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教学大纲

《中国舞》教学大纲
《中国舞》教学大纲

《中国舞》3级班(下)教学大纲

本课程适用于五到六岁的小朋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性格都比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大部分都学习过一二级的内容,具有初步的舞蹈基础、较好的音乐感受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一、教学目标

准确认识教室的八个基本方位和舞蹈基本脚位、手位,初步到达到颈立,背直,腿直,绷脚等要求,基本功方面基本能完成横叉的动作、养成学生自己数节拍的习惯。训练幼儿协调,柔韧性等基本能力,最后完成一个成品舞蹈。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活动组合

让孩子快速的进入舞蹈课程当中,主要内容有踏步,双手前后摆动,手,脚,转腰,双手往上延伸和双手往下摸地,以及跳的动作进行热身训练。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为后面课程内容做铺垫。

第二部分基本功训练

1.压脚背:脚背在舞蹈训练中非常重要,它是决定舞姿优美与否的重要亮点之一。它属于舞蹈训练中基础能力训练部分,也是提高技术技巧最基本的训练项目。

2.基本坐姿:A:并腿坐:坐于地面两脚并拢伸直在前方,绷脚背,两手放两边指尖轻轻贴地,后背要伸直眼睛平视前方。

B:盘坐,坐于地面上身直立,两脚交叉在一起,一只脚在内,另一只脚在外。

3.双脚压前腿:在基本的地面坐姿上进行训练,要求:肚子贴腿,手往远延伸,膝盖不能弯曲,脚背和脚尖也不能松懈,目的让小朋友的跟腱拉长。

⒋踩胯:小胯,二位胯。训练柔韧度。

⒌竖叉,横叉;训练柔韧度。

⒍推地起腰:脚与肩宽,肩要有力量,腰要有力量推起来,然后掉头,手尽量去找脚后跟。

⒎地面躺下踢腿:前,旁,后,训练腿部的力量。

第三部分舞蹈短剧

⒈《吸跳步和敬礼》:步伐练习

⒉《音乐反应》:训练小孩的节奏感

⒊《刷牙啦》:训练学生模仿能力

⒋《咏鹅》:训练学生协调性

⒌《波浪》:训练手臂动作

⒍《半蹲》:训练腿部能力

⒎《手位》:训练手的位子

第四部分成品舞蹈

《咖喱咖喱》:通过舞蹈中摆动左右胯,手、脚的配合练习,训练小朋友的身体协调性和音乐的节奏感,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信心的学习舞蹈。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 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 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 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 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 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 ) 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领会: (二 ) 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 三、考核要求 (一 )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 )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 (双语)》教学大纲 编写人:吴敏编写时间: 2005 年 10 月 30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双语)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ilingual) 课程号:4014342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组织内人力资源吸收、选拔、培训、使用、激励等的客观规律和具体方法。在任何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一项关键的管理职责。本课程以管理理论为基础,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特征,重点探讨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招聘、甄选、培训、激励、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借鉴所学原理与方法,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下划线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2学时) 一、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三、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 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环节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六、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规划(4学时)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二、人力资源预测技术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 第三章工作分析(4学时) 一、工作分析概述 二、工作分析的实施 三、人员配备 第四章员工招募(4学时) 一、员工招募流程 二、员工招募渠道员工招募渠道的选择 第五章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4学时)

现代舞教学大纲

现代舞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舞 开课学时:20学时 课程类别:短训课 一、课程性质 现代舞是一门对于我们来说相对新兴的课程。现代舞起源于西方,前几年在专业舞校中开始普及,这两年已使得更多的人知道它,开始普及于各大高校,所以当代大学生不学习学习现代舞是不行的。它不同于芭蕾,极力摆脱足尖鞋的束缚,赤脚舞蹈,更加的自如,更加的放松;也不同于民舞,民舞太程式化 二、课程目的 通过对现代舞的学习,使学生先了解它,学会现代舞的发力方式,加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呼吸的掌握,对身体灵活性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也会有一个飞跃。现代舞强调能力,这对每一个学生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能力的训练。现代舞喜于地面动作,喜于身体的无限扩、收缩和放松、倒地和爬起,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唯美、不造作的优美舞姿。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掌握的。 三、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现代舞》的容包括现代舞基训、爵士舞;其中以现代舞基训为主。 (一)舞蹈常识 现代舞的风格特点 各类现代舞蹈的特点

(二)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流行音乐和现代舞的关系 (三)舞蹈训练 身体各部位的基础训练 现代舞组合练习 舞蹈节目练习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掌握音乐和舞蹈该如何配合,以及对此类舞蹈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一个学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音乐和舞蹈的在联系。并在训练中增强形体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说明 1.本课程是动作性很强的课程,以实际操作为主。 2.本课程的重点是现代舞舞蹈组合训练以及对舞蹈音乐的理解。难点是如何运用到舞台表演中去。 六、实验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要求在基础训练上排练若干个适合舞台表演的舞蹈作品,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感觉,积累舞台经验,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计划及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主要培训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这套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原则、方法的课程与科学。它是为确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 员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设置的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认证培训和国家人社部的认证考核,确保学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和工具,并使 其通过培训中的知识讲解、能力训练及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提高从事宏观、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员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从而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资信水平。 并且培训后的通过资格认证,检验教学质量,既能使学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 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 源管理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企业经营 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4、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标 准和要求,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 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率。

