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识的必备知识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识的必备知识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识的必备知识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识的必备知识

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

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识的必备知识就为大家提供这些,请关注!

高一生物第三章细胞核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系统知识点

显微镜知识点及习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目镜:放大物像(无螺纹,目长低)—靠近眼睛 镜筒:放置目镜 转换器:转换镜头,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像(有螺纹,物长高)—靠近被观察物体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光弱—大光圈,光强—小光圈,首先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弱—凹面,光强—平面)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焦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物像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三转一看)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一看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反光镜,使凹面将光线反射 看物像,调节粗、细准焦螺旋 想一想,为什么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显微镜中的物像 显微镜中的物像和实物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显微镜视野中有污点,这个污点有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向右下方 移动 D.向右上方有移动 2)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且偏左上方,则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的操作是() A.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B.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C.换用大光圈,玻片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doc

2017高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1)显微镜的取送: ①右手握镜臂; ②左手托镜座; ③置于胸前。 (2)显微镜的旋转: ①镜筒朝前,镜臂朝后; ②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内观察; ③置于桌子内侧,距桌沿5cm左右。 (3)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用手指转动遮光器(或片状光圈),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4)低倍物镜的使用: 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2~3mm时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不清楚,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楚为止。 (5)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观看的物体数目变少,但是体积变大。 (6)反光镜的使用:反光镜通常与遮光器(或光圈)配合使用,以调节视野内的亮度。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对光时,如果视野光线太强,则使用反光镜的平面,如果光线仍旧太强,则同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反之,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弱,则使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 知识点拨: (1)进行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反光镜或是光圈,使视野明亮,便于使用高倍镜观察。 (2)制作临时装片时,如果观察的是植物细胞,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如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需要滴加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高二。 (3)无论选取动物组织细胞还是植物组织细胞,一定要量少,并且要在载玻片上将观察材料展开,以便于观察。 (4)观察时,要遵循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的顺序。在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高中生物显微镜使用原则 1、低倍镜换高倍镜后细胞数目的计算: (1)放大倍数问题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比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 方法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

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

(新)高中生物3_1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导学案无答案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知识点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活动一:阅读书本P28--P29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完成表格内容填空。 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并命名_______(实质上是________)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植物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聚合体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________的集合物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 细胞是先前的细胞通过_______产生的,细胞是 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________。 1.建立者: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是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3.细胞学说的意义: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__________的基础上,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 ________,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结构 活动二:观察书本P29图3-1显微镜结构并通过观 察实物完成下图填空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①___________ ②镜筒(2)放大倍数 ①观察到的物体的放大倍数= 的放大倍数×

【观察比较】观察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1.若观察的直尺中数字“2”,则在显微 镜下呈现形状如何?这说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有何特点? 2.若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那么实际该细胞在装片的哪个方向?若想将该细胞移至视野的正中央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3.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的调节角度不对。那么,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的方法有哪些呢? 4.如果在视野中发现有个污物,如何来判断该污物是在物镜、目镜上,还是在装片上? 知识点三、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操作步骤 活动三:阅读教材P30-P3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内容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 1.如何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装片?描述操作程序,并说明其操作要领。(对光、低倍观察) 镜头 有无螺纹 长度和放大倍数关系 目镜 物镜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1. 应激性: (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 (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 (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 (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 (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 (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 (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 (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 (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 (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 (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 (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 (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 (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一.应激性、适应性产生的原因不同 应激性是受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热、食物、重力、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后才产生。二.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关系 应激性、适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统一的。一切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包括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病毒等,应激性可以使其趋利避害,适者生存。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设计01

