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目镜:放大物象。

镜筒:安防镜头。

转换器:安放和转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象。

载物台:安放玻片标本。

通光孔:使光线通过。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遮光器: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调节穿过通光孔的光线。

反光镜:反射光线,平面镜反光能力弱、凹面镜反光能力强。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

镜臂:把握部分。

粗准焦螺旋:升降幅度大,发现物象。细准焦螺旋:升降幅度小,使物象更清晰。

显微镜的组成与结构(大全)

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简史 早在公元前1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J.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17世纪中叶,英国的R.胡克和荷兰的 A.van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 年G.B.阿米奇第一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E.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R.科赫、L.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F.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象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工作原理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学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把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足以观察的尺寸。近代的光学显微镜通常采用两级放大,分别由物镜和目镜完成。被观察物体AB位于物镜的前方,被物镜作第一级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实象A1B1。然后此实像再被目镜作第二级放大,成一虚象A2B2,人眼看到的就是虚像,显微镜的总放大倍率为:显微镜总放大倍率=物镜放大倍率×目镜放大倍率 放大倍率是指直线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面积比。在用人眼直接观察的显微镜中,可以在实像面A1B1处放置一块薄型平板玻璃片,其上刻有某种图案的线条,例如十字线。当实像A1B1和这些刻线叠合在一起时,利用这些刻线就能对物体进行瞄准定位或尺寸测量。这种放置在实像面处的薄型平板玻璃片通称分划板。在新型的以光电元件作为接收器的光学显微镜中,电视摄象管的靶面或其他光电元件的接收面就设置在实像面上。 组成

(完整word版)初中显微镜结构及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 a.显微镜的光学部分 b.作用:放大物象 c.镜头上标有放大倍数 注: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2. 物镜 a.显微镜的光学部分 b.作用:放大物象 c.镜头上标有放大倍数 d.有低倍物镜、高倍物镜两种 注: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 反光镜 a.显微镜的照明部分 b.作用:反射光线 c.有平面镜、凹面镜两种 注: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4. 遮光器 a.显微镜的照明部分 b.作用:调节通光量 注:光圈越大,视野会变得越亮 5. 粗准焦螺旋 a.显微镜的机械部分 b.作用:升降镜筒,升降幅度较大 注:向内(后)旋转时镜筒大幅度上升,向外(前)旋转时镜筒大幅度下降 6. 细准焦螺旋 a.显微镜的机械部分 b.作用:升降镜筒,升降幅度较小 注:向内(后)旋转时镜筒小幅度上升,向外(前)旋转时镜筒小幅度下降 找象用粗准焦螺旋,找清晰的象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 将显微镜放在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距载物台约1-2厘米的距离。 ②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让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同时调节反光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 将载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使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两端。 4、调焦 ①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降至靠近标本左右时停止。 ②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缓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象,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5、观察 ①先将低倍镜下找到所观察的物象,移到视野正中央。 ②后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使高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 注: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载玻片(物)的移动方向相反。象与物体上下左右都相反(倒像)。6、整理 (1)上升镜筒,物镜呈“八”字形朝前下降镜筒 (2)关掉集光器,垂直反光镜。 (3)装入箱子,放在桌子左边。 使用注意事项: 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切勿用一只手斜提,前后摆动,防止目镜滑出跌落。 2、揩试目镜、物镜和反光镜上的灰尘或污物,必须使用专用的擦镜纸。切勿用手指、手帕、纱布和普通纸擦。 3、镜头的切换一定要使用转换器,以免使光轴发生弯曲或弄脏镜头。 4、镜检时,如有必要使镜筒倾斜,注意倾斜角度不能超过45,以免整个镜体重心不稳而翻倒。 5、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止机件损伤,调节失灵。 6、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两眼须同时睁开,以减少疲劳。 7、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也不能持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一直上升,这样会使镜筒内的齿板和齿轮脱钩,以致镜筒跌出。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及成像原理。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适用及维护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纱布、绸布 2.酵母菌示教标本 三、普通光学显微镜简介 微生物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熟悉显微镜并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显微镜可分为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两大类。光学显微镜包括: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立体显微镜等。其中明视野显微镜为最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其它显微镜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结构相同,只是在某些部分作了一些改变。明视野显微镜简称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以分为机械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 图1-1 显微镜构造 1.目镜 2.镜筒 3. 转换器 4. 物镜 5. 载物台 6. 聚光器 7. 虹彩光圈 8. 聚光镜调节钮9.反光镜10. 底座11. 镜臂12. 标本片移动钮 13. 细调焦旋钮14. 粗调焦旋钮15.电源开关16.光亮调节钮17.光源 1.机械系统: (1)镜座Base:在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镜臂Arm:连接镜座和镜筒之间的部分,呈圆弧形,作为移动显微镜时的握持部分。 (3)镜筒Tube:位于镜臂上端的空心圆筒,是光线的通道。镜筒的上端可插入接目镜,下面可与转换器相连接。镜筒的长度一般为160mm。显微镜分为直筒式和斜筒式; 有单筒式的,也有双筒式的。 (4)旋转器Nosepiece:位于镜筒下端,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有3~4个孔,用于安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

