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乃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距离“人才”标准有所欠缺的毕业生而言,求职择业心理难免会偏离轨道,甚至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心理误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成功应对就业挑战,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的影响下无所适从,产生了许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和情绪,也出现了自卑、茫然、无助感、倦怠、感觉不公平、羡慕他人等复杂的心理形态,大学生就业心理越来越矛盾化。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角色意识淡薄

所谓职业角色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角色上,并把职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大学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大环境,从学生到一个职业者的转变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角色

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不清楚哪种行业哪种岗位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空白。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2.缺乏系统的职业意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因素尚未做一个全面的考量,也没有系统的考虑自己如何尽快转换观念,更新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没有针对性,错失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毕业生在就业基本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误区

当今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广大的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则更看重一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内容。这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心理形态

(一)自卑心理

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自信。由于不自信,他们表现出了消极和恐慌,在面试时畏畏缩缩,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得不到完整体现,最终求职失败。

(二)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缺乏独立性,不能自主地去求职和尝试与别人交流,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我,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帮助。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丧失自主性,也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自大心理

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总对别人不满意,自吹自擂,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导致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定位过高,最终产生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一事无成。

(四)盲从心理

部分大学生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合理的规划职业人生,既不认知自己,更不认知社会,在求职过程中忽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抛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盲目从众。

三、针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及不良心理表现的主要对策

(一)针对大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角色转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学生未走上工作岗位前没有职业角色转换的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提前组织和策划以促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养

成,又要进行系统的且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

1.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了解其职业取向,同时对大学生的职业感知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并结合学校专业课的教学和模拟实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

2.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兴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找准定位,不断的培养和完善个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

3.实施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这将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巩固。

(二)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智力因素以外的相关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或个人能否做到协力配合是考验他们能否成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标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背景和体制下,一直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等。因此,当下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任何一种场合,心理承受能力都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不强,其在职场面临求职困惑时便不能理性对待,应付自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跨入社会奔波职场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四)大学生应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其次,正确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不同的职业方向。一般来说,人的性格特征大概可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根据气质类型的分类和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毕业生应当自我审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后,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透视自己,完全感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必须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大学生求职心理的优劣与求职能否成功密切相关。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的求职心理既有利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加自己求职的砝码,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漫长道路上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宁军胜(1968-),男,山东莱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副处长。

参考文献:

[1]陈贤忠,虞志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6.163.

[2]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乃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距离“人才”标准有所欠缺的毕业生而言,求职择业心理难免会偏离轨道,甚至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心理误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成功应对就业挑战,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的影响下无所适从,产生了许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和情绪,也出现了自卑、茫然、无助感、倦怠、感觉不公平、羡慕他人等复杂的心理形态,大学生就业心理越来越矛盾化。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角色意识淡薄 所谓职业角色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角色上,并把职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大学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大环境,从学生到一个职业者的转变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角色

