975)

穆旦(1918-1976)的最后的诗(1975-1976)

文学事件。这些诗歌的发表、传播和影响都在70年代末以后。

2)知青的地下诗歌:

早期: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等。影响很大。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多多、芒克、根子、北岛等。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

要组成。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2、“手抄本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

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小说家的境况

离开或主动放弃: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

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废名等

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巴金、张天翼等

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丁玲、萧军、路翎、萧也牧等

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困难

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三个主要时期

1、1950年代初

新的表现内容:新人新事;革命的回忆;抗美援朝

总体风格: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

新的写作规范的创立:批判

萧也牧(1913-1970)《我们夫妻之间》

路翎(1923-1994)的小说

2、1956-1957:“百花文学”时期

内容: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阴暗面”。《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等

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人情。爱情题材。《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美丽》(丰村)等

“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

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有经验、有能力、老练世故、冷漠。内心的矛盾挣扎。

林震:“22岁的生命如一张白纸”。来自青春和成长的启示:事业(刘世吾)、爱情(赵慧文)。失落。

爱情婚姻题材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7)

背景:1940年代末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

叙述的矛盾。

对爱情的细致描写,同情的态度,使作品离开了批判和反省的初衷。

齐虹的性格开掘不够,没能明确写出江玫对爱情动摇的心理基础。

诗意和散文化的风格。含蓄、伤感、优美的“闺秀文学”影响。

1957年夏,批判开始。被认为是“一股创作上的逆流”。反右-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毒草”。

《重放的鲜花》(1979)。

3、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丰收期

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李自成》、《大波》、《艳阳天》等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俄苏文学的影响政治环境的短暂宽松。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半本书现象”、“修订本现象”

1960年代初期的短篇历史小说创作:

背景。取材于非革命的古代历史,不以歌颂英雄为主题,表达的是复杂的主观情感和现实内涵。

主要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等。

象征性叙述。

现实题材的作品难以表现。开拓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作者在人物身上大多投在了强烈的主观意图。——“影射”说。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三、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

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第二节农村小说

一、概说

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1908-1979、李凖1928-2000、浩然等。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等。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农村生活中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两条路线的斗争”等);作家的立场、情感、观念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

二、赵树理:

1、生平:(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

2、建国后主要的小说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2)“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

“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工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也有意图空隙和裂缝。

如《“锻炼锻炼”》:“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实际文本透露的信息要丰富得多。

深层的思考: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与农村干部的关系

4、“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史(1940年代-1970年代)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板”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人物”——受迫害去世——争议与非议

执着于社会功利的现实主义作家

一心为农民写作的通俗作家

5、“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

2)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3)恪守现实主义写作:真实性

4)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代表作家:马烽、西戎等

三、柳青和《创业史》

1、生平和主要创作:

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1930年代读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到延安后从事文化宣传和创作。1942年到米脂县任职3年,积累了大量素材。出版有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和《铜墙铁壁》(1951)。1952年,全家落户长安县皇甫村落户,直到1966年被迫离开。

代表作品:《创业史》(第一部)(1960)

2、《创业史》:

1)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一个叫蛤蟆滩的村子。第一部写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第二部写试办农业合作社(未完)。

2)创作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为、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两条阵线:梁生宝——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道路的小说。“自下而上”

社会功利性的写作。历史局限性。

3)主要特点:

A、成功的人物塑造:

新人形象:梁生宝

中间人物:梁三老汉

反面人物:“三大能人”

(邵荃麟:1962年提出“写中间人物”论,提倡描写农村中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梁三老汉:解放前三次创业,三次失败。梦想当“三合头瓦房院”的主人。分土地时的激动。对梁生宝建互助组的不满和阻挠。作者写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在社会大变革中的非常真实的复杂性格。

B、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叙述语言的书面化,叙述方式的夹叙夹议。大段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的议论。

与赵树理的不同。

4)评价:

60年代,肯定的,赞誉的。主题、英雄人物的塑造,矛盾冲突的结构。

被认为在总体上完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的期盼。

新时期以来,毁誉参半。

第三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概说:

1、何谓“革命历史”?

