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具如别式。宜即颁下,咸使闻知。”①(《全唐文》卷5)但是,唐太宗的常服等级制度化,收效并不显著,皇城之外,在“官人百姓”中仍然大量存在着不依“令式”的现象,甚至出现有人在袍衫之内,穿着朱紫青绿等超越等级的“官服”,在街上大摇大摆地招摇,使人难辩高低贵贱。因此,咸亨五年,唐高宗又专门下诏,令“自今以后,衣服下上,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

②(《唐会要》卷31,《李辚传》)开元四年(716)唐玄宗颁《禁僭用服色诏》对僭越服色的现象给予以限制。此后,唐代宗、敬宗、文宗等皇帝屡屡颁布禁车服逾侈的诏敕。及至五代后唐庄宗时,对于那些“有力之家,不计卑贱,悉衣锦绣”的状况也要给予严惩。平心而论,虽然在有唐一代,僭越服色的现象从来没有真正根除过,但是,从总的方面说,紫、绯、绿、青的服色制度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等级规范了。

与服饰等级化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现象是,唐代统治者在重建服饰秩序的同时,将服饰的等级标示价值,做为激励机制的文化动力源。在唐高宗时,唐王朝把“借色”、“借服”做为一种赏赐,一种恩宠,一种巩固其皇权统治的有效手段。就其政治文化意义来说,唐王朝为服饰功能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新的文化特质。所谓的“借服”,就是允许品级低下的官员在“特许”的条件下可以“借服”品级高的服色。据李斌斌等编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介绍,唐代被允许借服的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军将在战场上立了功,作为赏赐,允许穿绯或紫服。第二种是派遣入蕃使。为了提高他们的

地位,允许穿绯或紫服。第三种是都督或刺史中的官卑者,可以借穿绯服。应该指出,“借服”虽然都是临时性的,事后要归还,但是作为一种“权宜”和“变通”式的物质奖励手段,还是有其积极的政治文化意义的。一方面,“借服”提高了低品级官吏的“政治待遇”,使其享有和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这无疑会极大的提升“借服”者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借服”也强化了服饰等级意识,使服用者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官吏民众意识到服色所标示的文化意义。当然,“借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于“反客为主”,以“以假代真”的弊病。

服饰的等级性使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变得有所区别,以致当时人常以服饰来代表等级。例如一提“白衣”就知指无官的百姓,一提“青袍”就知是低品级小官;“紫袍犀带”那定是贵族无疑,“皂衣抹额”不用说就是军人。唐独孤郁在《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文中说有这么几种人是不劳而食的:一是“绛衣浅带”者,二是“缦胡之缨、短后之服”者,三是“髡头坏衣”者。作者没有直接点出“官吏、军人、僧侣”这不同的集团或等级,但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就是服饰中等级性、集团性特色所起到的作用。

其二、贵黄尚紫混绿贱白。由于唐王朝历代帝王强力推行服饰等级的制度化,因而唐代社会各自阶层或集团服饰的服色“差等”极为明显。无论是皇帝和贵族、一般官吏、平民商贾、劳动者奴婢、军乐僧道的文化标示,都具有贵黄尚,混绿贱白的服饰审美心理。

终唐一代,赭黄(也作柘黄)色是至尊之色,为皇帝所专用。据

史载,皇帝除在大型典礼上要穿冕服外,其余时间可以服袍衫,其色为赭黄。不过,这时“黄袍”尚无锦绣之繁,盘龙之饰。隋及唐初,赫黄之色尚处于“大众”序列,无论何人,不计官职,均可服著黄袍衫。按唐初服饰令式规定,不管其本来服色是什么,百官上朝时都可以服黄。后来到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洛阳县尉因穿黄服夜行为人殴打,所以特下诏令:“朝参行列,一切不得著黄。”(从此以后,除皇帝外,官吏中穿黄衣衫的只有三种人。一种是流外官以及无品的参选者,所以当时有“黄衣选人”的说法。第二种是宫内的低品宦官,所谓“黄衣使者白衫儿”(白居易《卖炭翁》)即是。第三种是里正等各种胥吏。《太平广记》卷104“卢氏”条说卢氏“昼日闲坐厅事,见二黄衫人入门。卢问为谁,答日:里正”。总的说来,穿黄衣衫多少带有些使役职能的味道。(李斌斌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第72页)当然了,上述三种人服黄的服饰文化意味与皇帝服黄的文化服饰意味有天壤之别了。此外,自唐以黄为至尊之色以后,历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黄色定为皇帝的专用之色,黄袍亦为“盘龙御衣”,非皇帝不可衣。