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不清楚哪种行业哪种岗位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空白。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2.缺乏系统的职业意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因素尚未做一个全面的考量,也没有系统的考虑自己如何尽快转换观念,更新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没有针对性,错失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毕业生在就业基本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误区 当今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广大的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则更看重一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内容。这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心理形态 (一)自卑心理 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自信。由于不自信,他们表现出了消极和恐慌,在面试时畏畏缩缩,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得不到完整体现,最终求职失败。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西安财经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有关 于大学生就业心理 社 会 调 查 研 究 报 告 班级:行政1203班 成员:张徐、张也 许文垚、崔愉慧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一、前言摘要 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二的学生,两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就业既是个人问题,又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新闻上一直在报道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专家也表示“将有六成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大学生面对就业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从此次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略窥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三、调查内容方式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周边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靠什么就业”、“去哪儿就业”、“如何就业”、对薪资要求收获和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靠什么就业” 大学生想要就业,自身必须具备满足就业要求的条件,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为根本的所在。我们分别对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实习经历、考试证书这几方面做出调查。结果显示,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36.7%、36.7%和9.9%。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大学生心中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是能促进就业的重要方面,而学习成绩和所取得的考试证书则影响相对较弱。 同时,询问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时,也有36.7%的人认为是缺乏经验,其余有23.3%的人认为是择业观的影响,26.75的人认为是就业信息不全和16.7%的人认为是机制不健全所影响的。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目中社会经验不足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巨大瓶颈,大学生因初入社会经验不足,从而导致就业心理负担较重。 (二)大学生“去哪儿就业” 清楚了大学生心中“靠什么就业”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大学生心中就业的理想“地方”,这里主要分为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 1、大学生“去哪儿就业”之就业区域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距显而易见,其中北上广超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中部中小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经济层次分布明显,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2.6%,51.2%,7%,9.3%,而选择这些地区的原因中,生活条件好,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创业环境这三个方面,则以37%,34.8%,26.1%的比例成为众人选择的热点。 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北上广经济最为发达,但却不是众人的首选,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竞争及消费都高于沿海发达地区。而沿海发达地

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与拓展论文 摘要:提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各个原因进行分析与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升与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电视新闻,网络新闻以及报纸和广播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关于大学生存在心里素质问题的报道。而据北京高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因精神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及学业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压力影响、就业压力影响和人际关系影响几大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等情况,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对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有的学生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经常用高压加棍棒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失去了个性和棱角,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的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子女独立性差,遇到困难就逃避,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有的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自流,缺乏适当的教育,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自以为是,缺少教养,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生活与心理负担过重,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庭贫困是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家穷志不穷,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 再者,学习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一时难以适应,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难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顾此失彼,往往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于是产生悲观失望、消极情绪。有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片面强调智育、专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少

大学生就业心理专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专题 一、职场自我EQ管理的四步曲 来源:37度医学网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领导对员工说,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太太对先生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老师对学生说,你怎么能带着情绪和我说话……这些话语都无形地表达出我们对“情绪”的恐惧和无助。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面对情绪到来时,往往会处理不当,轻的影响日常工作,重的甚至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都受到损害,让自己身心疲惫。 我们都是情绪的“奴隶” 无论男人、女人,企业ceo还是普通职员,办公室白领还是建筑工人,都难免逃脱一种东西的包围,那就是情绪。喜、怒、哀、惧这四种人类的基本情绪,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及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是情绪的“奴隶”。 我们对情绪的认知及处理方法,来源于学校、家长以及身边人的不断“教导”与“示范”。这些传统的情绪管理方法,在现实的验证里,不但没达到促进成长的效果,相反还常常达致伤害性的结果。所以情绪会让我们这么头痛,不是因为情绪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对情绪的了解与认识不足,使用了错误的情绪处理模式及方法,以至于带来了种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的《eq》一书提出,一个

人的成功,只有20%%是靠iq,而80%%则是凭借eq。现在,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在录取一些关键职位时,都要采用eq测试。正确的eq 管理理念是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来管理人们的情绪,善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帮助人们成功。 传统却无效的eq管理法通常有四种: 交换型 一个小朋友因为丢了心爱的铅笔刀而伤心,这时他妈妈说:“宝贝,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玩具,但你要保证不哭了,我才给你买。”在我们身边,经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因为某些事情而悲伤难过时,他身边的朋友总会说:“你不要再难过了,我们去散散步、兜兜风吧。”面对别人的悲伤,我们总会让他去做别的一些事来代替他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这属于交换型eq管理法。 惩罚型 很多人在面对别人的悲伤、害怕、生气和愤怒等情绪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采用批评、指责或训斥的态度对待他,尤其是家长对孩子,领导对下属最容易采取这种方法,这属于惩罚型eq管理法。 冷漠型 面对一个人出现一些自己承受不了的情绪时,他的亲人或朋友往往会采取逃走或忽略的态度。很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有情绪时,他们要么走开,要么置之不理,任孩子承受情绪的煎熬。这属于冷漠型eq管理法。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45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目录 一、摘要 (2) 二、调查目的 (2) 三、调查结果 (3) (一)调查对象 (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3) (三)调查数据分析 (3) 二、总结及建议 (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