“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讲述革命如何起源,如何经历曲折后走向胜利。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2、目的和意义:

为新的国家的合法性证明: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保卫延安》等。“亲历者”个体经验的传达,为转折期的人民提供新的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对“革命”进行“历史化”、“经典化”的叙述。如《红旗谱》等。

3、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风雨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

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等。

短篇小说:孙犁、茹志鹃、峻青、王愿坚等。

4、艺术风格的多样:

“史诗性”追求(主流)。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

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革命英雄传奇”。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肯定与批评并存。

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孙犁、茹志鹃、刘真等。

二、孙犁

1、生平:(1913-2002)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

1944年到延安。1945年发表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给延安文坛带来清新之风。1949年后进城,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

2、建国后主要作品:

创作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作品集《白洋淀纪事》(1939-1953)

中、长篇小说:《铁木前传》(1955)、《风云初记》(1951-1962)

1956年因重病辍笔。1977年后,写有大量散文、评论。

3、作品分析:

“美”——抒情性:战争中的乡土之美与人性之美。多是回忆追记之作(抗日战争)。女性形象突出(人性美)。

语言文字的美。风格清新,柔美。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等。

《铁木前传》: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前奏,但实际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情感的变化。

《风云初记》:抗日战争题材小说。“用诗写的小说”,有抒情风格,色调明快,成功的女性人物刻画。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1、杨沫:1914-1955,杨成业,湖南湘阴人。生于北京。30年代开始接触地下党。1934年开始写作。

代表作:《青春之歌》(1958初版),非常畅销。1960年初修订本。

2、《青春之歌》

1)主要内容:

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青年女知识分子林道静的人生道路为线索,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反映了这个时期各种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人生道路和精神面貌。

“自叙传小说”

2)主题:

“一个人的青春如何度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发出灿烂的光辉,只有接受党的领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民族危亡时刻,自觉的承当其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

其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的选择

女性的命运的主题。

3)成功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旧家庭旧社会的反抗。对爱情的软弱缠绵。对革命的狂热。在革命者的引导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告别“旧我”,成为一名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

4)《青春之歌》的影响和争论:

批评。1960年的修订本。

“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写的”(1978)

四、茹志鹃等的短篇小说

1、茹志鹃:

1)生平:(1925-1998),生于上海。幼年命运坎坷。“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一生中上学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足四年。1943年参加新四军。在文工团工作。5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是十七年为数不多的专门写短篇小说的作家。新时期后,思想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家。

2)主要作品:50-60年代:《百合花》、《静静地产院》、《春暖时节》等

70年代末-80年代:《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

3)艺术特点(十七年时期)不正面描写时代的大风大浪,往往从细小处入手。

精巧的故事和细节描写。表现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清新,余味悠长。

4)代表作《百合花》(1958)

写于反右斗争紧锣密鼓之时。

一篇不合时宜的小说。“《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1980)“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1980)

主题解读:50年代:“反映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情谊”

人情,人类之爱,“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的意义:A、对战争的表现:侧面描写,用诗意写残酷。

B、对英雄的刻画:平常生活的普通人,可亲、可爱。真实可感。

2、峻青、王愿坚的小说

峻青:山东海阳人。1940年参加革命。代表作《黎明的河边》等。

以亲历战争为背景:选取战争中最艰苦的时期

王愿坚:山东诸城人。1944年参加革命。处女作《党费》(1954)

少战场的正面冲突,突出写革命

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3、两种重要的诗歌样式

1)叙事诗的发达:对民歌传统的学习。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家:

李季:1922-1980,河南人。《王贵与李香香》(1946)。“石油诗人”。“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杨高传》(1959-1960)

闻捷:1923-1971,江苏人。1949年随军到新疆。

代表作:诗集《天山牧歌》(1956)爱情诗较多,清新、优美、积极乐观。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1959-1962)

2)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诗人往往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出现,用来表现当下的重要政治事件或对此的感想,多为长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节奏分明,声韵铿锵,极具政治鼓动性。

代表作家:

贺敬之:1924-,山东人。40年代《白毛女》的主要执笔人。解放后主要创作政治抒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把诗与政治完美结合的诗人”。善于从历史和思想的高度来提炼诗意,表达政治主题。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人。曾与人合作用“马铁丁”的笔名发表大量思想杂谈。

诗歌创作:a、1955-56,《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等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

b、1957-60,探索时期。《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1957)、《望星

空》(1959)。形式的创新。内容多个人化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层思考,

受到严厉批评。

c、60年代初《祝酒歌》、《甘蔗林一青纱帐》,时代豪情和个人化的表达

结合。

d、文革后期,《团波洼的秋天》

饱满的政治热情,直白如口号的抒情,同时附有哲理和真挚的情感,易于传颂,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

矛盾性:与时代主流不和谐的诗作也反映了作者及一些知识分子当时的矛盾心态。

二、十七年诗歌总体评价

1、成就

反映时代精神。充满激情。

新题材的开掘,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的思想。(以牺牲和限制为代价)

对新诗形式的发展:民族化、大众化、歌谣体等。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

2、“单一性”

与政治联系紧密。

对诗人艺术个性的抹杀。“小我”-“大我”

诗歌理论上的偏失。重视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诗歌艺术的多样性。重视外形式和格律,忽视主题思想。假大空现象严重。

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三、老舍的《茶馆》:

1、老舍:1899-1966,满族。现代著名小说家。1949年底从美国回到北京。五六十年代,潜心创作戏剧,共创作剧作23部。最有代表性的为《龙须沟》、《茶馆》。60年代初,开始写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完)。1966年8月逝世。

政治热忱+文学“冒险”

2、《茶馆》:当代话剧“经典”

地点:裕泰茶馆

时代背景:清末1898年初秋、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后的内战爆发前期

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贯穿全剧。

选择老舍最为熟悉最为擅长的题材人物,通过写小人物的命运,侧写时代变迁。

接续了老舍作品的人性传统,对普通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温婉、悲悯、平和、幽默。

舞台演出的成功。

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

1、通讯、特写的发达:由于对现实生活的及时有效的“反映”,使之成为散文创作的重要样式。“散文特写”往往并举。

创作高潮:1950年代初: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映

代表作家:魏巍:1920-,河南人。两次到朝鲜前线。代表作品集《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广为流传。

真挚的感情、对“典型情景”的选择和提炼,以抒情性议论来提升意义,艺术感染力极强。

提高了通讯报告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之争)

2、“散文”的复兴:50年代开始,散文小品(抒情散文)的写作受到抑制。

“散文”的复兴期:

1)1956-1957:“短小的散文小品多起来了”,作家探索个体情感经验的表现,以及具有个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短暂。很快受挫。

2)19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受到重视。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a、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的探讨:“笔谈散文”(人民日报)

b、“散文作家”形成专业作家群。杨朔、刘白羽、袁鹰、秦牧、碧野、菡子、柯蓝、郭风、何为等。老作家: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等。散文创作繁荣。

c、散文艺术:题材拓展,对古典散文艺术的借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锤炼语言。

d、散文发展空间仍然有限。难以超越意识形态的规范。创作存在几种固定模式。艺术借鉴有限制

代表作家: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后,主要转向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直到80年代都被看作当代散文的名篇。80年代中后期以后,对他的评价出现争议。

创作特点:a、“拿着当诗一样写”:讲究“诗意”。“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周立波),艺术上的过度追求。

b、“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即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

的政治性主题的思维和感情方式,“开头设悬念,卒彰显其志”的写作模式。

当时,“耳目一新”。80年代中期以后,“生硬”、“模式化”等批评。

3、杂文的兴衰(略)

三对十七年散文的思考

散文家建造的“非真的现实”

“非我”与“千人一面”

