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_基于动力系统理论_徐光辉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_基于动力系统理论_徐光辉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_基于动力系统理论_徐光辉

·儿童发展·

近年来,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系统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运用动力学语言,在理论(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层面探析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传统解释及困惑当我们在谈论儿童的动作发展时,常常会发问:动作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除了意味着儿童个体的生理成长外,更多的是指儿童新行为模式的不断出现,从而使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复杂了。分析这种新动作模式的起源及其产生机制,是儿童动作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儿童新动作模式的产生机制,传统上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后天环境刺激的作用,另一种认为是先天生物因素的约束(成熟)。

行为主义者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他们大多用学习理论去解释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他们看来,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环境刺激下行为强化的结果。〔1〕和行为主义者持相反观点的是成熟理论学派。他们认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由遗传因素控制

的有顺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其动作模式是有机体按成熟的顺序预先决定和表现的。〔2〕

传统动作发展理论主要受上述两派理论的影响。然而,不论是强调环境塑造作用的行为主义,还是强调生物约束机制的个体成熟论,均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争论焦点在于到底是环境还是成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去激发并控制行为。正是在这一共同假设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些我们熟知的传统的动作发展原则,如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动作发展遵循从近端向远端的顺序,新生儿的动作是无意识的,等等。然而,随着新的技术手段在动作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传统的发展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有脑伤的新生儿或早产儿,动作却能正常发展。又如,Loria 对

12名平均30周大的幼儿的上肢动作能力的研究发现,被试上肢的近端动作能力(伸手的能力)与远端动作能力(手部抓握的能力)的发展并不相关。〔3〕Hofsten 对婴儿伸手取物的研究也表明,婴

【摘要】动力系统理论是近年来运用于研究儿童动作发展的新理论。在动力系统理论看来,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通过自组织产生新的动作模式。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解释:系统内部的涨落是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源泉;临界点的变动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是新动作模式的发生机制;行为空间的吸引子决定了动作的发展方向,而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又决定了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

【关键词】动力系统理论;动作发展;动作模式;吸引子【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35-04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动力系统理论

徐光辉

秦金亮*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通讯作者: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qjl@https://www.360docs.net/doc/0810031538.html,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年第6期(总第514期)

No.6,2011General No.514

儿一出生便有能力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力气。若是给予婴儿有力的支撑,婴儿便有能力伸手取物。〔4〕

二、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首先,动力系统理论提出新动作模式是系统以自组织的方式获得的。这也是其与传统发展理论最大的区别。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在指令的情况下,生物体自身在内部复杂系统各元素的交互作用中或与环境系统各元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模式及新秩序,并且通过这些自身的活动改造自身。在动力系统理论框架内,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从分子细胞层次、感觉运动层次、家庭层次到自然和社会文化层次,这些层次彼此嵌套,相互影响。〔5〕动作不是由专门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新动作模式是系统以自组织的方式获得的,受到包括生物力学因素在内的多种约束机制的影响。

其次,动力系统理论提出动作发展是非线性的,并且可以用非线性的热力学原理来解释。第一,系统存在稳定的状态。对于动作发展来说,这个稳定的状态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动作模式(如爬行)。第二,这一稳定状态存在边界条件,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而不会改变(如行走的稳定状态存在于有重力的世界里;当个体有足够的力量和平衡性来支持时,行走就会存在)。第三,稳定状态的变化将只在被称作“控制参数”的有关约束条件超过某一关键值时才会发生。在这一临界点,稳定状态将经历一个相对突然而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直至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6〕

三、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看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1.动力源泉——

—系统涨落

依据动力系统理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但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数值总是与平均值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偏差被称为“涨落”。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物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时,它的能量与运动是均匀分布的。例如,在一个装有盐水溶液的封闭的瓶子里,由于和外界隔绝,盐溶液是均匀分布的,不存在能量的流动。在封闭的平衡系统中,涨落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系统能够保持稳定,不会有新的形式出现。而在开放的系统中,热力学非平衡状态将放大系统的涨落,促使系统行为出现变化。