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

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 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析大学生求职心理》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升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论文主要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进行分析,客观地分析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正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由于1998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

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2011年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提出: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这一切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着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 影响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2.1从众心理普遍存在 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如今,在毕业生就业日益趋于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同学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随波逐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他们在求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案例心理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09-04-18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43 期2010·3(中)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既包括企业对毕业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包括各种行业对成熟的从业者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这些心理素质将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直接与其职业发展有关。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8 届高校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 万,大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待业率为14%,74 万的大学失业毕业生。2009 年高校毕业生611 万人,到当年10 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3%,从上面的统计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对个人而言,大学生能否就业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目前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状况,在不同方面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优势方面不多,缺陷明显存在。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也较丰富。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做事有激情、有闯劲,给企业带来活力。与此同时,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例如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本专业内的知识,不懂相关学科内容,知识面不够广阔,缺乏实践锻炼,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造成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企业中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员工创造性地研究解决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另外,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眼高手低,期望过高,竞争心理有余而合作精神不足,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应变能力较差。二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虽然各有不同,难以提出一个统一标准,但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则存在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的职业态度。一般情况下,从业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对从业人员而言,只有首先解决好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心态,才能表现出持久而积极的行为方式。因为任何工作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期的情况,但正确的心态可以令我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变化。一个人只有积极、乐观地接受工作中的挑战,应对工作的困难,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培训、素质拓展训练,其首要目的都是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拥有愉快的心境。2.良好的职业心智。职业心智是从业者在长时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的心智。由于心智模式植根人们的内心深处,它不仅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影响人们的决策,也会影响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和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行业和人际间依赖性的增强,都对从业者的心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 张海涛苏苓摘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具有制约、调节、鉴别功能。文章在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功能及用人单位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塑造作者简介:张海涛,徐州建筑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日期: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正文】: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只有正确认识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心理,并克服不良心理,我们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理千姿百态,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功利心理和求名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今有些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再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二、安全心理: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甚至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冒什么奉献去赚大钱,有份稳定工作就可以。 三、求闲心理和求便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有些追求离家近或生活便利。由于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这些心理。 四、竞争心理:竞争心理与安全、求闲和求便心理形成对比。有些大学生本来已经找到了收入稳定且待遇高的工作,但是却不满足于一成不变,整天清闲无所作为,他们更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 五、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六、奉献心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择业心理。凡是拥有这样心理的人,大多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人。只有我们大学生这样的拥有心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大学生的对就业、择业的心理。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挫折,这又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心理障碍:焦虑,自卑,孤傲等,这些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大学生择业的这些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择业认知心理的偏差。 (1)自我估价的偏差这种偏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自信或自负。在择业中,往往认为大多数的职位都与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象。二是自我估价过低,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伴随着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择业。 (2)对专业对口的认知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其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其实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每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时逢春季,又是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可大学生的种种求职心理和用人单位设定的诸多门槛,使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徒增几多艰辛。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难在何处,某些外部条件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通过春季的几场人才招聘会和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几种心理,阻断了与诸多工作结缘的路径。比如: (一)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也是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使大学生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职业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它们的求职或择业的动机即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的经济特区,涌向外资企业,或是开创民办的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求职大学生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大学生在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拿自己身边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的就业