写作的固定模式

十七年散文同样受制于政治,失去独立性,失去散文创作最重要的——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 10 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 村题材小说家是( C )。A. 赵树理 B. 孙犁 C. 周立波 D. 柳青 2. 20 世纪 80 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主要有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 B )等。 A. 三家巷 B. 芙蓉镇 C. 白鹿原 D长恨歌 3.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 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 C )等。 A.正红旗下 B. 车站 C.绝对信号 D. 野人 4.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 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脆诗"的诗人是( A)。 A. 北岛 B. 舒婷 c. 顾城 D. 海子 5.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D ). A. 雾月牛栏 B岸上的美奴 C亲亲土豆D北极村童话 6.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B )。 A. 竹西 B. 司猜纹 C. 苏眉 D. 庄老太爷 7. 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 1987 年发表的( A )。 A. 十八岁出门远行 B.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 一九八六年 8. 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B )。 A.红粉 B. 妻妾成群 C. 米 D. 黯粟之家 9. 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的作家是( D ) A. 韩少功 B. 贾平凹 C. 余秋雨D王小波 10.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 A )。 A. 龙虎斗京华 B. 七剑下天山 C. 萍踪侠影录 D. 白发魔女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分,共 20 分} 11. 《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ABC ) 等。 A. 黎老东 B. 小满儿C 傅老刚D. 双眉 12. 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CD )等。 A. 刘世吾 B. 钱文 C. 张思远 D. 犁原 13.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 A. 白毛女 B. 智取威虎山C沙家浜D红色娘子军 14. 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ACD) A.白雪的赞歌B甘蔗林-青纱帐C一个和八个D将军三部曲 15.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主要有(ACD)等 A. 浮躁 B. 废都 C. 秦腔 D. 高兴 16. 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 1991 年至 2006 年,其代表作有(ABD )等。 A. 大浴女B孕妇和牛C.玫瑰门D.笨花 17.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BCD )。A. 王子光事件 B. 探寻"野人"C. 观看"天葬" D. 顿珠婚姻 18.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 )等。 A.风景 B. 祖父在父亲心中 C. 手机D乌泥湖年谱 19.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创作中,老作家的人生反思作品主要有陈白尘的《云梦断忆》、 黄秋云的《雾失楼台》和(BCD )等。 A. 杨朔的《香山红叶》 B. 孙犁的《亡人逸事》 C. 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缉的《干校六记》 20. 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主要作品有(ABD) A. 永远的尹雪艳 B. 游园惊梦 C.台湾人三部曲 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三、填空题{每空分,共 20 分} 1.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孙犁 )的《村歌》、周立 波的《山那边人家》、李擎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22. 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 (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23.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 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24. 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25. 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 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萧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26.1957 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 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禹的《胆剑篇》等。 27. 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 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减克家的《有的人》等。 28. 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 牧筒》、雁翼的《在云彩上面》等,都是 50 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29. 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间,莫言的《红高梁》、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陈忠实) 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0. 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 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31.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鹊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讲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讲义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本课程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以下12个专题: (1)17年农村题材小说; (2)当代小说中的革命叙事; (3)“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 (4)“朦胧诗”与当代诗歌的探索; (5)新时期乡土小说; (6)女性文学; (7)先锋小说; (8)新写实小说; (9)当代散文的多样化; (10)新派武侠小说; (11)台湾小说; (12)台湾诗歌。(其中,第3、5、7、8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重点。) 2.本考核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可同时使用辅助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和专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补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李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3.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A.“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全面的认识; B.“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

总结的能力; C.“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A.“平时作业”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作业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三”、“专题六”、“专题九”和全部内容(“专题十二”)后进行,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两个小时),卷面总分为100分。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携带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平时作业”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各地电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B.“期末考试”采取“半开卷”考试的方式。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一页由各分校或教学点印制并加盖专用章的A4纸(分校或教学点考试前2周发放到学生手中),此专用纸只能由考生用签字笔、圆珠笔手写。可正反面书写。 5.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30%、30%、40%。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五种,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10%、20%、20%、30%。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 简答题和论述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照抄教材,不能给高分,甚至完全不给分。其中,分析题的范围仅限于本课程的四大重点(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专题七:先锋小说;专题八:新写实小说;)之内。 试题类型与三个层次的考核要求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试题类型,都可能涉及“了解”、“掌握”和“分析”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期末考核试卷卷面分数为100分,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两个小时)。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3

