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2014.6 2014.11

作者简介:邹瑞睿,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刘明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职教研究

协同创新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协同的核心是校企协同,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协同管理,增强合作驱动力,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合作效率,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目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

一、汽车专业校企协同的动因分析

1.来自汽车产业的动因

首先,株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株洲现有汽车相关制造企业16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200余家,汽车零部件经营商户达4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企业总资产达130多亿元。株洲市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整车产品产值500亿元,零部件产品产值300亿元,汽车服务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本地采购率达到60%以上。《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将“鼓励支持全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汽车制造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作为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仍会稳定增长。

其次,汽车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在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来自职业院校的动因

首先,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类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创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终要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在市场接受企业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符合市场需求是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汽车企业具备培养汽车类技术人才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经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其次,推进学校专业建设,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学校要想推进专业发展,就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需要学校适时对市场的需求作合理预测,以调整专业的比重和设立新的专业。

第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学校需要把科研成果变现才能弥补科研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为进一步的科研打好物质基础。同时,科研成果作为一种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运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才能由潜在生产力外化为现实直接生产力,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促进社会发展。校企协同创新可以成为技术转移合作的切入点,或者是与技术转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株洲汽车产业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2011年5月,“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扩大变更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有成员单位71,其中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企业21家、汽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邹瑞睿刘明星

摘要:文章以株洲汽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分析株洲当前汽车产业与地方性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汽车产业校企协同创新发展进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株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

14

2014.6 2014.11

车行业协会2家、开办有汽车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43所、企业研究机构5家以及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等。集团的成立,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承担了相关企业216项次的横向课题或技术工艺革新,开发申报了48项发明专利,开展了2.1万人次的在岗职工继续教育;所辖职业院校在册学生32.5万人,与汽车相关专业学生人数达到9.3万人,每年向汽车及相关企业输送5万多名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湖南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的,当前株洲汽车产业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法律法规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准则与运行机制进行权威与完整规范,学校和企业所签订的协议缺乏规范性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法律约束。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配套奖励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企业难以得到政府所给予的必要的成本补偿和政策优惠。校企之间至今未建立起二者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2.企业参与不够,学校一头热难坚持

株洲汽车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如湖南汽车工程职院与很多知名汽车类企业有合作,但是本地企业不多。企业主动与学习联系“校企协同创新”的不多,很多企业都没有听说过“校企协同创新”这个词。部分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系不大。有些企业不乐意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适应性实习,因为大多学生不具备真正上岗进行顶岗实习的能力,开始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加上企业出于安全与法律原因,不愿为学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承担潜在的风险。

学校与企业合作中,学校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要考虑合作的内容,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加强联系与沟通,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等等。学校负担过于沉重,难以持久坚持。

三、基于株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

1.立足汽车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如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强大的组织协调功能,在政策层面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建立系统全面的引导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进行规范,减少校企合作过程产生的纠纷。株洲市内开办汽车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可与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联合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制定《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章程》,设立校企协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探索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部门对接,行业协会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接,企业技术研发部门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接,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软、硬件条件上帮助校企实现信息在彼此之间的高效传递、震荡。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对于校企合作中的课程、专业、项目申报、实施给予支持。

2.依托汽车产业,实现校企利益共享,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地方职业院校要依托株洲汽车行业优势,通过服务汽车企业,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获得看得见的利益,学校则从中获得大量实验平台、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企业从学校获得技术支撑,学校从企业获得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学校与企业互换了各自优势,弥补了各自的劣势。抓住校企利益共享这个主体内部协同创新的核心,合理配置双方资源和优势要素,进行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双方的利益分享最大化,保证协同创新深入、持久。

3.服务汽车产业,共建校企协同教育平台,做到教学协同、文化协同、评价协同

(1)根据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校企合作

职教研究

15

2014.6 2014.11

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共同商定课程教学大纲,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把汽车行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对应的学习情境。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的项目为载体,打造实验室与技术中心两个平台;教师、专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到课堂,实现生产任务课堂化、教学任务项目化。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行业特色,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校企文化协同,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两者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对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校企文化协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明确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要建立对汽车相关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校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做到学校与企业评价协同,共同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适合企业的评价,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4.面向汽车产业,校企协同创新解决技术难题

以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基础,建立株洲市汽车产业技术联盟,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运作机制,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引导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实现产品、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搭建“产、学、研”技术研发平

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名牌战略,培育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

(1)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鼓励职业院校与汽车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协同机制。引导职业院校研发平台与企业研发平台对接,加快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2)建立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协同机制。通过校企联盟,企业可以借助职业院校较雄厚的科技人力实力和较丰富的技术积累,不断更新其现有技术,研发新产品。高校则可以利用研发出的新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充分利用技术协同,提高联盟成员的竞争优势。同时,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共享信息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已经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适时发布新的信息内容,创造新知识、新技术。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服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3C1176]

参考文献:

[1]尹晓军,杨飞.宁波市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

的策略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1,(9).

