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路基

[铁路路基横断面图] [主要包含铁路路基、基床、路堤、路桥过渡段横断面图]

第 1 页共14 页

铁路路基

第 1 页共14 页

目录

1.路基横断面....................................................................................................................................................................... 2 2.路基基床 ........................................................................................................................................................................... 5 3.路堤 ................................................................................................................................................................................... 7 3.过渡段 . (9)

铁路路基

第 2 页共14 页

1.路基横断面

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路基面标准宽度

轨道类型

设计最高速度(km/h)

双线线间距(m)

路基面宽度单线(m)

双线(m) 无砟轨道

250

4.6 8.6 13.2 300 4.8 13.4 350

5.0 13.6 有砟轨道

250

4.6 8.8 13.4 300 4.8 13.6 350

5.0

13.8

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

设计最高速度(km/h)

曲线半径R (m )路基外侧加宽值(m )250

12000≥R ≥100000.2 10000>R ≥7000

0.3 7000>R ≥50000.4 5000>R ≥40000.5 R <4000 0.6 300

12000≥R ≥9000

0.3

9000>R ≥7000

0.4

7000>R≥50000.5

R<5000 0.6

12000≥R>9000 0.4 350

9000≥R≥6000 0.5

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

无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

无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

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

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

有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有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

有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

2.路基基床

(1)基床结构

高速铁路路基基床是由基床表层和底层组成的两层结构。我国高速铁路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0.4 m,有砟轨道为0.7 m,基床底层厚度为 2.3 m。

(2)基床表层

路基基床表层的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

求;其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其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

过基床底层土的长期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优良的级配、较高的密实度、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能够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我国高速铁路基床表层要求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其材料规格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要求。

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

压实标准级配碎石

压实系数K ≥0.97

地基系数K30(MPa/m)≥190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55

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120 MPa,

且Ev2/ Ev1≤2.3。

(3)基床底层

路基基床底层填料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符合防冻胀要求。路基填料最大粒径在基床表层内应小于60 mm,在基床以下应小于75 mm。基床底层压实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床底层压实标准

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

细砾土

碎石类及

粗砾土

压实系数K ≥0.95 ≥0.95 ≥0.95

地基系数K30(MPa/m)—≥130 ≥150

动态变形模量Evd

(MPa)

—≥40 ≥40 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

度(kPa)

≥350(550)——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80 MPa,且Ev2/ Ev1≤2.5;

2.括号内数字为寒冷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强度值。

铁路路基

第7 页共14 页

3.路堤

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碎石、砾石类材料,其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

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压实系数K

≥0.92 ≥0.92 ≥0.92 地基系数K30(MPa/m )—≥110 ≥130 7d 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 )

≥250

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45 MPa ,且Ev2/ Ev1≤2.6。

工后沉降是指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

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符合要求

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路基工后沉降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 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满足下式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量为30 mm 。

2

sh sj

0.4

R 式中

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

sj

——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 5 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km/h)

一般地段工后

沉降(cm)

桥台台尾过渡

段工后沉降(cm)

沉降速率(cm/

年)

250 ≤10 ≤5 ≤3

300、350 ≤5 ≤3 ≤2

至于各种特殊地区路堤的填筑要求以及路堑、路基排水、路基防护、路基支挡等问题不再详细介绍。

铁路路基

3.过渡段

(1)设置过渡段的原因

铁路线路是由不同特点、性质迥异但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构筑物(桥、隧、路基等)和轨道构成的。由于组成线路的结构物强度、刚度、变形、材料等方面的

巨大差异,因此必然会引起轨道的不平顺。为了满足列车平稳舒适且不间断地运行,必须将其不平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与桥梁连接处的路堤一直是铁路路基的一个

薄弱环节,由于路基与桥梁刚度差别很大,一方面引起轨道刚度的变化,另一方面,路

基与桥台的沉降也不一致,在桥路过渡点附近极易产生沉降差,导致轨面发生弯折。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必然会增加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引起列车与线路结构的相互作用力的

增加,影响线路结构的稳定,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在路基与桥梁之间设置一定长度的过

渡段,可使轨道的刚度逐渐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路基与桥梁之间的沉降差,达到降低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减缓线路结构的变形,保证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的目的。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

