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

4.1复习笔记

一、方法与范式的互动

(一)普遍的研究实践

1.跨文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

(1)研究的特定学术目标,即多种民族文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

(2)适应于这一目标的比较方法。

2.比较文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比较方法原则之间的关系

(1)一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方法产生血肉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方法,甚至方法本身也并不总是注定非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生长出来不可。

(2)一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去展开研究,而另一方面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会根据需要而被运用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方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用的情形

①在最基本的方法层面,比较文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和切入途径,一般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用于其间。

②“一般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文学的研究方法,它至少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原则。

③比较文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文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用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一层次的比较文学而言,它并不满足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而是要试图寻找不同文化的文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人类发展共性有关的文学和文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二)方法与范式的互动

1.比较文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方法

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方法和注重文学性的审美批评方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学标志,而后者是平行研究的理论旗帜

2.新的比较文学研究策略

新的比较文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一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3.国内比较文学消亡论的支点

国内比较文学消亡论的支点:比较文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比较方法研究文学的学科,一旦等到其他多数文学研究学科的人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方法意识之后,比较文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二、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

(一)类型的形成和结构

1.类型的形成和结构的决定因素

(1)类型的形成和结构是由综合的学术因素所决定的,但是就具体类型分类的命名而

言,则多数有某些因素依托的重点,包括不同高低大小的类型层次,也常有其学术因素依托的侧重。

(2)一些类型主要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加以划分。

(3)一些类型则以某一文学现象的不同研究范畴加以区分。

2.比较文学研究类型的形成根据和分类标准不统一的原因

有关比较文学研究类型的形成根据和分类标准,一直都是很不统一的原因:与比较文学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重心的转移和学科观念的转变有关。

3.借助某种分类标准将各类研究纳入一个完整统一的研究框架失败的原因

(1)依不同的分类根据建构起来的各种类型组合,却试图以某种分类标准将其统一起来,必然面临纲目不清的局面,相互牵扯,同质异象,终归是难免顾此失彼。

(2)不同的标准,意味着在方式、方法、对象、范畴、研究性质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各自有自己的类型组合原则和领属方式,一旦硬将其捏合在一起,一方面,自然就会出现并无真正有机逻辑关系的假整合现象,其中会掺入分类者太多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必然会有太多溢出体系之外的特例需要加以解释。特例过多,体系的稳定性就会动摇。

(3)即便勉强构建了一个类型体系,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某些类型在不同的类型层次间不断重叠,其实是大同而小异。

(二)类型的结构层次和大小主次问题

1.关于类型的结构层次和大小主次问题的描述方法

(1)将比较文学先划分为文学范围内的“本科研究”和似乎是文学范围以外的“跨学科研究”。

(2)然后将本科研究再划分为“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有的著作则加上“历史类型学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等,各家看法不等,但都试图自圆其说,都将这一部分称之为“主要类型”。

(3)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分出各自的“次要类型”

(4)在次要类型的基础上又再次分出更多的“细类”

2.类型组合的结构图式与当下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现实的距离

(1)同类异位;

(2)同类异名;

(3)主次易位,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特定时空条件下设定的类型结构次序,常常很快就被现实的学术进展所突破。

3.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类型划分

通常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类型划分,是将比较文学分为文学范围内的本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两大类。

三、类型化研究的功能模式及其价值取向

(一)类型化研究的功能模式

1.典范性

典范性,它意味着这种类型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发展得相对比较经典,比较完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类型的内在特征有指导意义。

2.现实性

(1)一是指这种类型对于解决现实中国学术语境中迫切的文学问题有明显作用;

(2)一是指此一类型在研究选题和方法路径上有比较具体的可操作性,不致使入门者如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3.前瞻性

(1)首先是指某些新起的类型,它们虽然在理论上有待完善,在实践方面成果也未必突出,但是在可期的未来有着良好的研究前景;

(2)其次是过去虽有此一类型,但在整个类型格局中地位不太重要,而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重新获得了新的理论动力和研究资源,且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活力,研究前景看好。

4.举一反三

即对一种类型的介绍和剖析应该有利于对其他相关类型的认识,同时,如果能够有助于未来新的类型的发现、总结和推广,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二)类型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意义

1.类型化研究的价值意义

类型化研究的价值意义主要是指某一研究类型所具有的主要学术功能及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其对于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限定、价值预期及其与相关类型之间相互阐发依存的关系。

2.以西方比较文学理论为范式,中国文学研究实际的适应性问题

源于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其理论产生的文化土壤与理论范式本身的内在机制和功能是相一致的,因而,当运用这种理论范式去处理西方文学问题时,二者之间也是有机契合的。

3.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1)今日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昔日建构比较文学的西方历史环境有许多根本的不同之处。

(2)在学术的价值取向和研究对象诸方面的重大差别,一旦不加改造或者只稍加改良就试图运用这类理论方法来解决中国的文学问题时,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尝试和由无知到逐渐了解的过程以后,理论范式与研究实践的价值错位和内在矛盾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四、中国比较文学实践与阐发研究类型

(一)中国比较文学实践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不可能不加选择的原因

(1)这些类型是自十九世纪以来,在特定的西方文化语境条件下,因着特定的价值目标进行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总结,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现实和文化诉求,舶来的类型理论如果没有经过一番选择、审视和适应性的改造功夫,很难在此立足;

(2)本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在需求和价值目标,也在呼唤适合自身实践的新的研究类型的产生。

2.世纪初至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路径

(1)世纪初至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路径,在研究类型问题上的理论立场和运作实践大致是循着三方面思路去探索的。

(2)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不断借用西方比较文学的类型模式来尝试进行相关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