与黄为至尊的服饰标示意味相似的是,贵族高官(即诸王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常服,以绯、紫二色为主。五品以上穿绯、三品以上衣紫,绯袍紫袍为高级官员的政治标示。从唐德宗始,为了更好地标示贵族高官这一等级,绯紫服上开始增有图案。唐德宗以诏令的方式确定,节度使级的袍上可以绣鹘衔绶带,观察使级的袍上可绣雁衔仪委(一种瑞草)。其后,这种图案扩大到非节度使、观察使所穿的绯紫

服上。例如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被赐紫,紫袍上就有“鹘衔瑞带势冲天”③(白居易:《喜刘苏州恩赐金紫遥想贺宴以诗庆之》);翰林学士蒋某所授绯袍上也是“瑞草唯承天上露,红鸾不受世间尘”④(王建:《和蒋学士新授章服》),由此可见前述雁衔仪委中的“仪委”是一种瑞草。应该指出的是,绯紫服所彰显出的“政治权贵”文化意味,使得追求服紫服绯,成为唐代士人的政治“时尚”,比如唐后期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借服“绯服”,后来不当刺史了,却仍然舍不得归还绯服。若干年后,还念念不忘其时的荣耀,对不能够再服“绯服”而感叹:“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曾经烂漫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故衫》)颜真卿当县尉时曾对一尼姑表达过自己的愿望:“官阶尽五品,身著绯衫……其望满矣。”(《唐语林》卷六)按照唐王朝的服饰制度,六品七品穿绿袍衫、八品九品穿青袍衫(一度改青为碧)是其基本服色。据史籍记载的实例,例如鸿胪寺丞(从六品上)是绿袍;下州参军(从八品下)是碧衫;补阙(从七品上)是绿服;拾遗(从八品上)是青袍等。又据《唐会要》卷3l所引《礼部式》,服青碧者许通服绿,所以我们在诗文中看到穿绿袍衫的官吏最多。由穿青绿袍的低级官吏跃入穿绯袍的高级官员很不容易,所以滞于仕途的官员们常有“青袍白头”的感慨,其中唐于良史《自吟》一首说的尤其悲凉。诗云:“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

较之于官吏阶层,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饰色彩就比较单一。虽然隋

炀帝定服制,规定庶人服白、屠商服皂。从史籍记载的实例看,当时庶人服白衣的要多于服黄者。所以百姓应举叫“白衣举人”,剥夺官职又允许效劳叫“白衣从事”或“白衣从征”。白衣而外,平民尚可穿皂穿褐、甚至穿绿穿紫,商人按规定要服黄、白,唐代的举子在去谒见座主时要穿缝掖麻衣;街上的豪侠则朱、紫、黄、绿无所不穿。这些都是平民中某类人的服色特点。至于普通劳动者、奴婢的服色,服黄、白、皂,客女及婢通服青、碧,所以时人称婢女为“青衣”。就样式而言,一般劳动者如农夫、工匠大都穿短衣,仆人的衣服也不能宽长。