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大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经常是不同质的,如属于分子、细胞、个体或者种系。因此,在儿童身上,围绕稳定动作模式的涨落与变动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不断从所处环境中吸收能量,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生物系统都处于热力学非平衡状态。〔7〕热力学的非平衡性放大了系统的涨落,致使系统变得混乱,极大地降低了行为的稳定性。这种被放大的系统的涨落为儿童行为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动力。“这些涨落——

—系统动态的运动着的轨迹——

—是行为发展中新形式产生的源泉。”〔8〕

2.发生机制——

—临界点的微小变动造成了动作模式的突变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热力学系统相对于其子系统来说非常大,所以涨落的幅度通常很小,即使偶尔有大的涨落,也会立即被耗散掉,系统总是趋于稳定。因此,在儿童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动作模式会因为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保持稳定,因为系统本身的结构有抵制变动的能力。例如,对儿童来说,行走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动作模式,他们能穿着各种鞋走过房间,能在不同的路面上行走,甚至说着话或吹着口哨也可以行走。

然而,当系统处在临界点(即所谓阈值)附近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涨落可能会被不稳定的系统放大。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原来的热力学分支失去了稳定性,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态,儿童则表现出新的动作模式。这种在临界点附近控制参数的微小改变导致系统状态明显的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叫作突变。促成系统突变的微小变动可能是明显的系统参量的改变,也可能是系统中潜在的不明显因素的变化。例如,Thelen 和Fisher对新生儿移步消失的研究表明,身体的重量及组成成分也许是导致新生儿移步消失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传统解释认为的高级脑中枢反射的抑制。事实确实如此。当研究人员把婴儿放入水中,减少腿部的机械负荷时,移步的动作又会出现。身体的脂肪沉积是一个增长性的变化,它并不是专门针对腿部运动的,但是通过对系统产生影响,结果就会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9〕

3.新动作模式的选择——

—吸引子

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儿童具有非常多的不同质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

第6期

2011年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徐光辉秦金亮: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动力系统理论

其复杂的,存在着多重因果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多重的因果关系造成的结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各组成部分间可以通过无数种方式自由地进行组合。然而,儿童的新动作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子集,因为系统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有限的动作模式。那么,系统是如何选择动作模式的呢?

在动力系统中,这些被选择的动作模式被称为“吸引子”,这是“因为系统——

—在特定的条件下——

—对这种状态有种亲和力”。若用数学语言描述,则是因为一个动力系统的状态空间是任意维空间的一个抽象的建筑物,它的坐标定义了集体变量的可能状态,吸引子则是系统偏好的一些特定位置。〔10〕儿童发展中一些看似程序化的动作模式也是吸引子选择的结果。婴儿的爬行运动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9个月大的婴儿,其肌肉和运动神经的发展水平为爬行运动模式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当环境刺激使婴儿有自主移动一段距离的愿望时,比如去床的另一端的妈妈身边,可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协调性来支持站立时,爬行就成了系统当时的吸引子状态,即系统偏爱的动作模式。于是婴儿通过自组织选择了爬行作为新的动作模式。

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系统的一种吸引子状态,但它只是一种统计上的可能性,却不是程序化的必然选择。不是所有儿童都会选择一样的动作模式,比如有些儿童在发展中没有经过爬行阶段。

4.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

—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儿童通过自组织机制产生了新的动作模式,然而这些模式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动作模式能够稳定维持,而有的动作模式却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或偶尔出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是如何决定的呢?