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2)路桥过渡段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段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过渡段长度按下式确定,且不小于20 m。

L=a+(H-h)·n

式中,L——过渡段长度(m);

H——台后路堤长度(m);

h——基床表层厚度(m);

a——倒梯形底部沿线路方向长度,取3: 5 m;

n——常数,取2~5。

第9 页共14 页

台尾过渡段设置

2)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应满足上述有关要求,并掺入5%的水泥。基床表层以下

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 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 MPa。

3)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机具碾压密

实,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碎石、灰土填筑应满足Evd≥30 MPa。

4)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

5)过渡段还应符合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

6)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距离

台背2.0 m范围内应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并适当减少分层填筑厚度。

7)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实验。

(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所示。寒冷地区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横向结构物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如图所示。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厚度不大于1.0 m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 m范围内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

如图所示。

一般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

寒冷地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 m)过渡段

(4)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

1)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

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 1.0 m,台阶高度0.6 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所示。

2)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

级台阶挖入深度不应小于 1.0 m,台阶高度0.6 m左右,如图所示,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应位置相同。

硬质岩石堤堑过渡段

软质岩石或土质堤堑过渡段

(5)其他过渡段土质、软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过渡段,并采用渐

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

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并符合轨道形式过渡要求。

两桥之间、桥隧之间及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当两桥间为小于150 m非硬质岩路堑时,路基基础可采用桩板结构或保证平顺过渡的工程措施。

公路横断面图绘制相关方法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不需要专业编程知识的情况下,利用AutoCAD和Excel精确自动地绘制道路横断面图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不仅简单灵活,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质量。 1 引言 传统横断面测量方法有水准仪皮尺法、横断面仪法和经纬仪视距法等,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地形的变化对与道路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断面进行测量,其中直线段所测断面方向与道路中线方向垂直,而曲线路段与测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在对横断面测量以后,为计算道路工程土方量,我们紧接着就要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在实际工作中,横断面图的绘制通常是采用手工在米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用卡规和复式比例尺按照横向是距离、纵向是高程刺点,用小钢笔连接刺点绘制闭合图形。然后把每一个断面的横断面图分成若干个梯形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量出每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计算出每一个梯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的梯形面积相加才得到一个断面面积。 通常道路横断面施测要求每20m测一个断面。在地形变化较大的位置要加测横断面,这样每1km 道路至少要绘制50多个横断面图。可见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绘制一条50km的道路断面图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由于是手工绘制,修改起来很麻烦,在实际工作中返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可见快速高效地绘制出道路横断面图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如果能对Auto CA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运用AutoLISP语言和Visual LISP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创建Auto CAD的新命令或重新定义原有的标准命令,提供系统自动执行重复性的计算与绘图任务,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要求道路施工人员具备专业性很强的编程知识。在绘制了大量的横断面图后,笔者总结出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道路工程人员具备很强的编程知识,只要具备常规的Excel和Auto CAD知识,就可以自动、精确和快速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并且此方法可以推广至重复性较强的绘图工作。下面以一个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横断面数据的处理 2.1确定边桩位置和高程 倾斜地面高等级道路施工测量中的边桩定位一般用逐渐趋近法。该方法无论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都不能直接给出边桩位置,只能通过重复多次测量和计算,才能确定边桩的位置,这种方法的野外工作量较大。本文给出了由横断面测量数据直接计算中桩到边桩的水平距离和边桩高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新方法可一次性标定边桩位置(如图1所示)。

铁路轨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及压实标准

铁路路基 [铁路路基横断面图] [主要包含铁路路基、基床、路堤、路桥过渡段横断面图] 第 1 页共14 页

铁路路基 第 1 页共14 页 目录 1.路基横断面....................................................................................................................................................................... 2 2.路基基床 ........................................................................................................................................................................... 5 3.路堤 ................................................................................................................................................................................... 7 3.过渡段 . (9)

铁路路基 第 2 页共14 页 1.路基横断面 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路基面标准宽度 轨道类型 设计最高速度(km/h) 双线线间距(m) 路基面宽度单线(m) 双线(m) 无砟轨道 250 4.6 8.6 13.2 300 4.8 13.4 350 5.0 13.6 有砟轨道 250 4.6 8.8 13.4 300 4.8 13.6 350 5.0 13.8 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 设计最高速度(km/h) 曲线半径R (m )路基外侧加宽值(m )250 12000≥R ≥100000.2 10000>R ≥7000 0.3 7000>R ≥50000.4 5000>R ≥40000.5 R <4000 0.6 300 12000≥R ≥9000 0.3 9000>R ≥7000 0.4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6 路基 6.1一般规定 6.1.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 年。 6.1.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word文档