其三,便宜实用,贵贱少别。虽然自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下令制定《衣服令》始,历代皇帝都颁布过有关服饰的诏令,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服饰服色,令式都做过严格的规定。但终唐一代,远论是在冠服,还是常服的实际服用中,大都呈现出一种崇尚便宜实用,贵贱差等少别的状态。比如,按照李渊制定的《衣服令》,皇帝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骜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沙帽、白恰共十二等。其中衮冕的形制是,冠上有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身穿玄衣(深色或即黑色衣)缥裳(缣为赤和黄色),有十二章纹饰:衣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等八章,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内穿白纱中单;腰束革带、玉钩觫,垂大带、蔽膝;佩鹿卢玉具剑;脚穿朱袜、赤舄,舄上加金饰。皇太子有衮冕、远游三梁冠、远游冠、乌纱帽、平巾帻共五等;百官有衮冕、骜冕、毳冕、绣冕、玄冕、爵弁、

远游冠、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共十等。不同的冠与朝服(亦称具服)、公服(亦称从省服)相配合,服用于不同场合。按照《武德衣服令》的规定,朝服是头上戴冠(上述各冠之一,主要指远游、进贤、武弁),冠下有帻,冠上有缨、有簪导;外穿绛纱单衣、白裙襦(或裙衫);内穿白纱中单。束革带,垂蔽膝;脚穿袜、舄;佩剑等。公服比朝服要简单,也是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但没有白纱中单,没有蔽膝,脚上穿履不穿舄,佩磐囊等而不佩剑。遇大事如陪祭、朝飨等穿朝服,其余公事穿公服,即礼重时穿朝服,礼轻时穿公服。(此处转引自李斌斌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这些规定都未能严格执行,常常被删繁就简。唐高宗时,就只在皇帝十二等服饰中只保留了大裘冕和衮冕,其他全部废而不用。唐玄宗时又废除了大裘冕,除个别场合仍使用通天冠外,其余如元正朝会、大祭祀等全用衮冕。由此可知,冠服在唐代呈现出趋于便宜实用的发展趋势,并有冠服向常服靠拢的势头。

常服是隋唐社会服饰的主流,主要由幞头(也叫折上巾)、袍衫、靴带组成。由于它便于行事,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的喜爱,以至出现了“贵贱通服折上巾”②(《旧唐书》卷45,《舆服志》。)的时尚潮流。大业六年(610)后隋炀帝整理服饰制度,在常服中划分等级,对官员、胥吏、庶民、屠夫商人、士卒的服色做了规定。这次规定虽然简约,但却意味着将常服正式纳入律令格式体系,将“贵贱通用”的常服等级化。

唐代隋兴,但是隋的常服律令及“贵贱通用”的时尚并未因之而

废。上元元年(674)八月,唐高宗再次下诏完善服色等级,规定“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镑,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侉,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输、石带、九铐,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铐”

③(《唐会要》卷3l)。但如前所述,“借服”“借色”服饰风尚的出现,就使得“贵贱无别”的现象成为一种服饰常态。

崇尚便宜实用,以致贵贱无别的服饰时尚,在女性服装的流行上表现得也极为突出。和汉魏传统的六服之制,北周系统的十二等之服相比,唐代皇后、嫔妃、内外命妇的礼服要简约得多。以皇后的礼服为例,唐高祖时的皇后服只有三等,即袆衣、鞠衣、和钿钗礼衣,而且这些服饰,也只是在受册、助祭、朝会、亲蚕、宴客时用,其余皆服便服。据《旧唐书》卷45《舆服志》载,唐命妇们“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结果“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当时流行的“不依格令”,“贵贱无别”的妇女服饰主要由衫(襦)、裙、帔、半袖裙襦、帽、鞋组成,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衫、襦、裙、帔。关于女性服饰在此后章节有专述,此处暂略。

其四,南简北实,互相仿效。唐代社会的主流服饰虽然具有等级性的共性,但是各地区的服饰,但互相之间又多少有些差异即个性。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南北差别上。南北方在服饰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南简北实,即南方人崇尚简约,轻薄,北方人崇尚实用,厚重。南北方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浪漫和现实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服饰美学风格。