动力系统理论认为,因为系统内部涨落的存在,所以任何系统行为都只能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行为模式的相对稳定性是由吸引子的稳定性——

—势井深度决定的。传统上,一般用势能景观图来通俗地解释吸引子的稳定性。在一个有山峰、山谷的景观(地形)中,一个球在其中滚动,它的滚动显示了集体变量的状态。当球在山顶时,只要受到很小的推力,球就将沿着山坡向下滚。此时,系统的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任何小的推力都会使球离开山顶。然而,当球在山谷中时,却需要相当大的外在推力才能改变它的位置,即在山谷中时势井较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吸引子。另外,当球在一个浅的山谷中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时,如果给予其足够强的推力,球就会移动到邻近的山谷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所有的球都会停在一个最深的山谷中。〔11〕可见,儿童动作模式的稳定性是由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决定的。如果吸引子的势井较深,稳定性很强,儿童的新动作模式就会对系统的涨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从而成为稳定的模式被保持下来。反之,动作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动作的发展并不是由基因或环境单纯决定的,也不完全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生物体、环境和任务约束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自我组织的过程。动力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了基因与环境等的两重性,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研究发展着的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动力系统理论解释了系统什么时候是稳定的,什么时候是变化的以及什么原因造成了变化。但是,正如Wolff所说,“新异模式产生的过程,也许是所有发展科学独有的、最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12〕动力系统理论也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际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困难。但无论如何,动力系统理论毕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华生.行为主义〔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5.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270-273.

〔3〕LORIA C.Relationship of proximal and distal function in motor development〔J〕.Physical Therapy,1980,60 (2):167-172.

〔4〕VON HOFSTEN C.Eye-hand coordination in the newbor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450-461.

〔5〕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Boston,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52-160.

〔6〕KUGLER P N,KELSO J A S,TURVEY M T.On the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naturally developing systems 〔M〕.New York:Wiley,1982:56-78

〔7〕〔10〕PRIGOGINE I.Time,structure,and fluctuations〔J〕.Science,1978,201:777-785.

〔8〕PRIGOGINE I,STENGERS I.Order out of chaos: Man’s new dialogue with nature〔M〕.New York:Bantam Book,1984:235-238.

(上接第30页)

〔9〕THELEN E,FISHER D M.Newborn stepping:An

explanation for a

“disappearing reflex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5):760-770.

〔11〕GIERER A.Generation of biological patterns and

form:Some physical,mathematical,and logical aspects 〔J 〕.

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1981,(37):1-47.

〔12〕WOLFF P H.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stat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early infancy:New proposal for investiga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40.

进展,2010,18(12):1909-1918.

〔3〕陈启山,等.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效应〔J 〕.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

〔4〕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5,(5):71-75.

〔5〕FEILSTEIN L,PHELPS P.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 〕.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39-240.

〔6〕黄向阳.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0-135.

Dynamic Mechanism of Early Childhood Motor Development:

Based on Dynamic System Theory

Xu Guanghui,Qin Jinlia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

【Abstract 】Dynamic system theory is a new theory to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a child is an open complex system that produces new motor patterns through self-organization.In term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hildren ’s emergence of new motor patterns,dynamic system theory provides an interpretation:fluctuation within the system is the powerhouse;transition of motor patterns caused by the disturbanc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the edge of chaos),is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attractors in behavior space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motor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attractors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new motor pattern.

【Keywords 】dynamic system theory;motor development;motor pattern;attractors

On the Moral Anxiet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Liu Qianmi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

【Abstract 】Moral anxiety,which prevails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are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such as the public stereotypes

about preschool teachers,value conflict teachers are faced with and the image modification need of teachers.Various approaches can be adopted to alleviate their moral anxiety,such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to perfect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reschool teachers;enhancing legislation to define the bottom line of teacher ’s behavior and offering psychological relief to release their anxiety,etc..