3 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 3.1横断面布置 本段路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根据公路《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路基总宽度为24.5m,桥梁和隧道路基断面设置见后面桥梁和隧道设计。 表3.1 路基宽度组成 车道宽度(m)中间带宽度(m)硬路肩(m)土路肩(m)路基总宽(m)3.75×2+3.75×20.5+2.00+0.5 2.5+2.50.75+0.7524.5 3.2路基设计 3.2.1一般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 图3.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 (2)填料选择 此段路位于山区,可以利用挖方的土石进行填筑,碎石土强度高、水稳定性好、易于碾压,而且透水性好有利于路基的排水。填料岩芯抗压强度不小于15 MPa (用于护坡的不小于20MPa),在石方爆破时采取相应的爆破工艺,按比例分出三类石料:①路基的主填料,要求石块粒径不超过25 cm,供粗粒层用;②石屑等细料,供细粒层用;③码砌边坡用的块石,主要是粒径为0. 3~0. 5m 的块石,选用表面比较平整的石块。 路基底层首先进行地表处理,清除表土15cm。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为40cm左右,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在与路床接触的那层填筑一层40 cm 厚的碎石、石屑过渡层。相邻段采用不同材料土填筑时采用斜坡连接。 (3)压实标准 路基土石经充分压实后,变得相当紧密,可减少压缩性,透水性及体积变化,提高强度,抗变形能力和水稳定性,消除自重,行车荷载干湿作用引起的沉降和压实变形。路基压实标准见表 表3.2 路基压实度标准(%)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0~3030~8080~150>150压实度标准≥96≥96≥94≥93

路基横断面测量方法

1 引言 传统横断面测量方法有水准仪皮尺法、横断面仪法和经纬仪视距法等,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地形的变化对与道路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断面进行测量,其中直线段所测断面方向与道路中线方向垂直,而曲线路段与测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在对横断面测量以后,为计算道路工程土方量,我们紧接着就要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在实际工作中,横断面图的绘制通常是采用手工在米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用卡规和复式比例尺按照横向是距离、纵向是高程刺点,用小钢笔连接刺点绘制闭合图形。然后把每一个断面的横断面图分成若干个梯形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量出每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计算出每一个梯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的梯形面积相加才得到一个断面面积。 通常道路横断面施测要求每20m测一个断面。在地形变化较大的位置要加测横断面,这样每1km道路至少要绘制50多个横断面图。可见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绘制一条50km的道路断面图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由于是手工绘制,修改起来很麻烦,在实际工作中返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可见快速高效地绘制出道路横断面图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如果能对Auto CA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运用AutoLISP语言和Visual LISP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创建Auto CAD的新命令或重新定义原有的标准命令,提供系统自动执行重复性的计算与绘图任务,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要求道路施工人员具备专业性很强的编程知识。在绘制了大量的横断面图后,笔者总结出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道路工程人员具备很强的编程知识,只要具备常规的Excel和Auto CAD知识,就可以自动、精确和快速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并且此方法可以推广至重复性较强的绘图工作。下面以一个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横断面数据的处理 2.1确定边桩位置和高程 倾斜地面高等级道路施工测量中的边桩定位一般用逐渐趋近法。该方法无论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都不能直接给出边桩位置,只能通过重复多次测量和计算,才能确定边桩的位置,这种方法的野外工作量较大。本文给出了由横断面测量数据直接计算中桩到边桩的水平距离和边桩高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新方法可一次性标定边桩位置(如图1所示)。 图1确定边桩位置和高程示意图 建立如图1所示坐标系,确定边桩也就是确定图中D的位置和高程,假设B、C点坐标分别为(X1,Y1)、C(X2,Y2)、边桩D坐标为(X,Y),因为B、A是所测原地面的两点,所以

