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中国针灸发展过程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着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着作,发展迅速。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

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

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砭石”是针法的前身。《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后来,西汉医家

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在科学发展至能制造“微针”时,又提出“微针导脉”,针法这才算步入正轨。

就制作材料而言,针具由石器时代的石制依次经历了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到现在不锈钢针的变迁。就针具的种类而言,古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古籍中,“九针”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柩》,至宋《济生拔萃》初绘九针图。春秋战国时期,针具发展形成九针,分别为: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历史原因导致的九针遗失,新九针在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带领团队的刻苦研发下终于诞生。新九针包括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以及长针。新九针的研发对我国传统针灸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针灸的走向世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灸法的起源

灸法是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产物。火的应用是灸法产生的必要条件。偶然中发现身体疼痛部位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缓解后,人们才有目的的研究。从早期的用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用艾施灸,逐渐形成灸法。文献最早见于《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经盛行。《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外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和我国北方人

3.经络理论

针灸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经络在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但它在医学实践中的客观性以及在人体穴脉中的沟通又是显而易见的。经络理论形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在《黄帝内经》编纂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经络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又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经络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因此,在病理条件时,经络是传递和反映病变的途径。这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针灸具有指导意义。并且,经络理论在今天也是大放异彩。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循环推运(YSY)医学为中医和中华文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YSY医学认为:经络是活生生地存在的,像城市交通道路似地贯穿人体,为人体生死命脉的象征。经络理论的发展对针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下面也会看到,针灸的历史与经络理论息息相关。

4.封建社会的针灸学发展

针灸源于实践。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传说中的名医岐伯,伯高,少俞等,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在个人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针灸有了初步的了解。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其中对脉络的分布,相应病症的灸法治疗有了记载,对我们研究那时人们对针灸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秦汉时期,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诞生了。《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着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标志我国医学由经验迈入理论。《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柩》。其中《灵柩》篇中记载有当时的针灸理论,说明当时针灸学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同一时期,《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该书在阐明《黄帝内经》的同时,也对《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做了补充,并提出“八会穴”,以及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这个时期还诞生过“腧穴”的专着

——《明堂孔穴治要》,可惜的是这本巨着已经失传。东汉末年的“外科圣手”华佗也擅长于针灸之术,创立“华佗夹脊穴”。同为“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编纂《伤寒杂病论》,在书中记载了大量针灸处方,并提倡针药并用,辩证论治。另有《明堂经》博采汉代前医书,对腧穴的名称、部位、主治病症及刺灸法诸方面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统一工作。

这是一个中医学兴兴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都在这一时期写成。针灸作为在传统医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时期,皇甫谧对针灸开始了首次大总结,写成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他根据《素问》、《灵柩》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着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考究《难经》等文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初期重复,论其精要”着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临床实践积累深化,针灸专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例如晋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录大量针灸医方,推动针灸的临床应用。

隋唐时期,针灸发展迅速。唐朝开国家针灸教育之先河,设有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唐初,太医署即设立针灸学科,以《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典籍为课本,并设立"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等专业称号,培养出了大量的针灸人才。当时的甄权、孙思邈均为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家,在针灸方面也是出类拔萃。贞观年间,官府组织甄权等人对明堂图修订,由此可见,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对针灸师十分重视的。甄权编着有《针方》、《针经钞》、《明堂人形图》,皆是针灸的巨作,遗憾的是均已失传。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各种药房,其中针灸方面的案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他还绘制了“明堂三人图”,用颜色标注经络,成为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可惜,仍然遗失了。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不止于此,他创立了“阿是穴”、“指寸法”。另外但是有名的大夫王焘着有《外台秘要》,崔知悌写有《骨蒸病灸方》收录有大量的灸治案例。由此可见,两晋隋唐时期,灸法颇为盛行。

宋元时期,针灸教育模式更为完善。细分针科、灸科,必修《素问》、《难经》、《甲乙经》。同时,世界医学教育史上的创举——针灸铜人也由北宋针灸大家王惟一制成。该铜人可拆卸,内置脏器,外刻穴位,十分精巧。考核时,外封蜡,内灌水,针刺穴中则出水,否则未中。此创举规范针灸教学,为培育新人开辟新径。作为最繁荣的朝代,宋时的印刷术为医学的广泛传播提供可能,各种针灸专着俯拾皆是。例如:南宋闻人耆年着有《备急灸法》,王执中撰有《针灸资生经》等都是针灸临床经验总结的实用性专着;金代何若愚创立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对后世影响较大。马丹阳、都很轻则对临床腧穴有研究,分别擅长“天星十二穴”和“八脉交会

穴”;元代的滑伯仁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着有《十四经发挥》。蒙古族翰林学士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虽已佚,但不可否认他的贡献。

明朝是封建社会针灸学最后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整理与研究。因此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场面。并且针刺手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没有归经的穴位归纳成“奇穴”。明朝出现了许多的着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杨继洲的《针灸大全》。世医家庭的杨继洲行医四十余年,尤善针灸,以家传《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博览古今医书,终成《针灸大全》十卷。该书被视为针灸学界的第三次大总结,代表中国古代针灸医学的最高水平。时至今日,任举足轻重,在国内外皆受到推崇。

清政府以“针刺、火灸,究非君子之所宜”为由,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致使针灸的发展陷入低谷。此外,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针灸发展一度缓慢。这一时期着作不多,且缺乏创新。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盲目的否决传统,眼热于西方的一切,针灸再一次跌入谷底。所幸的是,针灸因其经济、方便和良好疗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民间仍有广泛应用。

5.新中国针灸学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强自立,奋发向上,在针灸这一块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等。80年代,各院校相继建立针灸系,全国统一教材,逐步形成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此外,部分西医院校也开设针灸课程,医院设立针灸科。

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更是使作为传统医学的针灸学如虎添翼。用现代学科的规律去解释针灸学的知识体系,用科学仪器观察针灸对病人脏器的影响,针灸学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治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应用面也不断扩大,针灸减肥,针灸保健,针灸麻醉……都证明针灸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三、针灸面临的挑战

当然,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针灸仍然面临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对针灸的态度不明;在现代化时,针灸该走向何方这些都是需要如今的医学工作者努力克服的问题。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网站:中医药在线()

文献:《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中华医学名着宝库·针灸(下)》九州图书出版社

王雪苔《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2007

严健民《远古中国医学史》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6

刘冠军《中医灸疗集要》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杨舒然《不可思议的医学奇迹》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