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参考答案

1.亨廷顿提出的“单极”、“多极”、“单极—多极”格局概念的内涵各是什么?重点思考冷战后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的基本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答:“单极”格局是指由一个超级强权和很多弱小势力构成的格局,没有显著的强大势力;超级强权可以单独解决重要的国际问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利用自身能力组成联盟来阻止它这么做。“多极”格局是指若干实力相当的大国既合作又竞争,大国联盟是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机制,类似于两极格局出现以前的欧洲政治;“单极—多极”格局是指由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这个说法类似我们常说的“一超多强”。

冷战后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的基本依据和理由是:

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上很难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并已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基础,“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已经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从国家利益考虑,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国际规则、不选择时间地点地一意孤行。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9·11”事件后,美国不得不寻求世界主要国家的支持,建立国际反恐联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国际事务中国际合作趋势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更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展现实力地位,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

超级大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是谋取世界霸权,而霸权主义是使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严重阻遏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称霸与反霸的斗争表明,霸权主义不得人心,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在美国一超独霸倾向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倡导多极世界的建立。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遏制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图谋,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倡导多极格局的建立,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如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中日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还有美俄的“和平伙伴关系”,日俄的“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欧俄的“伙伴关系”等。大国关系伙伴化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大国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多种战略力量交叉互动,强调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协调矛盾、发展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美国谋求主导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制衡作用。

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二百个国家,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性的世界必然要求适合多样性文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运行规则和管理机制,从而使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体现。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将更能够包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国家共处共存,这与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相适应的。如果“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

2.80年代中后期起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并思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认识。

答: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格局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关于亚太经合组织: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渐成潮流。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于1989年提议举行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并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当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议题集中于经济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被视为APEC的“两个轮子”。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有21个成员,总人口达25亿,占世界人口的45%;各成员的GDP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47%以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秘书处等多个层次的工作机制,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对话等广泛领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时形成的领导人宣言成为指导亚太经合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3.结合我国实际,思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应如何趋利避害。

答: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如果说“全球化”是面“双刃剑”,它对不同国家带来的利弊得失是很不均等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步骤必须谨慎,总的方针是趋利避害,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一、“全球化”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实际进展速度并没有西方渲染得那么快。当前“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并行不悖,然而势头更强的还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现在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区域性集团或经济合作组织。除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类型不同的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外,在亚、非、拉还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因此发展中国家当前参与“全球化”的实际步骤,应以密切关注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并防范金融风险、继续坚持和扩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开放性的区域经济是合作为重点。

二、“全球化”是在世界仍处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发展趋势,“主权”观点没有过时,国家民族利益仍是最高行动准则。西方媒体宣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主权已弱化”、“主权概念已过时”,对这些论调要做具体分析,并保持清醒的头脑。近年来欧洲联盟在“一体化”

方面的确取得一定进展,各国让出了自己的部分主权,同时也相应享受了别国的部分主权。西方学者说这是“主权让渡”,实际上是“部分主权的交换”。因此这是相关国家自愿作出的决定。因此,其本身就是相

关国家从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行使主权”的一种表现,而决不是“放弃主权”,这只是西方国家借“主权弱化”、“主权过时”之名,对发展中国家行“侵犯主权”、“干涉主权”。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毫不动摇的、理直气壮的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基本立场。

三、要参与“全球化”进程,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但不宜简单笼统的把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中通行的一些规则和惯例,好比体育比赛中的“游戏规则”,这些是应该与其“接轨”的,否则无法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与狼打交道要学会说狼话”,与打上“资本主义”烙印的外部世界打交道,不能不适应和运用其通用的一般规则和惯例,所以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在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中,不仅仅就是一个“接轨”的问题。现在通行的许多国际惯例和规则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从维护和有利于它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应是我们发展中国家为之不懈奋斗的。

4.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提出的背景、主体内容及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答:(一)提出背景:

1.苏攻美守,使日本感受威胁;

2.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南北矛盾的加剧;

3.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二)主要内容:

1980.7,铃木内阁公布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报告书》。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提出了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发挥西方第二大强国的作用;以环太平洋合作为杠杆,争取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以经贸为媒介,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它主要内容:

1.世界和日本面临的威胁、挑战是复合性的

2.必须运用“复合性力量”对付“复合性危机”

3.防卫努力是综合安保努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争取与日本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政治大国战略基本目标)

(1)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发挥西方第二大强国的作用;

(2)以环太平洋合作为杠杆,争取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3)以经贸为媒介,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三)政治大国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1.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成为日本自然而然的诉求;

如经济上的经济中心主义路线(吉田路线):重经济、轻军备、小政治

2.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日本长期以来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提出了挑战;

美国实力的下降使日本担心自身的安全

世界经济的动荡给日本带来严重的危机感

在国际关系中的“际遇不公”也给日本以强烈的刺激

3.大国主义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崛起成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1989年出版:《日本可以说不》(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著)

内政:挑战“和平宪法”、“无核三原则”等禁区

外交:要求取消“敌国”条款,摆脱战败国“后遗症”

防务:主张放弃“专守防卫”原则,行使“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权益的重新划分,这不能不触动有关各方的既得利益,进而导致严重的斗争。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并非轻而易举,存在着诸多制约性因素。日本只有正视历史,坚持和平方针,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5.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中对华政策和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分析近几年来日中关系“政冷”的症结和如何发展两国关系。

答:(1)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对华政策的演变

到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于美、德、法、英,堪称“经济超级大国”,但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日本没有取得相应的大国地位。1981

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访问美国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成为积极的

创造者”。这个讲话被认为是日本“第三次远航”的标志。1982年11月,中曾根康弘出任内阁首相。不久,

他就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旨在彻底消除战败国的痕迹。 1983年7月中曾根在家乡群马县发

表讲话,宣称:“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而且作为政治大国

的份量”,这是战后日本政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日本朝野人士认为,随着日本

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不再是一味仰人鼻息的被保护国,必须同时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稳定和发展日中关系是日本以“亚洲代表”的身份走向世界并发挥政治作用的关键。为此,日本不仅

把中国看作它的经济伙伴,而且把中国看作是它走向政治大国不容忽视的力量。九十年代以后,中日关系

又有了新的发展。1990年,日本恢复金额为8100亿日元的对华第3期贷款,对华直接投资约7亿美元。

1991年海部俊树首相访华,日中关系恢复正常化。1992年是日中建交20周年,日本著名政治家田中角荣、

中曾根康弘、竹下登等人先后访华。10月,日本天皇首次访华,使日中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

日本国内的反华势力虽然有所抬头,但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等访华,表达了日中永远友好、恪守“一个

中国”原则、深刻反省侵华战争历史等立场。1998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筑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00年5月,日本执政三党干事长访问北京。

但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将中国视为对手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1997年9月,日美发表重新修订后的《日

美防卫合作指针》,把两国进行安全合作的范围从“日本有事”扩大到“日本周边有事”,公然将包括中国

台湾在内的地区列入“周边事态”范围,甘愿充当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帮手。近年来,日本频频制造“中

国威胁论”,政治领导人对欧盟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采取反对态度,以及在八国峰会上的表态,都表明

日本对中国的防范之心。

2001年以后,随着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再一次进入低谷,出现多年两国首脑不相

往来的罕见局面。直到2006年下半年,安倍内阁上台,才再次实现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日中关系一直

在曲折中发展。

(2)分析近几年来日中关系“政冷”的症结和如何发展两国关系。

两国间的政治障碍之一是历史问题,日本右翼政客长期以来对历史问题的否认,以及日本执政党部分

要员出于竞选的需要,不断跳出来否认历史问题、为二战甲级战犯张目,成为横在中日之间的障碍。日本

教科书事件、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更是一段时间中日矛盾的焦点。因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日之间

长达五年没有出现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的互访,成为两国政冷的标志性事件。经济关系也因此受到相当的

