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4年高三政治复习《政治生活》知识点

国家性质、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

国家性质是主线,决定人民依法享有权利、政府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性质、新型的民族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广泛性的表现: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真实性的表现: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②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行使政治权利与履行政治义务的关系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选举人角度)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侯选人角度)

直接选举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选举 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会制度

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发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政治权利 政治义务

(3)、民主管理

意义——从社会角度: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②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从公民角度: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易错——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或居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政权组织、基层政府)

(4)、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二、我国的政府

1、政府的性质、宗旨、责任、原则、职责

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

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合

法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和发展科、教、

文、卫、体等各项事业)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

自然环境保护等)

政府的作用:便民利民的政府: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依法行政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

③有利于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

④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⑤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2)政府权利的行驶

政府权力的行驶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必须审慎行驶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

必要性:①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也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意义:①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②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③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工作失误;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②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

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

④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3)树立政府权威:

①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②区别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③如何树立政府权威?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为“全国人大”):

性质: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

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为“地方各级人大”):

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人大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简称为“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

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①权利: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②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①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我国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

②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

(5)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4)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坚持“两个要求”、“两个支持”。如: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

⑤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

①构成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③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

(2)分类:有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3)作用:要具体分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

(1)地位: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局限性。

(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4、国际关系

①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③形式:复杂多样,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④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

⑤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B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最核心的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C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

③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