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 一、高一年级历史课程介绍: 高一历史是衔接初中与高中历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史、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一定的了解,是“知其然的阶段”,到了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始深入,需要学生们“知其所以然”。高一历史课程在2010年新课改之后,课程体系和结构同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了中国史、世界史的界限,而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高一年级的历史分政治史和经济史两个专题,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 二、高二历史课程介绍 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需要注重理解,将知识灵活解读,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才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高二历史是文化史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三、高三历史课程介绍 今年高三同学仍旧采用旧课程标准,他们是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届考生。高三历史全一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以朝代分期为纵向线索,而每一历史时期,又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交流的体系结构进行横向学习。全书共分六章,分别讲述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线索明了,侧重点清晰。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心理咨魂与治疗服务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共24学时。考查课。1.5学分。 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木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理论、内容、基木方法、常见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一定的引导。学习木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木要求: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 (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其生涯性和心理健康科学的发展,掌握不适应问题的表现和症状;了解精神障碍与疾患,理解社会不适应的病理行为,了解儿童身心发展障碍。 (2)掌握人格理解的基木原则,掌握人格诊断的基木理论,理解临床面接中的人格理解方法的基木运用。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理论和技术 (1)掌握心理援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心理援助中人际关系建立的意义和基木方法;理解临床面接技术的要点。 (2)掌握来谈者中心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原理和要点,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要点和案例, 理解现代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的形式。 (3)掌握游戏疗法、箱庭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的心理学基础和主要技术,理解音乐疗法的主要技术,了解各种疗法的案例。 3.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 (1)掌握家庭生活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服务的基木内容和方法,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教材名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临床心理学》,徐光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学计划及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 的主要培训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这套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原则、方法的课程与科学。它是为确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设置的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认证培训和国家人社部的认证考核,确保学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和工具,并使其通过培训中的知识讲解、能力训练及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提高从事宏观、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员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从而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资信水平。 并且培训后的通过资格认证,检验教学质量,既能使学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企业经营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4 、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 1、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联系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亲身体会,更好的接收相关知识。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 总学时:24(一学期) 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音乐教育学院 六、内容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体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意蕴,进而产生学科兴趣并形成对人心理与行为的探索态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好基础。 本课程共分九章,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脑与心理、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人格、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心理。 七、教学形式: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演示法、图式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诱导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进行教学。 八、课程教材: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九、参考教材: 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十、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弧

咨询心理学教学大纲(0530) _43406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 供4年制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使用 执笔人:谢静涛 审定人: 学院负责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流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观点、心理障碍产生的病理观以及治疗观。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主要治疗方法,熟悉心理治疗的分类、基本程序、适应症和技术等,为未来的心理治疗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咨询心理学的先修课程为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训练、人格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理解运用,在咨询实践中能灵活运用,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消除心身症状,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种疗法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2 理解和掌握各种疗法的理论观点及其治疗特点。 3 熟悉各疗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人本主义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本疗法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马斯洛简介 罗杰斯简介 罗洛·梅简介 第二节人本疗法的基本观点 人性观 存在观

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治疗的病理观 人本治疗的治疗观 第四节案例分析 【目的要求】 了解人本疗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熟悉人本疗法的病理观和治疗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堂讲授为主。 【参考学时】 4学时 第二章行为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疗法的概述 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放松疗法 音乐放松 意念放松 呼吸放松 肌肉放松 第三节系统脱敏 等级量表的建立 脱敏的实施 系统脱敏疗法的注意事项