公路横断面的组成

第一节公路横断面的组成 公路中线的法线方向剖面图称为公路横断面图,简称横断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与横断面地面线所围成的图形。在横断面上的内容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边坡、边沟、截水沟、护坡道以及专门设计的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等设施,各部分的位置、名称如图1-4-1所示。 横断面设计是路线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纵断面设计、平面设计相互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应对平、纵、横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反复比较和调整后,才能达到各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做到组成合理、用地节省、工程经济和有利于环境保护。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横断面的形式,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和尺寸以及路基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路拱、路面结构和厚度、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超高、加宽、平面视距等在本教材的有关章节中介绍。 一、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标准横断面是交通部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通行能力和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按公路等级、断面的类型、路线所处地形规定的路基横断面各组成部分横向尺寸的行业标准。各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1-4-2所示。

1.横断面分类。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上下行的公路的横断面由一个路基形成称为整体式;由两个路基分别独立形成为分离式,整体式横断面上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分离式的断面没有个中间带,其他部分和整体式断面相同。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整体式断面,不设中间带,它的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错车道等,如图1-4-l所示。 2.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是指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一般是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当没有中间带、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时,应包括在路基宽度内,《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各级公路的路基宽度如表1-4-1。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表1-4-1中的一般值,有条件时还可适当增加硬路肩和路基宽度,以利交通组织和日后交通量增加时拓宽行车道。只有在受地形或特困和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在局部路段才能使用变化值,且不宜太长,以免影响全路的使用质量。四级公路一般采用3.5m的行车道和6.5m 的路基;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m的行车道和7.0m的路基;当交通量很小或工程特别艰巨的路段,可采用4.5m的路基和3.5m的单车道,但必须设置错车道。 3.行车道 (1)行车道的功能 行车道为车辆行驶提供通行条件,行车道的宽度和路面状况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公路的通行能力,行车道过窄会使不同车道之间的横向间距不足,车辆的横向干扰增加,平均速度和通行能力下降: (2)车道数

路基横断面设计

路基横断面设计

[文档标题] 专业: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班级:道铁1309 年级:13级 姓名:陈文聪 学号:13231207 指导老师:沈宇鹏 日期: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1.1、设计任务 (2) 1.2、基本资料 (2) 第二章路基断面设计 (4) 2.1、根据路基断面的地形图及纵断面确定某里程处地形线及线路标高 (4) 2.2、横断面各部尺寸 (4) 2.3、路基本体基床厚度计算 (5) 2.4、路基本体各部分填料选择 (6) 第三章路基边坡的设计 (7) 3.1、路堑边坡的坡率设计及防护结构设计 (7) 3.2、斜坡路堤稳定性检算及路堤边坡设计 (8) 3.3、绘制路基横断面图 (17) 第四章排水措施及施工方法 (18) 4.1、综合排水设施设计 (18) 4.2、平面图上排水设施布置 (20) 4.3、施工方法 (20)

正文 第一章概述 1.1、设计任务: 在课堂上已获得的知识和参阅其它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资料,对直线地段路基的横断面结构、边坡开挖、斜坡路基稳定性和防护及排水设施进行设计。 1.2、基本资料: 某一级重型铁路区间单线直线地段线路走向及标高见附件图,线路设计时速120km/h,路堑开挖不考虑地下水及地震影响,路基的基底承载力满足要求。该地段大气降水量较小,排水沟按规范要求设计。路基基床底层土的临界动应力为55kPa,基床底层深度按路基的附加动应力与路基静应力的比值0.2确定,且路基中心位置的路基面以下列车动应力按下表1方式分布。 表1 路基面以下动应力分布形式 距离路基面的深度 0 0.5 1 1.5 2 2.5 3 3.5 4 (m) 动应力值(kPa)80 60 50 35 30 20 15 12 10 水文地质情况:年平均降水量200mm,不考虑地下水及冻深的影响;地基允许承载力350kPa。 路基各部分土体参数参考范围:

横断面的一些知识点

一、横断面的组成及布置 公路横断面:是沿公路中线的法线方向作一剖面图。 横断面设计线与横断面地面线所包围的图形。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其组成包括行车道、路缘带、中间带、硬路肩、土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加(减)速车道等;二级与二级以下公路的路基横断面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和错车道等。 公路横断面设计是确定公路在该桩位处的横断面设计的形状、尺寸和具体位置。目的: 1、为路基施工提供横断面依据。 2、为路基土石方计算(包括土石方调配)提供断面数据。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1、横断面设计的形式: 断面填挖值(T或W),路基宽(B),路拱坡度、路肩坡度曲线加宽值(Bj),超高横坡度(ib)。 2、路基边沟形式、尺寸,路基边坡设计。 3、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 二、横断面几何尺寸 路基标准横断面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速度、通行能力、公路等级、断面类型规定公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横向尺寸。 路基横断面组成: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二、三、四级公路采用整体式断面,不设置中间带。 1、车道数与车道宽度 车道数: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 V=120Km/h(8、6、4车道)、V=100Km/h(8、6、4车道)、 V=80Km/h(6、4车道)、V=60Km/h(4车道)。 二、三、四级公路:2车道。 车道宽度是指一个车道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车道宽度:V=120―80Km/h(3.75m)、V=60―40Km/h(3.50m)、 V=30Km/h(3.25m)、V=20Km/h(3.00m或3.50m) 2、路面宽度 路面宽度=车道数*车道宽度 3、路肩宽度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 路肩作用:是保护行车道,供行人、自行车通行和临时停放车辆。 各级公路路肩宽度应符合规定。各级公路路肩宽度中“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到限制时可采用的值。设计速度为120Km/h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50m的右侧硬路肩;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00m的右侧硬路肩。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置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与左侧土路肩,左侧硬路肩宽度一般为:设计速度120km/h时采用1.25m;设计速度100km/h 时采用1.00m;设计速度80km/h和60km/h时采用0.75m。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左

公路工程路基横断面边桩放样的几种方法

公路工程路基横断面边桩放样的几种方法 横断面边桩放样就是路基施工前,在地面上把路基轮廓表示出来,以确定路基施工范围,保证路基的正确施工。边桩的位置与路基的填挖高度、边坡率、排水方式、防护型式以及地形有关,放样时主要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图(或路基设计表)和路基中心填挖高度进行。由于设计与实际放样的路基中心位置和高程有一定的误差以及拆迁、伐树等人为影响,因此常根据路基中心实际填挖高度进行放样边桩。 一、根据路基中心填挖高度进行边桩放样 1.平坦地面的边桩放样。 (1)路堤放样。 如图1所示,H为中桩填筑高度,B为路基全宽,边坡率为l:ml和1:m2的高度分别为h1、h2;b为护坡道宽,高为h3,边坡率为1:n2。则路堤坡脚至中桩的距离为:L1=B/2+m1×h1+nl×(H-h1) L2=B/2+b+m2×h2+n2×h3 (2)路堑放样。如图2所示,H为中桩填筑高度,B为路基全宽,第一层边坡率为l: ml厚度为hl变坡处碎落台宽为bl;第二层边坡率为1:m2厚度为h2,护坡道宽为b2,边沟顶宽为b3。则路堑坡顶至中桩的距离为: Ll=L2=B/2+b3+b2+m2×h2+bl+m1×h1 如果路堑边坡不止两处变坡,则应按各变坡层的厚度和边坡率计算路堑坡顶至中桩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路堑坡脚处设有矮墙等防护,则上式不一定适用,应根据设计图纸对路堑坡脚处的宽度按设计进行调整得出新的计算式。同样路堤坡脚处设有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等防护,也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调整。