影响。

影响两国政治关系的另一个障碍是日本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日本从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战略出发,以

美国为后盾,签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将中国台湾纳入日本周边有事地区,公然充当美国干涉中国内

政的帮手,也成为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伴随台独势力的日益猖狂,和国内少数政治势力对台独的

支持,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为各方所关注,也影响到中国政府的决策。

但在东亚政治舞台上,中日两国互为邻国,决定了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上有着很多共同利益。这些利益的实现需要两国共同配合,缺一不可。如果选择合作,则是两国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相反,共同利益则可能转化为利益冲突。在中日关系层面,中日间的战略冲突和战略合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这种转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主观选择。换言之,取决于中日两国决策层的战略选择。主要战略选择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东亚一体化需要两国战略合作。由于两国都是经济大国,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与东亚各国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东亚一体化的前提不仅需要中日两国的政治愿意,还要求必须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政治愿意方面,虽然两国都主动提出过希望实现东亚一体化的设想,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努力。但由于双方都没有确立双边关系性质,即是实行战略合作还是战略竞争,致使东亚一体至今仍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层面,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2.中日建立合谐国家关系的另一个理由,是能源合作。两国同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是两国共同关心的事情。在这个领域,两国面对的是油源、油路上的合作或竞争。其中油路上的问题还牵涉到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两国在能源上能否合作,决定着整个东亚能源一体化的前景,同时也事关东亚的安全与稳定。东亚建立能源共同体,意味着为共同开发有争议地区的能源提供一个法律框架,同时也为包括马六甲海峡及台湾海峡在内的石油运输通道建立了一个安全保障机制。中日两国能源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是一个能提到战略高度考虑的问题,甚至是决定两国战略竞争还是战略合作的核心问题。

3.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另一个更为急迫且严峻的问题,是东北亚的核扩散问题上的合作。朝鲜宣布核试验,实际上已经直接把战略合作还是战略竞争的问题推到了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面前。如果中日两国实行战略合作,则意味着中日两国可能在核扩散领域,乃至更广泛的安全领域合作。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是决定东北亚稳定与安全的关健因素,如果中日是友好邻邦,无论是从传统战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战争的视角,东北亚及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6.欧共体“经货联盟”建设的背景和内容是什么?欧元问世对欧盟经济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一)建立欧盟的经济、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

1.统一大市场需要统一货币保障其巩固和发展

2.防止德国马克居于对欧洲的支配地位

3.着眼于未来美欧日之间的经济竞争

政治背景:

1.争夺欧洲主导权的需要

2.加强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需要

(二)《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及生效

从1958年至今,西欧一体化进程已走过了40个年头,经历了从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政治一体化的过程。当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执委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在谈到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时,曾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市举行第46届首脑会议,草签了包括《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政治联盟条约》在内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基本上勾画出2000年前欧共体建设的总的思想和战略目标。其中《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规定分三个阶段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最终于1999年1月1日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实行单一货币。1992年2月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在马城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在经过各成员国议会批准或全民公决通过后,

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自此易名为欧洲联盟,这是自1958年《罗马条约》生效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马约生效以后,经货联盟的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确定未来单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重申严格遵守马约规定的加入经货联盟的经济趋同标准,决定从1999年1月1日起锁定各参加国货币间的汇率、正式启动经货联盟,同时规定1999年1月到2002年7月为单一货币过渡期,在此期间各参加国货币仍可自由流通,但自2002年7月1日起,欧元成为经货联盟参加国的唯一法定货币。1998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德、法、意、比、荷、卢、爱、西、葡、芬、奥等11国已达到加入经货联盟的经济趋同标准(英、丹、瑞典3国决定暂不参加),同年5月欧盟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确认上述11国为经货联盟的首批参加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欧元区就此诞生。

(三)欧元问世及其重要影响

1.欧元问世:

1995.12 ,马德里首脑会议重申:严格遵守马约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确定未来单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规定1999.1-2002.7 为单一货币过渡期。1999.1 11国无形欧元如期问世,Eurozone诞生。2001.1希腊、2007.1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共13国)。有形欧元进入流通,并成为唯一法定货币。