[2]马骥.实现方剂学科与中药企业的深度联合提升

校企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8).

[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13,(1).

[4]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0).

[5]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12,(9).

[6]贺修炎.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7).

[7]胡振亚,郑淳天,张瑞.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

同发展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徐晴

职教研究16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docx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下面是有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欢迎参阅。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范文1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 李萌 2016年7月

一个例子:中车集团 个例中车集 ?每年投入200万美元,在密西根大学设立研发项目,由中车提出技术需求,学校负责招标选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学分,教师由中车委派。

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一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 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方针“科 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 靠科学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 高校、科研机构办企业,一些教师、科研人 员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己去转化,形成了一波 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去转化形成波 创新创业的浪潮(清华紫光、华中数控、联 想、柳传志)。从科技这一端长出经济。 想柳传志)从科技这端长出经济 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 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 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许 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 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 立研发项目,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从经济端长出科技。 从经济一端长出科技。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 1.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联盟大多数由业内龙头企业牵头,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中 小企业共同参与,少部分联盟直接由具备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牵头组建。目前,国家级联盟已发展到146家,涵盖了农业、资 牵头组建前家级联盟发展到家涵盖农业资 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联合了 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 上中下游衔接创新网络。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有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 1引言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 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 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云技术的 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 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 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 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 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 作主体所存有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 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 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 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 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Google公司从经 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 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 相对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陈劲提出基于整合维度、互动强度探索构建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2014.6 2014.11 作者简介:邹瑞睿,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刘明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职教研究 协同创新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协同的核心是校企协同,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协同管理,增强合作驱动力,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合作效率,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目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 一、汽车专业校企协同的动因分析 1.来自汽车产业的动因 首先,株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株洲现有汽车相关制造企业16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200余家,汽车零部件经营商户达4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企业总资产达130多亿元。株洲市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整车产品产值500亿元,零部件产品产值300亿元,汽车服务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本地采购率达到60%以上。《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将“鼓励支持全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汽车制造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作为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仍会稳定增长。 其次,汽车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在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来自职业院校的动因 首先,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类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创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终要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在市场接受企业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符合市场需求是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汽车企业具备培养汽车类技术人才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经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其次,推进学校专业建设,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学校要想推进专业发展,就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需要学校适时对市场的需求作合理预测,以调整专业的比重和设立新的专业。 第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学校需要把科研成果变现才能弥补科研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为进一步的科研打好物质基础。同时,科研成果作为一种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运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才能由潜在生产力外化为现实直接生产力,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促进社会发展。校企协同创新可以成为技术转移合作的切入点,或者是与技术转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株洲汽车产业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2011年5月,“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扩大变更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有成员单位71,其中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企业21家、汽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邹瑞睿刘明星 摘要:文章以株洲汽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分析株洲当前汽车产业与地方性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汽车产业校企协同创新发展进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株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 14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工商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要求高校办学要面向社会,加强校校、校企等合作。工商管理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在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对实践教学有了新要求、新变化后,根据学院三个专业的“特色+综合”、“理论+实践”、“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注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有机结合,摸索形成了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学生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托,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加强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并进行深入合作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工商管理学院积极与省内知名企业联系,为每个专业相对固定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同至人商业集团、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山西分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首先从2013年暑期开始通过积极和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沟通联系,开展了在校生分专业定点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活动,通过企业定岗、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选择的形式共派出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各专业的60余名学生,实践时间达到1个月以上。本次在校生暑期定点企业实践是工商管理学院多年办学中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这种顶岗实践优于一般的企业参观、见习,学生通过独立顶岗、亲身参与具体工作,对专业知识的体会更深,实践锻炼效果更好,专