南北方服饰的差异,主要原因首先是地域气候的差异。南方由于炎热和多雨,故多温暖天气,所以人们服饰的使用上偏重于单薄简约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冬装。就服饰审美路径而言,其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及主体个性的标示功能远远超出服饰的护体和遮蔽功能。同样,据说,唐时宣州人曾经有过以兔毛为褐的时尚,但那不过是有钱人家偶而一穿,正如北方人大冬天穿短裙一样,只是“显摆显摆”,大多数人还是遵循实用便利,护体遮羞,服膺个体需求的原则,选择自己的日常服饰。不过,对于南北方的服饰,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其服用者的政治文化心态还是起着不可小视的决定作用。依笔者之见,由于北方是所谓中原衣冠的正统所在,因而,某些官吏对于南方的衣饰,从政治心态上,仍然有着抗拒心态。同时,由于地方风俗及政治文化影响,南方对于北方的某些流行衣饰,也抱有一种抗拒的心态。比如,北方由于寒冷及服饰材料的特殊性,北方人形成了衣毛褐的习惯。据说,五代时南唐大臣徐铉到汴京出使,见到穿毛褐的就嘲笑。后来南唐降宋,他到邾州,虽冷也不穿毛褐,以至于因冷染疾,病死在郇州。徐铉看不惯北人衣毛褐很可能有某种政治或社会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南北方服饰习俗由于地域气候诸因素引起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北方人而言,服饰的首要功能在于护体,保暖,其次才是美观与社会角色的标示。由是,北方的服饰潮流,始终沿着厚实、粗犷、厚实、沉重的审美路径前进。尽管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穿着厚厚的毛褐,既显得笨拙,也极不美观,但在北方人看来,却是其富有和“有地位”的标示。其次,由于服饰审美上的特殊作用,南

北方在服装的用料上也彰显出不同地域的审美特征。据说,唐时最讲究的是益州即四川。《太平广记》卷3l引《仙传拾遗》,说妇女所穿的“益都盛服”是:“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并且认为“世间之服,华丽止此耳”,也就是说人间最好的衣服要属益州的服饰了。其三,南方衣饰尚宽大,北方衣饰尚窄狭,据李斌斌《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介绍,似乎南方男子穿半臂的不多,穿圆领长袍的时间也要比北方晚得多,湖南长沙地世的袍衫也要比北方的宽大得多。南北服饰的差异,在帽子和鞋上最为明显。唐时,北方流行帽子为毡帽,以厚实保暖见长;南方流行丝帽(结丝而成),以轻薄华丽为胜。据资料介绍,似乎南方人更喜欢戴帽,而且帽子的样式也特别的多,有所谓的筒形帽、角状帽、扇形帽等为北方所无。究其实,除遮阳护额等实用功能外,南方人之所爱戴帽,大概与其张扬个性,好炫富露财的地域文化性格有关。这一点,在鞋的穿着上,也极为明显。依地域特征而言,北方人履沙涉石,当以鞋为贵,而南方多涉水,鞋亦多以草麻为质,似乎不应以之为重,但南方人对鞋之用心,更甚乎北人。吴越之地,盛行所谓“高头草履”,极为华丽。有人甚至在木屐上大做文章,饰以油彩,描以花纹,以至于惊动皇帝,以为奢糜,下诏定式,只许其著“小花草履”。其四,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及特殊事件的影响,也对南北方的衣饰交流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北方原不产棉,因而就没有棉布做材料的服装。唐文宗时,夏侯孜穿着桂州生产的棉布所做的布衫上朝,唐文宗最先还以为夏侯孜穿得太寒酸了,及至得知棉布虽然粗涩,但很耐寒后,就自己先服

用起来。满朝文武,自然是上行下效,纷纷以棉布为质,穿起布衫来了。又比如,扬州毡帽本不流行,但当唐宪宗时的裴度因戴扬州毡帽而躲过杀身之祸后,扬州毡帽在唐长安就成了流行货色。当然了,这样一来,原来属于南方所特有的服饰材料,也就进入了北方,形成了南北交流,桂布桂衫及毡帽,包括制作工艺也因之流行起来,改变了南北服饰时尚。笔者虽然没有实证资料,但以情理而推,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服装样式,当然也会随着其强势的政治和文化标示而为南方人所接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北相互习仿的服饰文化交流。