第2单元第3章细胞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协能 第一课时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2、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3、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表达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纱布、擦镜纸。 学生:对照课本p32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物多样性,它们所表现的生命特征大同小异,如生长、繁殖等,原来,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看到细胞,必须要认识显微镜 1、听教师讲解,回顾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理清脉络 构建框架 (知识积累) 1、组织学生学习室验室规则; 2、用实物来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其用途; 3、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认真听讲,了解室验室的相关规则; 2、边听教师介绍边结合p32图3?—2,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3、认真听讲和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 1、为以后有一个好的室验纪律打基础; 2、完成知识目标,为以后的实验打好基础; 3、完成知识目标,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 (知识运用) 1、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1、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动手做实验; 2、有问题的举手请教教师;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引导学生完成p34讨论的1、2、3题;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 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 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 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 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 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可根 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 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 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 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二) 光学部分 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要特别注意分清下列几组结构,弄清它们各自的功能 ①转换器和遮光器、②通光孔和光圈、③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⑤反光镜的平面和凹面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一定要薄而透明)一→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放大成虚像)一→眼。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

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光学部分 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N.A.)的标志,它反应该镜头分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率越高,各物镜的镜口率如下表: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 一、取镜和安放: 1.为何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答:防止目镜和反光镜脱落 2.为何要把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cm处,还得偏左? 答:防止显微镜掉落,为了方便观察 二、对光: 1.选一个较小倍数的物镜,一般都是10倍的 2.用大拇指和食指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掰物镜 否则,镜头容易松动,使得放大倍数不准确了,另外也容易污染镜头。 3.对光后的效果是什么? 答:调出白亮的圆形视野(A转动转换器,使得目镜、物镜、 通光孔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B选择一个较大的光圈C 转 动反光镜) 4.光线太强为何不好?该怎么办? 答:强光刺眼,对眼睛不好;可换用较小光圈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一面。反之,光暗时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一面。 三、观察: 1.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注意:是玻片上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直到接近玻片标本。

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损毁物镜 3.上升镜筒(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入怀”),直到看清物像为 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4.你知道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而同时右眼也要睁开吗? 答:一般人都是用右手写字,以便写字、记录或绘图 四、显微镜实验完毕后,应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物镜 和目镜,请问擦镜纸。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或什么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小结 一.逆时针(入怀)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是上升(逆升,顺降)二1. 目镜没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 2. 物镜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三、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四、显微镜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 若玻片上有一“b”字,你所看到的物像是“q” 五、在观察生物标本时,发现视野中出现了个污点,想判断污点是 在物镜上、还是玻片标本上或是在目镜上,你有何办法? 答:先转动目镜,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标本上。若污点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 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大。

显微镜基础知识及主要参数说明

第一章:显微镜的几个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在镜检时,人们总是希望能清晰而明亮的理想图象,这就需要显微镜的各项光学技术参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要求在使用时,必须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各参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显微镜应有的性能,得到满意的镜检效果。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工作距离、覆盖差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NA 数值孔径是判断物镜性能(分辨率,焦深和亮度)的关键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N.A.=n×Sin(u/2) n = 试样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n=1、油:n=1.515) u:孔径角又称“镜口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体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直径所形成的角度,也是光轴与离物镜中心最远折射光形成的角度。孔径角越大,进入物镜的光通亮就越大,它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 空气的折射率为n=1,孔径角最大不能超过180度,否则会因为物镜工作距离等于零而

无法工作。Sin(180/2)=1,所以空气介质的NA值小于1。 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系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 数值孔径最大值为1.4,这个数值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限。目前,有用折射率高的溴萘作介质,溴萘的折射率为1.66,所以NA值可大于1.4。 这里必须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物镜数值孔径的作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数值孔径与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技术参数。它与分辨率成正比,与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应地变小。 2.分辨率(Resolving power)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练习必修一