业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其次,派出学院9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承接了基地企业的企业培训、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基础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企业、社会高度评价。2014年学院建设了贡天下、黎氏格、振东药业集团学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将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正在和实践基地共同为2015年暑期实践进行计划准备。 2、在校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企业、专业教师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师生?企业?课堂”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培养与教师教改创新并重、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家走进课堂并重、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与用研究成果反馈改进实践并重,并力求在师生、企业和课堂之间保持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通过师生与企业家一起在课堂围绕企业带来的管理、营销等现实问题的专业讨论,加深了师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后在学院举办的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中、社会实践周活动再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专业建议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互动、三方共赢。这样的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使教师、企业、学生从互动循环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创新的养分。学院现已与娃哈哈集团山西分公司、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同至人商业集团公司、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课堂互动合作探索,效果良好。 3、加强企业与校内实践训练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仲鹏飞-高校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教育学(0401) 申报等次:二等奖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体育教学体系创新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技术应用与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创新、质量保障与监控等方面进行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大学体育课程鲜明的身心健康教育特色,推出了教育理念、制度创新、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普通高校具有良好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体育教学资源创新 实现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五大共享,延长了学习时间、跨越了地理空间,争取了优势教学资源,用互联网搭建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平台,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健康、保健与健身处方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建立并实施动态模式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估体系与监督机制,从教材建设、教学效果、场地条件等方面入手,由学生、同行和专家进行量化评价,对大学体育校本教程的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成果名称: 高校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仲鹏飞 副教授 体育部 580 总体规划、项目设计 刘忆湘 教授 体育部 320 计划实施、教学实验 胡启林 副教授 体育部 320 项目指导、搜集资料 王 玲 教授 体育部 450 政策咨询、审定报告 张 伟 副教授 体育部 480 教学实验、数据分析 樊晓东 副教授 体育部 450 资料搜集、数据分析 张君梅 副教授 体育部 440 教学实验、搜集资料 熊米娜 讲师 体育部 460 教学实验、资料查询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公司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甲方:XXXXXXXX大学 乙方:XXXXXXXX公司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XXXXX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服务XXXXX科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XXXXXXX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XXXXXXXX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本着“真诚合作,讲究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成立“XXXXXXXX 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校企产学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校企合作,联合攻关 1、甲方针对乙方在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积极向乙方推荐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可优惠转让或联合开发);乙方积极组织、努力推

广甲方的技术成果,使其成为甲方的中试基地之一。 2、根据乙方所提出的需甲方参与合作研究的科研课题,经双方协商,可成立甲、乙双方联合攻关小组或由甲方单独成立课题小组。 3、乙方负责提供科研经费,课题组在经费支出方面应有明细表,乙方有权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4、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工艺及产品等皆为双方机密,不得泄漏,不得转让第三方。 5、为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技术产品进行联合投标、联合申报、联合攻关与联合开发。 6、双方应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乙方在制定中长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甲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甲方通报企业生产中的有关信息和存在问题(需要保密的除外);甲方尽可能及时向乙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甲、乙双方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并改进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1、甲方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转让给乙方。 2、甲、乙双方应根据国家相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规、政策办理有关转让手续。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邀请函范文8篇

校企合作邀请函范文8篇 (篇一) 各用人单位: 为创新人力资源供求机制,加强校企联动,协同育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58号)文件精神,我校拟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的认定及建设工作。 现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与我校合作,挂牌共建“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基地认定办法及合作协议详见附件1、2)。 同时,请共建基地向我校推荐至少1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学校颁发“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导师”聘书(就业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及推荐表详见附件3、4)。 基地和导师将深度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欢迎各用人单位来电咨询,携手共建。

联系人: 附件: **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年9月20日 (篇二) **贸易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原国家地质部创建的郑州地质学校,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2000年由河南省教育厅管理,是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确定的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学校新校区位于郑东新区白沙园区工贸路和通商路交叉口,占地377亩。占地200亩的东地块一期工程十万平方米主体已封顶。占地160亩的西地块二期工程,准备启动规划调整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具体落实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新校区西地块邀请相关企业和学校共建校企、校校合作实训基地。 请有意参与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单位与我校下列负责人联系,商讨具体合作事宜,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优先考虑。 工业贸易学校 **年5月9日 (篇三) 为进一步满足我市企业招聘需求及长期基础性人才储备需要,市委组织部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拟于2018年4月19日举办南安市第四届公益性校企合作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树立校企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我市150家企业与70家职业技术院校交流合作。方案如下: 一、会议名称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研究