石金涛版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对于体现培养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性内容。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业务操作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由现代培训与开发、战略性培训与开发、培训中的基本学习原理、培训需求分析、新员工导向培训、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应用新兴技术进行培训、管理开发培训、培训有效性评估、职业发展管理、教练技术与企业教练在培训中的应用、领导力开发——从评估中心到发展中心、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与开发等组成。 ②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原则和依据提出要求。 l)对员工培训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等理论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认识; 2)掌握员工培训的流程; 3)掌握员工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技巧和重要性; 4)通过一定量的案例分析和培训理论研讨,使学生的培训实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3)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成绩考核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①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 ②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采用平时和期末分别占30%和70%的比例考核。 (4)须特别说明的事项。 此课程实用性较强,需紧密结合此理论内容安排学期末的课程设计内容。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30768B0 课程属性:限选 学时:30 学分:1.5 先修课程:高级日语、日本学概况 考核方式:考查 使用教材: 刘建强主编,《新编日本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年 主要参考书: 贺静彬主编,《日本历史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井上清主编,《日本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坂本太郎主编,《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过对日本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变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与所学专业的相辅相成,及时补充相应的日文词汇。同时注意结合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成结构、习俗、文化等内容,结合各个时期历史的若干课题,加强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资料、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深对日本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方式,有系统地介绍日本如何从先史时代走向近现代,让学生对近代日本的国家属性和文明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掌握日本语周遭国家关系的互动,另一方面,对于日本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又保有自己特征的文明吸收方式有所认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去主动搜索资讯,考察资料,培养阅读日文的历史资料的语言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日本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2 2 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2 3 律令国家的形成的基本内容 2 4 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 5 中世的日本社会概况 2 6 中世幕府社会概况 2 7 近世日本社会概况 2 8 近世江户幕府的社会政治特征 2 9 日本近代社会初期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内容 2 10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的社会概况 2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3 中日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5 复习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佳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环境下的产物。本课程作为日语专业学生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在任课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生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08 (二)课程英文名称:Counseling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即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本课程属专业教育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必须以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作为基础,同时与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有着交叉联系。 (五)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咨询员的基本职责,养成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学会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一般概述、心理咨询的历史简介、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章节。通过教学和课堂互动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54学时 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谈话与练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试类型:开卷或闭卷考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互动练习,课堂口头练习成绩与书面作业成绩一起记入平时成绩。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咨询心理学绪论 教学要点: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认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联,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及类型,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 一、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心理咨询的性质与作用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 二、心理咨询的类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原则 考核要求: 1.1心理咨询的综合定义(识记) 1.2心理咨询的性质(领会) 1.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区别(识记) 1.4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领会) 2.1心理咨询的内容(识记) 2.2心理咨询的类型(识记) 3.心理咨询的原则(领会)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作用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考证辅导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适用层次:中技 学时:144节课学分:8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一)本课程的作用、地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也是考证必修课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初步学会制定计划,懂得个体分析,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练习法、模拟实训法 (三)课程学习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如何分析个体、劳动法的基本知识、企业计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结合相关案例来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 (四)课程类型:专业考证课 (五)先修课程:《现代企业管理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 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熟悉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均衡;了解均衡价 格论的一般原理。 本章教学重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府行为和劳动 力市场。 本章教学难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知识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知识点: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市场均衡、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编撰日期: 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职业基础课 计划总时: 学分: 实践课时比例(%):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 二、教学内容描述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市场营销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学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评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导广告策划活动有一定实际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性同能力同步发展的课程。 开设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心理与脑的唯物关系以及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能动性,进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抵御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对心理曲解的能力,了解有关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领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规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原则、策略和方法。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是该学科的基础课。

五、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教学大纲是本专业“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经

过反复研究总结教学实践,并综合分析相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制订本大纲。 本大纲将教学基本内容按照对学生要求的熟练程度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各章节具体内容、要求及教学重难点说明如下: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入门 第二章教学内容: (1)心理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2)几个很重要概念 (3)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模式 (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5)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6)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消费者、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等几个重要概念,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规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2)理解:心理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 (1)心理的表现形式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3)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2)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第二章消费者信息获得 教学内容: (1)消费者的注意 (2)消费者的感觉 (3)消费者的知觉 (4)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大纲及教学计划

深圳市全民素质提升计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劳动关系管理》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因为有关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职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成了这类专业的基本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职能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就是针对企业中人力这一特殊资源的规划和设计、选拔和获取、保持和激励、控制和协调以及培训和开发等内容展开。 本课程全面介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招聘与流动、培训、绩效考评、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制定与实施招聘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9学分,学期总课时为54学时,开设周期为2个月。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理论和技能要求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本专业学生应在对人的行政管理方面,学习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技术,在招聘、录用、培训、激励、考核、薪酬、企业文化等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和监管,并具备接人待物,激励自我和他人的基本素质。 本课程试图从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帮助学

生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差异,让学习者在以后工作当中能熟练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辅导:教学辅导以远距离辅导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并提供网上、电话教学指导,对本课程的课程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和进行课程学习交流。 2、面授辅导:主要依靠各教学单位的辅导教师,紧紧抓住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辅导讲解。面授辅导应逐步摆脱以重复讲解课程内容为主的状况,要向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 3、学生自学: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师的辅导课,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更应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 4、教学研讨:为保证本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对本课程进行认真教学研究,并参加本课程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教研室及责任教师联系,协商解决。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教学以面授教学为主要形式。文字教材使用的是由秦志华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网上辅导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强化学员所学知识为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估 一、教学目的 历史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安排 1.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世界史在初中三年级开设,每周均为2课时。 2.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教学时间约8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定。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4.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概要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2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32: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商学院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知识,理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与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掌握工作说明书制定、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员工培训的流程与途径,掌握劳动关系处理步骤,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管理水平,以及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树立服从战略的全局观念,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意识,培养客观公正的品德。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注:教学单元是指知识内容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部分,可对应选用教材的一个或若干个章节,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的章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述 【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4.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 【实践项目】 1.实验名称:模拟公司组建 2.实验目的:熟悉模拟公司的组织要素构成 3.实验内容: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平台 【思考题】 1.中国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3.人力资源为什么强调质量而非数量? 4.请指出相关概念关系图中存在的问题? 5.请结合中国社会(理论或现实)谈谈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理解? 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7.不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发生变化规律及其背景理由? 8.如何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组织变革推动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单元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职能 【主要内容】 1.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概述和主要内容 2.工作分析的流程、方法及工作设计 3.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 4.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教学重点】 1.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流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