2.欧元问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有利于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2)有利于增强欧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作用

1)可以为欧盟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2)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竞争,刺激经济增长

3)将逐步推动欧洲金融市场的统一和扩大

4)将进一步促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改革

5)将推动欧洲政治联盟建设的步伐

(3)有助于进一步削弱美元的金融优势地位

1)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欧元的地位、作用将上升

2)在国际金融交易和贸易结算中欧元的比重将扩大

3)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欧元的份额将增加

4)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欧元的影响将增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综述:风去变幻的八十年 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历史任务: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 ②相互关系:只有争取前者才能为后者实现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客观上: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中华民族以百年的耻辱和贫弱为代价换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且这一代价的付出是别无选择的,是侵略者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虽然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产生了资本主义,但其因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制约而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始终无法获得正常的充分的发展,使近代中国形成了殖民地色彩浓厚的畸形发燕尾服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所以从结果来看,西方的侵略并没有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博士政治思考题1

9月9日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必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 题答案要点 第1章 1.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资源配置和公平分配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来讲,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含义:(1)研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如何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发挥其更大的效用;(2)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等;(3)研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体制问题,即研究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要素,包括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4)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问题,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市场经济运行的场所和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5)研究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包括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对外开放的方式与途径以及WTO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等;(6)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2.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术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层次的理论探讨,解决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问题: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两大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十三章 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十三章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政治文化? 它有哪些特性? 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文化的政治方面,它是特定政治共同体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整套政治取向模式。具体而言,构成这套模式的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情感取向、政治信仰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等,这些取向在人们长期的政治交往过程中组合为特定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价值观念,塑造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政治文化的特性有:(1)显著的民族性。民族共同体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模式,导致了不同民族政治文化的差异性。(2)突出的继承性。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政治共同体成员政治生活的世代积累过程。一些相对稳定的心理取向世代相传,绵延不断。(3)特有的复杂性。这首先表现在其开放性,即变迁和适应带来的多样性;同时还表现在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综合性。(4)明显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还通过其稳定性的特征表现出来。 2.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1)政治认知,即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对于政治共同体、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及其规律的感知,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等,是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2)政治情感,即人们对于政治体系、政治人物和共同体政治事务的内心体验和判断。如果说认知偏重个别感知和认识,那么情感则偏重于整体性感受和理解。 (3)政治态度,即政治心理过程的综合体,是人们对政治现象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4)政治评价,即人们对政治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权衡和评判过程。其关键的内容是政治价值,它决定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判断。 (5)政治象征,即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性表达或表现形式,包括象征符号、象征物、象征仪式等等。它可以代表政治权威或秩序,表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也可以昭示人们的心理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解析

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1.3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区别:经济统计学主要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计量;计量经济学主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计量。 1.4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变动的原因,被解释变量是变动的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模型要分析研究的对象。解释变量是说明被解释变量变动主要原因的变量。 1.5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答: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变量、参数和随机误差项。例如研究消费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Y=α+βX+u 其中,Y为居民消费支出,X为居民家庭收入,二者是经济变量;α和β为参数;u是随机误差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 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中国经济概论复习题(全)附答案

一、单选题 1. 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经历了:()。 A. 由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B. 由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次产业占优势的演进 C. 由二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D. 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 下列对于国有企业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中国的国有企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 B.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特殊企业。 C.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一般企业。 D.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3. 下列对于“经济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 B.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C.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D.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4. 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A. 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 主要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 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 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5.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 实行承包制 B. 实行租赁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建立市场经济 B. 放弃计划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7. 公共物品是指()。