【Keywords 】kindergarten teachers;moral anxiety;alleviate

第6期

2011年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情绪是指个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反应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间的关系,具有调节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功能。人们通过情绪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并在情绪基础上产生对人、物的关系体验,调节与他人间的社会距离。新生儿已能够利用哭来表达生理需要,其后的情绪体验逐渐向复杂、稳定发展,能辨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情绪体验是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短暂、冲动而不稳定的心理体验,常以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语音、语调来表达。 1.先天性情绪新生儿有喜、怒、惧等三种先天情绪体验。当母亲温柔地轻拍或抚摸时,婴儿会产生一种泛华的松弛反应,展开手指和脚趾、发出咕咕等声响;若限制其运动,会产生身体僵硬或乱砍式动作,或发出屏息、尖叫等;听到突然巨响会表现出吃惊。 2.诱发情绪的情境各种情绪都可由人与人间,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引起。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易引发儿童伤心、愤怒的情绪;日常环境事件易引发高兴与惊奇;想象或幻想则多与害怕相联系。 3.文化对情绪的影响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小儿,对微笑与愉快,皱眉头、嘴角下垂与悲伤,双目圆瞪与愤怒间的联系,都有相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先天联结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文化均有独特的表情规则。儿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认识

这些规则,并在情绪表达上出现相应的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众哭泣不合适,故儿童当着别人的面哭的情况会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常采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悲伤。 4.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情绪和理解语言一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出生后2天的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时,比他在安静环境中更易哭。6个月前的小儿已能通过声调辨别母亲是愉快、悲伤或愤怒。6-8个月的小儿开始注意面部的细微变化,对面部表情产生精细的认知并作出相应反应。其后儿童不仅能分辨他人的表情,而且变得善于以他人表情作为自己的参照,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远而近。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③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婴儿 用手够东西和看手 宝宝已经能有目的的用手去够东西,尝试去抓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喜欢把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不过动作不精准,容易打在脸上其他部位。而一旦放到嘴里,多会像吸允乳头那样吸允而不是咬。宝宝的手指可以伸展或者握起,有时候会把手放到胸前看,就像查看自己的指纹、看手相一样。 吸吮自己的大拇指

宝宝开始学着吸吮自己的大拇指了,虽然不需要太大的难度,但这也是宝宝新的运动能力,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制止宝宝的吸允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个动作可以慢慢发展出其他的手的能力。 往高处抬头 宝宝俯卧时,可以把头抬得离开床面45度以上,说不定宝宝还会伴随着尝试做小幅度的左右转动,这是宝宝一个不小的进步。这一能力的出现,对宝宝认识周围的物品作用甚大,妈妈可以在宝宝左右吸引宝宝的目光,宝宝的头左右摆动可以锻炼颈部的肌肉。 开始尝试翻身 就算提供很好的护理,宝宝也似乎不安于做一个“植物人”,这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翻身的倾向,主要靠上身和上肢的力量,往往是仅仅把头和上身翻过去,臀部以下会继续保持仰卧位。妈妈可以在臀部稍稍给些推力或者移动宝宝一侧的大腿,让孩子把全身都翻过去,让宝宝体验翻身的感觉,不过要马上给宝宝翻过来以防止俯卧造成窒息。其他能力宝宝快三个月的时候,能够自行竖头了,而且时间慢慢能达到几分钟之长。这些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循序渐进,有些能力刚开始出现,也不容易看出来。 3~4个月 头和上身的简单运动 这个月的宝宝能用上肢支撑头和上身,和床约成90度。同时从这个月开始,宝宝将慢慢从仰卧到侧卧,再从侧卧到俯卧,直到最后学会翻身。 手的运动增多 这个月的婴儿还不会主动用手抓东西,妈妈可以把玩具放在宝宝附近,吸引他去抓,这样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运动,同时也能锻宝宝的眼手协调能力。三个月以后的宝宝手开始慢慢有意识地把手张开或者用手去触摸东西,应该鼓励宝宝使用手。 嘴的感觉运动 这个时候宝宝通过手和嘴来接触并感受外物,宝宝喜欢把小东西放到嘴部去吸吮,不要仅仅为了安全省事剥夺了宝宝对外界的探索。 其他能力 宝宝的其他能力依然有所进步。 4~5个月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3)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 展的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0810031538.html,//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 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趋势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趋势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 2.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4.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 2.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从四肢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 4.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实操方法来啦!!! 1.夹物训练 父母或教师在一个盒子里放上一些小的物体如豆粒、石子、花生米等,让儿童用镊子或筷子挟出放到地上,挟完后再重新把地上的挟回到盒子中去,如此反复。在此过程中被挟出的物体也应由大变小、由少变多。同时在这个时间父母要尽量训练儿童使用筷子自己挟出饭菜的能力。 2. 将物体投入容器训练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 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