其五,五色杂处,胡风日炽。唐代服饰呈现出的繁复华丽气象,与唐代各民族服饰之间的交流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国,虽然在隋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其族群部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①(《新唐书》卷219,《北狄传》)。但到9世纪初时,渤海人已经穿着各色圆领长袍、腰束革带、足着靴或麻鞋,其百官的章服制度,规定三秩(相当于唐之三品)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九秩)绿衣、皆木笏。此外,契丹族至唐后期时,契丹皇帝阿保机“被锦袍,大带垂后”,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后穿着后晋皇帝的袍靴,登崇元殿,盛赞“汉家仪物”的威盛。契丹因地处北方寒冷地区,所以衣貂、狐、羊、锦裘者居多,形成一道独特的服饰风景。据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回纥人已经穿着一种混合本民族装束与唐装束的服饰。回纥的可汗“衣赭黄袍、胡帽”,回纥皇后(可敦)“绛通裾大襦,冠金冠,前后锐”,

回纥“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西域诸民族,如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族的衣着,接近内地中原服装。其中,高昌国“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于阗服装也是“衣冠如中国”。此外焉耆、龟兹则是男子剪发不留,穿锦袍,似受波斯服饰影响较大。吐谷浑的男子穿长裙缯帽,或戴幂蓠;妇女以金花为首饰,辫发垂后,上缀以珠贝;君王则椎髻戴黑帽,妻子穿锦袍织裙。党项人多服裘褐;以披毡为上好的装饰。据记载,吐蕃人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开始学穿中原式服装,到唐穆宗长庆(821—824)会盟时,赞普穿素褐、戴布帽。到五代时,“男子冠中国帽”。南诏服饰与汉族大致相同。南诏俗贵绯、紫二色,这与唐朝相同。有大功的人在身上披锦,其次披虎皮。妇女不涂粉黛,贵者穿绫或锦的裙襦,头发则分辫为两股再作髻,上缀以珍珠、金、贝、瑟瑟、琥珀等。从现存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王的服饰看,他们大都穿圆领偏襟长袍。这一点确实也与唐五代中原服装很接近了。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来看,唐代服饰对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极为显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少数民族服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胡服”,对中原服装的影响也极为明显,可以说,正是这种五方杂陈,胡风日帜的服饰文化融合,造成了唐代服饰缤纷多姿,美不胜收的全新景观。

从现在可资研究的图像资料看,唐代流行的“胡服”主要受西域诸民族的影响。其中最典型和常见的“胡服”,实际上是一种窄袖袍衫。这种袍衫的样式多为翻领、对襟,服装上绣有花纹,下配以竖条