A.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B. 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C.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D. 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8. 下述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归纳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B.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C.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D.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高于于国际经验 E.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9. 下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方式 B. 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有效替代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D. 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制度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有企业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A. 承包制不能使企业取得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 B. 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C. 企业只能“负盈不负亏 D. 承包基数界定很难合理 E. 承包制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1. 中国现阶段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A. 计划形成价格为主 B. 国家控制价格为主 C. 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2. 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其就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A.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B. 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C.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 公司制 B. 合伙制 C. 业主制 D. 承包制 14.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初中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3咸阳师院附中青年教师业务考试初中政治 (共100分,9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严重违法性 B、刑罚当罚性 C、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2.商务部2012年11月15日公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和溯源制;向______售酒者,处2 000元以下罚款。() A.未成年人B.老年人C.智障人士D.妇女 3.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______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 A.新疆B.西藏C.贵州D.甘肃 4.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将______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科学发展观 B. 十七三个代表 C. 十八科学发展观 D. 十八三个代表 5.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 ①对人有礼貌②尊重他人的劳动③尊重他人的隐私④尊重他人的人格⑤专讲他人的好话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有() ①正在中国读书的外国留学生②潜逃在国外的中国政府腐败官员③尚未成年没有领取身份证的中学生 ④在监狱服刑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修改刑事诉讼法是在行使。() A.监督权 B.重大事项决定权 C.立法权 D.人事任免权 8.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检查制度,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 9.2011年5月至12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约七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共抓获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1.2万人,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 2.3万人。我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清网行动”。() ①说明国家的中心工作已经开始转移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④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截止到2011年2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近8600件。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体现了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中的() A.违法必究 B.执法必严 C.有法必依 D.有法可依 11.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我们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 A.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B.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 )和( )。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法人和( )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和( )。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 )和( )。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 )、( )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 )、货币与有价证券、( )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 )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 )、( )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 )和( )两大类。 [参考答案] 1、内容客体 2、企业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行为 7、国家 8、监督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 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 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企业内部组织 D、公民个人 9、经济权利是由()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政治经济学作业思考题

第一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出发点是什么? 2、怎样正确理解生产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类型、客观性和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如何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 4、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如何正确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作业思考题 1、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C和V的依据及其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章作业思考题 1、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露哪些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4、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三个阶段和采取哪三种职能形式? 2、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什么事资本周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由哪些因素决定? 4、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C 和V与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是什么?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第六章作业思考题 1、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是什么? 3、社会总产品是通过哪三次交换实现的?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世界近代史思考题_答案

二、问答题 1、试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首先,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互相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各大洲连为一体,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其次,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洲、非洲和美洲开始沦为西欧各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非、美洲各国的独立发展进程被打断,陷入了贫困和落后的深渊。 再次,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开始,引起世界贸易的重大变化,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最后,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与市场有联系的贵族牟取了暴利,积累了巨额资本,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1500年左右完成的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及技术准备。 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即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对黄金的渴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西欧迫切希望加强东西方贸易,为工业品寻找新的市场。而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三条通道都以东部地中海为中心。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商路被阻断。因此西方商人和贵族为了发展同东方的直接贸易,迫切需要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路。同时随着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急剧增加,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成为最贵重的交换手段,占有黄金就意味着占有一切。《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印度等地的夸X描述,使西欧贵族、商人、航海家把东方看成遍地黄金,到东方实现黄金梦是促进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 第二,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以博爱人类为教旨,以全人类的XX自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中世纪发动的十字军东侵,即是以武力扩X基督教信仰的反映。1500年前后欧洲航海家们从事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存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之想。 第三,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航海技术得以改进:西欧能制造适于远航的大船;罗盘和占星仪广泛使用于航海;人们相信地圆说。而且海上武器和战术也有很大进步,商业上复式薄记,银行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等,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从而加强了西欧向海外殖民扩X的力量。 3、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第一,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起了人的觉醒,使人们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1、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 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5、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 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后者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是小范围的、比较简单的、地方性的。 (4)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前者利益关系的调节,要服从国家所有权机构根据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的统一原则。后者在对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则可以有劳动者集体内部民主制定的分配方式来进行。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 (1)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 (2)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四点意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 →二次输入→……。 博弈论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 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 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世纪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 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一、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 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 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 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最新版)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总结 综述风云变幻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社会性质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