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行走:大部分宝宝在12—14个月大时学会走路。 上下楼梯: *@* 18个月(一岁半)开始,在家长的帮助下能上、下楼梯。接着,很快就可以不用家长的帮助,两步一个台阶地上楼梯。 *@* 24个月(2岁)时,能独自上下楼梯。 *@* 36个月(3岁)时,上楼可以一步一个台阶,下楼时两步一个台阶。 跑: *@* 18 个月(一岁半)的孩子行走加快,开始会跑,但跑步还不熟练。 *@* 24个月(2岁)能连续跑5—6米。 *@* 30个月(2岁半)跑得较稳,动作较协调。起跑时手的姿势、动作正确,但不能保持到最后,半分钟能跑25---35米。 *@* 36个月(3岁)跑步姿势基本正确,半分钟能跑35---40 米。 跳: *@* 跳的动作从两足交替走下台阶为开始(约1.5岁),此时也能用一脚跨过低障碍物。 *@* 2岁时能并足下一级台阶,也能并足往前跳一步及原地跳跃。 *@* 3岁时能用一脚跳过障碍物 *@* 2.5岁---3.5岁时开始用独脚向前连续跳1---3部。

攀登: *@* 24个月时,能独自上下77厘米高的攀登架,但动作不够协调。 *@* 30个月时手脚动作基本协调,能翻过高133厘米的攀登架。 *@* 36个月时,能先移动脚、后移动手,灵活的翻过133厘米的攀登架。 平衡: *@* 18个月时,能模仿家长向后退着走;拾起地上的东西时,自己不跌倒;踢球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 24个月时,会独脚站,能够在宽25—35厘米的两条平行线中间走,不踩线;并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过宽18—20厘米,高12 厘米、长2米的平衡木。 *@* 30个月时,能自己走过平衡木,并能双脚跳下,姿势大部分正确。 *@* 36 个月时,能自己走过平衡木,姿势正确。 投掷: *@* 18个月起,孩子能举手过肩投掷皮球,投掷没有方向,距离也很近。 *@* 24个月后能投100克重的沙包1米远,姿势较前正确。 3—6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 总体规律:@ 随着儿童变得更苗条,不再手重脚轻,重心下移至躯干,所以平衡性大大提高。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的主要特征 (一)适应新生活 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也叫生来的反射)。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等。 1、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永久性,有利于喂食。 2、防御反射(defensing reflex) 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3、定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 又称探究反射,即“这是什么”的反射。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对强烈的刺激(如强光或大声)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 以上几种无条件反射具有有关生活适应的生物学意义,还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没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但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们有过一定的生物适应意义。 4、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 又叫达尔文反射,任何物体与手掌有接触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借助物体把身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5、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五个脚趾变成扇形。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6、惊跳反射(moro reflex) 又叫摩罗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7、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象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是在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 8、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 又称击剑反射,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约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