作业3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2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 )。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 C )。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 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A )。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2020年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 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b5E2RGbCAP 3.1957 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 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 剑篇》等。p1EanqFDPw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 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 50 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DXDiTa9E3d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 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RTCrpUDGiT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 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5PCzVD7HxA 7.2008 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 为主题的作品。jLBHrnAILg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臧克家的《有的人》等。xHAQX74J0X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 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 16 人集体化名“童怀 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LDAYtRyKfE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 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Zzz6ZB2Ltk 12.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 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 就。dvzfvkwMI1

当代文学课件(DOC)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D )。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 B.马有翼C.王金生 D.满喜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 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 2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 )。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 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29]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及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C.《登记》 D.《耕耘机》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C.《艳阳天》D.《山乡巨变》 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B.《红旗谱》C.《皖南事变》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 A.《林海雪原》B.《三家巷》C.《皖南事变》D.《红旗谱》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B.《关汉卿》C.《茶馆》D.《龙须沟》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C.《沙家浜》D.《智取威虎山》 10.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B.赖声川C.高行健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 )等。 A.《山乡巨变》 B.《创业史》 C.<妇女代表》 D.《艳阳天》 2. 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 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3. 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BD )等。 A.小满儿B.双眉C.范灵芝D.妞儿 4.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 )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 现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公布如下,希望大家根据我的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的朋友发到论坛里共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02年9月版) 2002年9月20日 课程代码:0404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选修课程。它承担了现、当代文学史的系统论意义上的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得到新的、系统化的当代文学史知识并使考生掌握写当代文学论文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当代文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较系统的“史”的认识,摆脱孤立的、散点式的认识,并在这种系统认识下,产生对当代文学发现,探索的求知欲望,并培养考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 使考生树立按三个阶段分期的“当代文学史”的阶段论观点; 2. 使考生认识“十七年”文学方针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懂得现实主义文学的曲折道路同极“左”文艺思潮的关系。 3. 使考生能对在“十七年”与新时期两种不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正确的比较和认识。 4. 使考生能在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对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所把握和研究。 5. 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继续,因之,它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关;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与外国文学的平行学科,它与外国文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最具有现实性、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因之,它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密切相关;由于当代文学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类的美丑评判,因之,它与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可见,在上述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也具有基础学科课程的性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概述,使考生对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及不同历史时期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有较系统的了解。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在通常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3、十七年文学时期,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老师提到了,但是课件上没有呢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文代会最为重要的意义,便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毛泽东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批判的内容:批判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从三方面进行:1.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2、宣扬了资产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3、污蔑了中国人民前进的历史道路,肯定了武训是救世主,就否定了农民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两个方面展开:(1)批判俞平伯的红学观点:①俞平伯断定《红楼梦》是记录自己经历的情场角逐的才子佳人小说,这对概括书的思想意义是不全面的。②宣传了佛家的色空观念。③在人物塑造上,主张“钗黛合一”,没有褒贬倾向。④以考证代替了社会意义。(2)批判《文艺报》压制小字辈。(3)真正目的:打击胡适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破旧立新的需要)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1)、文艺界内部的批判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2、历史的分歧:⑴左联内部的矛盾;⑵国统区与解放区不同处境,文艺整风带来的矛盾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C.《登记》 D.《耕耘机》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C.《艳阳天》D.《山乡巨变》 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B.《红旗谱》C.《皖南事变》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A.《林海雪原》B.《三家巷》C.《皖南事变》D.《红旗谱》 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B.《关汉卿》C.《茶馆》D.《龙须沟》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C.《沙家浜》D.《智取威虎山》 10.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B.赖声川C.高行健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 )等。 A.《山乡巨变》 B.《创业史》 C.<妇女代表》 D.《艳阳天》 2. 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 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3. 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BD )等。 A.小满儿B.双眉C.范灵芝D.妞儿 4.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 )等。 A.《三里湾》B.《林海雪原》C.《红旗谱》D.《红岩》 5.《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 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