(完整版)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5.2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金相显微镜可用来鉴别和分析各种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广泛应用在工厂或实验室进行铸件质量的鉴定、原材料的检验或对材料处理后金相组织的研究分析等工作。还可用于半导体检测、电路封装、精密模具、生物材料等检验与测量。 【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掌握仔细阅读显微镜使用说明书并进行正确操作的方法。 【实验原理】 显微镜的基本放大作用由焦距很短的物镜和焦距较大的目镜来完成的,物体位于物镜的前焦点外但很靠近焦点位置,物体经过物镜形成倒立的放大实像,这个像位于目镜的物方焦距内但很靠近焦点位置,作为目镜的物体,目镜将物镜放大的实像再放大成虚像,位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距人眼250mm)处,供眼睛观察。光路图见“2.4光学基本仪器”中的图2-? 为了减少球面像差、色像差和像域弯曲等像差,金相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透镜组构成的复杂光学系统。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镜的质量,因此物镜的构造尤为复杂,根据对各种像差的校正程度不同,物镜可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和平视场物镜等三大类。近年来,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物镜的设计和制造都有了很大改进。 实际上,一方面,金相显微镜所观察的显微组织,往往几何尺寸很小,小至可与光波波长相比较,此时不能再近似地把光线看成直线传播,而要考虑衍射的影响。另一方面,显微镜中的光线总是部分相干的,因此显微镜的成像过程是个比较复杂的衍射相干过程。此外,由于衍射等因素的影响,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和放大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目前金相显微镜可观察的最小尺寸一般是0.2μm左右,有效放大倍数最大为1500~1600倍。 金相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用符号“Х”表示,例如物镜放大倍数为20Х,目镜放大倍数为10Х,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Х。通常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都刻在镜体上,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试样时,应根据其组织的粗细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以细节部分能观察得清晰为准。 金相显微镜最常见的有正置、倒置和卧式三大类。本实验使用的是正置金相显微镜为例,光学系统结构图如图5-2-1所示。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及功能

透射电子显微镜部分结构及功能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小于0.2µm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 ubmicroscopic structures)或超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ultrastructur es)。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 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 croscope,TEM),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达0.2nm。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另外,由于电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于电镜的标本须制成厚度约50nm左右的超薄切片。这种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制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5部分构成,如果细分的话:主体部分是电子透镜和显像记录系统,由置于真空中的电子枪、聚光镜、物样室、物镜、衍射镜、中间镜、投影镜、荧光屏和照相机。 电子显微镜是使用电子来展示物件的内部或表面的显微镜。高速的电子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波粒二象性),而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其使用的波长的限制,因此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0.1纳米)远高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约200纳米)。 透射式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与投射式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很相近,它们的光源、透镜虽不相同,但照放大和成像的方式却完全一致。 在实际情况下无论是光镜还是电镜,其内部结构都要比图示复杂得多,图中的聚光镜(condonser lens)、物镜(object lens)和投影镜(projection lens)为光路中的主要透镜,实际制作中它们往往各是一组(多块透镜构成),在设计电镜时为达到所需的放大率、减少畸变和降低像差,又常在投影镜之上增加一至两级中间镜(in temediate lens)。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总体结构包括镜体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镜体部分包含:①照明系统(电子枪G,聚光镜C1、C2),②成像系统(样品室,物镜O,中间镜I1、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

第一章:细胞概述 重点解析: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光学部分 (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目镜为10×,其放大倍数就为10×10=100。 【成像特点】 观察到的是经两次放大后的倒立虚像 【使用方法】 ■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使用日期:2017年9月26日 一、教材分析 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不过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要看到它们就要借助显微镜,这节课就来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理解实物与物像之间的关系到;理解玻片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平时没有接触显微镜的机会,但是都通过很多途径见过显微镜,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显微镜,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标本,擦镜纸,纱布。 在上课前分好组,并把显微镜发放到各组的操作台上,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发放实验时所用的器材及材料。 【新课导学】: 知识回顾:生命活动的基本层次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如果想观察细胞的话,应该用什么工具呢? 答:初中的时候我们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现在,让我们尝试用高倍镜来观察多种类的细胞。 基本内容: 一.展示显微镜,学生回顾基本的结构(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对照图片,认清基本结构,并总结。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镜头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学生观察镜头,并总结) 光学结构