8.学龄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主要包括先天性反射动作、大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动作的发展。首先是先天反射性动作。先天性反射性动作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学而会的。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完善的非条件反射。这其中一些关于维持生命和保护神经的反射会终身存在(如吞咽反射、瞳孔反射等),还有一些特殊的神经反射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消失。比如,将新生儿俯卧在水里,其双手会出现非常协调的游泳动作。此反射出生即有,出生后4~6个月逐渐消失。大动作的发展过程而言,首先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基本自主控制能力,随后是爬、走等自主位移动作的发展,最后才发展到起跑、跳以及其他技巧性的粗大动作技能。在婴儿期,2~3个月的婴儿开始趴在床上或地面上,拾头,手肘撑地,渐渐尝试翻身,5个月的婴儿可以靠坐,6个月可以独坐,这是婴儿脊椎发育逐渐成熟的表现。7~ 10个月的婴儿开始用爬行的方式拓宽自己的世界,10~12个月的婴儿则开始扶物前行。3岁之前,随着身体各个部位的不断成熟,婴儿完成了基本动作的发展。3~6岁的婴幼儿则开始了基本运动技能的锻炼,如稳步走、跑、跳、跨等。在基本运动技能锻炼的同时,平衡能力、力量、耐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个体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对于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发展任务(如写字、画画和抓握物体等),精细动作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能够靠坐之前,婴儿的双手得不到解放。此时的婴儿还意识不到5个指头的存在,因此手部的动作还局限在满把抓的阶段,此时的婴儿也仍然不能够将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只能处于同一方向。7个月左右的婴儿在拿东西的时候,五指分工动作已经逐渐灵活,并且逐渐能够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续动作。3岁之前的婴儿的手部动作主要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而3~6岁则可以有目的地开始创作,同时养成正确的技能习惯。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儿童的动作发展就是在大脑与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与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就是头部动作,其次就是躯干动作,最后就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就是沿着抬头-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远而近。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③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婴儿 用手够东西与瞧手 宝宝已经能有目的的用手去够东西,尝试去抓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喜欢把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不过动作不精准,容易打在脸上其她部位。而一旦放到嘴里,多会像吸允乳头那样吸允而不就是咬。宝宝的手指可以伸展或者握起,有时候会把手放到胸前瞧,就像查瞧自己的指纹、瞧手相一样。 吸吮自己的大拇指

宝宝开始学着吸吮自己的大拇指了,虽然不需要太大的难度,但这也就是宝宝新的运动能力,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制止宝宝的吸允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个动作可以慢慢发展出其她的手的能力。 往高处抬头 宝宝俯卧时,可以把头抬得离开床面45度以上,说不定宝宝还会伴随着尝试做小幅度的左右转动,这就是宝宝一个不小的进步。这一能力的出现,对宝宝认识周围的物品作用甚大,妈妈可以在宝宝左右吸引宝宝的目光,宝宝的头左右摆动可以锻炼颈部的肌肉。 开始尝试翻身 就算提供很好的护理,宝宝也似乎不安于做一个“植物人”,这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翻身的倾向,主要靠上身与上肢的力量,往往就是仅仅把头与上身翻过去,臀部以下会继续保持仰卧位。妈妈可以在臀部稍稍给些推力或者移动宝宝一侧的大腿,让孩子把全身都翻过去,让宝宝体验翻身的感觉,不过要马上给宝宝翻过来以防止俯卧造成窒息。其她能力宝宝快三个月的时候,能够自行竖头了,而且时间慢慢能达到几分钟之长。这些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循序渐进,有些能力刚开始出现,也不容易瞧出来。 3~4个月 头与上身的简单运动 这个月的宝宝能用上肢支撑头与上身,与床约成90度。同时从这个月开始,宝宝将慢慢从仰卧到侧卧,再从侧卧到俯卧,直到最后学会翻身。 手的运动增多 这个月的婴儿还不会主动用手抓东西,妈妈可以把玩具放在宝宝附近,吸引她去抓,这样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运动,同时也能锻宝宝的眼手协调能力。三个月以后的宝宝手开始慢慢有意识地把手张开或者用手去触摸东西,应该鼓励宝宝使用手。 嘴的感觉运动 这个时候宝宝通过手与嘴来接触并感受外物,宝宝喜欢把小东西放到嘴部去吸吮,不要仅仅为了安全省事剥夺了宝宝对外界的探索。 其她能力 宝宝的其她能力依然有所进步。 4~5个月

一模块学前儿童的发展练习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 C )。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最近发展区 D.转折期 【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出题机率】2 【题目难度】2(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的熟记程度。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是(B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D青年期 【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关键期现象的熟知程度。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证明,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的语言。狼孩在7岁后才开始接触人类的语言,学习口语,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3.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以前的幼儿某些心理年龄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爱活动、爱游戏等基本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D ) A. 可变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的了解程度。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说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