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刘卫征

学号:1012425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成为江西诗派的主干;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其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明显收到了杜甫的影响。首先,在诗歌内容上,黄庭坚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及时事政治的诗,但是与诗圣所不同的是,诗圣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政治上的黑暗状况,因此,其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史。但是,黄庭坚因其本人专意于书法艺术和读书赋诗,参政意识不高,所以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现实的描写是有所回避的,希望能狷介自持而洁身远祸。在艺术手法上呢,黄庭坚则坚持了杜甫喜用拗句的传统,给人以奇绝劲峭的感觉。同时,黄庭坚提倡用典,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但是此处的用典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尽力的避用俗典,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过分的注重修辞和用字,也是的黄诗易出现晦涩难懂的弊端。而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黄庭坚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做诗要达到自然平淡之美。故刘熙载曾这样写道:“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其实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和大胆抒情,黄庭坚在意境方面似乎略胜一筹。故以“以意引领”为特征的山谷诗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陈师道,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同时作为“论士三人”之一,也是黄庭坚最看重的诗人。黄曾这样赞誉陈师道:“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黄庭坚对于陈师道的看重和推崇,当然事实证明陈师道也的确担得起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陈师道作诗师黄而学杜,主张作品应该在平淡中展现现实的图景,故陈虽对苏轼多崇敬之情,却未能沿袭苏轼的诗风进行创作。苏轼生性旷达,即使一贬再贬,也绝不会失掉对生活的信心和仕途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却不同,生活圈子很小,生性又细腻,故常常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抒发感慨,感情真挚而朴实。这也就体现了其诗歌“朴拙”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点。但是陈诗也有着以简缩文句为工,瘦硬枯涩不能通身的缺点。

陈与义,三宗的最后一位。其诗歌内容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体现文人雅士安逸文雅的生活情调。但是其后期作品却多伤时忧怀的篇什,体现了一代文人对偏安江南的难解愁绪。受内容的影响,陈与义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相应的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期陈与义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句法,造语用字凝练,但较前二人诗风明净清新。但是后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使他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努力学习杜诗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雄浑深沉的诗风,突破了黄庭坚、陈师道瘦硬的诗风。

以上,笔者从历史贡献和时间先后的角度对江西诗派的三宗的诗歌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下面将具体介绍江西诗派中几个较著名的小派别。

首先是山谷四甥,也就是江西诗派的四位洪州诗人,都是黄庭坚的外甥,分别是洪朋、洪刍、洪炎、徐俯。“四甥”均受到黄庭坚真心的关怀和精心的教导,故在山谷诗的传承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之无愧成为江西诗派的成员。洪朋是洪氏兄弟中的长兄,是南昌诗人群体的领袖,在三洪中成名最早,也最早得到舅父的认同。就写诗而言,因为洪朋在现实的科考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所以在诗作中多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沉沦,被舅父成为“候虫之声”。但是同为歌咏身边之事,洪朋与陈师道又有所不同,陈多借身边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愁绪,洪朋却是以诗作作为摆脱、超脱和解脱的媒介,以此来平息化解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抑郁。因此,从洪朋的作品中,我们大多可以感受到其摆脱、超脱和解脱

的主题。但是这种洒脱却与苏轼的豪放有着根本的区别。相比来看,苏轼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洒脱是真洒脱,是看透生活的真智慧,而洪朋之所以在诗中展现摆脱、超脱和解脱的情怀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一种想象之中的排遣,是假洒脱而真抑郁。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不如意之中,才使得他英年早逝,徒剩下一些感慨。从仕途来讲,洪刍似乎比其兄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作诗方面却是不尽如意。同洪朋一样,洪刍作诗也多是效仿黄庭坚,但是却往往不得要领。众所周知,山谷诗多瘦硬难懂,讲究锻炼,洪刍学之,雕琢做作的色彩过于浓厚,只得黄诗之形而终未得其神。但是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未能察觉这点,反而对洪刍的作品大加赞扬,以至于洪刍一跃超越其兄,成为三洪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至于洪炎,虽然是三洪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得功名最早的,在宦海中沉浮的时间最长,因此相较于两位哥哥,多一些城府,少一些疏野,然在骨子里,他还是江西诸友的同调。故在洪炎早年的诗歌中多是承袭山谷诗瘦硬的点,精于炼句,善于用典。而在生命的后期,洪炎的诗却以学习杜甫为主。其实江西诗派本就是以杜甫为祖的,但是多局限于篇章字句的锤炼而已。洪炎晚年有与杜甫相近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以诗歌的语言来诉说人生的境遇,虽然不似杜甫那样悲天悯人,却也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真切感受。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洪炎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庭坚曾这样评价诸甥,四洪“皆能独秀于林”,徐俯却是“万人敌”。看似否定的评价,其实包含了黄对于徐俯前途无量的预言。的确,徐俯在学习山谷诗上与三洪的规行矩步不同,而是在学习其诗学的同时,对其诗的取向进行了大胆地扬弃。故从形式上讲,徐俯沿袭了山谷诗重视句法和修辞的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一变山谷诗晦涩难懂的弊端,将其不断发展的人生感悟尽显诗中,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蕴理丰富。总的来说,相对于三洪的学山谷却均未有所大的成就来说,徐俯的诗大胆创新,可自成一家。