平面镜----调暗视野 反光镜 凹面镜----调亮视野(学生亲自操作,总结)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有粗细之分) 机械结构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 (有大小之分) 导: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那你们想不想用显微镜来看看微观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想。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胞吧。 二.用显微镜观察物象 给出永久性装片,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成小组讨论,总结基本的操作方法。 基本操作步骤: 1.用低倍物镜观察 放置装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侧面观察降镜筒(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找物像(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 2.用高倍物镜观察 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向哪个方向移动)→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得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进行观察)。 本节课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装片,下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有关显微镜的知识。 四.显微镜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问题 1.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 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_1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 设计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能力目标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三、教学过程[导入新]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讲授新]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案)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案) 授课人:江枫渔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养成规范实验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刚接触生物实验的七年级学生,本节课内容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由于本节课内容涉及较深的动手能力,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本节课直接导出显微镜,因为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生物到微观生物认识的转折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离不开显微镜的使用。 2.新课讲授 (1)显微镜的结构 通过挂图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对显微镜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讲

授。具体从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三方面讲述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 通过具体实验来讲授显微镜的实验步骤,在讲述各步骤时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强调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a.取镜和放置:取出时,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左肩前方的位置。(学生思考原因) b.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用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听到碰扣声时以对准)。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观察(右眼打开),同时调节反光

镜方向,直到视野中光线均匀明亮为止。(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先用低倍镜观察) c.放置装片:取装片于载物台上(切记是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用推片器弹簧夹住,然后旋转退片器螺旋,将索要观察的部分调到通光孔中央。 d.低倍镜观察: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载物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装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载物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载物台。 e.高倍镜观察: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装片),如高倍镜头碰到装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中考题)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中考题) 1、婷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偏左上方,如何操作才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 ) 2、一同学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如下:(1)擦拭盖玻片(2)取材(3)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4)展平(5)盖上 盖玻片(6)染色。他的操作有哪些错误( ) A. (1)中没擦拭载玻片 B. (2)和(3)的顺序颠倒 C. (3)中不该滴生理盐水 D. 前三项都是 3、普通光学显微镜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 A. 遮光器和目镜 B. 遮光器和物镜 C. 遮光器和反光镜 D.目镜和物镜 4、下列实验器材(试剂)的选择准确的是() A.使用显微镜 ...观察蜗牛 B.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 ..的存有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 D.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直接放入沸水 ..中实行脱色处理 5.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为() 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 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 C.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6、用下列不同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来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一组是() A.20×、45× B.10×、40× C.15×、10×D.5×、8× 7、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了如下记录, 其中准确的是()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8、用显微镜实行观察时,若要转换物镜,需要调节() A.转换器 B.光圈 C.反光镜 D.目镜 9、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实验步骤,准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10、2011·金华)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其中准确的是(图中撕下的洋葱表皮 已经展平在清水中,箭头表示盖上盖玻片的方向,椭圆表示载玻片中央的清水)() 11.(2011·莆田)用于显微镜研究的材料必须是() A.新鲜的 B.完成的 C.薄而透明的 D.干燥的