高一生物必修1 显微镜使用练习 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见右图: 1.镜座 2.镜柱 3.镜壁 4.镜筒 5.目镜 6.转换器 7.物镜8.精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10.载物镜 11.通光子12.压片夹 13.转换器14.反光镜 二、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1、取镜、安放打开镜箱,右手握镜臂,左手托 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稍偏左、离实验台 边缘约10~15cm的位置上,右方留出一定的位 置以便绘图。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着通光孔。 用左眼接近目镜并注视目镜内,用手来回转动反光镜,当转到某一角度时,左眼看到一个圆形的、明亮的视野。对光就完成了。 3、压片是指将装片或永久切片、涂片等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固定在载物台上。压片时,要使玻片上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标本小时尤其应当这样做,否则,标本会偏出视野,调焦时会找不到标本。 4、调焦调焦时,要先使用低倍物镜。右手逆时针方向缓缓升高镜筒,当升至某一高度时,即能看到标本的图像。如果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如果需用高倍物镜继续放大,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着通光孔,这时,左眼从目镜看时,一般能看到模糊或清晰的物像,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的物像清晰。总之,调焦时应遵照如下规则:先低倍后高倍,先下降(镜简)再上升,先粗调后细调。 5、观察 正确使用低倍镜的操作程序是:取镜、对光、安放装片、下降镜筒、调焦。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和装片的距离,但不触及玻片。以免压坏装片和碰坏物镜 (1)在低倍镜下将物像调到最清晰 (2)将所要放大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因为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的标本的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大,同样的视野面积看到的标本的实际面积小,在玻片不动的情况下,高倍镜看到的只是低倍镜视野的中心部分。 (3)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4)调整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5)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约半圈)。使镜简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换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显微镜常识

金像显微镜常见知识点和疑问解答 Q:什么是数值孔径NA? 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是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值孔径越高,分边率越高,焦深则越小。 Q:是否可以在无限远光学系统上使用有限远筒长的物镜?A:您可能能够将物镜拧上物镜转盘,但由于无限远光学系统光路上的结像透镜的关系,使用有限远系统的物镜不能得到最佳的图像。 Q:是否可以在有限远筒长的显微镜上使用无限远系统的物镜? A:不能。因为像有限远光学系统不包含可使平行光路聚焦在目镜光栏面的结透镜。 Q:相差物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观察方法? A:是的,可以。仅需移动相差聚光镜到“0”位置同时使用柯勒照明。相差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有相板,但是大部分光不受这个相板的影响。因此,对图像质量仅有轻微的影响,对明场图像依然有用。Olympus 制造的相差物镜还可应用于荧光观察。 Q:相差物镜上标记的Ph1、Ph2、Ph3是什么意思? A:相差物镜要配合安装在聚光镜的环状光阑来使用。光阑的直径要与物镜的NA值相匹配。Olympus UIS 的物镜,Ph1表示物镜的NA值不超过0.50;Ph2表示NA值在0.55至1.0之间;Ph3表示NA值大于1.0(油镜)。长工作距离的物镜使用专用的相差环。 Q:是否可以为视频显微方法选择高NA值的物镜观察微小标本的细节? A:是的,可以。当您通过目镜观察时眩光可能图像的细节变暗,但必要的信息往往包含在其中,那么视频增强技术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获得极好的视频图像。 Q:是否应该购买我所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物镜? A:通常是这样的,但不总是。如果你所观察的标本的厚度有几个微米,平场消色差或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就很好了,因为比起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有更好的焦深。如果用于彩色照相,平场半复消色差比平场消色差物镜得到的图像要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在微小细节上可以得到极好的观察和照相的效果,但往往要花费比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高几倍的价格。 Q:如何避免在滴油时损伤40倍的干式物镜? A:如果您经常使用100倍的油镜,您可能想用50倍的油镜来替换掉40倍的干镜。50倍的平场消色差油镜(NA0.90)比标准的40倍平场消色差或消色差干镜(NA 0.65)得到更加明亮的图像,更好的清晰度。 Q:如何减少在40倍干镜上沾上香柏油? A:当您在转换40倍干镜和100倍油镜时,尽量避免40倍的干镜浸到油上。实验室经常将这两款物镜装在相对的方向上。 Q:为什么有时候40倍的物镜成象效果比20倍差? A:当标本的厚度大于标准厚度0.17MM,或在盖玻片上有其他物质。为了改善成象效果,您可以用带校正环干式物镜,或用40倍和50倍的油镜来取代40倍的干式物镜,因为油浸物镜对盖玻片厚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小。 Q:如何在荧光观察中使用平场校色差物镜? A:平场校色差物镜适用于蓝和绿激发波长,平场校色差物镜的玻璃张力可以激发到近紫外。因此,平场校色差物镜,它的数值孔径比平场半复或平场复校色差物镜低,所以它需要一个调光器。 Q:“干式”物镜(物镜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以空气为介质)的数值孔径最大能达到多少? A:干式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达到0.95,但观察盖玻片时需要校正环。 Q:为什么“干式”20倍、40倍和60倍物镜有校正环? A:旋转校正环可以使物镜内的透镜组的距离,这样校正由于盖玻片过厚所带来的球差。在正置显微镜中,校正环的校正盖玻片范围是0.11mm到0.22mm。倒置显微镜中,校正范围0到2mm。 Q:为什么20倍的物镜或更高倍率的物镜有弹簧或装配可伸缩的前端透镜?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一、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直立,放在自己身体的左前方。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至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的使用