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在当今时代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一种新的组织范式。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军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作用,本文就军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协同创新理论基础、驱动因素及理论体系分析和研究,提出模式设置的一般规则、结构及运行基本规则等。 标签: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经过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生产力的革新与进步,已经证明科技创新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战略支撑。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焦点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国家发展必须要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 较多的科技创新研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内部通过各自设立的研究机构、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独立完成,推动了20世纪整个世界科技的变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机构和组织逐渐增多,创新资源也分散在不同的社会创新组织中,导致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都不具备进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故步自封的创新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发展的较多可能性。所以,要以创新科技目标为导向和以创新效率为指标,组织生产力要素并构建和调整生产关系,打通科技创新全流程并提高创新能力,集中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足。 目前,国际上科学与技术进步和迭代日益加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制约和决定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组织壁垒较强、系统集成较弱、互动及协同较少。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组织体制机制固化、闭塞,严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的合作与协同,以国家科技创新目标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整体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新的科技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纵观科学将技术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开展经历了五种代表性模式:科技推行型、市场拉动型、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型、一体化模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协同创新正是在科技创新逐步走向集成、网络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科技創新的一种范式。协同创新与原始科技创新的协调合作不同,是一种管理创新,其本质是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完成创新目标,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目标的实现。

校企联合创新创业中心

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项目策划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工作,进一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新途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我校与河北世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下称“基地”)。为了推动“基地”的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1.项目背景 国家政策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意见》指出,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模式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意见》强调,要支持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在拓宽市场主体发展空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人才流动、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社会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

水平,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招聘大学生,既要看毕业学校,还要看大学生实践经验,而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如此的压力之下,具有实践经验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也成为现在很多院校需要的考虑的问题。 2.项目意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探索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的深度合作。 学校 “基地”项目建设,可以推动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工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激发大学生认真学习,实践成才的热情。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为创新教育及实用化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尽早地认识企业文化,实现对口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 企业根据项目运营的需要,将项目拆分交给公司研发人员和在校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中来,可以减少项目开发的成本,在项目的后期宣传与推广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

XX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XX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2017年9月

为深入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等7部门《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湘政办发〔2012〕45号)精神,大力推进我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对接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重点对接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发展需求,以职业院校主体或特色专业为依托,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根据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全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校企共建。探索实施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并全程参与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员互聘、资源共享。 3、协同推进。以实训基地设备、技术不断更新为重点,校企协同开展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

平和运行效益。 4、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接受行业企业指导,开展交流合作,承接职业院校师生实习实训、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充分发挥基地使用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年起,三年内全省共立项建设60个左右“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模式。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与规模以上企业(指工科类)深度合作为基础,以一个主体、特色专业及所属专业群为依托,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参与合作的企业应具有一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三年内企业对基地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的投入应占到基地设备设施总投入的60%以上,且企业规划对基地的总投入文科类基地不低于100万元,工科类基地不低于200万元,中职学校可适当降低;基地具有较强的实体化运作能力,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拥有自办产业或开展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所有制产权明晰、以学校为主体,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浅析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之道

浅析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之道 摘要: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增强服务创新能力,确实从源头做起,培养更好的人才资源,要求企业和职业院校具有长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能力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资源教育培养合作共赢 对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赢,重要的在于人力资源的培养,对于企业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于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基础。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创新就要从“源头”做起――培养更好的人才资源。 一、企业为龙头,学校为基础,人才为中心 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学校需要良好的基础建设,需要围绕市场的信息;学员需要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教育体系。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发展关系,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企业可以扶持几所自己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来不断培养基础型人才为企业所用,既能减轻企业招募员工的难题,又能为企业增添人才和活力。在最近几年的驻厂带队学生实习生活中,我发现企业的基层人员来从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着不同的学历、不同的素质、不同的认知,企业非常缺少技术专业人才。这样使企业不容易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而且在企业的培训过程中很少有涉及到更为专业的技术内涵,他们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内部情况,使他们在生产中单一地做一些工作,对工作的目的不明确,思想波动较大,流失人才较多,人员变动较为密切,那么这样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深刻的升华。 为了让教育更为直接、实用,让人才更好地发挥能量,让企业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和持续发展,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基层的员工、基础的技术人才、基础的管理人员,让学产更好地结合;可以引荐相关企业的产业链注入到学校,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更实用的技术,还得到学习中相应的报酬,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避免了企业每年在人才培养和招募员工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好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发,全国、吉林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目前和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已将校企合作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决定2011年为我校“校企合作年”。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年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以长白山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合作原则 1、育人为本原则:这是根本性原则。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在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2、合作共赢原则:共同受益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互动,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获利。 3、实事求是原则:我校的校企合作尚处初级阶段,在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开拓创新、敢于探索,要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求大求全。 4、服务性原则: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我校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从资金、设备、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吸引各方的继续支持和参与,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目标任务 依托长白山特有的区域经济,打造立足长白山、融入世界级旅游城市圈、面向全省的实体性、开放式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中职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成本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