如遇曲线有加宽时,放样应在加宽一侧加上加宽值。对填方路基,为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和修坡的需要,路基两侧设计时都要宽出至少20Cm,放样时须把此值加在L1、L2上。 根据以上计算的数据,沿横断面方向丈量或测距,即可放出路基边桩。 2.倾斜地面的边桩放样。倾斜地面上的边桩放样,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逐渐趋近法、边坡放样器法或坡脚尺法。 (1)逐渐趋近法。逐渐趋近法依据的原理是:当某一点的设计高等于该点的地而高时,这一点就是所求的边桩。如图3所示。 其放样步骤如下:①在横断面图上量取线路中心线点距边坡坡脚点B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L1;②在实地上由O点起,沿断面方向量取水平距离Ll定Bl,并用水准仪实测Bl点的高程,计算B1点的实测高程与O′点设计高程的高差h1;③根据h1和其它设计数据计算出L′l=b/2+m×hl,然后将L′l与L1进行比较,若L′l>Ll,应将B1点向外移至B2点,反之应将B1点向内移;④丈量O点至B2点之间的水平距离L2,实测B2点高程,计算B2点的实测高程与O′点设计高程的高差h2,然后计算出L′2=b/2+m×h1,比较L′2与L2,若L′2>L2,应将B2点向外移至B点,反之向内移;⑤反复按上述方法操作,直到实量长度Li与计算长度L′i相等为止,此时B点即为要放样的边桩。 这种方法比较繁,但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使用,经过反复实践,便可运用自如。 (2)边坡放样器法。边坡放样器如图4所示,它是由一个扇形竖盘和一个标杆组成,竖盘可相对于标杆作上下移动和转动,在扇形竖盘上标有坡度标记。使用时可借助垂球将标杆竖直立在点位上,使所需的坡度对准垂线,扇形的另一边缘即为欲求放样的坡度。 如图5所示,其放样步骤如下:①首先在横断面图上量取L,然后在实地沿横断面方向定出临时点B1,使Ll③在B1点安置边坡放样器,使仪器高度为i,然后按要求的坡度安置竖盘.此时边坡器的方向线与地面线的交点即为所要放样的边桩B。

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横断面是指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截取的路基断面,依其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有各种断面形式。路基按其横断面的挖填情况分为路堤、路堑、半路堤半路堑以及不填不挖断面等。在进行路基设计时,先要进行横断面设计。横断面确定以后,再全面综合考虑路基工程在纵断面上的配合以及路基本体工程与其他各项工程的配合。路基典型横断面的形式:路堤(填方)、路堑(挖方)和半填半挖路基。 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基本概况: 一.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 整体式横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 分离式横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 二、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措车道。 行车道宽度:应满《规范》规定. 路基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宽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一般公路路基宽包括行车道、路肩. 三、变速车道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立体交叉、服务区、公共汽车停车站等与主线连接处,需设置变速车道,宽为3.5米。 四、措车道和辅道

4.5米宽路基的四级公路设置措车道,在不足300米距离内选择有利位置设置。 专用公路两侧根据需要设置辅道。 五、中间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置,有中央分隔带和路缘带组成。 六、路肩 保护行车道和临时停车,同时起安全带的作用。 七、建筑界限:为保证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正常运行与安全,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称为建筑界限。建筑界限范围内仅仅供交通使用,标志、护栏、跨线桥等均不得侵占建筑界限。 八、典型横断面 典型横断面:经常使用的横断面,称为典型横断面。

横断面的一些知识点

、横断面的组成及布置 公路横断面: 是沿公路中线的法线方向作一剖面图。 横断面设计线与横断面地面线所包围的图形。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其组成包括行车道、路缘带、中间带、硬路肩、土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加(减)速车道等;二级与二级以下公路的路基横断面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和错车道等。 公路横断面设计是确定公路在该桩位处的横断面设计的形状、尺寸和具体位置。 目的: 1、为路基施工提供横断面依据。 2、为路基土石方计算(包括土石方调配)提供断面数据。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1、横断面设计的形式: 断面填挖值(T或W),路基宽(B)路拱坡度、路肩坡度曲线加宽值(Bj),超高横坡度(ib)。 2、路基边沟形式、尺寸,路基边坡设计。 3、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 二、横断面几何尺寸 路基标准横断面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速度、通行能力、公路 等级、断面类型规定公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横向尺寸。 路基横断面组成: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二、三、四级公路采用整体式断面,不设置中间带。 1、车道数与车道宽度 车道数: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 V=120Km/h( 8、6、4车道)、V=100Km/h( 8、6、4 车道)、 V=80Km/h( 6、4 车道)、V=60Km/h (4 车道)。 三、四级公路:2 车道。 车道宽度是指一个车道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车道宽度: V=120—80Km/h (3.75m)、V=60—40Km/h (3.50m)、V=30Km/h (3.25m)、V=20Km/h (3.00m 或3.50m) 2、路面宽度 路面宽度=车道数*车道宽度 3、路肩宽度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 路肩作用: 是保护行车道,供行人、自行车通行和临时停放车辆。 各级公路路肩宽度应符合规定。各级公路路肩宽度中“一般值”为正常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