其次,较为著名的小派别是临川四友,即饶节、谢逸、汪革和谢薖。饶节,临川四友中最年长的一位,潜心佛法,常将佛法中的空灵无争的禅意赋予诗中,故其诗纯真朴实,华而不绮,被南宋诗人陆游称赞为当时诗僧第一。谢逸,仕途上的不顺非但未能扼杀其生活的热忱,反而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最终竟成为理学传人和临川诗人的领袖。从诗歌体裁上来说,谢逸的赠答诗最为著名。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有闲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交往,而因此赠答诗也就成为其诗歌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类赠答诗中集中体现了谢逸的理学思想和江西诗人的情怀。如通过朋友之间的问答来以节气、道义等互勉之,立意极其高远,而且善于捕捉友人的气韵神采。而且,相对于以往江西诗派的诗人不同的是,谢逸的诗在传播理学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得诗作更显得有生气而不至于晦涩难懂。至于汪革,因其早逝,存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多。但是从友人所写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判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志使其在仕途生意,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品格的高洁和诗歌的纯净,值得后人的学习。至于谢薖,因其师承于谢逸,所以在诗风上与谢逸有诸多相仿之处,但是因其缺乏诗人的情志,故走重义诗歌一路,体现了其诗歌情韵的偏枯。总的来说,他的诗歌过于重视诗歌的表意功能而用力过多,以至于表达不副,有偏粗偏枯之病,不能达到山谷诗歌“沉雄刚劲”的境地。

再次,为以李彭、祖可、善权为代表的南康诗人群。其中,祖可和善权为两位诗僧,与外界交流不多,与江西诗派多位诗人的诗歌唱和,是其名列《江西宗派图》的关键。而李彭则不同,作为黄庭坚的表侄,其与江西诗派本就有密切的联系,加之其本身高格与妙理的理学底蕴和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本就使其有能力成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而且他还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与宗派的其他成员广泛交往,最终形成了平夷、奇异相济的诗风,为江西诗派增添了新的特色。

再次为淮南诗人群,主要包括:黄冈诗人潘大临、潘大观、何隅和蕲春诗人林敏功、林敏修。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各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多遗失。因此只能从总体上去分析这一群体创作的特点。总的来说,淮南诗人大都仕途不得志,因此在生活的艰难中不断摸索,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刘卫征 学号:1012425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 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 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 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 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古代文学-江西诗派

3、江西诗派的形成、涵义及影响。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1.北宋后期 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 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特色