生物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生物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光学系统、光源照明系统和机械装置三部分。下面分别对它们予以介绍。 一、生物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和光源系统四个主要部件。其次还包括滤光片、载玻片和盖玻片。 (一)物镜 物镜一般都是在物镜转换器上旋着。它是显微镜的最主要部件。显微镜的放大及分辨作用主要由它来担当。其优劣直接决定了显微镜的主要光学性能。普通物镜的结构如图10-2-1所示。 为了校正像差和色差(所谓像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形 状上的差别,色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颜色上的差别), 物镜都由多块透镜组成,而且放大倍数越高,结构越复杂。 普通物镜所观察到的像面总有些弯曲,即靠中间部分清晰, 靠边缘部分比较模糊。要想让边缘清楚,需要调节显微镜 的微调钮。但是边缘部分清楚后,中间部分又变得模糊了。 这除了不便观察外,更主要地是无法对其进行摄影。平场 物镜可以较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使视场平坦。但其结构也 相应地复杂些。 现在,多数高倍物镜和油镜内都装有弹簧。在物镜前端受 压时,镜头可以退缩回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镜头,另一方面也不会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压碎。这种物镜称为弹簧物镜。 1、物镜的分类显微镜的物镜虽然细分起来多达数百种,但是一般可采用下述三种分法: (1)按物镜使用空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 干燥系物镜:使用时,物镜与标本之间以空气为介质。 油浸系物镜:简称油镜。使用时,物镜与标本之间以油类为介质。 (2)按物镜的放大倍数不同,可分为: 低倍物镜:放大10倍以下;中倍物镜:放大10~25倍:高倍物镜:放大40~80倍;油镜:放大倍数一般为100倍。 (3)按物镜对像差和色差的校正程度不同,可分为: 消色差物镜(ACH);复消色差物镜(APO);平场消色差物镜(PLAN ACH);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PLAN APO)。 这五种物镜的区别主要是消除色差与校正场曲的程度不同。其性能和复杂程度均是递增的。即平场复消色差物镜质量最好,但其价格也最高,结构也最复杂。 2.物镜的识别物镜通常都标有表示物镜光学性能和使用条件的一些数字和符号。如“40/0.65”和 “160/0.17”。此处的40表示它的放大倍数(有的写成40谆?0:1);0.65表示它的“数值孔径”(有的写成N.A.0.65或A.0.65);160表示使用该物镜时,显微镜的机械筒长应为160mm(所谓机械筒长是指取下物镜和目镜以后,所剩下的镜筒长度。显微镜的机械筒长现已统一规定为160mm);0.17表示使用该物镜时,盖玻片的厚度应为0.17mm。有些低倍物镜,在有、无盖玻片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所以不标0.17 而代之以横线“-”。有些油镜上标有“油(或oil)”字。 (二)目镜 普通目镜的结构如图10-2-2所示。目镜通常插在镜筒上。根据需要可以方便地拔插更换。其作用是把物镜放大后的像作进一步的放大,使人眼能够清楚地观察标本。它有单目和双目两种工作方式。廉价显微镜多采用单目形式,使用时,只能用一只眼睛观察。双目显微镜配有两个相同的目镜,可供两只眼睛同时观察。一般的目镜是由上下两块或两组透镜组成。下面的一块大透镜叫场镜,上面的一块小透镜叫接目镜。两块透镜之间有一个环状光栏,用它来限制视场的大小,只留下成像质量较好的像供观察,通常把它叫做视场光栏。光栏上一般粘有一个细丝,用来指示特定的观察目标。当此细丝掉下后,可粘一小段头发或细铜丝代替。但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案例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生物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A、预习课文,1.明确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方法。 B、完成课前延伸案的问题。 C、完成预习检测。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显微镜在中学生物学探索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并爱护显微镜,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叙述各部件作用。 2.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爱护显微镜。 3.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三、教材分析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要充分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组织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低倍镜、高倍镜进行观察。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显微镜》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显微镜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显微镜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过多的深入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在观察写有“e”字母的玻片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观察人血涂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提示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及时反馈检查教学效果。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探索。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性能。 2、掌握低倍镜及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4、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是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常用的仪器,它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是研究人体及其他生物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强有力的工具。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是利用光线照明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仪器。目前使用的光镜种类繁多,外形和结构差别较大,有些类型的光镜有其特殊的用途,如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但其基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相似的。一台普通光镜主要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部分构成,而光学系统则主要包括光源、反光镜、聚光器、物镜和目镜等部件。 光镜是如何使微小物体放大的呢?物镜和目镜的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们的作用都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于被检标本是放在物镜下方的1~2倍焦距之间的,上方形成一倒立的放大实相,该实相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直立的实像。显微镜中被放大的倒立虚像与视网膜上直立的实像是相吻合的,该虚像看起来好像在离眼睛25cm处。 分辨力是光镜的主要性能指示。所谓分辨力(resolving power)也称为辨率或分辨本领,是指显微镜或人眼在25cm的明视距离处,能清楚地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最小间隔的能力,即分辨出标本上相互接近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据测定,人眼的分辨力约为100 μm。显微镜的分辨力由物镜的分辨力决定,物镜的分辨力就是显微镜的分辨力,而目镜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无关。光镜的分辨力(R)(R值越小,分辨率越高)可以下式计算: 这里n为聚光镜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为1、油为1.5);为标本对物镜镜口张角的半角,sin的最大值为1;为照明光源的波长(白光约为0.5m)。放大率或放大倍数是光镜性能的另一重要参数,一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一、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安装在光镜最上方或镜臂前方的圆筒状结构,其上端装有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根据镜筒的数目,光镜可分为单筒式或双筒式两类。单筒光镜又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而双筒式光镜的镜筒均为倾斜的。镜筒直立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中心线互成45度角,在其镜筒中装有能使光线折转45度的棱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