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在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得多读,朗读量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

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

四、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多种朗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作范读,课上认真给学生范读,通过范读,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字正确的读音,教师的朗读激情往往会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这也正是范读的关键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注重示范朗读。

2.分角色扮演朗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情趣较浓,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是把学生按书中人物分成角色,扮演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角色扮演朗读中进入情境,兴趣浓厚,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

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美的享受。配上音乐来朗读,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4.

4、借助图象看图朗读

在语文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关联的插图,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这样图文结合会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中的策略与方法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中的策略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9-04-08T17:03:43.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2期作者:汤玉兰[导读]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训练,能快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找到提高学生朗 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 汤玉兰犍为县大兴中心小学 614400 【摘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训练,能快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210-0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朗读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经常反复的训练。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朗读训练的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能够走进文本,和主人公一起去体验感受,喜欢、向往、同情;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都能够有自己个性化的真实的体验;充分显示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兴趣,能够自主的阅读有益的书籍,并有一定的语言、词汇写作方法积累。 2研究的内容、主要观点 叙述性作品,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中体验到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真实的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朗读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3.1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2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课堂上应经常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每当遇上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或是诗词时,要求学生反复去朗读,直到他们体验出文中的“滋味”,并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 3.3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力 一篇优秀的作品,它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4朗读,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3.5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能力 如《小鸟和牵牛花》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朗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辈证明。 我是一名在农村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在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教学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中归纳了一些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

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5.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

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朗读形式“喧宾夺主” 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2.朗读方式“放任自流” 低年级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教态可掬,微笑着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的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3.朗读时间“昙花一现” 曾有教师对某地区的64节语文阅读课用于朗读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每节课用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朗读练习的时间平均只占6分39秒。试想: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殊不知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蕴涵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储备了巨大的向上发展的潜能! 4.目标落实“好高鹜远”

我们知道,朗读的目标总体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此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螺旋上升、缺一不可的。可是在现今的语文课堂里,轻“正确、流利”的读,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许多教师总花较少的时间来落实“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一目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孰不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训练时决不可“缺斤少两”“随意挪用”。否则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会留下“后遗症”,表现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费时又费力,可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5.指导过程“高耗低效” 在指导有感情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出现连续叫好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的写作。 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学会朗读。其次,要创设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另外,还要通过比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喜欢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从中,足以见得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第一,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感。《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特别优美,因此,备课时我认真准备了朗读。教学中,我进行了配乐范读,整个过程中注意把握温暖、美好的基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将优美的意境用我的声音传达给学生,把学生带入美好的秋景中。有了我的成功示范,接下来的课堂中时时会听到学生们的精彩朗读,让人感觉很美。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还陶冶了美好情操。 第二,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日本著名记忆术研究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我也有体验,朗读出来更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加快记忆。我要求我的学生在背诵之前,首先要大声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记忆方法,每到背书时,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而且一个比一个大声。经过观察,我发现放声诵读的孩子,记忆也较快,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背诵。 第三,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教学中,我喜欢以读促讲,当然,我会教导学生边读边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情感体现于朗读中。 第四,朗读有助于写作。我们常常听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也会产生质的飞跃。对小学生而言,习作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困难较大。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读到的文章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自创。在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好。 朗读技能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中获得读书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学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 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 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 缺少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也来谈一谈。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 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 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 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 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 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 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 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 基础。 二、教给方法,指导朗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 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初读、再读和品读。 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再读,读流利。古人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读书,读书,贵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有感情。要咬文嚼字地品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 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和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 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很有意境。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 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课文也必须养成良 好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朗读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机会。对于低年级 的孩子,任何事情的教学,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为范。比如要求学生点读,你 就要在课堂上示范动作并朗读,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对于低年级主要达成的是 识字目标,这里也是要求我们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一定水平的。另外,要随 时随地地及时给学生纠错,他们在唱读的时候一定要打断,并给出正确的示范;有不正确的 断句停顿时,要马上指出来,加以简单的释疑,帮助他们正确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主讲人葛建奎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连 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朗读中在作品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自然段之间和句子之间、词组及词之间都存在着声音的停顿或连接。(说明“/”短暂的停顿;“∧”停顿稍长;“⌒”指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重音 作品中的字有的往往需要突出强调,在不改变这些字词原有声调的情况下,运用加大音量,拖长字音等方法予以强调,就是重音。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导语设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这样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读: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使得表演读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表演读,它只适合于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将相和》、《小珊迪》等。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教师可以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体会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顺流而下,一个“下”字,写出了行船轻快,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不拖音,“扬州”尾音稍上扬,传达向往之意。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策略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及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同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

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审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致力于优化语文朗读教学的途径,学大纲,掌握好、利用好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朗读评价的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