纹裤、尖靴,上则以毛皮帽、镶珍珠帽、花帽等相配。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吐蕃装饰和“回鹘装”的胡服对中原服饰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五代后蜀花蕊夫人作《宫词》,就有“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的诗句,说明回鹘装已影响到皇帝宫中的宫女了。后唐五代时,契丹式样的服饰流入中原,大为盛行,后汉高祖以之为患,专门颁布《禁断契丹装服敕》予以禁止。其敇曰:“近年中华,兆人浮薄,不依汉礼,却慕胡风……应有契丹样鞍辔、器械、服装等,并令逐处禁断”。这说明当时契丹式样的服装在民间已相当流行,服饰的趋同性引起了汉民族统治者的文化焦虑。不过,就唐代服饰的发展而言,胡风日炽的服饰潮流反映了唐代各民族在服饰上的互相交流和影响,正是这些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唐代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服饰景观,使得唐代的服饰艺术呈现出魅力四射的盛世审美文化品质。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硕博论坛ART EDUCATION RESEARCH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唐朝女子的服饰,凭借其独特的装饰意味、丰富的式样、瑰丽的色彩,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来说,唐代女子衣着开放、女着男装与女着胡服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三大特色。 一、女装开放与繁荣的经济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然而唐朝人并不因先进而盲目自大,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勇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以使自己的创造更美好、更灿烂。唐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武则天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这无形中也使唐代妇女在服饰的选择上能够更加大胆和开放,例如半臂装和袒胸装的出现。盛唐以后,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于外,女子裙腰高度上提,有些可以掩胸,外面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表现的就是这种装束。这种开放、大胆的着装观念就是在当代社会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穿“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袒胸装”最初是后宫嫔妃、歌舞艺人的穿着,一般可看见女性的乳沟,这在中国服饰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唐代诗词中的“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就是对这种着装的描述。 二、女着男装与多元文化 唐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王朝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唐代文化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精华,不断补充自身营养,使女子服饰更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达,也体现了唐代服饰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的态度,成为唐代文化多元格局的重要思想基础。一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文学、思想、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多元性,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使唐代妇女能够生活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益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摆脱了各种羁绊,使得对衣饰以及着装风格进行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在天宝年间,曾流行妇女穿男装。如幞头袍衫,先是流行于宫中,多为宫女所穿,后来渐渐流传到民间,但这种情况在唐代以前是少见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就是杨氏姐妹穿着男装出行游春的情景。 三、女着胡服与兼收并蓄的统治政策 在唐代,我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兄弟民族及外国使者大量云集长安,也带来了他们的服饰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装束,使唐代妇女眼前一亮。胡服的基本特征是领子外翻,大襟对开的窄袖长袍,在衣服的领、袖、襟等部位,一般多绣有锦边。下着长裤,脚穿革靴,头戴浑脱帽。在盛唐以前,唐代女服以小袖为尚,这也是受胡服影响的缘故。由于政府的鼓励与提倡,“胡服之风”迅速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在唐玄宗时代,民间女子穿胡服已经十分普遍。唐代所谓的胡服,除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外,还泛指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此外,胡服盛行也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当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的情景。 四、唐代女子服饰的艺术启示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和变化的。唐代女装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之处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上。唐代女装改进与创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服饰文化。这种改革与创新大大丰富了当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今天我们倡导服装艺术的传统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进行模仿或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去复制,而是要深入地思考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意蕴,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不被别人同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服饰进行改变,融入自己的新观念,使当代服饰艺术反映出民族精神,用现代生活理念和时代精神再现昔日辉煌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使它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民族底蕴,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王婧昕 117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研究论文:影片《绝代艳后》服饰美学分析

美学论文 影片《绝代艳后》服饰美学分析 随着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服装受到重视并在影片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绝代艳后》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片中服饰带给人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服装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其美学方面在影片中也有重要的体现。 一、影片简介 电影《绝代艳后》由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执导,主要从主人公玛丽?安托瓦内特自身变化角度进行拍摄,削弱了历史情节,用较为感性的方式讲述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奇人生。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入住凡尔赛宫,19岁成为法国王后,影片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凡尔赛宫内的奢靡与颓废,王子的冷漠及对她的纵容,寂寞的她只能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用凡尔赛宫的奢侈来掩饰她在王宫里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王后的挥霍无度,放荡不羁,致使法国债台高筑,并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她本人被送上断头台。

二、服饰美学 服饰的美学在美学的范畴但又要遵循服装自身的规律,涉及社会学、民族民俗、心理学等多方面,如服装面料、色彩、款式产生的艺术美;工艺制作产生的技术美;服饰配件的完整美;服装与人的结合美;服装、人与环境相融合的实用美等等。它是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服装、穿着的人、穿着环境融为一体的综合美感效果。服饰的综合美包括流行美、个性美、内在美、外在美四个方面。 三、影片中服饰美学的体现 当服饰与电影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与影片中的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流行美、个性美、外在美、内在美与影片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角色转换、人物心理转变等融合到一起,体现出服饰的独特美感。 (一)服饰的流行美――体现历史背景 服饰的流行美是服装与着装者符合社会背景和时代风尚所产生的美。在电影中服饰虽然是无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就是这种无声的语言能够将影片的背景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唐朝服装的特点