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业择业的标准,觉得在校期间,我学生成绩比你好,获得的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该比你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适合求职者的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会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异而放弃,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里体会孤独与冷清。 (三)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发展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略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而产生过高期望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求职者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荣誉好”的单位,而与许多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求稳心理 所谓求稳心理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国有、国营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身上会常常遇到。由于求稳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不仅应聘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就是具体的工作岗位也较多的关注技术,研发类等比较稳定的岗位;诸如销售这种压力大,稳定性不高的岗位,选择的就较少。稳定的工作相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 查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其情况,从而探究出其解决对策,希望能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为其拥有美好的未来打下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原因对策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如果大学生不能将这些压力化为动力反而是让它左右自己的情绪,那么会对他们的学习和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又害怕遇到困难,虚荣心有强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进行冷静的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先偏激。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随即产生抑郁,茫然,焦虑等不良情绪。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的,要靠国家的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和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次调查是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针对“你有自己的特长并对未来充满设想吗“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有%的同学有目标但经常换,仅有%的同学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事。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待生活特别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意志健全,并没有让大学环境将自己的激情消磨殆尽。值得重视的是针对”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大学生表示经常会出现郁闷、茫然和焦虑的情绪甚至有些出现敌对情绪,只有极少数人保持愉快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享受所谓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相反他们因为诸多原因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同时也表明了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究其原因是最关键的步骤。针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大多数大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经济以及人际交往、自我形象、将来就业这几个问题上。确实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在面对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担心着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将来的出路问题,考虑这些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心理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对于压力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针对“你认为心理压力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有%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压力有较为负面的影响会产生情绪,有%的学生认为会产生动力仅有%的大学生认为会产生完全负面的影响以至于无心学习。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情绪会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本次调查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可以促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 1.1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调查时间 2007.5.4----2007.5.20 1.3 调查对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1.4 调查数据 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5份 二、调查摘要

2.1针对大学生 2.1.1基本情况 关键词1:不自信 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其余35%为“有点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2:不满意 6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学校急需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从而使之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其他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2.1.2 就业需求描述

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翼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 调查时间:2015年2月5日—2015年2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张圣彦梁文博柯晓冰 引言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校学生关于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方面做了一些方面的了解,并有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就业心态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57.14%位男同学,42.86%为女同学。 (2)2.85.71%为大一学生,3.75%为大二学生%,10.17%为大三学生。 (3)50 %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5.17%的同学认为有点严峻,但比其他低学历的人群要容易14.83%的同学也认为有点严峻,且和其他学历较低的人群差不多。 (4)毕业后,39.29%的同学会先择业后就业;42.86%的同学会先就业后择业;14.86%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 (5)如何看待专业对口问题:21.43%的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予考虑;67.86%的同学会先找工作,待机向自己专业发展;3.75%的同学认为专业非自己喜欢,另寻方向;7.14%的同学则认为行行出状元。 (6)在就业过程中更注重的是:28.57%的同学选择了“岗位环境”;28.57%的同学选择了“薪酬高低”;28.57%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兴趣”;14.29%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发展空间”。(7)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35.71%的同学认为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与实际不符; 35.71%的同学觉得就业人数太多;21.43%的同学则认为自己期望太高;其他因素占了7.14%。(8)认为在求职时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32.14%的同学选择了“如何写专业简历”; 42.86%选择了“如何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21.43%的同学选择了“如何面试”;3.57%的同学选择了“如何谈薪酬和福利”。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价值观、适应力等方面的素养,是在环境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理结果。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相关标志包括: 智力正常:有正常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能胜任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活动。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性高;主导心境良好,愉快、积极、自信;有较好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意志健全:做事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处事果断;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强,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人格统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良好的自我体验,接纳自我;个性特点与行为表现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和谐:在人群中感到自然、和谐,适应工作中的人际环境;对交往持积极态度,有主动交往的愿望;与他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有自己的交际圈。 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对现实有清晰、正确的认识,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勇于改造现实,达到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协调和统一。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具有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 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的求职就业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就业心理、预防不良就业心理、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就业心理和职业发展互为依托、互为补充。