江西诗派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黄庭坚 ?(一)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太史,豫章先生,涪翁,黔江居士(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文节。 ?(二)诗歌主张 ?1、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胡宗元诗集序》) ?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次韵杨明叔四首·序》) ?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2、主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诗后》)。 ?3、忌尘俗。 ?《与党伯舟帖》:“诗颂要得出尘有远韵。” 《再次韵兼履中南玉》:“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 ?4、重道德修养。 ?“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甥驹父》) ?5、讲法度。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无一字无来处”,就是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在诗中多用典故。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 ?(三)诗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现实:如《流民叹》。 ?2、表现自我。如《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 ?(四)艺术特色 ?1、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黄庭坚善于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邃的哲理。 ?《蚁蝶图》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2、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起结无端。 ?黄诗讲究章法布置,而布置常作曲折变化,绝不囿于固定套式,故能超出寻常滑俗蹊径。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3、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禾巴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愚知相悬三十里,荣枯同有百馀年”(《寄怀公寿》) ?4、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不喜作艳语,绮语,软语,而以典雅劲峭胜。其用语,除博采经史诗赋外,还多取材于禅家,道家和小说。 ?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习之实录葬皇祖,斯文如女有正色”(《次韵子瞻送李豸》) “定知逃禅入少林”(《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 “藏刀避肯綮”(《送李德素归舒城》)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蚁蝶图》) ?5、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浏亮芊绵的特色。 ?黄诗不但情思超迈,韵格高绝,而且造句奇崛,笔势雄健,加之又发展了杜甫诗用拗律拗句的手法,故能疗救晚唐的熟滑,矫正西昆的绮靡,形成瘦硬峭拔的独特风格。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摘要江西诗派这一名词初始于于宋代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江西 诗派在宋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历来对江西诗派的文学主张,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仿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的新境界是这个诗派对黄庭坚文学主张的极大师承,但同时江西诗派在发展过程中文学主张又有所发展。作为宋诗中的一个真正的派别,它既别与西昆,又反西昆,在欧、苏之后的宋代诗坛,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江西诗派在学习黄庭坚的文学主张的同时,又强调"活法",这无疑是一种继承之上的发展。 关键词江西诗派黄庭坚夺胎换骨超俗出新活法 内容: 宋代对于诗词来说,是唐代以后的另一个繁华的时代。各类流派、风格辈出,诗词的宗师也不鲜见。江西诗派作为西昆之后的另一派别,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列入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都是师法黄庭坚的诗法的,成为江西诗派。《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吕居仁近时以诗得名,自言传衣江西,尝作《宗派图》。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以及后来的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人物,虽然未被列入《宗派图》,但是作为江西诗派确立与扩展期的代表人物,却是承前启后,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后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虽由江西诗派入不由江西诗派出,但是他们也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江西诗派的人物也并非都是江西人,杨万里《江西诗诗序》云:“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但是单单从这一系列的名字里无疑可以看出江西诗派在当时的盛况以及在之后的影响之深远。 提及江西诗派,黄庭坚作为创始人,他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风格对后期的江西诗派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他师于苏轼又别与苏轼。苏轼的才学以及他的风格是受很多人景仰的,但是他虽然在诗词艺术上有着很大的艺术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形成一个宗派。黄庭坚深受苏轼的赞赏,在《沧浪诗话》中也有“至于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靑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虽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便是著名的“点铁成金”说、以及“字字有来处”的根源,也是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之一。取古人陈言作诗,以故为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使其成为自己的作品,这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南宋刘克庄的《江西诗派小序》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至只字

第六讲、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六讲、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一节:黄庭坚 第二节:陈师道和吕本中 第三节:陈与义与曾几 第一节:黄庭坚 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喜爱舒州三祖山山谷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两度被贬,绍圣年间被贬涪州别驾,徽宗年间,才做了七天太平知县,又因《荆州承天院塔记》,被人陷害,被撤销一切职务,流放宜州编管,后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多读书,从中汲取营养。《与元聿圣庚书》:“岷山之水滥觞,及其成江,横绝吴楚,涵受百谷,以深其源本故也。学而知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2、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赠谢敞王博喻》:“文章最忌随人后。”《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推尊杜甫。老杜作诗,退之为文无一字无来历。又说:少陵夔州以后诗,退之潮州以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三、黄庭坚诗的艺术特色 1、章法回环曲折,不平铺直叙。《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2、善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如用典《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3、声律奇峭,多用拗句。《题落星寺》: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4,晚年诗风平淡而山高水深,千锤万炼而浑朴自然。《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之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之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第二节陈师道和吕本中 一、陈师道的诗歌 1、陈师道(1053-1102)的清贫生活: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贫寒,性格狷介。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35岁由苏举荐任州学教授。48岁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后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正个发展嬗变史。而江西诗派的吕本中也提出“活法”说。“活法”说是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重要诗学思想,也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唐诗继后,宋诗便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姿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期间诗人辈出,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形成、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它是宋代以来最大的文学流派,贯穿两宋,时间持续之久,影响波及近代同光体,对宋代及其后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西诗派主要是指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中心,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主,而“字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江西诗派由此得名确立。江西诗派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宋诗这个阶段时的重要环节。到了元代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作家以江西人为多,成就虽各有高下,其师承传授、艺术见解,均与山谷有一脉相承之处。由此可见,江西派人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黄庭坚乃江西诗派的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大致上代表了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是其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和深切体会,大都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中,数量众多,但是如果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些看似散乱的议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便是创作论,这是其诗论的精华。 一、“不俗”和“独创”。创作论的纲要是强调“不俗”和“独创”,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面对唐诗的诗歌艺术的巅峰,是望而却步还是自从一家,黄庭坚力主后者,同时他为写诗者提出了学习写作的两个步骤,这其中包含了其主要的诗歌理论,也是江西诗派继承延续的流派理论。笔者粗浅地将这两个步骤概括为:熟陈和生新。 (一)熟陈,即以学问为诗,这是宋代诗学中的一个特征,关于“熟陈”,黄庭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1、讲究法度和诗艺,师法古人 法度即严谨的篇章结构,要求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熟练地掌握各种艺术的法则、手法和技巧。他在《论作诗文》中提到:“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级三班 姓名李杰 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6月4日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