唐朝服装的特点 班级:高二(22)班b小班第三小组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洪峰老师(英语) 组长——盛晓 组员——张颖、陈海烽、黄强、颜晨、陈肖丞 课题——唐朝服装的特点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美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其他 目的: 现代服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风格,而我们中学生对传统服装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服装的特点。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唐朝服装,是因为唐朝那时侯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他们对服装的要是也别有不同,那时侯的安定生活更能体现传统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研究,我们并不是很看重经过,我们注重的是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更好地了解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元素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审美观受到扭曲。而当我们在追随潮流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服装的特色,我们小组人员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想要通过了解传统服装的特色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目标: 1、使同学们对传统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传统服装的特点 3、服装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服装 4、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假设: 高中生对唐朝服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使身边的同学了解它,并逐渐喜欢上它。 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唐朝服装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唐朝服装有哪些特点及表现形式。而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向大家宣传,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历史、美术老师进行几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一些有关背景和当时的有些流行元素或花色等,并请他们指导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对同学进行适当的宣传,使他们对唐朝服装有更深刻的了解。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唐朝服装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洪老师——综合指导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美学鉴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美学赏析 2013级小学教育全科一班郑佳媛 20130517128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独特的代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生活、电影、话剧、文学作品等无一不是美的最佳代表。个人以为尤其是优秀的电影与话剧对于美的体现来得更加形象直观,酣畅淋漓的舞蹈,引人入胜的音乐,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让人实在无法不沉迷其中。而我要说的这部电影正是这样的代表之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印度电影,虽然翻译后的片名显得不够有韵味,但它却是独特的存在,与传统印度歌舞片不同,它显得尤为特别。按电影美学来说,其一是它的美学极致性。电影美学四大规律之一的权重律包括均衡原则与极致原则,极致原则也就是在影片中在表现一个人能力的优越时要达到最高点。电影主人公莫不是这样一个存在,从开始入学用机智的方式反抗高年级学长带有侮辱性的迎新方式到后来学校生活的灵活多变,最后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影片将他塑造为一个类似神一般的存在,好像只要有他在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同时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人物恰好与之相反,他虽有智慧却完全沦为学习机器,一心为着名利而活,自私自利,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过的不过是行尸走肉的生活。其二是它的文本现实性,影片以第二主人公法汉的口吻回忆了三个兄弟,也就是兰彻、法汉和拉朱的大学生活。整个影片里处处都会现实的反映,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物心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追求理想的艰难,拜金主义的泛滥等等。类似现实的电影情节让人分不清现实还是电影,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影片之中。真到做 另外让人赞叹的是影片的叙事线,由两条叙事线组成:一条是现实、一条是回忆,“将回忆中的美好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生活”两者连缀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从而增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强了情节紧凑感。虽然这样的拍摄手法在现今已经泛滥,但作为几年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实在不得不敬佩。尤其是利用多种镜头的切换,成功渲染了故事广阔的背景。 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和舞蹈的美同样让人无法忽视。其中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影片开头法汉的旁白不仅起到了补充叙事的作用,还引导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在不同时空转换时,通过法汉回忆兰彻时的旁白引出对过去时空的叙述,串联了情节,使故事发展不至于突兀;在音响方面,在院长办公室,拉朱跳楼自杀时,用灯砸碎玻璃的声音间接表示跳楼的动作,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体现了音响叙事与表义的作用。当拉朱在医院晕迷不醒的时候,兰彻拼命地鼓励他,希望他能及时的醒过来,画面中并没有传出一点声音只有人物的动作和歌曲,完全是声画分立的场景;作为印度电影,歌舞是电影的代表符号之一,音乐能够表现人物的情感,提升电影的感染力。当法汉、查图尔和拉朱见面之前,沿途就响起了幽默诙谐的音乐,它不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当时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而且也告诉观众时间对他们很紧迫。兰彻和皮娅相互告白时的音乐配以独具代表的印度舞蹈,将观众带进画面之中,似乎切身感受到两个的爱意。院长喜欢听的那首激昂的歌剧,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呆板迂腐的教育体制。在院长拒绝乔伊延期交作业后,乔伊晚上在楼道旁弹唱的那首歌,展现了他内心的悲伤无奈。在拉朱跳楼前,一边展现拉朱想到的自己悲惨的家境,一边播放激昂的音乐,两者情绪基调相反,体现了声画对位。还有片中几首印度插曲可谓影片的点睛之笔,基本涵盖了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服饰美学赏析