一方面,诸多不良就业心理的形成,多是由于个人定位、职业定位方面的问题而引起的,而这些正是职业发展方面的基础技能。通过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完成个人职业素质的分析、完成社会对应职业的调查和个人职业目标的定位,以此为基础的就业观念的形成就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就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就业。 另一方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的基础。首先,在进行职业规划阶段,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完成设计、实施训练的保障,影响到职业规划的实施是否具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科学性,而不良心理状态会造成态度、深度、准确度方面的很多失误。另外,个人职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业就业不过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更会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不断产生负面干扰,从而影响个体整个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因此,从大学生活开始之时就要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从职业规划开始之时就要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在职业目标的选择时注意预防和调试不良就业心理,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这样的职业人生才会更加辉煌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就业,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讲有着重大意义。这个阶段由于受到“就业”这一事件的刺激,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有所波动是正常的,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但是如果忽视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与锻炼、忽视不良就业心理的预防与调适,将会由于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的失败形成不良心理、加剧心理问题,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滑坡、影响个人整体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依托综合素质的发展存在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机成分之一,从而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部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途径和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这个途径,检验了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是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常见的心理特点及策略

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常见的心理特点及策略 摘要:心理资本的概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于2002年由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正式提出,认为可以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 并值得给予更多关注。求职面试时,挫折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稍许 的挫折和压力就会表现出焦虑、冷漠、幻想、嫉妒、逃避等不良心理特征,严重 的会出现放弃就业。本文简单分析了求职面试特点,研究了大学生常见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求职面试的负性心理状态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求职面试;大学生;心理特点;解决对策 美国密歇根大学预防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求职者主动求职的行为将会对的其自尊发生 正面的影响,自我价值认识和自我观念等心理因素可以帮助求职者降低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 带来的困扰[1]。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699万人到2014年的727万人以至 2015年的749万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 一、求职面试特点分析 (一)综合性 在面试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可直接对考生的仪表服饰、举止风度、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诚 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做出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估。 (二)科学性 人的许多特征在笔试中是反映不出来的,如性格、愿望、动机、爱好、特长、动手能力等,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不仅采用际的技能考核, 同时通过一些言语测试更全面、更具体地考察求职者的性格特点、人文修养、专业能力和兴 专长等[2]。因此,面试大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面试可以降低人 员选拔中的盲目性。 (三)不对称性 面试是大学生个体与专家小组之间进行的不对称性博弈。一方面,求职大学生在巨大的 就业压力面前,容易产生紧张、急切、自卑和草率等心理,这都影响着求职者的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应聘人员及专家往往用挑剔的眼光、“自作主张”的问题、主动性的“攻击”来“为难”学生。因此,求职大学生如果稍有失误,就会乱了阵脚,不知所措。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特点 (一)缺乏独立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对地域环境、职业系统、薪资待遇等方面形成从众和攀比的心理。很多毕业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对基层或艰苦的工作不屑一顾,结果 错失很多就业机会[3]。另外,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依赖心理,这种现象在独身子 女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们往往把就业的希望寄予学校或家长的安排,或在择业上表现出极 差的独立性,甚至依赖家人递简历、谈意向,自己则成了旁观者。这样的求职心理与行为极 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与用人单位的信任和纳用无疑相距甚远。 (二)绝对化要求 初入社会,大学生很难将理想和现实协调一致,会以理想化的方式看待求职和就业。然 而客观现实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带着这些信念的毕业生一味地想去实现个人的理想,不屑 去做一些基础性质的工作,在求职中常会给招聘单位一种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的不良印象, 因此求职受挫的可能性很大,失败后也易于陷入不良的情绪困扰中。绝对化要求的认知偏差 导致大学生在求职前,从主观上给自己设置了各种束缚,甚至为了到达自己设置的求职目标 而委曲求全,忽略职业本身的价值。 (三)过度焦虑 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担忧,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偏差。从 心理学的角度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人潜能的发挥,有利于顺利择业。但是,过度的焦虑会使 人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让人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4]。在找到心仪工作之前,面对种种的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