[文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文化]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有《黄山谷集》。治平四年(1067年)考取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他以诗受知于苏轼,又因此受牵连,后因对王安石新法有微辞,被贬而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黄庭坚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他的词与秦观的词,被人相提并论。但他的词成就并不高,他的主要成就是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由此形成宗苏、宗黄的宋诗两大派。黄庭坚的名声大是因为除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创作的理论纲领。 黄庭坚作诗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①但他鉴于党祸,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的教训,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脱离现实,以才学相高,以议论相尚的路子。对此现象,作一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党争,作为社会的背景,是北宋后期社会中心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此前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向后影响到南宋政治格局,且直接给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命运

和诗文创作以巨大冲击。当党争由上层的政见分歧,演为复杂激烈的派系倾轧,随双方势力交错升降,继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轮番贬谪。黄庭坚晚年有两句沉痛的诗:三十年来世之变,几人能不变鹑蛙。②概括了生活在政局动荡,贬谪频仍中的士大夫的普遍人生遭遇。而当以诗文论罪,攻讦告发,人人自危,害怕因此贾祸的心理滋生蔓延,使得诗在一度贴近现实之后,取一种迴避的策略。黄诗是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同王安石、苏轼相比,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最能体现黄庭坚诗歌主张的,是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由此可以见出,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并与当时正在勃兴的理学思潮形成共鸣。同时,在宋诗已具特色后,继续致力诗歌形式、表现方法的开拓创新,这就共同构成了黄庭坚诗歌特色的主要内涵。面对已取得高度成就的唐诗,宋代诗人除了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外,更要求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文章最忌随人后①,自成一家始逼真②。因此,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③、脱胎换骨法④等主张,尤有影响的是大作拗体诗.这是继宋初诗坛先前流行的平易流畅的诗体和属对精工的昆体之后,在律诗形式上的别开生面之举。它有意打破律诗原有的平仄规范,运古入律,于不和谐中求得抑扬顿挫变化的节奏美感。此体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号:20095021341 学院文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 学 年级09级三 班 姓名李 杰 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 论 指导教师职 称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 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江西”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 《水浒传》是如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水浒传》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塑造了叱咤风云、面貌各异的英雄群像。通过对英雄形象的讴歌以及对英雄斗争的描写,再现了真实的社会历史风貌,突出了重大的历史主题。《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人物性格。 《水浒传》围绕着“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分别写了一百零八名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这些人生活于社会的不同阶层,身份、地位、理想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在上山的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经历和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 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集》 ?1、家传: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 ?苏黄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 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 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黄几复

诗派划分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王维孟浩然 代表作品:王《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孟《春晓》《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 韩孟诗派--代表人是韩愈孟郊 代表作品:韩《原道》《原毁》《师说》《答李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昌黎先生集》孟:《感怀》《游子吟》 元白诗派--代表人元稹白居易 代表作品:元《连昌宫词》 白:《卖炭翁》《宿紫阁山北村》《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 江西诗派--代表人黄庭坚 代表作:《诸上座》《李白忆月游》《花气诗》 宋代四大家--分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代表作品: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南乡子》《青玉案》 柳:《雨霖铃》《蝶恋花》《望海潮》 李:《如梦令》《声声慢》《点绛唇》《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蝶恋花》 公安竟陵诗派--代表人钟惺谭元春 代表作钟:《浣花溪记》《隐秀轩文》 谭: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 江左三大家与神韵派--代表人王士祯 代表作:《秋柳诗》 建安邺下文人集团--代表三曹七子蔡琰 三曹指 曹操《薤露行》《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吟》《白马篇》 七子指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孔融《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杂诗》 陈琳《饮马长城窟》 徐干《中论》《室思》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

代表作《湘军志》《湘绮楼日记》《道咸所见录》《独行谣》《圆明园词》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代表作: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 李颀《古从军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