服饰美学 ---- 作业 班级:服艺1504 姓名:张亚磊 学号:1090715424 导师:薛再年

John Galliano为Dior高级 女装所做的设计。 Galliano擅长营造宏伟瑰 丽、充满幻想的场景。在 担任Dior首席设计师期 间,他不断在作品中放和 加强自己所特有的热情, 浪漫和感性的历史主义 风格,最终为Dior留下 了深刻的个性化烙印。 这幅作品把东西方文 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日 式风情的和服、宽腰带与艺伎妆容经过Galliano的神奇构思,将暜契尼笔下的歌剧《蝴蝶夫人》以时装的精巧形式重新演绎。既有宛如艺伎的万种风情,也有伊丽莎白时代的高雅贵气。设计师巧妙地将传统东方折纸艺术运用在礼服裙摆,围裹的大型裙摆蓬松而不杂乱,弧线优美的摇曳律动展现出精湛的版型与裁剪;在色彩运用上,纯粹浓艳的高彩度色系,大红色、翠绿色、明黄色营造出视觉强烈的具东方风情的艺术效果;印染图案是东方传统的风格。鲜明的纤细青竹, 锦织和服的精致刺绣,华丽大气的展示在如雕刻版精准的晚礼服

上。同时,极富戏剧效果的艺伎造型也在设计师手中越发夸张魅人:松树曲枝和日式礼盒缎带的发型,以及雪白肌肤、艳红樱唇,让整体造型宛若一位缤纷奢华的新版蝴蝶夫人。 这是Christophe Lemaire为Hermes在2014 春夏秀中所做的设计中 的一款。本季的主题是: 热带雨林。设计师复制了 卢梭作品中悬垂的花卉、 植物来完成这一主题的 图案创作。 这款设计给人一中轻 松愉快的感觉,它造型自 然,款式简洁,通过色彩 渲染出旅行的气氛,结合 男式衬衫结构和民族情 调的橘黄色衬衫带有浓郁的Lemaire设计影子,亚麻面料的中长围裙上大块色彩如水彩画般晕开,自然清新,隐约显出古朴之气。腰部的小皮饰制作精致无比,成为视觉中心。不强调腰线,不突出女性的曲线,正是Hermes的原味哲学。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傣族服饰鉴赏

傣族服饰鉴赏 傣族服饰起初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傣族的一个特色节日——泼水节,和一种非常美丽的舞蹈——孔雀舞。在这两种活动中,地道的傣族人一定会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我所在的曼滩小学旁就有一座傣族村寨,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日日可见地道的傣族男女身着傣装,越发觉得傣服美艳之极。 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

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与美丽的傣服相搭配的是傣族妇女的长发和头饰。着傣服时傣族妇女多将头发盘结起来,用筷子状的发簪自然插入固定,是傣族女子着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妇女的首饰和佩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也有佩戴翡翠、玉石、玛瑙或玻璃制品的。 在中国,傣族的人口有一百多 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 孟连、元江、新平等县是傣族人口 较为集中的地区。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 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 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 族个性。西双版纳的妇女,以紧身 衣、薄筒裙为主要特征。她们内穿浅啡色紧身小背心,竖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腰身十分窄瘦,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扎上银饰花纹的腰带,结发于顶,插木梳、鲜花作饰物,也有的以白帕裹头。打扮精干紧凑,简单的设计线条与质感,更显傣族妇女的婀娜多姿。德宏、耿马、孟定的傣族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