1)放置装片 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调焦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直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低倍镜下观察 4、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物镜下将需要放大观察的标本部位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正中央,直接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5、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放回镜箱。 三、几个重要知识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 显微镜的使用 教科版

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放大原理 1、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比单个所能放大的倍数大,显微镜使人类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发明过程:荷兰人列文虎克把自己磨制的非常精密的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螺旋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倍数。 4、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5、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到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6、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 2、不论植物和动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 (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①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另一个载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从对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色为止 ⑤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显微镜结构,从上到下为:目镜、调节旋钮(粗细)、镜臂、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底座

5、使用注意事项: 反光镜有两面,强光用平面镜,弱光用凹面镜 所观察区域在哪个方位就往哪个方位移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不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 显微镜的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由于不同组织的形态功能不同,其细胞形态也不同。 2、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3、所观察到生物组织的作用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即细胞学说。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都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至此形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显微镜介绍及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显微镜介绍及使用方法一.显微镜的构造 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包括两大部分,即保证成象的光学系统和用以装置光学系统的机械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支持整个镜体,使显微镜放置稳固。(2)镜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支持镜体上部的各部分。目镜 镜筒转换器物镜 载物台集光器通光孔压片夹 反光镜底座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镜臂倾斜关节

(3)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这取放镜体时手握的部位。镜臂的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可使镜体在一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 (4)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其上端放置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5)物镜转换器:接于镜筒下端的圆盘,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螺旋圆孔,为安装物镜的部位,当旋动转换器时,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置上,保证物镜与目镜的光线合轴。(6)载物台:为放置玻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以通过光线。两旁装有压片夹,可固定玻片标本。 (7)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物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它与物镜的工作距离相等。这种操作叫调焦。在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螺旋各一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一对是粗准焦螺旋,调动镜筒升降距离大,旋转一周可使镜筒移动2毫米左右。小的一对是细焦螺旋,调动镜筒的升降距离很小,旋转一周可使镜筒移动约0.1毫米。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时,使用粗调焦螺旋;用高倍物镜观察时,用细调焦螺旋。 (8)聚光器:以调节光线。 2、光学部分 由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反光镜和聚光器。(1)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 规格:5倍、10倍、16倍和40倍 (2)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规格:10倍和40倍 (3)特别说明:放大倍数和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低倍镜:放大倍数小,凹度小,直径大,通光量多,视野亮;

高中显微镜的使用教案.doc

高中显微镜的使用教案 【篇一:教案中学生物学显微镜使用】 教案 课程名称:初中生物学 章节名称: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如何使用显微镜 使用教材:《.初中生物学》上册人教版 所在班级:生物科学 指导老师: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一练习如何使用显微镜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洋葱,但组成洋葱的细胞,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那么我们通过什么特殊的工具观察到呢?今 天我们学习显微镜,并通过显微镜来认识像洋葱细胞这样的微观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并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步骤。 (2)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四、教学难点 能观察到清晰的物象(左眼观察,右眼记录)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演示法以及合作学习等 六、课时:1课时(45分钟)七、教学用具八、课时安排九、教学内容 十、教学设计 【篇二:实验一组教案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对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避免不规范操作。(二)能力目标 能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掌握观察临时装片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重点:显微镜构造和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合作学习、讲授法、讨论法等相结合。 六、课型:操作型实验课七、教学用具: 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八、课时安排: 1 课时(45 分钟) 【篇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设计】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学会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 1.问题引导 2.教师示范 3.学生动手 2013-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